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的共情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445.50 KB
- 文档页数:29
1.临床文献中关于共情的问题共情是当代心理治疗研究中最一致的结果预测因子之一。
治疗师识别和关联患者经历的能力被认为是成功的心理治疗过程的关键因素。
这对于发展积极的治疗关系也特别重要:当患者感到被理解、安全并且能够向治疗师透露个人信息时,他们会报告积极的治疗经验。
尽管共情在咨询和心理治疗研究中有着明确的意义,但在临床实践中,共情并没有一个单一的、一致的定义。
一方面,共情通常被定义为一种人际特质,它对某个人来说是某种固有的或“既定”的,不一定与治疗师的专业知识或培训有关。
同时,共情也被视为是与心理治疗和咨询培训密切相关的能力。
因此,诸如理解、敏感性、意识、关系、认同、分享等人际行为逐渐成为心理治疗培训的临床工具、技术和要素。
为了阐明当代共情定义的模糊性,本文将对共情作为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的临床工具进行历史分析。
作为治疗师能力的一部分,共情作为临床工具的第一个明确定义首先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Carl Rogers正式提出:“治疗师的敏感能力和意愿是从患者的角度理解患者的想法、感受和挣扎……完全透过来访者的眼睛看问题,采用来访者的参照系”。
同样,精神分析师、自体心理学创始人海因斯·科胡特将共情定义为“思考和感受自己融入他人内心生活的能力”。
虽然这两个定义乍一看似乎惊人地相似,但历史和临床分析表明,两位作者在共情及其在心理治疗中的功能和效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对于罗杰斯来说,共情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并不一定不同于普通的人际关系;接受、理解和真诚关注是他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的基本原则。
因此,罗杰斯关于共情的思想继续渗透到当今的自助团体、教育机构和政治中。
然而,对于科胡特来说,共情是一个在临床实践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操作要素:他将其定义为治疗师倾听和同调患者的工具,同时也以超出“常规”理解的方式参与获得的材料(也就是临床诠释)。
科胡特写道,仅仅采用共情而不重视其他临床技术会导致患者的“暂时改善”。
虽然两位作者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发展了他们的理论,但罗杰斯和科胡特之间不可否认的平行之处也被历史争议所掩盖,尤其是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系之间的分歧。
共情,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却越来越出现在现代精神分析学者的著作中。
不管是人性观还是心理失调的理论及治疗方法似乎都极为对立的两个理论流派,却在对共情的理解和应用上,逐步趋于一致。
共情似乎为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搭起了一所桥梁。
一、关于共情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
罗杰斯认为良好的咨询与治疗关系本身就具有治疗的功能,而共情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三个充分必要条件之一。
对于共情,许多学者有着精辟的阐述。
Mayeroff(1971)认为,共情就是“关怀一个人,必须能够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须能够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样,而不能把他看成物品一样从外面去审核、观察,必须能与他同在他的世界里,并进入他的世界,从内部去体认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标与方向。
”罗杰斯Rogers 对共情的解释是“咨询员能够正确地了解当事人内在的主观世界,并且能将有意义的讯息传达给当事人。
明了或察觉到当事人蕴涵着的个人意义的世界,就好像是你自己的世界,但是没有丧失这‘好像’的特质。
”EGAN将共情分为初级两个水平,即初级共情和高级共情。
初级共情跟上面的定义基本一致。
高级共情包括表明自己的态度,影响来访者等。
近些年来,最新的观念强调,共情远远不只是一个单一的概念或技能。
二、现代精神分析的发展中,共情为澄清、对质、解释等各种技术提供了更佳的表达态度与方式作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鼻祖,弗洛依德本人及他所创建的精神分析理论其实一直不断受到批评与质疑。
特别是在实际咨询与治疗实践工作中,传统的精神分析似乎给人以冷冰冰的感觉,治疗师象个“侦探”,是个高明的洞察者,探索着来访者深层的内心世界(潜意识层面)。
弗洛依德自己也谈道,他并不热衷于帮助人,他宁愿将自己看成是一个研究者,与病人在一起的时候,他表现得很没有人情味,很冷淡。
弗洛依德曾对一个朋友坦言,我缺乏帮助人的热情。
也许弗洛依德的缺陷正好是罗杰斯的财富,助人的热情贯穿了罗杰斯的一生。
2008.08(下旬刊)1.共情的内涵共情(empathy),又称通情、神入、同感、移情、同理心等。
共情这一概念最早是由Titchener(1909)提出来的。
Titchener认为,人不但能够看到他人的情感,而且还能用心灵感受到他人的情感。
他把这种情形称之为共情。
人本主义创始人Rogers对共情的解释是:“咨询员能够正确地了解当事人内在的主观世界,并能将有意义的讯息传达给当事人。
明了或察觉到当事人蕴涵着的个人意义的世界就好像是你自己的世界,但是没有丧失‘好像’的特质。
”。
Egan将共情分为两个水平,即初级共情和高级共情。
初级共情跟上面的定义基本一致。
高级共情包括表明自己的态度,以影响对方。
Parasuraman等则将其定义为“体贴客人,给客人以个人关注”。
H.Hackmey等人指出,共情包含以来访者的方式看事物,准确感受来访者的世界并向来访者表达对其的理解。
Marttin(1989)认为,心理咨询关系的质量远比咨询者所使用的治疗技术重要。
Whiston和Sexton的研究表明:与其他任何因素相比,咨询关系的优劣与治疗效果之间有更显著的相关。
而共情是建立有效的咨询关系的重要条件。
对于这一点Bozarth(2001)这样阐述:“如果要挑出一个因素来预测心理治疗效果的话,那么无疑这个因素就是来访者感受到的治疗是对他的共情。
”总之,在咨访关系中咨询者要准确的理解来访者知觉外部世界的方式,感受其体验到的世界,分享其对外部刺激的心理反应,并准确地反馈给来访者,以此促进来访者自我感悟、自我分析、自我认知能力的成长。
共情对于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心理咨询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
2.共情的表达中的价值中立原则价值中立原则在心理咨询界掀起了一场革命。
由于它的科学性和人性化,价值中立原则随后被西方心理咨询的不少学派和团体当作一项基本原则。
这样,价值中立的原则已植根于咨询者的思维中,每一个咨询者在接受专业训练时必须无条件接受,并以此来指导各自的理论以及操作过程。
共情(一)共情的概念及其意义共情(empathy)一词,中文有多种译法,如“神入”、“同感”、“共感”、“投情”、“同理心”、“感情移入”等。
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体验别人内心世界,就好像那是自己的内心世界一样的能力。
许多咨询心理学家都阐述了各自对共情的见解,综合他们的观点,可以将共情的含义理解为:(1)咨询者从来访者内心的参照体系出发,设身处地地体验来访者的精神世界;(2)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对来访者内心体验的理解准确地传达给对方;(3)引导来访者对其感受做进一步思考。
近年来,研究者越来越重视文化因素与共情的关系。
艾维等人区分了个体与多元文化的共情。
他们已注意到,传统的个体共情强调咨询者和来访者之间双向的作用,而文化共情则涉及四个参与者:咨询者和他的文化背景以及来访者和他的文化背景。
通过文化共情,咨询者不仅对来访者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做出反应,还要对其文化历史背景做出反应。
