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副高
- 格式:ppt
- 大小:977.50 KB
- 文档页数:19
再论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再论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是气象学中一个重要的气候系统,常常引起人们的关注。
其主要特征是夏季西伸北跳,对全球气候和天气产生广泛影响。
本文将对夏季副高的形成机制和西伸北跳现象进行讨论,并探讨其对我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夏季副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气候系统的控制,如季风环流和洋流热力作用。
副高的形成需要一系列的气候条件的共同作用。
首先,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是季风环流的核心,与我国东南沿海的季风相互作用密切。
其次,地球表面海温分布在副高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夏季副高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太平洋暖池的发展期,此时海温的升高提供了充足的热能,助力副高的形成。
另外,副高的形成还与太平洋副热带急流、南海副热带急流和西太平洋季风环流等相互作用产生的位涡和涡度场有关。
这些气候条件之间的复杂相互关系共同作用,使得副高形成并表现出其特有的西伸北跳现象。
夏季副高的西伸北跳是副高的重要特征之一,经常引起人们的关注。
通常情况下,夏季副高的中心位置在西太平洋,但随着温度的升高和环流的变化,副高会向西伸展,向北跳动。
西伸北跳的现象具有周期性,周期一般为10-20天。
这种现象的发生与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副高的西伸北跳对气候和天气产生了广泛影响。
首先,在副高西伸期间,赤道低压带向北推移,南海、东南亚和我国南部地区进入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天气晴好,气温升高。
其次,副高西伸北跳会导致台风路径发生变化,造成我国沿海地区的夏季台风增多。
此外,副高西伸北跳还会对我国农业和水资源的分配产生影响,可能导致干旱和洪涝等灾害的发生。
面对夏季副高形成和西伸北跳现象的挑战,我国应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首先,要加强研究和监测副高的形成和变化过程,提高对其的预测能力。
通过建立有效的气象观测网络,收集和分析各种气象数据,精确预测副高的西伸北跳现象,为灾害预防和减轻工作提供依据。
附件1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监测业务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进一步规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的监测业务,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定义)西太副高是指出现在西北太平洋上的暖性副热带高压系统,其范围大小以500hPa位势高度场的588位势什米等值线所包围的区域来表示,是影响东亚以及我国天气气候最主要的环流系统之一,尤其是其位置、面积和强度的变化对我国汛期降水有重要影响。
第三条(区域范围)西太副高监测区域为500hPa等压面上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地区及邻近的大陆地区(10ºN~50ºN,90ºE~180º)。
第四条(业务界定)西太副高监测业务是指利用位势高度和风场等大气环流资料,对西太副高的面积、强度、位置等关键参数进行定量化实时监测、分析和发布业务产品的工作,是国家级气象部门承担的主要天气气候监测业务之一。
第五条(资料和气候态)西太副高监测业务所用资料为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逐日和逐月的500hPa高度场和纬向风场(1951年1月至今)(水平分辨率为2.5° 2.5°)。
气候标准值的选取采用世界气象组织推荐的30年滚动气候态的国际气候业务标准。
现行业务中统一采用1981~2010年的平均值作为气候标准值。
第二章监测指标第六条(监测指标)选用西太副高的面积(GM)、强度(GQ)、脊线位置(GX)和西伸脊点(GD)等能够客观定量地反映其基本特征的参数作为监测指标。
相关定义及计算公式如下:(1)面积指数(GM):是表征西太副高范围大小的指标,即在10ºN以北、110ºE~180º范围内,500hPa高度场上所有≥588 位势什米的格点所围成的面积总和。
其计算公式如下:x d y式中::纬向格距数值;:经向格距数值;i:格点纬向序号,i=1,2,……Nx,Nx为监测范围内的纬向格点总数,由西向东增加;j:格点经向序号,j=1,2,……Ny,Ny为监测范围内的经向格点总数,由南向北增加;:500 hPa高度场上某个格点的位势高度值;:格点所在的纬度值。
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冬季时,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一船位于15N附近,随着季节的转暖,脊线缓慢北移,到6月中、下旬,脊线迅速北跳,稳定于20一30N间。
至7月上、中旬,脊线再次北跳,跃到25N以北地区,以后就摆动在25一30N之间,七月底到8月初,脊线跨越30N,到达最北的位置。
