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藏书考》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2023年浙江宁波市中考语文真题+答案详解(真题部分)考生须知:1.全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
试题卷共8页,有五个语文学习活动,15个题目,满分为150分。
考试时长为120分钟。
2.答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书写,答案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卷各题目规定区域内作答,做在试题卷上或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请将姓名、准考证号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的规定位置上。
温馨提示:全卷含书写分5分,请你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规范、工整。
一、学校开展“寻踪美丽宁波领略甬城文化”研学活动,请你参与。
(26分)【第一站】甬之湖寻山水之诗1. 下面是同学们研学时所说的诗句,请你补充完整。
2. 下面是同学们在东钱湖研学时发现的古诗,请你赏析。
初至茂屿①[明]沈九畴清溪窈窕觅仙踪,临水看云面面重.。
山过雨声侵薜荔②,风吹秋色满芙蓉。
湖天____悬孤屿,海日东南引万峰。
岂是桃源无路到,扁舟今日使人逢。
【注释】①茂屿:茂屿山,据旧志记载,在东钱湖西南。
②薜(bì)荔:一种常绿灌木。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重”有“chóng”和“zhòng”两种读音。
本诗首联中加点的“重”字,你会选哪个读音?结合画线句和颔联加以分析。
我认为_________填,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诗中空缺处应填“萧索”还是“浩渺”?结合相关诗句加以分析。
我认为_________填,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站】甬之阁觅园林书香3. 同学们在天一阁研学后,搜集了以下材料,打算向某杂志“园林书香——历代藏书楼博览”专栏投稿,请你参与。
【材料一】天一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66年),由当时退隐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目录学书目目录学《目录学》仓石武四郎著1973,1979•东京《中国目录学》清水茂著1991•东京《古典目录学浅说》来新夏著1981•北京《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著1938,1981•台北《目录学》姚名达著1933,1971•台北《中国目录学讲义》昌彼得编著1973•台北《中国目录学史论丛》王重民著1984•北京《目录学发微》余嘉锡著1991•成都《中国目录学》昌彼得、潘美月著1986•台北《中国古代目录学简编》罗孟祯著1983•重庆《校雠通义通解》清章学诚著王重民通解1987•上海《校雠新义》杜定友著1930,1991•上海《校雠目录学篡要》蒋伯潜著1990•北京《郑樵的校雠目录学》郑奋鹏著1983•台北《王伯厚及其玉海艺文部研究》陈仕华著1993•台北《古书通例》余嘉锡著1985•上海《中国目录学家传略》申畅著1987•郑州《目录学论文选》李万健、赖茂生编1985•北京《中国目录学年表》姚名达著1940,1971•台北《中国目录学思想史》余庆蓉、王晋卿著1998•长沙《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高路明著1997•南京近代公库著录《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同馆善本部编1959•北京《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同馆编1987•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同馆编1999•北京《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增订本1-4 同馆编1967•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善本书目》同所编1967•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普通本线装书目》同所编1970•台北《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解题》同馆编1984•长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古籍善本书目》同所图书馆编1993•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文古籍书目》同馆编1983•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同馆古籍整理研究所编1991•北京《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藏善本书录》饶宗颐编著1970•香港《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图书微卷目录索引》同馆编1984•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善本旧籍总目》上下同院编1983•台北《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善本书录》王重民辑录袁同礼重校1972•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典藏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同馆编1969•台北《大仓文化财团汉籍善本目录》同财团编1964•东京《台湾公藏普通本线装书目书名索引》国立中央图书馆编1982•台北《台湾公藏善本书目人名索引》国立中央图书馆编1972•台北《台湾公藏宋元本书目》昌彼得编1955•台北《国立北平图书馆书目目录类》萧璋编1934,1972•台北《北京图书馆普通古籍总目》第一卷《目录门》同馆普通古籍组编1990•北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1986•上海《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1991•上海《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1994•上海《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1996•上海《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丛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1989•上海《东方文化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1945•京都《大东急记念文库贵重书解题》第一卷《总说•汉籍》长泽规矩也编1956•东京《补订足利学校遗迹图书馆古书分类目录》长泽规矩也编1975•东京《庆应义塾图书馆藏和汉书善本解题》同馆编1958•东京《阳明文