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抗旱实用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干旱地区的农作物保护与抗旱措施干旱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挑战之一,尤其在干旱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为了保护农作物免受干旱的危害,农民和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各种抗旱措施,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作物在干旱条件下的适应能力和抗旱能力。
本文将介绍干旱地区的农作物保护与抗旱措施。
一、优选适应性强的农作物品种在干旱地区,选择适应性强的农作物品种是保护农作物的基础。
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和适应干旱生境的能力。
例如,小麦、玉米、大豆等旱作物是在干旱地区广泛种植的作物,其对水分的需求较低,能够适应较为干旱的环境,抵御干旱的能力较强。
二、科学合理的耕作管理在干旱地区,科学合理的耕作管理是保护农作物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合理的土壤管理和灌溉措施,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流失,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水分。
1. 土壤管理干旱地区的土壤普遍缺乏水分,其保持水分的能力较差。
因此,农民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改善土壤的保水能力:(1)有机质添加:适量添加有机物质,如秸秆、堆肥等,可以增加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和肥力,改善土壤结构。
(2)水土保持措施: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如退耕还林还草、梯田、林网等,减缓水分的流失速度和侵蚀程度。
(3)合理耕作措施:采用保护性耕作措施,如轻耕、深耕、间作等,减少土壤的蒸发和流失。
2. 灌溉管理干旱地区的农作物主要依靠灌溉获得水分。
因此,科学合理的灌溉管理对于保护农作物免受干旱危害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灌溉管理方法:(1)滴灌技术:滴灌技术是一种节水型的灌溉技术,通过在植株根系附近直接滴水,可将水分集中供应给作物根系,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流失。
(2)渗灌技术:渗灌技术是一种将水分通过渗漏方式向土壤中缓慢渗透的灌溉技术,可以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减少水分的浪费。
(3)遥感技术: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壤湿度和作物水分状态,进行精确灌溉,避免过量灌溉和缺水导致的作物减产。
三、适时适量的施肥适时适量的施肥是保护农作物免受干旱危害的重要措施。
水稻旱灾防旱措施方案概述水稻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但常常受到旱灾的威胁。
旱灾不仅会导致水稻减产甚至歉收,还会对农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为了应对水稻旱灾,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旱措施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水稻旱灾防旱措施,以帮助农民保护水稻作物,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1. 预测旱情旱灾的发生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通过利用气象观测数据和专业的气象预测技术,可以提前预测旱情并及时采取防旱措施。
农民可以关注气象预报,了解降水量、气温和湿度等信息,科学安排田间作业计划。
2. 高效利用水资源水是水稻生长的重要条件,因此合理利用水资源是防治水稻旱灾的关键。
以下是几种高效利用水资源的措施:•种植抗旱品种:选用抗旱性强的水稻品种,能够在较少水分条件下生长,减少对水的需求。
•控水技术:采用精细管理技术,合理控制田间水分,应用滴灌、喷灌等灌溉方式,减少水分蒸发和渗漏的损耗。
•增加土壤保水能力:采取适当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如加入有机物质、改良土壤质地等,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水分流失。
