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汇总
- 格式:ppt
- 大小:4.78 MB
- 文档页数:7
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中国自然景观和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域范围内,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形成过程,或各最终结果中所表现出的空间组合规律。
(一)、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中国自然景观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表现在东部湿润区,自北而南依次出现的自然景观地带是:①温带景观带:寒温带针叶林漂灰土景观地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景观地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景观地带②亚热带景观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景观地带;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景观地带;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景观地带;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赤红壤景观地带③热带景观带: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砖红壤景观地带;热带常绿阔叶林砖红壤景观地带;热带季雨林砖红壤景观地带(二)干湿度地带性规律中国自然景观的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决定于东西方向上水分条件的差异,呈与经线斜交、近东西更替的分布。
主要出现在温带与暖温带的广大地区。
自东向西的景观分布是:1.温带森林草原、草甸草原黑土景观地带2.暖温带森林草原褐土景观地带3.典型草原栗钙土景观地带4.荒漠草原棕钙土景观地带5.荒漠漠土景观地带(三)青藏高原景观区青藏高原景观分布具有垂直与水平的复合形式,其基本类型为:1.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景观地带2.亚高山森林草甸景观地带3.高山草甸景观地带4.高山草原景观地带5.亚高山草原景观地带6.高寒荒漠景观地带(四)垂直地带性1.中国的山地垂直带谱:中国山地垂直带谱,一方面受山地所在水平地带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山岭本身的高度、走向、坡向、坡度等影响。
同一水平地带中的山地,其垂直带结构相近似,可列入同一类型自然景观垂直带谱,也可分为东南湿润海洋型与西北干旱内陆型,两者之间为一些过渡类型。
中国主要山地垂直带谱:五台山垂直带谱、武夷山垂直带谱、勃格达峰垂直带谱、珠穆朗玛峰垂直带谱。
2.中国垂直地带性分异的特点①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取决于其所处的水平地带位置;②东部季风区山地垂直带谱的结构从南向北由繁至简,垂直带的高度逐渐降低;③从东向西随干旱程度加大,自然景观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结构趋于简化。
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分异规律。
所谓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即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方向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
一、纬度地带性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球表面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少,因而产生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表13-2)。
由于这些热量带平行于纬线呈东西向分布,并且随着纬度的高低呈南北向的交替变化,故称之为纬度地带性。
热带分布在赤道附近及其两侧,热量平衡大于75 kcal/cm2a,是地球上最热的地带;亚热带分布在热带两侧的低纬度地区,热量平衡在75~45 kcal/cm2a之间,南半球的亚热带叫做南亚热带,北半球的亚热带叫做北亚热带;温带分布在亚热带两侧、中纬度地区,其热量平衡在45~35 kcal/cm2a之间,南北半球各有一个温带,分别叫做南温带和北温带;寒带分布在高纬度地区,热量平衡小于35千卡/平方厘米/年,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带,位于南半球的寒带叫做南寒带,位于北半球的叫做北寒带(图13-12)。
由上可知,实际上地球上的热量带有7个,即热带、南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由于热量的不同,导致了各个地带的地表环境不同。
当然有时些热量带可进一步细分。
纬度地带性规律是全球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
由于受海陆分布、大气环流、洋流等因素的影响,纬度地带性有时会受到干扰,显得没有这么理想,但纬度地带性规律却是普遍存在的。
中国地域宽广,南端的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的纬度只有4oN左右,北端黑龙江省的漠河纬度可达53o31'N。
南北跨度近50个纬度,约5500 km。
因此地带性比较明显,跨越了热带、亚热带和温带。
南方暖热、北方寒冷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干湿度分带性全球陆地降水量的89%来自海洋湿润气团,而海陆间的水交换强度越深入内陆越弱,因此导致了大部分大陆上的干湿度,由海岸线附近向大陆内部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沿海地带比较湿润,向内陆逐渐变干燥。
论述自然地理环境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感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主要是由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因素决定的。
地形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空间分异因素之一、地形地貌影响着地面的形状、高程、降雨、地表水等,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山地和高原的存在,影响着气候条件的类型和变化,如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影响着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如草原、森林、灌丛等生物资源的存在,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等。
气候条件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空间分异因素之一、气候条件的空间分异主要表现在气温的差异、降水的分布和时间变化、风力、地震等。
