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深化理论发展综述
- 格式:pptx
- 大小:2.78 MB
- 文档页数:27
金融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文献综述国外有大部分学者就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Panicos (1996)等探究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他们对16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相当多的国家,经济增长系统性地导致金融发展,总的来说,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1]。
Simon (2004)等以中国为例进行研究金融开放与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尽管信息的电子传输会大大减少由于距离而导致的金融信息获取受阻,但地理因素仍然为金融服务主要集中于北京等特定地区的关键性因素[2]。
Arjana (2007)等利用了宏观和行业数据,分析国际金融一体化与金融发展对欧洲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结果显示出具有显著的非线性效应,认为金融一体化可能不会对增长本身产生积极的影响,其影响取决于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宏观经济的稳定和机构的质量[3]。
Matías (2007)等认为国内金融发展对贸易和资本流动开放的国家的增长影响要小于在两个方面都封闭的国家,在允许资本流动的情况下,非贸易部门的规模对于国内金融体系自由化的机会具有重要作用[4]。
在对金融发展的衡量标准方面,King与Levine(1993)认为金融发展质量的各种衡量标准与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实物资本积累速度以及经济体使用实物资本的效率提高密切相关[5]。
Pagano(1993)认为金融市场的产生与发展是对“金融发展”概念的重点,要研究金融的发展对经济的增长影响是否存在,以及具体的影响是什么,必须要具体说明相关的特定金融市场[6]。
2. 国内文献综述目前有关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分成三方面,学者对于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的研究、学者对金融发展质量内涵的界定以及学者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对于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诸多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李伟(2019)提出标准化建设对于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并就我国金融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见解[7]。
西方金融发展理论综述(一)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体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运行良好的金融体系能够维持和促进一国经济的长期稳定。
相反,金融体系的崩溃却可能导致一国经济的整体崩溃。
正因为如此,金融发展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而且存在诸多争论和不同的观点,本文试图对金融发展理论做一个综述,以期能对我国的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能有所裨益。
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金融发展理论是由麦金农和肖两人各自在1973年创立的,麦金农和肖深受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各自著作中都提出发展中国家走金融自由化道路的激进主张。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Locke)、亚当·(AdamSmith)等人的自由思想是麦金农和肖理论的渊源。
金融发展理论的另一渊源是有关金融对经济发展重要性的思想和观点。
这种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
熊彼特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出版)一书中,强调了金融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指出,为了试用新技术以求发展,纯粹企业家需要信贷,“他只有先成为债务人,才能成为企业家”。
格利(johnGurley)和肖(EdwardShaw)1960认为在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方面,金融的作用在于把储蓄者的储蓄转化为投资者的投资,从而提高社会的生产性投资水平。
HughPatrick(1966)指出,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上,可以有两种研究方法:一种是“需求追随”即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主体会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促使金融机构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产生。
另一种是“供给领先”,强调金融服务的供给方,金融机构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先于需求。
雷蒙德·戈德史密斯(R.W.Goldsmith)于1969年出版了《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奠定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从而成为金融发展理论鼻祖。
他的理论主要包括:其一,首先提出并系统分析了金融结构概念,分析并提出金融结构衡量指标及金融结构类型。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摘要:中国的金融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与此同时GDP从2007年第二季度的年同比增长12.6%降至2008年第三季度的9%,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再次正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基于此背景,本文在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研究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结果进行阐述。
关键词:金融发展;金融深化;经济增长一、问题的提出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7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2007年全国各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改革中加快发展,机构数量、从业人员略有增加,资产规模增长加快,盈利水平持续提升,中国金融在改革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我国金融发展也便面临着巨大压力。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制国家,在制定金融政策时,不能实施“一刀切”的金融政策,要有的放矢的发展金融。