•蓄水设施建设:修建水塘、水库等水利设施,储备雨水和地下水资源,供给水稻生长期间的需要。
3. 合理施肥充足的养分是水稻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水稻抵御干旱的能力。
以下是几种合理施肥的措施:•氮肥管理:通过科学合理的氮肥管理,调整氮肥施用时机和施用量,提高水稻的养分吸收效率,增强水稻的抗旱性。
•磷钾肥施用:适量追加磷钾肥,有助于增强水稻根系发育,提高水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
•有机肥施用:适量施用有机肥,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提高水稻的抗旱性。
4. 病虫害防治与干旱相伴的常常是病虫害的大发生,因此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控工作,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预防为主:在水稻生长过程中,要加强病虫害的监测,预测并识别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及早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综合防治: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如合理轮作、间作和深耕等,增加水稻的抗病虫害能力。
主要农作物节水抗旱栽培管理技术方案
节水抗旱栽培管理技术是为了在干旱情况下确保农作物正常生长和高产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主要农作物节水抗旱栽培管理技术方案:
1. 秸秆覆盖:在播种后覆盖一层秸秆或其他覆盖物,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减少水分流失。
2. 控制灌水量和灌水时间:合理掌握灌溉时间和水量,根据农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水分情况来灌溉,避免过度灌溉和浪费。
3. 利用雨水资源: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储存起来,用于农田灌溉。
4. 合理施肥: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保水能力,减少水分蒸发。
5. 利用保墒材料和保墒措施:使用保墒覆盖材料或进行保墒措施,减少土壤表面水分蒸发,避免土壤干燥。
6. 种植抗旱品种:选择适应干旱环境的抗旱品种,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
7. 合理密植和适时修剪:通过适量的密植和适时的修剪,减少植物蒸腾面积,降低水分损失。
8. 科学轮作和优化种植结构:通过合理轮换作物和优化种植结构,减少连作障碍,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
9. 进行土壤改良:通过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增加土壤湿度。
10. 防治病虫害和杂草: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防治病虫害和杂草,减少对农作物水分的竞争。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主要农作物节水抗旱栽培管理技术方案,根据具体情况可以进行灵活调整和组合使用。
农业知识科普了解农作物的耐寒性和抗旱性农作物的耐寒性和抗旱性是指作物在严寒和干旱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这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于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以及提高农作物产量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农作物耐寒性和抗旱性的科普知识的介绍。
一、耐寒性耐寒性是农作物面对低温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作物的耐寒性与其种类、生长阶段、遗传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农作物的耐寒性可分为耐寒型和不耐寒型两种。
1. 耐寒型作物耐寒型作物是指那些能够在严寒条件下正常生长和发育的农作物。
例如,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经过长时间的冷适应后,其细胞壁结构会改变以增强耐寒性。
此外,这些作物还具备抗冷酸酶的能力,以减少低温对植物体内酶的损害。
