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近岸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的研制及应用_王项南
- 格式:pdf
- 大小:931.38 KB
- 文档页数:6
深海观测平台技术
王项南;马丽珊;熊焰;高艳波;张静
【期刊名称】《海洋技术》
【年(卷),期】2007(026)003
【摘要】介绍了深海观测平台的重要性,以及国内外在此项技术上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一套深海观测平台技术的设计构想以及对于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和展望.【总页数】3页(P16-18)
【作者】王项南;马丽珊;熊焰;高艳波;张静
【作者单位】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天津,300111;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天津,300111;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天津,300111;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天津,300111;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天津,3001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15.2
【相关文献】
1.中海油服深海钻井平台技术获突破 [J],
2.深海平台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J], 李润培;谢永和;舒志
3.深海通信浮标蜂窝集装式传输平台技术 [J], 谷军
4.对深海特殊生物的研究--记海洋生物学家一天的深海观测记录 [J], 余家驹
5.南海深海海底观测网试验系统海底动力观测数据集 [J], 常永国;张飞;郭永刚;宋晓阳;杨杰;刘若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深海环境和生物系统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深海,作为地球表面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占据着广阔的海洋面积,然而,由于深海环境的特殊性,深海生态系统的研究和探索往往困难重重。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讨论深海环境和生物系统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一、深海环境的研究方法深海环境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剖面测量、采样和遥感三种方法。
1.剖面测量剖面测量是深海环境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采用声学设备对海底地形和水体各项参数进行探测。
常用的剖面测量方法有舰船声呐、多波束测量、潜水器或遥控器声呐、海底地震仪等。
这些设备可以测量深渊、地形、水深、水温、水压等深海环境参数,通过测量数据可以分析深海环境变化。
2.采样采样是深海生物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手段,通过采样不同深度的海水或沉积物来确定深海生物的分布和种类。
采样方法包括拖网、鱼渔具、潜水器等,包括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在内的海洋生物都可以通过采样得到。
3.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利用航空或卫星等遥感载体获取深海环境信息的方法。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海面温度数据、水色数据、气溶胶和海盐含量、表层风等深海环境信息。
此外,遥感技术还能够获取大气和水体交换的信息以及生物的分布和数量,以及其他动植物群落的变化。
二、深海生物系统的研究方法深海生物系统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采样、光学和声学三种方法。
1.采样深海生物学研究中,采样是获取深海生物的基础手段,包括采集海底沉积物、底栖生物、浮游生物和深海鱼类等。
采样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拖网、人工放置机械手、声学或光学观测,还有人工下潜器等。
2.光学技术光学技术是深海生物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利用光学设备可以对深海生物的形态、色彩和其他特征进行观察和记录。
常用的光学设备有潜水器、遥控水下车、高分辨率相机等。
3.声学技术声学技术在深海生物学研究和探索中也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声学设备可以测量水深、水温、海底地形、水文学和物理学参数,并且用于跟踪鱼群、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数量和活动情况。
第33卷第4期2014年8月海洋技术学报JOURNAL OF OCEAN TECHNOLOGYVol.33,No.4Aug ,2014收稿日期:2014-03-11基金项目:2013年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资助项目(GHME2013ZC01)作者简介:王项南(1965-),男,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环境监测。
