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
- 格式:pptx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12
寻隐者不遇原文及赏析寻隐者不遇原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赏析:《寻隐者不遇》是唐代文学家、官员贾岛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追寻隐士的情景,但却始终不得其人的情节。
这种意境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失意和失望很相似,引起了读者共鸣。
首先,诗人通过松下问童子的方式,展示了一个人寻找隐士的场景。
松下问童子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偏爱和对于想要寻找的隐士的期待。
然后,诗人进一步搭建了一个情节,写道隐士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里的隐士代表了一种理想状态,是一种追求精神自由、远离尘世的境界。
然而,诗人却遗憾地表示,隐士的行踪无法得知,且在浓云深处,难以寻觅。
整首诗通过简洁而又深入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种寻觅而又碰壁的情感体验中。
隐士的隐匿状态,使得他像一朵深藏在浓云之中的花朵,给人一种望而不可及的感觉。
此外,诗中的寻隐者,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于理想状态的追求。
无论是对于隐士还是对于理想境界,人们总是渴望追求一种超脱尘世的状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往往无法如愿以偿,从而引发了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总体来看,《寻隐者不遇》展现了对于理想状态的追求与现实失意的矛盾,以及人们在尘世中寻求心灵寄托的渴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考空间。
诗歌通过简练的文字和精准的描摹,塑造了一个令人心生向往的情境,使读者在欣赏之余也能体味到作者的情感与态度。
在这首简短的诗歌中,贾岛以深沉、含蓄的方式探讨了人们与理想之间的距离,诗人借隐士与寻隐者的描绘,传递了对于内心自由、远离俗世束缚的向往。
通过这种描写方式,贾岛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繁华喧嚣下人们内心深处的寂寞和困惑,也反映了一种唐代文人士人哲学追求的特点。
贾岛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入的心境,将自己的感悟转化为诗歌,发出了一种温暖而又哀怨的声音。
他所探讨的问题,不仅仅是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困扰,也触及了人们在任何时代都会关心的问题。
因此,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贾岛《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诗翻译赏析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言:说。
处:去处。
1寻:寻访。
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2.不遇:没有见到。
3.童子:小孩。
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言:回答说。
5.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处:地方。
【诗文解释】一: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他说师父采药去了。
只知道他就在这座山里,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道他在哪里。
二:松树下询问一位童子,他说师傅已上山采药去。
只知道就在这座山中,山高云深不知在何处。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作者】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诗以五律见长,注重字句锤练,刻意求工。
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赏析】《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小诗。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简练诗作。
一唱三叹,一波三折使短短的小诗具有了无穷的韵味。
诗中有一「问」三答,将三番问答精简为二十字。
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逐步深入及对友人的关切,又表现出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
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
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
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赅,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答:“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
《寻隐者不遇》原文赏析《寻隐者不遇》原文赏析1寻隐者不遇作者: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这是一首问答,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
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寻隐者不遇》原文赏析2原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词赏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
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
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赅,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答:“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
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
与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隐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炼。
在隐逸生活中,悟道、养生与服药(保健养生之药)构成主要的内容。
魏晋以还尤其如此。
因之,对隐者说来,采药是一项有重要的活动,其效用或还不仅在于服药能养生,更在于为采药而攀峰登岭,就是极好的体育锻炼。
于是,对于真正的隐者,善悟道,擅养生,能采药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事了。
道行高深就表现在鹤发童颜,往来如天马行空。
童子言师采药去,正是把隐者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来,同时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惆怅。
第二答,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
这一答很明确肯定,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像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代·贾岛《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译文及注释译文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注释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鉴赏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师苦吟诗人。
一般认不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师“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师。
中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中首小诗师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师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中首诗师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中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师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小诗师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中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师行踪。
在中里又把“采药在何处”中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师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
然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师问题。
在中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师,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师手法,精简不二十字。
中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中首诗师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师妙处。
诗贵善于抒情。
中首诗师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
但中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希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
而且中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寻隐者不遇古诗的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解释及赏析《寻隐者不遇》古诗由唐代诗人贾岛所著,以下是《寻隐者不遇》的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解释、作者介绍及赏析。
【原文】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翻译译文】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注释解释】1.寻:寻访。
2.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3.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4.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5.言:回答,说。
6.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7.处:行踪,所在。