2. 不耐寒型作物不耐寒型作物则无法在低温环境下正常生长和发育,受到低温的抑制。
例如,水稻、甘蔗等作物在遭受低温冷害时会出现叶片枯黄、凋萎等现象。
这些作物对低温敏感主要是由于其细胞膜的不稳定性和代谢活性下降。
二、抗旱性抗旱性是指作物在干旱条件下保持正常生长及对水分胁迫的适应能力。
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1. 直接抗旱作物直接抗旱作物是指那些对干旱胁迫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作物。
这些作物通常具备以下特征:根系发达,能够深入土壤中吸收更多的水分;叶片含有较高的水分保持能力,具备保水性;具备较强的耐旱酶活性,可以减少干旱对植物内部酶活性的影响。
2. 间接抗旱作物间接抗旱作物则通过一些有利因素的调节来适应干旱环境。
例如,作物的生育期适应性可以调整作物在干旱季节的生长周期;光合作用效率的提高可以增加水分的利用效率等。
三、提高农作物耐寒性和抗旱性的措施为了提高农作物的耐寒性和抗旱性,农业生产中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农作物在恶劣环境下生长发育。
1. 遴选适应性强的品种:选育耐寒性和抗旱性强的品种是提高农作物适应能力的有效手段。
通过遗传改良,引进耐寒性和抗旱性强的基因,可以提高作物的抗逆性能。
极端气候适应技术应对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的种植方法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农作物种植一直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给农业产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极端气候适应技术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本文将介绍几种针对干旱和洪涝等极端气候的农作物种植技术。
一、干旱气候下的种植方法1.选择适应干旱的农作物品种在干旱地区,选择适应干旱的农作物品种是非常重要的。
耐旱性强的作物如小麦、玉米、高粱、荞麦等,能够在干旱环境下存活和生长。
这些作物的栽培管理技术和传统作物可能有所不同,农民需要了解并学习相关技术知识,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作物的适应能力。
2.增加灌溉设施在干旱地区,建设灌溉设施是解决干旱问题的关键。
合理规划并构建灌溉系统,确保作物得到充分的水源供应。
科学可行的灌溉方式如滴灌、喷灌和渗灌等,能够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水分浪费,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3.土壤改良与保水干旱地区土壤通常贫瘠,保水能力较差。
通过土壤改良措施,如深翻土壤、施用有机肥料、覆盖物料等,可以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蒸发损失,并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根系生长,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
二、洪涝气候下的种植方法1.选择快速生长的品种在洪涝地区,快速生长的品种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生长期,减少受灾风险。
因此,在洪涝地区种植快熟作物如水稻、油菜等,能够更好地应对洪涝的威胁。
2.合理排水在洪涝地区,改良排水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设立排水沟和渠道,将积水迅速引走,避免积水对作物的危害。
此外,选择具有较好耐湿性的作物品种,也有利于减少水涝对作物的影响。
3.采取旱作措施在洪涝地区,采取旱作措施是常用的栽培方法之一。
在积水过程中,适时停水,保持作物根系呼吸通畅,减少积水对作物根系的危害。
等到洪涝过去后,再重新灌水,恢复正常的种植管理措施。
总结起来,极端气候适应技术在种植方法上提供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针对干旱地区,农民可以选择适应干旱的农作物品种、增加灌溉设施以及进行土壤改良与保水。
提高作物抗旱能力的综合措施潘英文一、种子试水抗旱法。
将种子试水,使胚芽萌动时经受干的锻炼,产生适应性,以提高和增强抗旱能力。
在播种前气温在15-20℃时,用约为种子重量一半的水,分二至三次拌种,使种子在经过反复吸水,风干后再播种,能显著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和抗旱能力。
二、脱气水或雪水浸种抗旱法。
