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5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46.16 KB
- 文档页数:12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学习《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中的每首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掌握每首古诗的背诵以及相关的注释和赏析。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三首》中的古文词语和句子结构。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古诗中的含义和意境。
四、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围绕《古诗三首》这篇课文展开,包括《静夜思》、《望岳》、《春晓》这三首古诗的学习和教学安排。
1.《静夜思》课文内容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学习要点•了解古诗的背景故事。
•理解古诗中的词语和意境。
•背诵诗文并理解每个字的意义。
2.《望岳》课文内容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学习要点•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背景。
•理解古诗中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古诗中的修辞和意境。
3.《春晓》课文内容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学习要点•理解古诗中的春天景象和情感。
•分析古诗中的写景手法和意境。
•联想古诗表达的人生感悟。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引入:观看视频或图片展示古诗《静夜思》的背景。
2.学习《静夜思》:讲解词语解析、意境理解。
3.让学生跟读古诗,逐步掌握古诗的节奏和语调。
4.布置课后作业:背诵《静夜思》,总结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1.复习《静夜思》:学生背诵与同学互评。
2.学习《望岳》:讲解古诗背景和诗意。
3.分组讨论: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4.布置课后作业:背诵《望岳》,撰写心得体会。
第三课时1.复习《望岳》:学生展示心得体会。
2.学习《春晓》:讲解古诗的写景手法和情感表达。
3.分组朗诵:学生合作表演《春晓》。
4.总结课堂:对《古诗三首》进行整理和归纳。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作业完成情况:背诵和理解古诗的能力。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的生字会认“霜、寺、”会写“遍、渐、霜、愁、眠、苏、寺”。
2、过程与方法:理解古诗的意思,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挂图、生字卡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忆所学过的古诗,并背诵.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洞庭》。
1、解题,思考: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自由读诗。
2、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贞元九年进士,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他的诗风格清新,婉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三、学生自学古诗。
1、引导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结合注解,自读自悟3、试着逐句讲讲诗句的意思,并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四、学生反馈,教师点拨.(诗句意思:秋夜皎洁的月光与清澈的湖水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丝风,湖面平静得像一面平滑的镜子。
远远望去,洞庭山倒映在水中,山水浑然一体,如同白色银盘里的一只青螺.)五、指导朗读,巩固练习。
1、读全诗练习背诵。
2、同桌互背.3、指名背诵。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元稹:河南河内(今洛阳一带)人,他曾经作过宰相,是唐朝著名诗人,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诗,世称“元白”二、学习古诗《菊花》。
1、解题,思考:诗的题目告诉我们是关于描写什么的?2、自由读诗。
三、学生自学古诗。
1、引导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结合注解,自读自悟3、试着逐句讲讲诗句的意思,思考:作者为什么会爱菊花呢?四、学生反馈,教师点拨.(诗句意思:一丛丛的秋菊绕着房屋开放,好像到了陶渊明的家一样.我绕着篱笆观赏菊花,太阳渐渐西下,我还久久不愿离开。
最新小学语文版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5 古诗三首优质教案最新小学语文版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三首优质教案1.理解诗歌的意义,感受诗歌的意境,让学生受美的影响。
在这节课上教学生学习新单词和新单词。
要求3能够正确、流利、情绪化地阅读和背诵古诗。
重点1理解这些诗歌的意义,感受诗歌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影响。
难度2可以解释这首诗的意思。
两个教学小时1王洞庭[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②“遥望”一词好在哪里?]错误的未找到引用源。
[③ 作者用什么方法描述湖泊和君山?]2菊花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三[①从“遍绕”“日渐斜”看出了什么?]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四1知识点的详细解释?2③ 暗喻将洞庭湖比作银盘,君山就像银盘中一只小巧精致的绿蜗牛。
银盘与绿蜗牛相映成趣,色调优雅,相得益彰。
3① 诗人被菊花的美迷住了,徘徊不去,忘了回来。
他不知道时间的流逝。
它充分体现了诗人对菊花的热爱,也暗示了诗人对菊花的热爱诗人清高自傲的性格。
错误的未找到引用源。
[② 诗人为什么喜欢菊花?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枫桥夜泊错误的未找到引用源。
5错误的未找到引用源。
[① 这两首诗描述的是什么风景?诗人想通过这些风景表达什么情感?]错误的未找到引用源。
[② 《午夜钟声》突出了什么?]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阅读和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洞庭湖图片和古筝音乐。
一导入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风景如画。
在这节课上,让我们一起欣赏洞庭湖的美景。
(欣赏洞庭湖风景)老师配景朗诵:在美丽的湘北大地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分外耀眼,那就是烟波浩渺、雄浑壮阔的洞庭湖。
八百里洞庭,水天一色,烟水茫茫,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摄人心魄。
远望洞庭,“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它永远是一幅鲜活、灵动的天然山水画。
我们应该用什么语言来赞美如此美丽的风景?1300多年前,唐朝伟大的诗人刘禹锡来到洞庭湖,在秋月的映衬下看到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三篇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一课题古诗三首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暮、瑟、缘”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分钟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师生齐背《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课件出示2)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新课教学( )分钟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瑟”(课件出示4)2.学习会写字“暮、吟”(课件出示5)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课件出示6)(生听课件中范读)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教案(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包含了《宿建德江》、《秋浦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三首古诗。
这是学生继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之后,再次接触古诗学习。
这三首诗,既有山水风光的描绘,也有诗人情感的抒发,是培养学生对古诗兴趣,提高鉴赏能力的良好素材。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的意境、诗人的情感表达上,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此外,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的了解还不够丰富,需要在教学中适当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古诗的背景,提高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古诗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
