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特色小镇建设分析——以青岛市城阳区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324.21 KB
- 文档页数:4
青岛三大中心和四个区域青岛是中国的一个美丽海滨城市,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
在城市规划和发展方面,青岛划分了三大中心和四个区域,以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青岛的三大中心和四个区域,并探讨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东部新城区东部新城区位于青岛市东南部,是青岛的主要中心之一。
这个区域在经济、商业和文化方面都拥有重要的地位。
东部新城区有着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购物中心和娱乐场所,是青岛的商业中心。
此外,该区还有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量的高端人才,对于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阳区城阳区位于青岛市的东北部,也是一个重要的中心区域。
这个区域包括了城阳经济开发区和多个产业园区,吸引了许多企业和投资者。
城阳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物流和物流配套服务。
该区域的发展对于推动青岛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黄岛区黄岛区位于青岛市的西北部,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区域。
这个区域拥有世界级的港口和航运设施,是中国重要的海洋物流中心之一。
黄岛区的经济以航运、物流和制造业为主,对于加强青岛与国际贸易的联系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四、城市副中心城市副中心是指青岛市的市中心区域,包括胶州市、莱西市和即墨市。
这些地区都位于青岛市的中心地带,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核心。
市中心区域有着繁忙的商业街区、政府机构和文化设施,以及许多历史建筑和景点。
城市副中心是青岛市的象征,也是吸引游客和投资者的重要地方。
综上所述,青岛的三大中心和四个区域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中心和区域的划分,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青岛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中心和区域的协同合作,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青岛会变得更加繁荣富庶。
青岛城市空间现状分析报告导言青岛是中国著名的海滨城市,也是山东省的重要经济中心。
作为重要的沿海城市,青岛的城市空间发展日益突出,并呈现出一系列独特的特征。
本报告将对青岛的城市空间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展潜力和面临的挑战。
一、城市用地结构青岛的城市用地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首先,城市中心区以商业、办公用地为主,拥有大量的高层建筑和商业中心。
其次,住宅用地广泛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区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社区。
此外,还有大量的工业用地和交通设施,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
然而,青岛的城市用地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城市中心区域的商业用地过度集中,导致交通拥堵和资源浪费。
另一方面,住宅用地过于分散,导致城市扩张过快,土地利用效率偏低。
二、交通设施青岛的交通设施发达,包括公路、高速公路、铁路和港口等。
这些交通设施为青岛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青岛还拥有现代化的轨道交通系统,包括地铁和有轨电车,方便市民的出行。
然而,青岛的交通设施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车辆增加和道路容量不足,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
另一方面,公共交通设施的覆盖范围有限,导致出行选择不够多样化。
三、城市绿化青岛是一座以山、海为特色的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绿化景观。
城市绿地和公园广泛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区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此外,青岛还拥有壮丽的海滨风光,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然而,城市绿化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城市绿地的规划和建设相对滞后,导致绿地面积不足。
另一方面,城市化过程中,一些绿地被用于建设住宅和商业项目,破坏了生态平衡。
四、城市发展潜力作为山东省的重要经济中心,青岛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首先,青岛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包括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
其次,青岛的经济实力雄厚,拥有多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此外,青岛还积极引进外资,促进了城市的国际化发展。
五、城市发展挑战青岛城市空间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特色小镇,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特色小镇案例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首先,产业定位不能“大而全”,力求“特而强”。
“产业选择决定小镇未来,必须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
定位突出‘独特’。
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
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
”每个特色小镇都紧扣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
形成具有基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不能“百镇一面”、同质竞争。
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
其次,功能叠加不能“散而弱”,力求“聚而合”。
“功能叠加不是机械的‘功能相加’,关键是功能融合。
要深挖、延伸、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避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真正产生叠加效应、推进融合发展。
”再次,建设形态不能“大而广”,力求“精而美”。
“美就是竞争力。
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要‘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
求精,不贪大。
小,就是集约集成;小,就是精益求精。
根据地形地貌,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确定小镇风格,建设‘高颜值’小镇。
”最后,制度供给不能“老而僵”,力求“活而新”。
“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能沿用老思路、老办法,必须在探索中实践、在创新中完善。
改革突出‘试验’。
特色小镇的定位是综合改革试验区。
凡是国家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
政策突出‘个性’。
如何进行农味突出的特色小城镇规划?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小城镇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一是农民收入提高带来机遇,二是产业转移和农民工回乡创业带来机遇,三是高铁、公路、桥梁、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和完善带来机遇,四是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变化带来机遇。