用清水经煮沸后短时脱气,具有生物活性,当水温速降到20℃左右时,用来浸种24波动时后播种;用雪化成的水,因雪水含量水少,亦具有生物活性,易为种子吸收,用于浸种24小时再播种;用雪化成的水,因雪水含重水少,亦具有生物活性,易为种子吸收,用来浸种24小时再播种,均能提早出苗,增强叶片保水能力和抗旱能力,提高灌浆效率和结实率。
三、药剂浸种抗旱法。
用0.1%氯化钙溶液浸种,也可用来闷种或叶面喷洒;或用过磷酸钙、硼酸、乙酸、九二0溶液处理种子,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素质,还能增大叶片的渗透压和吸水能力,提高作物叶片抗脱水和耐热能力,干热风天不萎蔫等。
四、适时早播抗旱法。
在土壤墒情和气温适宜的情况下,适时提前2-3天早播,有利抗旱保苗。
由于早播和外界温度的影响,种子播后在土壤里开始萌芽,上芽生长缓慢,下芽根扎根快,便随着土壤墒性扎根,这样可增加根势,提高根系深扎能力和质量,有利幼苗的抗旱能力。
五、使用抗旱剂抗旱法。
在苗期或生殖生长期,合理使用一些抗旱剂也可提高作物生长发育期的抗旱能力。
如旱地宝是由高效黄腐酸特制成的,具有减少作物叶片呼吸孔的开启度,控制植株体内的水分、养分和蒸腾,从而达到抗旱节水的目的。
六、蹲苗抗旱法。
播种时,尽量精量点播,减少蹲苗密度,调控幼苗植株生长,促使幼苗健壮;此外,在苗期减少水分供应,使其炼苗、蹲苗,促使根系发育深孔。
结合深松耕作,控上促下,既保墒蓄水又增强作物的抗旱能力。
七、成熟期喷施微肥抗旱法。
作物的生育后期即成熟期,在作物上喷施磷酸二氢钾、硼、铜、钼等微量元素,能直接促进有机物和蛋白质的快速合成,硼和铜等能改善糖分代谢,具有提高原生汁的粘滞性、弹性和束缚的含量,增强抗旱能力,提高旱期的结实率和品质。
干旱地区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干旱地区一直面临着水资源紧缺和土壤贫瘠等问题,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科学家们不断探索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以提高干旱地区的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几种在干旱地区适用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一、滴灌技术滴灌技术是一种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灌溉方式,通过将水滴滴播在根部,使水分直接供给作物的根系,减少了水分的流失。
滴灌技术还可以精确控制作物的灌溉量,避免过度灌溉或者欠缺灌溉的情况出现。
在干旱地区种植作物时,采用滴灌技术能够有效节约水资源,并且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保墒覆盖技术保墒覆盖技术是一种通过覆盖材料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的技术。
在干旱地区,覆盖材料可以减少土壤表面的水分蒸发,同时还能够降低土壤温度,减缓土壤的水分流失速度。
采用保墒覆盖技术可以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从而有效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三、深松施肥技术深松施肥技术是在干旱地区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持水分的一种重要方式。
通过深松,可以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促进根系的发达,并提高作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
在施肥方面,可以将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深入土壤中,使其更好地被作物吸收利用。
深松施肥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干旱地区的土壤质量,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四、早、中、晚三次灌溉技术早、中、晚三次灌溉技术是在干旱地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手段。
根据作物对水分的需求,进行早、中、晚三次灌溉,能够更好地满足作物的需水量。
在早晨进行一次浅灌,补充前一天夜间土壤中流失的水分;中午适时进行一次中等强度的灌溉,满足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水分需求;晚间进行一次深灌,补充当天白天土壤中流失的水分。
通过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灌溉量,可以节约水资源,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
总结起来,干旱地区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有滴灌技术、保墒覆盖技术、深松施肥技术和早、中、晚三次灌溉技术。