2.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古诗文的意境。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资料、PPT等。
2.学生准备:课本、文具、小组合作学习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三首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及诗文背景。
2. 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followed by a brief discussion among students to share their thoughts on the poems.3. 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讨论诗文中的意象、意境,以及诗人的情感表达。
4. 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句,让学生进行翻译、背诵。
5《古诗三首》教案深度解教材:这篇课文由三首描写秋景的古诗组成。
《望洞庭》描写了诗人在月夜遥望洞庭湖的美景;《菊花》立意新颖,使人了解了诗人爱菊的原因是“此花开尽更无花”;《枫桥夜泊》则通过枫桥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情。
学生在学习完这三首诗后,要能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画面,进而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学生能够根据课文注释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但在情感上还难以体会。
在授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查词典和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全诗。
同时借助图片或者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对古诗产生兴趣。
另外,可以启发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从而逐步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与能力:1、会认“螺、霜、寺”3个生字,会写“菊、舍、遍、渐、偏、霜、愁、眠、苏、寺”l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古诗的意思,能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3、通过对古诗的理解,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突破重难点: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突破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词典对古诗有整体理解,并借助图片或多媒体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
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边读古诗边想象画面,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推荐:教法:运用自学辅导教学法,理解古诗的意思;运用分组教学法,解决不懂的问题;运用创设情境法,让学生对古诗描写的情境有所感悟。
学法: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和注释,以及词典理解古诗的意思;通过合作学习法,理解古诗中的重点句子。
师生齐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范读录音、生字卡片。
学生: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巧安排:3课时。
第一课吋课时目标:1、会认生字“螺”。
2、理解《望洞庭》中诗句的意思,能从整体把握古诗的主要内容,想象古诗所描写的画面。
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
1、教师播放洞庭湖美景的视频,配乐欣赏。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出塞、夏日绝句、凉州词)教案范文3篇小学是我们古诗背诵打造基础的阶段,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出塞、夏日绝句、凉州词)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出塞、夏日绝句、凉州词)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塞、秦、征”等8个生字,会写“胡、催、醉”等11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3.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白诗的大意。
4.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出塞》。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知诗人解诗题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
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
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课件出示2)2.读诗题《出塞》。
“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3.你想到边塞看看吗?欣赏图片。
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教师板书:《古诗三首》)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王昌龄照片、生平简介)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4)“塞、秦、征、还”2.学习生字(课件出示5)“塞、秦、征”指导书写:(课件出示6)“塞”的中间第三横长;“秦”上大下小;“征”左窄右宽。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师: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语文(S)教学设计
教材:语文(S)四年级上册
课文:5 古诗三首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古人曾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说,学习古诗就是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而这都必须依赖于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和独特的心灵体验上。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本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和时代对话,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使学生把古诗理解透彻,达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
2.利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会写“菊、舍、遍、渐、偏、霜、愁、眠、苏、寺”10 个生字,会
认“螺、霜、寺”3 个生字。
2.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默写《菊花》和《枫桥夜泊》。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
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刘禹锡、元稹、张继三位诗人的资料。
2.收集有关描写洞庭湖、菊花的诗句。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三)背诵《望洞庭》。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一)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描写菊花的古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指名汇报)
(二)唐朝有一位诗人非常喜欢菊花,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元稹诗人写的《菊花》,去看个究竟。
(展示课件第八屏)二、检查预习
(一)作者简介
让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元稹的资料,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二)检查生字自学情况(展示课件第九屏)
1.重点掌握读音的生字
舍()遍()偏()
尽()
2.比较区分字形
遍——偏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展示课件第十屏)
五、板书设计
2 只拣儿童多处
行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儿童多处就是春湖面湖
边玉澜
堂
(花儿——儿童)
第三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春天在哪里呢?”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指名回答:春天在儿童多的地方!春天在儿童身上!