库藏书解题国书善本•贵重汉籍》东京《蓬左文库典籍丛录-骏河御让本》杉浦丰治著1975•名古屋《关西大学所藏内藤文库汉籍古刊古钞目录》同大学图书馆编1986•大阪《日光山「天海藏」主要古书解题》长泽规矩也编1966•日光《大仓文化财团汉籍善本目录》同财团编1964•东京《汉籍丛书所在目录》东洋学文献センタ连络协议会编1965•东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合册订正缩印版同所编1981•东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同所编1963•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目录》(缩刷版)同所编1981•京都目录•题跋•读书记《汉书艺文志讲疏》顾实讲疏1987•上海《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陈国庆编1983•北京《汉书艺文志》铃木由次郎译注1968•东京《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与兵书略通考》徐文助著1976•台北《礼记目录后案》任铭善著1982•济南《隋书经籍志详考》兴膳宏、川合康三著1995•东京《郡斋读书志校证》孙猛校证1990•上海《直斋书录解题》徐小蛮、顾美华点校1987•上海《文献通考·经籍考》(上下)华东师大古籍研究所标校1985•上海《宋代书目考》乔衍琯著1987•台北《宋史艺文志广编》(上下)1975•台北《宋史艺文志》元脱脱等修《宋史艺文志补》清黄虞稷、倪灿撰清卢文弨订正《四库阙书目》宋绍兴中官撰清徐松辑《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宋绍兴中改定清叶德辉考证《中兴馆阁书目》宋陈騤撰赵士炜辑《中兴馆阁续书目》宋张攀等撰赵士炜辑《宋国史艺文志》宋官修赵士炜辑《辽金元艺文志》(上下)清黄虞稷等撰1958,1976•台北《四库全书总目》(上下)用乾隆六十年杭州刊本影印1965,1981•北京《四库提要辨证》(1-4)余嘉锡撰1980•北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胡玉缟著1964,1981•台北《四库提要订误》李裕民著1990•北京《四库提要补正》崔富章著1990•杭州《四库著录元人别集提要补正》刘兆祐著1978•台北《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上下)章钰等编1982•北京《清史稿艺文志拾遗》郭霭春编1999•北京《读书敏求记》清钱曾撰丁瑜点校1984•北京《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清邵懿辰撰邵章续录1959,1979•上海《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1-4)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1993•北京《中国善本书提要》王重民著1983•上海《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王重民著1991•北京《贩书偶记》孙殿起编1959,1982•上海《贩书偶记续编》孙殿起编1980•上海《传是楼书目》徐乾学撰民国四年王存善排印本•四册《宝礼堂宋本书录》潘宗周撰用民国二十八年排印本影印台北《天一阁见存书目》清薛福成撰用光绪十五年薛氏刊本影印1970•台北附《天一阁藏书考》陈登原撰用民国二十一年金陵大学排印本影印《五十万卷楼群书跋文》(1-2)清莫伯骥撰用民国三十年排印本影印(国学集要二编本)《宋元旧本书经眼录》清莫友芝撰用莫氏影山草堂六种本影印(国学集要本)《士礼居藏书题跋记》潘祖荫辑周少川点校1989•北京《百宋一廛书录》清黄丕烈撰用适园丛书本影印《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识集录》瞿良士辑1985•上海《藏园群书题记》傅增湘撰1989•上海《藏园群书经眼录》(1-5)傅增湘撰1983•北京《书目答问补正》张之洞撰范希曾补正瞿凤起校点1983•上海《越缦堂读书记》(上中下)清李慈铭著1959,1975•台北《郑堂读书记》(上下)周中孚撰用嘉业堂刊本影印1965•台北《古书经眼录》雷梦水著1984•济南《爱日精庐藏书志》(一、二)清张金吾撰用道光丙戌爱日精庐刊本影印1982•台北《嘉业堂钞校本目录•天一阁藏书经见录》周子美编1986•上海《嘉业堂藏书志》缪荃孙等编吴格整理点校1997•上海《自庄严堪善本书目》附《弢翁藏书题识》周叔弢撰冀淑英辑《题识》1985•天津《天放楼书录》封思毅编1981•台北《蟫庵群书题识》昌彼得编著1972•台北《一氓题跋》李一氓著吴泰昌辑1981•香港《西谛书话》郑振铎著1983•北京《桑园读书记》邓之诚著1955•北京《叶景葵杂著》顾廷龙编1986•上海《明季史料题跋》朱希祖著1961•北京《江浙访书记》谢国祯著1985•北京《贩书经眼录》严宝善编1994•杭州《古籍版本题记索引》罗伟国、胡平编1991•上海《增订中国访书志》阿部隆一著1983•东京《书目长编》邵瑞彭等编民国十七年京师排印本《清代目录提要》来新夏主编1997•济南《黄顾遗书》王大隆辑1962(民国刊本重刊)•上海荛圃藏书题识·续录荛圃杂著荛圃藏书题识·再续录思适斋集补遗思适斋书跋《标点善本题跋集录》上下国立中央图书馆特藏组编1992•台北《古籍目录》国家出版局版本图书馆编1980•北京《1911-1984 影印善本书目录》北京图书馆善本室编1992•北京《1911-1984 影印善本书序跋集录》北京图书馆善本组编1995•北京《金毓黻手定本文溯阁四库全书总目》全国图书馆缩微复制中心2000•北京藏书家•藏书史《黄荛圃先生年谱》清江标撰用光绪二十三年序刊本影印1978•台北《黄丕烈年谱》清江标撰王大隆补冯惠民点校1988•北京《士礼居黄氏学》封思毅撰1978•台北《顾千里研究》李庆著1989•上海《近代出版家张元济》王绍曾著1984•北京《叶德辉评传》杜迈之•张承宗著1986•长沙《藏书纪事诗附补正》王欣夫补正1989•上海《续补藏书纪事诗》王謇著李希泌点注1987•北京《广东藏书纪事诗》徐信符著1963•香港《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伦明著雷梦水校补1990•上海《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周退密•宋路霞著1993•上海《江浙藏书家史略》吴晗著1981•北京《古今典籍聚散考》陈登原著1936,1983•上海《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资料》李希泌•张椒华编1982•北京《中国历代国家藏书机构及名家藏读叙传选》袁咏秋•曾季光主编1997•北京《秘书监志》高荣盛点校1992•杭州《海源阁研究资料》聊城师范学院图书馆编1990•济南《天一阁丛谈》骆兆平著1993•北京《历代藏书家辞典》梁战•郭群一编著1991•西安《宋代藏书家考》潘美月著1980•台北《近代藏书三十家》苏精著1983•台北《中国历史藏书论著读本》徐雁•王燕均编1990•成都《琉璃厂小志》孙殿起辑1982•北京《琉璃厂史话》王治秋著1962,1979•香港《中国著名藏书家传略》郑伟章•李万健著1986•北京《中国藏书家考略》杨立诚•金步瀛编俞运之校补1987•上海《中国省市图书馆概况》杨宝华•韩德昌编1985•北京《中国图书馆事业史》卢荷生著1986•台北《铁琴铜剑楼研究文献集》仲伟行等编1997•上海《狩谷掖斋》梅谷文夫著1994•东京《中国藏书家印鉴》林申清编1997•上海《校雠广义<典藏编>》程千帆•徐有富著1998•济南版本考•著作考《古书版本鉴定研究》李清忠撰1986•台北《图书板本学要略》屈万里•昌彼得著1953•台北《古籍版本浅说》陈国庆编著1957•沈阳《版本学概论》戴南海著1989•成都《古书版本学概论》李致忠著1990•北京《古籍版本鉴定丛谈》魏隐儒•