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经典语句及含义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5
经典论语100句及译文摘要:一、前言二、论语简介三、经典论语100 句概述四、具体论语100 句及译文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9.巧言令色,鲜矣仁!10.刚毅木讷,近仁。
...9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6.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9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98.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9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100.知者动,仁者静。
五、结语正文:【前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思想及儒家学派的重要资料。
本文将介绍《论语》中的100 句经典语句及其译文,以供读者学习参考。
【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共有二十篇,四百余章节,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内容涉及政治、哲学、伦理、教育、文化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思想价值。
【经典论语100 句概述】本文将挑选《论语》中的100 句经典语句,分为五个方面进行介绍,包括学习方法、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政治哲学和其他思想。
这些语句代表了《论语》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对于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具体论语100 句及译文】以下为《论语》中的100 句经典语句及其译文: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之后要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通过温习旧知识来获取新知识,就可以成为一名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但不思考是徒劳的,思考但不学习是有害的。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以言过其实为耻。
...9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经典语句及译文(1-30为第一学期期中检测内容,31-55为第一学期期末检测内容)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过之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事吗?人家一时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要怨恨、恼怒,这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着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心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在为别人办事时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在同朋友交往时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去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注释】就:靠近、看齐。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端正。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注释】患,担忧、害怕。
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有:同“又”。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而不会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8、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
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名言名句)《论语》经典语句及译文01.言必信,行必果。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02.不怨天,不尤人。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0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
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0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0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0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07.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08.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0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10.当仁,不让于师。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1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君子严格要求自己,而小人则千方百计要求、苛求别人。
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君子要少说虚话,多干实事。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文: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7、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译文:颜回这个人很好学。
为人不迁怒他人,不重复犯(同样的)错。
〖哀乐相生〗成语典故: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
西汉·戴圣《礼记·孔子闲居》〖兵不逼好〗成语典故: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孔子家语·相鲁》〖拔萃出类〗成语典故: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拔萃出群〗成语典故: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百福具臻〗成语典故:伏望陛下每以汉文孔子之意为准,则百福具臻。
《旧唐书·李藩传》〖博古通今〗成语典故: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孔子家语·观周》〖拔类超群〗成语典故: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不劳而获〗成语典故:所求于迩,故不劳而得也。
《孔子家语·入官》〖不能赞一词〗成语典故: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不能赞一辞〗成语典故: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史记·孔子世家》〖不切实际〗成语典故:若是徒有虚名,不切实际,那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丁寅生《孔子演义》第98回〖不请自来〗成语典故:老聃迎着说道:‘刚正想来访你,你已不请自来,省却我们许多脚步。
诸子百家经典名句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颜渊》解语:为政之要,就是正身正心。
一个“正”字讲明了德的核心。
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企业高管、孩子家长,在日常行事中,一定要起到表率作用,只要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一方、带好队伍,教育子女。
这个“正”就好比“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源正则流清也。
2、近者悦,远者来。
《论语·子路》解语:使近处的人高兴,时远处的人归附。
这句话可以说是企业价值的最高体现。
企业的长久健康发展能使身边的员工受益,是员工所乐见的;企业不忘社会责任,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信誉,是大众所乐见的。
这一近一远,恰恰体现了受人尊重的企业的社会效应。
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解语:君子与人和谐而不盲从附和,小人盲从附和而不与人和谐。
为人处世中,讲究和为贵,和而不同正是君子的体现。
在国家关系和人际关系中,以“和而不同”的心态与人合作,这是一种包容、尊重。
4、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解语:想要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大事就不能成功。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口吃不成胖子。
譬如学习之道,必须脚踏实地,从解答一个个难题入手;又如辅导孩子,不要天天琢磨着让孩子的先天禀赋一下子都发挥出来,凡事须慢慢来。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解语:做好事多了,就会有很多人帮你;做坏事多了,就有没有人帮你。
这个就是“道”的体现。
有人经常说,道太虚了。
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关键时刻便会显现出来,“多助”的便是顺应了道,“寡助”的便是违背了道。
6、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解语:“反求诸己”就是说凡事多问问自己,正如曾子的“每日三省吾身”,从自己身上分析原因,寻找原因,不怨天尤人,看看自己的行为符不符合“道”的要求。
多从自身找原因、找差距,成功自然就会降临。
言有度行有规经典语句
"言有度,行有规" 是一句充满智慧的经典语句,它来自于中国
