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轨社会学
- 格式:docx
- 大小:66.56 KB
- 文档页数:21
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越轨行为从社会学角度看越轨行为一、对社会越轨行为的阐述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依据社会规范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可以把越轨行为分为创造性越轨行为和破坏性越轨行为。
不过,人们在论及越轨行为时多狭义地定义为破坏性越轨行为。
即社会成员(主要是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违反法律、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社会习俗的所有行为。
二、越轨行为原因的理论分析(一)天生犯罪论。
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是提出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作为社会越轨的原因,他经过研究发现犯罪人的头骨与正常人不同,而与类人猿相似,他们具有生物学上的低劣的、野性的遗传特征。
所以他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
(二)精神分析论。
著名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解释了越轨的原因。
在弗洛伊德看来, 人的人格有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个性结构中的本我代表着生物性本能, 它是按“快乐原则”行事。
如果人的社会化不完善,个性发展有缺陷,则个性结构中的对本我起压抑作用的自我部分难以对本我进行有效的控制,是本我有可能盲目释放,与规范相悖,这便使个体表现了越轨行为。
自我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接触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过程,如果其认识过程中接触到违反社会规范的事物,就会存在潜在的越轨。
另外, 由于个性发展不良, 使个体的个性结构中的第三部分一超我不完备,这种人常缺乏明确的罪恶感,会以越轨的方式来发泄其受到压抑的本能。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还包括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的观点。
生的本能是性欲、恋爱和建设的欲望;死本能表现为一种求杀的欲望。
当后种欲望向外发泄时, 便成为破坏、损害、征服的动力, 即侵犯性越轨倾向。
(三)社会失范论。
这种理论始于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
他认为,产生越轨行为的原因在于社会结构。
而社会规范是社会结构最重要的一部分。
社会规范通过人们互相交流、彼此施影响而发挥强制作用。
用社会学理论分析越轨行为在社会学的领域里,但凡不符合群体、社会标准、社会期盼的行为都可以看成越轨行为。
大学生越轨行为是指违反教育标准的行为,从类型上,可详细划分为违法行为,违警行为及违规行为,其中违法行为是越轨行为的极端形式,违法行为是指触犯刑律而应受到刑法惩罚的行为;违警行为介于违法行为与违规行为之间,是违反社会治安及公共秩序的行为,比方违反交通规那么、寻衅滋事、**酗酒等,紧要的违警行为有可能转化为违法行为;违规行为是指超越或违反某些详细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的行为,也包括一些不符合社会传统习惯和道德标准的行为,因此违规行为又叫做偏差行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社会越轨。
随着高校生源的扩招,网络媒体的迅猛开展,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越轨行为的例子数不胜数:比方2021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人藏尸案,2021年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付成励手持菜刀砍死教授程某案以及2021年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撞车后**行凶案。
血的事实赤裸裸地反映出了这些有着较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对生命的极大漠视,道德品质的紧要缺失以及法律意识的冷淡。
一、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缘由探析大学阶段是人作为个体,心理开展进入断乳期的关键阶段,出现依靠性和独立性共存的现象,他们目标增多,但时间精力的有限性,致使许多目标难以实现。
一旦通过合法的手段无法促使目标实现,便会出现社会失范现象,默顿认为:所谓失范,就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发生的,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响,就是越轨行为,即用不符合社会标准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