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在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村实用技术讲座材料小麦春季如何做好田管主讲人汪文芳胡承霖(省小麦高产攻关专家组副组长、安徽农业大学教授)1、在立春后的全面抗旱浇水中,不仅三类苗要水、肥齐攻,而且一部分二类苗甚至一类苗也要追施肥料,一般亩追施尿素10~15斤。
2、2月下旬至3月初提早增施拔节肥(趁雨撒施,万一无雨,仍需水肥齐攻),这次肥料用量视返青肥施用情况,结合苗情变化而定。
未施返青肥的,亩施尿素20斤,高产创建田块可在孕穗前(倒二叶伸出)再增加一次,亩用10~15斤尿素。
3、强化防御病、虫、草、渍害措施,使危害降到3%以下。
当前首先注意红蜘蛛的发生危害,对一部分草害严重的麦田进行化除。
3、4月份雨水多的麦田要注意排水降湿防渍害。
4、后期及时防治赤霉病、蚜虫,结合喷施叶面肥提高粒重。
马传喜(省小麦高产攻关首席专家、安徽农业大学教授)1、继续坚持肥水齐攻的思想,在以三类苗为重点的基础上,兼顾一、二类苗的管理,旱区群体不足的一、二类苗麦田均需浇水施肥。
2、返青期浇水并追肥的三类苗麦田,在起身拔节期根据旱情进行浇水,同时撒施尿素,施肥数量掌握在两次合计施肥量达到15~25斤为宜。
如果在返青或返青期以前没有追施化肥的,也可以在浇水一周内用独腿施肥机穿施尿素10~20斤。
一、二类麦田可在拔节前期或拔节期结合灌水或趁雨撒施尿素15~20斤。
浇过水的麦田可进行中耕划锄,增温保墒,促苗转化;苗小苗弱的,返青后进行叶面喷肥,促苗快发。
张平治(省小麦高产攻关专家组成员、省农科院研究员)1、春季田管的重点是促进苗情升级转化,减少三类苗面积,增加一二类苗比例。
2月份田管重点是争穗数,冬前群体不足,要靠早春分蘖弥补。
三类苗田块抓紧时间浇灌,同时亩施尿素10~15斤,促使苗情升级转化。
2、3月份主攻大穗,今年一、二类苗茎蘖数比常年少,培育大穗可以补偿穗少的不足。
施用拔节肥,可以促进大穗形成。
拔节肥可提早到2月下旬,每亩施尿素15~20斤。
灌浆期补施穗肥,防止早衰和干热风,增加粒重。
抗旱造林的措施和技术摘要:春季天气回暖,万物更新,是植树造林的关健时节。
造林工作中应大力推广切实有效的抗旱技术措施,提高土壤墒情、维持苗木体内水分平衡,严防苗木失水。
最大限度地提高造林成活率,确保造林成效,本文章简单阐述了抗旱造林的主要措施和技术。
以便与广大植树造林的朋友们一起分享。
关键词:抗旱造林;措施;技术一、蓄水保墒技术1、土内蓄水保墒。
土内蓄水保墒是指通过改良土壤结构从而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避免集中径流水的水平和垂直冲刷和土壤表层的蒸发造成的损失的蓄水保墒技术措施。
在深翻土地、疏松土壤的基础上,改良土壤结构,提高保水能力。
其主要技术措施是,在整地或挖穴时,将绿肥、锯屑、有机肥、土壤改良剂、过磷酸钙等施入树穴中。
这样具有明显效果,可以使土壤大于0.25mm的团聚体含量提高9%〜29%,春季可提高土壤含水量15.6〜28.2%。
2、地表覆盖保墒。
在土壤含水量较高的植树地区采取覆盖保墒措施,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延长有效水供应时间的重要措施。
苗木栽植后,将树盘修成外平内低的漏斗形,可有效截留降水,树盘表面就地取材,覆盖枯枝落叶、草皮、农作物秸秆、石块等,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甚至山上的薄石片等覆盖土壤,都有较明显的保墒效果。
把地膜铺在地表下2cm 处可以使其使用寿命延长,但枯枝落叶则要铺在土表上5cm的厚度。
在地表直接喷洒8〜10%的聚丙稀酸等有机化学材料,或者在树穴上盖几块薄石片,是就地取材、经济实用的好方法。
采取上述措施,可至少提高土壤含水量10%。
二、高效集水技术1 、高效集水、贮水技术。
包括在需要灌溉的林地上方修建集水场和贮水窖(池)。
集水场的面积参考降雨量、径流系数和需水量而确定;集水面要进行硬化防渗处理,方法有原土铲平压实、灰土夯实、水泥土、混凝土衬砌、铺设塑料薄膜、沥青喷涂、高分子化合物防渗等。
贮水窖(池)修建在集水场的末端或天然集水面的汇流处,在窖(池)的前面修建集(进)水槽,槽与窖(池)间修建沉沙地池;贮水窑可建成土窑或水泥窑,土窑内壁用石灰或水泥沙浆进行防渗处理;一般贮水窑容积为20〜30立方米,贮水池容积为50〜80 立方米。
农作物抗旱实用技术蔬菜抗旱技术:1.滴灌、微喷等节水技术的应用。
滴灌可以直接将水分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非常适合茄子和果蔬。
水资源利用率达90%以上,是沟灌和漫灌的两倍多。
微喷技术适用于卷心菜、芹菜、木耳等叶菜类蔬菜的生产,也可用于蔬菜育苗。
2、处于生殖生长阶段的蔬菜容易受灾,应大力推广地膜和秸秆覆盖技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起到保墒作用。
3.在旱地施用足够的有机肥可以减少50-60%的耗水量。
