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有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贷款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70.87 KB
- 文档页数:2
一、不良贷款处置的特征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暴露,不良贷款余额增加;不良贷款率增加,资产质量面临下行压力。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主要特点:(一)处置总量快速增长。
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金额逐年增加,形势严峻。
(二)处置方式日趋多元。
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传统方式主要有现金清收、转化盘活、以物抵债、呆账核销等,2014年开始采用批量转让不良资产,处置金额逐年增大;2016年首次引入证券化,2017年,批量转让成为不良贷款处置主要模式。
(三)处置成本高昂。
五家大型商业银行贷款核销(含批转核销)消耗了同等规模的拨备或利润。
除批量转让和贷款减免外,贷款核销后虽然仍可按照“账销案存”原则继续追索,但实践中能够继续收回的比例很低。
(四)处置压力持续加大。
当前贷款劣变仍处于集中爆发期,不良贷款前清后溢问题突出。
五家大型商业银行逾期贷款保持高位,特别是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中尚未纳入不良的部分,存在隐性不良问题。
(五)处置难度不断增加。
不良贷款新暴露增多的同时,还呈现金额大、品种多、情况复杂的特点。
过去的不良贷款主要以流动资金贷款居多,而新增不良贷款的授信品种呈现多样化,增加处置难度。
同时,单个不良客户与存量客户、本区域其他企业的交叉违约风险在上升,涉诉、涉保、涉集资增多,复杂性不断增加。
二、不良贷款处置存在的难点(一)司法清收仍面临执行难。
从统计数据来看,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诉讼案件无论对公还是对私、无论是诉讼数量还是诉讼标的金额,都达到历史高值。
且随着不良清收的深入开展,诉讼案件数量以及金额的上升趋势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司法清收主要面临四方面困难:一是执行时间较长,执行效率偏低。
执行难、执行效率低下是目前银行债权司法追偿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据五行反馈,一般情况下案件经3至6个月能够审结,案件执行需一年以上,案情复杂的,执行均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
二是抵押物优先受偿权与法院“首封处置权”协调不畅。
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信贷文化的反思【摘要】国有商业银行不良信贷文化是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个严重问题,其存在导致了信贷风险的不断积累和不良资产的增多。
本文首先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信贷的现状和危害,接着探讨了不良信贷的原因和管理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加强不良信贷风险防范措施和促进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文化良好发展的建议。
强调了提升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识的重要性。
论述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信贷文化的改善策略和未来的发展展望。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建议,希望可以引起相关部门和机构的重视,促进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良好发展,实现金融领域的稳健发展和风险可控。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信贷文化、反思、现状、危害、原因、风险管理、防范措施、促进发展、风险管理意识、改善策略、发展展望1. 引言1.1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信贷的现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信贷问题是当前我国金融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金融市场日益庞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与此同时不良信贷问题也随之而来。
据统计数据显示,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不良资产规模逐渐扩大,已经成为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来源。
造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信贷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首先是银行自身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其次是信贷审批流程不规范,导致风险把控不严。
再者是银行内部人员存在道德风险,往往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导致不良信贷问题的产生。
最后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下行时期,企业经营困难,信贷违约风险增加。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信贷问题的现状严重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亟待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1.2 不良信贷文化的危害不良信贷文化的危害包括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
不良信贷可能导致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增加,进而对银行的盈利能力造成影响。
如果大量不良信贷得不到清收,将会导致资金链断裂,进而带来银行的经济损失。
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农业银行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中最大的银行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其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由于多种原因,农业银行也面临着不良贷款问题。
本文将对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不良贷款是指银行贷款中的一部分或全部逾期未还本金、利息,或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被界定为不良贷款的情况。
不良贷款对农业银行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它会降低农行的资产质量,增加资本金的压力,影响投资者的信心,进而影响银行的形象,甚至对整个金融系统和经济体系带来不稳定因素。
不良贷款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收入水平低,农民还款能力较弱,因此容易出现偿还困难。
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和信贷评估机制的不成熟,一些借款人能够通过虚假资料或其他手段获得贷款,从而增加了不良贷款的风险。
农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也存在不足,包括对于不良贷款的减值准备不足、风险防控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为了解决不良贷款问题,中国农业银行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加强对农村地区的风险评估和控制,通过合理的信贷政策和准确的风险预警机制,降低不良贷款风险。
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和贷前审核,避免将贷款发放给信用状况不佳的个人和企业。