①大学生采纳非制度化的手段以期实现自己的目标的方式就是社会越轨行为。
分析导致大学生越轨行为背后产生的缘由主要有:〔一〕学校教育内容及学校管理工作滞后我国高校长期实行一模一样的、流水线式的教育,僵化无趣的教育内容和简洁生硬的教育手段,使许多学生缺乏志向,厌学心情紧要。
同时学校管理工作也不够科学和人性化,效劳工作时时不能到位,对一些问题的处理也很难做到真正的公允,学生心理出现落差,假如再没有适当的宣泄方式,就会出现许多人生观、价值观偏差,心理的失衡甚至障碍,进而导致越轨行为的发生。
越轨的名词解释社会学
越轨在社会学中是指个体或群体超越或违背社会规范、道德或行为准则的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是违法犯罪、道德败坏、不正当的或不受接受的。
越轨的行为常常被视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可能引起社会的不满、不安和混乱,破坏社会秩序和价值观。
越轨的行为可以有很多形式,例如偷盗、欺诈、腐败、家庭暴力、性犯罪、违法行为等等。
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法律规定,更违背了社会共识和道德标准。
越轨行为的出现通常与个体的动机、价值观、社会背景和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社会学家通常会研究越轨行为的原因、影响和后果,以便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
此外,社会学也关注越轨行为对个体、群体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社会管控、教育以及道德规范来预防和应对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的社会学解释一、社会规范与角色社会规范是社会为了维护公共利益而设立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对个体行为的期望和要求。
越轨行为的发生往往与个体违反社会规范有关。
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应承担的责任和权利,越轨行为可能源于个体对角色的不当扮演或对规范的漠视。
二、社会结构与不平等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个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地位,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可能导致某些群体在社会资源分配、机会获取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增加其成员的越轨行为。
三、文化冲突与认同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文化间的矛盾和冲突,可能导致个体的认同危机,从而引发越轨行为。
个体在面对文化冲突时,可能因为无法适应或无法选择合适的文化认同而产生越轨行为。
四、群体压力与从众行为群体压力是指群体对个体产生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可能导致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即从众行为。
在某些情况下,从众行为可能引发越轨行为,例如在群体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个体可能因害怕被群体孤立或排斥而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越轨行为。
五、社会控制与惩罚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手段对个体行为进行管理和约束,惩罚则是控制越轨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
合理的社会控制和惩罚有助于减少越轨行为的发生,但过度的控制和惩罚可能引发逆反心理和反抗行为。
六、社会变迁与适应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变化,可能导致个体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和规则,从而产生越轨行为。
适应能力较差的个体可能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观念,从而成为越轨行为的受害者或实施者。
七、越轨行为的形成与预防越轨行为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包括个体心理、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
预防越轨行为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例如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加强家庭教育、优化学校教育环境、改善社会环境等。
同时,也需要加强社会控制和惩罚力度,从源头上遏制越轨行为的发生。
1.个体心理因素: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挫折、冲突、焦虑等心理状态可能导致越轨行为。
例如,自卑感、自我概念不明确等心理状态可能使个体偏离社会规范。