最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都维持在10%左右,然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2008年前十个月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减缓,GDP从2007年第二季度的年同比增长12.6%降至2008年第三季度的9%,世界银行预期中国经济2009年增长为7.5%,预期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目标至1%,在这样一个现实背景下来为研究金融发展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金融发展理论历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R•麦金农(Mckinnon)和E•肖(Shaw)关于金融自由化为主要手段的金融深化理论一问世,立即引起了理论界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问题,从而把对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推向了高潮。
严格地说,金融发展理论所要研究的是一切有关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主要经历了如下几种发展历程:1.货币增长论美国经济学家Tobin(1955)的贡献在于他首次将货币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型,为现代货币增长理论的研究开辟了崭新的天地。
这一理论旨在研究货币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弥补了实物增长模型忽略货币因素的缺陷。
尽管Tobin模型的政策结论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但其关键价值在于充分强调了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并将货币收入列为实际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进而对人们的消费与储蓄行为产生影响。
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综述作者:张雯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09年第12期摘要:金融发展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根据金融发展理论的演进脉络——从传统的金融发展理论到金融功能论,再到法与经济学等前沿理论,介绍了金融发展理论演进历程和最新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理论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金融压制;金融深化一、早期金融发展理论早期的金融学说主要是围绕着货币的职能和作用来展开理论分析的。
亚当?斯密强调金融媒介作用,充分肯定了银行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巴杰特(Walter Bagehot,1873) 认为金融发展会驱动产业升级。
他认为良好的金融系统能够把资金从低效率的投资导向高效率的投资,从而增强投资的整体效率。
熊彼特(Schumpeter,1912)提出“创新理论”。
他认为这种创新主要是基于企业家职能,并且他从经济循环流转的角度把银行信贷看作是企业家创新的首要条件,而银行信用正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帕特里克(Patrick,1966)特别强调了金融发展能够产生供给引导的效应。
在经济增长的起步阶段,金融引导经济增长;当经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经济变得日益复杂,此时经济中的摩擦会对金融服务产生需求,并刺激金融发展。
希克斯(Hicks ,1969)从金融在提供流动性、分散风险方面的功能等不同视角来理解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通过考察经济发展历史,指出金融发展是工业革命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国外金融发展理论(一)金融结构论戈德史密斯(Goldsmith,1969)《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首先提出并系统分析了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概念,讨论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金融结构模式,并对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
戈德史密斯认为金融结构是指一国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形式、性质及相对规模。
为准确衡量金融结构,戈德史密斯提出了“金融相关比率”FIR,即全部金融资产价值Fr与全部实物资产Wr(即国民财富价值)之比,金融相关比率的变动反映的是金融上层结构与经济基础结构之间在规模上的变化关系。
金融深化论、金融约束论、金融进化论的理论比较及其评述摘要:金融深化论和金融约束论都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理论,而金融进化理论主要研究的是经营策略或者投资策略。
本文主要是对金融深化论、金融化约束论和金融进化论的基本理论内容进行说明,对三种理论进行了简单的评述和比较。
关键字:金融深化论;金融约束论;金融进化论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爱德华·肖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与经济发展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
这一理论一经提出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很多发展中国家纷纷进行了以解除金融压制为主要内容的金融深化改革,我国的金融深化实践也有所进展。
但是理论上人们对金融深化的怀疑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作为此种怀疑的表现之一,赫尔曼、斯蒂格利茨等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从不完全信息市场的角度提出了“金融约束”论。
他们认为: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论的假设前提为瓦尔拉斯均衡的市场条,但在现实中这种均衡条件难以普遍成立,所以选择性的政府干预仍是十分必要的。
21实际,里奥﹒蒂尔曼对于经营策略或者说是投资策略提出了金融进化论。
一、金融深化论1、金融深化论的基本内容金融深化论是麦金农和肖提出的。
他们认为,金融变量和金融制度对经济成长和经济发展来说,并不是中性因素,它既能起到促进的作用,也能起到阻滞的作用,关键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和制度选择。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当局普遍存在着错误的政策和制度选择,对金融活动过度干预,这就是所谓的“金融抑制”。
主要表现为:利率管制、信贷配给、金融市场的两元结构以及其他政策对金融的抑制,如对金融资产的歧视性税收、通过官定汇率高估本币价值等。
麦金农和肖进一步分析了金融抑制的危害性,包括:第一,利率管制带来的低利率乃至负利率,降低了人们的储蓄意愿,从而使储蓄率的提高大受影响。
第二,利率管制使得贷款利率无法发挥其辨别投资的作用,助长了低效益投资,恶化了资本配置效率。
第三,配给制给腐败现象的产生提供了便利条件。
金融深化理论一、金融深化理论简介金融深化(FinancialDeepening)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月,戈德史密斯、葛利、肖和帕特里克等人对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等进展了开创性的讨论。
依据爱德华.肖的解释,金融深化是指“解除对实际利息率的限制,从而使其反映储蓄的稀缺性,刺激储蓄,提高投资收益率。