王金雨著1984•北京《古籍版本鉴赏》魏隐儒著1997•北京《汉籍版本のてびき》魏隐儒•王金雨著波多野太郎•矢岛美都子译1987•东京《中国古籍版本概要》施廷镛撰张秀民校1987•天津《汉籍版本入门》陈国庆著泽谷昭次译1984•东京《四部丛刊书录》上海商务印书馆编1922•上海《宋元本行格表》清江标撰民国三年上海文瑞楼石印本《宋版书叙录》李致忠著1994•北京《荀子版本源流考》高正著1992•北京《唐集叙录》万曼撰1980•北京《杜集书录》上下周采泉著1986•上海《苏轼著作版本论丛》刘尚荣著1988•成都《现存宋人著述总录》刘琳•沈治宏编著1995•成都《现存宋人著述目略》国立中央图书馆编1971•台北《现存宋人别集版本目录》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1990•成都《宋代蜀人著作存佚录》许肇鼎著1986•成都《日本现存宋人文集目录》吉田寅•棚田直彦编1972•东京《日本现存元人文集目录》山根幸夫•小川尚编1970•东京《增订日本现存明人文集目录》山根幸夫编1978•东京《日本现存清人文集目录》西村元照编1972•京都《元人文集版本目录》周清澍编1983•南京《清人文集别录》张舜徽著1961,82•台北《明清笔记谈丛》谢国祯著1981•上海《增订晚明史籍考》谢国桢编著1981•上海《两浙著述考》上下宋慈抱原著•项士元审订1985•杭州《版刻质疑》瞿冕良撰1987•济南《明清稀见史籍叙录》武新立编著1983•南京《浙江文献丛考》洪焕椿著1983•杭州《北魏佚书考》朱祖延著1985•郑州《古佚书辑本目录附考证》孙启治•陈建华编1997•北京《中国历史书籍目录学》陈秉才•王锦贵1984•北京《五山版の研究》上下川濑一马著1970•东京《中国画学著作考录》谢巍著1998•上海小说《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孙楷第著1982•北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孙楷第著1958•北京《古典小说版本资料选编》上下朱一玄编1986•太原《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改订稿(初稿)》大冢秀高编1984•东京《中国文言小说书目》袁行霈•侯忠义编1982•北京《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柳存仁编著1982•北京《小说考证》上下蒋瑞藻编•江竹虚标校1984•上海《水浒书录》马蹄疾编著1986•上海《古小说简目》程毅中著1981•北京《小说书坊录》韩锡铎•王清原编1987•沈阳地方志《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编1985•北京《中国古方志考》张国淦著1962,1974•台北《日本见藏稀见中国地方志书录》崔建英编1986•北京《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考录》骆兆平编著1982•北京《稀见地方志提要》上下陈光贻撰编纂史•印刷史《宋四大书考》郭伯恭著1967•台北《北宋开宝大藏经雕印考释及目录还原》童玮编著1991•北京《永乐大典史话》张忱石著1986•北京《永乐大典及其辑佚书研究》顾力仁著1985•台北《道藏提要》任继愈主编1991•北京《四库全书纂修考》郭伯恭著1937,1967•台北《四库全书纂修研究》黄爱平著1989•北京《四库全书答问》任松如著1988•成都《四库全书荟要纂修考》吴哲夫著1976•台北《类书流别》张涤华著1985•北京《中国古代的类书》胡道静著1982•北京《中国类书总目初稿》庄芳荣编1983•台北《中国佛教史籍概论》陈垣著1962,1988•北京《中国印刷史》张秀民著1989•上海《宋代版刻法制研究》段炫武著1975•台北《印刷史话》魏隐儒•王金雨编著1988•上海《中国古籍印刷史》魏隐儒编著1984•北京《中国印刷史话》张绍勋1991•济南1997•北京《福建古代刻书》谢水顺•李珽著1997•福州《雕版印刷源流》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分会编1990•北京《活字印刷源流》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分会编1990•北京《张秀民印刷史论文集》张树栋编1988•北京《中韩两国古活字印刷技术之比较研究》曹炯镇著1986•台北《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王肇文编1990•上海《古籍刻工名录》张振铎编著1996•上海《明代刊工姓名索引》李国庆编1998•上海《图解和汉印刷史》长泽规矩也著1976•东京《图书印刷发展史论文集》校订版乔衍琯•张锦郎编1982•台北《图书印刷发展史论文集续编》乔衍琯•张锦郎编1977•台北《中国古代版刻版画史论集》周心慧著1998•北京《中国古籍装订修补技术》肖振棠•丁瑜著1980•北京《书籍装帧芸术简史》邱陵编著1984•哈尔滨《中国の书物と印刷》张绍勋著•高津孝译1999•东京《宋元书刻牌记图录》林申清编著1999•北京校勘•考伪•禁书《校雠学》胡朴安•胡道静著1931,1991•上海《校勘述略》王云海•裴汝诚著1988•开封《校勘学史略》赵仲邑编1983•长沙《校勘学大纲》倪其心著1987•北京《校雠学史》蒋元卿著1935,1967•台北《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张舜徽著1980•上海《校雠广义<校勘编>》程千帆•徐有富著1998•济南《朱熹辨伪书语》宋朱熹撰开明书店编译部编1969•台北《四部正讹》明胡应麟撰顾颉刚校点1968•台北《校史随笔》张元济著1937,1981•台北《销毁抽毁书目•禁书总目•违碍书目》清乾隆中官撰用光绪九年刊咫进斋丛书本影印1972•台北《清代禁毁书目•清代禁书知见录》清姚觐元编•孙殿起辑1957•上海《清代各省禁书汇考》雷梦辰著1989•北京书影《中国版刻图录》北京图书馆编1961,1983•京都《国立中央图书馆宋本图录》同馆编《国立中央图书馆金元本图录》同馆编1961•台北《宋本书影》长泽规矩也编1931•东京《静嘉堂文库宋元版图录》图版编•解题编同文库编1992•东京《新修恭仁山庄善本书影》杏雨书屋编1985•大阪《图书寮宋本书影》日本书志学会编1926•东京《涉园所见宋版书景第一辑》陶湘辑民国二十五年武进陶氏石印本《蓬左文库图录》同文库编1983•名古屋《名古屋市蓬左文库善本解题图录》第1•2•3集同文库编1970•名古屋《明代版本图录初编》潘承弼•顾廷龙编1941,1971•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宋本图录》同院编1977•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沈氏研易楼善本图录》同院编辑委员会编1986•台北《清代版刻一隅》黄裳编1992•济南《宋版书特展目录》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1986•台北《神田鬯盦博士寄赠图书善本书影》大谷大学图书馆编1988•京都《善本写真集19 