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三节5-3 平面镜成像 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三节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平面镜成虚像,并且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2、会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找到镜中像的位置。
3、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描述现象,归纳规律的能力。
4、在实验中观察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难点: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三、教具准备实验器材:平面镜、平面镜支架、三角尺、蜡烛两支、白纸、刻度尺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引入科学源于生活小制作展示: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吗?是谁起了主要作用?新课教学活动一:提出问题:什么是平面镜?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作为平面镜?学生讨论归纳:光滑的金属表面,平静的水面,玻璃等活动二:提出问题:平面镜为什么会成像呢?教师:幻灯片展示平面镜成像原理活动三:提出猜想: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利用手中的平面镜观察(教师展示幻灯片,学生思考问题)[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的猜想)(1)像与物等大;(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左右相反。
活动四: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器材,思考器材有什么作用?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提示,动画展示实验过程讨论归纳:(1)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为了确定像的位置(2)相同的两支蜡烛:探究像的大小,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3)刻度尺:为比较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4)白纸:相当于光屏,探究虚像实像活动五: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实验步骤:(1)取白纸一张,并在白纸的中心作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2)将平面镜插入支架,放在一条直线上,用三角尺检查平面镜与底面是否垂直,如不垂直应作适当调整,确保垂直(实验的关键)(3)将蜡烛放在平面镜前,并在垂线上用笔标上记号(4)将另一只蜡烛放在平面镜的另一面,慢慢移动到两只蜡烛完全重合,并标上记号(5)用刻度尺量出两记号与中心轴线的距离,并观察像与物有何不同学生小组实验记录数据:交流与评价:1.同学们各自探究的结果是否相同?2.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结论:(1)像和物的大小()(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5)像和物体左右()活动六:提出问题:讨论前面两个问题无尽廊灯的原理?远离镜子,像的大小变化吗?平面镜还有那些应用?学生讨论:成像、改变光路课堂评价:1、一只小猫正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如图所示:此时它所看到的全身像应是图中的哪一个?2、若小明同学身高1.5,他站在大衣柜的穿衣镜前1.5m,他在镜中的像高_____m;像与他相距_____m;若他逐渐远离穿衣镜,那么镜中的像大小将_______。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与合作学习。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察课件出示的几张图片:1、漂亮的山水图,你发现什么共同点吗?2、大家还记得“猴子捞月”的故事吗?月亮为什么“掉”到了井里?引出:平时大家在照镜子时,镜子里面出现了另外一个你,我们把这个你就叫做“像”。
二、认定目标:(课件出示)三、探究新知:(一)、观察自己:照镜子后回答:1、平面镜里成的像的脸跟你的脸一样大吗?2、当你的脸远离平面镜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变化?远离还是靠近?3、眨一眨你的左眼睛,观察你的像眨的是哪只眼睛?或者闭上一只眼睛(如:左眼)照镜子,然后观察镜子里的你闭上的是哪只睛?(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像和物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像和物左右、上下各有什么关系?)2、猜想与假设:像和物体的大小可能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可能相等。
像和物左右相反,上下一致3、制定计划:虽然可以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像,但如果在平面镜后面放置一块光屏,屏上不会呈现物体的像。
无法用尺子去测量像的位置和大小。
讨论:(1)、选用什么样的“平面镜”?(2)、怎样寻找像的位置?(3)、用什么办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4)、如何比较物到镜面的距离和像到镜面的距离?4进行实验:用一块较薄的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点燃的蜡烛在平面镜前成像,把一支完全相同,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平面镜的另一侧,使之与像重合,观察物、像到镜面的距离关系和物的大小关系,改变点燃蜡烛镜面的距离,重做几次试验,多次测量。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4(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虚像,并且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3)会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找到镜中像的位置。
(4)常识性了解生活中的球面镜。
2、过程与方法(1)体验用替代的方法确定像的位置的研究方法。
(2)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描述现象,归纳规律的能力。
(3)在实验中观察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物理的对称美,并体验到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2)在用多种方法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后,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归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本课的难点是:虚像概念的建立;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操作。
二、教学设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思考、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的能力。
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根据新课程要求,要落实教学观念的三大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三、教材处理1.学情分析(1)初中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对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但这一阶段的学生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2)班级个体参差不齐——基础和能力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3)在本课学习前,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有一定的肤浅性、片面性,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还不能构成科学的知识体系。
2.教学方法(1)实验探索配合学生实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概括,完成本节从实验现象到理论总结,从实验技能到科学推理的教学任务。