在有机肥不足的地方,应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提高土壤的抗旱性。
4、合理施用化肥,深耕深松,加厚活土层,增加透水性,可加大土壤蓄水能力,减少地面径流,更多地储蓄和利用自然降水。
加厚活土层又可促进作物根系发育,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5.抗旱节水技术。
抗旱保水技术主要包括在农田推广使用国产抗旱剂和保水剂,提高土壤储存和保持自然降雨水分的能力,减少作物蒸腾作用,提高抗旱性。
6、改进地面灌溉湿润方式,发展局部湿润灌溉。
改进传统的地面灌溉全部湿润方式,进行隔沟(畦)交替灌溉或局部湿润灌溉,不仅减少了土壤蒸发占农田总蒸散量的比例,使田间土壤水的利用效率得以显著提高,而且可以较好地改善作物根区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根系深扎,有利于根系利用深层土壤储水,兼具节水和增产双重特点,值得大力推广。
实践证明,春小麦与春玉米套种隔畦灌,棉花、玉米等宽行作物隔沟灌或隔沟交替灌,湿润面积可减少50%,节水高达30%以上,增产幅度5-10%。
7.改进排水方式,将传统的沟边一次性排水改为间歇排水。
当灌溉水量相同时,间歇灌溉的推进距离是连续灌溉的1-3倍,减少了深层渗漏,提高了灌溉均匀性,田间水分利用系数可达0.8-0.9。
8、发展节水保墒膜上灌。
膜上灌是一种新的地面灌溉方法。
它是将地膜平铺于畦中或沟中,畦、沟全部被地膜覆盖,从而实现利用地膜输水,并通过作物的放苗孔和专业灌水孔入渗给作物的灌溉方法。
膜上灌形式有开沟扶埂膜上灌、培埂膜上灌、膜孔灌、沟内膜上灌、膜缝灌、格田膜上畦灌、膜侧膜上灌等多种。
主要农作物抗旱救灾紧急措施一、粮棉油抗旱技术措施(一)抗旱田管技术1.早稻等水栽插的早稻秧,做到棵苗必保,力争多插。
采取适当补肥和化控措施,加强已育秧苗管理。
从3叶期后喷施1~2次多效唑,每亩用l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20克,兑水50公斤,均匀喷施,促蘖控长,提高抗旱能力,延长秧苗在秧田时间,确保5月15日前有水时有秧可插。
对已栽插早稻,加强田间管理。
够苗后及时晒田控苗,晒田时掌握苗够不等时、时到不等苗的原则,当苗数达预期穗数80%时开始晒田,总苗数控制为有效穗数的1.2~1.3倍;幼穗分化至抽穗开花期浅水促大穗,保持水层2厘米左右;搞好防病治虫,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选用氯虫苯甲酰胺、杀单﹒苏云菌和杀虫双等药剂防治,控制一代二代二化螟的发生基数,减轻二代二化螟的防治压力,避免旱灾后出现虫灾。
2.中稻——抢育、抢管、抢插中稻秧(1)抢育。
对前段因旱缺水没有播种的中稻秧,要立即采取借田育秧、村组集中育好调剂秧和育好机插软盘秧等多种形式抢育中稻秧苗,确保中稻面积。
对水源紧缺、正在播种的中稻,可采取分户房前屋后旱育秧,提倡村组集中旱育秧,适当增加秧苗面积,确保有秧可插。
(2)抢管。
对已育的中稻秧田,要加强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培养壮秧壮苗,提高秧苗素质。
一是水分调控。
播种后到2叶1心,保持畦面无水而沟中有水;3叶期后灌浅水上畦,以后浅水勤灌促进分蘖,遇高温天气,可日灌夜排降温。
二是及时追肥。
1叶1心至2叶1心期追施断奶肥,4~5叶期施一次接力肥,移栽前3~5天施送嫁肥,每次以亩施尿素和氯化钾各3~4公斤为宜。
三是控长促蘖。
1叶1心期每亩秧田用15%多效唑150克兑水75公斤喷施控苗促蘖。
已用烯效唑浸种的,则不用再喷施,若秧龄超过40天,也可以在3叶1心期再喷施一次多效唑。
四是间苗防病。
2叶1心期要进行1次间苗匀苗,促进个体生长均匀。
加强病虫害防治,移栽前5天打一次“送嫁药”,以减少大田病虫害发生。
(3)抢插。
农田水稻抗旱措施方案
农田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生长发育受到干旱的影响较大。
为了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总结了以下几点抗旱措施方案:
1. 合理选择品种:选择具有较强抗旱性的水稻品种,如亲和力强、忍受旱缺水期较长的晚稻品种,适应能力强的抗旱经优选的杂交水稻品种等。
2. 控制水分:科学管理灌溉水,尽量减少水分损失。
采用分季节、分生育期、合理布置、适时浇灌、浇深缺、微灌等灌溉技术,使水分充足但不过量,提高利用率。
同时,加强水稻田排水工程建设,及时排除积水,减少井面蒸发。
3. 均匀施肥:科学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合理调节基肥、追肥,保证水稻吸收足够的营养物质。
同时,施用含钾的化肥,提高水稻的抗旱性。
4. 调整播种时间:根据当地的气候和水稻生长特点,合理调整播种时间。
避免高温干旱期,尽量选择稻花期和拔节期较凉爽、气温较适宜的时段进行播种。
5. 喷施保护剂:适时喷施生物制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加强水稻植株的免疫力和抗逆性。