宋版》天理图书馆编1962•天理《足利学校善本图录》长泽规矩也编1973•足利《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书录》张玉范沈乃文主编1998•北京敦煌学《敦煌古籍叙录》王重民著1979•北京《敦煌遗书论文集》王重民著1984•北京《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商务印书馆编1983•北京《敦煌学概论》姜亮夫著1985•北京《中国敦煌吐鲁番学著述资料目录索引》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编1985•西安《敦煌文书学》林聪明著1991•台北《敦煌学目录初探》白化文•杨宝玉著1989•石家庄文献学《书林清话附书林余话》叶德辉著1957,1987•北京《文献学论著辑要》张舜徽编1985•西安《中国古代书籍史》李致忠著1985•北京《中国图书史》陈力1996•台北《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概要》来新夏著1987•天津《中国图书史略》昌彼得著1976•台北《文献学讲义》王欣夫述1986•上海《中国文献学》张舜徽著1982•郑州《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来新夏等著1990•上海《古典文献学》罗孟祯编著1989•重庆《中国古文献学史》上下孙钦善著1994•北京《中国文学文献学》张君炎著1986•南昌《中国文献学概要》郑鹤声•郑鹤春著1930,1967•台北《古籍整理论文集》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编1984•兰州《版本目录学论丛》1、2 昌彼得著1977•台北《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商务印书馆编1983•北京《张元济书札》商务印书馆编1981•北京《简明中国古籍辞典》吴枫主编1987•长春《中国文学目录学》谢灼华编著1986•北京《访书见闻录》路工著1985•上海《印刷发明前的中国书和文字记录》钱存训著郑如斯增订1988•北京《肩朴集》李致忠著1998•北京《文献学概要》杜泽逊2001 北京《文字の文化史》藤枝晃著1971•东京《图书の历史と中国》刘国钧著松见弘道译1980•东京《图书馆と汉籍》松见弘道著1981•东京《书志学序说》山岸德平著1977•东京《汉籍整理法》长泽规矩也著1974•东京《近藤正斋全集》第三卷1906•东京《中国典籍之最》徐状华著1987•兰州《图书馆古籍编目》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合编1985•北京《书目丛编》(不全)1967•台北《书目丛编叙录》乔衍琯辑《东湖丛记》清蒋光煦撰用光绪九年刊云自在龛丛书本影印《古文旧书考》岛田翰撰用明治三十七年民友社排印本影印《千顷堂书目》清黄虞稷撰用民国五年适园丛书本影印《经籍访古志》森立之等撰覆昭和十年用稿本影刊本影印《艺风藏书记》缪荃孙撰用光绪二十七年缪氏原刊本影印《艺风藏书续记》缪荃孙撰用民国二年缪氏原刊本影印《滂喜斋藏书记》清潘祖荫撰用民国十三年陈氏慎初堂排印本影印《拾经楼书录》叶启勋撰用民国二十六年叶氏拾经楼排印本影印《日本访书志》杨守敬撰用光绪二十七年杨氏邻苏园刊本影印《文禄堂访书记》王文进撰用民国三十一年文禄堂书籍铺排印本影印《善本书室藏书志》丁丙撰用光绪二十七年丁氏刊本影印《曝书杂记》清钱泰吉撰用同治七年杜文澜重刊本影印《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清瞿镛撰用光绪二十四年瞿氏重刊本影印《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初编》清莫伯骥撰用民国二十年莫氏排印本影印《荛圃藏书题识•补遗•刻书题识•补遗》清黄丕烈撰用民国八年刊本影印《荛圃藏书题识续录•杂著》清黄丕烈撰用民国二十二年刊本影印《藏园群书题记初集•续集》傅增湘撰用民国二十七年三十二年排印本影印《宋元旧本书经眼录》清莫友芝撰用同治十一年刊本影印《读书敏求记校证》清钱曾撰管庭芬、章钰校证用民国十五年刊本影印《书目续编叙录》乔衍琯辑《内阁藏书目录》明孙能传、张萱等撰用民国五年适园丛书本影印《适园藏书志》张钧衡撰用民国初年张氏家塾刊本影印《仪顾堂题跋》清陆心源撰用光绪十六年序刊本影印《仪顾堂续跋》清陆心源撰用光绪十九年序刊本影印《百宋一廛赋注》清顾广圻撰黄丕烈注用嘉庆十年刊黄氏士礼居丛书本影印《徵刻唐宋秘本书目》清黄虞稷、周在浚撰用昭代丛书本影印《澹生堂藏书约》明祁承熯撰用知不足斋丛书本影印《流通古书约》清曹溶撰用知不足斋丛书本影印《藏书纪要》清孙从添撰用昭代丛书本影印《皕宋楼藏书志•续志》清陆心源撰用光绪八年陆氏十万卷楼刊本影印《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后编》清乾隆、嘉庆勒撰用光绪十年王氏刊本影印《史略》宋高似孙撰用古逸丛书本影印《子略》宋高似孙撰用四明丛书本影印《授经图》明朱睦楔撰用惜隐轩丛书本影印《书目三编叙录》乔衍琯撰《文选楼藏书记》清阮元撰李慈铭校订用越缦堂抄本影印1969•台北《双鉴楼善本书目》傅增湘撰用民国十八年序刊本影印《双鉴楼藏书续记》傅增湘撰用民国十九年序刊本影印《孙氏祠堂书目内编》清孙星衍撰用光绪中李氏木犀轩丛书本影印《孙氏祠堂书目外编》清孙星衍撰用光绪中李氏木犀轩丛书本影印《平津馆鉴藏书籍记》清孙星衍撰用光绪中李氏木犀轩丛书本影印《平津馆鉴藏书籍记续编》清孙星衍撰用光绪中李氏木犀轩丛书本影印《平津馆鉴藏书籍记补遗》清孙星衍撰用光绪中李氏木犀轩丛书本影印《廉石居藏书记内外编》清孙星衍撰用光绪中李氏木犀轩丛书本影印《开有益斋读书志》清朱绪曾撰用光绪六年翁氏茹古阁刊本影印《群碧楼善本书目》邓邦述撰用民国十九年序刊本影印《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邓邦述撰用民国十九年序刊本影印《適园善本书目》张乃熊撰用抄本影印《书目四编叙录》乔衍琯撰《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现存书目》同馆编用民国二十二至二十五年排印本影印《盋山书影》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编用民国十八年同馆石印本影印《江南图书馆善本书目》同馆编用同馆排印本影印《铁琴铜剑楼宋金元本书影》瞿启甲辑用民国十一年常熟瞿氏石印本影印《书目五编叙录》张寿平著《思适斋集外书跋辑存》清顾广圻撰用民国二十四年百拥楼刊本影印《方志商》甘鹏云撰用民国戊寅崇雅堂刊本影印《留真谱初编》杨守敬编用光绪二十七年杨氏刊本影印《留真谱二编》杨守敬编用民国六年杨氏观海堂刊本影印《郘亭知见传本书目》清莫友芝撰用民国二十二年序排印本影印《续校雠通义》清刘咸炘撰用民国十七年刘氏自刻本影印《观古堂书目丛刻》叶德辉辑用民国八年叶氏观古堂刻本影印《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二卷宋绍兴改定叶德辉考证《古今书刻》二卷明周弘祖撰《南雍志经籍考》二卷明梅鷟撰《百川书志》二十卷明高儒撰《万卷堂书目》四卷明朱睦楔撰《绛云楼书目补遗》一卷清钱谦益撰《静惕堂宋元人集书目》一卷清曹溶撰《徵刻唐宋人秘本书目》一卷清纪映锺等撰叶德辉考证《孝慈堂书目》四卷清王闻远撰《佳趣堂书目》一卷清陆漻撰《竹崦盫传钞书目》一卷清赵魏撰《结一庐书目》四卷付《宋元本书目》清朱学勤撰《别刻结一庐书目》一卷清朱学勤撰《求古居宋本书目》一卷清黄丕烈撰《潜采堂宋元书目》一卷清朱彝尊撰。
机密★启用前宁波市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____准考证号____________考生须知:1.全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
试题卷共8页,有五个语文学习活动,15个题目,满分为150分。
考试时长为120分钟。
2.答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书写,答案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卷各题目规定区域内作答,做在试题卷上或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请将姓名、准考证号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的规定位置上。
温馨提示:全卷含书写分5分,请你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规范、工整。
一、学校开展“寻踪美丽宁波领略甬城文化”研学活动,请你参与。
(26分)【第一站】甬之湖寻山水之诗1. 下面是同学们研学时所说的诗句,请你补充完整。
