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与太阳位置
- 格式:ppt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126
太阳高度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感受到太阳的高度在不断变化。
太阳高度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时间、地理位置和季节等。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尤为引人关注,因为这一时刻太阳所处的位置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1. 时间因素让我们来看看时间对太阳高度的影响。
太阳在一天中的高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
通常来说,太阳会在清晨从东方升起,然后在上午逐渐升高,到了中午达到最高点,接着在下午逐渐下降,最终在黄昏时从西方落下。
这种日周运动导致了太阳高度的变化。
2. 地理位置因素地理位置也会对太阳高度产生影响。
不同的地方所处的纬度不同,因此太阳在正午的高度也会有所差异。
在赤道附近的地区,太阳在正午时几乎直射地面,因此太阳高度相对较高。
而在极地地区,太阳在正午时的高度则较低,甚至有时可能完全没能升起,导致极昼和极夜的现象。
3. 季节因素季节也是影响太阳高度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地球的轨道呈椭圆形,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会有所变化,导致季节的交替。
在南半球,在夏季太阳高度会相对较高,而在冬季太阳高度则会相对较低。
而在北半球则相反。
这样的季节变化也导致了正午太阳高度的不断变化。
总结回顾:通过对太阳高度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全面评估,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现象受到时间、地理位置和季节的多重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来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了解地理位置对太阳高度的影响,以及体会季节交替所带来的变化。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写手,我对太阳高度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理解。
我认为,太阳高度的变化不仅是自然界的奇妙现象,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仔细观察太阳高度的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规律,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之处,也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我认为对太阳高度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深入理解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太阳高度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是一个深入而广泛的主题。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3课《太阳的位置和方向》教案一. 教材分析《太阳的位置和方向》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太阳在不同时间的位置变化,了解太阳的东升西落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太阳的位置和方向与时间的关系,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太阳的运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但对太阳的运动规律可能还很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的运动,帮助他们理解太阳位置变化的原因,从而达到认识太阳位置和方向的目的。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太阳在不同时间的位置变化,了解太阳的东升西落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3.培养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太阳的运动。
四. 教学重难点1.太阳在不同时间的位置变化。
2.太阳的东升西落规律。
3.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太阳的运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太阳的位置变化,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2.讲解法: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太阳的运动,帮助学生理解太阳位置变化的原因。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太阳的运动,培养他们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太阳模型、地球模型、时钟。
2.学具:学生座位表、画笔、画纸。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太阳模型和地球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太阳和地球的位置关系。