6. 土壤改良:加强水稻生长期土壤湿度的保持,选择适合水稻生长的土壤类型,精细管理土壤水分。
进行土壤改良,增加土
壤保水性和保肥性,提高土壤抗旱性。
7. 避免农田水土流失:加强农田水土保持工作,采取合理的农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降低水稻受干旱的风险。
8. 种植休耕地:通过轮作、休耕等方式,合理利用农田资源,减少水稻对水分的需求,提高抗旱性。
总之,科学合理地采取以上措施,可以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增加产量,保证粮食安全。
同时,还需要加强水稻育种研究,培育更具抗旱性的水稻品种,以应对未来干旱气候的挑战。
旱作农作物综合增产技术第一节旱作农业的概念旱作农业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易旱地区缺少灌溉的条件下,通过建立合理的旱地农业结构和采取一系列农业技术措施,不断提高地力和天然降水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国际上也称雨养农业。
旱作农业生产技术主要是通过各种农艺、覆盖、生物、工程和农业化学等方面的技术的综合运用,协调配合土、肥、水、光和热之间的关系,在充分利用雨水的措施上做文章,提高对降水的利用率。
旱作农业有三个重要的技术环节:一是蓄水,二是保墒,三是品种和农艺。
蓄水指建立土壤水库,通过梯田建设、深耕、等高耕作等措施充分接纳雨水蓄积到土壤中,供来年作物生长利用;保墒指通过保持性耕作和覆盖等技术,尽量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损失;品种和农艺技术主要是为充分利用土壤水分,提高产量。
宁夏南部山区生态旱作农业的基本经验是:以恢复植被、加强小流域治理、控制水土流失为中心;以充分合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为基础;以加强外部物能与技术投入,积极发展经果林、养殖业、区域优势作物等为主导措施,建立系统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农林牧各子系统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持续高效农业生态系统。
同时加大旱作农业技术体系的研究与推广。
目前,各地采取了多种工程技术和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把有效的天然降水储存在土壤中,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效解决干旱缺水的困难。
同时,各地加大了科技推广力度,推广了机械深耕、深松、耙耱保墒、秸秆还田;小麦覆膜穴播、沟播、种肥分层;玉米地膜覆盖、坐水播种、行走式苗期喷灌以及窑窖集水微灌等一大批旱作农业增产增收技术。
特别是利用机械化手段改造坡耕地,一方面能有效拦蓄降雨、减少径流和水土流失,为实施生物治理提供基础;另一方面,可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是一项利国利民,促进干旱地区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可以说,旱作农业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第二节选用耐旱优良品种选用耐旱优良品种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的旱作农业增产措施。
农作物抗旱实用技术
蔬菜抗旱技术:
1、应用滴灌、微喷等节水技术。
滴灌可将水分直接输送到作物根系附近,十分适合于茄果类蔬菜,水利用率在90%以上,较沟灌、漫灌提高1倍以上。
微喷则适用于如小白菜芹菜、木耳菜等叶菜类生产,也可用于蔬菜育苗。
2、处于生殖生长阶段的蔬菜容易受灾,应大力推广地膜和秸秆覆盖技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起到保墒作用。
3、在旱作地上施足有机肥,可降低用水量50-60%,在有机肥不足的地方要大力推行秸秆还田技术,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
4、合理施用化肥,深耕深松,加厚活土层,增加透水性,可加大土壤蓄水能力,减少地面径流,更多地储蓄和利用自然降水。
加厚活土层又可促进作物根系发育,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5、抗旱保水技术。
抗旱保水技术主要包括在农田推广使用国产的抗旱剂、保水剂,增加土壤对天然降雨的蓄集能力和保墒能力,减少作物蒸腾,提高抗旱能力。
6、改进地面灌溉湿润方式,发展局部湿润灌溉。
改进传统的地面灌溉全部湿润方式,进行隔沟(畦)交替灌溉或局部湿润灌溉,不仅减少了土壤蒸发占农田总蒸散量的比例,使田间土壤水的利用效率得以显著提高,而且可以较好地改善作物根区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根系深扎,有利于根系利用深层土壤储水,兼具节水和增产双重特点,值得大力推广。