E-mail:notckj@海洋能发电装备现场检测技术研究王项南1,夏海南1,2,李雪临1,段云棋1,张巍1,张原飞1(1.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天津300112;2.大连海洋大学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116023)摘要:近年来,随着海洋能发电装备研发工作的不断深入,其性能测试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因此,在综合分析目前我国海洋能发电装备研发现状以及海洋能发电装备测试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海洋能发电装备现场检测平台设计方案。
主要介绍了现场检测平台的基本功能和系统构成。
该方案使得设计出的现场检测平台能够满足波浪能、潮流能等海洋能发电装备功率特性和电能质量特性的测试需求。
被测海洋能发电装备可以是已进入实海况示范试验阶段的全比例尺或小比例尺工程样机。
关键词:海洋能发电装备;现场检测平台;电力测试中图分类号:P7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2029(2014)04-0112-05伴随着人类对化石燃料的开发与利用,世界的能源储备量急剧减少,并且引发了很多环境问题。
因此,世界各国都着手于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左右,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很大一部分被广阔的海水所吸收,同时月球、太阳等天体对海水的引潮力作用又使得海水具有规律性的周期运动,因此在海洋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1]。
同时,海洋能是绿色可再生能源,人类对海洋能的开发与利用不会引起温室效应、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
因此,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着手于海洋能发电装备的研发。
目前世界各国研发的海洋能发电装备主要分为潮流能发电装备、波浪能发电装备、盐差能发电装备、温差能发电装备等类型[2]。
测绘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案例解析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对海洋环境的关注度的提高,测绘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通过几个实际案例,探讨测绘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情况及其效果。
案例一:海洋沉积物分布测绘海洋沉积物的分布情况对于研究海洋生态系统和环境演变非常重要。
传统的沉积物采样方法繁琐且成本较高,因此利用测绘技术进行沉积物分布的快速测绘成为解决方案之一。
在某海洋环境监测项目中,使用多波束声纳系统进行了海洋沉积物的分布测绘。
该系统可以同时获取多条声纳波束的反射信号,并通过信号处理算法得到沉积物的分布情况。
通过船载多波束声纳系统的实时测绘,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沉积物分布数据,为后续的环境分析和生态系统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案例二:海洋潮流测量与模拟海洋潮流的研究对于海洋环境监测、海事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测绘技术在海洋潮流测量和模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某海洋能利用项目中,利用卫星遥感和潮流测量仪进行了对海洋潮流的监测和模拟。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到海洋表面的海流信息,结合浮标观测数据和水流剖面仪测量数据进行潮流模拟,从而准确预测潮流的变化趋势。
这样的潮流模拟结果可以为海洋工程、海上作业等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
案例三:海底地形测量及海岸线变化监测海洋地形的测量与海岸线的监测对于海洋环境的保护和海岸带规划有着重要的作用。
利用测绘技术进行海底地形测量和海岸线变化监测可以对相关的地质、水文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从而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及规划措施。
例如,在某个海岸线退缩较快的地区,测绘技术被应用于监测该地区海岸线的变化情况。
通过激光雷达技术获取海岸线上各个时间点的高程信息,并结合卫星影像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海岸线的变化趋势以及原因。
这样的监测结果可以为海岸线退缩预警、生态保护和海岸带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测绘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多波束声纳系统的沉积物分布测绘、卫星遥感和潮流测量仪的海洋潮流测量与模拟、激光雷达技术的海底地形测量及海岸线变化监测等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测绘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良好效果。
水下光谱辐射测量技术
王项南
【期刊名称】《海洋技术》
【年(卷),期】2003(022)002
【摘要】海水中的叶绿素、泥沙、黄色物质等及其含量直接影响海水的光谱特性.此外,海洋水色遥感算法的建立及验证也离不开现场相关光学参数的测量,准确的海水现场光谱辐射测量,是提高海洋水色定量化遥感精度的重要环节.文章通过开展水下光谱辐射测量方法的讨论、仪器总体方案的设计及相应的试验的结果分析,提出了有关水下光谱辐射测量仪器构成的一些想法.