学习目标1、了解生活中的球面镜,知道实像与虚像,会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做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
2、通过观察物理现象,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真思考、善于总结、积极融入快乐学习中。
学习重点: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的作法。
学习难点:实像与虚像的区别与判断方法。
【合作探究】1、平面镜成像特点光路图分析〔1〕画出以下各图的光路图。
〔2〕通过作图,你能总结规律么?2、按要求完成以下光路图〔1〕在图1中,S’为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的像点,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2〕如图2所示,有一平面镜和物体AB,现请你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物体AB的像。
〔3〕如图3所示,物体AB上的B点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点为B',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和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
3、认识凸面镜和凹面镜,找出凸面镜与凹面镜的共性和区别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自我检测】1、一只猴子在井边玩是看见水中有一“月亮〞,就要去捞,结果什么也没捞到,关于水中的“月亮〞离水面的远近,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月亮〞就在水的外表上;B.和猴子眼睛到水面的距离相等;C.等于井中水的深度;D.和天上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相等2、一只鸟在平静的湖面上飞行,有时我们看到好似鸟在水中游动,有时看到鸟的阴影在水面上移动,则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前者是鸟的影,后者是鸟的像;B.前者是鸟的像,后者是鸟的影;C.前者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后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D.二者都是鸟的像,形成原理一样。
3、白天在房间里照镜子时,为了能清晰地看见自己的面容,应该( )A.面部正对着窗口B.镜子正对着窗口C.面部和镜子都对着窗口D.以上说法都不对4、如图4所示,S是一个发光点,S’是它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SA是S发出的一条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和SA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
5、身高1.60 m的同学站在平面镜前2 m的地方,这个同学在平面镜中的像高______ m,像与平面镜的距离______ m,这个同学向镜前移动0.5m,此时像与他的距离为_______m.6.一人从平面镜中看到对面墙上钟的像如图5所示,则实际时间为( )A.3:40 B.4:20 C.8:20 D.9:407、小明的写字台上有一盏台灯。
三、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材分析平面镜成像是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的拓展,它的原理就是光的反射的规律。
本课主要讲授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及成虚像的特点。
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采用了探究式教学。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对平面镜比较了解,但对它成像的特点并未认真研究过。
本节是在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降低了研究的难度。
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器材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2支、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刻度尺、方格纸、白屏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回想:猴子捞月,为什么猴子误以为月亮掉进了水里?学生回答:水面像平面镜,发生了镜面反射,形成平面镜成像。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那么天上的月亮在水中的成像情况怎么样呢?我们不妨从你每天都要照的镜子研究看看。
你每天都要照镜子,你有没有什么疑问?拿起镜子来仔细看看。
教师引导着学生找出想知道的问题:师:像和物的大小是否相同?像和物到镜面距离是否相等?成像原理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要研究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也很想知道,讨论之后找同学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器材并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实验1验证: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
在桌面上铺一张方格纸,纸上竖立一块平板玻璃,作为平面镜,并记下平面镜的位置。
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平面镜的前方,可以看到它的像,用另一只蜡烛放在平板玻璃的后面看是否与他重合。
学生说明实验结论。
结论: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
实验2验证:平面镜成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在上面实验的基础上,用刻度尺量出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再用刻度尺量出另一只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做两次.将实验结果填在下面表格内。
第3节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体验用“替代”的方法确定像的位置的研究方法.2.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描述现象,归纳规律的能力.3.在实验中观察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用多种方法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后,又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实验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重点】设计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难点】用平板玻璃取代平面镜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用物体与像重合,来比较像与物的关系.这两个“替代”是实验的关键,也是设计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虚像的概念.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引入.在自然界中也有平面镜(课件显示倒影),同学们平时观察过这些美景吗?那么现在让我们面对手中的平面镜,我们能够看到什么?2.观察平面镜中的像.请同学们用平面镜观察自己的脸,思考:(1)脸和脸的像大小相等吗?(脸和脸的像大小相等.)(2)眨右眼时,平面镜中的像也眨右眼吗? (平面镜中的像是眨左眼)3.猜想与假设.同学们,我们经常使用平面镜,对平面镜成像问题有许多感性的认识,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允许有不正确的猜想)(1)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2)像与物等大.4.探究课题.非常好!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平面镜中成像时,像的大小、形状、及位置与物体的大小、形状及位置有什么关系?平面镜所成像能否呈现在光屏上?5.设计实验验证猜想.(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3)怎样判断后面的蜡烛与像已经完全重合?在玻璃板的前面左右移动头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起来后面的蜡烛和像完全重合为止.