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408.95 KB
- 文档页数:16
2.3 构成物质的微粒(二)—原子和离子(第1课时)教案-2022-2023学年初三化学科粤版上册【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并能够描述原子结构的主要特征;2.掌握元素符号及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3.了解离子的产生和性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原子的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难点:离子的产生和性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进入今天的新课:什么是原子?为什么离子会有正负之分?等等。
2.简单的调查问卷:举手回答下列问题,但不需要说出自己的名字。
(1)您认为什么东西能被分解成微小的粒子?(2)您听说过原子吗?您对原子有什么了解?(3)你知道元素周期表吗?你了解里面的符号、组、周期吗?3.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原子、元素、离子的相关概念,并预告今天的课程设计。
二、概念阐述1.原子的概念(1)原子是所有物质的基本组成单元,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2)介绍原子的结构、原子半径、原子量等基本概念,以及原子核和电子云的概念。
(3)发布原子模型的图示,易于学生理解。
2.元素的概念(1)元素是由只含有一种原子的物质组成的。
(2)介绍元素符号的来源及组成。
(3)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及特点。
3.离子的概念(1)了解离子的概念及性质。
(2)介绍离子的分类,即阳离子、阴离子的区别。
(3)了解离子的重要应用领域。
4.解决问题(1)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它的半径和原子量有什么特点?(2)元素周期表是什么?它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3)离子是如何形成的?阳离子和阴离子有什么区别?三、课堂小结1.原子的基本组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
2.元素是由只含有一种原子的物质组成的,其符号来源于拉丁语或其它源。
3.离子是有正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集合体,它的形成主要有离子化和化合机制两种途径。
【课后作业】1.掌握好以下概念:原子、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离子。
2.了解各种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及其局限性。
3.做好以下练习:P46 1-5。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本
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构成的。
α
并完成下表。
原子核的体积虽然很小,但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在化学变化中,电中性的原子经常会得到或失去电子而成为带电荷的微粒,这种带带有相反电荷的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氯化钠(符号NaCl)。
得到或失去电子
知道相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下列由离子直接构成的是(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原子的质量很小,描述极不方便,国际上规定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
作为基准,其他原子
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一,单位符号是
H
O
四.课堂演练与拓展提升
,它表示().。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概念,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基本微粒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物质构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及其性质。
2. 教学难点: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基本微粒的概念。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准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模型等。
3. 提前让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基本微粒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引出物质构成的讨论。
2. 讲解基本微粒的概念:介绍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定义及其性质。
3. 讲解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解释微观粒子之间的吸引和排斥力,以及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基本微粒在物质构成中的应用。
5.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观察水的沸腾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微粒的知识进行解释。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基本微粒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实验和观察中探究物质构成的兴趣和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如原子核和电子云。
2. 介绍其他微观粒子,如夸克和轻子。
3. 探讨物质构成的现代理论,如量子力学和相对论。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 反思实验和观察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微粒的概念。
第3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分子原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有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为分子。
3.知道化学反应的本质。
4.知道分子与原子的异同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水电解反应的模型制作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化学反映中的变与不变,并归纳出化学反应的实质。
2.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合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乐于观察、乐于探究的良好习惯。
2.利用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从微观角度来看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二、(导入新课):那么组成物质的微粒都是一样的吗?如果不一样,都是些什么微粒呢?这节课开始我们来研究构成物质的微粒。
(板书课题)三、新课教学(一)构成物质的微粒1.模型启发:教师出示由彩色橡皮泥和牙签组合的几种物质结构模型。
①二氧化碳分子干冰②碳原子金刚石③氯离子和钠离子氯化钠3.阅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3“图3-6”。
4.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出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板书)5.思考:哪些物质是由分子直接构成? 哪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 哪些物质是由离子直接构成?6.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并进行交流。
7.归纳:引导学生总结以下规律:①金属和稀有气体都有是由原子构成的(Cu,He);②一些常见的气体和非金属与非金属组成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O2,H2O);③一般情况下金属和非金属组成的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NaCl,CaF2)。
(二)分子1.播放:FLASH动画制作的水电解过程:2.模型制作:要求学生分组用彩色橡皮泥和牙签(课前要求学生自备)制作出水电解的过程,亲身感受化学变化中的变与不变3.讨论:①在上述反应中,发生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②水电解后生成的氢气、氧气还具有水的性质吗?为什么?4.归纳: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和点拔,并引导学生归纳出下列结论:①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丰县实验中学赵仁俊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提出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基础上,对物质构成奥秘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故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巩固学生已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性质,使他们理解物质的可分性,即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构成,而分子可再分为原子,原子可再分为质子、中子、电子。
另一方面通过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学习,为学生后续学习化学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二、化学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的要求: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考试要求均为B)课时安排:三、课时分子原子一课时:原子结构、离子一课时:相对原子质量一课时: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⑵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化⑶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⑷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教育。