二、学习第九自然段
(一)齐读第九自然段。
(二)进行句式变换,理解句意。
出示句子:
1.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2.你能把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原意吗?
学生练习,并且读句子。
(展示课件第十四屏)
(三)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因为儿童就是最美好的人间春光。
板书儿童是最美的春光
三、拓展延伸
1.冰心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是儿童,除了宇宙之外还是儿童。
同学们,我们就带着冰心奶奶对儿童特殊的爱的情感,一起走进冰心的世界。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是冰心老人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已永远镌刻在她的墓碑上!她曾说:“我们生命的道路,如同一道小溪,从浅浅的山谷中,缓缓地、曲折地流
语文(S)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5 古诗三首
以“只拣儿童多处行”来结束全文,既落
实了教学重点,又能首尾呼应。
为了让学生能更近距离地走近冰心奶奶,
了解冰心奶奶,通过阅读冰心奶奶的作品来走
进她的内心,体会她那颗关怀少年儿童的拳拳
爱心。
语文(S)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5 古诗三首
入‘不拒细流’的大海”。
冰心老人爱海,冰
心老人就是大海!她辽阔、深邃、温馨、博大。
)
教师朗读冰心小诗。
2.同学们,老师也希望你们在课后,能多
找一些冰心的书来读一读,那你一定会像冰心
那样充满了爱心。
四、总结课文,深化感情
语文(S)教学设计
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
课文:3 钓鱼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1.本课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2.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人文素养,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感悟语言、内化语言,建构并运用语言,提高读写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领会文章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做人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认“纵、距、皎、沮、诱、抉”等 6 个生字,会写“捕、辉、剧、钩、距、辩、乞、德、抵”等 9 个字,掌握“操纵、抛了出去、辉映、溅起、剧烈、上钩、距离、争辩、乞求、诱惑、抵制”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鲈鱼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鱼,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3.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谁在钓?钓到鱼了吗?钓到一条什么样的鱼?……)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2.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事,想好后同桌相互说一说。
3.提出疑难问题,交流讨论。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读生字,在课文中圈画新词,并读新词。
2.自己想办法记生字,相互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可引导学生采用偏旁加部件的方法记忆字形,还可以结合字义记忆字形,要启发学生把本课学的生字与以前学过的形近字进行比较,巩固记忆,防止认读混淆。
3.教师检测识字效果,并对字音和字形有重点地进行指导。
(认读生字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读准字音,记忆字形。
教师要有重点地指导,会认字中,“纵”是平舌音,韵母是后鼻音。
“鳃”是平舌音。
“皎”读第三声。
7 个生字都是左右结构,左边是偏旁。
)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展示课件第三屏)
四、指导写字
1.认读要求会写的字。
2.说一说,这些字的特点,书写时应注意哪
些?
3.根据学生的要求,教师范写一两个生字。
4.学生练写。
(“辉”字的光字旁最后一笔变成竖提;“九”的横折弯钩要托起“力”;“纵”字第五笔是点;“辩”字的中间是言字旁;“抵”字最后的点不要丢掉。
)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课件辅助教学,学生快速浏览,增强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