【总页数】7页(P12-18)
【作者】王项南
【作者单位】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天津,3001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15.6
【相关文献】
1.LED 总光谱辐射通量测量技术的研究 [J], 刘慧;赵伟强;刘建;李奕;赵海粟
2.超高速碰撞可见光谱辐射强度测量技术 [J], 石安华;柳森;黄洁;李毅;韩冬;马平
3.瞬态光谱测量技术与多光谱辐射测温技术的巧妙结合——用于测定火工药剂的燃烧温度 [J], 刘樵子;李占英
4.声强测量技术在水下结构辐射噪声近场测量中的应用 [J], 王怀应
5.热红外光谱仪系统的内部杂散辐射定标与测量技术 [J], 彭俊; 何琦; 张营; 王佰海; 孙德新; 刘银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岸海洋水质监测和水生态系统保护方法近岸海洋水质监测和水生态系统保护是保护海洋环境和维护水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任务。
随着经济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近岸海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威胁。
因此,建立有效的水质监测体系和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重要的近岸海洋水质监测和水生态系统保护方法。
一、近岸海洋水质监测1.水样采集与分析对近岸海洋的水质进行监测需要采集一定数量和深度的水样,并进行分析。
常见的监测指标包括溶解氧、 pH值、浊度、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和磷酸盐等。
此外,还需要监测有机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磷和有机氯等。
2.自动监测系统近年来,自动监测系统在近岸海洋水质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这些系统能够连续监测关键水质参数,并实时传输数据,提高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自动监测系统的安装位置应遍布海洋区域,以全面监测海洋水质变化。
3.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无接触的水质监测方法,能够提供大范围和高分辨率的水质信息。
通过获取红外光谱和可见光谱信息,分析海洋水体的温度、色素含量和叶绿素浓度等指标。
遥感技术的优势在于快速获取信息,适用于大范围的监测和评估。
二、水生态系统保护方法1.建立保护区和人工湿地建立近岸海洋的保护区和人工湿地是一种重要的水生态系统保护方法。
保护区的建立可以限制捕捞和破坏性活动,保护海洋生物的栖息地。
而人工湿地则可以增加近岸海洋的自然滤波系统,净化海水和提供栖息地。
2.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源的排放是保护近岸海洋水质的关键。
工业企业应建立和执行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确保废水经过必要的处理才能排入海洋。
此外,加强农业的管理和监管,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减少非点源污染对近岸海洋的影响。
3.海洋生态修复对已经受到污染和破坏的近岸海洋,需要进行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可通过重建海底植物、人工投放海洋生物和人工鱼礁等方式实现,以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此外,对于受损的滨海湿地,及时进行生态修复工作也是重要的保护措施。
北极新建岸基观测站海洋观测系统建设方案一、基于高频地波雷达的海表动力参数监测系统(一)工作内容在格陵兰岛新建站区,建设高频地波雷达监测系统,实现对海面300KM范围内的风场、浪场、流场等动力参数的高精度和全天候的实时监测。
(二)实施步骤根据岸基观测站选址位置,选择地形高地和利用建设地点。
采用国内外联合开发、国内骨千单位实施、运行和维护的办法,组建高频地波雷达监测系统。
建立高频地波雷达数据自动处理分析系统,并实现关键参数的部分数据的实时回传国内。
依托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与研究骨干单位,设置专业的运行维护队伍,并定期对系统进行检测、升级更新。
二、开展海洋断面观测(一)工作内容:借助调查艇开展CTD/LADCP断面观测,获取站基周边海域海洋温、盐、流剖面的变化特征,加深对北欧海环境特征及变化的认识。
(二)实施步骤:采购CTD、LADCP、甲板单元、线缆、绞车等设备,制造仪器架。
在岸基周边开阔水域设置水文观测站位,关注格陵兰流、东格陵兰锋区及回流区的观测。
将仪器设备安置在调查艇上,进行试验。
乘坐调查艇,前往调查海域,按操作规程下放仪器进行观测,获取温、盐、流等剖面数据。
三、开展近岸潜标断面观测(一)工作内容在格陵兰岛陆架区布放多套锚碇潜标观测系统,形成潜标观测断面。
潜标搭载高精度验潮仪、ADCP、海流计、CTD 和CT等海洋设备,长期连续获取观测站周边海域温、盐、流、潮等环境要素,研究海洋水团性质、跃层和锋面的强度及分布、海流和潮汐的特征及变化等,探索海洋内部物质输运和能量交换过程。
通过潮汐数据分析,实现潮汐预报,研究海平面变化。
(二)实施步骤根据岸基观测站选址位置,在格陵兰岛东侧陆架垂直于北冰洋出流的方向设置潜标观测断面。
根据断面位置和极地出流水、回流水、东格陵兰流的分布,设计潜标,采购高精度验潮仪、ADCP、海流计、CTD、CT和声学释放器等仪器及锚链、重块、卸扣、绳缆等配件并组装。
借助站内小艇或通过国际合作的科考船,前往观测站位布放潜标。
