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词典编纂中的文化词语释义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4
国内双语词典文化词语的释义现状探析摘要:语言和文化具有紧密的联系。
双语词典是学习和使用外语的重要工具,不仅应全面解释所列词目的语义内容,而且还要特别重视传递源语文化词语的文化信息。
本文对比分析了国内几部双语词典对文化词语的处理情况,旨在通过分析总体现状,指出其不足之处并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关键词:双语词典;文化词语;释义中图分类号:h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370-02双语词典编纂涉及到两种语言,它的基本任务是研究两种语言在词汇体系中所存在的差异。
双语词典为了准确地反映英汉两种语言词义要素的等值、非等值、不完全等值,就必须进行对比。
对比不仅需要对比词的语义结构、内涵,词的组合特点,还要对比由于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非等值或不完全等值。
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它们不仅用不同的符号命名同一事物,而且往往赋予其不同的文化语义。
李明指出,双语词典实际上承担着跨文化交流的任务,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双语词典理所当然应该提供异域文化的信息,尤其是与本族文化相异的内容。
双语词典应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加以界定。
笔者将文化词语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只属于一种文化的词。
在源语中的所指内容在目的语的社会里并不存在。
例如汉语中的“仁”“龙舟节”“粽子”等,英语中的“individualism”“privacy”“thanksgiving”等词。
第二类是指在不同语言中存在的大量看似词义相近而实际隐含着不同社会文化意义的词语,比如英汉语中的数目词、颜色词等。
第三类是指语言中存在的成语、典故和谚语。
双语词典必须点明其文化渊源,揭示其社会文化内涵。
第四类即人名、地名,大学、报社、广播电台名等,这类词语也是一国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
下面分别从词条立目、释义和配例三方面考察国内几部词典对上述四类文化词语的处理现状,并与柯林斯英汉双解词典做适当对比。
一、立目收词立目是词典编纂的第一步,收词的宽窄与词典的质量密切相关。
双语词典文化特有词释义如今,在一个越来越全球化的世界中,英语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通用语言,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它。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它们也可以与英语混合使用。
每种不同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有词汇,它们可能看起来很相似,但是在不同的文化中它们的意思是不同的。
这就是双语文化在英语和其他语言中的特有词汇。
双语文化的定义双语文化是指在一个地区拥有两种或以上语言文化的文化,它们可能是一国本土的语言,也可能是一种国际语言。
双语文化的特征是,两种语言(或以上)可以互相影响,并且互相混合使用。
当一种文化的特有词汇被另一种文化掌握时,它们就会变成双语文化的词汇。
双语文化的特有词释义双语文化的特有词汇是指属于双语文化的词汇或术语,它们在英语和另一种语言中都有不同的意思。
举例来说,英语中的“coupon”可以是一种优惠券或代金券,而在法语中,这个词则是指“折扣”。
因此,它们虽然看起来相似,但是在不同的文化中意思可能完全不同。
词典在掌握双语文化特有词汇时,用一本双语词典是非常有用的。
双语词典有助于用户理解在不同文化和语言中对特定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双语词典还可以帮助用户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以及在不同的语言中如何表达相同的概念。
它还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化上的细微差别,以及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
双语词典的用处在双语文化的环境中,双语词典可以帮助掌握双语文化特有词汇。
它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语言,并帮助他们更好地使用语言。
双语词典还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掌握双语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分辨和理解这些差异,并且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信息。
未来的前景当前,双语文化的影响已经在不同社会群体中发挥作用。
自从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的不同文化和语言文化都在不断发展,双语文化也会继续壮大和发展。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例如网络、社交媒体,人们更容易接触到更多不同文化下的特有词汇,双语词典也会越来越重要。
结论双语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其中的不同文化都会对语言有自己的影响。
双语词典编纂与跨文化研究盛培林一、文化与语言西方著名语言学家、人类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认为“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留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
