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李尔王》的艺术特征探析
- 格式:docx
- 大小:15.39 KB
- 文档页数:3
试析《李尔王》中主角的悲剧艺术作者:王孟娟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5期摘要:作为莎士比亚的巅峰之作,《李尔王》广泛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李尔王的悲惨经历超越了莎士比亚笔下所有悲剧人物的遭遇。
莎翁所创作的《李尔王》糅合了多种因素,形成了难以言尽的悲剧文学效应,闯入了读者心灵最隐蔽的地方。
本文以主人公所经历的人生悲剧为线索,解读《李尔王》中主角的悲剧艺术。
关键词:莎士比亚《李尔王》悲剧艺术一、悲剧《李尔王》的基本情节在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以伦理故事而驰名的《李尔王》主要讲述的是不列颠统治者李尔王悲剧的一生。
曾经他血统非常高贵,地位极其显赫。
而当这位国王步入年迈,他秉着生性多疑的特点,决定将他的国土按照其女儿对自己的爱来进行划分。
这位国王父亲感受到的只是他的大女儿和二女儿那种极其夸张的爱,并且这位父亲非常喜欢这样的夸张;而当他诚实善良的小女儿考狄利亚对他很真诚地说实话的时候,李尔王却因此而发怒,这位小女儿将爱平分给父亲和丈夫,换来的却不是领土和继承权,却落得了一个远嫁法兰西的下场。
小说中傲慢的国王父亲,也被大女儿与二女儿逐出宫门,在这样境遇下的国王渐渐丧失了意识,成为疯子。
戏剧主人身上表现出了两种迥然不同的主旨,即普通人的个人尊严和国家的独立主权相互交织在一起。
李尔王其实在读者心目中更是那些忙忙碌碌,为生计奔波的无名小卒的典型。
从整个戏剧情节来看的话,人自古就喜欢甜言蜜语的阿谀奉承之词,而喜欢说实话、敢说实话、不会溜须拍马的人通常都发生着各种各样不同的悲剧。
该剧既写了弑君杀主、谋权篡位、正邪相互争斗的政治黑幕;还写了权利偏执引至的儿女忘恩负义的家庭悲剧;同时还包括了李尔王这类的将人格不断异化而最终导致的悲催遭遇。
透过对该剧各种人物性格的塑造,莎士比亚向我们充分地展示了悲剧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以艺术性视角去审视李尔王的形象李尔王这一角色是莎翁笔下最具悲剧性的人物形象,而最终导致其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昏庸暴戾、理性不断丧失,最终也得不到人们的同情。
《李尔王》的先锋性与审美特性分析作者:崔澍来源:《牡丹》2018年第24期《李尔王》这部悲剧打破了“三一律”的成规,批判了资本主义,在审丑和审美方面都具有十分突出的先锋性,具有划时代的先锋意义。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伟大悲剧之一,它不仅人物众多,情节跌宕,气势磅礴,而且在戏剧表现手法上独树一帜,具有十分强烈的革命性和开放性。
一、先鋒性(一)打破“三一律”成规“三一律”要求剧作家在创作剧本时使时间、地点和行动保持一致,这种严格约束的成规很容易导致故事情节过于单一,可是这种戏剧的形式长期被欧洲的古典戏剧家推崇。
它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提出的一种西方戏剧结构理论,直到18世纪浪漫主义戏剧兴起,因为不断受到抨击,才逐渐不被采用。
莎士比亚的作品并没有遵循这一成规呈现出局限性,尽管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戏剧家们还恪守着严格的“三一律”。
莎士比亚戏剧诞生的后一个世纪,后人彻底否定了这种古典戏剧的形式,并认为莎士比亚在那个年代创造出极具开创性的且长盛不衰的作品就是因为打破了这种“三一律”的成规。
例如,《李尔王》中人物所处的地点随着情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场景从皇宫转换到农舍,地点跨越度很大。
《李尔王》中,场景不断更换,故事情节也并不单一,其中有一个主线剧情是围绕李尔王及他的三个女儿,副线是围绕格罗斯特伯爵和他的两个儿子。
这种情节的设定就使得戏剧中的情节暗藏玄机,当主线故事情节发展时副线也随着主线情节发展,两个情节从头到尾的发展过程都是一致的,副线随时为主线剧情服务,从剧本中也可以看出莎士比亚驾驭该作品的能力之强大。
莎士比亚在后人研究之前就已经在作品中表现出观众在看戏时可以通过主要情节的发展把握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次要情节为主要情节服务的思想,这种情节上的设置就使得莎士比亚在后人研究中被当成了反“三一律”的代表人物。
(二)开放性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作家伏尔泰的作品严格贯彻着“三一律”的形式,可是笔触间又明显受到莎士比亚剧作的影响,认为莎士比亚的笔触之间毫不悲天悯人、充满杀伐之气,不是传统的剧作家可以比肩的人才,后期表现出贬低莎士比亚的态度。
