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朝历代的字典看
- 格式:ppt
- 大小:138.00 KB
- 文档页数:6
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读后感从汉字的发展历程中探讨文化变迁《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读后感:从汉字的发展历程中探讨文化变迁》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一环,汉字在中国长久的历史中演绎出了丰富的内涵,同时也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传承。
而汉字的演变和文化变迁是相辅相成的,由此,本文将从《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这本书的角度出发,探讨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变迁。
《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一书由故宫博物院编纂而成,收录了汉字发展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字词,以及这些字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用法和内涵,是汉字文化研究的一部必备工具书。
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是读到了每一个字的发展演变历史,更是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
第一部分:汉字发展演变可以看到,《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从马蹄形文字、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到行书,全面展现了汉字的演变历史。
随着书写工具的不断更新和制作技术的提升,汉字的书写和运用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字从大篆、隶书变为小楷、行书,在书写规范化的进程中也逐步形成了各种规范书写体系,汉字书写进入了更加规范的阶段。
其次,《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针对每个字都展现了其不同历史阶段上的文化内涵。
比如,“天”字最初的象形义为四边无界的状态,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进步,“天”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如神灵、上帝、自然、宇宙、自然界等,这些含义也在汉字的演化中得到了体现和发展。
第二部分:文化内涵的转变通过阅读《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可以发现,每个字在演变历史中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古代汉语中的字词从繁复到简明,从象形到会意,从象声到假借,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例如,“礼”字最早的作用是指祭拜,后来则成为一种社会规范,并逐渐演化成一种重视友好和礼仪的文化精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礼”这个词在会议、交往、宴会、学术等多个领域中得到了运用,成为了现代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再比如,“和”字,其最初的意义是指休息,后又引申为和谐相处,而在汉字文化中,“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思想,具有“和合共处、和衷共济”的内涵。
中国最古老的词典——《尔雅》。
成书时期大约在汉朝之前,它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因此备受古代读书人重视,尤其在唐代以后,更是书不离身的地位,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都要捧着它来苦读。
《尔雅》的“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尔雅”,就是“近乎正统的语言”。
在古代的史志目录中,《尔雅》曾经先后被归入“经部”的“孝经类”、“论语类”、“训诂类”和“小学类”,这其中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古人对《尔雅》的性质的看法也在逐渐改变。
我们今天看待《尔雅》,自然不需过于理会它所拥有的“经”的身份,而是要继续发掘它作为中国最早的词汇学专着的价值。
我国第一部字典是东汉时许慎所编,不过,当时这部字典并不是以“字典”命名,而是叫做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此书作于和帝永元二年(100年),历时21,直到安帝建光二年(121年)才告完成。
许慎在病中遣其子许冲将此书献给皇帝。
《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也是流传最广的中文必借工具书。
它首创部首分类的编排体制,第一次把六书理论同汉字分析机地结合。
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
特别是《说文》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
值得那些有志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学、哲学的读者好好地阅读,并进行深入的探讨。