提问:“太阳在什么地方?太阳和地球是什么关系?”让学生思考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呈现太阳在不同时间的位置变化。
讲解太阳的东升西落规律,让学生理解太阳的运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太阳的运动,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太阳的位置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描述错误。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座位,画出太阳在不同时间的位置。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讲解。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太阳为什么会有位置变化?太阳的位置变化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太阳运动的意义。
关于地方时6时太阳方位的讨论作者:钟华汪为青严佳楠来源:《地理教育》2024年第03期摘要:2023年山东高考地理卷的地球运动试题中关于太阳正东方位对应时间的话题引起热议。
本文首先对该组试题进行详解与评析,然后对“地方时6时太阳位于正东方位”观点进行质疑、验证,并进行原理剖析,总结出地方时6时太阳方位规律和太阳正东方位的时间规律。
最后,针对典型谬误试题进行纠错,并提出了教学建议。
关键词:地方时6时;太阳方位;地球运动;高考试题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3-0042-05一、试题呈现(2023年山东卷)某文化广场(37°N,105°E)上的十二生肖石像均匀排列成圆形,生肖鼠位于正北方,小明在圆中心竖立一根细杆,以观察太阳周日視运动变化。
图1示意夏至日两个时刻的杆影指向。
据此完成下题。
1.该地夏至日地方时16:00时,杆影指向A.生肖虎B.生肖虎与兔之间C.生肖兔D.生肖兔与龙之间2.11月至次年2月,一日内被杆影指向的生肖石像个数最多为A.5个B.6个C.7个D.8个参考答案:1.D 2.A二、试题解读与评析1.试题解读第1题,已知信息是北京时间9:20杆影指向正西,当地为105°E,换算成地方时为8:20。
下午杆影指向正东时,是地方时几点?可以用对称法,日出时间与日落时间关于正午(地方时12时)对称,杆影指向正西与正东的地方时也是关于正午对称的,由此可算出杆影正东的地方时为15:40。
20分钟后的16:00,太阳往西偏北移动,杆影应向龙的方向(东南方)移动,所以地方时16:00杆影应位于生肖兔与龙之间,选D。
第2题,春秋分时,日出指向正西,日落指向正东,正午指向正北,理论上,一日内经过7个石像。
对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而言,杆影一日内扫过的角度值,冬至日最小,小于180°;夏至日最大,大于180°。
真太阳时对照表真太阳时对照表是指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而计算出的真实太阳在天空中所处的位置和时间。
它是一种用来衡量真实太阳位置的工具,对于天文学、导航、气象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真太阳时对照表的原理、应用以及相关的发展和研究。
一、真太阳时对照表的原理真太阳时是以地球自转为基础来计算的,即以地球自转一周时间为参照,将太阳所在位置与地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约为15度。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不是圆形,所以太阳在地球上并不是均匀的运动,而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真太阳时对照表将考虑这些差异,并根据太阳所处的位置和时间提供精确的数据。
二、真太阳时对照表的应用1. 天文学领域在天文学研究中,真太阳时对照表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比真太阳时和平太阳时的差异来观测天体的运动轨迹和规律。
同时,真太阳时对照表还能够帮助天文学家计算出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的具体时间和位置。
2. 导航领域在导航系统中,需要准确的时间和位置信息,以便确定接收器的位置和计算路径。
真太阳时对照表可以提供准确的太阳位置和时间,帮助导航系统精确计算出接收器的位置和预测路径。
3. 气象预测在气象学研究中,太阳的位置和时间对于天气预报具有重要的影响。
利用真太阳时对照表可以计算出太阳的高度角和方位角等参数,从而推测出地面的气温、降水和气象变化等信息。
三、真太阳时对照表的发展和研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真太阳时对照表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发展。
目前,已经有许多精密的天文仪器和计算模型可以提供更加准确和精细的真太阳时对照表。
例如,全球定位系统(GPS)可以通过卫星观测太阳位置,从而计算出准确的太阳时;天文台和天文观测站利用先进的望远镜和仪器来观测和记录太阳位置和时间。
此外,研究人员还不断探索新的方法来提高真太阳时对照表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他们通过建立更加精确的地球自转模型、改进天文观测仪器和应用先进的计算算法等方法来改善真太阳时对照表的质量和准确度。
真太阳时与北京时间如何换算真太阳时(真太阳时)是指地球上其中一地的时间,以地球上仰角达到最高点的时间为正午,此时太阳位于当地的天顶。
北京时间(北京时)是指中国北京市所在时区的本地时间,并以北京时间作为中国全国的标准时间。
由于中国广大的地域范围,中国采用了统一的时区,即北京时间(UTC+8)。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进行真太阳时与北京时间的换算。