误解或共情的破坏通常不只是沟通不良所致,不同文化信仰、不同价值观和不同语言都会造成个人风格以及对细微末节理解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也是彼此误解的原因。
共情已经受到研究者和咨询家的极大关注,一般被认为是心理咨询中影响咨询关系建立和发展的首要因素,是心理咨询的基本特质。
共情在咨询中的重要意义主要在于:(1)由于共情,咨询者能设身处地地理解来访者,从而能更准确地掌握有关信息。
(2)由于共情,来访者会感到自己被悦纳、被理解,从而会感到愉快、满足,这对咨询关系会有积极的影响。
(3)由于共情,促进了来访者的自我表达、自我探索,从而达到更多的自我了解和咨询双方更深入的交流。
(4)对于那些迫切需要获得理解、关怀和情感倾诉的来访者,共情更有明显的帮助、治疗效果。
即使就一般而言,共情也被认为是一种治疗因素。
(二)提高共情水平的方法1.共情水平或层次伊根(G. Egan)把共情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初级共情”(primary empathy),其含义接近于罗杰斯提出的共情定义,它往往与咨询技巧中参与技巧有关;第二种是所谓“高级的准确的共情”(advanced accurate empathy),这对咨询者有更高的要求,需要运用咨询技巧中的影响技巧来直接影响来访者。
共情技术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探讨和应用共情技术已经成为心理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共情技术,指的是人们通过和他人建立起的情感联系,能够非常真实地理解对方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在心理学领域中,共情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和情感的交流方式。
在心理课堂中的教学实践中,引入共情技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学知识,并且提高他们的情商与沟通能力。
共情技术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共情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情感和需求。
在心理课堂中,教师需要通过观察和交流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感需求,但是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和情感回避等问题,学生可能不太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心理状态。
而共情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共情技术的运用,教师可以更容易地感知到学生的情感变化,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并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疏导,使学生更加投入学习过程。
共情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是一门关于情感、情绪和人际关系的学科,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来理解和应用心理学知识。
而共情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心理学知识,通过情感共鸣和情感表达来加深对心理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通过共情技术的运用,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来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心理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
共情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情商与沟通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情商与沟通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能力。
共情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感,建立更加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从中培养自己的情商与沟通能力。
通过共情技术的运用,学生可以更好地体验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学会关心和支持他人,倾听和理解他人,从而培养出良好的情商与沟通能力。
通过共情技术的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情感体验,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使他们在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中更加得心应手。
心理疏导技术之共情的五个阶段心理疏导技术是一种帮助他人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而共情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共情是指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理解并分享他人的感受和情绪。
在心理疏导中,共情可以帮助心理咨询师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处境,并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下面我将介绍心理疏导技术中共情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情感共鸣。
在这个阶段,心理咨询师努力理解患者的情感状态,试图从内心感同身受。
通过倾听和观察,咨询师可以尝试体验患者的情感,这有助于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
第二阶段,透视他人的情感。
在这个阶段,心理咨询师努力理解患者的情感背后的原因。
咨询师需要通过观察、提问和倾听,了解患者的情绪背后的触发因素,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患者的情感状态。
第三阶段,表达理解和支持。
在这个阶段,心理咨询师需要向患者表达自己对患者情感的理解和支持。
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咨询师可以传达自己对患者情感的理解和支持,让患者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关心。
第四阶段,建立情感连接。
在这个阶段,心理咨询师需要与患者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
通过共情,咨询师可以与患者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让患者感受到自己不是孤独的,有人理解和支持自己。
第五阶段,情感转化。
在这个阶段,心理咨询师帮助患者转化情感。
通过共情,咨询师可以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情感,找到情感背后的原因,并逐渐转化负面情感,使之变得更加积极和健康。
总之,共情是心理疏导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共情,心理咨询师可以更好地理解患者的情感状态,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并帮助患者转化情感,达到更好的心理疏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