【作者介绍】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
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自号“碣石山人”。
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
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
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
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赏析】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的含义
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全诗如下: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士的向往和追求。
诗中的“童子”可
能是指贾岛自己,他在向松下询问隐士的下落,希望能够找到他并
向他求教。
但是,隐士却不在山中,云深处更是无法找到他的踪迹,这也暗示了隐士的神秘和难以捉摸。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文字和深邃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
的向往和对真理的追求。
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对于现实世界的厌
倦和对于精神世界的向往。
这首诗也成为了后人对于追求内心宁静
和超脱尘世的象征,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当代社会,人们对于内心宁静和超脱尘世的追求依然存在,
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渴望能够找到一份宁静和平和。
这首古诗也
提醒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放慢脚步,去寻找内
心的平静和宁静,不要被物质和功利所迷惑,而是应该去追求精神世界的提升和超脱。
《寻隐者不遇/孙革访羊尊师诗》原文及翻译赏析《寻隐者不遇/孙革访羊尊师诗》原文及翻译赏析《寻隐者不遇/孙革访羊尊师诗》原文及翻译赏析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代·贾岛《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译文及注释译文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注释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鉴赏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师苦吟诗人。
一般认不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师“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师。
中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中首小诗师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师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中首诗师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中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师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小诗师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中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师行踪。
在中里又把“采药在何处”中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师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
然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师问题。
在中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师,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师手法,精简不二十字。
中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中首诗师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师妙处。
诗贵善于抒情。
中首诗师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
但中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希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
寻隐者不遇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注释①寻:寻访。
②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③不遇:没有见到。
④童子:小孩。
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⑤言:回答,说。
⑥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⑦处:地方。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赏析一】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
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寓问于答,几问几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
“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
“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
“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 的答语:“师采药去。
”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
“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
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诗人巧妙地以答见问,收到了言外见意的艺术效果。
“我”的问话固然见于言外,“我”与“童子”往复问答的动作、情态及其内心活动也见于言外。
四句诗,通过问答的形式写出了“我”、“童子”、“隐者”三个人物及其相互关系,又通过环境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这首诗除了语音简练,形象鲜明,还很讲究色调。
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
贾岛《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诗翻译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贾岛《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诗翻译赏析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言:说。
处:去处。
1寻:寻访。
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2.不遇:没有见到。
3.童子:小孩。
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言:回答说。
5.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处:地方。
【诗文解释】一: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他说师父采药去了。
只知道他就在这座山里,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道他在哪里。
二:松树下询问一位童子,他说师傅已上山采药去。
只知道就在这座山中,山高云深不知在何处。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作者】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诗以五律见长,注重字句锤练,刻意求工。
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赏析】《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小诗。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简练诗作。
一唱三叹,一波三折使短短的小诗具有了无穷的韵味。
诗中有一「问」三答,将三番问答精简为二十字。
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逐步深入及对友人的关切,又表现出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
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
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
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赅,令人回味无穷。
《寻隐者不遇》古诗赏析《寻隐者不遇》古诗赏析《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
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寻隐者不遇》古诗赏析,欢迎参考。
寻隐者不遇古诗(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1.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2.不遇:没有见到。
3.童子:小孩。
4.言:回答说。
5.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
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创作背景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
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名家点评明代高棅《唐诗正声》:吴逸一评:自是妙音,所谓不用意而得者。
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愈近愈杳。
明代蒋一葵《唐诗选汇解》:首句问,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
明代凌宏宪《唐诗广选》:俞仲蔚曰:意味闲雅,脍炙人口。
明代唐汝询《唐诗解》:设为童子之言,以状山居之幽。
明末清初王夫之《姜斋诗话》:《十九首》及《上山采蘼芜》等篇,止以一笔入圣证。
自潘岳以凌杂之心作芜乱之调,而后元声几熄。
唐以后间有能此者,多得之绝句耳。
——意之中但取一句,“松下问童子”是已。
如“怪来妆阁闭”,又止半句,愈入化境。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夫寻隐者不遇,则不遇而已矣,却把一童子来作波折,妙极!有心寻隐者,何意遇童子,而此童子又恰是所寻隐者之弟子,则隐者可以遇矣。
问之,“言师采药去”,则又可以遇矣……曰“只在此山中”,“此山中”见甚近,“只在”见不往别处,则又可以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