【经管新视野】收稿日期:2023-02-14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不确定性研究的社会学转向及其体系建构”(项目编号:22ASH02)作者简介:于俭(1982-),山东威海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乡社会学。
特色何以成镇:社区共同体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建设———基于上海市Z特色小镇的田野考察于俭(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上海200241)摘要:特色小镇建设是新发展阶段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探索模式。
目前,学界更多从产业集群理论、田园城市理论、增长极理论、城市更新理论去探讨这一现象,而从社会学角度讨论的较少。
特色小镇的发展理念、建设模式和发展路径都与社会学社区理论紧密相连,并且创建了社区发展的一种新的理想类型。
不同于传统产业园,建设特色小镇的关键在于特色产业的社区化,即在打造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将之拓展成为包含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在内的“社区共同体”。
由此而言,社区共同体建设至关重要,是特色得以成镇的关键。
基于此,文章选取上海市Z 特色小镇作为案例展开田野考察。
研究发现,基于特色文化的价值共同体、基于公共生活的治理共同体以及基于关系互动的情感共同体是推进特色小镇社区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路径,这种新的区域发展类型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特色小镇;价值共同体;治理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3)07-0083-07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培育发展特色小镇成为当前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
2016年以来,国家及各省份密集发布特色小镇政策并开展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特色小镇出现爆发性增长。
但是,特色小镇建设也存在诸多问题,未能以文化、居民、信任等形成共同支撑特色小镇持续发展的生命力,难以实现在一个集聚的空间范围内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充分彰显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现实意义。
中国过去是典型的农业社会,中国社会本质上是乡土社会,乡土文化植根于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长河中,故此,振兴乡村是一个十分有必要而且紧迫的任务。
乡村振兴战略既抓住了当前我国社会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也为未来乡村发展的转型路径指明了方向,从根本上转变了我国城乡发展战略规划。
通过建设特色小镇,突出一个“特”字,以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特色小镇建设成为了新的载体和落脚点。
1 乡村振兴与特色小镇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特色小镇”建设在目前在全国各地方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特色小镇是某个地区依托当地特色产业和特殊环境资源,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发展特色产业和旅游产业,形成一个“生产生活生态”全方位城乡功能一体化的聚集区。
它既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旅游风景区或工业园区,也不属于行政意义上的建制镇,而是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范式。
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言,特色小镇的功能价值是多个层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一是集聚功能。
特色小镇本身的空间范围有限,但是它能够实现大范围的集聚,其不仅实现了人力、资金、服务、技术、产业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也实现了产业升级、文化传承、旅游资源、社区治理功能的有机结合;还实现了建成区农业、工业、服务业及其产业内部之间的融会贯通发展,在实现生产、生态、生活共融的同时营造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新空间。
二是辐射功能。
特色小镇结合当地生态环境、旅游资源、本土文化等,通过发展观光、餐饮、土特产销售等,通过系列产品的打造和产业做支撑,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以及返乡创业的问题。
不仅带动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同时还可将先进的城市文明广泛推广到农村地区,改变农村陈旧的风俗习惯,树立文明乡风。
《特色小镇建设施工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色小镇建设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传承文化、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
本特色小镇旨在将文化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打造一个具有独特魅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文化繁荣的新型小镇。
小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周边自然景观丰富。
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资源丰富。
通过特色小镇的建设,将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二、施工步骤1. 规划设计阶段(1)聘请专业的规划设计团队,对小镇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充分考虑小镇的自然环境、文化特色、产业布局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2)组织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评审,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不断完善规划方案。
2. 基础设施建设阶段(1)道路建设:修建连接小镇内外的主要道路,完善小镇内部的道路网络。
采用环保、耐用的材料,确保道路质量。
(2)给排水系统建设:建设完善的给排水系统,确保小镇的供水安全和污水排放达标。
(3)电力、通信系统建设:铺设电力和通信线路,确保小镇的电力供应和通信畅通。
3. 文化景观建设阶段(1)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对小镇内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保留传统建筑风貌,修缮古建筑,打造具有浓郁历史文化氛围的街区。
(2)文化广场建设:建设文化广场,设置文化雕塑、景观小品等,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3)民俗文化展示馆建设:建设民俗文化展示馆,展示小镇的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4. 产业园区建设阶段(1)特色产业园区规划:根据小镇的产业定位,规划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吸引相关企业入驻。
(2)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园区内的道路、给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3)企业招商入驻: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园区,推动小镇产业发展。
5. 生态环境建设阶段(1)绿化工程:开展小镇绿化工程,种植各类花草树木,提升小镇的生态环境质量。
青岛市城阳区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一、背景介绍
青岛市城阳区作为青岛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青岛市的东北部,是青岛市的发展重点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阳区的发展前景备受人们关注。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城阳区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二、城市规划