《李尔王》剧本分析《李尔王》剧本分析创作背景:《李尔王》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动荡不安的英国社会的面貌,也是作者对专制王权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歌颂。
受狡诈冷酷的女儿和阴险残暴的女婿的虐待,李尔由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统治者,一下子变成了"流浪的叫花子般的国王",这个过程具体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晚期封建阶级走向衰亡的历史。
葛罗斯特受到作为冒险家、阴谋家的儿子陷害后所说的"城市里有暴动,国家发生内乱,宫廷之内潜藏着逆谋;父不父,子不子,纲常伦纪完全破灭"这番话,正点出了封建主义解体、资本主义兴起的过渡时期封建伦理道德趋于崩溃,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替代旧的纲纪伦常的历史真实。
简单介绍下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主要情节:围绕着不列颠老王李尔展开,叙述了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高纳里尔、二女儿里根,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驱逐到国外,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
李尔王离位,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当年的国王只好被迫流亡,并且发了疯。
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
但是军队失败,她也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也悲痛地死去。
人物分析:悲剧人物的性格被亚里士多德定为悲剧六个成分中仅次于情节的第二位因素。
李尔原本是一呼百应、高高在上的英格兰王。
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却又任性、独断专行。
听惯了赞扬与奉承的李尔,在听到小女儿科第利霞毫无修饰的表白后,他大发雷霆将她远嫁法国;忠心的肯特也因直言劝谏而被流放。
他因此而铸成大错,酿成悲剧。
也正因为他显而易见的缺陷才使他成为一个普通人。
因而,他及他所犯的普通人犯的错误更让人们感到可亲、可信。
而且,"他在接二连三的苦难中脱胎换骨,从一个暴躁、固执、任性的暴君变成一个对于世上一切受苦受难的人极为同情的老人"。
开始时他接受不了命运对他的捉弄。
浅谈悲剧《李尔王》【摘要】《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莎士比亚是伟大的英国戏剧作家,他的代表作之一《李尔王》是四大悲剧之一,他的悲剧特别能震撼每一个人的心弦,具有无穷的艺术的艺术力量。
通过对剧中四组二元对立,在场与缺场,愚蠢与聪明,宿命与抗争,现实与幻想的剖析,可以说解构主义,完全颠覆了人们的想象力,一切变得皆有可能,正义和美德受到挑战。
价值观念受到怀疑和否定,表象与真理变得模糊,在一定程度上给解构主义增添了色彩。
【关键词】在场;缺场;二元对立;悲剧引言《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悲剧作品之一,在莎士比亚写下这一巨作之前李尔王和他三个女儿的故事已经是家喻户晓得民间传说了。
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短浅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吕甘、二女儿贡纳莉,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
科第丽霞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
李尔王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
谁料大女儿和二女儿达到目的后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
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1.文章中的在场与缺场悲剧表现的是生活的艰辛和明显的不公平。
悲剧经常记叙一个重要人物生活中的一连串重要而偶然相关的事件。