加强对贷款发放过程的监管,避免不良贷款的产生。
加强对不良贷款的管理和处置,及时催收逾期贷款并进行适度的减值处理,以减少不良贷款给银行造成的损失。
中国农业银行还可以通过业务调整和创新,减轻不良贷款风险。
农业银行可以积极发展融资担保业务,为借款人提供担保或贷款保险,减少不良贷款的风险。
农业银行还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提高风险监控和管理的效率,例如建立风险控制模型和大数据分析系统,及时预警和识别潜在不良贷款风险。
中国农业银行面临不良贷款问题,需要采取有效对策来降低风险。
通过加强风险评估,加强贷款审核和管理,以及通过业务调整和创新,可以有效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促进农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防范与化解的思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业的不断壮大,商业银行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在商业银行的业务运作中,不良贷款风险一直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不良贷款不仅会对银行自身造成巨大的损失,也可能对整个金融市场和经济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不良贷款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和化解。
一、不良贷款风险的成因不良贷款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无法按时或者无法按约定的条件向商业银行偿还贷款本息,从而造成银行资产损失的风险。
不良贷款风险的成因非常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借款人信用状况差。
借款人信用状况差是导致不良贷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借款人可能没有按时还款的能力,或者存在一定的违约记录,这些都会增加银行放贷的风险。
2. 不良贷款管理不善。
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如果管理不善,没有严格的风险控制和管理制度,容易导致不良贷款增加。
没有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和严格的贷款审查程序。
3. 经济环境变化。
经济环境的波动和变化也可能会影响到不良贷款的增加。
当经济处于低迷期时,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会下降,不良贷款风险增加。
4. 不当的信贷政策。
商业银行不当的信贷政策也可能会导致不良贷款风险增加。
过度放贷或者过度借贷都会导致不良贷款增加的风险。
1. 加强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包括风险评估、贷款审批、贷后管理等各个环节。
在风险评估时,要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以及抵押品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确保借款人有偿还贷款的能力。
在贷款审批和贷后管理环节,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妥善处理借款人的还款情况,及时跟进不良贷款的管理,防止不良贷款的增加。
2. 加强内部控制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内部审计、风险控制、合规审查等。
通过强化内部控制,可以对贷款业务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从源头上控制不良贷款的风险。
商业银行还需要完善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风险预警和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贷款风险。
第6期No.6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hua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 )2005年12月Dec.2005 收稿日期:2005-09-20 作者简介:曾维君(1973-),女,西华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师,主要从事金融理论与实务的研究。
关于国有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贷款的思考曾维君(西华大学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9)摘 要: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是特定时期内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长期制约着国有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
因此,降低不良贷款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当前的首要任务。
为此,文章对实现降低不良贷款目标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并就降低不良贷款提出了下列对策建议:加大对资产管理公司资本金的投入,以进一步扩大剥离范畴;尝试运用非诉讼手段处置不良贷款;建立个人破产制度,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等。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贷款;思考中图分类号:F830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505(2005)06-0081-02R eflection on Ill Loans of State 2ow ned Commercial B ank in ChinaZEN G Wei 2jun(School of M anagement ,Xihua U niversity ,Chengdu ,S ichuan ,610039)Abstract :Ill loans of state 2owned commercial banks resulted from more than one factor ,and the y hinder great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nks.Now ,diminishing the amount of ill loans becomes the first task of state 2owned commercial banks.The paper analyzes the possibilities of decreasing ill loans ,and puts forward some effectiv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condition :enlarging investment to Asset Management Companies ,peeling off divisions ,dealing with ill loans without lawsuit ,establishing a system of personal bankruptcy ,and protecting loaners πrights.K ey w ords :State 2owned Commercial Banks ;diminish ;ill loans ;reflection 不良贷款问题一直是国际银行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美国的银行在70年代和80年代曾有过南美债务危机,近年日本银行也存在大量的坏账。
我国的工、农、中、建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四大商业银行)也一直为大量的银行不良资产所困扰。
随着入世进程的加快,降低不良贷款已成为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热门话题和当前的首要任务。
