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精神发育迟滞所致的精神障碍
- 格式:ppt
- 大小:622.00 KB
- 文档页数:24
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诊断标准
精神发育迟滞是指在儿童期(通常是在出生前或出生后的3年内)开始出现全面发育延迟,导致智力水平明显低于同龄人,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社交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受损。
精神障碍是指在个体的思维、情感、行为和社交功能方面出现异常的一类疾病。
在诊断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时,通常使用以下标准:
1. 精神发育迟滞: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 智商(智力指数)低于70。
- 在儿童期时发育延迟,通常在出生前或出生后的3年内开始出现。
- 在适应能力、认知能力、语言和运动能力等方面表现明显低于同龄人。
- 不仅仅是由其他身体或脑部疾病导致的。
2. 伴发的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诊断要在精神发育迟滞的基础上,同时满足该精神障碍的独立诊断标准。
可能伴随的精神障碍包括自闭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除了以上标准外,还需排除其他可能导致智力低下的因素,如先天性异常、脑外伤、脑血管疾病等,并确保评估者具备相应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
需要强调的是,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的确诊需由专业的
临床医生进行,根据具体症状和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以上内容仅作为一般参考信息,不能替代医生的专业诊断和建议。
精神发育迟滞疾病概述精神发育迟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临床现象,是导致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结果(1985),发达国家患病率为5‰~25‰,发展中国家为46‰。
我国12个地区(1982)精神发育迟滞调查结果,总患病率为3.33‰,7~14岁组为5.27‰。
1988年全国8省市0~14岁儿童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该障碍总患病率为12‰,城市为7‰,农村为14.1‰,男孩患病率城市为7.8‰,农村为14.3‰;女孩患病率城市为6.2‰,农村为13.9‰;轻度最多,占60.6%,中、重、极重度占39.4%。
在婴儿早期对本症的轻度者诊断比较困难,常常在入学后其智力活动较其他儿童明显落后才被发现。
部分轻度患者在无特殊事件的情况下,可以适应社会,从事比较简单的工作,因而在一般人群中不被识别。
这或许是学龄前本症患病率叫成年期患病率高的原因之一,当然,重度患儿照顾不当或合并躯体疾病早年夭折也是另一原因。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精神发育迟滞者的境遇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经过特殊教育和训练可以在社区独立生活,并且也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精神发育迟滞可作为单一的临床征象出现,也可与其他涉及大脑发育受损的躯体疾病并存。
如果已知精神发育迟滞的病因,做出诊断时应标明该病,有利于处理。
疾病病因主要有两大方面的原因引起精神发育迟滞: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
生物学因素1.产前因素(1)遗传因素①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改变。
数目的改变包括多倍体、非整倍体,结构的改变包括染色体断裂、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
如Down综合征、脆性X综合征、Turner综合征等。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对精神发育迟滞相关基因的研究备受关注。
当前,已报道的与X连锁精神发育迟滞(X.1inked mental retardation,XLMR)的相关基因已超过20个,JARIDI C(Jumonji, AT-rich, interactive domain 1C)基因属于其中之一。
《精神发育迟滞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在临床精神病学领域,精神发育迟滞所致的精神障碍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精神发育迟滞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个体在智力和适应能力方面出现迟滞的情况,而这种迟滞又进一步影响了其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
在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ICD-10)中,对于精神发育迟滞所致的精神障碍做出了详细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能够准确地对这一类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对精神发育迟滞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进行全面评估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些关于精神发育迟滞和相关精神障碍的基本知识。
精神发育迟滞是一种起源于儿童期的、全面性的发育迟滞,主要表现在智力、语言、运动和社交等方面。
精神发育迟滞所致的精神障碍通常需要持续的、专业的干预和支持,以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在ICD-10中,对于精神发育迟滞所致的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智力表现:患者的智力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范围,通常以智商测试(如WISC-R)为主要评估工具。
智商水平在70以下且伴随适应能力的严重受限,是精神发育迟滞的重要诊断依据之一。
2.功能受限:患者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功能表现明显受限,例如语言沟通困难、日常自理能力不足等。
这种功能受限是精神发育迟滞所致精神障碍的重要特征之一。
3.起病芳龄:精神发育迟滞通常在儿童期就可观察到,而其影响也会持续至成年期。
ICD-10对于患者的起病芳龄也是进行诊断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4.进程和预后:精神发育迟滞所致的精神障碍在未经适当干预的情况下,病程会较为持续,但通过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患者的预后是可以得到改善的。
在评估了精神发育迟滞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之后,可以发现这些标准是相对比较清晰和具体的。
它们既包括了智力水平的评估,也兼顾了患者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功能受限。