当失去权力地位的主人公遭到大灾难,或者他们最终的死去导致了其他人的垮台时情节就达到高潮。
悲剧情节唤起观众的敬畏之情,他们离开剧场时会对生活的严酷和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悲剧是对戏剧所激起的怜悯和恐惧心理的一种净化。
德里达的《论文字学》《文字与差异》《语言与现象》三部著作的出版标志这一理论的正式确立。
特别是他的《论文字学》(of grammatology)被认为是解构主义的经典之作。
他主张阐释的多样性和不可终结性,这些构成了解构主义的基本立场。
文艺理论34摘要:俗话说,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
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悲剧的人生必然有悲剧之所以发生的原因及背景因素,包括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思想认识的局限性,比如李尔王,作为一国之君,高高在上的最高统治者,由于平日里就独断专行,刚愎任性,一意孤行,爱慕虚荣,当自己失去权势沦为平民时还不能够及时认清形势,善恶不分,难辨忠奸,不肯从自己构筑的美梦中醒来,一心想着自己的既得利益,最终难免众叛亲离,造成亲者痛而仇者快,落下个悲惨凄凉的结局。
关键词:戏剧;悲剧;情节;根源回顾《李尔王》的戏剧冲突和故事情节,我们不难判断李尔王之所以落得悲惨凄凉的人生结局纵然有一部分社会原因和人性丑恶的因素,但是不得不说从根本上而言倒不如说是他自身的性格原因和一意孤行、偏听偏信、目中无人盲目自大造成的。
与其说他输给了自己的两个女儿和自己的错误判断,更不如说是输给了不理性的自己。
自己的困境是自己一手酿成,所以最终只能自己吞下自己酿造的苦酒。
剧中他的大女儿和二女儿用抹了蜜的言语哄骗他开心,在读者眼里看来也许觉得荒谬可笑,然而在老眼昏花爱慕虚荣的老李尔听来却是极度的自慰和满足。
生性耿直直来直去的小女儿既不懂得花言巧语,也不会溜须奉承,所以直接回答父亲自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用来孝敬父亲。
因为她觉得自己除了一颗真诚的心以外实在找不出可以讨父亲欢心和满意的东西。
剧中与小女儿同样性格的还有朝中大臣肯特,因为直言纳谏而让李尔王不容,所以两个人同样遭到驱逐,这样的两个人非但没有因为受到不公平待遇怀恨怨恨,相反还以德报怨,他们想的是一方面等待李尔王的回心转意,一方面等待时机报效国王和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和责任。
最终,一无所有的李尔王幡然醒悟,然而一切已经悔之已晚,他的内心里充满屈辱、悔恨和自责,他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失去的再也找不回来,包括与女儿的亲情和自己的王位、尊严,有些错误也许有弥补的机会,但是有的错误一旦铸成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所以在痛苦、无助和无望中老人孤独而凄凉的死去。
李尔王情节的艺术特色《李尔王》是威廉·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也是西方戏剧历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从情节、人物、语言和主题等方面分析《李尔王》的艺术特色。
一、情节《李尔王》主要讲述的是李尔王为了争夺王位而导致家族瓦解和自身的悲惨命运。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发展迅猛,环环相扣,充满着悲剧冲突。
在情节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的人物为李尔王、老耶鲁、雷根和高奇斯特。
李尔王为争夺王位,分封给两个女儿,结果发现分错了,最终导致国家的灾难和个人的悲惨命运。
整个故事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不可控制性,在情节紧张中同时又体现出莎士比亚的悲剧冲突和音节的和谐美感,这也是莎士比亚戏剧的重要特色之一。
二、人物《李尔王》的人物形象深刻细腻,特别是李尔王、老耶鲁和高奇斯特三位主要人物。
李尔王坚定的信仰、爱与义的观念与他的愚昧和傲慢相互交织,使他成为了人物塑造上的一个标志性形象。
老耶鲁则是最具悲剧性的人物,他的出现使得整个故事开始了剧情反转。
高奇斯特则是一个善恶难辨的人物,她卑鄙、阴险,但也有她的仁慈和关爱。
人物的深刻和细腻塑造,让观众更能感受到故事主题所蕴含的悲剧冲突和人类困境。
三、语言莎士比亚作为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语言不仅美丽,而且天马行空,不拘于形式规范。
《李尔王》中的语言使用有些奇诡,但正是这些奇诡的语言构造了这部剧的深度表现力。