那么,什么叫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系指按《贷款通则》、中国人民银行《不良贷款认定暂行办法》(银发[2000]303号)、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农银发[2000]119号)、财政部《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及呆账核销管理办法》(财金[2001]127号)之规定确认的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贷款风险分类管理中的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
一、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产生不良贷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概括起来可分为银行外部原因和内部管理原因。
1.外部原因。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与累积同我国经济体制紧密相关。
多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许多贷款并不是按照银行的意愿和制度来发放的,而是根据某些行政指令或根据计划行事,从而形成大量不良贷款。
其具体原因主要有:一是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财政与金融机制混用;二是各种政策性贷款业务导致信贷资金有去无回。
过去,四大商业银行既做商业银行业务,又做“政策性”贷款业务,而这些政策性贷款中,有许多因为项目本身不具备还款能力而无法归还银行贷款;三是各级地方政府行政干预,银行屈服于各种压力只能放款。
2.内部原因。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缺陷,在银行内部存在相当多的造成不良贷款的因素。
即使在一个管理比较好的银行,产生不良贷款的因素也是存在的。
银行内部产生不良贷款的原因主要表现在贷款技巧和贷款管理两个方面。
从贷款技巧上看,信贷人员调查分析错误、对借款要求失察、对市场风险估计不足等原因都会造成不良贷款的形成。
在贷款管理方面,贷款结构不合理和违规操作形成了大量不良贷款。
二、实现降低不良贷款目标的现实可能性分析降低不良贷款是一个总体目标。
目前,四大商业银行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实现不良贷款降为15%的第三阶段目标。
这既是一项重大的经济任务,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因此,既要看到它的艰巨性,也要看到有利条件,看到可能性和发展趋势,从而坚定信心,做到志在必得。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种种有利条件不断出现,大大提高了实现降低不良贷款目的的现实可能性。
11外部环境中的有利条件。
一是宏观经济环境正在逐步好转。
我国的经济发展近年来一直保持着以较高水平增长的良好势头,经济增长的质量正在不断提高;外部环境中的有利条件主要有两方面。
结构性矛盾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国有企业已经实现了三年扭亏目标;体制环境正在改善;行政干预正在逐渐减少;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不断加强;国家正在整顿社会信用、打击偷、逃银行债务行为,社会信用环境将逐步改善和净化;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加大,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国家化解银行风险的能力正不断增强。
二是金融监管体制正在不断加强。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中央银行监管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银行行业自律、中介机构参与的全方位银行风险防范格局。
监管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监管的理念进一步明确,检查和处罚力度进一步加大,这都有利于四大商业银行实现降低不良贷款的第三阶段目标。
21内部环境中的有利条件。
从四大商业银行自身看,管理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通过建立健全授信、授权、审贷分离、贷款责任追究等制度,逐步完善了信贷管理体制,新增贷款质量较好。
清收和盘活不良贷款力度加大。
通过建立责任制、实行不良贷款集中化、专业化清收盘活的路子,不断消化了不良贷款余额。
通过上述努力,国有商业银行涌现了一批降低不良贷款的典型,如中国建设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已经降到了15%以下。
四大商业银行的浙江、上海、北京等省、市分行不良贷款比例也已经降到了15%以下,部分商业银行的县级支行不良贷款率在5%以下;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综合改革方向,为进一步降低不良贷款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三、降低不良贷款的策略建议由于四大商业银行和其分支机构情况各异,不良贷款形成特点也不尽相同,仅仅依靠某一种方式和手段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因此,必须以宏观与微观、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边清理、边处置,以加快、化解不良贷款存量的进程。
此外,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大范围清理、化解四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存量,固然会改善其资产结构、降低不良贷款占比,但并不可能意味着将一劳永逸。
从长远发展看,国有商业银行每隔3—5年就会滋生新的不良贷款。
因此,笔者就降低不良贷款的问题提出以下策略建议:11加大对资产管理公司资本金的投资,进一步扩大不良贷款的剥离范畴。
1999年和2000年,四大商业银行虽然剥离了113万亿元的不良贷款,但仍存有相当数量的不良贷款存量。
加之剥离后新产生的增量,目前,四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总量依然庞大。
所以人们都寄希望于继续剥离,但以目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400亿元的资本金去营运113万亿不良资产的现实情况看,这种希望是难以实现的。
倘若在今后的4年时间里,中央财政每年拿出400亿元用于增补资产管理公司经营资本金,以增强其经营能力,四大商业银行再次剥离不良贷款的希望则有可能变成现实。
21尝试运用非诉讼手段处置不良贷款。
银行保全信贷资产的手段主要有法律手段和非诉讼手段两种。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常用法律手段来强制清偿债权,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单纯依靠法律手段来强制清偿债权,有时贷款的损失也高,处理的结果也不尽理想。
因为银行借助法律手段来强制清偿债权、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的时间长短和最终能收回的资金数量都完全取决于法庭的效率。
从起诉、开庭、胜诉到执行,往往是漫漫长路,借款人在此期间可能会千方百计地将剩余资产进一步清耗,甚至可能通过种种途径将资产转移、变卖,使银行丧失主动权,贷款损失往往高达80%—90%。
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不妨借鉴一些外国银行的成功经验,多采用一些非诉讼手段来解决问题。
31建立个人破产制度,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从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应当考虑从外部配套建立相应的个人破产制度,通过立法形式建立个人破产方面的法律规范,以增强债务人举债经营的风险意识和依法还债的信用观念,遏制各种有意侵权、逃废债行为。
参考文献:[1] 唐旭,戴小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 刘学勤,黄敏.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存量化解与增量抑制方略[J].金融论坛,2001,(6).[3] 唐双宁.加快降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N].金融时报,2002-04-29.[4] 涂永红.不良贷款管理须澄清的几个理论问题[J].农村金融研究,2001,(9).[5] 杨凯生.积极有效处置金融不良资产[J].中国金融,2001,(12).[责任编辑 谭金蓉]28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