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越轨行为从社会学角度看越轨行为一、对社会越轨行为的阐述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依据社会规范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可以把越轨行为分为创造性越轨行为和破坏性越轨行为。
不过,人们在论及越轨行为时多狭义地定义为破坏性越轨行为。
即社会成员(主要是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违反法律、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社会习俗的所有行为。
二、越轨行为原因的理论分析(一)天生犯罪论。
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是提出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作为社会越轨的原因,他经过研究发现犯罪人的头骨与正常人不同,而与类人猿相似,他们具有生物学上的低劣的、野性的遗传特征。
所以他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
(二)精神分析论。
著名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解释了越轨的原因。
在弗洛伊德看来, 人的人格有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个性结构中的本我代表着生物性本能, 它是按“ 快乐原则” 行事。
如果人的社会化不完善,个性发展有缺陷,则个性结构中的对本我起压抑作用的自我部分难以对本我进行有效的控制,是本我有可能盲目释放,与规范相悖,这便使个体表现了越轨行为。
自我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接触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过程,如果其认识过程中接触到违反社会规范的事物,就会存在潜在的越轨。
另外, 由于个性发展不良, 使个体的个性结构中的第三部分一超我不完备,这种人常缺乏明确的罪恶感,会以越轨的方式来发泄其受到压抑的本能。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还包括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的观点。
生的本能是性欲、恋爱和建设的欲望;死本能表现为一种求杀的欲望。
当后种欲望向外发泄时, 便成为破坏、损害、征服的动力, 即侵犯性越轨倾向。
(三)社会失范论。
这种理论始于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
他认为,产生越轨行为的原因在于社会结构。
而社会规范是社会结构最重要的一部分。
社会规范通过人们互相交流、彼此施影响而发挥强制作用。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列举了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各种表现, 并对越轨行为进行了类型划分; 然后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对大学生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大学生越轨行为进行控制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手段一、大学生越轨行为的表现在社会学里, 越轨行为亦称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 包括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行社会规范的行为, 是社会成员对其所属群体、社会或文化体系的行为模式和社会期待的偏离。
越轨行为存在于不同时空和制度的国家或社会里, 在一般情况下,均受当时社会主导价值评判体系的否定性评价。
根据越轨行为的一般定义, 我们认为, 大学生越轨行为就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产生的, 违反或有离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并受到否定性评价的行为。
这一界定表明: 第一, 大学生越轨行为不是思想越轨, 而是行为越轨, 我们是从行为的客观结果而不是行为的主观意图来确认; 第二, 大学生越轨行为中的轨”是指大学生应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包括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一般规范和专门为大学生所制订的特殊规范,其表现形式既有成文的也有约定俗成但不成文的; 第三, 大学生越轨行为是一种受到否定性评价的行为。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对其进行划分。
( 一) 个体越轨行为和群体越轨行为按照越轨行为的主体不同, 大学生越轨行为可分为个体越轨行为和群体越轨行为。
个体越轨行为是大最普遍的越轨行为, 如单个人的旷课、作弊等。
个体越轨行为只涉及单独的个体行为。
责任明确, 易于纠正和处理。
群体越轨是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学生共同越轨, 如群体赌博、打群架等。
越轨群体可能是一个班、一个年级等正式群体, 也可能表现为一个“老乡会”、“恋人群体”等非正式群体。
群体越轨的影响大于个体越轨的影响,对学校正常秩序的危害更为严重。