例如:整剧的开始就是异变,天空中的乌鸦为剧情做了铺垫;雷根与高奇斯特的对答中,尽是刀刃般的语击和出奇不意的变化。
这些特别的语言表现方式,为故事塑造了更深的内在世界和更强的文化感染力。
四、主题《李尔王》所体现的主题是人性的阴暗面和人类共同的命运。
整个故事中充分体现了人性的无常和自私,以及权力的腐败和失控,表达了人类所面临的内在与外在的困境。
而这样的主题不单是当时的西方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而是一种全人类的共同命运。
因此,这是《李尔王》至今仍为人所推崇的原因之一。
综上,莎士比亚的《李尔王》通过情节、人物、语言和主题等方面的精湛展现,成为了不朽的戏剧经典,激发和引领了世界戏剧创作的不断进步和向前发展。
·文艺之窗·183莎士比亚《李尔王》的悲剧解析贵州省毕节市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2012级英语本2班 艾 娅【摘要】《李尔王》作为莎士比亚最骄傲的作品之一,吸引了许多读者进行阅读,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共鸣。
李尔王的遭遇可以称得上是莎士比亚所写过的悲剧人物中最悲惨的一个。
《李尔王》的创作融合了许多因素,这就形成了很好的悲剧文学效应,这样才是真正打动读者的地方。
本文通过对于《李尔王》进行分析,对其中的悲剧情节进行解读,从而使人们能够对其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关键词】《李尔王》 悲剧解析 莎士比亚前言:《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其中通过各种意向手法的运用,对于一些动物和超然的意向的现象的描写,使其中的氛围更加的形象,剧中的冲突变得非常的而明显,这样就使得其中悲剧的主体色彩得到了更好的表达。
本文通过对于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线索进行分析,使《李尔王》这部作品能够更好地被读者所领悟。
一、《李尔王》中基本的悲剧情节作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主要是以其伦理故事而驰名世界的,主要叙述了不列颠统治者李尔王悲剧的一生。
起初,李尔王的血统和地位都非常的高贵。
因为李尔王的生性比较多疑,所以当其迈入年迈的时候,他在给女儿分国土的时候根据的原则就是对于每个女儿的爱。
但是他只能够感受到大女儿和二女儿那种比较夸张的爱,对于小女儿真诚的爱意却无动于衷。
并且在其女儿和其说一些比较真诚的话的时候,他却非常生气,小女儿对于父亲充满了爱意,但是换来的却是被下嫁到法兰西的下场。
最后,小说中傲慢的父亲也被大女儿和二女儿逐出了宫门,这个时候国王慢慢的丧失了基本的意识,成为了一个疯子。
在读者的心中,李尔王代表的也许是那些忙忙碌碌的小人物,只能够为了生计一直在奔波的典型。
戏剧的情节主要就是讲述了自古以来阿谀奉承受到更多人的喜欢,但是能够说出心里的话,不会拍马的人却经常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悲剧。
在戏剧中,既有一些政治黑幕,例如一些谋权篡位和政协相互争斗,也有一些家庭悲剧,女儿的忘恩负义。
对莎士比亚《李尔王》中悲剧性的解析运用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对莎士比亚经典悲剧《李尔王》进行深入解析。
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中提出的悲剧理论,为后世的戏剧批评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本文将从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李尔王》中的悲剧性元素,包括情节结构、角色塑造、悲剧冲突以及悲剧效果等方面,以期揭示该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悲剧内涵。
《李尔王》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讲述了国王李尔因听信谗言,将忠诚正直的大女儿赶出家门,最终在悲惨的境遇中醒悟,但为时已晚。
这部作品中的悲剧性不仅体现在李尔王个人的命运转折上,更体现在整个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的扭曲上。
通过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所展现的悲剧性,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