书中关于秦汉时期全国各地方言的介绍使其成为了解中国古方言一本参考书籍。
正如陆宗达先生所说:“从全世界的范围考察,《说文》也是出现最早的、系统合于科学精神的、具有独创的民族风格的字典。
”到了清朝,学者们把研究《说文》作为考据对象之一,作注的就有几十家,其中有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说文释例》和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最有名。
名称作者年代性质体例列字方法价值不足备注《说文解字》许慎东汉,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0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字典,共收集汉字9353个先释义,后解形,再注音。
以汉字通行的篆书为对象进行,间或举出古文和籀文,为后人认识和研究古代汉字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按照部首法列字,部首共540个六书理论;部首编排;词的本义;训诂;古音;古代文化资料有些字形和字义解释不准确;有些部首的建立无准则“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解字句读》《经籍纂诂》阮元清代这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以前各种古籍对汉字的注释的词典每字下收录古训解释字义,不注音切。
各义项之间用“o”隔开,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放在一起。
每义项先说字义再列出处,所引群书按照经史子集的词序排列,被释字用“1代替”按平水韵106韵编排资料丰富词义复杂,庞大《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奉康熙皇帝令编写清代古代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收录汉字四万七千多个。
编排体例:用二百一十四个部首编排汉字,部首以笔画为序。
将各部首分别归入以十二地支命名解说体例:释字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一般引古书为证。
错误较多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汉语大字典》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编成,目前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收录汉字56000个左右。
字形:反映字形演变过程,列出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形体;字义:释义详尽,并收有语言例证字音:用汉语拼音注音,并收录中古的反切,还标明上古的韵部等。
不足:释义过于琐细,有些义项分合不当《汉语大词典》这是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词典,全书五千余万字,共收集词目37万条左右有单字条目和多字条目之分,单条目按部首排列,多字条目遵循“以字带词”的原则《尔雅》作者不可考,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在所见的规模《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词典,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
秦、汉、魏、晋,5453个常用汉字简史文:延陵第一次“认识”徐无闻先生,是十年前,在成都,无意间路过一家饭馆,却被饭馆门前的一副对联吸引,甲骨文书体——“从来高文多出西蜀,兹有美食犹传古风”。
十六个字,当时大概只认出来十四五个。
落款“徐无闻”,未曾听说。
《庄子》云“目无所见,耳无所闻,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对这个名字印象极深。
回到家后,强迫症发作,把十六个字都查全了。
随手又查“徐无闻”,被徐先生的大名、学问、著述、书法、篆刻所震惊。
也最喜欢徐先生的一方“寻章摘句老雕虫”闲章。
徐无闻先生(1931—1993)是蜀中耆宿,西南师范大学教授。
原名永年,三十耳聋后更名“无闻”。
繁体字书写时,如徐先生自署、启功先生题签等,也多写作“徐无聞”。
在文字学、金石学、碑帖考证、书法、篆刻、诗词、绘画、教育、收藏等领域,均成就卓著。
曾任《汉语大字典》编委,撰著有《甲金篆隶大字典》等。
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的隶书题签,也都是出自徐先生之手。
徐无闻先生徐无闻先生主编的《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最早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流传较少,曾一度在孔夫子旧书网被炒到数千元价格。
《字形表》前言,也是徐先生以褚体小楷手书。
《字形表》用表格的形式,简明地展现了5453个常用汉字简史。
收录字形共计21780多个。
表格分为三栏,上栏为秦,中栏为西汉,下栏为东汉魏晋,呈现了秦汉魏晋汉字演变的历史。
秦以前流传下来的篆文体系的文字,我们称之为古文字;我们今天通行的正体字称为楷书,是从汉末魏晋南北朝开始发展,到隋唐时繁荣极盛。
秦汉魏晋是篆书和隶书盛行的时期,也是汉字从古文字发展演变为今天通行正体字的关键时期。
《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较为全面地收录了从秦代至西晋的篆书和隶书字形,字形材料来自帛书、竹简、木牍、碑刻以及铜器、玺印、砖瓦等器物,清晰地反映了汉字从秦代开始定型之初到西晋的历史演变轨迹,使我们对楷书形成的过程也一目了然,可为了解文字演变、临习书法、从事篆刻等的案头工具书。
《康熙字典》和《中华大字典》文史工具书介绍《康熙字典》和《中华大字典》…………………………刘叶秋读书求学,总离不开工具书,而字典又是工具书中用处较多的一种。