在群体越轨中,涉及人数较多,情况复杂, 既有“主犯” , 也有“从犯” , 甚至有“胁从犯”和“教唆犯” ;因此, 在处理群体越轨的过程中, 必须深人调查, 分清不同个人的责任,分别作出“各得其所”的处理。
社会越轨——同性恋社会中的越轨是在现实中将什么定义为越轨行为几乎完全是相对的。
“越轨”不是行为本身的属性,而是社会互动的结果,“越轨是某一社会群体的成员判定是违反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感受或行动。
由于早期医学上把同性恋看作性别倒错的人认为,同性恋者在生理上的性别和心理上的性别认同不一致;有很多人从伦理上认为,同性恋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人们或是从虚幻的故事、或是从未经检验的事实、或是采取双重标准、或采取歧视待遇来看待同性恋现象。
将同性恋“妖魔化”、“病态化”、“污名化”和“罪化”,没有公正、客观地对待同性恋者。
所以一般认为,同性恋是典型的社会越轨行为之一。
在一片愤恨和不理解的声音中,我觉得我们应该去问问原因,理解同性恋。
(虽然我不是同性恋!)同性恋的这种越轨行为未必就是坏的和不可接受的行为,并非总是自愿的,未必是人们所认为的犯罪行为。
(虽然大多数犯罪行为是越轨行为,但不是所有的越轨行为都是犯罪。
)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千世界总是无奇不有,总有需求怪异的人。
应该是说同性恋能满足社会部分人的性需求吧,或许还可以减少人口增长。
可以说同性恋是对异性恋的一种反抗,也是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对抗,更深一点可以说是对社会束缚的一种反抗。
所以导致了很多习惯了被束缚者的不解。
也有很多人是因为早年被贴上了这个标签,然后脱不出来,成为了被动的“同性恋”。
现代社会都倡导女权主义、男女平等,似乎同性恋的存在也诠释了性观念的开放与解放,任何一次进步都是从被大部分人不理解开始的......同性恋本身就是非常复杂的现象,连同性恋的成因都有很多种解释,有后天成为同性恋的,有一开始就是同性恋的。
所以我们开袋同性恋这样的越轨行为不应当一刀切。
有很多越轨有助于澄清并定义社会规范。
许多社会规范在被破坏之前还模糊不清。
这时,群体对越轨的反应进而澄清了规范。
同性恋的的存在和“正常”的性观念正好形成一对矛盾,有利于普遍观念的明晰。
越轨能增进群体的团结。
第一讲越轨社会学概述一、什么是越轨社会学越轨社会学是研究越轨现象的各种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又称为异常行为社会学。
越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越轨现象,包括越轨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越轨的现象非常普遍,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越轨,因此研究越轨不是研究“他人”而是研究“自己”。
社会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人类生活的反思。
越轨社会学引导我们去发现、理解被我们的日常经验所忽视了的东西——发生在我们周围和自己身上的越轨行为。
什么是越轨一、常识性理解:社会应加以禁止或纠正、个人应避免的不良行为。
二、关于越轨的传统理论观点传统的越轨社会学理论将越轨行为理解为违反普遍公认的社会规则(法律和道德)的行为。
实际上,他们把违法行为、不道德行为和越轨行为看成是一样的东西理论前提:绝对主义的价值观——即认为在社会层次上存在着或应该存在着一套稳定而一致的、被社会成员广泛认可的社会规范。
传统观点对越轨的认识:关于越轨的绝对主义思想——即认为社会生活中越轨和非越轨的界线是清晰和明确的、显而易见的;越轨就是违法的、不道德的行为,因而是社会必须加以禁止的不好的、坏的行为;而非越轨则是好的、对的、值得社会提倡的行为。
三、关于越轨的新的理论观点越轨的相对性:自杀日本:切腹自杀是道义的行为西方:自杀是一种不良行为。
在澳大利亚自杀未遂着受到法律的制裁中国:不确定越轨相对性的表现:1.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同一行为有不同看法2.同一社会对不同群体对同一行为有不同认识3.同一社会的不同时期对同一行为不同认识4.同一行为因动机不同有不同评价5.同一行为因结果不同而有不同评价新观点对越轨的认识:把越轨理解为某些人或团体用来描述他人行为的一种社会定义。
越轨与非越轨的界线是不确定的、模糊的;越轨并非某种行为固有的性质,而是社会行为者对它的一种创构或建构(即认为一个行为本身并没有某种固定的意义,这种意义是被人们创构的)。
第一讲越轨社会学概述一、什么是越轨社会学越轨社会学是研究越轨现象的各种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又称为异常行为社会学。
越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越轨现象,包括越轨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越轨的现象非常普遍,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越轨,因此研究越轨不是研究“他人”而是研究“自己”。
社会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人类生活的反思。
越轨社会学引导我们去发现、理解被我们的日常经验所忽视了的东西——发生在我们周围和自己身上的越轨行为。
什么是越轨一、常识性理解:社会应加以禁止或纠正、个人应避免的不良行为。