在接下来的论述中,本文将首先回顾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然后结合《李尔王》的具体情节和角色塑造,逐一分析其中的悲剧性元素。
希望通过这样的解析,能够更好地揭示莎士比亚在这部作品中的悲剧艺术,同时也为悲剧理论的应用提供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
二、情节与悲剧性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中,情节是构成悲剧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而言,情节的设置与展开无疑充分展现了悲剧性的内核。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情节应该具备“整一性”,即事件的发展应当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李尔王》中,整个剧情紧密围绕着李尔王对忠诚与背叛的误解、对亲情与权力的抉择等核心主题进行展开,构成了一个高度整一的情节结构。
从情节的结构上看,《李尔王》遵循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突转”和“发现”两个关键要素。
突转指的是剧情的突然转变,而发现则是指主人公对于真相的突然领悟。
在李尔王的故事中,突转表现为李尔王对忠诚与背叛的误解,以及他因此遭受的悲惨命运。
发现则体现在李尔王在遭受流放和失去一切后,终于看清了真相,但此时的他已经陷入了疯狂,无法挽回自己的命运。
《李尔王》的悲剧意识分析摘要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以李尔王与小女儿考狄利娅的矛盾始,以李尔王与小女儿的情感守护为终,通过言语活动和心理的距离、个体的分裂与迷失和疯癫的终结,来演绎人的命运悲剧、人性的悲剧乃至人类的悲剧,并从感情这“唯一的言语”入手为人类悲剧的自我和解做出探索。
关键词:《李尔王》悲剧意识分析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威廉·莎士比亚生活于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
但是,这个时代“在自然观、历史观、与伦理道德观等诸方面都与基督教文化观念有着关联”。
这是一个不断发生“人的状况的变化”的时代。
在雅斯贝尔斯眼里,这种变化“是历史上生活方式的富有意义的连续运动”,交织着新与旧的交替,而“新旧交替便是悲剧的领域”。
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就产生于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作为反映时代状况的作品,挟着强烈的悲剧意识,像是一道明亮的闪电划过文艺复兴时代的天空,在人们用各种语词编织的阐释之网里变换着形状,与时代共存并延续至今。
一言语和心灵的距离:命运悲剧的起源迈克尔·莱恩认为,只有借助“语言”这一“间接或中介的形式”才能使人“能够被直接认知或被按照他们的本来面貌认知”,但“语言只是一种没有任何内在的真实的保证的媒介,它能够引起认知上的错误,而且它也可能被有意地用来引起这种错误。
……它可以是肯特的简单、朴实、充满忠诚的情感的直接表达,也可以是高纳里尔和里根的夸张但没有任何实质内容的爱的宣言。
这一间接呈现的程式就这样产生出将居于剧本关注的核心的主题、问题或观念。
”据此可以认为,悲剧意识作为《李尔王》“剧本关注的核心的主题”直接形成于李尔王和三个女儿之间的对话。
李尔王深感自己老迈,“决心摆脱一切世务的牵萦,把责任交卸给年轻力壮之人,让自己松一松肩,好安安心心地等死。
”“为了预防他日的争执”,于是,他以“谁最有孝心,最有贤德”为标准把国土“划成三部”,算是把三个女儿的嫁奁。
在认知语言学角度下浅析《李尔王》的悲剧形象摘要:《李尔王》是当今被评论越来越多的一部悲剧。
认知语言学并非一门语言理论,它是一种研究范例,它是一种综合的语言理论。
本文从认知的视角来品读这一伟大的文学作品并以李尔的悲剧形象为例,从认知的角度和语言的角度分析李尔王悲剧的原因。
通过这些分析,希望可以使人们对于认知语言学有着更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对《李尔王》这部著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真正的从里面的人物的背景认识到那个时代的悲剧,对那个时代的英国有着深刻的认知。
关键词:《李尔王》;认知语言学;悲剧一、引言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受到英国古代传奇的启发,其情节既令人沉思,也令人伤感。
李是大不列颠的统治者。
老李在退位前,让三个女儿用言语来表示对他的爱戴和尊敬。
他的长女高纳里尔和次女里根用漂亮的言辞来夸奖他,李尔王很喜欢他,而他最小的女儿科迪莉亚则表现出单纯的情感和渴望,但她憎恨李尔王,剥夺了她的父亲的继承权,把她送到了法国。