看到东钱湖,同学们不禁说出许多与水有关的诗句:“(1)______,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2)_____。
”“孤山寺北贾亭西,(3)_____。
”……在欢声笑语中,同学们开启了研学之旅。
2. 下面是同学们在东钱湖研学时发现的古诗,请你赏析。
初至茂屿①[明]沈九畴清溪窈窕觅仙踪,临水看云面面重。
山过雨声侵薜荔②,风吹秋色满芙蓉。
湖天____悬孤屿,海日东南引万峰。
岂是桃源无路到,扁舟今日使人逢。
【注释】①茂屿:茂屿山,据旧志记载,在东钱湖西南。
②薜(bì)荔:一种常绿灌木。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重”有“chóng”和“zhòng”两种读音。
本诗首联中加点的“重”字,你会选哪个读音?结合画线句和颔联加以分析。
我认为_________填,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认为诗中空缺处应填“萧索”还是“浩渺”?结合相关诗句加以分析。
我认为_________填,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站】甬之阁觅园林书香3. 同学们在天一阁研学后,搜集了以下材料,打算向某杂志“园林书香——历代藏书楼博览”专栏投稿,请你参与。
2023年浙江宁波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姓名____________准考证号____________考生须知:1.全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
试题卷共8页,有五个语文学习活动,15个题目,满分为150分。
考试时长为120分钟。
2.答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书写,答案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卷各题目规定区域内作答,做在试题卷上或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请将姓名、准考证号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的规定位置上。
温馨提示:全卷含书写分5分,请你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规范、工整。
一、学校开展“寻踪美丽宁波领略甬城文化”研学活动,请你参与。
(26分)【第一站】甬之湖寻山水之诗1.下面是同学们研学时所说的诗句,请你补充完整。
看到东钱湖,同学们不禁说出许多与水有关的诗句:“(1)______,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2)_____。
”“孤山寺北贾亭西,(3)_____。
”……在欢声笑语中,同学们开启了研学之旅。
2.下面是同学们在东钱湖研学时发现的古诗,请你赏析。
初至茂屿①[明]沈九畴清溪窈窕觅仙踪,临水看云面面重.。
山过雨声侵薜荔②,风吹秋色满芙蓉。
湖天____悬孤屿,海日东南引万峰。
岂是桃源无路到,扁舟今日使人逢。
【注释】①茂屿:茂屿山,据旧志记载,在东钱湖西南。
②薜(bì)荔:一种常绿灌木。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重”有“chóng”和“zhòng”两种读音。
本诗首联中加点的“重”字,你会选哪个读音?结合画线句和颔联加以分析。
我认为_________填,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认为诗中空缺处应填“萧索”还是“浩渺”?结合相关诗句加以分析。
我认为_________填,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站】甬之阁觅园林书香3.同学们在天一阁研学后,搜集了以下材料,打算向某杂志“园林书香——历代藏书楼博览”专栏投稿,请你参与。
澹生堂藏书考(作者: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摘要]本文简述了明末著名的私人藏书家祁承火业的生平,重点考述了他在明末浙江绍兴著名的藏书楼──澹生堂藏书的藏书历程和辉煌业绩,使我们在感慨古代藏书“聚之艰,散之易”的同时,更为祁承火业为古代典籍的保存与传播而“苦苦以求”的执著所感动,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典范。
[关键词]澹生堂;藏书;祁承火业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典藏文献的产生源远流长,藏书事业成为我国文化史上一个十分光彩的部分,而这在明朝显得极为突出。
据清代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一书记载,明代私人藏书家达427人,在我国古代藏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澹生堂是明末最著名的藏书楼之一,其主人是明代著名的一位藏书家——祁承(火業)。
1澹生堂主人之生平和业绩祁承火业,明代藏书家、目录学家,字尔光,号夷度,又称旷翁,晚号密园老人,明绍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嘉靖四十二年(1562年),卒于崇祯元年(1628年)。
祁承火业的祖父,父亲都是进士出身,由于出身官宦书香门第,受家庭的熏陶,他自幼就十分喜欢读书,并且一生酷爱读书、藏书,于图书“生死以之”,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澹生堂藏书9?000多种,10万余卷,比天一阁藏书还多三万余卷。
《澹生堂藏书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记录藏书家关于读书、藏书经验的理论专著。
《澹生堂藏书目》和《庚申整书略例》,创因、益、互、通四法,对目录学的贡献,有首创意义,成为清代学者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目录学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他一生“精於汲古”,所藏“多世人所未见”。
所以澹生堂作为名重当时的藏书楼而名播遐迩。
2澹生堂藏书之搜集——澹生堂藏书的主要来源2.1为祖上所遗祁承火业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祖父祁清是进士,父亲祁汝霖也就读于国子监,所以家中图书略有所藏,他在《澹生堂藏书约》中说:“通奉公在仕二十余年。
有遗迹书五七架,庋卧楼上。
天一阁的藏书目录现存最早的书目范钦自号东明山人、东明外史,其藏书处初名“东明草堂”,所以最早的藏书目录称《范氏东明书目》。
这部书目只有一册,记载在朱睦木挈于明隆庆四年编成的《万卷堂书目》中,当时范钦尚在世,可知此目为范钦所手定。
嘉靖三十九年,范钦升任兵部右侍郎,同年回故乡宁波,此后便筑起了天一阁。
稍晚,焦竑《国史经籍志》著录有《四明范氏书目》二卷;祁承爜《澹生堂藏书目》著录《四明范氏天一阁书目》二册四卷,这些大概是范钦重编或他的儿子范大冲增编之本。
清康熙十二年,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破例登阁,他“取其流通未广者抄为书目。
凡经、史、地、志、类书之坊间易得者,及时人之集、三式之书,皆不在此列”。
当时,黄宗羲登阁时间不长,仅仅选录了一个简目。
康熙十八年,范钦的玄孙范廷辅加以重订,补录了前所未列的书籍,并请黄宗羲写了《天一阁藏书记》。
黄宗羲在此文中说:“余之书目遂为好事者流传,昆山徐健庵使其门生誉写去者不知凡几。