2、教学重点:(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3)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3、教学难点: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4、课时安排总共三课时:分子原子一课时:原子结构、离子一课时:相对原子质量一课时:三、教法与教学手段通过图片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利用化学史实、多媒体动画、类比、想象等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微观模型;通过设置问题,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本节课的重要概念,体会获取知识的过程和乐趣。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第一章:引言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理解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事实,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构成,引入微观粒子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物质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构成。
2. 讲解物质的概念:简述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3. 引入微观粒子的概念: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
4. 总结:强调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物质概念和微观粒子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分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理解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分子的定义,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事实。
2. 讲解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 分析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分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4. 总结:强调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分子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原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理解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原子的定义,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2. 讲解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 分析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原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4. 总结:强调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原子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离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理解离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离子的定义,离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学习资料第三章第 2 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习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响中分子能够分解为原子,原子能够联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经过得失电子能够互相转变。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依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5、初步认识物质构造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6、成立物质无穷可分的看法。
【知识构造】1、直截了当,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离子和分子,并出示彩图,分别介绍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物质和它们的构造。
2、由实验现象的微观图示,物质构造的表示图,真切的分子、原子图像、化学发展史料等,让学生认识分子、原子、离子的特别性质和它们的差别、联系以及原子的构造等。
3、由原子的质量描绘极不方便,引入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为相关化学式计算打下基础。
【要点难点】1、认识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
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一样和互相关系。
2、知道原子的构造,成立物质无穷可分的看法。
3、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基本假想】第 1 课时分子、原子分子、原子内容比较抽象,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行为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或许用球棍模型展现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金刚石、氯化钠的构造等,让学生感觉分子、原子、离子的真切存在。
第 2 课时原子的构成、离子由汤姆生发现电子和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现象,联想与启迪。
让学生经过议论、沟通得出原子的构成。
第3课时原子的质量建议将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过程由学生一步一步演算出来,这更利于学生理解,如m(碳)=1.993X10 -26 -26 -26 -27Kg , m(氧) =2.657X10 Kg , m(碳) /12=1.993X10 Kg/12= 1.66X10 Kg ,氧的相对原子质量 = 1.993X10 -26Kg/1.66X10 -27Kg=16 。
再求一下钠、铝的相对原子质量,稳固看法,经过练习让学生娴熟掌握。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概念。
1.2 教学内容:物质的概念和分类。
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子、原子、离子。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物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微观粒子的概念。
1.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物质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本质。
2. 讲解物质的概念和分类:介绍纯净物、混合物等基本概念。
3. 介绍微观粒子: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和特点。
4. 示例说明: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微观粒子的存在和作用。
5.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微观粒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二章:分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和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分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分子的定义和特征。
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分子的概念和特点。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子的结构。
2.4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概念。
2. 讲解分子的定义和特征:介绍分子的组成、结构和相互作用。
3. 示例说明: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分子的存在和作用。
4.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分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三章:原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和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原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原子的定义和特征。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原子的相互作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原子的概念和特点。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原子的结构。
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概念。
2. 讲解原子的定义和特征:介绍原子的组成、结构和相互作用。
3. 示例说明: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原子的存在和作用。
4.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原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3-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初中化学现行教材第三章第二节内容。
本节内容分为二个课时完成,其中分子与原子是第一课时。
