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通假字归类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387.50 KB
- 文档页数:21
高中语文常见通假字1.“共”通“供”,供给,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阙”通“缺”,侵损,如“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说”通“悦”,心服,如“秦伯说,与郑人盟”。
4.“知”通“智”,聪明,如“失其所与,不知”。
5.雠通仇,仇恨,如:仇雠敌战之国也。
6.句通勾,地名用字,如: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7.取通娶,娶亲,如:令壮者无取老妇。
8.免通娩,分娩,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9.弊通敝,破旧,谦词,如: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
10郄通隙,生病,如: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11反通返,回来,如:必勿使返。
12奉通俸,俸禄,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13直通只,只是,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14颁通斑,杂色的花纹,有斑点,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5检通敛,制止,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16有通又,暴通曝,曝晒,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17辩通辨,分辨,如:两俟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18从通纵,合纵,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9敝通弊,困顿,失败,如: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20景通影,○1影子,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日光,如:景翳翳以将入。
21棘通戟,都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如:棘矜。
22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如:距关,毋内诸侯。
23要通邀,邀请,如:张良出,要项伯。
24倍通背,违背,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4蚤通早,尽早,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5坐通座,座位,如: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26曷通何,为什么,如:曷不委心任去留。
27厌通餍,满足,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8当通倘,如果,如: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9止通只,仅仅,不过,如: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30圜通圆,如: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31采通彩,色彩,如:须臾,成五采。
32闵通悯,忧患的事,如: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33蓐通褥,草褥子,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34羞通馐,美味食品,如: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文言文常见通假字复习积累——中考文言文常考词句分类积累之三[考查方式] 文言文中通假字的主要考查形式:1.解释文中的通假字。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等。
[特别提示] 通假字的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以声求义”。
简单地说,也就是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可以相互通假。
因此我们可以从字义、字音两个方面来辨别。
[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复习积累文言特殊句式——中考文言文常考词句分类积累之五[考查方式] 由于语言习惯的不同,文言文中存在着大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这些句式是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考生需着重掌握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常见的考查形式是翻译句子。
[特别提示] 1.掌握文言特殊句式的基本标志和规律。
一个句子属于哪种特殊句式,是有特殊的语言标志的。
只要记熟每种句式的结构形式及其例句,就基本可以掌握文言特殊句式了。
2.掌握文言句式翻译的要求和基本方法。
翻译要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
翻译方法:“增”、“删”、“调”、“换”,在此基础上理顺文意。
——中考文言文常考词句分类积累之六[考查方式] 文言虚词的理解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主要考查的对象是之、以、为、而、其、然、于、乃、者、焉、乎等。
常见的考查内容是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用法,出题形式可以是翻译题、选择题,也可以和翻译句子一起考查。
[特别提示] 1. 以“本”为本,归类整理。
以课本为依据,结合典型例句,对常见文言虚词进行分类归纳。
既可以单个虚词为线索来归类整理,也可以单篇课文或语段为线索勾连多篇来比较理解。
2. 结合语境,合理推断。
要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合理推断。
3. 全面复习,突破难点。
在归类积累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并掌握重点虚词的常见用法。
对自己不甚理解或难以理解的虚词用法要重点识记,不断纠错。
——中考文言文常考词句分类积累之七。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1.说[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释]“说”通“悦”,高兴。
2.女[例]诲女知之乎.(《论语》)[释]“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3.知[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释]“知”通“智”,智慧,明智。
4.不[例]尊君在不?[释]“不”通“否".5.要[例]便要还家。
(《桃花源记》) [释]“要”通“邀”,邀请。
6.转[例]哀转久绝。
(《三峡》)[释]“转”通“啭”,鸣叫。
7.阙[例]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释]“阙"通“缺”,中断.8.反[例]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释]“反”通“返”,返回。
9.强[例]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释]“强”通“僵",僵硬。
10.属[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释]“属"通“嘱”,嘱咐。