这主要是因为真太阳时是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来计算的,而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真太阳时会有所不同。
因此,了解如何进行真太阳时与北京时间的换算对于合理安排时间非常重要。
首先,要理解真太阳时与北京时间的差异。
北京时间是一个以经线0度(格林威治经线)为参照的时间系统,从而可以对不同经度的地方进行统一的时间安排。
真太阳时则是根据当地的经度和纬度来计算的。
由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是匀速的,而地球公转的角速度是不均匀的,这就导致了真太阳时和北京时间之间的差异。
在一个日周期内,真太阳时的长度会因为地球公转速率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为了将真太阳时与北京时间进行换算,需要知道当地的经度和纬度,并使用一些数学公式。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换算方法:1.首先,确定当地的经度和纬度。
可以使用经纬度坐标查询工具或地图来获取当地的经纬度信息。
2.根据经度来确定该地区的时区偏移值。
北京时间的时区偏移值为UTC+8,即东八区。
其他地区的时区偏移值可以根据经度来计算。
每15度经度相差一个时区。
3.根据经度和当前时间来计算真太阳时的偏移值。
真太阳时的偏移值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真太阳时偏移值=(经度*4)+当前时间差其中,经度用度数表示,东经为正值,西经为负值;当前时间差可以根据真太阳时所处的时区来计算。
4.将真太阳时的偏移值与北京时间进行换算。
真太阳时偏移值为正值时,将其加到北京时间上;真太阳时偏移值为负值时,将其从北京时间上减去。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只是一个简单的近似计算方法,实际的换算可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不均匀性,地球轴倾斜对日出和日落时间的影响等。
日期时间和当地经纬度计算太阳天顶角和方位角太阳天顶角和方位角是与太阳相关的重要概念,通过日期、时间和当地的经纬度可以计算得出。
这两个概念在航海、天文学以及可再生能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如何通过日期、时间和当地经纬度来计算太阳天顶角和方位角。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1. 太阳天顶角(Solar Zenith Angle):太阳天顶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垂直于地球表面的直线之间的夹角。
太阳天顶角越小,太阳光线越垂直于地球表面,到达地面的能量越大。
2. 方位角(Azimuth Angle):方位角是指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上的方向角度。
0度表示正北方向,90度表示正东方向,180度表示正南方向,270度表示正西方向。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如何通过日期、时间和当地经纬度来计算太阳天顶角和方位角。
1. 计算太阳时角(Solar Hour Angle):太阳时角是指太阳在当地经度上的角度,以正午为0度。
太阳时角的范围在-180度到180度之间。
太阳时角的计算公式如下:太阳时角=(时差+当前时间的时角)-(当地经度/15)其中,时差是指太阳时角和平太阳时角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经纬度和日期来计算得出,具体的计算公式可以参考天文学的相关文献或者使用计算工具进行计算。
当前时间的时角的计算公式如下:当前时间的时角=15*(当前时间-12)注意,这里的时间以24小时制表示。
2. 计算太阳的高度角(Solar Altitude Angle):太阳的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如下:太阳高度角 = arcsin(sin(纬度) * sin(太阳赤纬) + cos(纬度) * cos(太阳赤纬) * cos(太阳时角))其中,纬度是指当地的纬度,太阳赤纬是根据日期和时间计算得出的赤纬。
3. 计算太阳的方位角(Solar Azimuth Angle):太阳的方位角是指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上的方向角度。
太阳到哪里去了
白天和黑夜的变化
太阳并没有离开地球,它只是被大气层遮挡了。
地球不断自转,所以人们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观察到的太阳位置不同。
在白天,当
太阳在地平线上的时候,它的热能和光线可以到达地球表面。
而在
黑夜,太阳则在地球的另一面,所以我们看不到它。
日出和日落
太阳每天都会从东方升起,这被称为日出,标志着新的一天的
开始。
而在西方,太阳会在日落时慢慢消失,意味着一天的结束。
这种现象是因为地球的自转造成的,当一部分地球被太阳照亮时,
我们就能看到日出和白天。
当那一部分地球转到背面时,我们就会
经历日落和黑夜。
季节的变化
除了每天的日出和日落,太阳的位置也随着季节的改变而变化。
这与地球的公转有关,地球会绕着太阳运动。
当地球围绕太阳运动时,太阳的高度和角度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不同季节太阳的位置
会稍有差异,例如夏天太阳的高度更高,冬天太阳的高度较低。
小结
太阳并没有离开地球,它的位置变化是由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造
成的。
我们通过白天和黑夜、日出和日落以及季节的变化来感受太
阳的存在和消失。
了解这些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太阳的运行
规律和地球的运动。
