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何舞的水墨古风【插画收集】
- 格式:rtf
- 大小:103.77 MB
- 文档页数:18
从八大山人的荷花水鸟图论述中国传统艺术的无言之境
中国传统艺术的无言之境可以从八大山人的荷花水鸟图中看出。
该作品位于浙江杭州西湖断桥断石遗址,是八大山人在唐宋六朝时期的著名作品。
这幅图的主体是一只水鸟坐在荷花上,它沉静地坐在荷花上,传递出一种安静的情绪。
即使有颜色的花朵和树叶以及流水,但在这个背景下,水鸟依然是整个画面的中心。
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就在于它超越了文字和语言的表达能力,用作品本身的细节来传达出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在八大山人的荷花水鸟图中,艺术家通过水鸟的运动、荷花的展示和断桥的安排,传递出一种安静的气氛和丰富的意象。
它的画面的层次感极强,对对比极强,这正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所在。
总之,中国传统艺术的无言之境背后就是以艺术家所精心构思的意象为基础,使得读者能够体验到作品自身带有的诗意与韵律,用超越文字和语言的方式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表达效果。
由此可见,八大山人的荷花水鸟图彰显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无言之境。
DANCE FASHION 2023漫谈DANCE FASHION 1.中国古典舞概述1.1中国古典舞的含义及流派中国古典舞的概念是在1950年由欧阳予倩先生提出的,特指戏曲中的舞蹈。
中国古典舞是在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了历代舞蹈专业工作者的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的艺术实践检验流传下来,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
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国舞蹈艺术中的重要类别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和活力。
中国古典舞最早可以溯源到中国历史上为贵族服务的古代宫廷舞蹈,其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乐舞是古代人们进行艺术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自周代开始,宫廷专门设立乐舞机构集中培养乐舞人员,至汉、唐时期,乐舞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乐舞人才辈出、技艺高超,宋代以后特别是元、明时期,由于戏曲艺术的诞生,舞蹈被大量运用在戏曲中,纯乐舞艺术逐渐衰落。
明清之后,舞蹈不断融入书法、绘画等多方面的意境,形成了刚柔并济、音韵结合的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受到社会、自然环境以及社会思潮等因素的影响,从舞蹈动作、表演形式到服饰装扮都呈现出特定的历史风格。
在历史流变过程中,中国古典舞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四大流派:即以唐满城、李正一为代表的身韵学派,以孙颖先生为代表的汉唐学派,以高金荣老师为代表的敦煌学派和自昆曲中剥离整合而来的昆舞学派。
1.2中国古典舞的审美原则中国古典舞继承了中国传统舞蹈精髓,其风格独特,审美原则从“形”“神”“劲”“律”四个方面体现。
“形”是中国古典舞的外部特征。
中国古典舞以“圆、曲、拧、倾”作为舞蹈基础,创造各种技术技巧和舞姿体态,是直接通过动作表达的舞蹈语汇。
“圆、曲”是中国传统审美的追求;“拧、倾”是中国古典舞“两面三轴”的体态要求,“圆、曲、拧、倾”使中国古典舞圆润流畅,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和韵味。
“神”,即古典舞的内涵。
“神”不仅是中国古典舞的特征,也是其核心所在。
