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教案3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1.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4节“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本节主要介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类型、产生原因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20Hz~20000Hz;2.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类型:次声波、超声波;3. 声音的产生原因:振动;4. 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B超、声呐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类型、产生原因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产生原因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 教学重点: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类型及其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振动器、声呐等);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现象;2. 理论讲解:介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类型、产生原因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 实验演示:进行相关实验,如振动器实验、声呐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人耳听不到的声音;4.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如“人耳为什么听不到次声波和超声波?”、“次声波和超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等;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在生活中的更多应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类型:次声波、超声波产生原因:振动应用:B超、声呐等七、作业设计1. 请列举生活中你听到过但不知道是什么声音的例子,并尝试解释其产生原因;2. 请查阅资料,了解次声波和超声波在医疗、海洋探测等方面的应用,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3. 思考一下,如何利用次声波和超声波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理论讲解、实验演示、随堂练习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类型、产生原因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教案《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嘿,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世界上有好多声音是我们的耳朵根本听不到的呀?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讲了这个神奇的知识,我当时就惊呆了!你们能想象吗?就像我们在一个大大的房间里,明明还有很多东西存在,可我们就是看不到。
声音也是这样,明明有好多声音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耳朵却没办法捕捉到。
老师说,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是有范围的,大概在20 赫兹到20000 赫兹之间。
低于20 赫兹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000 赫兹的声音叫超声波。
这就好像是一个声音的“门禁系统”,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声音才能被我们的耳朵“放进来”。
你们说,次声波是不是很神秘?老师给我们讲了好多关于次声波的例子。
比如说,大象之间就能发出次声波来交流。
哎呀,我就在想,大象是不是在悄悄地说着什么秘密,而我们人类却一点儿都不知道?这就好像我们在玩捉迷藏,大象藏在了我们找不到的地方,偷偷地说着话,多有趣啊!还有地震、火山爆发的时候也会产生次声波。
这难道不是大自然在给我们发出一些特殊的“信号”,只是我们接收不到吗?再来说说超声波。
蝙蝠就能发出超声波来“看”路,它们在黑黑的夜里飞来飞去,一点儿都不会撞到东西。
这难道不像是它们有了一双超级神奇的“眼睛”吗?还有医院里的B 超检查,也是利用了超声波。
这多厉害呀,不用开刀,就能知道我们身体里面的情况。
我下课的时候还跟同桌讨论呢,我说:“你说要是我们能听到所有的声音,那世界得有多吵闹啊?”同桌摇摇头说:“那估计我们的脑袋都要被吵炸啦!”可不是嘛,也许正是因为我们只能听到一部分声音,这个世界对我们来说才刚刚好。
所以呀,同学们,这个世界充满了神奇和未知,还有好多好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等着我们去探索呢!我们可不能满足于现在知道的一点点知识,要不断地去学习,去发现更多的秘密!你们说是不是?。
1.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学案 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我设计了一节名为"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物理课,旨在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物理的魅力。
一、设计意图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实践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探索声音的奥秘。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让学生掌握如何测量声音的响度。
3. 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实验探究,发现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测量声音的响度方法。
难点:如何通过实验探究,发现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叉、尺子、闹钟、泡沫球、实验记录表。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耳朵形状的模具,用于模拟听觉实验。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首动听的音乐,让孩子们感受声音的美妙。
然后,我向孩子们介绍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让他们初步了解声音的奥秘。
2. 实践环节:我让孩子们用尺子敲击桌面,感受声音的响度。
接着,我用闹钟作为发声源,让孩子们用泡沫球测量声音的响度,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3. 小组讨论:我将孩子们分成4人一组,让他们相互讨论在实践环节中的发现。
通过小组合作,他们发现了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现象。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测量声音的响度方法。
活动难点:如何通过实验探究,发现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孩子们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通过实践环节,掌握了测量声音响度的方法,并在小组讨论中发现了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现象。
在课后拓展延伸环节,我让孩子们回家后,尝试用家里的物品进行声音实验,让他们在家庭环境中感受物理的魅力。
同时,我还鼓励他们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1.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学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教育应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因此,在设计本次课程时,我以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声音为切入点,引导他们去感知、去探索,从而达到培养他们的听觉、认知和探索能力的目的。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听懂、识别不同的声音,并能够用语言描述出来。