关于太阳方位的判断作者:徐亚平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年第04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都能看到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太阳每天都在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着地球生命的演化,其位置随时间在不断变化,其所处的方位也在不断变化,那么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人们看到的太阳位置有何区别或规律呢?我们不妨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来探讨:一、日出和日落的方位判断人们常说:“太阳从东方大地升起,在西方落下。
”其实,太阳的东升西落,只有春分、秋分时才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其他时间是有偏向的,而在极昼区当出现极昼时,该日太阳始终在天空中,即一天中太阳高度始终大于零,不存在日常所认为的东升西落,而实际上也不是东升西落。
1.极昼、极夜区极夜区:全天看不到太阳,因此无日出和日落现象。
极昼区:太阳全天不落,在天空中做圓周运动,太阳高度时刻变化,正午时达到最大值,因此可以这样认为:①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时,日出正北,日落正北,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仰望天空,太阳做逆时针方向运动。
(如下图:夏至日北极圈上日出日落方位图)②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时,日出正南,日落正南,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仰望天空,太阳做顺时针方向运动。
(如下图:太阳直射200S时,800S上日出日落方位图)2.非极昼极夜区日出、日落的方位与观测者所处的半球位置无关,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位置有关,即①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②太阳直射南半球时,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③太阳直射赤道时,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二、正午时刻太阳的方位判断太阳始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正午时刻太阳的方位与观测者所处的半球位置或纬度位置有关,可以分为四个区域来看(如下图):1.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A)看太阳,一年中正午太阳始终位于观测者的正南方向;2.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B)看太阳,一年中正午太阳始终位于观测者的正北方向;3. 在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C)看太阳,大半年时间位于正南,小半年时间位于正北;4. 在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D)看太阳,大半年时间位于正北,小半年时间位于正南。
太阳下影子的变化规律
太阳下影子的变化规律是由太阳的位置和地球自转的影响所决定的。
下面将其划分为三个章节进行介绍。
一、太阳的位置
太阳的位置是影响太阳下影子变化规律的关键因素。
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因此太阳下影子的长度和方向也会随之变化。
具体来说,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由两个因素决定:季节和时间。
1. 季节
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因季节而异。
在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地球的南北半球都能够接受到相同的阳光照射,因此太阳下影子最短。
而在夏至和冬至时,太阳的位置最偏北或最偏南,此时太阳下影子最长。
2. 时间
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还受到时间的影响。
在一天中,太阳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当太阳处于地平线上方时,太阳下影子最短。
当太阳处于天顶时,太阳下影子最短。
当太阳处于地平线下方时,太阳下影子最长。
二、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也是影响太阳下影子变化规律的重要因素。
地球自转的速度是恒定的,因此太阳下影子的长度和方向也会随之变化。
当地球自转时,太阳的位置相对于地面会发生变化。
在一天中,太阳的位置随着地球自转而变化。
当太阳处于东方时,太阳下影子最短。
当太阳处于西方时,太阳下影子最长。
三、结论
综上所述,太阳下影子的变化规律是由太阳的位置和地球自转的影响所决定的。
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随着时间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而地球自转的速度是恒定的,因此太阳下影子的长度和方向也会随之变化。
地方时6时太阳一定位于正东方吗作者:程良安来源:《新课程·中旬》2015年第06期由太阳周日视运动规律易知,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太阳东北升西北落,北半球日出时间(地方时)早于6:00。
同理,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太阳东南升西南落,南半球日出时间(地方时)早于6:00。
地方时6:00的太阳方位自然成为一个人们关注而又困惑的问题。