诊断标准的设置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对这一类疾病进行有效的诊断和干预,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的症状识别与处理原则一、概述(一)概念精神发育迟滞(MentalRetardation,简称 MR)是指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由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或社会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以智能发育不全或受阻为特征,以各种技能不同程度的损害和社会适应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
该组疾病可单独出现,也可与其他精神或躯体疾病并存。
(二)发展随着医学的发展,特别是遗传、生化和行为科学的进展使得与精神发育迟滞相关的内科、神经科及社会行为问题被普遍重视,精神发育迟滞的诊断和治疗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
因此,精神发育迟滞越来越受到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及司法学界的共同关注。
就精神科医学而言,近25年其工作重点已从单纯的诊断治疗转向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面。
多学科合作,综合研究已成趋势。
二、流行病学与病因(一)流行病学1. 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患病率及发病率在不同地区报道差异较大,可能与诊断标准、调查方法和工具不统一有关此外还受确诊年龄(据报道 6 岁以前确诊率只有 75%)智力稳定性(主要是轻度精神发育迟滞变化很大)等因素影响。
2. 1990 年全国 5 个地区 0~12 岁儿童调查精神发育迟滞患病率,南京21.87‰、厦门4.50‰、四川平武白马藏族区为122.34‰、山西柳林46.44‰、安徽旌德县57.98‰。
3.国外报道,精神发育迟滞患病率为整个人群的10‰~30‰;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结果(1985),发达国家患病率为5‰~25‰,其中重度3‰~4‰,发展中国家为46‰,其中重度5‰~16‰ ,估计全世界约有 1.2 亿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我国约有 4 千万4. 男性患病多于女性,农村及不发达地区患病率高于城市智力水平与社会经济状况成负相关,低社会阶层中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比例高,这与不发达地区医疗和营养状况不佳、碘缺乏、近亲结婚等不良因素有关(二)病因1. 遗传因素(1)染色体的数目异常: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不分离;(2)染色体的结构异常;(3)嵌合体:细胞内有两种以上的核型;(4)遗传代谢性疾病;(5)多基因遗传。
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诊断标准1. 引言在精神健康领域,精神发育迟滞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
它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还可能伴发其他精神障碍,进一步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
为了对这类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诊断标准被广泛采用。
2. 精神发育迟滞的概述精神发育迟滞,又称为智力低下,是一种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开始表现的发育障碍。
它通常由遗传或环境因素引起,从而导致患者在智力、学习能力、社交技能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与同龄人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
而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则指的是在精神发育迟滞的基础上,患者还出现了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
3. 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根据国际通用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如《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和《国际疾病分类》(ICD-10),诊断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需要满足以下标准:3.1 患者应符合精神发育迟滞的诊断标准,即智力水平较低(通常通过智力测验进行评估)并在行为和适应能力方面有显著的障碍。
3.2 患者应同时满足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即存在其他精神障碍(如自闭症谱系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等)。
这些精神障碍的症状可能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功能损害和社交隔离。
4. 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的常见类型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可以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类型:4.1 自闭症谱系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种影响社交互动、沟通能力和行为习惯的神经发育障碍。
它通常与精神发育迟滞共同存在,并对患者的认知和情绪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4.2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精神障碍,患者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和冲动的行为。
在与精神发育迟滞共同存在时,症状可能加重学习和适应能力的困难。
4.3 抑郁障碍: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体验到长期的悲伤、失去兴趣和欢乐感以及自卑等情绪问题。
目录Contents序Preface致谢 Acknowledgements引言Introduction ..............................................CCMD-3分类List of categories ................................CCMD-3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Doagmpstoc criteria of mental disorders .............................0 器质性精神障碍Organic mental disorders .......................................1 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 due psychoactive substances ornon-addictivesubstances .........................................2 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Schizophrenia and other psychotic disorders ..........................3 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Mood (affective) disorders ........................................4 