2. 培养学生的听觉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听觉敏感度。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索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分辨出细微的声音差异,并用语言准确描述。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声音的听觉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听觉敏感度。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各种声音玩具(如笛子、鼓、铃等)、耳朵模型。
2. 学具:记录本、彩笔。
四、活动过程1. 热身活动:组织学生玩“听声音猜物品”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听觉来识别不同的声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主题活动一:让学生分组,每组挑选一个声音玩具,引导学生注意听这个玩具的声音特点,并试着用语言描述出来。
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换玩具,再次听并进行描述。
3. 主题活动二:让学生围成一个圈,闭上眼睛,听老师指定的同学发出的声音,并用手势指出声音的来源。
4. 主题活动三:让学生带上耳朵模型,感受不同声音玩具在耳朵模型中的声音变化,并讨论其原因。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让学生能够分辨出细微的声音差异,并用语言准确描述。
2. 活动重点:培养学生对声音的听觉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听觉敏感度。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在本次课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声音的听觉注意力有所提高,但在描述声音时,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引导学生通过听觉去感知世界,提高他们的听觉敏感度和描述能力。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去收集不同的声音,如动物叫声、交通工具的声音等,并尝试用语言描述出来,从而提高他们的听觉注意力。
课题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自主空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人耳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知道超声波的特点及其用途,了解次声波的特点及其危害;知道次声波的特点、危害和利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能力,增强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开展,渗透STS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超声波、次声波的概念及其特点难点:超声波、次声波的特点及利用教学流程[课前复习]噪声与乐音的区别;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新课引入] 演示:手在空中来回摆动几下提问:手在振动吗?但为什么听不见这个振动发出的“声音〞呢?比拟:人能听见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嗡嗡声,却听不见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所发出的声音。
——自然界中还存在着一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新课学习]比拟蜜蜂飞行时翅膀的振动和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有何不同?——振动频率不同。
说明:人的听觉频率是有范围限制的。
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 Hz之间的声波。
举例:风声、雨声、流水声、动物发出叫声、乐器演奏声……各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各不相同,尤其以年龄不同而差异显著:年轻人可听到低于20 Hz的声音,小孩最高达30000 Hz ~40000 Hz,老年人:50 Hz ~12000 Hz,70岁以上仅为1000 Hz ~4000 Hz。
各类动物听觉范围区别也较大。
阅读教材P20“生活物理社会〞,蝙蝠可听到1000 Hz ~120000 Hz的声音,大象能听到1 Hz ~20000 Hz的声音。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 H 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 Hz的声波。
查找:能听到超声波的动物:蝙蝠、海豚、狗、猫〔蟋蟀、蚂蚱、老鼠、飞蛾、座头鲸、白暨豚〕;能听到次声波的动物:狗、大象。
蝙蝠与超声波:179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普兰瑞尼发现失去视觉的蝙蝠行动自如,于是他让其分别丧失嗅觉、味觉、触觉和听觉做比照实验,发现只有失去听觉后无法捕食和飞行。
1.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教案 20242025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在设计这个教学活动时,我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人的听觉范围以及声音的传播条件。
我希望通过这个活动,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人的听觉范围以及声音的传播条件。
2.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 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人的听觉范围。
2.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传播和人的听觉。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叉、水盆、尺子、耳朵模型等。
2. 学具:记录表格、画图工具等。
活动过程:一、引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耳朵的构造和听觉的原理。
2. 提问:你们知道人的听觉范围是多少吗?二、实验一:观察声音的传播(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发一个音叉和一个水盆。
2. 指导学生将音叉放入水盆中,观察声音的传播。
3. 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
三、实验二:了解听觉范围(15分钟)1. 让学生用尺子测量不同长度的尺子,并用耳朵听声音的变化。
2. 学生记录听到的声音范围,并进行讨论。
1.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感受。
3.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中的观察和思考过程。
活动重难点:1. 实验一:观察声音的传播,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
2. 实验二:通过测量和听觉,了解人的听觉范围。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这个活动的效果和学生的反应。
我会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例如观察周围的声音传播和听觉现象。
我还会推荐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拓展对声音和听觉的了解。