学生通过前两章从宏观方面学习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它们所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产生了对化学的好奇心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第三章从微观角度、定量计算等方面来解释物质的性质及变化,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逐步形成完整化学科学理论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节在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微粒观的基础上,通过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形成、建立与理解,对学生正确理解物质的统一性、多样性,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起着承上启下的的作用。
它即是上节内容的自然延伸与提高,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立:知识与能力:建立分子与原子概念,明确二者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理解模型是化学研究一个重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形成正确的物质观和世界观。
3、教学重点与难点:分子、原子的异同二、学情分析通过前二章的学习,学生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性质、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化学实验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体验,初步掌握了化学学习的一些基本知识与技能。
同时,通过上一节对于微粒的一般性质的探究,也初步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一些物理变化。
但根据我这几年来的课改经验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特别是女生。
而对于微粒模型化的学习,学生缺乏经验而认识不足,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因此,对于本节,除了要指导学生建立和理解分子、原子概念外,还应尽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掌握运用模型进行学习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法1、情景式教学法2、信息技术教学法3、模型教学法对于理论的学习,学生普遍感到不易理解,容易忘记。
§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由微粒构成,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学会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2.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具有微粒的特点,能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等【课前预习】1.通常物质有三态,分别为、、。
一般情况下,物质受热会体积会(填“增大”、“减小”或“不变”)2.世界由物质组成,物质由组成,物质是由很多肉眼看不见的构成的,微粒在不停地,微粒之间有。
3.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和离子;如:是水由水构成,氢气是由氢气构成的,氧气是由氧气构成的,干冰是由构成,蔗糖是由构成;而多数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水银是由汞原子构成的。
【学习过程】观察实验:将红糖块切割、粉碎、溶解、稀释的过程。
观察黄糖的形状、颗粒大小的变化思考:最终在溶解后红糖不见了,红糖去哪儿了?结论:红糖被分割成粉末,。
最终以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形式分散到水中。
一、微粒的性质1.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2.微粒的性质阅读理解:阅读材料1、2、3结论:(1)微粒很,但是有、有实验1和2,从宏观性质和微观粒子角度分析,酚酞变红了的原因【观察与思考】实验:书P63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无色酚酞试液遇到碱性物质会变为红色)(1)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现象 ,再向其中加浓氨水,现象 ,结论(2)如左图实验,你观察到的现象是它能够说明思考:1.为何B烧杯中液体不变红呢?各种物质的微粒不同。
结论:(2) 微粒是不断。
举例说明:生活中还可以证明微粒运动的粒子思考:糖块在冷水和热水中溶解的速度比较,得出微粒间的运动速度和温度的关系。
温度越,微粒运动越。
【练习1】生活中,湿衣服晾在阳光下总是比荫凉处干得(快或慢),为什么?实验3:书P63水与酒精混合,将10毫升酒精与10毫升水充分混合均匀总体积 20毫升(填“﹤”、“>”或“=”)结论:(3)微粒之间有。
温度越高,微粒间空隙越。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过程与方法: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1.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通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教育中结合中科院通过原子绘的中国地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过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铟、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1.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 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
2.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4.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5.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一、分子原子1.复习知识【回忆】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那么分子和原子主要的不同在哪里呢?【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分化而原子不能再分。
设计意图:复习学过的知识,为下面的原子能否再分作好承接。
2. 【引入】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进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无法再分了。
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了呢?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一起来学习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而经历的漫长的探究过程。
交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产生兴趣。
3.交流讨论道尔顿:近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体。
汤姆生发现电子。
【设疑】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你能解释原子为什么不带电吗?卢瑟福发现原子核,α粒子轰击金箔。
教案: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让学生了解微粒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微粒与物质的关系1.2 教学内容物质的概念与分类微粒的定义与特点微粒与物质的关系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的概念、分类和微粒的定义、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微粒与物质的关系1.4 教学步骤1. 引入物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本质2. 讲解物质的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物质3. 讲解微粒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理解微粒的概念4. 引导学生思考微粒与物质的关系,让学生明白物质由微粒组成第二章:原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性质2.2 教学内容原子的定义与特点原子的结构:核子、电子云原子的性质:稳定性、化学反应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原子的定义、结构和性质模型展示法: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2.4 教学步骤1. 讲解原子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2. 展示原子结构模型,讲解原子的结构和组成3. 讲解原子的性质,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稳定性和化学反应第三章:分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分子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性质3.2 教学内容分子的定义与特点分子的结构:共价键、双键、三键分子的性质:稳定性、化学反应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分子的定义、结构和性质模型展示法:展示分子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3.4 教学步骤1. 讲解分子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2. 展示分子结构模型,讲解分子的结构和组成3. 讲解分子的性质,让学生了解分子的稳定性和化学反应第四章:离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离子的形成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性质4.2 教学内容离子的定义与特点离子的形成: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离子的性质:电荷、溶解性、反应性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离子的定义、形成和性质实例分析法:分析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4.4 教学步骤1. 讲解离子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2. 讲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离子是如何形成的3. 