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尘半月报表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1
各矿井:为认真落实《煤矿安全规程》、《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的规定,规范和加强煤矿作业场所的粉尘监测工作,分析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的危害程度,科学评价作业场所的劳动卫生条件,保护职工的安全和健康,煤电公司研究制定了《平禹煤电公司矿井粉尘监测规定》,现予印发,望认真贯彻执行。
矿井粉尘监测规定为规范和加强煤矿作业场所的粉尘监测工作,分析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的危害程度,保护职工的安全和健康,现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等的规定,特制定本规定。
一、测尘机构设置(一)各矿井必须设置专职测尘机构,建立粉尘测定实验室和配置专职测尘人员。
专职测尘人员的配备每个采区不少于1人。
(二)测尘员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和两年以上的井下工龄,并经专门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后方能从事测尘工作。
(三)矿通风科负责本矿范围的测尘管理和指导工作。
负责检查测尘人员的工作质量,了解、评价防尘情况,定期公布和上报测尘结果。
作业场所粉尘浓度严重超标的应及时向主管部门汇报,以便采取措施改善作业环境。
(四)粉尘测定实验室按规定配备感量不低于0.0001g的分析天平、烘箱、采样器、气体流量计、秒表(计时器)、干燥器、滤膜等仪器和材料。
(五)使用的粉尘检测仪器仪表,必须具有有效的计量检验合格证。
二、测尘时间(一)作业场所的总粉尘(以下称“全尘”)浓度:井下每月测定2次(每半月测定1次),地面每月测定1次。
(二)定点呼吸性粉尘:每月测定1次。
工班个体呼吸性粉尘:采掘工作面每3个月测定1次,其它工作面或作业场所每6个月测定1次。
(三)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和粉尘分散度:每6个月测定1次。
采掘工作面有变动时,应及时进行SiO2测定。
(四)采掘工作面每个月应进行1次全工作班连续粉尘(全尘和呼吸性粉尘)测定。
三、测尘方法及合格率计算(一)测尘点的选择和布置测尘点应布置在尘源的回风侧粉尘扩散的较均匀地区的呼吸带(井上下作业场所测尘点的选择和布置见附表1)。
文件编号:RHD-QB-K5754 (管理制度范本系列)编辑:XXXXXX查核:XXXXXX时间:XXXXXX矿井粉尘监测规定标准版本矿井粉尘监测规定标准版本操作指导:该管理制度文件为日常单位或公司为保证的工作、生产能够安全稳定地有效运转而制定的,并由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
,其中条款可根据自己现实基础上调整,请仔细浏览后进行编辑与保存。
为规范和加强煤矿作业场所的粉尘监测工作,分析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的危害程度,保护职工的安全和健康,现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等的规定,特制定本规定。
一、测尘机构设置(一)各矿井必须设置专职测尘机构,建立粉尘测定实验室和配置专职测尘人员。
专职测尘人员的配备每个采区不少于1人。
(二)测尘员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和两年以上的井下工龄,并经专门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后方能从事测尘工作。
(三)矿通风科负责本矿范围的测尘管理和指导工作。
负责检查测尘人员的工作质量,了解、评价防尘情况,定期公布和上报测尘结果。
作业场所粉尘浓度严重超标的应及时向主管部门汇报,以便采取措施改善作业环境。
(四)粉尘测定实验室按规定配备感量不低于0.0001g的分析天平、烘箱、采样器、气体流量计、秒表(计时器)、干燥器、滤膜等仪器和材料。
(五)使用的粉尘检测仪器仪表,必须具有有效的计量检验合格证。
二、测尘时间(一)作业场所的总粉尘(以下称“全尘”)浓度:井下每月测定2次(每半月测定1次),地面每月测定1次。
(二)定点呼吸性粉尘:每月测定1次。
工班个体呼吸性粉尘:采掘工作面每3个月测定1次,其它工作面或作业场所每6个月测定1次。
(三)粉尘中游离SiO₂含量和粉尘分散度:每6个月测定1次。
采掘工作面有变动时,应及时进行SiO₂测定。
(四)采掘工作面每个月应进行1次全工作班连续粉尘(全尘和呼吸性粉尘)测定。
三、测尘方法及合格率计算(一)测尘点的选择和布置测尘点应布置在尘源的回风侧粉尘扩散的较均匀地区的呼吸带(井上下作业场所测尘点的选择和布置见附表1)。
负责人:
测尘员: 粉尘测定(全尘)记录
2014年5月(单位:m³/mg)
报出日期: 年 月 日
建生煤业有限公司粉尘测定(全尘)月报表
2013年6月(单位:m³/mg)
主管部门负责人:
李冠立测尘员:王帅报出日期:2013年6月30日
李冠立测尘员:王帅建生煤业有限公司粉尘测定(全尘)月报表
报出日期:2013年7月15日
主管部门负责人:
建生煤业有限公司粉尘测定(全尘)月报表
主管部门负责人:李冠立测尘员:王帅报出日期:2013年7月30日
建生煤业有限公司粉尘测定(全尘)月报表
2013年8月(单位:m³/mg)
主管部门负责人:李冠立测尘员:王帅报出日期:2013年8月15日
测尘员:王帅报出日期:2013年8月30日
建生煤业有限公司粉尘测定(全尘)月报表
2013年8月(单位:m³/mg)
李冠立主管部门负责人:
建生煤业有限公司粉尘测定(全尘)月报表
2013年9月(单位:m³/mg)
主管部门负责人:李冠立测尘员:王帅报出日期:2013年9月15日
主管部门负责人:李冠立测尘员:王帅报出日期:2013年9月15日
主管部门负责人:李冠立测尘员:王帅报出日期:2013年9月30日