由于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太阳正东升正西落,且各地日出时间均为地方时6:00。
因此,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夏半年,太阳日出东北,北半球日出时间早于6:00,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在地方时6:00,太阳刚好由东北运行到正东位置。
果真如此吗?一、地方时6:00时太阳方位的定性分析(以北半球夏半年为例)1.北半球温带和寒带地区要确定地方时6:00太阳的方位,先得确定地方时6:00太阳在周日视运动轨迹上的位置。
然后作出这个位置在地平圈上的垂直投影,就可以确定地方时6:00太阳的方位了。
图1为北半球温带地区,二分日与夏至日太阳周日视运动示意图。
ESWN为地平圈,E、S、W、N分别表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O为观察点。
弧EDW为二分日太阳视运动轨迹。
弧ABC为夏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O1为夏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的中心。
过O1作EW的平行线交弧ABC于E1、W1,E1W1平分该日太阳视运动轨迹,故E1、W1分别表示当地时间6:00和18:00的太阳位置。
如果将E1、W1垂直投影到地平圈上,它们的投影明显分别位于东北和西北方,而不是正东方和正西方。
同理可知,南半球温带和寒带地区,夏半年,6:00和18:00的太阳方位分别为东南和西南,不在正东方和正西方。
2.北半球热带地区北半球热带地区(含赤道地区),夏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如图2、图3(为赤道地区)。
在直射点的纬度高于当地纬度的情况下,北半球热带地区正午太阳均位于天顶以北,太阳在一天当中根本到达不了正东方,如图2中A-B-C-A。
在直射点的纬度低于当地纬度的情况下,太阳可以到达正东方,如图2中A1-B1-C1-A1。
(一)、日出和日落方位问题:不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的任何地点(出现极昼和极夜的区域除外),其太阳出没点的地平方位是偏南还是偏北,取决于太阳直射南半球还是北半球,而与观测地点位于南北半球无关。
具体来说:(1)在两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太阳正东升,正西落(极点除外)(2)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即从春分日经过夏至日到秋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东北升,西北落,而且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北(极点和出现极昼夜的地方除外);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从秋分经过冬至到春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东南升,西南落,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南(极点和出现极昼夜的地方除外)。
(3)就某一地点而言,在太阳直射点向北运动期间,太阳升落的方位将日渐偏北;反之则日渐偏南。
(4)南北极点上,太阳高度在一天中是不变的(即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总是与极点的地平圈平行),太阳在一天中没有明显的升起和落下。
(二)、太阳视运动图的判断方法:太阳视运动是地球自转造成的,一天中,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看太阳在天空中以观测者为中心,自东向西运动,一天转一圈。
观测者所在的平面是地表切面,叫做地平圈,以观测者为中心的大球面为天球,天体在天球上运动。
(1)太阳视运动最高位置为正午,正午太阳高度为从地平圈中心向太阳最高位置的连线与地平圈的交角,地平圈以上部分长度反映昼长,以下表示夜长。
(2)不同半球的正午太阳偏向:北回归线以北和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太阳轨迹是平行的。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一年中太阳总是偏向南方,每天太阳最高时太阳在正南,南回归线以南地区,一年中太阳总是偏向北方,太阳最高时在正北,根据一年中太阳视运动最高、最低、居中位置来判断季节。
(3)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太阳轨迹也是平行的,只不过正午时太阳有时位于观测者以北,有时位于观测者正头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正午太阳高度为太阳与地平圈中心连线与地平圈夹角),有时位于观测者以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太阳位置的变化篇一:二十四节气具体分布的月份二十七二十四节气具体分布的月份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掌握二十四节气歌,理解其意义;搜集有关二十四节气具体分布的月份,理解其含义;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网上搜集、民间采访、阅览室搜集;养成自觉搜集信息资料的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生活有用二十四节气,关注家乡气候变化,培养学生辨别二十四节气能力。
活动过程:一、搜集并理解二十四节气具体分布的月份表;二、搜集有关二十四节气具体分布的月份资料;三、集体汇报与整理,形成较完整的资料。