气温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的水分状况和水资源分布,降水的分布和时间变化会影响农业生产、水利工程建设、能源开发等,风力会对建筑物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地震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水资源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空间分异因素之一、水资源的空间分异主要体现在水量的分布、水质的变化和利用方式的不同等方面。
水量的分布会导致不同的水用量、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水质的变化会影响社会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利用方式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社会经济效益。
【技巧】高考地理地域分异规律总结!一、地域差异形成的原因与表现1.形成原因:地球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2.表现:不同的气候,又产生了与之相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又叫纬度地带性,形成的原因是各地区热量条件不同,主要受到太阳辐射大小的影响,在低纬和高纬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比较典型。
从赤道向两极的植被依次为雨林、常绿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土壤从赤道向两极依次为酸性、中性、偏碱性。
01表现1:植被变化02土壤土壤性质热带、亚热带地区以红壤,砖红壤为主;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以黄土为主;寒带、亚寒带以黑色土壤为主。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带性又叫经度地带性,形成原因是由于水分的变化,受到海陆分布差异的影响,在中纬度地区比较典型。
从沿海向内陆的植被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土壤从沿海向内陆依次为森林土、草原土、荒漠土。
01表现1:植被变化年降水量400mm:森林200-400mm:草原200mm:多为荒漠02表现2:气温的日较差与年较差海洋与陆地比热容的差异: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都较大;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都较小。
越靠近海洋的地方受海洋影响越大,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小;靠近内陆受陆地性质影响越大,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
☆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1.地表形态特征:以ХХ地形为主(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主要地形区分布位置(多种地形条件下)。
2.地势高低:哪边高哪边低(如地势西高东低等);地势起伏状况。
3.特殊区域特征描述: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青藏高原,冰川广布;中南半岛,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分布。
4.沿海地区考虑海岸线:非洲海岸线平直;欧洲西部地区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地形地貌成因分析: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板块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等1. 河口三角洲: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由于地形平缓,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变慢,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
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丰富多样的国家,其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山川地貌的分异中国地形地貌的特点是丰富多彩。
除了长江、黄河等流域和华北平原等平原地带之外,大部分地区都是由山脉和高原组成的。
我国山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3%,是世界上山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
山地地形地貌的分异是中国自然景观的主要特征之一。
中国的山峦、山地、山脊、山峰等呈现出多种形态和特征。
例如,位于西南地区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之一,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
而位于中国境内的川西高原则是我国的高原地带之一,其地面海拔超过4000米,是我国最高的平原。
二、气候特征的分异中国的地域和气候条件有着十分显著的分异。
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地势高低差异大、海拔高低差异大、地形地貌变化多样,导致中国的气候特征也呈现出多样性。
从中国的经线分布来看,我国的气候可分为北亚洲季风、东亚季风、西北季风、西南季风等四大类型,以及青藏高原气候、永久冻土区气候等。
各个气候类型的形成与地形、海洋、污染物排放等因素有关,因此,中国的自然景观也呈现出了气候分异的规律。
三、植被分布的分异中国的植被资源丰富,随着气候和地质条件不同,植被分布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中国植被资源分为森林、草地、湿地、沙漠等四大类,共计有5000多种植物,占全球的15%左右。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纬度差异大,海拔高度差异大,从而产生了多样的植被类型。
例如,辽东半岛和青藏高原地区的植被差异很大,前者以草地、灌丛为主,后者则主要是亚高山和高山草甸。
四、水文地理的分异中国水文地理条件的分异主要表现在河流、湖泊、海洋等方面。
中国拥有丰富的河流和湖泊资源,流域和湖泊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利用方式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
中国的五大水系是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和辽河,以及海南岛周围的诸多小河流。
各个水系的特征因地制宜,发展出各自的独特水文地理条件,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知识清单一、地理探险之旅的开始:走进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想象一下,我们就像一群勇敢的探险家,要去探索自然地理环境这个超级大迷宫里的地域分异规律。
这就好比我们去一个超级大的游乐场,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游乐设施,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地方也有着不一样的“风景”和特征。
二、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定义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地表按一定方向发生有规律的分化或分布。