通过这个活动,我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人的听觉范围,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够激发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案:1.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章第4节“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本节课主要介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类型、产生原因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人耳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2. 低于20Hz的声音——次声波,如地震、海啸产生的声音;3. 高于20000Hz的声音——超声波,如蝙蝠的定位、B超等应用;4. 声音的传播条件。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类型及其产生原因;2. 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对物理现象的探究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次声波和超声波的产生原因及其应用;2. 教学重点: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类型及其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次声波发生器、超声波发生器等);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自然界中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人耳听不到的声音;2. 新课导入:介绍人耳的听觉范围,阐述次声波和超声波的概念;3. 实验演示:次声波和超声波的产生及传播实验;4. 课堂讲解:讲解次声波和超声波的产生原因及其应用;5.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次声波和超声波应用实例;6. 课堂练习: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如地震、海啸产生的声音;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如蝙蝠的定位、B超等应用;声音的传播条件。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人耳的听觉范围是多少?(2)次声波和超声波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3)举例说明次声波和超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2)次声波产生的原因是振动频率低于20Hz,超声波产生的原因是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3)次声波的应用:地震、海啸预警;超声波的应用:蝙蝠的定位、B超、超声波清洗等。
1.4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教案(五篇范例)第一篇:1.4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教案1.4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过程:(1)了解超声波的特点;(2)知道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3)了解次声波的特点及其危害。
2、能力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现象;(2)训练学生运用准确的物理语言表述观察到物理现象;(3)培养学生查找、整理相关资料以及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2)通过对次声的来源及其危害的分析,加强学生的社会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噪声的危害与控制难点:噪声的分辨三、教学过程:(一)什么是可听声波、超声波、次声波1.活动:将我们的手在空中来回摆动。
我们能听到声音吗?想一想:手在振动,它发声吗?为什么听不到声音?2.阅读教材中“人和动物听觉的频率范围”解释一下上面的活动中为什么听不到手在空中摆动的声音。
3.哪些动物擅长发出或接收超声波、哪些动物擅长发出或接收次声波?4.人的听觉范围会因人而异,因年龄而异。
有些年轻人可以听见低于20Hz的声音。
一般情况下,人的年龄越大,可听频率范围越小。
(二)超声波1.超声波具有以下特点性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
2.超声波的应用(利用哪个特点)1)声呐的应用就是利用了超声波的特点。
2)B超的应用是利用了超声波的特点。
3)超声波清洗器以及超声波焊接器就是利用了超声波的特点。
4)超声波速度测定器是利用了超声波的和多普勒效应工作的。
3.什么是多普勒效应(阅读教材p28/多普勒效应)演示实验:闹铃声的多普勒效应找一个机械小闹钟,用一根大约1.5m的尼龙绳一端将闹钟提手系牢固,将闹钟调试到当第 1 页前时间开始闹铃。
然后紧紧抓住尼龙绳的另一端将正在响铃的闹钟在空中作圆周运动(绳端一定要抓牢,甩动后不要移动,以防伤人)。
你站在圆周(不能靠的太近,否则有被闹钟击中的危险)外听到的铃声有什么变化?注意小闹钟向你而来时的闹铃声与离你而去时的铃声的音调变化。
1.4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学案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在设计这个课题时,我意图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了解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即超声波和次声波。
我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及人耳听觉频率范围的限制。
【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原理,了解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认识超声波和次声波,并能够分辨不同类型的声音。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以及人耳听觉频率范围的限制。
难点则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分辨和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
【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准备了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包括扬声器、振动器、频率计等),以及相关的学习资料。
【活动过程】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
我会将一个振动器放在一个扬声器上,然后让学生听扬声器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振动器的情况。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声音的产生过程。
接着,我会通过电脑和投影仪展示一些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两种声音。
我会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这些声音的特点。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一个实践活动。
我会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都有一个扬声器和一个振动器。
学生需要通过调整振动器的频率,来产生超声波和次声波,并尝试分辨出这两种声音。
在实践活动之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的发现和体验。
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耳听不到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多少?【活动重难点】活动的难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分辨和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
为了克服这个难点,我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用心去感受声音的特点。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了解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认识超声波和次声波。
在课后,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超声波和次声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如超声波清洗、次声波探测等。
同时,学生也可以尝试自己设计一些实验,来探索声音的奥秘。