(如果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这些问题学生能自己找到答案,并能设计出验证猜想(1)的实验方案)如何来探究像与物体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确探究目的).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6.设计实验验证猜想(2)像是“近大远小”的还是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学生方案(1):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离玻璃板远近不同的位置,观察像的大小(此方案教师要给予否定,利用人眼对同一架飞机在高空和跟前的不同视觉感受,说明仅凭眼睛观察来判断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并不可靠).学生方案(2):把一根中等高度的蜡烛放在离玻璃板较近的位置,拿另一根较高的蜡烛移到成像的位置处,观察它们能否完全重合,从而验证“近大”是否正确;同理去验证“远小”是否正确.学生方案(3):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点燃其中一支放在离玻璃板远近不同的位置,拿另一支移到成像的位置,比较像与后面蜡烛的大小关系.……(出示课件:展示疏理后的设计方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体是否大小相等呢?学生自由回答.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与像比较(替代物).7.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同学们2人为一小组,用桌子上的平面镜和其它器材做实验试试看,行不行.(玻璃板暂不取出)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8.引导.我们只能在平面镜的前面看见物体的像,在背面看不见像了,没办法把“替代物”放到平面镜背面的像的位置上.大家在后面放一张白纸(作光屏),屏上会出现物体的像吗?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镜子后面的漆挡住了光线,无法透过.(学生自由发言)(课件显示)师问: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代物”?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寻找像的位置?用什么办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的关系?(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得出解决办法)学生纷纷换用平板玻璃继续完成实验.(1)实验器材:有平面镜、两支相同的笔、有颜色的纸板、两只相同的棋子.(2)实验步骤:○1将玻璃板垂直置于光具座的中央,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三角块支架,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面的三角块支架的像.○2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3将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4移到蜡烛的位置,观察其像的大小有无变化.○5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玻璃板一定要竖直;后面的蜡烛与像完全重合;别忘记录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实验数据;实验时要注意玻璃板轻拿轻放,不要让蜡油烫到手,实验完毕要及时熄灭蜡烛.)教师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学生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并采集实验数据,完成探究报告单.(3)分析和论证.○1学生分析有关数据,讨论观察的实验现象,归纳结论.(课件显示)师小结:可认为像与物体是关于镜面对称.○ 2上课时,我们看了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产生的美景,现在能不能用我们刚才探究的规律解释一下,水中的美景为什么看上去是倒立的呢?(课件显示)选取自然界和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让学生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并讨论、分析形成的原因.要点主要是:水面相当一平面镜;物体在水中的每一个像点都与物点“等距”;从水面上看是倒的了.引导学生分析所成的像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是虚像.9.总结.平面镜成的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物理学把这种像叫虚像,而把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实像.(课件显示: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实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就是虚像.)那么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生:虚像.(课件显示)通过作图来认识平面镜成虚像的含意,知道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巩固光的反射规律知识.10.评估与交流.实验操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测量的结果是不是可靠?各组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对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还有哪些猜想?课后同学们自己探究一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是相反的吗?11.了解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常见应用.并结合阅读材料讲述凹面镜和凸面镜分别对光线具有会聚和发散作用,以及讲述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球面镜的实例.【跟进训练】1.有些电工仪表的刻度盘上有一个弧形缺口,缺口下面有一面镜子,它的作用是( A )A.读数时使眼睛处于正确位置B.增加刻度盘的亮度C.检验仪表是否水平D.便于观察仪表的内部结构2.水平桌面上斜放着一个平面镜,桌面上有一个小球向镜面滚去.要使平面镜中小球的像沿竖直方向下落,则镜面与桌面间的夹角α应为( B )A.30°B.45°C.60°D.90°3.生物显微镜的镜筒下面有一个小镜子,用来增加进入镜筒的光强.如果小镜子的镜面可以选择,在生物课上使用时,效果最好的是( A )A.凹型镜面B.凸型镜面C.平面镜面D.乳白平面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大、等距、垂直.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只能用眼睛观察.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教学视频见课件.。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5.3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案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习目标: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观察:每人对着平面镜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成的像,思考以下问题:1、你在平面镜中的像在什么地方?2、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一样吗?3、当你改变与平面镜的距离时,你到镜面的距离和像的大小怎样变化?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设计实验:参阅课本探究内容设计出实验方案并交流。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否)相交?它们的反向延长线__________(能、否)相交?交点在平面镜的什么位置?用虚线画出。
小结:这个并不存在的交点就是发光点S的虚像。
5、请再作出另一个发光点P的虚像。
6、利用画出的物点和像点的位置,再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阅读“球面镜”,完成下列问题:1、球面镜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凸面镜使平行光______,凹面镜使平行光_______。
2、常见的凸面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见的凹面镜有____________。