简单说呢,就是大自然在地球表面上玩的一种有规则的布局游戏。
比如说,你从赤道走到北极,一路上看到的风景就像变魔术一样,不断在变化,这就是地域分异规律在捣鬼。
2、重要性这规律可太重要啦!就像我们在城市里找路得看地图一样,了解地域分异规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这个大家园的构造,还能对农业、林业、旅游业等好多行业起到指导作用呢。
比如说,农民伯伯根据气候的地域分异来选择种什么庄稼,要是在寒冷的地方种热带水果,那可就白忙活啦。
三、地域分异规律的分类1、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概念这种分异规律是沿着纬线方向,也就是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
这是因为地球是个大圆球,不同纬度接受的太阳热量不一样。
就像烤蛋糕,离烤箱中心(太阳)近的地方(低纬度)热乎,离得远的地方(高纬度)就冷一些。
比如说,从赤道到两极,你能看到热带雨林逐渐变成寒带针叶林。
我有一次看纪录片,里面的探险家从炎热的非洲大陆沿着经线一直向北走,刚开始看到的是茂密的热带雨林,到处都是高大的树木,各种颜色鲜艳的鸟儿和小动物。
走着走着,树木变得稀疏了,出现了草原,再往北就变成了一片片的针叶林,最后到了冰天雪地的北极地区,只有苔藓和少量耐寒的动物了。
这就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生动体现。
影响因素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热量。
热量就像大自然的魔法棒,在不同纬度挥舞出不同的自然景观。
典型地区非洲大陆的自然带分布就很典型。
从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的热带雨林带,到南北两端的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再到更往两极的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等,就像一条自然景观的彩带沿着纬度方向铺展开来。
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主要规律有哪些?
自然环境地域分异具有以下主要规律:
1.纬度规律:随着纬度的变化,自然环境发生明显的变化。
赤道附近通常具有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等热带气候和植被,而高纬度地区则倾向于温带和寒带气候和植被。
2.海洋影响规律:邻近大海和海洋环流对自然环境具有明显
影响。
沿海地区一般气候温和、降水相对较多,而内陆地
区则具有更大的温度幅度和较少的降水。
3.海拔变化规律: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气象要
素(如气压、湿度、降水量等)发生变化,植被类型和生
物多样性也会有所改变。
4.高原规律:高原地区通常具有特殊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高
原的气温较低,气压较低,降水较少。
高山上空通常云雾
缭绕,经常出现降雨或降雪。
5.河流和湖泊规律:河流和湖泊的位置和形态对自然环境地
域分异有影响。
河流常常形成河谷,带来大量的水资源和
植被生长。
湖泊和水库的形成会改变降水、蒸发和植被分
布等,影响周边的自然环境。
6.大洋洋流规律:大洋洋流对自然环境地域分异有重要影响。
洋流通过运输热量和养分,影响气候、生物多样性和生态
系统。
例如,赤道附近的洋流可以带来大气能量,影响热
带地区的气候。
这些规律是基于大尺度的地理和气候要素,但值得注意的是,地球上的自然环境是复杂而多样的,同时受到地质、气候、水文、生物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在较小的尺度上会存在更多的地域差异和变化。
【学法指导】专题--地带性分异规律最全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域分异规律)是高考频率比较高的知识点之一......正如上图中的知识框架所示,分异规律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但从近几年高考考查角度来看:综合性很强,尺度越来越小。
考查方向1: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来看,非地带性综合性更强,考查频率高。
考查方向2:垂直地带比水平地带性综合性更强,考查频率高。
垂直地带性主要规律总结一、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成因二、垂直地带性分异主要规律1、相似规律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谱,与从当地向高纬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相似。
应用:以带谱推断某处自然带类型依据带谱与当地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一致规律,可推断某一自然带名称。
2、基带规律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见下图)应用:以基带判定温度带、气候类型可依据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通过基带自然带确定该地温度带、气候类型,进而判断该山地所属位置,甚至山体名称。
如基带为常绿阔叶林,说明位于亚热带地区。
3、带谱数量规律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纬度、海拔、相对高度4、高度规律(含林线高度)影响因素有三个: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分布海拔高,纬度高,分布海拔低;②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③降水:温带地区南北走向的山,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高,迎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如下图)。
应用: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差异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5、坡向规律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应用1:可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
由此也可判断南北半球。
如下图甲所示。
(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图乙所示。
自然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地球表面的地理区域会呈现出不同的气候、生物、土壤和地形等自然特征,从而区分出不同的地域类型。
这些地域类型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地形、地质、水文、植被等影响。
因此,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地球表面的地理区域呈现出不同的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
具体来说,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可以表现为:
1.气候分异: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有所不同,如温带、亚热带、热带等气候类型会导致不同的生物区域和自然景观类型。