海洋污染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研究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约 70%,对于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气候调节以及提供丰富的资源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海洋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污染威胁。
为了有效地保护海洋环境,海洋污染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变得尤为关键。
传统的海洋污染监测方法主要依赖于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
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污染数据,但存在着诸多局限性。
例如,采样点的选择往往具有随机性,难以全面反映海洋污染的真实情况;采样和分析过程耗时较长,无法及时获取污染信息;而且对于大面积的海洋区域,传统监测方法的成本过高。
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近年来,一系列创新的海洋污染监测技术应运而生。
遥感技术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突破。
通过卫星搭载的传感器,可以对大面积的海洋表面进行快速扫描,获取有关海洋温度、叶绿素浓度、油污分布等信息。
这种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大范围的同步监测,还能够提供长时间序列的数据,有助于研究海洋污染的变化趋势。
无人机监测技术在海洋污染监测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无人机可以灵活地在近海区域飞行,搭载各种监测设备,如高清摄像机、多光谱传感器等,获取高分辨率的图像和数据。
与传统的监测手段相比,无人机监测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响应迅速等优点。
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对特定区域进行重点监测,及时发现突发的海洋污染事件。
除了遥感和无人机技术,生物监测技术也是一种创新的监测手段。
某些海洋生物对环境中的污染物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它们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海洋污染的程度。
例如,牡蛎、贻贝等贝类生物能够积累海水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通过分析它们体内的污染物含量,可以间接评估海洋环境的质量。
此外,一些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代谢活动也会受到海洋污染的影响,通过研究微生物的变化,可以为海洋污染监测提供新的视角。
在海洋污染监测技术的创新过程中,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也功不可没。
新型的传感器能够更加灵敏、准确地检测海水中的各种污染物,如化学需氧量(COD)、重金属离子、石油类物质等。
2016年海洋科学技术奖获奖汇总表一、特等奖1、海洋智能无人艇平台技术推荐单位:中国太平洋学会主要完成单位: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国家海洋局南海调查技术中心主要完成人:张云飞、蒋俊杰、董超、成亮、邹雪松、钱立兵、唐梓力二、一等奖1、基于多源遥感手段的北海区海洋灾害业务化应急监测系统研制与应用推荐单位: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主要完成单位: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海监北海航空支队、山东科技大学主要完成人:胡伟、王宁、商杰、钟山、张晰、范学炜、王瑞富、丁一、赵鹏、王立鹏、靳熙芳、黄蕊、崔廷伟、刘爱超、辛蕾2、赤潮立体自动监测技术与系统集成应用推荐单位: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主要完成单位: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四川大学主要完成人:徐韧、毛天明、杨跃忠、杜军兰、张新申、程祥圣、王项南、刘材材、李亿红、陶邦一、杨颖、叶属峰、李志恩、楼琇林、李阳3、“十二五”北极海域物理海洋和海洋气象考察推荐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主要完成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局东海预报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主要完成人:马德毅、刘娜、李涛、李丙瑞、雷瑞波、何琰、林丽娜、卞林根、李春花、邓小东、朱大勇、许东峰、高郭平、王晓宇、孔彬4、海洋烷烃降解菌与代谢机制研究推荐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主要完成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主要完成人:邵宗泽、王万鹏、王丽萍、赖其良5、胶州湾生态系统长期监测与系统研究推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孙松、孙晓霞、李新正、宋金明、俞志明、杨红生、张光涛、李超伦、张芳、张永山、赵永芳、王世伟、赵增霞6、海洋功能蛋白规模化制备及高值产品产业化推荐单位: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烟台新时代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好当家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秦松、李八方、孙永军、刘志河、刘云涛、张健、王颖、宋理平、焦绪栋、吴仕鹏、