古代的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一句话。
这句话的含义非常丰富,可
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解读。
首先,从言论方面来看,"言有度" 意味着我们在言辞之间应该
注意控制,不说过激的话,不做伤害他人的言论,要懂得适可而止。
这样可以避免口舌之争,维护社交关系的和谐。
其次,从行为规范的角度来看,"行有规" 强调了人们在行为举
止上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准则,不做违背道德伦理的事情,做一
个有礼貌、有修养的人。
这也是对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一种要求。
此外,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应该有所节制和
规范,不做极端、过分的行为。
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都要遵循一
定的规则和纪律,不做过分的张扬和任性。
总的来说,"言有度,行有规" 是一句非常经典的语句,它教导
人们在言行举止上要懂得克制和规范,不做过分的言行,注重礼仪
和规矩,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这句话也是古代
智慧的结晶,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和处世态度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语》中关于“正直”的语句《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
在《论语》中,关于“正直”的语句有以下几句:1. 孔子曰:“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论语·温恭篇》)这句话强调了“正直”与品德的关系。
孔子以齐景公和伯夷叔齐的例子告诫人们,正直的品德是人们所称道的,而不仅仅是身份或财富。
2.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公冶长篇》)这句话表明,正直的人注重道义而不是个人利益。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以义为准则行事,而小人则只顾自己的利益。
3. 孔子说:“正己者,正人;扰己者,扰人。
”(《论语·述而篇》)这句话指出了正直人与他人的关系。
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正直地校正自己,就能够影响他人成为正直的人;而如果一个人自己慌乱不安,就会扰乱他人。
4.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公冶长篇》)这句话强调了正直人注重理解他人而不是让他人理解自己。
正直的人不会过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更在意自己是否能真正理解他人。
5. 孔子说:“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问丧篇》)这句话通过对知者和仁者的对比来描述正直人的境界。
知者追求知识,乐在不断进取;仁者关心他人,乐在安静与深思。
知者和仁者都能获得乐和寿的境界。
以上是《论语》中关于“正直”的几个语句,它们强调了正直与品德、义理、他人关系以及个人境界的紧密联系。
《论语》为后世留下了对正直的深刻思考和启示。
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此句出自《论语》‚学而第一篇,第一章,是《论语》之开篇语。
全句如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知识,能够用到实践中去,不是很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志同道合之人)从远方来相聚,不是很高兴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恼怒不怨恨,这不是君子的作为吗?孔子此言,字面上虽不具备很深之含义,但却实实在在地为我们透出了为人修养的“快乐、喜悦”之精髓。
此章有三层含义:1、人首先要充实自己,这一充实过程便是个喜悦之过程;2、人要与大家交流,与朋友交流,这也是个快乐的过程;3、人要有涵养,涵养体现于自身的调节,要将怨气、怨恨之情绪于自身得到化解,以求得自身的快乐和喜悦,此为做人的最高境界。
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此句出自‚颜渊第十二‛篇,第五章。
全句如下: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司马牛因为自己没有兄弟而烦恼,子夏却告诉他‚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同时阐明,一个君子,只要谨慎做人,避免失误,对他人彬彬有礼,合乎礼制,这样还会发愁没有兄弟么?四海之内,到处都是兄弟。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要面对现实,了解所处环境,行君子所应行,为君子所应为,这样就能够顺应环境,达到相应的目标。
三、德不孤,必有邻此句出自‚里仁第四‛篇,第二十五章。
全句如下: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意思是: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独,一定能有与之亲近的人。
此语含有一个道理,即道德虽属于个人修养之内涵,但其指向范围却具有极大的外延性,道德是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显现的。
德不孤,必有邻,细细琢磨,此言与上述两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实存有异曲同工之妙。
含义相近的三句《论语》经典,竟不约而同地被公众所推崇,可见今日公众对个人道德之修养、对社会道德之呼唤,确存有大企盼。
孔子论语经典语录孔子论语经典语录1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未知生,焉知死?3、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4、敬鬼神而远之。
5、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6、德不孤,必有邻。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知其不可而为之。
9、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温、良、恭、俭,让。
1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息贫而患不安。
13、朋友切切思思,兄弟怡怡。
14、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15、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16、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
1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8、道不同,不相为谋。
1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2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2、苛政猛于虎。
23、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24、大德必得其寿。
25、无为而治。
26、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9、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30、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3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3、因材施教。
3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5、过则勿惮改。
36、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37、有教无类。
38、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39、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40、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41、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42、既往不咎。
43、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44、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5、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46、当仁,不让于师。
47、大言不惭。
48、乘肥马,衣轻裘。
4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51、举一隅不以三反,则不复也。
52、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5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5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5、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56、过犹不及。
57、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58、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经典语句大全《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而成。
《论语》以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为主,内容涉及政治、伦理、教育、礼仪等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和故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等,被广泛引用和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名言。
《论语》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社会制度、道德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以下是论语经典语句: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篇·第一》)解释: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取得成果后心情愉快。