11.坐[例]满坐寂然。
(《口技》)[释]“坐”通“座",座位.12.少[例]意少舒。
(《口技》)[释]“少”通“稍”,稍微。
13.指[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释]“指"通“直”,一直。
14.惠[例]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释]“惠”通“慧”,聪明。
15.扳[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释]“扳”通“攀”,牵,引。
16.食[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释]“食”通“饲”,喂。
17.见[例]才美不外见。
(《马说》) [释]“见”通“现”,表现.18.材[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释]“材"通“才",才能。
19.邪[例]其真无马邪?(《马说》)[释]“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0.羞[例]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 [释]“羞"通“馐",美味的食物。
21.简[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释]“简”通“拣”,挑选。
期末备考初中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例如:•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
(《郑伯克段于鄢》)•② 举错不可不察也。
(《张释之传》)•③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系辞下》)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
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
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
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一)要有古音韵的常识。
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的今音。
古今语音变化很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都还音同音近,有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近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近。
所以当我们以声音为线索去辨认通假时,千万不可只据今音作准则。
(二)在没有别的例证时,不可只据音同音近而轻言通假。
判定某字借用为某,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
有的学者过分强调“以声求义”,把根本不是通借武断为通借而将古书解错的例子不少,我们应引以为戒。
对于古书中常见的通假字,古今注文中多有注明,《辞源》、《辞海》一类普通字书中也有释例,初学者应该通过阅读和勤查工具书去掌握一批常用的通假字。
初中阶段通假字大集合[知识要点]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
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天姥》),按照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
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
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20世纪的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字,能够代表很多意义。
后来为了减轻这个字的负担,便造了一个新字,可是,古书上还是旧字。
在后来的人看来,那旧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
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版”那个时候使用“板”。
“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
后来为了减轻“板”的负担,专门造了一个“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在多数的情况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因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
可是,由于从古到今,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不一致。
例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通假字“读”代替了本字“逗”。
“读”音dú,“逗”音dòu。
复习通假字,千万不要离开课文去死记硬背,而要把它们放在句子当中去记忆,这样记忆才牢靠。
下面列出常见通假字的表。
根据通假字的读音,按照汉语拼音顺序排列,不按照本字的读音顺序排列。
第七章文言文阅读第3节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考向一通假字“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
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通假字辨识“3方法”正确辨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是靠对常用通假字的牢固掌握,二是靠对句子整体意思的把握。
一般来说,若某个文言实词按照它字面的意思解释不通时,它就很有可能是通假字。
考生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辨识通假字。
1.字音分析法有一部分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上相似,这是辨识通假字的途径之一。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的“亡”,通“无”,这是双声通假;“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中的“从”,通“纵”,这是叠韵通假;“列缺霹雳”(《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列”,通“裂”,这是同音通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中的“生”,通“性”,这是变音通假。
2.字形分析法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旁,考生可以用增加、更换、取消形旁的方法去辨识通假字,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该通假字的意思。
(1)增加形旁,找出本字。
在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用给声旁增加形旁的方式找出本字。
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给”;“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中的“采”,通“彩”,意思是“光彩,色彩”。
(2)更换形旁,找出本字。
在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替换而形成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用给通假字更换形旁的方式找出本字。
如“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荆轲刺秦王》)中的“振”,通“震”,意思是“惧怕”;“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中的“还”,通“环”,意思是“环绕”。