主管部门负责人:李冠立测尘员:王帅报出日期:2013年10月15日
主管部门负责人:李冠立测尘员:王帅报出日期:2013年9月30日。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测尘报表范例篇一:测尘报表 201X.8测尘报表总工程师审签:平政煤矿通风科201X年8月31日全尘呼尘测尘日期:201X年8月16日仪器型号:AKFC—92A测尘日期:201X年8月17日仪器型号:AKFC—92A篇二:测尘报表测尘报表测定仪器:测定时间:测定人:乡宁焦煤集团王蟒沟煤业有限公司测尘报表篇三:测试报告范例文档级别:X级模板编号:TNET-QR-RD004 模板版本:V1.0XXXX公司系统名称V1.0测试报告(功能+性能)版本记录状态:C-创建文档,A-增加内容,M-修改内容,D-删除内容目录引言 .................................................................. ...................................................... 4 1.1 编制目的 .................................................................. ..................................................................... ............. 4 1.2 词汇表 .................................................................. ..................................................................... ................. 4 1.3 背景 .................................................................. ..................................................................... ..................... 4 2 测试管理 .................................................................. ............................................ 4 2.1 测试范围与主要内容 .................................................................. .............................................................. 4 2.2 测试方法 .................................................................. ..................................................................... ............. 4 2.3 测试环境与测试辅助工具 .................................................................. ...................................................... 5 2.4 测试准则 .................................................................. ..................................................................... ............. 5 2.5 测试接受准则 .................................................................. ..................................................................... ..... 5 2.6 BUG的定义标准 .................................................................. ..................................................................... .... 5 2.7 人员与任务表 .................................................................. ..................................................................... ..... 6 2.8 缺陷管理与改错计划 .................................................................. .............................................................. 7 3 测试概要 .................................................................. ............................................ 7 3.1 测试执行 .................................................................. ..................................................................... ............. 7 3.2 测试用例 .................................................................. ..................................................................... ............. 