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教师与学生
- 格式:pptx
- 大小:77.35 KB
- 文档页数:1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学习要求:1.关于教育学原理的知识点,一定要做到理解,理清各知识点背后之间的关联;2.教育学原理部门的知识点比较多,也较为零散,所以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梳理,理清其思路;3.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其知识进行记忆。
教育学原理的逻辑框架图: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八章教学第六章教育制度第十章教师与学生第九章德育第七章课程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科学地揭示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只能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原因:(1)教育学的创立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主要是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需要;(2)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发展奠定是有着密切关系;(3)教育学的独立同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也密不分可;(4)教育知识的丰富沉淀。
2.内容:(1)1632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2)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一部教育学著作。
(3)1693年,洛克出版了《教育漫画》,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4)1762年,卢梭出版享誉全球的《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
(5)1776年,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6)1781年,裴斯泰洛齐出版了《林哈德与葛笃德》。
赫尔巴特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并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标准《教育学原理》课程标准一、标准说明本课程标准是根据教育部新的课程开设要求并结合本院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可供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使用。
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一)课程性质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探索教育现象与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理论学科。
是我国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小学教育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
在小学教育专业乃至整个教育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教育学原理》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范围、发展轨迹、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向;提高学生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养成学生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感情;懂得合格教师应具备基本素养。
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
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模式,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教育问题与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技能,并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增强学生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激发学生研究教育的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绪论(8课时)要求与说明本章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萌芽、创立和发展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以及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当代教育学的特征;学习教育研究主要的方法及其运用。
重点掌握教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当代教育学的特征。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参考书目1.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原理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王前新著.教育原理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新阳光教育2015年教育学试卷真题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性著作( )。
A .《普通教育学》B .《论演说家的教育》C .《民本主义与教育》D .《大教学论》答案:D解析:教育学原理—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P13)。
1632年,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2.学校产生于( )。
A .原始社会B .奴隶社会C .封建社会D .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B 解析:教育学原理—教师、学生与学校(P97)。
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商代。
欧洲学校的出现大概是在公元前8—公元前7世纪。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 )。
A .物质基础作用B .主导作用C .决定作用D .发展作用 答案:B 解析:教育学原理—教育、社会与人(P42)。
人的身心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概括起来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
与遗传、环境相比,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抨击现代学校的弊端,提出了著名的“非学校化社会”的思想教育家( ) 。
A .杜威B .伊里奇C .布迪尔D .鲍尔斯与金帝斯答案:B解析:教育学原理—教师、学生与学校(P100)。
伊里奇更猛烈地抨击了现代学校的种种弊端,提出了著名的“非学校化社会”的思想,号召人们废除现代学校,代之以人人平等、自由、自律、自助、愉快交往的“学习网络”。
5.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 )。
A .教学评价 B .教学模式C .教学期望D .教学过程答案:B解析:教育学原理—教学(P134)。
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
新阳光教育6.提出要解放儿童“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的六大解放”的教育家( )。
A .杨贤江B .黄炎培C .陶行知D .陈鹤琴答案:C解析:中外教育史—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演变(P219)。
教育学原理教师与学生教育学原理——教师与学生时间:2011-04-30 18:21:52 来源:勤思教育网点击数:2128参考书目历年真题考研大纲免费资料2015辅导班教师与学生一、教师(一)、教师的概念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二)、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1、古代原始部落的长者是最早的教师2、专职教师实在学校产生后出现的3、近代学制产生,教师成为一个专门职业(三)、教师的地位教师的地位是通过教师职业在整个社会中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综合。
具体包括自我形象的正确认识、积极的自我体验、正确的职业动机、对职业状况的满意、对理想的职业生涯的清晰认识、对未来工作情境有较高的期望、具有个体的教育哲学和教学模式。
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师范教育(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六)、教师的权利和义务1、教师的权利教师的权利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教师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各种权利;二是作为教师所享有的权利,这部分权利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相联系,是教师职业特定的权利。
这两部分权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师作为公民享有的权利,有一部分体现在教师的职业中,然而,也有一部分是教师职业所独具的,与其它公民的权利不同。
结合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的权利包括以下6项:(1)、教育教学权《教师法》第7条第1款规定:教师有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改革和实验。
”(2)、科研学术活动权《教师法》第7条第2款规定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的权利”(3)、管理学生权《教师法》第7条第3款规定教师有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生成绩。
这是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基本权利。
教师有权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并在学生的特长、就业,升学方面给予指导。
第1章教师的教育学之旅1.1 复习笔记一、教育学的产生(一)教育学的起源1.双重的起源教育学原理是有关如何通过教育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其起源和发展与人类早期的教育活动有关,与教师的出现有直接的关联。
教育学具有双重起源:(1)来自思想家的关于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辨。
如我国的孔子、孟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的教育活动和学术思想对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深远影响。
(2)来自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
作为有文化的教师群体,他们在教育活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对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反思,产生第一批教育思想,为以后的教育学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2.培根的影响尽管通过培根之手,教育知识第一次登入学术的殿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在培根时代,事实上还没有学科意义上的教育知识。