2.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第五》)解释:虚伪的言谈和假装的微笑不能代替真正的仁爱之心。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政篇·第十二》)解释:只有喜欢并享受学习的人才会比纯粹懂得知识的人更有优势,只有喜欢并享受做事的人才会比单纯热爱工作的人更有优势。
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为政篇·第九》)解释:有智慧的人不容易被迷惑,有仁爱之心的人不容易担心或忧虑,勇敢的人不容易害怕。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政篇·第十二》)解释:懂得知识不如喜欢学习的人优秀,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享受学习的人优秀。
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八佾·内篇·第十五》)解释:诚实正直的人心态开放自然,视野宽广,而心怀不良的人总是疑心病重,心情不畅。
7.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篇·第四》)解释:在父母错误的事情上进行适当的劝正,即使他们不采纳你的建议,也要尊敬他们,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抱怨。
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里仁篇·第八》)解释:懂得知识的人喜欢水,因为水不断生长扩张,像知识一样磨砺自己;有仁爱之心的人喜欢山,因为山能够容忍所有人,像仁爱一样能够容纳一切。
《论语》中关于“友谊”的语句论语中关于“友谊”的语句友谊是人类社会中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它在《论语》这本经典著作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以下是一些关于“友谊”的语句,展现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对友谊的理解和看法。
1. 舜耐其忧,亲其疾,友其过。
——《子贡篇》这句话意味着在友谊中,我们应该彼此承担忧愁,关心对方的健康,并为对方的过错提供帮助和指导。
真正的朋友应该在困难的时候相互扶持。
2.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雍也篇》这句话表达了友谊应该是真诚和纯粹的,就像淡如水一样。
而与小人为友,则如同甘甜的醴酒一样,带来的是虚伪和不纯的关系。
3. 朋友之间应该以忠诚为基础,而不是利益或权力。
——《里仁篇》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应该建立在忠诚的基础上,而不是出于个人利益或权力的考量。
只有忠诚和真诚的友谊才能经得起时间和困难的考验。
4. 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敏之,行而无礼之。
”——《述而篇》这句话教导人们在与朋友相处时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也要避免言行无礼。
友谊的基础是相互尊重和善意的交流。
5.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学而篇》这句话指出了在友谊中,我们不应该担心没有高位或权力,而应该担心自己的立足点。
我们应该追求的是赢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以上是《论语》中关于“友谊”的一些语句,其中蕴含着关于友谊的智慧和价值观。
这些语句提醒我们要在友谊中保持真诚、忠诚和互助,以建立可持续的友谊关系。
论语中的祝福经典语句
在《论语》中,有一些经典的祝福语句,其中包括孔子的教导和学生们的言行。
以下是一些《论语》中的祝福经典语句:
1.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卫灵公》)这句话是孔子对于做人要真诚和善良的教诲,也可以理解为对他人的祝福,希望他们能够真诚善良。
2.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卫灵公》)这句话是孔子对自己的反省,也是对他人的期许,希望大家能够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
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阳货》)这句话也是对于诚信的强调,希望每个人都能够真诚待人,守信用。
这些语句体现了孔子对于人际关系和做人处世的教诲,也包含了对他人的祝福和期许。
这些祝福语句不仅是古代的智慧,也能够启发我们在当下的生活中,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受益并实践其中的道理。
列举你知道的《论语》中的经典语句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做官的人,在办完公事以后,如果还有余力,就要继续研究学问。
读书的人,在学问丰足以后,就要出来做官,为天下苍生造福。
2、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对待别人,不要求全责备。
只要大的方面能把持住,就算在细节上有些瑕疵,这人也是可以的。
3、小人之过也,必文君子勇于改错,而小人有了过错,一定会编造谎言,掩饰自己的错误。
4、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每天都能知道一些新的知识学问,并且能够时时温习,不至于忘记,这就算是好学之人了。
5、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对于一般的女人和小人,都比较难以接触。
如果和他走的太近,他就会有失恭敬;如果对他疏远,他又会心生怨恨。
6、巧言令色,鲜矣仁凡是油嘴滑舌的人,看人脸色行事的人,一般都比较缺少仁爱之心,为人不厚道。
7、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有些人假装能干,其实没什么能耐,什么事都办不成。
就好比凿穿墙洞入室行窃的小偷,虽然身往前进,但内心胆怯,因为做贼心虚。
8、乡原,德之贼也乡原,就是老好人,这种人善于伪装,看上去是善人,其实是和稀泥,与坏人同流合。
这种人很容易乱德惑众,贼害道德。
9、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所谓“温故而知新”,听闻别人讲道以后,也不加以认真学习,就随便讲给他人,这不是在教人,而是在害人。
10、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从我们传统文化来讲,凡事都有“体、相、用”三个方面,先有体,次有相,然后有用。
这里的“性”指的就是本体,“习”指的就是用,不但是人,乃至万事万物的本性都是相近的,所以说“性相近”。
但每个人的习惯不同,到后来差异越来越大,所以说“习相远”11、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
特别有智慧和特别愚笨的人,往往都是可造之材,能够坚定不移老老实实地去做事,只有中间的人,才会高不成低不就。
1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犯了过错,如果还不肯忏悔改过,那就是真正的过错了。
以下是《论语》中的50句经典语句: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6.道不同,不相为谋。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0.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1.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12.朝闻道,夕死可矣。
13.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6.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17.德不孤,必有邻。
18.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7.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8.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29.以约失之者鲜矣。
30.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3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3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1.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4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3.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4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4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4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其中有几段与大同相关的语句,表达了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
以下是几个相
关的例子:
1.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卫灵公》)
这句话意味着君子注重道义和公正,而小人则追求私利。
大同的理想状态是希望人们
能够以道德和公义为出发点来处理各种事务,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利益。
2.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颜渊》)
这句话意味着虽然巧言可以欺骗别人,令色可以掩饰内心,但真正的仁德是少见的。
大同的理想状态是希望人们能够真诚待人,不以外表和口才来欺骗他人。
3.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为政》)
这句话意味着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在父亲还活着的时候就展现出了正确的道德行为,并且在父亲去世后仍然保持不变,那么这个人就可以称之为孝顺。
大同的理想状态是
希望人们能够尊敬父母并坚守道德准则。
这些语句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大同”,但它们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关于人际关系、道德准
则和社会理想的一些重要观点。
大同的理念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公正和善良,通