从9月起,脊线开始自北、向南退缩,9月上旬脊线第一次回跳到25N附近,10月上旬再次跳到20N以南地区,从此结束了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南、北移动。
副高的这种季节性移动并不是匀速进行的,而表现出有时稳定少动,有时缓慢移动,有时突发跳跃的方式,而且北进持续的时间比较久,速度比较缓慢,而南退却经历的时间短、速度比较快,这是副高季节变动的一般规律,在个别年份,副高的活动可能有明显出入。
西太平洋副高的北进、南退,同其他地区副高的南北移动大体是一致的,只是移动的幅度更大一些。
西太平洋副高还有短期活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北进中有短暂的南退,南退中有短暂的北进,而且北进常常同西伸相结合,南退与东退相结合。
这种短期变化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如果以一个进退作为一个周期,则比较长的周期可达15天左右,短的仅2-3天。
长周期活动和短周期活动往往同时出现,而且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西太平洋副高的短期变化,大多是副高周围的天气系统活动所引起的。
例如,夏季青藏高压、华北高压东移并入西太平洋副高时,副高产生明显西伸,甚至北跳;而当台风移至西太平洋副高的西南边缘时。
副高开始东退;台风沿副高西部边缘北移时,高压继续东退;当台风越过副高脊线进入西风带时,副高又开始西伸。
西风带的短波槽脊活动,对西太平洋副高的短期变化的影响也很显著,当副高强大时,一般小槽、小脊只能改变副高的外形,而脊线位置变化不大。
但发展强大的长波槽脊,对副高的影响就十分可观了。
当有大槽东移时,能迫使副高压脊不断东退;当大槽在东亚沿海加深时,沿海副高南退,海上副高因与槽前长波脊迭加而北伸。
西太平洋副高的调查1.副高概述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常年存在的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深厚系统。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多呈东西扁长形状,中心有时有数个,有时只有一个。
一般冬季多为两个中心,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分别称为西太平洋副高和东太平洋副高。
对我国的气候有较大影响的是西太平洋副高。
其强度和范围,冬夏都有很大不同,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别强大,冬季,强度减弱,范围也缩小很多。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除在盛夏偶有南北狭长的形状外,一般长轴都呈西西南-东东北走向。
它的范围在500hp图上,用588等压线包围的面积来表示。
将副高的长轴称为副高的脊线,近似为东西分布,切割东北信风和西风带。
其中,脊线上最西边的点称为西伸脊点。
588线到达的最北边为副高的北界。
2.副高的内部结构温度:西太平洋副高为暖性高压场,脊中温度较高,暖中心和高压中心不重合,在底层存在一定的逆温现象。
湿度:由于高压对应的下沉气流,使得脊中比较干燥,在逆温层底部湿度较大,顶部湿度较小。
外围南北两侧对应上升气流,比较湿润。
风速:副高脊线部分气压梯度很小,水平风速也很小,可视为无风带。
在外围南北两侧气压梯度大,风速也较大。
南北两侧有急流,南侧为东风急流,北侧为西风急流。
垂直速度场:存在着大量的下沉气流。
卫星云图上副高控制的地区多晴朗无云,云带多分布在它的周围。
3.副高形成的原因如果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只考虑热力作用的话,地球会形成单圈环流,即赤道地区空气受热上升,到高空后向两极流去,在极地遇冷下沉,在地表向赤道流去。
但是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空气在流动过程中位置发生偏移。
当来自赤道的高空空气流动到南北纬30度附近时,原本南北向气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逐步转为稳定的自西向东流动,这支几乎沿平行纬度延伸方向流动的空气阻碍了高空的空气南北向流动,使得空气堆积,被迫下沉,于是形成副热带高压。
4.季节变化特征从面积上来看,冬天面积最小,夏季面积最大。
从西伸脊点所在经度来看,冬季为西进过程,春季到达最西,夏季到达最东,秋季表现为西进。
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规律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经常维持着沿纬圈分布的不连续的高压带,称为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
副高是由于对流层上层的空气辐合、积聚而成,它是常年存在,稳定少动的高气压系统。
它的存在和活动不仅对低、中纬度天气的发生、发展有巨大作用,而且对全球环流的演变也有很大影响。
副热带高压由于受地表海陆间分布的影响,沿纬圈分裂成几个具有闭合中心的高压单体,这些高压中心主要位于海洋上,位置比较固定。
在北半球高压单体中心,经常有5个~6个分别位于北太平洋西部、北太平洋东部、北大西洋西部、北大西洋的中部及墨西哥湾和北非等地;青藏高原也有一高压中心。
南半球有南太平洋高压、南大西洋高压和南印度洋高压等。
这些高压不是同时都很明显,而是有强有弱,有时合并、有时分裂。