纪管彤|第2期水墨莲花特殊技法班(3条屏只需200元)莲花是佛门的圣花,从埃及到印度的众多世界伟大文明都把莲花视为神圣的象征。
莲花也是画家们最爱表现的题材之一,画家吴文莉笔下的莲花结合细笔工致与水墨写意于一家,美妙空灵,受到大家的喜爱。
为了同学们不出家门也可以学习水墨莲花的绘画技法,纪管彤老师将教大家研习吴文莉水墨莲花作品3幅。
课程范画3条屏效果图范画1范画2范画3&课程介绍招生对象:绘画爱好者,有无基础均可。
招生名额:30人学习内容:研习水墨莲花3幅(范画见上图)开课时间:定于6月2日(周三)晚8点-10点正式开课。
每周一次,共4次,每次2小时。
上课日期:6月2日,6月9日,6月16日,6月23日,6月30日上课地点:【书画论坛】-纪管彤微信授课群课程安排:第1课线条第2课分染,撞色(完成第1幅)第3课分染,点蕊,平涂,撞水(完成第2幅)第4课分染,罩染,平涂,点蕊第5课线条,泼墨(完成第3幅)学习方式:1、老师将在微信群通过语音讲解、图文辅助,大量短视频示范等相结合授课。
2、上课时,学员主要听,看,记笔记。
3、每课课后跟课完成作业。
4、老师每天都会在学习群里为大家答疑解惑,了解大家的学习进度,并分别指导。
5、每课的上课视频都会在课后以文件形式发给大家,方便永久保存,反复学习。
学费:200元(报名缴费后即拉你进纪管彤老师微信授课群)唯一报名方式:直接微信转帐给余老师或李老师余老师(电话/微信):159****9595李老师(微信):151****3202(因自身原因不能继续参加学习,可延续到下一期学习,费用不退,感谢您的配合!)纪管彤老师简介纪管彤:原名王亚丽,斋号久然小筑。
1990年生于湖北,现居苏州。
2016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工笔花鸟高研班,师承苏百钧。
参展经历:2017年于中央美术学院参加中国工笔花鸟画高研班作品展2017年于苏门美术馆参加苏门百扇展2017年于苏门美术馆参加苏百钧工作室师生作品展2017年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央美术学院苏百钧工作室百扇集2018年百扇集由岭南画派高剑父先生创办的春睡画院收藏2018年参加苏门山东临朐展2018年受邀于北京国家农展馆参加翰墨丹青▪陕果飘香书画摄影展2018年受邀参加苏陕协作书画摄影展纪管彤作品欣赏-END-。
淡雅之风至纯之境——品读何二民绘画作品二民画竹画家对待绘画的态度常常分为两种。
一种是执着于绘画,态度极为认真,创作一丝不苟,内心虔诚至极;一种视绘画为“游戏”,把绘画作为抒发心意的手段,把绘画与人生合而为一,以期达到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
这两种态度既有交融亦各自独立,也可以看作其间是有着层进的关系。
我个人比较欣赏后一种对待绘画的态度,而面对画家何二民的墨竹作品时,给人的就是这种感觉。
何二民爱竹,爱其虚心劲节的操守和“依依君子德,无处不相宜”的性格。
何二民画竹,常以竹自勉。
尤其对墨竹情有独钟,数十年钻研墨竹技法,其画竹行笔以中锋为主,偶有侧锋,竹竿是篆书的笔法,竹枝是隶书的味道,竹叶则是楷书的运笔,把书、画完美地糅合一起,诠释了竹子直、节、虚的品格。
所画竹叶,望去有动影,听其似有声,竹枝凌秀,枝节挺拔,姿态各异,脱俗清新,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古人画竹,或多秋声,所谓“满堂宾客动秋思”。
二民之竹,无根无地,不幽不怒,高洁优雅、潇洒含蓄。
出妙想于法度之外。
其折枝竹则不衫不履,非烟非雨。
枝干横逸、节叶峭美,了无托根无地而屈抑盘躃之悲,此为堂堂阳气之美。
文如其人,画如其人。
有什么样风格的人,即有什么样风格的作品,细察之,风格和人格必然是一致的。
何二民之墨竹笔墨大气、格调清新,坚韧挺拔,超凡脱俗。
既有“未出土时先有节”,亦有“到凌云处总虚心”。
与其说作品感人,不如说画者情操感人。
这是何二民推崇的人格境界。
竹为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终年绿色,有节中空。
竹亦是一种抗寒植物,翠竹、松柏与梅花皆比之岁寒君子,被誉为“岁寒三友”。
爱竹、画竹是中国文人的审美时尚。
其根本原因在于竹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寄寓着坚贞不屈、虚怀高洁的精神。
在中国画中,画竹有两种方式:一为设色竹子,属花鸟画;一为墨竹画,以墨竹为主。
墨竹画,是典型的文人画。