8 3.2.1 功能性 .................................................................. ..................................................................... .......... 8 3.2.2 易用性 .................................................................. ..................................................................... .......... 8 4 测试结果 .................................................................. ............................................ 8 4.1 BUG量表格统计 .................................................................. ..................................................................... ... 8 4.2 柱形图统计 .................................................................. ..................................................................... ......... 9 4.3 BUG趋势图 .................................................................. ..................................................................... ........... 9 4.4 BUG引入阶段 .................................................................. ..................................................................... ..... 10 4.5 BUG状态分布 .................................................................. ..................................................................... ..... 10 5 测试结论 .................................................................. ........................................... 11 5.1 功能性 .................................................................. ..................................................................... ............... 11 5.2 易用性 .................................................................. ..................................................................... ............... 11 5.3 兼容性 .................................................................. ..................................................................... ............... 11 6 附录. 本计划审批意见 .................................................................. . (11)引言。
延崇七标扬尘控制半月报信息
1、施工便道两侧边坡、隧道口边坡采用伪装网进行百分百覆盖;对临时弃渣场进行严密覆盖;对现场堆放的材料进行全覆盖;渣土运输车辆覆盖,降低扬尘、减少渣土遗撒。
2、项目部配备三台洒水车,对便道、边坡、隧道洞口、洞内、临时弃渣场等进行不间断洒水降尘;每个洞口、临时弃渣场均配备了雾炮进行喷雾降尘;喷锚站、2#便道安装了自动喷雾系统,场区门口安装自动喷淋洗车装置、便道口设置洗车池用于轮胎冲洗;项目部购置了一台新能源电动洒水车用于佛峪口隧道出口进行洒水降尘。
3、工地出入口、喷锚站、隧道施工现场、便道设置专门的卫生保洁人员对现场存在的垃圾、遗撒渣土等进行清扫,以保证现场道路、洞口、场站干净整洁;驻地、施工现场设置垃圾桶,对钢筋废料进行回收利用,其余废弃物经分类、统一收集后,定期运往当地环卫部门指定的垃圾场。
矿井粉尘监测规定为规范和加强煤矿作业场所的粉尘监测工作,分析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的危害程度,保护职工的安全和健康,现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等的规定,特制定本规定。
一、测尘机构设置(一)各矿井必须设置专职测尘机构,建立粉尘测定实验室和配置专职测尘人员。
专职测尘人员的配备每个采区不少于1人。
(二)测尘员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和两年以上的井下工龄,并经专门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后方能从事测尘工作.(三)矿通风科负责本矿范围的测尘管理和指导工作.负责检查测尘人员的工作质量,了解、评价防尘情况,定期公布和上报测尘结果.作业场所粉尘浓度严重超标的应及时向主管部门汇报,以便采取措施改善作业环境。
(四)粉尘测定实验室按规定配备感量不低于0.0001g 的分析天平、烘箱、采样器、气体流量计、秒表(计时器)、干燥器、滤膜等仪器和材料。
(五)使用的粉尘检测仪器仪表,必须具有有效的计量检验合格证。