二、关于越轨的传统理论观点传统的越轨社会学理论将越轨行为理解为违反普遍公认的社会规则(法律和道德)的行为。
实际上,他们把违法行为、不道德行为和越轨行为看成是一样的东西理论前提:绝对主义的价值观——即认为在社会层次上存在着或应该存在着一套稳定而一致的、被社会成员广泛认可的社会规范。
传统观点对越轨的认识:关于越轨的绝对主义思想——即认为社会生活中越轨和非越轨的界线是清晰和明确的、显而易见的;越轨就是违法的、不道德的行为,因而是社会必须加以禁止的不好的、坏的行为;而非越轨则是好的、对的、值得社会提倡的行为。
三、关于越轨的新的理论观点越轨的相对性:自杀日本:切腹自杀是道义的行为西方:自杀是一种不良行为。
在澳大利亚自杀未遂着受到法律的制裁中国:不确定越轨相对性的表现:1.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同一行为有不同看法2.同一社会对不同群体对同一行为有不同认识3.同一社会的不同时期对同一行为不同认识4.同一行为因动机不同有不同评价5.同一行为因结果不同而有不同评价新观点对越轨的认识:把越轨理解为某些人或团体用来描述他人行为的一种社会定义。
越轨与非越轨的界线是不确定的、模糊的;越轨并非某种行为固有的性质,而是社会行为者对它的一种创构或建构(即认为一个行为本身并没有某种固定的意义,这种意义是被人们创构的)。
因此,决定某一行为是否被当作越轨取决于人们根据什么准则来判定,取决于这一行为的意义行为者的动机。
四、关于越轨的定义1.几种不同的定义西方社会学家的定义:戴维.波普诺:社会越轨是指那些违反群体或社会重要规范的行为吉登斯:越轨可以被定义为对某一团体或社会中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系列的特定规范的不遵从。
道格拉斯:被某一个社会群体的成员判定为违反其行为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感受或行为。
2.国内的定义3.我们对越轨的定义:越轨是被社会集团成员们判断为违反他们的行为准则或价值观的任何思想、情感和行为。
对越轨定义的理解:1.越轨是相对于某一个评价群体而言2.越轨是对社会规范或准则的背离3.越轨是越轨者通过其行为表现出来的和社会规范的现实冲突,因而也是越轨者与社会的现实冲突。
对越轨概念的进一步澄清:1.越轨行为不一定是坏的行为或者是不可接受的行为2.越过行为的发生不一定是处于越轨者的主观意愿3.越轨行为未必是犯罪行为4.越轨行为虽然往往不被社会成员所赞同,但它却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5.越轨行为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使集体或组织,后者被称为集体越轨行为3.越轨社会学的几种研究思路3.1传统的研究思路:1.为什么会出现我们所关注的越轨现象(原因解释)?2.如何避免或减少越轨现象的发生(对策研究)?3.2现代的研究思路:3.21人们为什么要把这种现象称作越轨?3.22这种认定是否合理?——对越轨者是否公正?(对越轨的认定或评判本身进行正当性审查)3.221如果这种认定是合理的,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越轨?回到传统的一般思维。
3.222如果这种认定是不合理的?那么导致不合理的原因又是什么?A. 规范不合理?新旧规范并存的时候(是谁制定社会规范?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规范?它旨在实现什么样的社会目标?没有这样的规范又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后果?社会制度本身是否公正?强者统治弱者?冲突论视角?)B.认定过程不合理?标志论?人们带着偏见去看待他人,被贴着标签3.3传统现代共有的研究思路:3.31我们队越轨现象应持什么样的态度?非法化3.31.1越轨现象是个别的?普遍的?A.若是个别的,A1.是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a.正常的(不可避免地,或有正功能的),是否可以放任它?a1.如果我们放任这种越轨将会对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a2.如果不能放任,应如何控制以及控制在什么范围内?b.不正常的,b1.能消除吗?如何消除?b2.不能消除,如何控制?B.若是普遍的,肯定是不正常的,社会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即原因对策研究)B1.导致这种普遍越轨现象的原因是什么?a.若规范不合理?原因是什么?a1.规范形成机制不合理,如何确立合理的社会规范?a2.新旧规范交替,如何重建规范?b.若规范是合理的,规范不背遵循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建立有效机制使规范背社会成员内化?总之,越轨社会学的内容包括二部分:一是解释各种社会越轨现象(事实研究或实证研究,目的是更好地认识越轨现象,来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二是就如何控制越轨现象提供对策性研究(规范研究,目的是为了建构更好,更规范的社会)。
二、为什么要学习、研究越轨社会?A.个人角度1.认识意义通过对越轨的认识使我们对社会的认识更为深入和全面。
越轨社会学引导我们去发现、理解被我们的日常经验所忽视了东西——那发生在我们周围身边的和我们身上的越轨现象,从而使我们对社会的认识更深入和全面。
2.实践意义通过获得关于越轨的较为全面的知识,使我们对现实生活中的越轨现象有更为公正、客观的态度,对发生在身边的越轨行为会有更理性的反应。
如果你肩负管理社会的职责,你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