副高的强度、范围、位置和形状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多年来变化不定。
据分析,1880年~1890年,副高位置的中心偏向平均位置的东南;1900年~1920年却偏向西北;1920年~1930年又偏向东南,这种副高中心位置的变动,必然会引起东亚、甚至全球性的气候的变化。
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冬季时,西太平洋副高的脊线一般位于15°N附近,随着气候的转暖,脊线缓慢北移;到夏季时,脊线迅速北跳,入秋时可达最北的位置,之后从9月起脊线开始自北向南退缩,10月上旬再次回跳到20°N以南地区,从此结束了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南、北移动。
西太平洋副高的北进、南退,同其它地区副高的南北移动大体是一致的,只是移动的幅度更大一些。
西太平洋副高还有短期活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北进中有短暂的南退,南退中有短暂的北进,这是由于其北进中常常同西体相结合,南退与东退相结合。
这种短期变化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如果以一个进退为一个周期,则比较长的周期可达15天左右,短的仅2天~3天。
再论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再论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SWPAH)常常被视为亚洲夏季风形成和季风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该高压系统的西伸和北跳对于亚洲大陆的降水分布和季风风暴的形成都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SWPAH的形成和动态特征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SWPAH的形成与热力条件和大尺度环流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由于西太平洋暖池的存在,热带东太平洋常常出现高温和上升运动的特征,形成了一片高压区。
同时,在印度洋和南海地区,也有一些低温和下沉运动的特征,形成了一片低压区。
这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就形成了。
在季风气候系统的作用下,这片高压区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断地西伸和北跳。
然而,SWPAH的西伸和北跳并不是均匀的,而是存在一定的不规则性。
首先,SWPAH的西跳和北跳的幅度会随着不同年份的季风年代际变化(AMV)而有所不同。
AMV是指海洋表面温度在长期时间内的周期性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会对大气环流产生影响。
在正AMV时期,SWPAH的西跳和北跳幅度相对较大;而在负AMV时期,SWPAH的西跳和北跳幅度相对较小。
这可能是由于正AMV时期西太平洋暖池的热量更加充足,导致SWPAH的西跳和北跳更迅猛。
其次,SWPAH的西跳和北跳也受到大气环流的影响。
例如,副高西跳的程度与副高中心的移动速度和路径密切相关。
副高中心的移动速度越快,副高的影响范围就越大,西跳的幅度也就越大。
而副高路径的变化则会导致副高中心的位置发生偏移,进而影响到西跳的幅度和位置。
这可能是导致SWPAH的西跳和北跳的不规则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SWPAH的西跳和北跳还会受到其他海气相互作用和外部环流的影响。
例如,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和IOD (印度洋涛动)等海气相互作用现象,会对SWPAH的形成和西跳北跳产生一定的影响。
此外,北半球的季风环流和副热带高压系统也会对SWPAH的西跳和北跳产生一定的调控作用。
首先应明确这里的“副高”是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常年位于副热带地区的高气压带常分裂为若干个高压中心,按不同的地理位置分别有不同的名称。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一个永久性的活动中心,属于暖性高气压,中心位置平均在北太平洋东部,美国西南海岸附近,随着季节变换而不断移动,冬季它的势力最弱,中心位置在西经128°和北纬35°处,中心气压为1018毫巴。
此后逐渐西移北上,夏季最强,中心位置移至西经151°和北纬30°处,中心气压增至1027毫巴。
西太平洋地区受此高压脊控制,它的东西、南北活动对东亚地区的东南季风影响很大。
副高如何引起我国夏季降水?这里要注意不是副高本身导致我国夏季降水,而是来自副热带高压里的暖气团通过东南季风和北方冷气流相遇形成锋面降雨,即锋面降水。
那么,副高与雨带的位置关系如何?冬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在20°N以南,很少伸入我国。
春末,副高位于15°N—20°N 之间,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置在15°N左右,雨带的位置在23°N左右,即华南地区。