8年级物理苏科版上册《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超声波的特点,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2.了解次声波的特点及其危害。
3.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4.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查找资料,整理资料以及交流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分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三、实验器材音频发生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加湿器手提电脑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大家听说过小狗会做算术吗?请大家看段视频,(播放视频)小狗真的这么聪明吗?想让你家的小狗也变的这么聪明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学完本节课内容,你也可以训练小狗做算术。
板书课题: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2. 人和一些动物听觉的频率范围大家看,这是音频发生器,用它可以发出各种频率的声音,请问同学们什么是频率,频率单位是什么?(学生回答),好我们用音频率发生器发出声音,大家来听一听。
打开音频发生器,他有×100档,×10档,×1档,发出1500Hz的声音,同学们能听到吗?然后发出15Hz声音,同学们能够听到吗?(学生回答),那么它是不是还在发声呢?下面找一个同学来摸一摸纸盆,有什么感觉?(学生说出感受),(纸盆在振动,在发声)。
纸盆在振动说明它在发声,但是我们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
有些频率声音是我们人耳听不到的,每个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并不相同,一般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20000Hz ,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是超声波,低于20 Hz的声音是次声波。
板书:可听声:频率在20~20000Hz之间。
1.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 Hz。
2. 次声波:频率低于20 Hz。
在我们生活中,蝴蝶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5-6次,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300—400次,我们能听到谁飞行发出的声音?(学生回答),那为什么听不到蝴蝶发出的声音呢?(学生回答)。
人的听觉的范围是20~20000Hz,那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呢?接下来请大家阅读:人和一些动物听觉的频率范围,并思考:哪些动物能听到超声波,哪些动物能听到次声波?(学生阅读,回答)刚看到的小狗做算术视频,小狗肯定没有这么聪明,只是狗的主人向小狗发出了超声波信号,大家也可以用超声波训狗器训练你家的小狗。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人耳的听觉范围是有限的,了解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2.了解低于人耳听觉范围的声音被称为次声,高于人耳听觉范围的声音被称为超声;3.能够举例说明次声和超声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耳听力范围的概念,区分次声和超声;2.掌握次声和超声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次声和超声的产生机制;2.掌握次声和超声的应用领域。
四、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音频设备;2.教学材料:PPT、课件、音频片段;3.实验器材:音叉、超声波发生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一段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到声音对人的影响,并提出问题:人耳可以听到哪些声音?•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介绍(10分钟)•通过PPT呈现人耳的听力范围,包括低音和高音的频率范围。
•解释次声和超声的概念,并说明它们分别对应的频率范围。
3. 归纳总结(5分钟)•与学生一起总结人耳听力范围、次声和超声的概念,并进行强调。
4. 案例分析(10分钟)•利用音频设备播放一段次声示例,例如风的声音、地铁的声音等。
•利用音频设备播放一段超声示例,例如蝙蝠发出的声音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听取这些声音,并辨别其不同。
5. 探究实验(15分钟)•利用音叉和超声波发生器进行实验,分别产生低频音和高频音。
•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并记录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思考次声和超声在实验中的表现,并让学生得出结论:人耳无法听到超声。
6. 应用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次声和超声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例如,次声被用于地震预警、动物间的通信等;超声被用于医学超声成像、清洁等领域。
•引导学生思考次声和超声的应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7. 拓展延伸(10分钟)•设计小组活动,要求学生合作进行课外拓展,寻找更多次声和超声的应用,并进行汇报。
教学案: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1.4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的第 1.4章节,主要介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具体内容包括:1. 人耳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2. 低于20Hz的声音——次声波;3. 高于20000Hz的声音——超声波;4. 次声波和超声波的特点及应用;5.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实验探究。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类型及特点,掌握次声波和超声波的概念;2. 学会通过实验探究人耳听不到的声音;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次声波和超声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2. 教学重点: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实验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声源、接收器等);2.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现象;2. 理论讲解:介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类型及特点,讲解次声波和超声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4. 例题讲解:分析与本节课相关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耳听不到的声音;5.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7.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2. 类型:次声波、超声波;3. 特点:次声波频率低,超声波频率高;4. 产生、传播和应用:次声波和超声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实例;5. 实验探究:分组实验过程及现象。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列举生活中的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现象,并说明其原因;2. 答案: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现象产生的次声波,以及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产生的超声波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让学生探究更多生活中的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现象,深入了解次声波和超声波的应用。