把中文词汇放到社会文化的领域中去研究,如词汇的形成、演变,词义的引申、发展,与哲学、宗教、民族心理、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天文历法、风俗习惯等关系如何,它们是怎样影响词汇的动态发展的?诸如此类的研究成果必然对汉外、外汉双语词典的编纂带来深刻的影响。
双语词典涉及两种不同的语言,它们各自不同的文化环境决定了各自语言中的词包含着不同的词义含量,并在词义的演变中,进行着方向、途径、方式各不相同的运动过程。
二、双语词典词汇的文化义双语词典是以词汇为描述对象,而两种语言由于各自不同的文化渊源,体现了强烈的民族个性。
因而在双语词典的编纂中,编者“不能一般地对语言进行语言学分析,而必须从哲学的高度对语言与社会规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关系等进行深入的分析,甚至借鉴解释学方法深入考察语言的文化功能和文化价值”。
双语词典的编者必须把词汇里所蕴含的民族文化背景义准确地表达出来,而不能仅局限于词汇的概念义素(notional sememe)。
举pigtail 为例,笔者在英国观看中学生的文娱演出,一位舞蹈女老师就扎了pigtail(马尾辫)。
问她为什么扎pigtail(马尾辫),她兴高采烈地回答是为了attention(引人注目)。
pigtail表示“辫子”义时,还借用了“猪尾巴”这个形象的比喻。
在英国女士看来并无不妥,但在汉语中,如称某女子头上扎的是“猪尾巴”就有不尊重女性之嫌。
所以在英汉双语辞典中,pigtail 的中文释义,在辫子后可括注(羊角辫、马尾辫)。
在英语中dragon(龙)是指一种口吐烈焰的猛兽,指人时往往含贬义,指恶人、悍妇、母夜叉。
但在汉语中,龙是帝王的象征,往往与吉祥联系在一起,这里有明显的文化差异。
所以我们认为亚洲四小龙不应直译为four dragons,而应译为four tigers,更能为英美人所理解。
英汉新词词典编纂中的若干问题高永伟英汉新词词典编纂是双语词典编纂中一个比较新的领域。
迄今为止,在我国出版的英汉新词词典有十多种,其中最早的是葛传椝先生等编写的、于1947年出版的《英文新字辞典》。
以后的新词词典大多出现在80年代之后,其中在最近几年出版的有柳闻的《英汉新词小词典》(1994年)、陆国强和陆继东的《英语新词语词典》(1996年)、陈永国的《英语新词词典》(1996年)、张福基的《新英汉双解新词语词典》(1997年)、王庆新的《现代英语新词语词典》(1998年)、范岳的《新时代英语新词词典》(1999年)以及陆谷孙的《英汉大词典补编》(1999年)。
本文试从笔者的编写实践参与《英汉大词典补编》的编写工作。
出发,着重分析英汉新词词典编纂过程中编者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一、语料库的建立语料库的建立是词典编写工作的基础(infrastructure)。
一部词典的成功与否与语料库不无关联。
在新词词典编纂中,语料库的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其原因很简单,词目的选择和释义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例证。
而对英汉新词词典的编者来说,词目的选择和释义在参考国外现有辞书的同时,还得依赖于原始例证。
由此,编者们遇到的首要问题便是“建立怎样的语料库”。
依笔者之见,新词语料库中例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解释词义,体现用法,说明词源,提供文化背景信息等。
为此,编者应从英美国家的报章杂志中选取原始例证,以体现现代英语的最新发展。
这样的工作当然是费时费力的。
然而它的好处也是不言而喻的。
陆谷孙先生所提出的“外族敏感性”(alien sensitivity)(Lu,1998)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笔者也有类似的经历:由于经常在美国的《绅士》(Esquire)和《纽约》(New York)等杂志中看到wazoo一词(常以词组up the wazoo或out the wazoo出现),我便在1997年12月向美国新词杂志《巴恩哈特词典伴侣》(Barnhart Dictionary Companion)的主编David K. Barnhart 询问该词。
双语词典文化特有词释义摘要:双语词典是语言、文化和知识传播的桥梁。
双语词典中文化特有词的释义对于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文化特有词采用灵活有效的释义方法将有利于词典用户更好地学习语言和理解源语文化。
本文从文化特有词的义项特点出发,探讨双语词典中文化特有词可行的释义方法。
关键词:双语词典文化特有词释义方法义项一、引言词典是语言与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语言、知识和文化得以传承的工具。
因此,双语词典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
在跨文化交际日趋频繁的今天,双语词典中文化特有词的释义则是文化问题在词典中最直接的体现。
兹古斯塔在《词典学概论》中指出“即便对于普通的门外汉而言,词典释义中最为显眼的是文化特有词的释义”。
[1]二、文化特有词的义项分类语言与文化是一对连体婴,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则是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来体现,因此,文化特有词的义项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
从文化特有词义项所涉及的范围来看,文化特有词的义项可具体细分为以下3类:(1)涉及某种民族文化的义项。
这种义项可以直接从语词的指称意义中领悟,比,jacket, apple pie 让人联想到美国文化。
(2)涉及不同文化关联的义项。
言语社区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使用语言,某些义项也随之沉淀,变成隐含的文化特有的义项,比如,white hat在汉语里有一关联义项表示“好人”,因为在美国西部好人经常带白色的帽子。
(3)涉及不同文化观念(notion)的义项。
用汉语的“杂货店”和英语的drugstore(杂货店)作为例子:汉语的“杂货店”指的是出售瓷器、炊具、烟花等日用品的小商店,而英语的“杂货店”则是指兼营杂货、化妆品、酒水的药房。
由此可见,对于“杂货”这一概念,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概念。