”①20世纪70和80年月,卡普(Kapur,1976)、加尔比斯(Galbis,1977)、马西森(Mathieson,1980)、弗赖伊(Fry,1980)等人先后建立了一些认证严密、实证性较强的金融抑制模式,从动态、实证的角度对麦金农和肖的理论进展了拓展。
20世纪90年月以来对金融进展问题的讨论掀起了一个热潮,突破了70年月金融深化和金融进展理论的框架,多角度、多层面扩展了传统金融深化理论的讨论范围和内容。
金融约束论认为,在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性将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金融自由化使利率提高后,低风险借款人和低风险工程会退出信贷市场,高风险借款人和高风险工程充满,造成银行贷款工程质量下降和总体贷款风险上升,不利于银行部门的进展。
二、金融深化理论在进展中国家的实践金融深化论最早的“试验地”即拉美的南锥体三国,包括了智利、阿根廷和乌拉圭。
20世纪70年月,这些国家的经济消失严峻问题:经济增长缓慢,通胀率高,财政赤字严峻,国际收支常常工程逆差大,金融管制现象非常普遍。
为了摆脱经济面临的逆境,这些国家纷纷进展了金融改革:放松对利率管制,允许利率自由打算;降低存款资金预备金率;放松外汇管制;对银行进展私有化或鼓舞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对汇率制度进展改革等。
与拉美状况不同,金融改革在东亚是渐进的。
在20世纪70年月末至20世纪80年月初,东亚各国同样面临严峻的金融抑制,随后韩国、泰国各国开头了渐进式金融改革。
金融改革逐步推动为东亚经济进展制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人均GNP快速提高,通货膨胀率降低,国内储蓄和投资率均得到增长,“东亚奇迹”也因此享有盛名。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文献综述作者:韩卒梅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3年第1期韩卒梅(西南财经大学,成都 611130)摘要:金融发展理论先后出现了货币面纱、金融抑制、金融约束等理论,研究重点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基于此,对相关主要文献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该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发展;金融抑制;金融约束中图分类号:F06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1-0261-01一、早期的探索经济学家从银行诞生时就开始探索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1790)看到金融在英国崛起的重要作用提出金融战略。
沃尔特·白芝浩(1873)认为金融体系为工业革命中大型项目融资提供了便利。
维克塞尔突破“货币面纱”论,在货币价值贮藏功能假设下从货币对资本积累的促进出发,论证了货币对经济的实质影响。
熊彼特(1912)指出银行体系促进资金流向利润率高、创新好的企业,利于创新;金融体系通过协助企业家才能实现贡献于经济发展。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中也提出货币对经济增长具有实际影响的观点,基本前提是人们对货币有投机需求。
二、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石1950年前,金融要素在经济发展的作用常被视作处于从属地位。
《金融理论中的货币》(1960)汇总了格利和肖的观点:金融制度使储蓄—投资过程中资金从储蓄者转到投资者成为可能。
货币和银行是金融制度的重要成分,但并非全部。
多样化的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形成充分发展的金融制度。
某种程度上说,金融制度的效率决定了经济能否最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
格森克隆认为银行为企业提供资金有规模经济,企业通过银行融资的效率高于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国有银行可将储蓄分配于高收益、对国家经济发展推动大的项目,克服市场失灵问题。
这一观点,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以银行为基本结构和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哪一个更有效率的问题。
金融深化理论一、金融深化理论简介金融深化(FinancialDeepening)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戈德史密斯、葛利、肖和帕特里克等人对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等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根据爱德华.肖的解释,金融深化是指“解除对实际利息率的限制,从而使其反映储蓄的稀缺性,刺激储蓄,提升投资收益率。
”①20世纪70和80年代,卡普(Kapur,1976)、加尔比斯(Galbis,1977)、马西森(Mathieson,1980)、弗赖伊(Fry,1980)等人先后建立了一些认证严密、实证性较强的金融抑制模式,从动态、实证的角度对麦金农和肖的理论进行了拓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掀起了一个热潮,突破了70年代金融深化和金融发展理论的框架,多角度、多层面扩展了传统金融深化理论的研究范围和内容。
金融约束论认为,在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性将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金融自由化使利率提升后,低风险借款人和低风险项目会退出信贷市场,高风险借款人和高风险项目充斥,造成银行贷款项目质量下降和总体贷款风险上升,不利于银行部门的发展。
二、金融深化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金融深化论最早的“实验地”即拉美的南锥体三国,包括了智利、阿根廷和乌拉圭。
20世纪70年代,这些国家的经济出现严重问题:经济增长缓慢,通胀率高,财政赤字严重,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逆差大,金融管制现象十分普遍。
为了摆脱经济面临的困境,这些国家纷纷进行了金融改革:放松对利率管制,允许利率自由决定;降低存款资金准备金率;放松外汇管制;对银行进行私有化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对汇率制度进行改革等。
与拉美情况不同,金融改革在东亚是渐进的。
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初,东亚各国同样面临严重的金融抑制,随后韩国、泰国各国开始了渐进式金融改革。
金融改革逐步推进为东亚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人均GNP快速提升,通货膨胀率降低,国内储蓄和投资率均得到增长,“东亚奇迹”也因此享有盛名。
金融机制相关理论综述(一)摘要:从早期的关于金融功能的相关理论,诸如金融深化论、金融抑制论,直到现代金融效率观以及最适金融结构论,学术界对于金融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
新金融效率观给予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更科学地去重新审视融资机制问题,从而为促进金融效率的量化研究和最终金融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健全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
关键词:金融深化论;金融抑制论;金融效率金融活动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活动水平明显滞后。