通行的《新华字典》收单字八千余个,供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检查之用,已差不多。
但遇到一些冷僻的字,如某些人名,地名等等,由这类字典内就找不到。
阅读古籍与用古汉语写的作品,须查的字当然更多。
即大型的词书如《辞源》、《辞海》,所收单字也不过一万五千左右,亦往往不能满足这种查字的要求,还须借助于某些旧字书来了解文字的音义。
《康熙字典》和《中华大字典》,就是在今天还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旧字书。
例如“炱”音tái,是烟火凝成的黑灰,在《新华字典》和《辞源》、《辞海》中都能查到,但“炲”字却只有《康熙字典》根据宋人编的《集韵》收入,列在“炱”之下,原来是“炱”的异体。
《康熙字典》为清康熙(玄烨)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命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编撰的,至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历六年而成书。
这是现存的第一部官修的字典。
中国古代的字书,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和宋戴侗的《六书故》,所录文字都是篆籀,主要作用在于阐明六书。
南朝粱顾野王的《玉篇》,是现存的第一部楷书字典,但文字排列并无次序,很难查阅。
宋司马光的《类篇》,也偏重于古代训诂的解说,实际还是《说文解字》一类的书。
这些字典,都不适于一般人的使用。
直到明梅膺祚编的《字汇》出来,我国才算有了着重实用的字典。
《字汇》把《说文解字》的五百四十个部首,合并为二百十四个,纠正了分部过于繁琐的毛病·凡部首的排列与各部中文字的排列,都按笔画多少为先后,不像以前字典那样漫无次第,解释也比较简明通俗,在内容和形式上,全有了不小的革新。
其后明张自烈复根据《字汇》修订增补而撰《正字通》。
《康熙字典》仿照《字汇》、《正字通》的体例,沿用其二百一十四个部首,以子丑寅卯等十二辰标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首列总目、等韵、检字,辨似等附录,末附补遗,备考;在前两书前基础上,集其大成,又作了一些改进。
古代汉语常用字于不同字典中的对比分析——以次、池、持、措、拱为例字成句,句成篇。
在理解古代篇目时,最终要回归到字词本身,在这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字和词同现代的意义差别很大。
这时,就需要依靠字典和辞典来解决。
而不同的字典及辞典又有不同的功能及特点,以下是针对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古汉语通论提到的十四部字典及辞典作出的对比分析:一、分类首先,将十四部字典及辞典进行分类。
1.按查字法分,可以分为部首查字法、拼音查字法、韵母查字法和声母查字法。
可以使用部首查字法的有《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说文解字》、《经籍纂诂》、《词诠》;可以使用拼音查字法的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词诠》;可以使用韵母查字法的有《经籍纂诂》;可以使用声母查字法的有《经传释词》。
2.按查字种类分类,可以分为单字和单字附字词。
查询结果为单字的有《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说文解字》、《经籍纂诂》、《经传释词》、《词诠》;查询结果为单字及其相关词语的有《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二、特点其次,查询十四部字典及辞典中的“次”、“池”、“持”、“措”、“拱”,可以分别得出其特点以及侧重面。
1.《康熙字典》原文注释如表格所示:由此,可以得出《康熙字典》的特点是:字头按部首排列,部首按天干地支分为十二集,部首按意符查找,释字体例先音后义,侧重于查阅字的古音古义。
但引书有错误。
2.《中华大字典》典型注释样式举例:“拱”古勇切音。
一敛手也。
见【說文】【段注】尚书大傅曰。
则抱鼓。
二执也……三抱也……四固也……五州名……六把……七姓也……由此,可以得出《中华大字典》的特点是:每字下的注音都采用《集韵》的反切,并加直音,并加注韵目,以资参照。
历代字典大全名称我国汉字独具中华文化,因此,在很久以前我国就有字典。
下面是语文迷收集整理的古代字典大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说文解字》公元100年(东汉) 许慎9,353 加上重文1163字,共计收字头10516,字头为小篆,按540部首排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
《字林》(晋) 吕忱12,824 按《说文解字》540部首排列,已佚。
《玉篇》公元543年(南朝梁) 顾野王22,726字按542部首排列,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楷书字典。
《龙龛手鉴》公元997年(辽) 行均26,430字部首按平上去入四声顺序排列,共242部,其中平声97部,上声60部,去声26部,入声59部。
收录俗字较多。
《广韵》公元1011年(宋) 陈彭年等26,194字按206韵平上去入四声顺序排列,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
每韵再分小韵,共9300多小韵。
《类篇》公元1066年(宋) 司马光等31,319字按《说文解字》部首排列,其中“艸”、“食”、“木”、“水”四部各分为上下,故共有544部。
同部的字依韵排列。
《集韵》公元1067年(宋) 丁度等53,525字编排方式基本与《广韵》同。
《改并五音聚韵四声篇海》公元1212(金) 韩道昭35,189字共444部首,按36字母顺序排列,同母的部首,又按平上去入四声排列,同部首的'字头,按笔画多少为序排列。