3、在这段文章中,什么地方涉及了“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这个道理?达标检测1.当你照镜子的时候,可在镜子里看到另外一个“你”,镜子里的这个“你”就是你的_________,由于进入你眼睛的光线并非真正来自平面镜后的“你”,所以把这个“你”叫做_________.2.平面镜成的像_________在光屏上显示出来(填“能”或“不能”),平面镜成像是物体反射的光或物体发出的光射到平面镜时发生了_________的结果.3.某同学身高1.7 m,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5 m处,他的像高是_________,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_________.若此人向平面镜移动 1 m,则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_________,他的像高为_________.4.水面也能发生反射,我们从水中看到空中的飞机是_________像.(填“虚”“实”)参考答案:1.像,虚像2.不能,反射3.1.7 m,1.5 m,0.5 m,1.7 m4.虚。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一、学习目标:1.能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 掌握平面镜成像作图。
能利用平面镜解决实际问题。
4.能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了解,感受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学习过程【学点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关于平面镜成像,你想知道它的哪些特点?思考如何验证你的猜想?1、所选实验器材:、、、。
2、所进行的实验步骤;①组装器材:把一张纸平铺在桌面上;把插入支架,放在纸上做标记;检查平面镜与底面是否垂直。
②第一次实验:把左点燃的蜡烛A 放在前纸的某位置;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慢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点燃蜡烛的像,这时蜡烛B的位置就是蜡烛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的位置,经过测量比较,将数据记入下表中。
③第二、三次实验:把物体移动到更远(或更近)的距离,重新做上面的实验,并将测量结果记入下面的表格中。
④移开蜡烛B,用白纸屏幕放在该位置上,直接观察白纸上出现蜡烛的像。
4、探究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问题A .探究中为什么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 。
B .探究中使用刻度尺的目的: 。
C .探究中为何备用两个相同的蜡烛: 。
D .探究中如发现一个物体始终无法与像重合,则原因是 。
E .用光屏在平面镜后面能否接到像? ,原因是: 5、分析数据得出结论:①像和物的大小 , ②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 ③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 ,④成的像是 、 像。
跟踪练习:1、某同学身高1.7 m ,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5 m 处,他的像高是_______m ,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_______m ;若此人向平面镜移动 1 m ,则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______m ,像与他相距_______m ,他的像高为_______m ,像的大小将 (变大、变小、不变)。
2、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 和B ,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 ,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①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 .②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____ ____关系.③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__________关系.点燃A 蜡烛,小心地移动B 蜡烛,直到与A 蜡烛的像 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进一步观察A 、B 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_.此图乙原放置玻璃板处图甲纸张A B实验应该做三次或三次以上的原因是④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__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像(填“虚”或“实”).⑤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_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⑥图乙是他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
平面镜成像学案
【知识梳理】
1、识记并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距平面镜的远近及平面镜的大小无关;
(3)像与物体连线与镜面垂直;
(4)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是对称的。
2、识记虚像能用眼睛观察,不能用光屏接收。
【自学展示】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观察实验,并思考以下问题
1.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
2.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4.平面镜成的像是立的像
像与物的这种关系我们称:像与物关于平面镜;
图像:像与物上下一致,左右;
问题:1.为什么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
2.为什么选取两只大小相同的蜡烛?
二、平面镜成像原理
1、虚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实际光线(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并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故叫虚像。
虚像___ _用眼睛观察,________用光屏接收
2、虚像在作图时虚像用表示.
三、平面镜成像作图
【检测巩固】
1、某同学身高1.7m,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5m处,他的像高是_________,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_________.若此人向平面镜移动1m,则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_________,他的像高为_________
2、某同学在做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
在此实验中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_____________关系
(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_____关系;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像。
3.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与()
A.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 B.平面镜的大小有关
C.物体的大小有关
D.物体放的角度有关
4、湖水深10m,小鸟在距离湖面6m的空中飞翔,它在湖中的像距离小鸟______m
5、当你站在镜子前,你会发现你向后退时,你的像会______(远离/靠近)你;当你用右手拿着物体时,镜中的“你”用______手拿着物体的。
6.池塘深5米,月球到地球距离为3.8×108米,水中月亮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为米
7.天上的太阳在平静的湖水中成的像是像,像和天上的太阳大小 .
8.检查视力时,要求眼睛与视力表间距离为5m.某房间长仅有3米,如果视力表对面3m处竖有一面镜子,人面对镜子而坐,人离平面镜距离 m,即可符合要求5.作图题
(1)如图1所示,P′是点光源P在平面镜所成的像,试作出平面镜.
(2)在图2中画出字母F在平面镜中的像.
6、下图是某同学作的光路图,他只画了一条入射光线和另一条反射光线,请你帮他画出发光点S和像点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