从经济发展史看来,一个国家金融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是正相关的,不仅如此,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家的金融结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两个论断已经被历史经验和理论同时证明。
近几年,金融效率的研究已经成为金融结构和金融机制的研究核心,在金融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加入WTO后中国的金融发展与金融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金融制度性缺陷、结构性矛盾、信用的缺失、政府宏观金融干预的不力以及普遍存在的惜贷现象等问题均可归结为金融效率的低下。
作为转轨国家的典型代表之一,我国近二十年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以及金融效率不断提升的发展史。
纵观其中,从其演进历程不难看出,中国在进行渐进性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却伴随着滞后的金融改革;同时,中国金融呈现出量性增长有余、质性发展不足的格局。
因此,进一步深化金融机制的改革,以及提高金融效率已成为中国金融发展的关键。
金融发展理论经过短短30年的演进,出现了三个有代表性的理论:第一是1973年的麦金农·肖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一般可简称为金融深化论;第二是20世纪90年代赫尔曼等人提出的金融约束论;第三是20世纪90年代末由中国学者提出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近年来,金融发展理论研究日渐升温,除了大量文献偏重于对前两种金融发展理论的评介之外,关于金融效率的研究渐渐成为金融制度研究的核心内容。
上述三个有代表性的金融发展理论蕴含着不同的金融效率观,前两种理论对应着缺失的金融效率观,是不完全的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则赋予了崭新的金融效率观,因而代表了金融发展理论的新方向。
有关金融发展理论的文献综述建成博士金融发展理论形成的标志: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两位经济学教授罗纳德·I·麦金(Ronald I McKinnon)和爱德华·s·肖(Edward S.Shaw)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973年,他们两人各出版了各自的著作。
麦金农的著作是《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由布鲁金斯学会出版;而肖的著作是《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由牛律大学出版社出版。
他们在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抑制"论断,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欠发达归咎于金融抑制。
在他们看来,经济发展的前提是金融不能处于抑制状态.为此他们主张"深化"金融或在有关国家推行金融自由化。
这两本著作的出版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由以前的零散观点到那刻已成了系统性的理论分支。
本文将按时间顺序把金融发展理论分成四个发展阶段,最后并对其进行比较和简要评价。
本文目的在介绍金融发展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中让读者对其有初步的了解。
第一:1973年以前思想可以归结为金融发展理论的源泉。
金融发展理论是由麦金农和肖两人于1973年创立的,麦金农和肖深受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们在各自的著作中都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走金融自由化道路的激进主张。
从这种意义上讲,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亚当·斯密和杰里米·边沁等人在各自的著作中所表述的自由主义思想可谓是麦金农-肖理论的渊源。
金融发展理论的另一渊源是有关金融之于经济发展重要性的思想或观点,因为金融发展理论的实质是突出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这方面的思想至少可以追溯至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
熊彼特在其成名之作《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出版)一书中,强调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进一步指出,金融和发展具有如下的关系;"在这种意义上的信贷提供,犹如一道命令要求经济体系去适应企业家的目的.也犹如一道命令要求提供商品去满足企业家的需要;这意味着把生产力托付给他。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的理论综述及评价【摘要】近年来随着金融领域的改革和创新,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农村的金融体系构建日益显现出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本文首先回顾了金融学界对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主要内容,其次综述了其相互关系和不足,最后对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理论对我国农村金融建设的意义做出了相关评价,并对其发展前景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抑制;体系构建一、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世界银行著名经济学家麦金农在1973年出版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本书中,对经济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的货币金融理论、货币金融政策和货币金融制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金融抑制现象,主要表现在政府对金融实行了不适当的过分干预或管制的政策,政府硬性地规定了存贷款利率的上限,使得利率不能正确反映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匾乏和资金供不应求的具体特征。
同时,政府又没有很好地控制通货膨胀,有时反而有意地实行通货膨胀政策以取得铸币收益等,使得名义利率不能够真实反映资本的稀缺程度,以至于往往实际利率为负数,这种负利率一方面导致社会储蓄的下降,一方面使得投资需求脱离了利率成本的约束,导致大量稀缺的资本被投资在无效率的项目上,从而使资金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大大降低。
总之,由于政府实施了不适当的过分干预和管制的政策,人为原因使得利率或者汇率过于低下,造成了金融体系与实际经济不相匹配,相互制约,从而导致两者相互落后的现象,称之为“金融抑制”。
金融深化理论是相对于金融抑制而提出来的,他认为,金融与经济发展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健全的金融制度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健全的金融制度能够刺激储蓄并能带动生产投资,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了,国民收入提高了,会提高储蓄和投资水平,从而带动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在麦金农看来,发展中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途径是实行金融自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