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静安高中补习班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5
重难点05 古诗词鉴赏-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建议用时:60分钟)1.鉴赏范围应以古诗词文学常识及唐诗宋词为主,兼顾元明清时代的诗歌。
考查内容仍以语言风格、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诗歌的形象、以及观点评价出现。
2.更重视整体理解,各考点综合考查。
单首诗歌考查形式仍将是主流,比较阅读将成为一大热点。
3.立足整体把握,从小处切入设题。
近年来,从具体的某一句、某一联入手考理解,从前后顺序或照应的角度考构思,从古人的评价或关于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考鉴赏的命题方式较为流行。
1、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分析意境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3、分析技巧(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4、分析语言特色(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分析单字技巧(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5)该词对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6、分析情感、主旨(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7、评价题(1)认真审题(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8、比较评价题(1)通读诗词,分别把握各自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上海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和文言文一、古诗词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上海高中语文教学中,必背古诗词是学生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背诵古诗词,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语感,提高语文修养,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1.《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2.《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文言文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文体,其使用较为复杂,包括古文辞、古代冠方文书、古代通信文等。
在上海高中语文必背的文言文中,既有经典的古代文言文,也有古代名家的文言文作品。
1.《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庄子》齐物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聖人无名。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和文言文,在濡染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生还可以培养自己对语言的感觉,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进而将这些知识融入到自己的成长之中。
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上海高中语文必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优秀人文素养的必修课程。
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学习和领悟,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文水平,还可以了解和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上海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和文言文的教学任务显得尤为重要。
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对待这些经典文学作品,不仅要背诵,更要理解、领悟其中的内涵,将美好的情感和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成长之中。
古诗词鉴赏之方法和术语知识积累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
要做到知人论世以察诗情;题目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
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以便鉴赏时恰当选用。
一、咀嚼诗歌语言反复诵读,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技巧的阅读习惯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欣赏时要重点关注诗中动词、形容词、特殊词(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的作用。
动词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字音韵铿锵,且“敲”字有声音,以响衬静,突出了居处的僻静。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组十四个叠字,或写人物的动作行为,或写周围环境,或直抒胸臆,将诗人遭受一系列深创巨痛之后的茫然若失、凄凉、悲残、悲戚的情怀,全面准确地刻画出来。
同时读起来又有韵律感。
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所以单独列出。
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萧萧”写出了秋叶在风中飘零而下的声音,让人联想到诗人绵延不尽的愁思。
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第一章文言文中考诗词曲鉴赏静安初中培训机构新王牌第二节诗词曲鉴赏分值:4分(一)默写(15分)1、夕阳西下,。
(《天净沙·秋思》)2、山河破碎风飘絮,。
《过零丁洋》3、,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4、关河梦断何处,。
(《诉衷情》)5、,皆出酒食。
(《桃花源记》)(二)阅读下面的诗和曲,完成第6—7题(4分)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6、诗中“万籁”的意思是;“钟磬”中的“磬”是古代用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2分)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是一首无言律诗,颈联对仗工整。
B、首联交代时间、地点,景物清新明丽,写出了诗人对佛地的向往之情。
C、“深”字写出了禅寺的优雅宁静之美,“空”字写出了禅寺的空灵悠远之美。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隐逸山林的志趣。
杨浦区2015年初三二模语文试题(一)默写(15分)1、____________________,雨后全无叶底花。
(《雨晴》)2、万籁此俱寂,________________。
(《题破山寺后禅院》)3、________________,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4、以为神,____________________。