过遵循道德原则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论语》经典语句及含义
《论语》经典语句及含义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
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齐论》则在汉魏时期失传。
《论语》经典语句及含义
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含义: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就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愁。
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含义: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含义:自己不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含义:交朋友,一定要言而有信。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含义:君子和睦相处而不盲从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含义: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啊!日日夜夜不停流去。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含义: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都是需要下功夫的。
8.道不同,不相为谋。
含义:立场、观点不同,也就不要在一起共事了。
9.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含义:《诗经》三百多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就是:思想真诚,不虚伪。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含义: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但也不会超出规矩。
”
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含义: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含义:君子团结群众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众。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含义: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14.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含义: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15.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含义:听到传闻不加考证随意传播,就是抛弃了道德。
16.朝闻道,夕死可矣。
含义: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晚上即使死去,也是值得的。
17.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含义:天下之大,走到哪里都有朋友啊!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含义: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含义:见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要反省自己。
20.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含义:贫穷而没有怨恨很难,富裕而不骄狂是容易的。
21.德不孤,必有邻。
含义: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必然有同他相亲近的人。
22.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含义:形容一个人,像腐朽的木头一样无法再雕琢,像粪土的墙面一样不能再粉刷了,一般是对这个人比较失望了。
23.听其言而观其行
含义:评判一个人的时候,要看他说的话,观察他的言行举止,才可全面了解。
2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含义:形容人聪敏又好学,能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
25.三思而后行。
含义:遇事总要深思熟虑后才行动。
2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含义:一个人内在的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显得粗野,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的质朴就未免浮夸虚伪。
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2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含义:对任何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真正乐在其中的人。
28.巧言令色,鲜矣仁。
含义: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的。
2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含义: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倦怠,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30.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含义:用不义的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虚无缥缈。
3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含义:一个小群体里,一定有可以作为老师的人。
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对于他的缺点,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3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含义:君子总是心胸平坦宽广,小人经常忧愁悲伤。
3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含义:有志者不可以不心胸开阔、意志坚强,因为担子沉重而且道路遥远。
3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含义: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考虑那个位置上的事。
3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含义: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36.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含义:三军可以丧失它的主帅,一个男子汉不可以丧失他的志向。
3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含义: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时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3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含义: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成坏事。
小人与此相反。
39.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含义:立志追求真理而又以粗布淡饭为耻的人,是不值得与他交谈的。
40.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含义: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老师传授的东西有没有经常温习。
4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含义:自身品行端正,即使不下达命令,下属也会自觉去做;自身品行不端正,即使下达了命令,下属也不会服从。
4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含义:不要只求速成,不要贪图小利。
想求速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43.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含义:过去的的事已经不可挽回了,将来的事还来得及改正。
44.以约失之者鲜矣。
含义:经常能约束自己的人,犯错误的时候就少了。
4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含义:学习并且时常温习,是件愉快的事情。
有远方的朋友来做客,是件让人快乐的事。
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范的吗!
46.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含义:古人学习的人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炫耀给别人看。
47.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含义: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见到国家有危难时,愿付出生命。
48.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含义:君子不因为别人的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为别人有缺点错误就废弃他的正确意见。
49.巧言乱德。
小不忍,则乱大谋。
含义:花言巧语能败坏德行,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情。
5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含义: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