竹之性可以“清”字概之。
神清,气清,格清,韵清,影清。
何二民画墨竹,多为写意,竹融于我,我融于竹,一枝一叶,一气呵成。
【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八大山人,本姓朱,原名朱统,后改名耷,乃明江西弋阳荣庄王朱奠壏九世孙。
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享年81岁。
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覆亡。
八大山人时年19岁,不久父亲患暗疾去世,其内心极度愤恨、悲伤,他便装聋作哑,隐姓埋名削发为僧,隐居山野,以保护自己。
“八大山人由皇室贵族沦为落魄遗民,亡国破家之痛,隐于心田,在清朝思想专制极端严酷的情况下,不敢公开发泄,只能转弯抹角地旁敲侧击。
画上签名,八大二字连缀,山人二字连缀,写成‘哭之’或‘笑之’二字,表露了亡国的隐痛。
有时在画上题写‘九月十三日’,这一天是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之日,用意乃是喻不忘亡国之痛。
”[1]八大山人对画面的安排和布局非常独到,这幅《荷花水鸟图》是他的代表作品,融入了画家很多的心思和创造力。
1 动感的画面我们在欣赏这幅画时,首先会注意到画面左侧的那片墨色浓重的荷叶(图1)。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在具有一定配置的场内,有些对象突现出来形成图形,有些对象退居到衬托地位而成为背景。
一般说来,图形与背景的区分度越大,图形就越可突出而成为我们的知觉对象”[2]。
而人们在阅读时的习惯,大致可分两类。
以时间为顺序,在东西方文化中,其共性是从原始的从右至左、由上至下,或用其他“犁田式写法”,经长期发展演变才形成今天约定俗成的由左至右、从上至下。
所以,随着观察的深入,我们的视线会很自然地顺着画家事先为我们安排好的观察轨迹游走,当注意力顺着荷叶下降到画面下部附近的时候,猛地会发现那只站在石头顶端几乎和石头融为一体的浅色小鸟(图1)。
然后顺着深色的荷梗慢慢“攀爬”,视线来到了上方那一大团如云朵般蓬松的花头和叶盖的集合处。
最后,我们注意到了那支伸向天空精道生动的荷苞。
正是这一段深V字形的大距离跨越给观赏者带来了视觉上飞跃般的体验。
如此大幅度的起越和折返,让观赏者在欣赏这样一幅内容以静为主的画面中感受到了强烈的运动感:那垂下的浓重到刺眼的荷叶像一把大铁锤,将画中的石头深深地砸入土中;右侧那条一跃而起的荷梗,似乎要在荷苞的带领下拼命挣脱束缚,向高空飞去;右侧的大团叶盖犹如汹涌的浪花,不停地上下翻滚,为荷叶、为荷苞摇旗呐喊。
结合个人表演实践《水墨孤鹤》看中国古典舞的意境美摘要:本文以个人剧目《水墨孤鹤》作为切入点,通过在实践中的切身体验,在审视中思考意境之美,自觉到文化涉及的多样性。
因此,想通过对《水墨孤鹤》的表演实践,对中国古典舞意境之美的追求进行了解与探析。
关键词:鹤水墨画身体意境联想“水墨孤鹤”舞动在内心独白的漠然中,呈现在意境联想的世界里,仰望“墨天”一片坦然,垂低“水映”思绪泛起……一.综述第九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给予我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诸多不足,例如对中国古典传统的诗歌、文学、小说等认识与理解的匮乏;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等各种表现手法如何在舞蹈作品中完美的诠释。
我渐渐明白身体的解放与动作的质量只是作品的轮廓,其潜在的内心感触、舞台上氛围的营造才会使作品更加生动且打动人心,这也使自己在赛后体会之深。
因此,想通过对《水墨孤鹤》的表演实践,对中国古典舞意境之美的追求进行了解与探析。
(二)二、“水墨”与“孤鹤”(一)中国水墨画与剧目的联系1. 从水墨画特点折射到剧目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美术——水墨画,通过水墨画空灵的意境,寓意着作者的无限遐想,剧目诠释并延伸着编导的内心对传统之美的所想所感。
“‘心意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也会达至‘不滞于手,不凝于心,不知然而然’的境界;‘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f?kz=578181977],强调意境的营造给人带来的无限遐想,抽象的身体远远超过了具象身体给人带来的审美震撼。