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性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微粒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微粒研究的兴趣5.2 教学内容回顾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结构和性质介绍微粒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微粒研究的兴趣5.3 教学方法展示法:展示微粒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微粒研究的意义和前景5.4 教学步骤1. 回顾本章内容,让学生巩固对原子、分子、离子的理解2. 展示微粒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微粒的实际应用3. 引导学生讨论微粒研究的意义和前景,激发学生对微粒研究的兴趣第六章:元素与周期表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周期表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6.2 教学内容元素的概念与特点周期表的构成与分组元素周期律的原理与应用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元素的概念、周期表的构成和元素周期律的原理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元素周期律的应用视觉辅助法:使用周期表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6.4 教学步骤1. 讲解元素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元素的基本特征2. 介绍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和族的划分3. 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原理,强调周期表中元素周期性变化的规律4. 引导学生探讨元素周期律在化学中的应用,如预测元素性质第七章:化学键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化学键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性质7.2 教学内容化学键的定义与分类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的特点化学键的性质与作用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化学键的概念、分类和性质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子,展示不同类型化学键的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化学键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7.4 教学步骤1. 讲解化学键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的基本概念2. 介绍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3. 分析具体例子,展示各类化学键的特点和作用4. 引导学生探讨化学键在化学反应和物质性质中的重要性第八章:晶体结构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晶体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让学生了解晶体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8.2 教学内容晶体的定义与特点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立方晶系、六方晶系、四方晶系等晶体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晶体的定义、结构类型和与物质性质的关系模型展示法:展示晶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晶体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8.4 教学步骤1. 讲解晶体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晶体的基本概念2. 展示晶体结构模型,让学生了解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3. 讲解晶体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原则第九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性质的分类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原因让学生了解物质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9.2 教学内容物质性质的分类: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变化的原因:化学反应、物理变化物质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性质的分类和物质变化的原因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展示物质性质和变化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物质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9.4 教学步骤1. 讲解物质性质的分类,让学生了解物质的不同性质2. 通过实验演示物质变化,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原因3. 引导学生探讨物质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性质与变化的联系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物质的基本微粒、元素、化学键、晶体结构以及物质性质与变化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在化学科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10.2 教学内容回顾本章所学的主要概念和原理介绍这些知识在化学科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10.3 教学方法展示法:展示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化学科学的意义和前景10.4 教学步骤1. 回顾本章内容,让学生巩固对物质基本微粒、元素、化学键、晶体结构以及物质性质与变化的理解2. 展示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意义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关于物质的基本组成和微粒的概念介绍,这是理解后续内容的基础。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 原子可结合成分子 能力目标1、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模型的方法 2、能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情感目标 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教学难点】分子、原子等在化学变化中的转化关系【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投影展示干冰、金属铜、氯化钠、金刚石等物质的微粒构成示意图。
教师小结并引入新课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 有些物质由原子构成 有些物质由离子构成。
分子、原子、离子体积质量都很小 但的确是真实存在的。
一.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活动探究 讨论交流 电解水可以得到氧气和氢气 氧气、氢气和水各有自己独特的性质 为什么水不再具有氧气、氢气的性质 小结 构成水、氧气、氢气的微粒是不同的 不同的微粒性质不相同。
电解水时 构成水的微粒发生了改变 产生了氧气、氢气的微粒 因而水不再具有氧气、氢气的性质。
活动探究 观察课本图3-6、图3-10 认识氢分子、氧分子、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的模型 领悟它们是不同的微粒。
感知水由大量的水分子聚集而成 由大量的氢分子聚集成氢气 氧气由大量的氧分子构成。
领悟当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时 氢分子与氧分子化合成水分子 水分子不再具有氢分子和氧分子的性质。
〖播放动画〗播放“水的电解”和“水的沸腾”微观过程的动画。
在“水的电解”和“水的沸腾”中 水分子分别发生的怎样的变化 〖引导小结〗引导学生小结 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中 分子和原子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板书〗在化学变化中 反应物的分子先分开 分成原子 然后原子重新组合 组成新分子 生成物的分子 在物理变化中 物质的分子本身不变 只是分子的运动速率和分子间间隙变了。
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The second section of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teaching design of basic particles of constitue nt matter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
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在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本教案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教学内容: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二.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3.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化;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重点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3.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难点1.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2.初步认识核最外层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三.具体内容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但这些微粒又是什么呢?科学家长期研究证实,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离子和分子。