赵雪、石丽花、刘天红、赵丽丽、赵云苹7、海洋环境中病原微生物检测评价技术研究与应用推荐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要完成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要完成人:樊景凤、明红霞、苏洁、梁玉波、马玉娟、石岩、李宏俊、李洪波、张振冬、王丽丽8、北极冰下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研制与应用推荐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主要完成人:李硕、李一平、李丙瑞、史久新、张艾群、曾俊宝、唐元贵、李涛、雷瑞波、李智刚9、密推荐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主要完成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5个单位主要完成人:郝增周等13人三、二等奖1、滨海旅游区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应用推荐单位: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要完成单位: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局厦门海洋预报台、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青岛国信汇泉湾管理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魏立新、吴向荣、孙虎林、苏博、李志强、徐子钧、陈国斌、马静、张薇、邓小花2、海上微波综合观测系统与动力卫星定标应用推荐单位: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要完成单位: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中海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厦门理工学院主要完成人:林明森、兰志刚、宋庆君、朱建华、王振占、张建、申辉、周武、杨安安、何原荣3、我国北方典型海岛生态系统固碳生物资源调查与承载力评估推荐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主要完成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天津理工大学主要完成人:石洪华、丁德文、池源、郑伟、王晓丽、沈程程、彭士涛、霍元子、郭振、乔明阳4、刺参深加工与质量标准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推荐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大连棒棰岛海产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好当家海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滨食品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青岛佳日隆海洋食品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王联珠、刘淇、曹荣、朱文嘉、薛勇、郭莹莹、孙永军、吴岩强、黄万成、赵玲5、定位壳聚糖硫酸酯制备与降血糖活性研究推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主要完成人:邢荣娥、李鹏程、刘松、于华华6、基于超疏水表面的海洋腐蚀防护技术开发研究推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主要完成人:王鹏、张盾、邱日、吴佳佳、万逸7、海洋红藻卤代活性成分的发现及关键技术研究推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主要完成人:王斌贵、季乃云、李可、李晓明、段小娟8、南海多尺度资料同化系统及多年高分辨率再分析产品推荐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彭世球、曾学智、王东晓、齐义泉、陈荣裕9、海洋工程装备高性能涂层材料推荐单位: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主要完成单位:江苏麟龙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冯立新、张平则、尹国贤、魏小昕、应峰、陈竺、缪强、姚正军、梁文萍、魏东博10、海洋工程平台大功率舵桨推进系统推荐单位: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主要完成单位:南京高精船用设备有限公司,镇江同舟螺旋桨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陈永道、舒永东、常晓雷、杜鹏、常江、王湘来、徐高峰、梅斌贤、宋佩学、郁玉峰11、条斑紫菜品种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研究推荐单位: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主要完成单位: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常熟理工学院、海安县兰波实业有限公司、江苏瑞达海洋食品有限公司、南通华莹海苔食品有限公司、赣榆县润雨海藻培植场、南通海益苔业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陆勤勤、朱建一、周伟、胡传明、张涛、张美如、许广平、陈国耀、姜红霞、丁亚平12、重要海洋埋栖型养殖贝类种质资源开发与应用推荐单位: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主要完成单位:浙江万里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