”上述几种书目应当都是稿本或抄本,均因未刻而失传,天一阁初期的藏书情况便不知其详。
我们通常所说天一阁藏书七万卷,那是依据《范氏家谱》的记载。
现存最早的天一阁藏书目录是清初抄本《天一阁书目》,其传本有二,一是漫堂抄本,一是介夫抄本,今均藏北京图书馆。
此目编者姓名和编辑时间失载,但仔细分析起来,尚可发现如下几个特点:一、书目不分卷,而把书籍分为制书、诸经、四书、史、实录、志、经济、官制、出使、奏议、兵家、刑名、儒家、释家、道家、子书、集、选诗、古文、类书、词曲、策论表赋、小说、礼乐、博古、阴骘、天文、杂技、书画、地理、医家、星相、农家、人物、姓氏、列传,共三十六类。
从其分类体系来看,把《大明集礼》、《大明会典》等明代制书放在首位,具有明代书目的特点。
如嘉靖《建阳县志》所载书坊书日,分制书、经书、诸史、诸子、诸集、文集、诗集、杂书八类;万历三十三年编《内阁书目》,分圣制部、典制部等十八部,都把明代制书放在首位。
六、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一阁藏书记黄宗羲尝叹藏书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藏书,非好之与有力者不能。
欧阳公曰:“凡物好之而有力,则无不至也。
”二者正复难兼。
杨东里少时贫不能致书,欲得《史略》《释文》《十书直音》,市直不过百钱,无以应,母夫人以所蓄牝鸡易之。
东里特识此事于书后。
此诚好之矣,而于寻常之书犹无力也,况其他乎?有力者之好,多在狗马、声色、奇器,法书、名画之间。
苟非尽捐狗马、声色、字画、奇器之好,则其好书也必不专;好之不专,亦无由知书之有易得有不易得也。
强解事者以数百金捆载坊书,便称百城之富,不可谓之好也。
故曰:“藏书尤难。
”归震川曰:“书之所聚,当有如金宝之气,卿云轮困覆护其上。
”余独以为不然。
古今书籍之厄,不可胜计。
以余所见者言之。
越中藏书之家,钮石溪世学楼其著也。
崇祯庚午间,其书初散,余仅从故书铺得十余部而已。
庚寅三月,余访钱牧斋,馆于绛云楼下,因得翻其书籍,凡余之所欲见者无不在焉。
牧斋约余为读书伴侣,闭关三年,余喜过望。
方欲践约,而绛云一炬,收归东壁①矣!歙溪郑氏丛桂堂,亦藏书家也。
辛丑,在武林捃拾程雪楼、马石田集数部,其余都不可问。
江右陈士业颇好藏书,乙巳,寄吊其家,其子陈澍书来言兵火之后,故书之存者惟熊勿轩一集而已。
吾邑孙月峰亦称藏书而无异本,后归硕肤。
丙戌之乱,为火所尽。
余从邻家得其残缺实录,三分之一耳。
由此观之,是书者造物者之所甚忌也,不特不覆护之,又从而灾害之如此。
故曰:“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天一阁书,范司马所藏也。
从嘉靖至今盖已百五十年矣司马殁后封闭甚严癸丑余至甬上范友仲破戒引余登楼悉发其藏。
余取其流通未广者抄为书目,凡经、史、地志类书坊间易得者及时人之集三式之书,皆不在此列。
余之无力,殆与东里少时伯仲,犹冀以暇日握管怀铅,拣卷小书短者抄之。
友仲曰:诺。
荏苒七年,未蹈前言。
然余之书目遂为好事者流传,昆山徐健庵使其门生誊写去者不知凡几。
《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68冊107種,上海:上海古籍書店, 1961-1966。
冊號編號志名省別作者刊刻版本第一冊l (嘉靖)河間府志二十八卷(上) 河北省(明)郜相修樊深纂據明嘉靖十九年刻本影印本第二冊 1 (嘉靖)河間府志二十八卷(下) 河北省(明)郜相修樊深纂據明嘉靖十九年刻本影印本第三冊 2 (正德)大名府志十卷河北省(明)石祿修唐錦纂據明正德元年刻本影印本第四冊 3 (弘治)重修保定志二十五卷河北省(明)章律修張才纂徐珪重編據明弘治七年刻本影印本第五冊 4 (嘉靖)廣平府志十六卷河北省(明)翁相修陳棐纂據明嘉靖二十九年刻本影印本第六冊 5 (隆慶)趙州志十卷河北省(明)蔡懋昭纂修據明隆慶元年刻本影印本第六冊 6 (嘉靖)霸州志九卷河北省(明)唐交等修高濬等纂據明嘉靖二十七年刻本影印本第七冊7 (弘治)易州志二十卷河北省(明)戴敏修戴銑纂據明弘治十五年刻本影印本第七冊8 (嘉靖)雄乘二卷河北省(明)王齊纂修據明嘉靖十六年刻本影印本第八冊9 (嘉靖)隆慶志十卷河北省(明)謝庭桂纂蘇乾續纂據明嘉靖二十八年刻本影印本第八冊10 (嘉靖)太原縣志六卷山西省(明)高汝行纂修據明嘉靖三十年刻本影印本第九冊11 (嘉靖)崑山縣志十六卷江蘇省(明)楊逢春修方鵬纂據明嘉靖十七年刻本影印本第十冊12 (萬曆)通州志八卷江蘇省(明)林雲程修沈明臣等纂據明萬曆六年刻本影印本緒十一冊13 (弘治)句容縣志十二卷江蘇省(明)王僖征修程文纂據明弘治九年刻本影印本第十二冊14 (嘉靖)惟揚志三十八卷(存卷1-3,7-12,18-22,32-33,37-38 江蘇省(明)朱懷幹修盛儀纂據明嘉靖二十一年刻本影印本第十三冊15 (嘉靖)江陰縣志二十一卷江蘇省(明)趙錦修張袞纂據明嘉靖二十六年刻本影印本第十四冊16 (隆慶)海州志十卷江蘇省(明)張峰纂修陳複亨補輯據明隆慶六年刻本影印本第十四冊17 (嘉靖)高淳縣志四卷江蘇省(明)劉啟東賈宗魯等纂修據明嘉靖五年修四十一年重刻本影印本第十五冊18 (隆慶)儀真縣志十四卷江蘇省(明)申嘉瑞修李文陳國光等纂據明隆慶元年刻本影印本第十五冊19 (嘉靖)寶應縣志略四卷江蘇省(明)宋佐聞人詮纂修據明嘉靖九年修十七年楊瞻刻本影印本第十六冊20 (嘉靖)淳安縣志十七卷浙江省(明)姚鳴鸞修餘坤等纂據明嘉靖三年刻本影印本第十七朋21 (嘉靖)溫州縣志八卷浙江省(明)張孚敬纂修據明嘉靖十六年刻本影印本第十七朋22 (嘉靖)太平縣志八卷浙江省(明)曾才漢修葉良佩纂據明嘉靖十九年刻本影印本第十八冊23 (萬曆)黃岩縣志七卷浙江省(明)袁應祺修牟汝忠等纂據明萬曆七年刻本影印本第十八冊24 (嘉靖)海門縣志集六卷浙江省(明)吳宗元修崔桐纂據明嘉靖十五年原刻明萬曆增刻本影印本第十九冊25 (萬曆)新昌縣志十三卷首一卷浙江省(明)田琯纂修據明萬曆七年刻本影印本第十九冊26 (嘉靖)浦江志略八卷浙江省(明)毛鳳韶纂修王庭蘭校正據明嘉靖五年刻本影印本第二十冊27 (永樂)溫州府樂清府志八卷浙江省(明)佚名纂據明永樂間年刻本影印本第二十冊28 (嘉靖)武康縣志八卷浙江省(明)程嗣功修駱文盛纂據明嘉靖二十九年刻本影印本第二十一冊29 (弘治)徽州府志十二卷(上) 安徽省(明)彭澤修汪舜民纂據明弘治十五年刻本影印本第二十二冊29 (弘治)徽州府志十二卷(下) 安徽省(明)彭澤修汪舜民纂據明弘治十五年刻本影印本第二十三冊30 (嘉靖)寧國府志十卷安徽省(明)黎晨修李默纂據明嘉靖十五年黎晨校刻本影印本第二十三冊31 (嘉靖)宿州志八卷安徽省(明)余鍧纂修據明嘉靖十六年刻本影印本第二十四冊32 (嘉靖)池州府志九卷安徽省(明)王崇纂修據明嘉靖二十四年刻本影印本第二十四冊33 (正德)潁州志六卷安徽省(明)劉節纂修據明正德六年刻本影印本第二十五冊34 (嘉靖)壽州志八卷安徽省(明)栗永祿纂修據明嘉靖二十九年刻本影印本第二十五冊35 (嘉靖)銅陵縣志八卷安徽省(明)李士元修沈梅纂據明嘉靖四十二年刻本影印本第二十六冊36 (嘉靖)皇明天長志七卷安徽省(明)邵時敏修王心纂據明嘉靖二十九年刻本影印本第二十六冊37 (嘉靖)建平縣志九卷安徽省(明)連礦修姚文燁纂據明嘉靖十年刻本影印本第二十七冊38 (嘉靖)建寧府志二十一卷(上) 福建省(明)夏玉麟郝維岳等修汪佃等纂據明嘉靖二十年刻本影印本第二十八冊38 (嘉靖)建寧府志二十一卷(下) 福建省(明)夏玉麟郝維岳等修汪佃等纂據明嘉靖二十年刻本影印本第二十九冊39 (嘉靖)延平府志二十三卷福建省(明)陳能修鄭慶雲辛紹佐纂據明嘉靖四年刻本影印本第三十冊40 (嘉靖)邵武府志十五卷福建省(明)邢址修陳讓纂據明嘉靖二十二年刻本影印本第三十一冊4l (嘉靖)建陽縣志十六卷福建省(明)馮繼科纂修據明嘉靖三十二年刻本影印本第三十二冊42 (嘉靖)龍谿縣志八卷福建省(明)劉天授修林魁李愷纂據明嘉靖十四年刻本影印本第三十二冊43 (嘉靖)惠安縣志十三卷福建省(明)莫尚簡修張嶽纂據明嘉靖九年刻本影印本第三十三冊44 (嘉靖)安溪縣志八卷福建省(明)汪瑀修林有年纂據明嘉靖三十一年刻本影印本第三十三冊45 (嘉靖)尤溪縣志七卷福建省(明)李文袞修田頊纂據明嘉靖六年修九年刻本影印本第三十四冊46 (正德)建昌府志十九卷江西省(明)夏良勝纂修據明正德十二年刻本影印本第三十五冊47 (隆慶)臨江府志十四卷江西省(明)管大勳修劉松纂據明隆慶六年刻本影印本笫三十六冊48 (嘉靖)九江府志十六卷江西省(明)馮曾修李汛纂據明嘉靖六年刻本影印本第三十七冊49 (正德)袁州府志十四卷江西省(明)嚴嵩纂修據明正德九年刻本影印本第三十八冊50 (嘉靖)贛州府志十二卷江西省(明)康河修董天錫纂據明嘉靖十五年刻本影印本第三十九冊51 (正德)南康府志十卷江西省(明)陳霖纂修據明正德十五年刻本影印本第三十九冊52 (嘉靖)永豐縣志四卷江西省(明)管景纂修據明嘉靖二十三年刻本影印本第四十冊53 (隆慶)瑞昌府志十八卷江西省(明)劉儲修謝顧纂據明隆慶四年刻本影印本第四十冊54 (嘉靖)東鄉縣志二卷江西省(明)秦鎰修饒文璧纂據明嘉靖三年刻十五年補刻本影印本第四十冊55 (嘉靖)瑞金縣志八卷江西省(明)趙勳修林有年纂據明嘉靖二十二年刻本影印本第四十一冊56 (嘉靖)青州府志十八卷(上) 山東省(明)杜思修馮惟訥纂據明嘉靖四十四年刻本影印本第四十二冊56 (嘉靖)青州府志十八卷(下) 山東省(明)杜思修馮惟訥纂據明嘉靖四十四年刻本影印本第四十三冊57 (嘉靖)夏津縣志二卷山東省(明)易時中修王琳纂據明嘉靖十九年刻本影印本第四十三冊58 (嘉靖)臨朐縣志四卷山東省(明)王家士修祝文馮惟敏纂據明嘉靖三十一年刻本影印本第四十三冊59 (嘉靖)萊蕪縣志八卷山東省(明)陳甘雨纂修據明嘉靖二十七年刻本影印本第四十三冊60 (嘉靖)淄川縣志十八卷山東省(明)王琮纂修據明嘉靖二十五年刻本影印本第四十四冊61 (正德)莘縣志十卷山東省(明)吳宗器纂修據明正德十年原刻嘉靖間增刻本影印本第四十四冊62 (嘉靖)武城縣志十卷山東省(明)尤麒修陳露纂據明嘉靖二十八年刻本影印本第四十四冊63 (嘉靖)武定州志二卷山東省(明)鄭希僑修劉繼先崔士偉纂據明嘉靖二十七年刻本影印本第四十五冊64 (嘉靖)彰德府志八卷河南省(明)崔銑纂修據明嘉靖元年刻本影印本第四十五冊65 (嘉靖)襄城縣志八卷河南省(明)林鸞纂修據明嘉靖三十年刻本影印本第四十六冊66 (正德)汝州志八卷河南省(明)王雄修承天貴纂據明正德元年刻本影印本第四十六冊67 (嘉靖)開州志十卷河南省(明)孫巨鯨修王崇慶纂據明嘉靖十三年刻本影印本第四十七冊68 (嘉靖)許州志八卷河南省(明)張良知纂修據明嘉靖十九年刻本影印本第四十七冊69 (嘉靖)光山縣志九卷河南省(明)沈紹慶修王家士纂據明嘉靖三十五年刻本影印本第四十八冊70 (嘉靖)鄧州志十六卷河南省(明)潘庭楠纂修據明嘉靖四十三年刻本影印本第四十八冊71 (嘉靖)夏邑縣志八卷河南省(明)鄭相修黃虎臣纂據明嘉靖三十年刻本影印本第四十九冊72 (嘉靖)尉氏縣志五卷河南省(明)曾嘉誥修汪心纂據明嘉靖二十七年刻本影印本第四十九冊73 (正德)新鄉縣志六卷河南省(明)儲珊修李錦纂據明正德元年修明抄本影印本第五十冊74 (嘉靖)魯山縣志十卷河南省(明)姚卿修孫鐸纂據明嘉靖三十一年刻本影印本第五十冊75 (正德)長垣縣志九卷河南省(明)杜緯修劉芳纂據明嘉靖二十年重刻正德本影印本第五十一冊76 (嘉靖)固始縣志十卷河南省(明)張梯修葛臣纂據明嘉靖二十一年南坰草堂補刻本影印本第五十一冊77 (嘉靖)鄢陵志八卷河南省(明)劉訒纂修據明嘉靖十六年刻本影印本第五十二冊78 (嘉靖)蘭陽縣志十卷河南省(明)褚宦修李希程纂據明嘉靖二十四年刻本影印本第五十二冊79 (弘治)偃師縣志四卷河南省(明)魏津纂修據明弘治十七年修明抄本影印本第五十二冊80 (嘉靖)內黃縣志九卷河南省(明)董弦等纂修據明嘉靖十六年刻本影印本第五十三冊8l (弘治)黃州府志十卷湖北省(明)盧希哲纂修據明弘治十三年刻本影印本第五十四冊82 (嘉靖)漢陽府志十卷湖北省(明)劉汝松賈應春修朱衣纂據明嘉靖二十五年刻本影印本第五十四冊83 (嘉靖)沔陽志十八卷湖北省(明)魯儲修童承敘纂(聯目P625) 據明嘉靖十年刻本影印本第五十五冊84 (嘉靖)蘄州志九卷湖北省(明)甘澤纂修據明嘉靖九年修十五年補刻本影印本第五十五冊85 (正德)光化縣志六卷末一卷湖北省(明)曹璘纂修據明正德十年刻本影印本第五十五冊86 (嘉靖)應山縣志三卷湖北省(明)顏木纂據明嘉靖十九年刻本影印本第五十六冊97 (嘉靖)常德府志二十卷湖南省(明)陳洪謨纂修據明嘉靖十四年刻本影印本第五十七冊88 (嘉靖)岳州府志十八卷湖南省(明)鐘崇文纂修據明隆慶間刻本影印本第五十八冊89 (萬曆)郴州志二十卷湖南省(明)胡漢纂修據明萬曆四年刻本影印本第五十九冊90 (嘉靖)衡州府志九卷湖南省(明)楊珮纂修據明嘉靖十五年刻本影印本第五十九冊91 (萬曆)慈利縣志十八卷湖南省(明)陳光前纂修據明萬曆元年刻本影印本第六十冊92 (正德)瓊台志四十四卷(上)(存卷1-21,24-42) 廣東省(明)唐胄纂修據明正德十六年刻本影印本第六十一冊92 (正德)瓊台志四十四卷(下)(存卷1-21,24-43) 廣東省(明)唐胄纂修據明正德十六年刻本影印本第六十二冊93 (嘉靖)惠州府志十六卷廣東省(明)姚良弼修楊宗甫纂據明嘉靖三十五年藍印本影印本第六十三冊94 (隆慶)潮陽縣志十五卷廣東省(明)黃一龍修林大春纂據明隆慶六年刻本影印本第六十三冊(嘉靖)廣東韶州府翁源縣志不分卷廣東省(明)李孔明纂據明嘉靖三十六年修烏絲欄明抄本影印本第六十四冊97 (嘉靖)惠志略不分卷廣東省(明)楊載鳴纂據明嘉靖三十九年刻本影印本第六十四冊96 (嘉靖)仁化縣志五卷廣東省(明)胡居安纂修據明嘉靖三十六年藍絲欄本影印本第六十四冊95 (嘉靖)欽州志九卷廣東省(明)林希元纂修據明嘉靖十八年刻本影印本第六十五冊98 (正德)夔州府志十二卷首一卷四川省(明)吳潛修傅汝舟纂據明正德八年刻本影印本第六十六冊99 (嘉靖)馬湖府志七卷四川省(明)餘承勳纂修據明嘉靖三十四年刻本影印本第六十六冊100 (嘉靖)洪雅縣志五卷四川省(明)束載修張可述纂據明嘉靖四十一年刻本影印本第六十六冊101 (嘉靖)雲陽縣志二卷四川省(明)楊鸞修秦覺纂據明嘉靖二十年刻本影印本第六十七冊102 (嘉靖)思南府志九卷貴州省(明)鐘添纂修據明嘉靖十五年刻本影印本第六十七冊103 (嘉靖)普安州志十卷貴州省(明)高廷愉纂修據明嘉靖二十八年刻本影印本第六十七冊104 (嘉靖)尋甸府志二卷雲南省(明)王尚用修陳梓張騰纂據明嘉靖二十九年刻本影印本第六十八冊105 (嘉靖)略陽縣志六卷陝西省(明)李遇春纂修李東甲賈言校補據明嘉靖三十一年刻本影印本第六十八冊(嘉靖)寧夏新志八卷甘肅省(明)楊守禮修管律纂據明嘉靖十九年修刻本影印本《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72冊109種,上海:上海書店,1990。
天一阁藏书溯源考全祖望在《天一阁藏书记》中说天一阁中书籍的来源可追溯至宋元祐年间,原因是天一阁藏书中的一部分来自于明代藏书家丰坊的万卷楼。
而真实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现在来探讨一下。
丰坊,晚年更名道生,字存礼,又字人翁,号南禺外史,生于1492年,卒年不定,一说1563年。
嘉靖二年进士及第。
后做过几任不大的官,后“以吏议免官”,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藏书家。
嗜书如命。
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中这样写丰坊:潦倒书淫墨癖中,滑稽世乃有人翁。
紫清旧宅归来日,元祐书籍一旦空。
“书淫墨癖”乃黄宗羲在《丰南禺别传》中对丰坊的评价,“人翁”是丰坊的字号,“紫清旧宅”为宋时丰尚书故园,“元祐书籍”是说丰氏藏书始于宋元祐年间。
全祖望在《天一阁藏书记》详细记载了丰氏家族及万卷楼:“丰氏为清敏公之裔。
清敏之子安常,安常子治,监仓扬州,死于金难。
治子谊,官吏部,以文名。
谊子有俊,以讲学与象山、慈湖善。
有俊子云昭,云昭子稌,稌子昌傅,并以学行,为时师表,而云昭群从曰芑、茝,皆有名。
盖万卷楼之储,实自元祐以来启之。
自吏部以来,迁居绍兴。
其后至庚,六迁居奉化。
庚子茂,四迁居定海。
茂孙寅初,明建文中,官教谕。
寅初子庆,睠念先畴,归葬父于鄞城西大卿桥以南紫清观,紫清观者,宋丰尚书故园也。
以其余治宅,于是元祐以来之书籍,由甬上而绍兴、而奉化、而定海者,复归甬上。
庆官河南布政。
子耘,耘子熙,官学士,即以谏大礼拜杖遣戍者也。