1.物质是由哪些基本微粒构成的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
有的物质由原子构成,如常见的金属(铁、铜、铝、汞等),稀有气体和金刚石、石墨、硅等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有的物质由离子构成,如活泼金属(钾、钠、钙、镁等)与活泼的非金属(如氯等)化合时,形成的物质由离子构成。
像氯化钠就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还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
水、二氧化碳、氨气、氯化氢、硫酸等是由分子构成的。
2.分子(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3)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分子的基本特征。
①分子的体积很小;②分子的质量非常小;③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④分子之间有空隙;⑤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⑥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
(5)分子知识的应用。
①分子性质的应用;a. 根据分子不断运动的知识可解释物质的扩散(溶解、蒸发、挥发等);b. 根据分子间有空隙可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物体的热胀冷缩、气体受压体积缩小,两种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原两种液体的体积和等现象;c. 根据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可解释液氧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为什么相同,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为什么不同等;d. 分子的体积很小可解释粗盐提纯、水可以通过滤纸等;e. 根据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可解释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等;②用分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
③用分子的观点认识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宏观: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微观: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而言)纯净物:宏观:由一种物质组成;微观:由同种分子构成。
(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而言)3.原子(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
(2)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3)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4)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
(5)原子和分子的主要区别是: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6)原子的构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7)原子的性质和分子相似。
体积、质量很小;不断运动;原子间有空隙。
(8)原子的全部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上。
(9)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定义: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l/12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一基准的比,称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4.离子(1)离子是由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的带电荷的微粒。
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
(2)离子的形成。
5.分子、原子、离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关系【典型例题】例1.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b. 分子大、原子小c. 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d.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答案:d例2.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a. 分子的质量比原子的质量大b. 分子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而原子不能c. 分子间有间隔而原子间没有间隔d.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答案:d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原子核内不一定有中子b. 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是同种原子c. 微粒得到电子一定变成阴离子d. 阴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可能相等答案:a例4.已知在原子中每一个电子的质量约是每个质子或是中子质量的1/1836,通过下表:原子名称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1 1 0 1氧8 8 8 16钠11 11 12 23硫161632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质子数=电子数;(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3)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4)原子中不一定含有中子;(5)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水结冰是由于()a. 水分子不运动了b. 水分子变小了c. 水分子化学性质改变了d. 水分子间的间隔改变了2.下列物质属纯净物的是()a. 生理盐水b. 含冰的水c. 澄清石灰水d. 分离液态空气后得到氮气的剩余物3.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原子内有很大空间b. 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c.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d. 任何原子中的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4 .构成原子核不可缺少的微粒是()a. 质子b. 中子c. 质子和中子d. 电子5.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a. 16b. 16gc. 2.657×1026gd. 2.657×10-26kg6.原子变成离子时()a. 得电子b. 失电子c. 得或失电子d. 既不得也不失电子7.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a. 分子间隔发生变化b.物质状态发生改变c. 分子本身发生变化d.物质颜色发生变化8.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a. 分子b. 原子c. 质子d. 电子9.下列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a. 氯化钠b. 二氧化碳c. 镁d. 空气10.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n㎏,一个r原子的质量为m㎏,则r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 m/nb.n/m c.m/12n d. 12m/n二、填空题11.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微粒构成的,例如氧气是由_______构成的。
12.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_________。
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______________。
13.分子虽然很小,但还能_______,分子是由_________构成的,如氧分子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氧化汞分子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构成的。
14.有些物质是由_______构成的,如氧气、________等;有些物质是由_________构成的,如汞、_______等。
15.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_________和核外________构成的,原子核是由_______和______两种微粒构成的。
中子不带电,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_________,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________。
由于质子数和电子数________,所以原子不带电。
三、简答题16.乒乓球不慎被压瘪了,但没有裂痕,怎样才能使乒乓球恢复原状?17.在20℃、101kpa的条件下,有水和氢气各1l,将其压强分别加压到202kpa,温度仍为20℃,试比较二者体积的大小,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四、计算题18.已知一个标准碳原子质量为1.993×10-26kg,求:(1)一个氮原子的实际质量。
(2)若一个铝原子的实际质量为4.482×10-26㎏,求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d2.b3.d4.a5.a6.c7.c8.b9.a 10.d二、填空题11.分子、原子、离子氧分子12.氮分子二氧化碳分子13.再分原子氧原子氧原子汞原子14.分子氮气原子硫15.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正电荷负电荷相等三、简答题16.放到热水中,就可使乒乓球恢复。
17.当增大压强时,氢气体积明显减小,而水的体积变化不大。
因为构成水的微粒之间空隙较小,加压后,空隙变化不大。
而构成氢气的微粒之间空隙较大,加压后,空隙明显减小,因而体积变小。
四、实验题18.(1)2.325×10-26㎏(2)27--------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