夏初,副高西伸北进到20°N,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置在20°N左右,雨带的位置在30°N左右,大体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7-8月,副高推进到25°N -30°N,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在30°N左右,雨带位置在40°N左右,主要位于华北地区。
由此可以看出,雨带始终在副热带高压脊以北,并且与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置大约相差5-10个纬度。
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往往分裂成两个中心,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上。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对我国天气、气候影响最为直接。
它的强弱、进退,决定着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分布以及水旱灾害的发生。
副高脊线北侧的偏南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锋面,通常锋面雨带位于副高脊线以北5~8个纬度处。
就平均状况而言,5月(春末),副高脊线位于15~20°N,雨带位于华南。
6月(夏初),副高脊线位于20~25°N,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日本南部一带,即梅雨季节。
7~8月(盛夏),副高脊线位于25~30°N附近,雨带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
此时长江中下游处在副高脊线控制之下,进入伏旱期。
9月,副高脊线迅速退至20°N以南,北方雨季结束,南方沿海地带此时受台风影响,降水仍较多。
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
当副高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就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造成江淮地区洪涝灾害,而北方地区则发生干旱。
当副高北跃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易出现干旱。
练习:下图是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季节活动与我国夏季东部雨带关系示意图。
据此回答1~3题。
1.当副高脊位于15°N~20°N附近时,华北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最大问题是()A.洪涝灾害B.沙尘暴C.灌溉水源缺乏D.土壤次生盐碱化2.当江淮地区进入“梅雨”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松花江正值汛期B.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C.副高脊位于30°N~35°N附近D.罗马进入干旱季节3.图中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带位置位于副高脊北侧的原因是()A.副高辐散的偏南气流与南下冷气流相遇形成锋面雨B.副高脊推动台风雨带北上C.影响我国雨带形成的主要气流是偏北风D.副高气流辐合造成北侧多对流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影响我国大陆的重要天气系统。
微专题: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试题引入:下左图为一般年份西太平洋副高的高压脊活动示意图,右图为某年8月某日的副热带高压脊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根据左图,说明一般年份副高移动规律及其移动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6分)(2)读右图,与一般年份相比,此年8月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置有何不同?对我国天气有什么影响?(6分)(3)副高控制区天气闷热少雨,请说明理由(4分)(4)在副高周边地区多阴雨天气,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分)答案解析:(1)规律:一般年份,副高5月在我国华南登陆,8月到达华北,9月南撤,10月基本退出我国大陆。
(任答三点即3分)。
影响:在其影响下,锋面雨带自南向北推进,我国自南向北依次进入雨季。
(1分)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2分)公众号地理678整理发布(2)不同:大幅度向西偏移,并向南北方向扩展。
(4分)影响:造成我国北涝南旱现象。
(2分)(3)①副高控制区一般纬度较低,气温较高;②副高控制区盛行下沉气流,极难形成降水。
(4分)(4)副高周边地区的湿热气流,与冷空气交汇,多阴雨天气。
(2分)知识讲解:做题巩固: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天气和气候的一个重要环流系统。
副高的活动是我国天气预报员进行夏季天气预报所必须关注的。
用以表征副高特征的指标很多,其中500hPa(平均约5500米高空)等压面高度分布图中588线(即500hPa等压面在此处出现的高度为5880米)包围的区域常常用来表征副高的位置。
下图为夏季某时刻500hPa等压面的高度分布状况。
