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疾病患儿的护理电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4.03 KB
- 文档页数:21
营养障碍疾病患儿的护理[目的要求]1、熟悉小儿营养需要的特点。
2、了解婴儿喂养方法的优缺点。
3、掌握辅食添加的原则。
4、掌握营养性疾病的常见病因及护理评估。
5、熟悉营养性疾病患儿的主要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6、运用有关知识为个体、家庭、提供营养性疾病的预防性保健指导与卫生宣教。
[教学内容]1、能量与营养素的需要。
2、小儿喂养与膳食。
3、营养不良:概述、护理评估、治疗原则、主要护理诊断、预期目标、护理措施。
4、维生素D缺乏症:维生素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概述、护理评估、治理原则、主要护理诊断、预期目标、护理措施)[教学方法]讲授、自学、电教、实习。
[实验]1、观看电教片:婴幼儿营养与喂养2、制作宣传资料,组织学生到社区运用营养缺乏疾病的预防知识进行卫生保健指导。
[教学评价]提问、作业、测验第一节小儿能量与营养的需求一、能量的需要适宜的能量供应,是维持小儿健康的必要前提,能够供给人体能量的三大营养素是蛋白质、脂肪、糖类,它们在体内实际产能约为:蛋白质4kcal/kg(17kJ /kg),脂肪9kcal/kg(38kJ/kg),糖类4kcal/kg(17kJ/kg)。
小儿对能量的需要包括以下五方面:基础代谢、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活动、生长、排泄丢失。
⑴基础代谢:是指在清醒安静.空腹状态下,处于18-25摄氏度环境中人体维持基本生理活动所需的最低能量。
小儿比成人高,按每日每公斤体重计算,1岁以内约需230.2KJ(55KCal),7岁184.2KJ(44KCal),12岁时与成人相近104.6~125.6KJ(25~30KCal)。
婴幼儿时期,基础代谢的能量需要占总能量的50%-60%⑵食物特殊动力作用:食物在胃肠道消化吸收及代谢过程中均能产热。
因此,人体进食后,产热比进食前有所增加,食物这种刺激能量代谢的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蛋白质的特殊动力作用最高。
婴儿饮食中虽然蛋白质所占比例较成人高,但小儿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低,平均为占总热量6%与成人相仿。
(1)神经、精神症状:3个月以内小儿多见,主要表现为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惊、多汗(与室温无关)等,常摇头擦枕致枕后脱发形成“枕秃”(2)骨骼改变1)头部:图8-4 方颅颅骨软化:见于3-6个月患儿,重佝偻病枕秃者可出现乒乓球样感觉,即用手指轻压颞骨或枕骨中央,可感觉颅骨内陷;方颅:见于7-8个月患儿,即额骨和顶骨双侧骨样组织增生呈对称性隆起严重时呈鞍状见图8-4;前囟过大或闭合延迟;出牙延迟,牙釉质缺乏,易患龋齿。
2)胸部:胸廓畸形多见于1岁左右小儿。
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呈钝圆形隆起,上下排列如串珠样,称为肋骨串珠;膈肌附着部位的肋骨长期受膈肌牵拉而内陷,形成一条沿肋骨走向的横沟,称为郝氏沟(Harriaon groove);肋骨与胸骨相连处软化内陷,致胸骨柄前突,形成鸡胸;如胸骨剑突部向内凹陷,可形成漏斗胸。
.这些胸廓畸形严重时可影响呼吸功能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3min3)四肢:小儿腕,踝部肥厚的骨骺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为佝偻病手镯症或脚镯症,见于6个月以上小儿;由于骨质软化和肌肉关节松弛,开见于1岁以上患儿;过早或持久坐位小儿有脊柱后突或侧弯畸形。
(3)运动功能发育迟缓患儿肌张力低下,韧带松弛,表现为头颈软弱无力,坐、立、行等运动功能落后。
腹肌张力低下,呈蛙腹状。
(4)神经、精神发育迟缓主要表现为条件反射形成缓慢,患儿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迟缓。
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感染。
3. 心理-社会状况年长患儿因骨骼改变导致自身形象的变化产生不良心理如自卑,影响心理健康和社交。
患儿家长因担心遗留骨骼畸形而产生焦虑或愧疚感,小儿居住环境不良,日光照射少等社会问题也应引起关注。
4. 辅助检查初期无明显骨骼改变,X线检查可正常或钙化带模糊;血清25-(OH)D3下降,PTH升高,血钙下降,碱性磷酸酶正常或增高。
激期患儿血磷明显降低,血清钙稍降低,碱性磷酸酶增高,X线检查长骨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样、杯口样改变,干骺端距离增宽,骨密度减低。
---------------------------------------------------------------最新资料推荐------------------------------------------------------营养性疾病患儿的护理第四章营养性疾病患儿的护理四、营养性疾病患儿的护理1.营养不良(1)病因及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5)护理措施 2.小儿肥胖症(1)病因及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5)护理措施 3.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1)病因及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5)护理措施 4.维生素 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1)病因及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5)护理措施第一节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指因缺乏热量和(或)蛋白质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症,多见于 3 岁以下的婴幼儿。
临床表现为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皮下水肿,常伴有各个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
(一)病因 1.长期摄入不足 2.消化吸收障碍 3.需要量增多 4.消耗量过大(二)发病机制由于长期能量供应不足,导致自身组织消耗。
糖原不足或消耗过多致低血糖;脂肪消耗致血清胆固醇下降、脂肪肝;蛋白质供给不足或消耗致血清蛋白下降,低蛋白水肿;由于全身总液量增多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同时还发生各组织器官,如消化、循环、泌尿、免疫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低下。
(三)临床表现营养不良的早期表现为体重不增,以后体1 / 21内脂肪逐渐消失,体重减轻,久之身长也会低于正常,出现身材矮小。
皮下脂肪消耗的顺序依次是腹部、躯干、臀部、四肢,最后是面部,表现额部出现皱折。
营养不良患儿常因缺乏蛋白质及造血物质并发营养性贫血,因多种维生素缺乏而并发干眼症、口腔炎、末梢神经炎,还可出现皮肤黏膜的出血点、牙龈水肿、鼻出血及上感、肺炎等感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