《字汇》公元1615年(明) 梅膺祚33,179字按214部首排列,首创部首按笔画多少顺序排列法。
同部首的字头,按笔画多少顺序排列。
《正字通》公元1671年(明) 张自烈33,549字编排方式基本与《字汇》同。
《康熙字典》公元1716年(清) 张玉书47,035字沿用《字汇》、《正字通》214部首排列法。
正文外有补遗和备考。
加上古文字字头共49030字,其中重收字头81个。
《中华大字典》公元1915年(中华民国) 陆费逵等48,000多字沿用《康熙字典》部首,但顺序有所调整。
我国古代的字典附《故训汇纂》的简介我国古代的字典(附《故训汇纂》的简介)2010-12-04 07:51字典,是以解释单字为主的工具书。
我国的第一部字典,诞生于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
作者叫许慎,他搜集了九千三百多个汉字,编成了我国第一部字典,叫《说文解字》。
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县东)人。
大约生活于公元58-147年间。
曾任太尉南阁祭酒、洨长等职。
曾师事贾逵学习古文经学。
著有《五经异义》十卷(已佚)。
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
许慎作《说文解字》,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动笔,到东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完稿,历时二十二年,可谓呕心沥血,毕生以赴。
由于《说文解字》保存了我国大部分的篆体字,并提出了文字可以分析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汉字形体和古代汉语词汇的面貌,所以直到今天,还有一定参考价值。
《说文解字》成书后,经过数百年的辗转传抄,直到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才由徐铉等校定后雕版印刷成书,始得流传于世。
许慎以后,有许多人仿照《说文解字》的形式,编了不少这类书籍。
但是把这类工具书称作"字典",则还是1716年的事。
当时,清朝政府组织三十人花了六年的时间,编成了一本以解释单字为主的书,共收入了四万七千多个字。
康熙皇帝看过这本书以后说,这书很好,可以称作"典常"。
于是,这本书便取名叫《康熙字典》。
从此,凡是以解释单字为主的工具书也便都叫作"字典"。
中国古代字书--学习古汉语、阅读古籍的桥梁1字书--古代字典词典的统称A古代字书的产生1《尔雅》--第一部故训词典2《方言》--第一部方言词典3《说文解字》--第一部字典4《释名》--第一部声训词典B古代字书的演变1《玉篇》--第一部楷书字典2《一切经音义》--广释佛典文字音义的词典3《广韵》--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韵书C.古代字书的兴盛1《字汇》--第一部通俗易查的字典2《康熙字典》--古代字典的定型3《佩文韵府》--古代诗词歌赋词藻的汇辑4《经籍纂诂》--集经传子史引文训诂之大成5《经传释词》--经传虚词的集释D.近现代字典词典的演变和革新1《中华大字典》--新旧字典的津梁2《辞源》--第一部大型综合性语文词典3《辞海》--语词及百科词语的汇聚4《国语词典》--符号注音和音序排列排检法的先导5《诗词曲语辞汇释》--诗词典特殊语辞的汇释6《综合英汉大辞典》--词典编纂新领域的拓展汉字数量的首次统计是汉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进行的,共收录9353字。
进入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官方网站,我们不难查到编号为H-01201-0908-01一项纪录是中国最古老的词典——《尔雅》。
成书时期大约在汉朝之前,它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因此备受古代读书人重视,尤其在唐代以后,更是书不离身的地位,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都要捧着它来苦读。
《尔雅》的“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尔雅”,就是“近乎正统的语言”。
在古代的史志目录中,《尔雅》曾经先后被归入“经部”的“孝经类”、“论语类”、“训诂类”和“小学类”,这其中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古人对《尔雅》的性质的看法也在逐渐改变。
我们今天看待《尔雅》,自然不需过于理会它所拥有的“经”的身份,而是要继续发掘它作为中国最早的词汇学专着的价值。
然而,准确的说,《尔雅》是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而非真正意义的字典,我国第一部字典是东汉时许慎所编,不过,当时这部字典并不是以“字典”命名,而是叫《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此书作于和帝永元二年(100年),历时21年,直到安帝建光二年(121年)才告完成。
许慎在病中遣其子许冲将此书献给皇帝。
《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也是流传最广的中文必借工具书。
它首创部首分类的编排体制,第一次把六书理论同汉字分析有机地结合。
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
特别是《说文》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
值得那些有志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学、哲学的读者好好地阅读,并进行深入的探讨。
书中关于秦汉时期全国各地方言的介绍使其成为了解中国古方言一本参考书籍。
正如陆宗达先生所说:“从全世界的范围考察,《说文》也是出现最早的、系统合于科学精神的、具有独创的民族风格的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