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Hysteria, Stress-related disorders, Neurosis ....................................5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Physiological disorders rdlated to psychological factors ..............6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 Habit and impulse disorders,Psychosexualdisorders ................................................7 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Mental retardation, and disorders of psychologicaldevelopment with onset usuallyOccurring in childhoodandadolescence .......................................................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Hyperkinetic, Conduct, and Emotional disorders with onsetusually occurring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Other mental disorders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conditions ............Appebdux A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CMD-3 (in part)附录 A 部分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英文译文.......................附录B CCMD-2R相关精神障碍的前瞻性现场测试Appendix B Prospective field trial on a part of mentaldisorders in CCMD-2R ..................................................引言一、《CCMD-3》的编写原则1、遵循为病人服务的原则,满足病人和社会的需要;2、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3、继承《CCMD》以前版本的优点;4、注意与国际接轨;5、简明,便于操作。
六种重性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临床表现为知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一般意识清晰,智能尚好,部分患者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多起病于青壮年缓慢起病自然病程多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但部分患者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CCMD--- I诊断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型分裂症另有规定:一、症状标准:1、反复出现的言语行幻听;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内容贫乏;3、思维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回忆,妄想心境,妄想悟性)或其他荒谬的妄想;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诡辩症;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 .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
二、严重程度标准: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三、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和严重程度标准至少已持续一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2、若同时符合分裂症和心境障碍的症状标准时,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情感性精神障碍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分裂症的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分裂症。
四、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
尚未缓解的分裂症病人,若又本项中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
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
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主要分为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双向情感障碍。
A、临床分型:1、躁狂发作:以心境高涨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高兴愉快到欣喜若狂某些病人仅以易激惹为主。
病情轻者社会功能无损害或仅有轻度损害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精神障碍得分类与诊断标准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得制定,就是精神病学领域近20年所取得得重大进展之一,它一方面促进了学派间得相互沟通,改善了诊断不一致得问题,有利于临床实践,另一方面在探讨各种精神障碍得病理生理及病理心理机制、心理因素对各种躯体疾病得影响以及新药研制、临床评估与合理用药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ﻫ第一节基本概念一、精神障碍分类得目得疾病分类学得目得就是把种类繁多得不同疾病按各自得特点与从属关系,划分为类、种、型,以便归成系统。
精神障碍得分类就是将纷繁复杂得精神现象,根据拟定得标准加以分门别类得过程.其意义在于:促进相互交流、合理得治疗与预防及预测疾病得转归。
ﻫ二、精神障碍分类得基轴ﻫ分类就就是按某种规则将事物纳入一种类目系统得方法.疾病分类得基轴有多种,对疾病按病因、病理改变进行诊断与分类,就是医学各科所遵循得基本原则.但在精神医学实践工作中,只有10%左右得精神障碍病例得病因、病理改变比较明确,而90%左右得病例则病因不明。
因此精神障碍得诊断与分类,无法全部贯彻病因学分类得原则。
目前精神障碍分类得基轴主要就是依据症状表现。
但必须指出,这种诊断只能反映疾病当时得状态,若主要症状改变,诊断可能随之改变,而且病因不同但症状相似得不同疾病会得出相同得诊断,但症状学分类有利于目前得对症治疗。
ﻫ三、精神障碍得诊断标准由于大部分精神障碍缺乏客观得诊断指标,不同得医师对同一疾病得理解与认识又有差异,导致临床医师对同一病人得诊断一致性差;而诊断不一致使研究结果无法比较与难以解释,这一直就是困扰功能性精神病研究得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制定统一得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意义重大。
诊断标准就是将疾病得症状按照不同得组合,以条理化形式列出得一种标准化条目.诊断标准包括内涵标准与排除标准两个主要部分.内涵标准又包括症状学、病情严重程度、功能损害、病期、特定亚型、病因学等指标,其中症状学指标就是最基本得,又分必备症状与伴随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