相关资料: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分为二十四段,每段约隔半个月,分别在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节气”,在月中的叫“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这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和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用业划分一年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季节转折点;“四立”表示季节的开始。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明一年中最热、最冷的出时期。
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气温下降的过程与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雨降雪时期的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季节的家作物的生长现象。
节气是我国历家的一个杰出的创作,并且在历法中占着重要的位置,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作用。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
这个“气”字实在是指气象、气候的意思,古人是观察了(主要是华中、华北地区)每一个阶段内所特有的气象或物象、然后定出各段名称的,节气只固定在太阳的一定日期上,不跟阴历日期而变动,所以它属于阳历的范畴。
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表二十八二十四节气具体分布的季节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掌握二十四节气歌,理解其意义;搜集有关二十四节气具体分布的季节,理解其含义;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网上搜集、民间采访、阅览室搜集;养成自觉搜集信息资料的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生活有用二十四节气,关注家乡气候变化,培养学生辨别二十四节气能力。
地方时6时太阳一定位于正东方吗湖北省大冶市第一中学程良安邮编:435100邮箱:****************由太阳周日视运动规律易知,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太阳东北升西北落,北半球日出时间(地方时)早于6:00。
同理,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太阳东南升西南落,南半球日出时间(地方时)早于6:00。
地方时6:00的太阳方位自然成为一个人们关注而又困惑的问题。
由于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太阳正东升正西落,且各地日出时间均为地方时6:00,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夏半年,在地方时6:00,太阳刚好由东北(或东南)运行到正东位置。
果真如此吗?一、地方时6:00时太阳方位的定性分析(以北半球夏半年为例)1、北半球温带和寒带地区下图(图1)为北半球温带地区,二分日与夏至日太阳周日视运动示意图。
ESWN为地平圈,E、S、W、N分别表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O为观察点。
弧EDW为二分日太阳视运动轨迹。
弧ABC为夏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O1为夏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的中心。
过O1作EW的平行线交弧ABC于E1、W1,E1W1平分该日太阳视运动轨迹,故E1、W1分别表示当地时间6:00和18:00的太阳位置。
如果将E1、W1垂直投影到地平圈上,它们的投影明显分别位于东北和西北方,而不是正东方和正西方。
同理可知,南半球温带和寒带地区,夏半年,6:00和18:00的太阳方位分别为东南和西南,不在正东方和正西方。
2、北半球热带地区北半球热带地区(含赤道地区),夏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如图2、图3(为赤道地区)。
在直射点的纬度高于当地纬度的情况下,北半球热带地区正午太阳均位于天顶以北,太阳在一天当中根本到达不了正东方,如图2中A-B-C-A 。
在直射点的纬度低于当地纬度的情况下,太阳可以到达正东方,如图2中A 1-B 1-C 1-A 1。
二、地方时6:00时太阳方位的定量计算以北半球温带地区夏半年情况为例。
去掉图1中二分日视运动轨迹,如图4,连接OB ,作O 1在地平面上垂直投影O 2,作天顶 天顶W1在地平面上的重直投影W1a,连接OW1a。
根据日期、时间和当地经纬度计算太阳天顶角和方位角的原理转载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王炳忠研究员编写的《太阳辐射计算讲座》。
在开展野外试验的时候,经常需要知道当时的太阳天顶角和方位角,比如测量地物反射率时,需要知道太阳天顶角,来选择恰当的灰板反射率曲线。
进行地物BRDF测量时,更需要知道太阳天顶角。
太阳天顶角和方位角可以通过经纬仪实地测量得到,但是经纬仪携带不便。
只要知道当地经纬度和时间,就可以根据下文的原理,计算得到当时当地的太阳天顶角和方位角。
1日地距离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位于椭圆两焦点中的一个。
发自太阳到达地球表面的辐射能量与日地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因此,一个准确的日地距离值R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日地平均距离R0,又称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1.496×108km或者,更准确地讲等于149597890±500km。