(《黔之驴》)5、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二)阅读古诗,完成6-7题(4分)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诗中“澹澹”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7、下列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诗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壮观景象,气象恢宏博大。
B.“若”字表明作者写的是虚景,即诗句表达的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上海市高三语文古诗词鉴赏训练一、内容鉴赏【知识梳理】诗歌的思想内容,指诗中所描写的形象,即人、事、景、物,以及诗人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对思想内容的鉴赏,就是认识诗歌中的形象,领会诗人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的意境,分析作品思想价值等。
【能力训练】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作者在这首诗中创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2.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①。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②。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③。
仍连故乡水,万里送行舟④。
[注释] ①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临长江。
②平野:大平原。
大荒:无边的原野。
③海楼:海市蜃楼。
光折射产生的虚幻景象。
④故乡水:指长江水。
诗人早年住在长江上游四川。
万里:喻行程之远。
1.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初游楚地之作。
这里的“送别”不是送别友人的意思,而是指。
2.首联交待诗人的,中间两联描写景色,联扣题目中的“送别”二字。
全诗景象阔大,气概豪迈,体现出诗人的诗风。
3.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用语奇妙,历来被称为不朽佳句,请从意境的角度加以鉴赏评析。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
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2.这首诗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
西塞山怀古①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②,金陵王气黯然收③。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④。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①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县东,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静安高考补习班新王牌告知诗词鉴赏很重要诗词鉴赏(二)景物形象深度分析【学习目标】1、理解意象和意境的内涵,掌握写景诗歌鉴赏方法;2、掌握景物形象不同题型答题思路,能恰当作答。
【基础知识梳理】一、读懂景物形象1、置身诗境就是读者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
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2、缘景明情(1)意象: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
(2)意境: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统一的情境。
(3)缘景明情步骤:意象——意象特点——意境——情感苏幕遮周邦彦燎沈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二、题型分析与答题步骤意象赏析问:分析意象有何特点。
(1)概括诗歌意象特征。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有明显手法可点出)意境品味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翻译)(2)概括意境或画面。
(点明时间地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三、常见意象内涵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知识点专项练习(五四制)古诗鉴赏(解析版)(2022·上海·单元测试)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就是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
2.朗读下列句子时,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明月/别枝/惊鹊B.七八个/星天外C.听取/蛙声/一片D.旧时/茅店/社林边3.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明月”、“清风”点染夏夜美好景色,“惊鹊”、“鸣蝉”以声衬静,表现夏夜幽静。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丰收后人们热烈畅谈的情景,进一步补充夏夜特色。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巧用数词、名词,清新活泼,朴素通俗。
D.这首词描写美丽的农村风光,抒发词人喜爱农村生活的感情。
4.诗词中哪两句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给人印象深刻?请从本诗中找出来。
5.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6.(2020·上海浦东新·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诗词,完成问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的作者是_____,“醉书”的意思是_____。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021·上海松江·期中)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语文辅导讲义课题古诗词鉴赏二授课日期及时段1、梳理易错的表现手法;内容摘要2、掌握不同题材古诗词的特点。
教学内容一、表现手法-比兴和托物言志融会贯通,古今一也看过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吗?“小沈阳”唱了一句陕北民歌:“山丹丹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小沈阳一炮打响,从此红遍中国。
不可否认,小沈阳或多或少沾了陕北民歌的光。
陕北民歌歌词美就美在比兴手法的娴熟运用上。
“五谷里个田苗子/ 惟有高粱高/ 一十三省的女儿呦/ 数上那个兰花花好。
”这便是“比”,用高粱在五谷里的高挑比喻兰花花在女子里的出众,不光形象贴切,而且意境优美。
“阳洼洼糜子背洼谷/ 那达想你那达哭。
”(阳洼洼指向阳的田地,糜子是一种粮食,背洼指阴面田地)这便是“兴”,先咏糜谷之事以引起怀人之词,不光能使表情达意顺理成章,而且还为人物活动创设了阔远的背景。
宋代学者朱熹总结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代诗歌常用的两种表现手法:比兴寄托和托物言志。