不过,科迪莉亚也被法国的国王所欣赏和喜爱,她的真挚和仁慈。
但是,因为两个女儿的贪心和私心,李尔被两个女儿逼迫到了野外。
科迪莉亚知道了她父亲的遭遇后,马上组织了一支部队去支援她的父亲。
但是,这场战争对他来说是一场灾难,科迪莉亚阵亡,高纳里尔给里根下了毒,李尔在他最疼爱的女儿的遗体旁边死去。
这部戏揭露了人性的阴暗面和欲望和伦理的矛盾。
在这个故事中,权力与利益所引发的悲剧是一个重要的故事。
因此,本文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将从两个角度分析李尔王这一悲剧形象,第二部分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李尔王悲剧的原因。
二、李尔的悲剧形象1.在父爱下的形象李尔王久居高位,深得千百人敬仰与爱戴,却也渴望与子女一起分享快乐。
但是,因为他多年来积累的性情,他却想出了一种非常荒唐、不合常理的战略,那就是用金钱换来家人、换来快乐的人生。
因此,他毫不留情地把科迪莉亚从家里赶走,把本来属于科迪莉亚的幸福都毁掉了,留给他的两个定时炸弹,一个是大女儿,一个是二女儿。
对《李尔王》的悲剧性的理解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中期作品。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是英国的一个古老传说,故事本身大约发生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
《李尔王》描写一个专制独裁的昏君由于刚愎自用,遭受到一场悲惨的结局。
《李尔王》按两条线索发展故事。
主线是李尔王放下王权感悟亲情,最终才懂得小女儿的爱。
暗线是爱特门设计陷害兄弟埃特加和父亲葛罗斯托,却自取灭亡。
故事开头是李尔王欲摆脱一切世务的牵萦,分封他的国土。
谁最有孝心,最有贤德,就给她最大的恩惠。
女儿吕甘和贡纳梨竭尽敬爱之词来向父亲李尔王表达她们对父亲的爱以得到更多的土地。
小女儿科第丽霞听到姊姊将她们对父王的爱说得天花乱坠来讨好父王,选择默默地爱着。
李尔王十分愤怒,和科第丽霞断绝一切父女之情和亲属的关系。
肯脱为此事进谏,也被驱逐出境。
李尔王带着一百位士兵去到贡纳梨处居住,但贡纳梨要求减少他的扈从的人数。
李尔王知道贡纳梨并非真心孝顺自己时,懊悔之前如此对待科第丽霞。
他打算到另一个女儿吕甘那,结果同样遭受了无情的怠慢。
李尔王愤而出走,葛罗斯托不忍心他流离失所,给予他帮助。
先前设计陷害哥哥埃特加的爱特门得知父亲帮助李尔王,决定告诉贡纳梨和吕甘,企图继承葛罗斯托的爵位。
科第丽霞得知父王的现状,率法国军队拯救父王。
不料,父女俩双双被俘虏。
爱特门暗传命令杀死科第丽霞。
李尔王得知科第丽霞的死,悲痛万分,抱着科第丽霞死去。
爱特门同时勾引贡纳梨和吕甘,两姐妹互相残杀,贡纳梨毒死妹妹吕甘后,绝望自杀。
而爱特门在与兄弟埃特加的决斗中死去。
《李尔王》的悲剧在于李尔王对权利与爱的错误理解。
当一个人能够极其容易地办到他想要办的事的时候,在行动上不受任何制约和监督的情况下,他根本不会坚持最正义的事情,这样一个具有无上权力的人,他的决定和所作所为绝对不会比世界上最不正直的人的所作所为要好些,往往会给别人和他的权利所能达到的地方带来更大的危害。
莎士比亚《李尔王》的艺术特色
1、深入刻画人物形象:
莎士比亚在其文学创作中十分擅长塑造人物形象,在《李尔王》中更是深入刻画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结构布局并行交错:
《李尔王》在结构上呈现出并行交错的特点。
李尔王的二女儿里根与大女儿高纳里尔,通过花言巧语逐渐获得了年迈的李尔王的信任,但当她们获得权力与国土之后,就对李尔王步步紧逼,迫使其逊位。
且在狂风暴雨的夜晚将他驱逐出宫,导致李尔王在绝望中奔向风雨交加的荒野。
3、鲜明的民间文学特色:
在创作《李尔王》时,莎士比亚采用了民间文学的创作手法,这就为整部戏剧赢得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使其更加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
4、丰富多彩的戏剧语言:
在《李尔王》中,莎士比亚大量使用民调、比喻、谚语、双关语、谐语和成语,极大地增强了戏剧语言的生动性。
《李尔王》悲剧原因探析摘要:《李尔王》曾被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称为“世界上最完美的戏剧诗的样本”,也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其悲剧的结局令人扼腕叹息,而它的悲剧根源更值得我们去探析。
每个结局都不是单方面造成的,多种原因汇集在一起构成每个不同的结局。
本文通过对李尔的剖析分析悲剧原因。