(3)取消形旁,找出本字。
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形成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把通假字的形旁取消,从而找出本字。
如“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庭”,通“廷”,意思是“朝廷”。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教材通假字总汇(按音序排列)A001、案,通“按”召有司案图(审察,察看)(《廉颇蔺相如列传》)B002、颁,通“斑”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花白)(《寡人之子国也》)003、倍,通“背”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违背,背叛)(《鸿门宴》)004、弊,通“敝”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困顿,失败)(《过秦论》)005、篦,通“鎞”钿头银篦击节碎(钗子)(《琵琶行》)006、辩,通“辨”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007、辩,通“变”御六气之辩(《逍遥游》)008、宾,通“傧”设九宾(傧相,迎宾赞礼的人)(《荆轲刺秦王》)C009、卒,通“猝”卒起不意(仓促,突然)(《荆轲刺秦王》)卒惶急无以击轲(《荆轲刺秦王》)卒惶急不知所为(《荆轲刺秦王》)010、淬,通“焠”使工以药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油中)(《荆轲刺秦王》)011、错,通“措”偭规矩而改错(措施)(《离骚》)D012、丁宁,通“叮咛”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E013、尔,通“薾”彼尔维何(花盛开的样子)(《诗经·小雅·采薇》)F014、反,通“返”今日往而不反者(《荆轲刺秦王》)延伫乎吾将反(《离骚》)旬有五日而后反(《逍遥游》)015、匪,通“非”匪来贸丝(不是)(《诗经·卫风·氓》)016、不,通“否”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如果不这样)(《鸿门宴》)或师焉,或不焉(《师说》)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017、父,通“甫”长乐王回深父(名字下加的美称)(《游褒禅山记》)G018、共,通“供”共其乏困(供给)(《烛之武退秦师》)H019、曷,通“何”曷不委心任去留(为什么)(《归去来兮辞》)020、何,通“呵”陈利兵而谁何(呵问)(《过秦论》)021、衡,通“横”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与“纵”相对)(《归去来兮辞》)022、画,通“划”曲终收拨当心画(用拨子拨)(《琵琶行》)023、还,通“环”秦王还柱而走(绕)(《荆轲刺秦王》)秦王方还柱走(绕)(《荆轲刺秦王》)024、驩,通“欢”请毕今日之驩(欢乐)(《苏武传》)J025、机,通“几”所赖君子见机(预兆)(《腾王阁序》)026、籍,通“藉”杯盘狼籍(《赤壁赋》)027、衿,同“襟”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苏武传》)028、距,通“拒”距关(把守)(《鸿门宴》)029、决,通“诀”请辞决矣(诀别)(《荆轲刺秦王》)030、决,通“绝”。
人教版语文八下全册通假字归纳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窥谷忘反:“反”通“返”,回家。
(翻译时,不要只停留在什么通什么的层面,还应该作具体解释)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这句两个“食”读sì,读对了才能解对)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语气助词,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四支僵劲:“支”通“肢”,肢体,手足。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的“被”与此同类)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都。
(默写时“百废具兴”的“具”不要写错哟,尊重原文)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
玉盘珍羞直万钱:羞通“馐”,美味的食物。
“直”通“值”,价值。
(默写时“直万钱”的“直”不要写错哟,尊重原文)温馨提示:通假字的解释应先指出它通什么,再释义!这是应考的常识。
病句修改1、探究成功者的足迹,大多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良好的社会教育。
2、她那红润的脸蛋犹如盛开的梨花。
3、早晨6点钟,在通往机场的大街两旁已经站满了数万名迎送的人群。
4、为了防止树病造成的危害,园林工人逐一对公共场所、公园、广场、街道的树木进行排查。
5、通过中国男子足球队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有良好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6、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既然不能拥有舒适的房屋、宁静的夜晚,也会始终保持着一份纯洁的读书感情。
7、同学们对学校的教育课程改革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8、是否努力学习,使我们取得优秀成绩的保证。
9、我们在学习上应该树立不畏艰难的勇气。
10、中学生理解和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有利于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文言文中的成语·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
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
(好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犬牙交错:形容交界线很曲折,就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
高中必修一到五通假字汇总(原创版)目录1.通假字汇总的意义和价值2.高中必修一到五通假字的分类和特点3.通假字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4.如何学习和掌握通假字5.总结正文一、通假字汇总的意义和价值通假字,是指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
在古代文献中,通假字被广泛运用,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
对高中生而言,掌握通假字有助于提高阅读古籍和理解文言文能力,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高中必修一到五通假字的分类和特点1.形声通假形声通假是指借用形声字作为通假字。
这类通假字在字形上与本字有密切联系,其声旁往往与本字相同或相近。
如“太阳”的“阳”通“扬”,“光明”的“明”通“鸣”。
2.声旁通假声旁通假是指借用声旁字作为通假字。
这类通假字在字形上与本字相差较大,但其声旁与本字相同或相近。
如“读书”的“读”通“逗”,“学生”的“生”通“胜”。
3.形近通假形近通假是指借用字形相近的字作为通假字。
这类通假字在字形上与本字有相似之处,容易混淆。
如“长城”的“长”通“常”,“文章”的“章”通“彰”。
4.音近通假音近通假是指借用读音相近的字作为通假字。
这类通假字在字形上与本字相差较大,但读音相近。
如“时间”的“间”通“简”,“地方”的“方”通“放”。
三、通假字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通假字在阅读古籍和文言文中具有重要作用,掌握通假字有助于准确理解文意。