日地距离的最小值(或称近日点)为0.983天文单位,其日期大约在1月3日;而其最大值(或称远日点)为1.017天文单位,日期大约在7月4日。
地球处于日地平均距离的日期为4月4日和10月5日。
由于日地距离对于任何一年的任何一天都是精确已知的,所以这个距离可用一个数学表达式表述。
为了避免日地距离用具体长度计量单位表示过于冗长,一般均以其与日地平均距离比值的平方表示,即E R=(r/r0)2,也有的表达式用的是其倒数,即r0/r,这并无实质区别,只是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不可混淆。
我们得到的数学表达式为E R=1.000423+0.032359sinθ+0.000086sin2θ-0.008349cosθ+0.000115cos2θ(1)式中θ称日角,即θ=2πt/365.2422(2)这里t又由两部分组成,即t=N-N0(3)式中N为积日,所谓积日,就是日期在年内的顺序号,例如,1月1日其积日为1,平年12月31日的积日为365,闰年则为366,等等。
N0=79.6764+0.2422×(年份-1985)-INT〔(年份-1985)/4〕(4)2太阳赤纬角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称黄道面,而地球的自转轴称极轴。
太阳照射南北回归线的时间
太阳照射南北回归线的时间会因地理位置和日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在北半球,每年的春分时节(3月21日左右),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随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在夏至时节(6月22日左右)到达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秋分时节(9月23日左右),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冬至时节(12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在南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与北半球相反,即在冬至时节到达南回归线,在夏至时节到达赤道。
南北回归线是太阳每年在地球上直射来回移动的分界线,其纬度为23°26′,是南半球和北半球的盛夏和寒冬的分界线。
一天的概念
一天是以太阳的位置和地球的自转为基准,称为一天。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周,时间就是一个星期,每过一天,太阳到了另外一个位置,所以叫一天。
一天的时间是指每日的24小时,一天的概念涵盖了晨曦、黎明、白天、傍晚、夜晚、子夜和清晨等概念,也就是从太阳出来到太阳落下的时间,这段时间就是一天的时间。
一天的长度是不一样的,一年有365天,但是今年因为可能会闰几天,所以有366天,地球绕太阳转一周,一个星期七天,一天的转速是每小时16.6度,太阳的位置每天也在变化,有阖白天,太阳位置早,有小夜晚,太阳位置晚,也就是说一天的长度会有所变化。
一天不仅只有一个概念,还有另外一个概念,就是一天在汉语中有另外一种理解,就是一个完整的活动期,可以看作是一个社会状态的短暂变化,一天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月期内对应的日数,一天可以看作是从月初到月末的这段时间,也可以看作是一年内的一个日数,一天可以看作是从年初到年末的这段时间。
- 1 -。
古希腊测时间的方法古希腊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对时间的测量方法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古希腊,人们使用了多种方法来测量时间,其中包括了太阳的位置、天文观测和水钟等等。
在古希腊,人们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太阳的位置来测量时间。
他们观察太阳的位置,根据太阳的高度和影子的长度来判断时间的长短。
当太阳升起时,它的高度较低,而在正午时分,太阳的高度最高。
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变化,人们可以大致确定时间的流逝。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在古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时间测量方法。
除了太阳的位置,古希腊人还通过天文观测来测量时间。
他们观察星星、行星和其他天体的位置和运动,通过这些观测来推测时间的流逝。
例如,他们会观察夜空中的北极星,因为北极星的位置相对固定,人们可以根据其位置来确定时间的长短。
此外,他们还会观察月亮的形状和位置,来判断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
古希腊还使用了一种叫做水钟的装置来测量时间。
水钟是一种使用水流的装置,通过控制水流的速度来测量时间的长短。
水钟由一个长而细的容器和一个小孔组成,当水从小孔中流出时,人们可以根据水的流速来判断时间的流逝。
水钟的优点是精确度较高,但需要不断地补充水,且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古希腊还使用了一种叫做日晷的装置来测量时间。
日晷是一种利用太阳光投射影子的装置,通过观察影子的位置和长度来判断时间的长短。
日晷通常由一个直立的柱子和一个水平的刻度盘组成,人们可以根据影子的位置和长度来读取时间。
日晷的优点是简单易制作,但只能在白天使用,且需要根据地理位置和季节调整刻度。
古希腊人使用了多种方法来测量时间,其中包括太阳的位置、天文观测和水钟等。
这些方法虽然在现代看来较为简单,但在古代是非常有效的时间测量工具。
古希腊人对时间的测量方法为后世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人类对时间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