关键词:李尔悲剧原因反思引言:莎士比亚在该剧中主要揭示的是道德伦理问题,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通过对李尔王和大臣葛罗斯特两个家庭的悲剧来反映整个社会,反应了社会伦理道德和秩序缺失,是人文主义缺失的表现。
下面将从人性的悲剧、权利欲望的悲剧、命运悲剧三个方面来分析悲剧根源。
一、人性的悲剧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李尔本来应该是一个有所作为的君王,不然也不会有邓肯和葛罗斯特这样正直衷心的大臣。
随着不断的谄媚和恭维,李尔也逐渐变得刚愎自用、骄傲自大,李尔王可谓是自找悲剧,自找灾难。
在家天下的政治思想下,李尔想把自己的国家和权利分给三个女儿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却选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分配方式:让女儿对自己表达爱意来决定分配多少。
从国王到乞丐,从有到无,李尔最后才幡然醒悟,可是却逃不过悲剧的结局。
他的悲剧命运是由他的性格造成的,人的性格是最复杂的,在没有遇到一些事情之前,谁都没法说清楚。
只有在这个时候,人性中的恶才会以及其丑陋的面貌全面展开,而在表面,每个人都会被家庭、社会、舆论等这些表面上的东西所掩盖。
李尔王便是这样的人,作为国王,他习惯了阿谀奉承,喜欢听赞美的话,并讲那些当作真实,一味生活在谎言的世界里,当然他不认为那是谎言。
可以说小女儿考狄利亚的诚实是对他的虚荣心的极大的讽刺,因此他才会异常愤怒,才会和小女儿断绝父女关系,把小女儿赶出家门。
可以说他的一味感情用事造成了他所有的不幸。
二、权力欲望的悲剧奈茨曾对李尔做出过评价:“李尔执拗地认为他还拿着自己那根本不能行使的权利,但在无能为力的时候,他只好大发脾气,痛苦流涕,他仍在臆想已经给了人的东西”。
《李尔王》的悲剧意识分析摘要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以李尔王与小女儿考狄利娅的矛盾始,以李尔王与小女儿的情感守护为终,通过言语活动和心理的距离、个体的分裂与迷失和疯癫的终结,来演绎人的命运悲剧、人性的悲剧乃至人类的悲剧,并从感情这“唯一的言语”入手为人类悲剧的自我和解做出探索。
关键词:《李尔王》悲剧意识分析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威廉·莎士比亚生活于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
但是,这个时代“在自然观、历史观、与伦理道德观等诸方面都与基督教文化观念有着关联”。
这是一个不断发生“人的状况的变化”的时代。
在雅斯贝尔斯眼里,这种变化“是历史上生活方式的富有意义的连续运动”,交织着新与旧的交替,而“新旧交替便是悲剧的领域”。
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就产生于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作为反映时代状况的作品,挟着强烈的悲剧意识,像是一道明亮的闪电划过文艺复兴时代的天空,在人们用各种语词编织的阐释之网里变换着形状,与时代共存并延续至今。
一言语和心灵的距离:命运悲剧的起源迈克尔·莱恩认为,只有借助“语言”这一“间接或中介的形式”才能使人“能够被直接认知或被按照他们的本来面貌认知”,但“语言只是一种没有任何内在的真实的保证的媒介,它能够引起认知上的错误,而且它也可能被有意地用来引起这种错误。
……它可以是肯特的简单、朴实、充满忠诚的情感的直接表达,也可以是高纳里尔和里根的夸张但没有任何实质内容的爱的宣言。
这一间接呈现的程式就这样产生出将居于剧本关注的核心的主题、问题或观念。
”据此可以认为,悲剧意识作为《李尔王》“剧本关注的核心的主题”直接形成于李尔王和三个女儿之间的对话。
李尔王深感自己老迈,“决心摆脱一切世务的牵萦,把责任交卸给年轻力壮之人,让自己松一松肩,好安安心心地等死。
”“为了预防他日的争执”,于是,他以“谁最有孝心,最有贤德”为标准把国土“划成三部”,算是把三个女儿的嫁奁。
悲剧《李尔王》的艺术特征探析
悲剧《李尔王》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按照英国古老传说改编而成的。
莎士比亚改变了这个古老传说的结局,使得这个平常的宫廷斗争故事成为了一部能够反映文艺复兴时期精神的作品,呈现出鲜明的社会悲剧性。
莎士比亚在创作这部著作时不仅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还巧妙地采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一方面,使得这部戏剧的剧情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另一方面,又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没落。