[2]三、双语词典中文化特有词的释义方法鉴于文化特有词义项独特的文化性,在用目的语对源语词目词释义的过程中,释义既要体现源语所传载的文化信息,又要便于目的语用户的理解。
收稿日期:2008-09-1作者简介:崔卫生(1972-),女,安徽庐江人,硕士,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教师。
研究方向为翻译和词典学。
双语词典对于词汇的文化附加意义的阐释方法崔卫生(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外语系,广东南海 528225)摘要:词汇意义主要由概念意义和一组附加意义构成,其中包括文化附加意义。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附加意义起着重要的作用。
双语词典是实现两种语言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应该从不同的角度阐释词的文化附加意义。
基于对文化附加意义的基本特征和双语词典翻译原则的分析,提出在双语词典中阐释文化附加意义的五种方法:文化注释、例证、括注、括注加插图以及标记。
关键词:双语词典;文化附加意义;词汇意义;阐释中图分类号:H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79(2009)03-0156-04Methods to I nterpret Additional Cultural Meanings ofWords in Bilingual DictionariesC UI Wei -sheng(Department of F oreign Languages ,Nanhai Cam pus ,S outh China N ormal University ,Nanhai ,G uangdong 528225,China )Abstract :W ord meaning mainly consists of conceptual meanings and a set of additional meanings ,including cultural mean 2ings.Additional cultural meanings (AC M )play a vital role in the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The bilingual dictionary is a bridge to realize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 o different languages.Therefore ,it should interpret the AC M of w ords from different aspects.According to the basic features of AC M and the principles of bilingual dictionary translatio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methods to fully interpret the AC M of w ords :Cultural N otes ,I llustrative Exam ples ,G losses ,G losses plus I llustrations ,and Labels.K ey w ords :bilingual dictionaries ;additional cultural meanings ;lexical meanings ;interpretation一、词的文化附加意义及其特征词汇意义是词所表现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现实,是客观现实在人们头脑中主观能动的反映。
收稿日期:2012-06-26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英汉学习词典编纂的中国模式研究”(sc11xk007)、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重点项目“非词语化现象在英语学习词典中的表现研究”(SCWY11-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蒲玉琳(1987 ),女,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双语词典学、应用语言学。
陈丛梅(1966 ),女,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双语词典学、应用语言学。
2012年12月第31卷第12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Dec.2012Vol.31No.12英汉双语词典例证中的文化信息蒲玉琳,陈丛梅(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绵阳621010)摘要:在词典编纂中,例证的选择是一项核心任务。
传统的例证研究通常涉及词的固定搭配、词义理解、同义词辨析等。
随着对语言使用者需求的进一步重视,以及词典编纂理论愈加成熟和系统,词典例证需要体现更加完备的信息,而通过例证了解词目相关文化信息,也成为了词典编纂和研究的重点。
本文将通过探索英汉学习词典中例证文化信息的现状,分析例证文化信息尚待完善的原因,为英汉学习词典中例证文化信息的选择和处理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例证;英汉学习词典;文化信息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 (2012)12-0076-04一、引言语言与文化历来是不可分割相互交叉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刑福义教授在他所主编的《文化语言学》一书的开篇就提出“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
”(1990:序)由此可见,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词典,作为收录词汇的专门工具,也就毫无疑问和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正如李明于1998年撰文指出:“作为记录词汇,词义,语言信息的词典理所当然应视作文化构建的一部分。