同时,在现代汉语写作中,适当运用通假字可以增加文学韵味,提高表达效果。
四、如何学习和掌握通假字学习和掌握通假字需要系统地学习和记忆。
可以参考《说文解字》等工具书,了解通假字的本义、引申义以及通假规律。
此外,多读古籍和文言文,积累通假字的使用经验,也是提高通假字水平的有效途径。
五、总结通假字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对高中生而言,掌握通假字有助于提高阅读古籍和理解文言文能力。
高中必修一到五的通假字分为形声通假、声旁通假、形近通假和音近通假四类。
高中必修一到五通假字汇总摘要:一、引言二、高中必修一到五通假字概述1.通假字的定义2.必修一到五通假字的分类三、具体通假字举例1.必修一通假字2.必修二通假字3.必修三通假字4.必修四通假字5.必修五通假字四、通假字在学习中的作用与意义五、如何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通假字正文:【引言】通假字是汉字中一种特殊的现象,它涉及到音、形、义三个方面。
在我国的汉字教学中,通假字是高中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本文将对高中必修一到五中的通假字进行汇总和解析,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
【高中必修一到五通假字概述】通假字是指在文言文中,具有相同或相近读音、相同或相近字形,但意义不同的字。
在高中必修一到五的教材中,通假字的出现频率较高,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同音通假:如“辨”与“辩”,“盖”与“盍”等;2.近音通假:如“者”与“诸”,“得”与“德”等;3.形近通假:如“戍”与“戊”,“鸟”与“隹”等;4.义近通假:如“说”与“悦”,“知”与“智”等。
【具体通假字举例】【必修一通假字】1.“给”与“帴”:如《荆轲刺秦王》中的“给其所需”。
2.“倍”与“背”:如《陈情表》中的“倍道而行”。
【必修二通假字】1.“祇”与“只”:如《庐山谣》中的“祇树”。
2.“以”与“已”:如《逍遥游》中的“以游无穷”。
【必修三通假字】1.“谢”与“榭”:如《夜泊牛渚怀古》中的“谢公宿处”。
2.“缆”与“揽”:如《满江红》中的“缆船”。
【必修四通假字】1.“陡”与“徒”:如《登高》中的“陡峭”。
2.“秋”与“愁”:如《秋浦歌》中的“愁肠”。
【必修五通假字】1.“历”与“雳”:如《赤壁赋》中的“历历可数”。
2.“稍”与“梢”:如《水调歌头》中的“稍逊一筹”。
【通假字在学习中的作用与意义】通假字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通假字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古文的原意,同时也能够拓宽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写作水平。
【如何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通假字】1.系统学习:通过教材和课外资料,系统地学习通假字的定义、分类和具体例子;2.归纳总结:将所学过的通假字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3.实践应用:在阅读和写作中,注意观察通假字的使用,提高自己的实际运用能力。
通假字是指在不同读音的字中,可以互相替代使用的字。
2024年中考语文冲刺复习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通假字知识点:1."辞"与"辩":在一些词中,"辞"和"辩"可以互相替换,如"表辞"可以写作"表辩"。
2."条"与"调":在一些词中,"条"和"调"可以互相替换,如"调命"可以写作"条命"。
3."侦"与"珍":在部分词中,"侦"和"珍"可以互相替换,如"珍异"可以写作"侦异"。
4."痛"与"瞳":在一些词中,"痛"和"瞳"可以互相替换,如"耳瞳"可以写作"耳痛"。
5."忍"与"林":在部分词中,"忍"和"林"可以互相替换,如"绝林"可以写作"绝忍"。
6."忽"与"斛":在一些词中,"忽"和"斛"可以互相替换,如"霍忽"可以写作"霍斛"。
7."虎"与"喷":在一些词中,"虎"和"喷"可以互相替换,如"喷咽"可以写作"虎咽"。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通假字知识点,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在备考过程中,建议你多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和语文书籍,以提高对通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高中文言语法知识精讲系列(4)通假字考点精讲通假字是文言文阅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的理解至关重要,经常是高考的考查内容,所以对通假字的辨识和掌握十分重要。
“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字形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
一、基本分类分类定义语法特点类别示例古今字不同时期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使用的不同形体的字。
使用年代较早的是古字,使用年代比较晚的是今字今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古今字在字形和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字形结构秦伯说.,与郑人盟(说—悦)从古到今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返)异体字字音、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汉字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完全异体字淚—泪部分异体字覩—睹通假字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和本字必须音同或音近,以两者古音相通为依据“声旁字”代替“形声字”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座)“形声字”代替“声旁字”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同声旁的字互相代替距关..,毋内诸侯(距—拒)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代替要.项伯(要—邀)二、方法指津正确辨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是靠对常用通假字的牢固掌握,二是靠对句子整体意思的把握。
一般来说,若某个文言实词按照它字面的意思解释不通时,它就很有可能是通假字。
考生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辨识通假字。
1.在语音中辨识有一部分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上相似,这是辨识通假字的途径之一。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的“亡”,通“无”,这是双声通假;“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中的“从”,通“纵”,这是叠韵通假;“列缺霹雳”(《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列”,通“裂”,这是同音通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中的“生”,通“性”,这是变音通假。
2.在字形中把握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旁,考生可以用增加、更换、取消形旁的方法去辨识通假字,找方法内涵示例增加偏旁找出本字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通假的情况,我们可以给声旁增加偏旁的方式找出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