知识典例一、比兴手法举例1.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以河洲上和鸣的鸟联想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
第四章开头“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被弃的命运此时自然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2.屈原《离骚》把草木、鱼虫、鸟兽和风云雷电都赋予了生命,让它们活动,用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谓“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诗人“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异花香草来装饰自己,表现了自己美好的精神世界。
3.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
2023届上海市高考复习:历年真题(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一、【2017ꞏ上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下列小题。
广陵赠别(唐)李白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
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1.本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2.以下评价适合于本诗的一项是A.含蓄委婉B.雄奇瑰丽C.高亢豪放D.明快俊逸3.本诗是怎样抒写临别感情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二、【2016ꞏ上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4.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5.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6.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三、【2015ꞏ上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隐净山中大雨(南宋)张孝祥青嶂度云气,幽壑舞回风。
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①龙。
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 万叠,汹汹欲崩空。
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
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
人间应失匕箸③,高处独从容。
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
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注]①碧霄:隐净山有碧霄泉。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静安新王牌一积累运用(5分)1.(1)按要求填空(4分)(2)小明跑步健身,坚持一段时间后想放弃,以下句子适合来激励他的一项是()(1分)A.行百里者半九十。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D.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二阅读(5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题。
(13分)古文之美妙在简约⑴杜牧《阿房宫赋》开篇气势磅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将六国败亡,秦皇一统,残民自逞,骄奢淫逸,以寥寥十二字概括,表现出令人惊叹的史诗式简约美。
⑵老子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仅十三字,阐发宇宙万物生发变易之哲理,既通俗易懂又寓意深远。
辞简意赅,无出其右。
⑶试问:古今中外还有哪种文字具有如此之简约美?⑷古人行文惜墨如金,其来有自。
简牍容字有限,物质条件限制使古人不得不行文简约。
纸代竹简后,条件虽改善,习惯已成自然,惜墨如金成为古文之传统。
⑸简约美与文法有关。
较之拉丁语系,中文文法更简约灵活。
就名词而言,英文有“单数”和“复数”,俄文和德文还有“格”以及“阴性”和“阳性”之分;中文一概免除,必要时以形容词代之。
英文动词也讲究“数”,逢主语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后须加“s”;动词“时”(tense)的变化更复杂,分“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还不够,更细分为“现在进行时”、“过去完成时”等等。
繁文琐节,要简也难。
中文动词皆原形,免“数”无“时”一身轻!既简约又灵活。
李白的《行路难》只用一“行”字,究竟是独行还是结伴行?是“现在行”还是“将要行”?自己体会去吧。
体会随心所欲,因人而异,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这就引出了简约美的一个重要内涵——朦胧美。
“烟笼寒水月笼沙”,此情此景令人感到,夜泊秦淮之朦胧飘逸;反之,若水明如镜砂粒可数,那不就煞风景了。
⑹古文以最简单文法表达极丰富之内涵,围棋以最简单规则包含千变万化之策略。
以少胜多,以简驭繁,此乃根植于东方哲理之美学精义。
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第三场开篇为:“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这是全世界引用最多的名句,妙在一短句中用了两个“be”,既为原形动词,当然也就免“数”无“时”。
“be”具多种含义,可解释为“是”或“存在”,更具有“生存”的意思,“to be”与“not to be”说的是“生”与“死”。
莎翁此名句既简约又含蓄,堪与中国古文媲美,难怪一句风行名扬四海。
我在揣摩:假如他知道中文动词均为原形,莎翁会作何感想?⑻古文之简约不仅在于文法,还与用典有密切关系。
我在《用典举例及其他》文中举出一些例子,有兴趣者可参看2008年10月18日《解放日报·朝花》。
用典之妙在于以寥寥数语,唤起读者对古籍所载往事的记忆。
不仅使文章显得古朴,并可表现出极致的简约美。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百字词中,一口气引了六个典故,上溯西周下续南宋。
读来回肠荡气,发思古之幽情。
若非用典,谁能及此?⑼简约美来之不易。
古人为文,字斟句酌,务求达意传神。
最著名的是推敲:“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一字之斟传为千古美谈。
⑽写长文易,写短文难。
长文可恣意铺陈,尽情发挥;短文而达意传神,非功力火候俱臻上乘者不办。
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简约之可贵。
⑾语言文字反映人的思想,行文简约说明思想精炼鞭辟入里。
文如其人,良有以也。
⑿古文简约美则美矣,难免有不足之处,主要是易生歧义。
科学论文贵在精确无误,简约之古文勉为其难。
有人认为,这是我国科学落后的根源。
我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因素,将之归为根源言重了。
题外之议,另当别论。
⒀先秦诸子、诗经、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⒁这些我国古典文化之宝藏,简约之美尽在其中,够我们欣赏玩味的了。
2.第⑴、第⑵段分别引述杜牧作品和老子名言,是为了。
(2分)3.下列对第⑺段中引用莎士比亚名言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引用莎翁名句,进一步证明中国古文具有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美感。