”(1998:40-42)而常用的英汉双语学习词典,涉及两种语言符号系统,也就需处理至少两个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这就要求词典编纂者在编纂过程中不仅要向使用者提供英汉两种语言在符号上的差异,更要通过释义,例证等为学习者提供其想了解和应该了解的相关文化信息。
双语词典编纂中的文化词语释义张志强(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453002 )提要:本文作者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探讨了在双语词典编纂中加强源语文化信息传递的重要性,例举了我国现行双语词典编纂中存在的对源语“文化词语”的立目、释义、配例不充分不妥当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文化词语;文化信息;跨文化传播;双语词典Abstract:Viewing the compiling of bilingual dictionaries as a mea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author of the present paper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transfer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of the SL in bilingual dictionaries. He illustrates the drawbacks of inadequate and improper interpretation of some of the typical 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some of the bilingual dictionaries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his own suggestion on the improvement of bilingual dictionary compiling.Key words:culturally-loaded words, cultural informa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ilingual dictionary问题的提出曾经问及不少学生和教师:“棒球”与“垒球”是否一回事?回答要么是“不清楚”,要么就是“它们是一种运动的两种叫法”。
笔者对这一问题原先也认识模糊,因为很早以前看过的一本时代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英华大辞典》中对baseball一词的解释是:棒球,垒球,野球。
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笔者查阅了许多辞书。
然而一番搜检下来,问题虽得以解决,但笔者仍不能释然,深感我们的双语词典在立目、释义与配例上仍有不少需要改进之处。
徐海、黄建华在其“双语辞书:现状与走势”(2000)一文中曾提到双语辞书现存的六个主要问题,它们是:一,缺乏新意,重复出版现象严重;二,有规不依,自行其事;三,收词不平衡,瞻前不顾后;四,编排随意,立目不当;五,原创性不足,例句摘抄严重;六,信息滞后,附录内容缺乏更新。
笔者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编纂者对双语词典跨文化传播功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足够的文化意识,缺少对读者获取异域文化信息需求的考虑。
文化信息传递编写双语词典很大程度上是在做翻译,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它所要传递的不仅仅是所列条目的语义信息,也应包括其文化信息,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双语词典要想做到对源语文化信息的传递其实并不太难,至少要比一般的文本翻译容易,因为词典可以进行大量的解释性翻译。
关键是词典编纂者要树立文化传播的意识,要在立目、释义和配例上给予“文化词语”以特别的关注。
所谓“文化词语”,是指那些较为突出地表现源语文化中人们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词语,它们或是在译入语文化中不存在或原先不存在、现阶段仍为译入语读者所不熟悉,或是在文化意象上与译入语文化相冲突,或是与译入语中某些词貌合神离,如英语中的(the)established religion, privacy, individualism, public school, cowboy, dragon, cricket, baseball,May Day等;汉语中的“鬼神”、“道”、“仁”、“老乡”、“狗”、“端午节”、“粽子”等。
笔者选取了上列英语词语中的几个,查阅了一些常用的双语词典,发现这些辞书对它们的解释不是不充分就是欠准确。
先看public school。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新英汉词典》(增补本)的解释是:1,(英国的)公学;2,(美国的)公立中学(或小学)。
本文开头提到的《英华大辞典》1989年由商务印书馆修订再版,改名为《英华大词典》,它的解释是:[美]公立学校,[英]公学,私立(寄宿制大学预备)学校。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的《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的解释只有:公立学校。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的《英汉大词典》所给的解释较为详细:1,(美国和苏格兰指初等或中等的)公立学校,公办学校;2,(英国和威尔士的)公学(一种贵族化的私立付费学校,实行寄宿制,常为大学的预科学校)。
英美的教育体制与我国的有较大不同,国人对此多不太了解,词典对相关条目的绍介理应更详尽一些,如对“公立学校”的解释是否也可象对“公学”一样稍微详细一点?再看cowboy一词。