二、测尘时间(一)作业场所的总粉尘(以下称“全尘”)浓度:井下每月测定2次(每半月测定1次),地面每月测定1次。
(二)定点呼吸性粉尘:每月测定1次.工班个体呼吸性粉尘:采掘工作面每3个月测定1次,其它工作面或作业场所每6个月测定1次。
(三)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和粉尘分散度:每6个月测定1次。
采掘工作面有变动时,应及时进行SiO2测定。
(四)采掘工作面每个月应进行1次全工作班连续粉尘(全尘和呼吸性粉尘)测定。
三、测尘方法及合格率计算(一)测尘点的选择和布置测尘点应布置在尘源的回风侧粉尘扩散的较均匀地区的呼吸带(井上下作业场所测尘点的选择和布置见附表1)。
呼吸带是指作业场所距巷道底板高1.5m作业人员呼吸的地带.在薄煤层及其它特殊情况下,呼吸带高度应根据实际情况随之变化。
(二)测尘方法1。
煤矿粉尘浓度(全尘、呼吸性粉尘)、游离SiO2含量和粉尘分散度测定应按GB 5748《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规定的方法进行。
防尘管理标准防尘管理标准QG/XQ0225-2021一、制定依据本标准依据以下规范的相关条款制定:《煤矿平安规程》、《煤矿井工开采通风技术条件》AQ10282021、《永煤集团瓦斯综合治理规定》(永煤股份[2021]53号)、《永煤集团"一通三防'例会等四项制度的通知》(永煤生[2021]100号)。
二、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矿井通风管理的标准,适用于矿井综合防尘管理的实施与考核。
三、标准内容(一)综合防尘系统管理标准1.胶带机巷及刮板输送机巷内的防尘管路(108)每隔50m设置一个三通阀门,其它巷道每隔100m设置一个三通阀门;井下煤仓、输送机、转载点有完善的喷雾洒水装置,喷雾掩盖煤流,喷嘴之间距离为300mm;若煤体比较潮湿且没有煤尘飞扬,可以不打开喷雾,否则打开喷雾进行降尘。
主要进、回风大巷及采区进、回风巷每400~500m安装一道净化水幕;采煤工作面进、回风巷及掘进工作面安装二道净化水幕,第一道距工作面30~50m(综采面80m),其次道距工作面80~100m(综采面130m),采掘机工作时或爆破前必需开启,喷条距顶板50mm,两喷头距离为400~500mm。
全部净化水幕迎向风流,喷头与顶板成30度夹角,要能够封闭全断面,在检查时发觉违反规定,每处/次对责任区队罚款200元,对队长及技术负责人各罚款100元。
2.采掘机必需有内外喷雾装置,能掩盖滚筒,无水或喷雾装置损坏必需停机;采掘工作面采纳湿式打眼和使用水炮泥;爆破前后洒水灭尘。
否则每次对跟班队长、班长各罚款100元。
3.各采掘工作面防尘设施实行谁安装、谁管理、谁修理。
主要进风大巷及采区进风巷的净化水幕由生产技术科组织验收后交运输队使用和管理,每班要开启2小时,发觉问题书面形式向生产技术科汇报,生产技术科支配通风队修理(喷嘴不出水由运输队处理);主要回风大巷及采区回风巷的净化水幕由机电二队安装、使用、维护。
全部净化水幕及装卸载点喷雾装置必需悬挂管理责任牌,写明责任人,否则对责任人罚款100元。
井下粉尘测定制度平煤股份六矿 2017年1月1日井下粉尘测定制度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以及《煤炭安全规程》(2016)等法律法规中有关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规定,贯彻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加强和规范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煤炭行业职工队伍素质,实现煤炭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促进其健康发展。
随着煤矿企业生产规模和生产装备的现代化,煤矿企业在开采、掘进、运输等各项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粉尘。
为了掌握作业场所的产尘量、危害范围、爆炸范围及工作环境情况,必须定期检测粉尘,掌握粉尘的活动规律,加强粉尘的管理,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保护职工的身心健康。
为此,我矿特制定井下粉尘测定制度。
一、粉尘测定工作组织领导1、组长:2、副组长:二、粉尘测定工作的具体目的:1、通过对生产环境空气中粉尘的含量及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为观察扬尘作业环境空气中接尘工人健康水平、尘肺病的发生情况提供必要的环境因素资料。
2、通过对生产环境中粉尘测定情况,确定被测定环境空气中粉尘的质和量是否符合国家卫生监督要求,为监督部门提供必要的依据。
3、通过对生产环境空气中粉尘存在情况的测定,为评价作业环境防尘管理的效果,改善作业环境,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4、通过对生产环境粉尘情况的测定和数据的积累,为研究尘肺病发生发展规律,制定粉尘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5、为防止煤尘或其他有爆炸危险的粉尘爆炸提供科学依据。
三、矿井粉尘测定的项目:1、粉尘浓度,包括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对井下各个测点进行每月2次的粉尘浓度测定、化验工作。
2、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每6个月测定一次。
3、粉尘分散度每6个月测定一次。
四、测尘点的选择和布置把测尘点布置在尘源的回风侧,粉尘扩散得较均匀地区的呼吸带,呼吸带是指作业场所距巷道底板高1.5米作业人员呼吸的地带。
主要硐室:材料库、配电室、水泵房、机修室等都作为单独一个测点。
测点结果上报:所有测点粉尘浓度每半月测定一次,每次测定报表队保存,半月报上报战线;每月月报上报战线及相关各业务科室,由战线上报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