莎士比亚运用这种巧妙的创作手法使得这部戏剧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特点。
一、深入刻画人物形象
莎士比亚在其文学创作中十分擅长塑造人物形象,在《李尔王》中更是深入刻画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大多分为反面人物与正面人物两种。
而在悲剧性作品中,正面人物又多为英雄式人物,他们热衷于向世人证明自己的理想。
戏剧《李尔王》中的柯第丽霞便是这类人物,她外表朴素,但内心却很深沉。
莎士比亚并未对其进行过多的细腻刻画,也没有太多的心理描写,而是从整体上展现柯第丽霞的内心情感,且通过与反面人物的对比展现其正面形象。
在塑造反面人物形象时,莎士比亚并没有一味地强调他们的凶恶,他们也有一定的优点,这就使人物更加有血有肉。
在戏剧《李尔王》中,不管是反面人物还是正面人物,都具有缺点与优点。
例如,柯第丽霞虽然在整部戏剧中被视为理想女性,但她同时也具有冷漠无情的一面;贡纳梨和吕甘在剧中被认为是心地凶狠的女性,但她们美貌过人,正是这种美貌与罪行的鲜明对比,使得她们的形象更加丰富可感。
这些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有机结合在一起,使这部戏剧更富感染力。
二、结构布局并行交错
《李尔王》在结构上呈现出并行交错的特点。
李尔王的二女儿里
根与大女儿高纳里尔,通过花言巧语逐渐获得了年迈的李尔王的信任,但当她们获得权力与国土之后,就对李尔王步步紧逼,迫使其逊位。
且在狂风暴雨的夜晚将他驱逐出宫,导致李尔王在绝望中奔向风雨交加的荒野。
与这一主线情节交织在一起的是大臣葛罗斯特伯爵的故事。
他的私生子爱德蒙用谎言蒙骗他,导致他将忠厚诚实的长子爱德伽驱逐出门。
之后他亲眼目睹李尔王被女儿们虐待,内心十分不忍,于是暗地里帮助处于危难的李尔王,但却由于私生子告密,被康华尔公爵夫妇挖掉双目,在电闪雷鸣的荒野中遇到了被驱逐的长子。
这两条线索交织在整部戏剧中,但又有先后、轻重、主次之分,它们互相作用,进而促使情节跌宕起伏。
在戏剧初始阶段,这两条线索穿插进行,两者之间的联系并不緊密,但随着剧情的不断推进,这两条线索逐渐交织,最后,在暴风雨这一场时,装疯的爱德伽与被逼疯的李尔王相遇,两条线索终于完全交织在一起,将剧情推向高潮。
与一般戏剧不同的是,《李尔王》在高潮出现之后,并未解决所有的矛盾与冲突,也没有迎来尾声。
之后出现了几场以葛罗斯特伯爵为中心的戏,这位伯爵被残忍地挖掉双目,在电闪雷鸣的荒野之中遇到被自己驱逐的长子,“跳崖”自杀,并再次遇到李尔王,这些动人心魄的场景使得读者的情绪再次高涨。
最后一场中大部分主要人物都一一出场,莎士比亚对他们的命运都进行了合理安排。
正是这种并行交错的结构布局,使得整部戏剧环环相扣,在前后照应中形成完美整体。
三、鲜明的民间文学特色
在创作《李尔王》时,莎士比亚采用了民间文学的创作手法,这就为整部戏剧赢得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使其更加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
在《李尔王》中,埃特加、肯脱等诸多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其实都源于民间故事中的大力士,他们无一例外的都力大如牛且精力充沛。
这些人物形象多源自于民间的歌谣或诗篇中。
正是由于莎士比亚在创作《李尔王》时采用了这种民间歌谣的内容,使得这部戏剧虽然在宫廷上演,但在普通群众中也颇受好评。
在《李尔王》中有许多话语都是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惯常使用的小调和俗语,尤其是那些疯话,大
多源于古老的民间歌谣,除此之外,还引用了一些双关语、笑话、俗语等,这些民间特色对整部戏剧悲剧色彩的渲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莎士比亚在这部戏剧中表现出浓厚的民间色彩,与其平民化的创作路线也有一定的关系。
这是因为《李尔王》不仅在宫廷中上演,还在民间的露天剧场演出,所以,为了使普通民众在欣赏这部作品时能够产生情感共鸣,获得平民大众的认可,莎士比亚在创作时运用了大量的民间文学元素。
四、丰富多彩的戏剧语言
在《李尔王》中,莎士比亚大量使用民调、比喻、谚语、双关语、谐语和成语,极大地增强了戏剧语言的生动性。
尤其在李尔王口中,常将一些凶恶之人比喻成各种凶残的禽兽。
比如,李尔王将两个恩将仇报的女儿称作“饿鹰”“毒蛇”“豺狼”“猛虎”等;装疯的爱德伽也常说一些富有哲理的“疯话”,比如“我闻到了一股不列颠人的血腥”;弄人则对李尔王说:“多积财,少摆阔,耳多听,话少说。
”这些尖刻而机智的话语,其实是莎士比亚对17世纪初英国社会道德、政治、宗教、法律等方面的批判与揭露。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