B.引用莎翁名句,证明了行文简约之美普遍存在于中外文学名著之中。
C.莎翁此句因为风行名扬于四海,所以堪与简约而含蓄的中国古文媲美。
D.引用莎翁名句,就是为了证明莎翁戏剧语言具有既简约又含蓄的特点。
4.古文的简约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依次写出。
(4分)(1)(2)(3)(4)5.有人说:“第⑿段可有可无”,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18分)我读《时间简史》[注] 毕飞宇《时间简史》这本书我读过许多遍,没有一次有收获。
每一次读《时间简史》我都觉得自己是在旅游,在西藏,或者在新疆。
窗外就是雪山,雪峰皑皑,陡峭,圣洁,离我非常远。
我清楚地知道,我这辈子都不可能登上去。
但是,浪漫一点说,我为什么一定要登上去呢?再浪漫一点说,隔着窗户,远远地望着它们“在那儿”,这不是很好么?和霍金相比,爱因斯坦更像一个小说家。
我喜欢他。
在普林斯顿,爱因斯坦这样给年轻的大学生解释了相对论——一列火车,无论它有多快,它都追不上光的速度。
因为火车越快,它自身的质量就越大,阻力也越大。
当我在一本书里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高兴得不知所以,就差抓耳挠腮了。
我居然“听懂”相对论了。
理性一点说,爱因斯坦的这番话谁都能听得懂。
我只能说,在爱因斯坦用火车这个意象去描绘相对论的时候,他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
毕加索有一个特殊的喜好,他爱读爱因斯坦。
毕加索说:“当我读爱因斯坦写的一本物理书时,我啥也没弄明白,不过没关系,它让我明白了别的东西。
”毕加索说得多好啊,如果你喜欢读爱因斯坦,你会“明白别的东西”。
事实上,阅读最大的魅力就在这里——我是乞丐,我向你索取一碗米饭,你给了我一张笑脸或一张电影票,你是仁慈的,慷慨的。
我接受你的笑,接受你的票,并向你鞠躬致谢。
爱因斯坦告诉我们,“空间—时间”并不是一个平面,它是“有弧度”的,“弯曲”的。
他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时间—空间”其实就是一张阿拉伯飞毯,我们就生活在四只角都翘起来的那个飞毯里头。
我要说,人类所有的快乐与悲伤都与时间和空间的限度有关。
我要住更大的房子,我要开更快的汽车,我要活更长的寿命。
是的,人们都渴望自己在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上获得更大的份额。
顾拜旦是了不起的,是他建立了现代奥林匹克。
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在本质上其实就是两条:第一,争夺更多的空间;第二,用最短的时间去争夺最大的空间。
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它不是灭绝贪婪,而是给贪婪以“出路”,也就是制定游戏的规则。
于是,贪婪体面了,贪婪文明了,贪婪带上了观赏性。
最关键的是,现代奥林匹克有效地规避了贪婪所带来的流血、阴谋、禁锢和杀戮。
它甚至可以让争夺的双方变成永恒的朋友。
在我还是一个乡村儿童的时候,家里一贫如洗。
可是,我母亲却有一块瑞士手表,方圆几十里之内唯一的手表。
我崇拜我的母亲。
任何人,只要他想知道时间,得到的建议只能是这样的:“去找陈老师。
”那时我以为,时间是手表内部的一个存在。
等我可以和母亲“对话”的时候,母亲却告诉我,手表的内部并没有意义,就是零件,最重要的是玻璃罩着的那个“表面”。
长针转一圈等于一分钟,短针走“一格”等于五分钟。
我母亲的“时间教育”是有效的,我知道了,时间其实不是时间,它是空间。
它被分成许多“格”。
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什么时间,所谓的时间,就是被一巴掌拍扁了的汤圆。
我人生的第一次误机是在香港机场。
那是上个世纪的90年代。
香港机场的候机大厅里有一块特殊的表,非常大。
那块透明的“大表”是由无数的齿轮构成的,每一个齿轮都是一颗光芒四射的太阳。
我终于发现了,时间其实是一根绵软的面条,它在齿轮的切点上,由这一个齿轮交递给下一个齿轮。
它是有起点的,当然也有它的终点。
我像一个白痴,傻乎乎的,就这样站在透明的机芯面前。
我无法形容内心的喜悦,为此错过了我的航班。
这是多么吊诡的一件事:表是告诉我们时间的,我一直在看,偏偏把时间忘了。
是的,我从头到尾都在“阅读”那块硕大的“手表”,最终得到的却是“别的”。
回到《时间简史》。
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阅读《时间简史》的,我读得极其慢,有时候,为了一页,我会耗费几十分钟。
我知道,这样的阅读不可能有所收获,但是,它依然是必需的。
难度会带来特殊的快感,这快感首先是一种调动,你被调动起来了。
一个人所谓的精神历练,也一定和难度阅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个没有经历过难度阅读的人,很难得到“别的”快乐。
[注]《时间简史》: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的作品,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以及时间、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学。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开头以雪山的美丽、圣洁来形容《时间简史》的魅力,以雪山的遥远、不可攀登来表明作者因无法理解此书而沮丧的心情。
B.相比霍金,作者更喜欢爱因斯坦,因为爱因斯坦既能像小说家一样通俗生动地讲述,又能像诗人一样借形象来传达深意。
C.文中引述他人观点、描写个人感悟与经历的大量文字,看似与题目无关,其实都属于对《时间简史》一书的阐释与补充。
D.结尾“回到《时间简史》”一句,点题并照应开头,还包含了言外之意:作者在“回到”之前已经历过遥远的精神漫游。
7.作者对“时间”的认识先后经历了哪些变化?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
(5分)8.既然“这样的阅读不可能有所收获”,为什么作者坚持认为“它依然是必需的”?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6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8分)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①,秋风斜月钓船归。
【注】①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0.从体裁看,这首诗是近体诗中的。
(1分)11.下列选项中对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槛临溪””入翠微”两句由溪流、绿阴、翠微阻隔红尘,表现恬亭幽静的环境。
B.“人独立”是诗人立足恬亭,见桥头日落、归鸟相依,悲从中来之状。
C.“清游”和“静处”,让诗人宅心事外,表现了诗人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D.奔走在官场人事中的王安石,游太湖恬亭,以此诗诠释了”偷得浮生半日闲”。
12.赏析结尾画线句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
(4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
(16分)巢谷传(节选)苏辙①巢谷,字元修。
幼传父学,虽朴而博。
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①者,心好之。
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
久之,业成。
②闻西边多骁勇,去游秦凤、泾原间,友其秀杰。
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
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
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
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