甬盛水产种业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林志华、董迎辉、刘志鸿、包永波、尤仲杰、吴彪、边平江、何琳、申屠基康、孙长森13、海洋多糖新技术开发研究及产业化应用推荐单位: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主要完成单位:厦门蓝湾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孙丽、石国宗、张慧兰、赵坐都、张仰宇、周炜、张栋明、王锌源、韩尧跃、潘启胜14、自升式钻井平台模块化建造技术推荐单位: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主要完成单位: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邵丹、徐占勇、王杰、叶飞、张海甬、刘勇、岑国英、张理燕、汪练、蒋林勇15、“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整体设计改造工程推荐单位: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主要完成单位: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要完成人:张福民、张申宁、袁绍宏、程斌、吴刚、张优、厉启宏、徐宁、王燕舞、徐鹏飞16、深海大型悬浮式立管支撑系统研制推荐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主要完成单位: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中船重工(武汉)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设计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严俊、王宇、赵耀、范为、刘波、代波涛、曹国强、王鹏、李新宇、李璇17、海藻多糖资源的生物转化工程技术研究推荐单位:中国海洋大学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主要完成人:牟海津、毛相朝、王颖、王鹏、王静雪、孙元芹、刘哲民18、海洋低营养级生物的胁迫响应机制及途径推荐单位:中国海洋大学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海洋大学主要完成人:王悠、唐学玺、周斌、肖慧、王影、张鑫鑫19、海洋中尺度涡旋识别跟踪技术及其在海洋涡致输运、大气对涡旋的响应和渔业生产中的应用推荐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要完成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要完成人:董昌明、刘宇、杨劲松、邹斌、徐海明、管玉平、储小青、王坚红、马静、徐广珺20、河口海岸沉积动力学及其环境效应推荐单位:南京大学主要完成单位:南京大学主要完成人:汪亚平、高建华、于谦、史本伟、杨旸21、近海鲐鱼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推荐单位:上海海洋大学主要完成单位:上海海洋大学主要完成人:陈新军、李纲、官文江、李曰嵩、雷林、高峰、丁琪、刘金立、田思泉、李云凯22、深水区水下溢油数值模拟与三维仿真系统研究推荐单位: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完成单位:中海石油环保服务(天津)有限公司、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主要完成人:安伟、章焱、李建伟、魏泽勋、赵宇鹏、王永刚、陈海波、谭海涛、李昊、靳卫卫23、密推荐单位: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要完成单位: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等3个单位主要完成人:吴新荣等10人24、密推荐单位: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主要完成单位: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主要完成人:蔡斌等10人25、密推荐单位: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主要完成单位: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主要完成人:郭永金等10人26、密推荐单位: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主要完成单位: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主要完成人:张春燕等10人四、2016年度海洋优秀科技图书拟获优名单1、铸海--中国海洋钻井装备飞跃发展30年作者:朱江责编:周丹,曾佳佳2、海洋涡旋探测与分析作者:董昌明责编:胡凯,王腾飞3、中国综合水产养殖的生态学基础作者:董双林责编:李秀伟,李悦4、大陆边缘地质特征与200海里以外大陆架界限确定作者:黎明碧、李家彪、方银霞、唐勇、丁巍伟责编:王溪、任玲5、中国极地考察三十年作者: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责编:白燕、王溪6、中国海洋鱼类(上、中、下卷)作者:陈大刚,张美昭责编:魏建功、孙玉苗、董超、乔成、张跃飞7、中国风暴潮灾害史料集(1949-2009)(上、下册)作者:于福江、董剑希、叶琳等责编:朱瑾、任玲8、中国海滩养护技术手册作者:蔡锋等责编:苏勤、杨传霞9、低纬度西太平洋硅藻席沉积与碳循环作者:李铁刚,熊志方,翟滨责编:方菁,江波10、海底光缆工程作者:叶银灿、姜新民、潘国富、姜伟等责编:李宝华11、海洋与健康:海洋环境中的病原体作者:樊景凤、苏洁、明红霞责编:苏勤12、海洋物理化学作者:王江涛,谭丽菊责编:孟显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