中国古典舞有着自己独特的形态与律动,这是我们表演的基础,但所追求的更高境界则不拘于身体表面,而是心气意合,由内而发,与水墨画的完美契合,使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编导抓住了这一点,也将我逐渐带入了舞蹈的意境之中。
2. 水墨联想“墨”挥洒在清水之中,似珍珠,似锦缎般游走在呼吸之间。
墨入水中,弥散开如一股温柔洒脱的烟。
像赤子之心般坚定的凝结一股力量。
34画家胡朝水◆邵大箴( 北京 )梦幻色彩 现代风神——胡朝水的重彩山水画胡朝水,字若水,别署适庐主人。
1973年1月生,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深造于中央美院中国画专业。
现为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美术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大展并获奖。
作品及论文散见于《美术》《国画家》《美术观察》《美术报》等专业刊物,部分作品被收入《全国中国画作品集》《中国当代国画集萃》《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作品集》等重要文献。
出版有《当代彩墨画家丛书——胡朝水专辑》《大匠之门——胡朝水重彩山水画精品》《中国当代名家画集——胡朝水》等专著。
观众欣赏绘画,一般是从作品的图像开始的,关注画面图像(包括构图、笔墨和色彩等)有没有新意,有没有“味道”,是否能吸引自己驻足欣赏;更进一步,则看作品内容是否能激发自己的某种思绪。
简单地说,观众在欣赏绘画和品评作品的过程中,既重视形式语言的感染力,也重视其文化内涵的征服力。
实际上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着的,缺一不能成为完善的绘画作品。
不过,艺术家对图像形式的新以及它对观赏者的吸引力要有正确的理解。
图像的新,与古人不同,与同代其他画家不同,是每位有个性艺术家创作的应有之义。
但画家不应该单纯为了形式语言的新而求新,而应该在写自己对生活、对客观物象感受基础上求新,求内容和形式统一的新。
如果不从自己的生活感受出发,一味追求表现形式的新颖,甚至不惜图像的光怪陆离和荒诞怪异,这种的所谓“新”自然会受到观赏者的冷落,也就失去了创新的意义。
胡朝水的重彩山水画的图像是新的,作品满构图,由云彩、山峦、流水、房屋、树木组成的画面被分割成大小不等、色彩不同的块面,其间有游动的、变化有致的线条。
奇异的图像引导观赏者走入画面,似乎进入一个似曾相识又很陌生的世界,恍然有超脱尘世的感觉。
但这些画面不是他的主观凭空臆造,而是他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灵感的创造,他重视对客观物象的观察,重视写生,更重视用脑思考,用心体验,按照艺术原理进行创造。
明代仕女画图像研究
桑雨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年(卷),期】2024()5
【摘要】清代画家高崇瑞在《松下清斋集》中写道:“极天下名山胜水,奇花异鸟,惟美人一身可以兼之,虽使荆关泼墨,崔艾挥毫,不若士女之集大成也。
”仕女画作为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几经沉浮。
至明中后期,仕女画又一度振兴,重新获得在绘画题材中的重要地位,并开始被文人画家接受。
明代的仕女画风格多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视角、意识形态和文化内涵,同时还映射了画家本人的思想情感。
以明代仕女画图像研究为重点,探讨其图像所反映的社会风气与文化内涵。
【总页数】3页(P66-68)
【作者】桑雨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
【相关文献】
1.明代仕女画造型研究
2.明代戏曲小说版刻插图的“跪拜”图像研究——以“公堂审讯”图像为中心
3.宫苑丽人--明代仕女画对仇英绘画图像和色彩的套用
4.明
代绘画图像中的女性娱乐活动研究--以仇英仕女图为例5.明代中后期图像中首铠装饰艺术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