(1)在图中适当位置用平行斜线标注出副高的范围。
(2)受副高控制的区域其天气一般比较干热,说明理由。
(3)图示时刻,我国华北北部及东北部分地区形成了强降水天气,推测其原因。
2:(2016·上海)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出现的暖性高压系统,笼统地称为副热带高压,是影响中国大陆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是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系统。
它对中、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的输送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系统。
副热带高压的东部是强烈的下沉运动区,下沉气流因绝热压缩而变暖,所控制地区会出现持续性的晴热天气。
而副热带高压的西部是低层暖湿空气辐合上升运动区,容易出现雷阵雨天气。
随着季节的更迭,副热带高压带的强度、位置也会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
从1月到7月,副热带高压主体呈现出向北、向西移动和强度增强的趋势;从7月到1月,副热带高压主体则有向南、向东移动和强度减弱的动向。
这种季节性的变化,还具有明显的缓慢式变化和跳跃式变化的不同阶段。
对我国天气与气候有着重要影响的暖性高压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随季节而变化,一般在10~40°N之间活动。
冬季,副高脊线位于15°N附近,随着季节转暖,脊线缓慢地向北移动。
4、5月,副高脊线在15°-20°N,极锋雨带4月在华南登陆,5月到南岭6月中旬,副高脊线出现第一次北跳,越过20°N,在20°-25°N间徘徊;极锋雨带到达长江流域,形成梅雨,此时华南转入晴热干旱的盛夏。
7月中、下旬副高脊线出现第二次北跳,脊线迅速跳过25°N,以后摆动于25°-30°N之间,长江中下游梅雨结束,高温伏旱天气开始,黄淮地区受极锋雨带影响进入雨季,华南地区则因为赤道辐合带的北上,热带气旋、台风明显活跃,进入第二汛期,即"后汛期"。
7月底至8月初,副高脊线出现第三次北跳,跨过30°N到达最北位置并在此停留,华北、东北进入雨季。
8月下旬,伴随着较强冷空气的南下,西北太平洋副高势力的减弱,脊线开始自北向南迅速撤退;9月上旬脊线第一次回撤到25°N附近,我国自北向南先后转为秋高气爽的天气。
副高对我国气候影响悬赏分:0|解决时间:2010-2-22 19:40 |提问者:王之瑞92南旱北涝与南涝北旱分别在副高强弱程度如何是出现?为什么最佳答案影响我国的副热带高压,是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于西北太平洋的部分,叫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即副高。
西太平洋副高是指位于北半球北纬20-35度太平洋上空的暖高压系统,其强度和位置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
在西太平洋副高内存在下沉运动,天气晴好,当副高长期控制某一地区时,会造成该地区的高温酷暑和伏旱,如果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则会出现雷阵雨天气,此时若副高稳定少动,该地区容易产生持续性降水,从而可能造成洪涝灾害。
因此副高是控制和影响中国雨带南北移动和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最主要的大型天气系统,它的移动是造成我国旱涝的主要原因。
副高存在季节性北进和南辙,西伸和东缩,其位置、强度和范围在冬季和夏季有很大差异。
副高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过程并不是匀速进行的,而是表现为稳定少变、缓慢移动或跳跃。
冬季副高高压脊线位于北纬15°附近,随着季节转暖,高压脊线缓慢地向北移动,大致到6月中旬,高压脊线出现第一次北跳过程,超过北纬20°,在北纬20-25°之间徘徊。
7月中旬出现第二次跳跃,高压脊线迅速跳过北纬25°,以后摆动在北纬25-30°之间。
约在7月底至8月初,高压脊线跨过北纬30°到达最北位置。
9月以后,随着西太平洋副高势力的减弱,高压脊线开始自北向南迅速撤退;9月上旬高压脊线第一次回跳到北纬25°附近,10月上旬再次跳到北纬20°以南地区,从此结束了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南北移动。
副高东西移动对我国气候影响悬赏分:15|解决时间:2007-12-24 21:28 | 提问者:例如夏季副高西移,为我国内陆带来雨水.为什么被副高控制了,内陆反而会多降水呢?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控制就伏旱了啊?老师举的是98年四川洪水的例子,可我还是不懂!还有啊,有时候内陆低压强盛,副高被迫东移到海上,那时侯我国是干旱还是多雨呢?问题补充:我们现在高三复习,太晦涩的我看不懂,请尽量简便点!还有啊,我只想知道副高西移为什么会给我国内陆带来降水,它东移到海上,会给我国带来干旱还是降水!!!!最佳答案位于南、北纬30°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带,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被分割而形成几个高压单体,称为副热带高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