实践证明,春小麦与春玉米套种隔畦灌,棉花、玉米等宽行作物隔沟灌或隔沟交替灌,湿润面积可减少50%,节水高达30%以上,增产幅度5-10%。
7、改进放水方式,把传统的沟、畦一次放水改为间歇放水。
在用相同水量灌水时,间歇灌水流前进距离为连续灌的1-3倍,减少了深层渗漏,提高了灌水均匀度,田间水利用系数可达0.8-0.9。
8、发展节水保墒膜上灌。
膜上灌是一种新的地面灌溉方法。
它是将地膜平铺于畦中或沟中,畦、沟全部被地膜覆盖,从而实现利用地膜输水,并通过作物的放苗孔和专业灌水孔入渗给作物的灌溉方法。
膜上灌形式有开沟扶埂膜上灌、培埂膜上灌、膜孔灌、沟内膜上灌、膜缝灌、格田膜上畦灌、膜侧膜上灌等多种。
膜上灌作物有玉米、小麦以及棉花、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
地膜栽培和膜上灌结合后具有节水、保肥、提高地温、促进作物高产、优质、早熟等特点。
玉米抗旱技术措施
(一)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栽培目的、土壤肥力,选择抗逆性强、适应性好、生育期短、高产稳产、适于密植的优良玉米杂交种。
如会单4号、路单8号、云瑞21、海禾1、2号等。
(二)种子处理。
播前进行种子精选和晾晒,挑选均匀一致的种子进行晒种,提高发芽率,增强抗病性,保证出苗整齐度,建议使用包衣种子。
(三)播种。
泸水县为山区、半山区,玉米种植一般都只能等雨播种,可采用开沟等雨抗旱播种法。
一般先按玉米行距用犁开好沟等待降水,只要有10毫米左右的降水时,沟内、沟边就会有2—3厘米深的湿土,此时可抓紧时间,将玉米播于沟内,再将沟边湿土覆盖在
种子上。
地膜玉米可先起垄,待降水后抢时覆膜播种;有灌水条件的田块,玉米播种后可灌跑马水,既节水又有利于出苗;有水源而无法灌溉的田地,应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水源进行浇水穴播或塘播,播种深应为10—12厘米,每穴(塘)浇水1.0—1.5公斤,待水下渗后播种,施有机肥并盖土(先盖湿土,后盖干土),以利水、肥集中,确保全苗。
无论何种播种方式,在干旱时期,要加深播种深度,并尽量应用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覆膜栽培可增加地温、提高光能和水肥利用率,具有保墒、保肥、保湿、增产、增收、增效等功能。
同时,要努力提供营养钵抗旱育苗移栽技术,既可集中育苗、保证玉米按时栽种或等雨栽种,又能为因旱缺苗断垄后能即时补栽全苗,保证种植密度。
(四)通过测土,实行配方施肥。
增施有机肥并与化肥配合施用,从而达到以肥调水,使水肥协调,提高水分利用率。
施用有机肥,不仅能培肥地力,还能改善土壤物理环境,提高土壤持水保墒能力,结合整地每亩施有机肥1500—2000公斤。
增施钾肥能通过减少植株蒸腾损失来提高水的利用率,增强作物自身的抗旱力。
结合播种每亩施氧化钾3—5公斤(或氯化钾7—10公斤)为宜。
采用化肥深施技术,做到种、肥隔离,避免烧种子和幼根,影响出苗。
根据试验,旱地玉米适宜的施肥量为亩施纯氮18—21公斤,施P2O53.5—5.5公斤,施K2O5—6公斤。
(五)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抗旱能力。
露地播种玉米中耕一般应进行2次,苗期可浅耕1次,以松土、除草为主。
随幼苗生长到拔节前,再中耕1次,掌握苗旁宜浅、行间要深的原则,主要作用是松土、除草,改善土壤透气性,增加土壤微生物活动能力,减少地面水分蒸发,减少地面径流,以促进根系生长,提高玉米抗旱能力;地膜覆盖栽培玉米结合施肥进行中耕或人工拔除杂草。
(六)加强病虫害防治。
播种或出苗后及时喷施敌杀死防治小地老虎、蛴螬等,拔节期注意防治粘虫,大喇叭口期用2.5%溴氢菊酯喷雾心叶内防治玉米螟。
……
水稻高产半旱作技术
日本原正水稻技术研究所探索出一套水稻高产半旱作栽培的新技术,这套技术与传统的水稻栽培用水有很大的差别,总的要求是:前期以露田为主,浸润灌水、通气促根,这样只需常规用水量的30%左右,又可抑制病虫害和降低水稻生产成本,其技术要点是:
1.插秧时田间以“露泥”为宜.如插后天晴,可浸润灌水,但不能淹灌或漫灌,水刚盖泥即可。
插秧后15天下田检查,用脚踩,凡脚迹周围有气泡冒出的不能灌水,直至田面开裂后,再复水浸灌,浸湿3天后检查,如有泡冒出又继续露田,一直用这种“浸水~露田”交叉结合的方法来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
2.幼穗形成后一般用间断灌水方法协调地下部分(根部)与地上部分(茎叶)生长所需养分的关系,促进水稻中期稳健生长。
施穗肥前,先露田使土壤水分至不饱和状态,施肥后再灌薄水至土壤含水量饱和为止,以水带肥入土,不可漫灌,提高肥料利用率。
3抽穗时,田间保持土壤水分饱和状态,如遇高温干燥天气,适当灌水保持6~12厘米深的水层。
齐穗后,前期保持土壤水分,后期采取湿润灌溉,以气养根、以根保叶、以叶增重,收割前10多天土壤由湿润逐渐变干燥,防止突然脱水或过早脱水而影响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