教学案结束。
四、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与动物的听觉范围。
(2)知道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
(3)了解超声波与次声波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人的听觉频率范围.(2)组织学生通过观看利用多媒体演示超声波与次声波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引导与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科学的求知欲。
(2)使学生认知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
【难点】超声波与次声波的特征及应用解释。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一:我们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那么对于听觉正常的人在空气中是不是都能听见物体振动发出的所有声音呢?导语二:在我们生活中,我们能听见蜜蜂飞舞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为什么听不见蝴蝶飞舞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呢?用多媒体播放《蓝猫淘气三千问》中火山、地震爆发前夕,自然界的动物引颈倾听,然后立即四处逃散的片断。
[猜一猜](1)火山、地震爆发前夕,自然界的动物有什么异常反应?(2)它们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这种信息的呢?人为什么不能?学生讨论交流后引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人与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做一做]用一台音频发生器由低到高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你先闭上眼睛仔细听,当听见声音就举起手,直到听不见声音就放下手臂,另一些同学根据你的动作记录相应的声音频率的数值,这就是你能听见的声音频率范围。
以同样方式测一测其他同学的听觉频率范围。
[小结归纳]1.可听声:频率在之间。
2.超声波:频率高于。
3.次声波:频率低于。
(二)超声波与次声波的应用[演 示] 利用多媒体认识超声波。
[点 拨]超声波的特征:方向性好,穿透力强、易于获得集中的声能。
[应 用](1)B 超检查母体胎儿(2)超声波速度测定器(3)超声波清洗器(4)超声波焊接机[点 拨]次声波的特征:传播距离远,不容易被吸收,能够绕过障碍物,无孔不入。
教案: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1.4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章第4节“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次声波、超声波以及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种类、产生原因和传播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探究兴趣,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产生原因、传播特点及应用。
2. 教学重点: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概念、种类和产生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次声波发生器、超声波探测仪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课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地震、台风等自然现象产生的次声波和超声波音频,让学生感受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这些声音?2. 知识讲解: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种类、产生原因和传播特点教师结合课本内容,讲解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种类(次声波、超声波等)、产生原因(振动、介质等)和传播特点(频率、波长等)。
3. 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教师利用次声波发生器和超声波探测仪等教具,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特点。
4. 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布置一些关于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例题讲解: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教师讲解一些关于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超声波清洗、次声波探测等,让学生了解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6. 小组讨论:探讨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更多应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在更多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案:1.4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学年:20232024学年年级:八年级学科:物理教材章节: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 1.4课《人耳听不到的声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包括次声波、超声波以及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特点和产生原因,以及这些声音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 教材内容:(1)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声音。
(2)超声波:频率高于20kHz的声音,如蝙蝠导航、医学诊断等应用。
(3)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在20Hz~20kHz之间的声音。
2.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播放一段地震时的次声波音频,让学生感受次声波的特殊性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定义、特点和产生原因。
2. 掌握次声波、超声波的应用领域。
3.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次声波、超声波的产生原因和应用。
2. 教学重点: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次声波音频文件、超声波演示设备。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如声级计、频率计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教师播放地震次声波音频,引导学生关注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2. 讲解知识点:教师讲解次声波、超声波的定义、特点和产生原因。
3. 实践演示:教师使用超声波演示设备,让学生直观感受超声波的特性。
4.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次声波、超声波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学生使用声级计、频率计等器材进行实验,验证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超声波:频率高于20kHz2. 应用领域次声波:地震监测、台风预警超声波:蝙蝠导航、医学诊断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列举生活中你所听到的次声波和超声波的例子。
2. 答案:次声波:地震、台风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