2.生物分异:由于气候、地形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也不同,如沙漠、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会导致不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3.土壤分异:地球表面的土壤类型因地形、岩石和水文等自然因素而异,不同类型的土壤也会影响到该地区的植被和生态环境。
4.地形分异: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也因自然因素而异,如山地、平原、河谷等地形类型会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总之,自然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球表面自然环境下的区域差异性表现。
了解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从而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态环境。
- 1 -。
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据伍光和《自然地理学》)全球范围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但是它的各个部分又存在着地域上的分异。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揭示地域分异的一般规律性,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而且正是对这一自然规律的揭示和研究才构成了本学科的诞生和发展。
自从19 世纪A.洪堡及其后B.B.道库恰耶夫最初揭示植物和土壤的地带性特征以来,有关地域分异规律的研究,已由局部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不断地深化。
然而,关于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论概括,在目前依然是众说纷纭、各抒己见的。
当然存在的分歧主要是术语之争,对本质问题的认识则基本上趋于一致。
第一节概述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性自然地理环境除具有整体性外,与之相对应的是地域性,即地域分异规律。
所谓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
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也就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第二节纬向地带性与经向地带性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在地球表面,基本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为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
一、纬向地带性纬向地带性是地带性规律在地球表面的具体表现,它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排列,而产生南北向的分化。
在热量分带的基础上,各自然要素表现出明显的纬向地带性。
对应于一定的热量带,气候、水文、风化壳和土壤、生物群落、乃至外动力所形成地貌都具有相应于该热量带热力特征的性质(表6.5)。
于是产生了各自然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纬度的地域分化。
纬向地带性首先反映在大气过程中。
热量带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降水量及降水季节不同。
可见,气温与降水都与纬度相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气温),因而地球表面就存在自赤道到两极的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气候带。
气候的纬向地带性分异往往成为导致其他自然要素纬向地带性分异的主导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知识清单一、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指的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
简单来说,就是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存在着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二、地域分异规律的类型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这是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不均所导致的。
从赤道向两极,随着纬度的增加,热量逐渐减少,自然带也发生了有规律的更替。
比如,在低纬度地区,往往是热带雨林带;随着纬度升高,依次会出现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苔原带、冰原带等。
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也被称为经度地带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于水分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
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少,自然景观也从森林逐渐过渡为草原、荒漠。
比如,在我国,从东部沿海到西北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
3、垂直地带分异规律随着山地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降水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自然带的垂直分布。
一般来说,山地的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从下往上,自然带会依次发生变化。
例如,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基带是热带季雨林带,往上依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和积雪冰川带。
4、地方性分异规律指在局部地区,由于地形、地貌、岩性、土壤、水分等因素的差异,自然环境也会出现与地带性规律不同的现象。
比如,在河谷地区,由于地势低,气温高,水汽充足,可能会形成与周围地区不同的小气候和自然景观。
三、影响地域分异规律的因素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它的分布不均导致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的产生。
2、海陆分布海陆分布影响了水分的分布,从而导致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的出现。
3、地形起伏地形的高低起伏会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进而影响自然带的分布,如垂直地带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都与地形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