《新英汉词典》的释义是:1,牧童;(美国西部的)骑马牧者,牛仔;2,[美俚]西部风味的夹心面包;3,莽撞的人(尤指横冲直撞的驾驶者)。
《英华大词典》的释义与《新英汉词典》的大同小异。
《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比上两部多了一个义项:牧场工人。
还是《英汉大词典》的释义较为详尽:1,放牛娃,牧童;2,[美](牧场的)牧牛工,牛仔(指19 世纪时美国西部的骑马牧人,现已成为小说、电影中的西部冒险人物,以骑马、打枪、哼唱西部小调的形象出现);该词典共开列了该词的九个义项,唯一缺憾就是对它作“牛仔”解时的文化意蕴说明不够。
依据毕继万(2000),“该词的文化形象是:独来独往,无拘无束,我行我素的‘浪漫’性格。
”又据邓炎昌、刘润清(1989),“cowboy与美国早期开发西部地区有关,关于他们的传说总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和传奇色彩。
在汉语中译为‘牧童’或‘牛仔’,反映不出这些意义。
”让我们再看一下May Day。
《新英汉词典》的释义是:五一国际劳动节;(英国风俗)五朔节。
《英华大词典》:五一劳动节,五朔节。
《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与《英华大词典》释义相同。
《英汉大词典》:1,五一国际劳动节;2,五朔节(每年5月1日,是日为春天到来而举行庆祝活动,是中古时代和现代欧洲的传统节日)。
该词典在介绍词语的文化意义方面所做的努力是值得称道的,但美中不足的是个别地方不够准确:首先,依据A. S. Hornby牛津大学出版社《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英国的春季约从3月21日起到6月22日止。
该辞书在解释May Day时,也只是说它是a spring festival,即春天的一个节日,并未说它是庆祝春天到来的一个节日。
其次,五朔节也是美国的一个节日;还有,1978年以后,英国的五朔节定在每年五月的第一个星期一(赵恒元等,1996),而非每年的5月1日。
试想,如果不对五朔节这个外国节日作一个准确简明的介绍,只译出一个“五朔节”来又有多大意义呢?如果提供的信息有误,读者岂不是要被误导吗?此外,宗教是一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宗教的词语也应引起我们词典编纂者的特别关注,该多费些笔墨时一定不要吝啬。
对于(the)established religion 以上几部词典的释义都只有“(英)国教”,笔者认为,为读者计,词典对“国教”作一简要说明是完全必要的。
最后再来看一下笔者在本文开头提到的baseball和softball。
就这两个词笔者查阅了更多的辞书。
《英华大词典》1989年修订版:baseball棒球,棒球运动;softball软式棒球,垒球。
1997年版的《蓝登书屋韦氏英汉大学词典》:baseball 棒球,棒球运动;softball软式垒球运动,软式棒球运动,软式垒球,软式棒球。
而人民日报出版社于1992年所出的《英汉百科翻译大词典》给出的解释就更让人迷惑:baseball,1. 垒球He honestly believed that he loved baseball.他由衷地相信自己爱好垒球。
2. (体)棒球;softball,(体)垒球。
《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的解释也给人留下了不解之处:baseball棒球,棒球运动,indoor baseball 室内垒球;softball 垒球,垒球运动。
《新英汉词典》与《英汉大词典》对这两个词的释义基本一样:baseball 棒球运动,棒球;softball垒球运动,垒球。
后者与前者的不同之处是它指出softball可用作动词,意为“与……打垒球”。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大英汉词典》除了给出与《新英汉词典》大致相同的释义外,还给出了几个短语:get to first base[美俚]获得起码的成就,获得初步的成功(通常用作否定式)reach first base[美俚]开始取得成功,有可能成功,取得良好的开端(常用于否定句、疑问句或条件句中)touch all the bases[美]涉及一切有关细节base hit安全打。
科学普及出版社1986年版的《英汉大学词典》中没有收录softball一词,只有baseball:棒球,棒球运动。
但国防工业出版社1987年版的《英汉辞海》却对baseball和softball 作了较多的解释:baseball,1. 棒球,一种由两队进行比赛、每队九人的球类运动,比赛需用球、棒、手套。
球场很大,集中在由4个垒占4个角的正方形内场,每边90英尺。
2. 用球,软木或橡皮球心,用细线缠成球形(以下省略,笔者)。
softball,很类似棒球的运动,场地较小,球较大,按规定则要求低手投球,在投手投球前跑垒员不得离垒。
用球:圆周约12英寸的平缝球,里面充塞木棉,外面用马皮或牛皮包裹。
不知道读者看了以上词典说明,对baseball和softball两个词是明白了还是糊涂了,反正笔者是看了个眼花缭乱,不敢轻信任何一部双语词典,最终还是得求助于英英词典和百科全书。
Encyclopedia Americana的讲解自然最为详尽,只是篇幅太长不便摘录,何况我们也不能把词典搞得象百科全书一样。
而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 nglish(3rd edition)则解释得简洁明了:baseball, 1. a game played with a hard, rawhide-covered ball and wooden bat by two opposing teams of nine or ten players each: it is played on a field with four bases forming a diamond-shaped circuit. 2. the ball used. softball, a game like baseball played on a smaller diamond and with a larger, softer ball for seven innings.至此,对baseball和softball我们总算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前者是棒球(运动),后者是垒球(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