B.社会角度(一)理论意义越轨社会学的理论意义在于:在充分认识、理解各种社会越轨现象的基础上为社会生活安排解决这样一个问题:越轨应保持在怎样一个适度的范围内(理论意义)?从而为社会管理就应在何种程度上控制越轨现象或如何将越轨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提供一种理论知识,进而为社会决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创造一个最具人性、最适合人类发展的理想社会提供理论基础。
在一定范围内控制自由和规范,潘绥铭(二)现实意义越轨社会学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对社会上各种越轨现象的具体表形式一起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的研究,确定哪些越轨是改革开放无法避免的正常的、合理的或不可缺少的越轨现象,哪些是破坏社会基本稳定因而阻碍改革顺利进行的、不正常的、应加以控制的越轨现象爱那个,从中鉴别出合理的越轨,从而为我国对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越轨现象应采取何种程度的控制提供理论论证,以确保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在既有足够的发展动力又有良好的社会秩序的良性的社会环境下顺利进行。
转型时期的特点:新旧规范并存(涂尔干研究所处的历史背景也是这样一个情况)在社会层次上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社会规范,即会出现失范现象。
规范已没有约束力了,失去了传统的约束能力,而新的规范还未形成其约束力,因此越轨现象大量增加。
导致的结果是社会基本的规范都被破坏了,没有遭到人们的认同和遵守。
道德的底线受到了冲击。
三、怎样研究越轨社会学(一)研究方法越轨的社会学研究必须基于常识(不系统的,逻辑上有问题),基于人们的日常经验,但同时又必须超越于常识(表述有逻辑性,经验有依据性)。
(二)研究的态度——价值中立态度事实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尽量清楚个人的价值观、情感以及各种纠葛所带来的偏见。
社会学家在从事越轨社会学研究时,在以下三个方面很容易带入自己的价值观念,从而影响价值中立:选择课题。
搜集和分析资料。
理论解释。
规范研究:研究结论应基于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而非个人的主观价值判断。
第二讲关于越轨的自然科学方面的解释一、关于越轨的自然环境理论1.用星相状态解释越轨行为莫塞利2.用气候解释越轨行为自杀在气候适中的北欧社会里比在炎热的南欧社会里更为常见;而在南欧社会里凶杀却较为多见皮梯里姆·索罗金现在社会学理论已不大再采用环境论,原因有二方面:1).很多看起来显得很重要的关系,经过统计学分析却发现毫无意义2).理论家们始终不能对环境因素发挥作用的方式做出满意的解释二、关于越轨的生物学理论1.龙勃洛梭的天生犯罪理论意大利犯罪学家,犯罪学之父,《犯罪人论》(开创了实证研究的先河,在大量研究基础上作出论证)他认为存在一种独立的“犯罪人”人种。
犯罪的原因并非由于犯罪人的自由意志,而是由于存在天生的犯罪人。
理论依据:进化论实证依据:意大利囚犯和意大利军官的对比研究后人对天生犯罪理论的修正。
美国体质人类学家胡顿,他认为罪犯是生物学上的劣等人,由于他们的遗传机制存在着缺陷,注定要从事犯罪行为。
“生物学意义上的退化”和社会环境都是犯罪的原因,但生物学因素是最重要的原因;同平民相比,罪犯属于道德上、智力上、形态学上、遗传学上退化的群体。
罪犯的生理器官是低劣的。
犯罪时社会环境冲击劣等人的机体的结果。
因此,随之而来的结论是,要使杜绝犯罪的努力奏效,只能靠根除肉体的、精神的和道德的不健全,或者在一种无菌的社会环境中使之得到绝对的隔离。
2.犯罪的体格类型学理论德国精神病学者 E·克里切默1925提出了体格类型学。
他把人体结构分为四种类型,并试图将其与特有的心理机能失调现象相联系。
矮胖型,犯罪规模小,再犯比例低,容易重返社会,诈骗犯中占有很大比例瘦长型,盗窃诈骗犯罪三角型,暴力犯罪方面特别多,多是财产和性方面混合型,主要是性犯罪美国心理学家和医生威廉·谢尔登他在克里切默所提出的体型说基础上,从体型与个性特征和犯罪之间的关心,提出了一种更全面的犯罪的体型学理论。
他将胚胎学和发生机理学移植于体格类型学,提出了一种不同的体型分类法。
他提出了三种基本体型:内胚层体型(肥胖而性软)、外胚层体型(细瘦而虚弱)、中胚层体型(强健而结实)。
他还进一步阐明发展人格与体型之间的关系。
内胚层人的个性表现为:爱好舒适、喜爱食物,他们有一种和谐的感情生活,爱国爱乡,待人宽容。
中胚层人的个性通常表现为:积极、活跃,喜欢冒险而且有好斗倾向的人,他善于自我保护并控制环境。
很可能淡于痛感和进取性差、感情冷漠、甚至于在与他人的关系上残忍直至。
这一组人的个性被称为“身体紧张型”。
外胚层人的个性特征一般表现为:爱动脑筋,与人接触时审慎、胆怯、拘束,情感不外露、性格孤僻、神经过敏,被称为“大脑紧张型”格卢克夫妇中胚层体型在违法群体中的比例被以往的研究者过分夸大了。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在违法群体中有60%的是中胚层体型的,而在非违法犯罪群体中只有30%是中胚层体型的。
3.关于越轨的生物学解释的其他理论染色体理论、内分泌理论4.对越轨的生物学理论的简单评述:关于越轨的生物学理论也存在着一个从绝对主义到相对主义的发展过程贡献:解释了某些特定个体犯罪的原因局限性:忽视了社会环境的因素,仅仅从生理学角度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