(二)教育学的概念关于教育学概念的不同观点如下:1.《教育大辞典》中国第一部大型教育辞书《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教育学是指“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2.皮斯库诺夫苏联教育学者皮斯库诺夫认为,教育学是关于专门组织地、有目的地和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的科学,关于教育、教养和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的科学。
3.田浦武雄日本学者田浦武雄认为,对教育进行学术性研究并综合成一个理论体系,即为教育学。
4.贝斯特法国学者贝斯特认为,教育学的含义,既包括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直接联系的那些教育学科,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人类学等。
也包括直接从事教育研究的那些学科,如教育史、教育哲学和教学法等。
5.亨德森美国学者亨德森认为,几百年来,人们把对教育过程进行研究的学问称为“教育学”,包括康德、赫尔巴特等人。
6.舒耶尔从西方国家看,真正坚持并大量运用本来意义上的“教育学”概念的是德国人。
在舒耶尔和旌米特合写的《教育学》一文中,他们认为,应区分四种不同意义的教育学:(1)作为教育行为方式和观念的教育学;(2)作为教育理论的教育学;(3)作为教育科学的教育学;(4)作为建立在牢固科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学。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最新)一、教育的本质与功能1. 教育的定义广义教育: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 教育的本质社会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社会传递文化的重要手段。
目的性: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育人性: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促进个体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政治功能:培养合格的公民,维护社会稳定。
经济功能: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功能:传承和创新文化。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 教育目的概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2. 教育方针概念: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而制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内容:通常包括教育的性质、方向、目标、任务和途径等。
3.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联系:两者都反映了国家的教育意志,都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区别:教育方针更侧重于宏观的方向和途径,而教育目的更侧重于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
三、教育制度1. 教育制度的定义概念: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类型:包括学校教育制度、校外教育制度、成人教育制度等。
2.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概念: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核心,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类型:包括单轨制、双轨制和分支型学制。
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
双轨制:以英国为代表,分为贵族教育和大众教育两条轨道。
分支型学制:以前苏联为代表,初等教育后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条轨道。
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总11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的关系解析高巍读书笔记教学活动中涉及到的教学行为主要包括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
这两者的关系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教学行为的特征主要有外显性、动态性、个体性、目的性、情境性。
我们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教学行为分为一下几类:按教学媒介分为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按师生间的协作程度可以分为教师独立的行为和学生辅助下的行为,按在教学中的地位可以分为主要教学行为和辅助教学行为,按目标达成的情况可以分为有效教学行为和无效教学行为,按行为的具体性可分为陈述、指导、展示、提问、反馈、管理、观察、倾听、反思、以及评价等具体行为。
但是仅仅知道这些行为的划分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深入的了解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活动。
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联系有:目的相关性,活动的一致性,以及行为的对应性;区别在于:层次不同,角色不同,地位不同。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指引和管理,学生的行为具有很大的自我性,主要是基于自我考虑的,而教师的行为具有社会性,是基于社会考虑的,因而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和学生间的差别,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同时因利势导,理论联系实际,既要尊重学生,又要严厉要求学生,最终知识经由学生的行为内化为他们的知识结构。
身体-教学世界蕴藏其中唐松林范春香读书笔记我们人类的教学活动是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最初的教学活动就是对我们身体的认知,慢慢的才发展到对自然社会的改造,而我们对社会的改造又是基于我们的身体的。
我们的身体在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孕育了我们人类的文明。
唯物主义的思想告诉我们物质是先于意识存在的,我们认识这个世界,都是为了为我们更好地服务,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需要身体的参与。
最早的知识都是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形成的。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标准《教育学原理》课程标准一、标准说明本课程标准是根据教育部新的课程开设要求并结合本院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可供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使用.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一)课程性质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探索教育现象与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理论学科。
是我国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小学教育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
在小学教育专业乃至整个教育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二)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教育学原理》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范围、发展轨迹、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向;提高学生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养成学生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感情;懂得合格教师应具备基本素养。
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模式,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教育问题与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技能,并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增强学生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激发学生研究教育的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绪论(8课时)要求与说明本章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萌芽、创立和发展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以及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当代教育学的特征;学习教育研究主要的方法及其运用。
重点掌握教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当代教育学的特征.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参考书目1.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原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王前新著。
教育原理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
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章认识教育(8课时)要求与说明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教育的属性,教育的特点。
教育学原理
第十章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二.学生
三.师生关系(一)教师的概念与类别
(二)教师的职业产生与发展
(三)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四)教师劳动的特点
(五)教师的职业角色
(六)教师的专业素养
(七)教师的专业标准
(八)教师的专业发展
(九)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一)学生及学生观
(二)学生群体与学生组织
(三)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一)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
(二)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1.复杂性
2.创造性
3.示范性
4.专业性
5.长期性
1.专业情意与规范
2.专业知识
3.专业技能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2.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向
3.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4.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特点
2.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