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流程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SOP)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
因导管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措施如下: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一)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二)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三)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四)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五)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六)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一)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二)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三)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四)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五)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医院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降低动、静脉置管而导致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
2.范围:医院员工、医学学员、外包人员、患者/家属。
3.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排除血管导管以外其他的感染来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4.权责4.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度的修订、完善。
4.2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负责制度的培训、执行及督查。
4.3 各部门负责人监督制度落实。
5.作业内容5.1置管时5.1.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5.1.2严格按照《手卫生管理制度》,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5.1.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5.1.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5.1.5建议使用0.1%碘伏消毒穿刺点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5.1.6 患疗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5.2置管后5.2.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5.2.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流程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
因导管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预防CR-BSI措施如下:一、插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2、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3、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4、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5、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6、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7、建议2%洗必泰酊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8、建议选用抗菌定植导管;9、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2、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至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9、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10、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其他预防措施1、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2、定期公布CR-BSI的发生率。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一、导管置入前的准备1、患者评估在决定置入导管之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治疗需求以及感染风险。
对于存在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长期使用激素等,应谨慎选择导管类型和置入时机。
2、医务人员准备执行导管置入操作的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并接受相关的培训和考核。
操作前应规范洗手、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3、环境准备操作应在清洁、宽敞、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进行。
可以采用紫外线消毒或空气消毒机对操作区域进行消毒。
4、选择合适的导管根据患者的治疗需求、预计留置时间和血管条件等,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规格。
一般来说,中心静脉导管应优先选择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选择股静脉。
二、导管置入过程中的操作要点1、皮肤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用含有效碘浓度不低于 05%的碘伏或 2%氯己定乙醇溶液进行消毒,消毒范围直径应大于15cm,消毒次数不少于 2 次。
2、最大无菌屏障在置入导管时,应采用最大无菌屏障措施,包括铺无菌大单、戴无菌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并覆盖患者全身。
3、规范穿刺操作穿刺过程应动作轻柔、准确,避免反复穿刺,以减少对血管内皮的损伤。
一旦穿刺成功,应立即将导管固定好,防止导管移位。
4、导管固定使用无菌透明敷料或无菌纱布对导管进行固定,敷料应定期更换,保持清洁干燥。
如果发现敷料有潮湿、污染或松动,应及时更换。
三、导管使用过程中的维护1、严格无菌操作在进行导管连接、输液、注射药物等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输液器。
2、保持导管通畅定期冲洗导管,防止血液回流和导管堵塞。
对于中心静脉导管,应使用肝素盐水进行封管。
3、注意观察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液、疼痛等异常情况,以及患者有无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如果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4、输液管理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和速度,避免药物配伍禁忌。
输注高渗、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加强观察。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监测方案一、控制目的1、了解血管内导管留置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2、评估和发现相关危险因素,制定措施积极进行干预。
3、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留置血管导管患者血流系统感染率。
二、监测对象带有血管内导管或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显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说明:CRBSI分类1、根据置入血管类型分为外周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动脉导管;2、根据导管留置时间分为临时或短期导管、长期导管;3、根据穿刺部位分为外周静脉导管、锁骨下静脉导管、劲内静脉导管、股静脉导管、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动脉导管、脐带血管导管;4、根据导管是否存在皮下隧道分为皮下隧道式导管和非皮下隧道式导管;5、根据导管长度分为长导管、中长导管、短导管;6、根据导管特征分为有袖口状结构套管、浸润肝素或抗生素导管和多腔导管等。
三、监测指标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
四、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基本概念:1、导管病原菌定植:导管尖端5cm半定量培养,确认有微生物生长(>15cfu)。
2、导管相关感染⑴出口部位(穿刺部位)感染:出口部位2cm内的红斑、硬结和(或)触痛;或导管出口部位的渗出物培养出微生物,可伴有其它感染征象和症状,伴有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⑵隧道感染:导管出口部位,沿导管隧道的触痛、红斑和(或)>2cm的硬结,伴有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⑶皮下囊感染:完全植入血管内装置皮下囊内有感染性积液;常有表面皮肤组织触痛、红斑和(或)硬结;自发的破裂或溢出,或表面皮肤的坏死。
可伴有或不伴有血流感染。
⑷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患者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在拔除血管内导管后48小时内出现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一、目的预防和控制导管血流感染,保证医疗安全二、适用范围临床科室、麻醉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三、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涵(2019) 480号四、内容(一)直管前严格执行留置血管内导管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并尽早拔除。
(二)置管时1、置管人员应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
必要时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部位铺大无菌巾,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3、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和手消毒。
4、选择合适的置管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5、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共2次,消毒范围直径应>15cm,待干后(>2分钟)或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再置管操作。
6、患感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宜进行置管操作。
(三)置管后1、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血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1- -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3- 7天,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洗手或手消毒,必要时戴无菌手套。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用75%酒精或0.5%进行消毒,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做好宣教工作,指导患者沐浴或擦身时,注意保护导管。
6、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
同时进行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积极控制感染。
7、有完整的操作与观察处置记录。
8、每天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应及时拔除导管。
9、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更换导管。
10、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监测、分析与反馈。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方案背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常见但可预防的医疗并发症之一。
它可以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并增加患者的病死率。
因此,制定和实施预防控制方案至关重要。
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减少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生命健康。
预防控制措施以下是预防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措施:1. 严格手卫生在处理血管导管操作前后,医务人员应始终进行标准手卫生。
使用肥皂和水或含酒精的手消毒液有效清洁双手。
2. 皮肤消毒在插管前,清洁皮肤应使用适当抗菌剂,例如氯己定或碘酒。
确保皮肤干燥后再进行插管。
3. 导管插入确保使用无菌技术和设备,在插入导管时遵循以下步骤:- 医务人员应佩戴无菌手套、面罩和帽子。
- 选择适当大小和类型的导管,并确保适当的清洗和消毒。
- 在插入导管之前,请确保导管及其周围皮肤彻底干燥,避免细菌滋生。
4. 导管固定确保导管固定牢固,以减少摩擦和移动,从而减少感染的风险。
使用透明敷料固定导管,以便定期检查插管部位是否有渗出等异常情况。
5. 随访和评估定期检查导管插管部位,注意有无红肿、渗出或疼痛等感染迹象。
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及时评估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6. 治疗原则对于已发生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患者,应立即启动治疗。
治疗方案应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细菌敏感性进行个体化定制。
总结通过严格执行上述预防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这将为患者提供更安全、可靠的医疗护理,以及更好的治疗结果。
以上所述只是一份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方案的概要。
详细方案应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定制和实施,以最大程度地提高预防血源性感染的效果。
参考文献:[1]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2011.。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流程
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
因导管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预防CR-BSI措施如下:
一、插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
2、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
3、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4、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
5、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6、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
7、建议2%洗必泰酊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
8、建议选用抗菌定植导管;
9、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
2、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至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
10、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2、定期公布CR-BSI的发生率。
四、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不提倡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除非怀疑有CR-BSI;
2.不要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3.不要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
4.不推荐通过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5.不要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6.不要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
7.不要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置过滤器预防CR-B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