丰氏自清敏后,代有闻人,故其聚书之多,亦莫与比。
”丰熙即丰坊的父亲。
又曰:“迨熙子道生,晚得心疾,潦倒于书淫墨癖之中,丧失其家殆尽。
而楼上之书,凡宋椠本与写本,为门生辈窃取者,几十之六。
其后又遭大火,所存无几。
范侍郎钦,宿好藏书,至是以其幸存之余,归于是阁。
”后人多以此来证明万卷楼藏书的最大继承者天一阁的藏书也可以追溯到宋代元祐时期。
但这个可能性值得商榷。
我们可以做两种假设:一是万卷楼建于宋元祐时期,二是万卷楼中的部分藏书可以追溯到宋元祐时期。
《天一阁藏书考》
《天一阁藏书考》(2011-09-10 08:55:54)
转载▼标签:
转载
分类:图书收藏、藏书楼(家)、书院
原文地址:《天一阁藏书考》作者:上林游子
《天一阁藏书考》
天一阁,是我等爱书人的圣地;天一阁的藏书,更是中国藏书史上的一个奇迹,一种无庸置疑的宝藏,它的兴衰聚散,是中国私家藏书文化的荣耀,也是中国文人心头的一处伤痛。
四百四十多年来,围绕着天一阁的是是非非,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悲喜剧,真可谓饱经忧患,历尽沧桑。
余生也晚,对于天一阁至今仍以仰视的姿态,不敢对她有一丝的非份之念,惟恐一不小心无意中对她产生一丁点的亵渎,那是一辈子都不能原谅自己的。
每次走进这个国保单位,总是那么战战兢兢,生怕自己的俗尘,玷污了这块圣地。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著名版本学家路工先生的引领下,第一次跨进这个“南国书城”的石阶,一种神秘而庄重,幽雅而浩大的气场几乎把我窒息,我的心几乎要蹦出胸膛,双腿发软,差点就跪拜下来。
路工先生见状,惊诧万分,问清了原委,竟然哑然失笑。
翌年,待他从北京返回故乡慈溪时,说是送我一件礼物,打开一看,直让我双目放光,双手发抖,竟然是我梦寐以求的《天一阁藏书考》。
这是研究天一阁藏书史的开山之作,1932年9月由南京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印行,线装一册,是“南京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丛刊”(甲种)之一。
作者陈登原(1900—1975),今慈溪市周巷镇人。
他写这部书时,任金陵大学讲师兼该校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1935年任教授)。
而他写此书的起因,则是1930年他在宁波市立女子中学任教时与友人的一次寻访天一阁的经历。
当然,他那时已开始对中国历代藏书史发生兴趣,并着手搜集相关史料——1932年写成《古今典籍聚散考》,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成为第一部史论结合的中国藏书史专著。
此是后话,从略。
陈登原先生在《天一阁藏书考》自序中直言不讳地说出了当时天一阁的破败状况,他在本书第一句话就是:“阁在今鄞县湖西仓地,地势卑湿,四旁杂居劳动者,故家乔木之感,盖云亡矣。
”接着,他就写了访阁之所见所闻:“一日,久雨新霁,道路泥泞不可行,余偕友二三人,为天一之游。
……鸟歌泥滑,相向道苦;卒后虽见垣墙,顾不得其门而入。
问人亦无知者。
当年画栋横朱楼,今日尘埃在荆棘;抚今视昔,亦可哀矣。
久之,始从墙丛中得一小门。
鸟道纡回,屈折而入,始得见所谓天一阁者。
其前则怒草杂生,青藓缘壁;其下则小燕呢喃,见人飞窜。
所得见者,惟榜旁犹悬一木牌,镌藏书公约;中楹有全谢山手书楹联而已。
所藏书,尽在阁上;置梯处平日去梯,盖以防人之私登。
其处甚昏黑,几无以辨人。
想当年梨洲登阁,当亦由此梯。
前修可念,为之默尔。
”
陈登原先生写作此书,得到当时掌管天一阁的慈溪人冯孟颛先生的帮助。
陈先生称冯先生“雅爱蓄书,邺架之珍甚多”“先生朴学深求,丹铅不废,挺然卓拔”,给予很高的评价。
全书约十一万字,分九篇,以次为:三百年前浙东藏书之盛;天一阁主人;天一阁收藏之来原;天一阁之组织及管理,天一阁与四库全书;天一阁书目及其内容;菁华小记;天一阁之散佚;天一阁之善后问题;附录四篇,其中的《重修宁波范氏天一阁图书目录》,记录当时清点的书仅为962
种(这其中完整的只有310种),7990册,碑帖一无所有。
而清嘉庆间阮元主持的《宁波范氏天一阁书目》,有藏书4094种,53799卷,碑帖764种。
陈先生在书中深为感叹:“范氏藏书,自有明嘉靖以来,已历四百年。
今虽空虚寥落,非复昔比,然私人藏书,安处久而不散?范氏所弆,积岁如斯;尧卿侍郎复何憾耶?但子孙式微,不克绳其祖武,则今日之残卷,殊难授与保存之责也。
范氏子孙,自懋柱以来,无读书种子久矣。
家贫者以书为奇货,而有串同盗窃之嫌;家富者忙于赎书,亦多牵累之虞。
是则书为范氏祸,明矣!……范氏子孙,于四百年来珍秘之效,当了了于胸;其所以善体先人之志,而谋残卷之收藏久远者,非翻弦更张不可也。
”可谓一语中的,有远见卓识。
根据天一阁的现状和社会需求,他主张把天一阁藏书的管理权收归公有,化私为公,如此,“于己无损,于人有益,于藏书更有益也”。
他的这一主张,推动了天一阁管理委员会和天一阁重修委员会的相继迅速
成立,从此,天一阁及其藏书开始获得较大改观。
《天一阁藏书考》写于1930年7月,出版于1932年9月。
在交付商务印书馆排印不久,日军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继而轰炸并烧毁商务印书馆大楼及其所属的东方图书馆,企图摧毁中国的文化事业。
商务印书馆在遭受这次大劫难之后,被迫停业,但半年之后又浴火重生,在民族危难之际凸显了民族文化的顽强生命力。
这部书稿自然也在这场战
火中被毁。
陈先生花了半年时间重写,商务印书馆复业后得以出版。
在书的最后,作者特地写了一段附记,可作为本书一掌故,文不长,兹录于下:“兹稿成于二十年春,即付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
工事未竟,沪变忽兴,覆瓿之物,亦遭国难。
伤哉!嗣后追事补缀,半载始成。
哀邦家之艰难,痛典籍之飘零。
抚物感时,又岂仅一人一书之厄而已哉。
”
本书版权页处还粘有一名片大小的纸片,是一份抗战胜利后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的启事,全文如下:
本所刊物为敌所占时悉遭加盖伪“中央大学”或伪“中央大学图书馆”戳记特此声明作废
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启
本所地址:南京天津路四号金大图书馆三楼
原来,汪精卫叛国投敌后,曾在南京金陵大学旧址设立伪“中央大学”,所以该校原有图书刊物都被盖上伪“中央大学”或伪“中央大学图书馆”戳记。
细视路工先生赠我的这本《天一阁藏书考》,在封面上方果真有一枚圆印,字迹
模糊(可想当时盖章之草率),依稀可辨“国立中央大学”几字。
陈登原先生曾任杭州之江大学、广州中山大学教授,解放后长期任西安西北大学教授,是我国杰出的历史学家,一生出版史学著作18部,近千万字,代表作有《国史旧闻》。
他终生治学,不求闻达,显得孤介不群,以至长时间落寞无闻,甚至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中国目录学家辞典》、《中国读书大辞典》、《中国历史藏书论著读本》等专业书籍也无奈地写上一句“生平事迹不详”。
而后出的工具书也有不少错误,如《中国人名大辞典·当代人物卷》和《中华当代文化名人辞典》都将陈先生的卒年误成1974年。
现任天一阁博物馆馆长虞浩旭先生也是慈溪人,他对陈登原的这部著作推崇备至。
在其专著《历代名人与天一阁》中,称“《天一阁藏书考》根据作者实地考察、调查访问和文献研究而撰成的全面研究天一阁藏书史的第一部著作”,并具有“体例完备,论述全面”、“资料富赡,论之有据”、“津逮后学,影响深远”三个特点。
《天一阁藏书考》已经绝版七十余年,作者陈登原先生也已归道山三十多年,就连赠我此书的路工先生离世亦逾十载,人世茫茫,逝不可追,惟有书香,仍在延续,缕缕不绝。
掩卷深思,不胜感慨系之。
谨以此文,告祭乡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