1.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阳区的城市规划将紧密结合生态环境
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空间。
2.在城市规划中,要注重提升城市品质,发展多样化的居住、商业和文
化设施,打造宜居的城市环境,吸引更多人才和资金流入城阳区。
三、产业发展
1.前瞻性的产业布局是城阳区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结合区域资源优势和
市场需求,积极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
2.同时,城阳区还需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构建产业链
条,推动城阳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四、基础设施建设
1.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基础,城阳区将加大对交通、水利、
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和生活质量。
2.同时,城阳区还将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构建宜居宜业
的城市空间,为城阳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未来展望
城阳区作为青岛市的发展重点区域,未来将在城市规划、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目标。
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城阳区的未来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
以上为青岛市城阳区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愿城阳区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蒸蒸日上,成为更加美好、宜居的城市。
城市建筑2021年9月第18卷总第403期新阶段特色小镇发展策略研究——以黄山市特色小镇为例谢 帆,胡 斌,张 健(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北京 100124)摘要: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特色小镇加速发展。
本文以黄山市特色小镇为例,以创新发展为牵引,深入研究该市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客观分析产业类型单一、产业层次不高、投资主体不强、激励引导不够四个方面的问题,并从顶层设计角度出发,以区域发展为导向,针对性地提出了新阶段的规划理念,总结出新阶段黄山市特色小镇发展策略,以期为推进高质量特色小镇建设和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黄山市;特色小镇;产业导入;机制创新[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892/ki.csjz.2021.26.09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the New Stage—— A Case of the Characteristic Town in HuangshanXie Fan, Hu Bin, Zhang Jian(Facul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Abstract: At present, our country is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continuously promoting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Taking the characteristic town of Huangshan as an example, and taking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s the traction, this paper deeply studi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the city, and objectively analyzes four problems of single industry type, low industry level, weak investment entities, and insufficient incentives and guid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p-level design and guided by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planning concept of the new stage is put forward, an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Huangshan in the new stage is summariz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high-quality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characteristic tow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Huangshan; characteristic town; industry introduc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当前,我国正在持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积极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1]。
城市边缘区视角下村庄改造更新研究——以红岛街道前韩社区为例摘要: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城市边缘区域村庄旧村改造更新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这种类型的村庄多处于城乡过渡地带之间,具有城镇化进程中典型的“非村非城”的二元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村庄与城市联系紧密,村庄土地使用权属复杂,人口流失严重[[1]]。
且具有一定的生态环境基础、传统的乡村建筑风格和乡村历史文化基础,城市边缘区村庄的更新和发展对促进城乡资源的交换和合理配置具有重要作用,在青岛城市更新三年攻坚行动的背景下,红岛街道辖区村庄旧村改造进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以探索青岛市城阳区红岛街道前韩社区旧村改造为对象,探索新时期城市边缘区村庄如何因地制宜、健康有序的发展,针对存在的现状问题,提出相应的有机更新模式,塑造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高品质的城镇空间。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旧村改造、有机更新2016年年底,青岛市政府为了红岛经济区的未来发展,改善青岛城市空间结构,开始启动对红岛、河套两个街道31个社区,涉及近7万居民的旧村改造安置工程。
自此,当时的红岛经济区城市更新和建设工作迈入新的阶段。
2017年,青岛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深化“三带一轴、三湾三城、组团式”城市空间布局,构建覆盖全域、面向未来的城市群主体形态。
“三湾三城”的城市结构是首次提出,即构建“中心湾区、西部湾区、东部湾区”的海湾型城市新格局。
依托胶州湾群构建中心城区,优化城市功能,集聚高端元素,延续历史文脉,彰显“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风貌[[2]]。
本文以青岛市城阳区红岛街道前韩社区为例,探讨新时期背景下城市边缘区此类村庄特征及问题、发展趋势、规划思路及更新策略。
1 前韩社区村庄特征及问题前韩社区位于城阳区红岛街道北部,北邻高新区,南邻青兰高速,西邻红岛中心小学,东邻韩家民俗村。
作为红岛与高新区水域重要组成部分的北界河从村庄北侧穿过。
村庄现状呈现以下几点特征:1.1人口空心化严重,城市化活动占主导村庄周边有着丰富的近海旅游资源,区位交通位置良好,但随着近二十年的发展,村民大量自建住房,在建造过程中没有注重对传统渔村建筑要素等传统元素的挖掘运用,导致现有村庄建筑风貌丢失了传统渔村特色,不能像崂山沙子口等地区充分利用近海资源发展乡村民俗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