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郁达夫自叙传小说《沉沦》
- 格式:pdf
- 大小:100.63 KB
- 文档页数:1
从《沉沦》来看郁达夫独特的风格第一篇:从《沉沦》来看郁达夫独特的风格从《沉沦》来看郁达夫独特的风格【摘要】《沉沦》艺术的表现了一种郁郁的形象,凸显了他的创作风格:精于描绘主人公的痛苦和孤独,善于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景色描写,并且在他的文章中能看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因素,敢于挑战中国传统文化。
并且大都都是采用第一人称来描写,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郁达夫忧郁生命首先,郁达夫创作《沉沦》的背景是:这篇小说是写于他留学日本的时期,郁达夫先生1913年随其兄曼陀前往日本留学,于1922年毕业回国,先后就读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和东京帝国大学。
在这段时间里郁先生刻苦攻读中外小说,创作了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集《沉沦》。
当时他只有二十岁左右,身处异域,还是一个正在不断蚕食自己国土的国家,还要整日忍受着日本人的白眼和侮辱,这是多么压抑的事,一种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和浓烈的爱国之情交杂在一起,使得他不得不说,又不得不写,用饱涵深情的笔触宣泄心中的愤懑。
被誉为他的杰出代表作品,也是他唯一的中篇小说。
这部小说描写了当时留日学生在日本受到的欺辱,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悒郁苦闷,具有爱国主义思想。
最后主人公自沉大海,带有明显的颓废思想和悲观情绪。
透过《沉沦》,我们可以能些微了解到郁达夫小说的创作的几点特点。
一、孤独抑郁的性格。
小说第一句“他最近觉得孤冷的可怜”的“孤冷”二字,便为郁达夫所有小说奠定了情感基调。
早熟的性格、景色的优美、个人的忧郁都使得他躲避人群而亲近自然。
这使得他的小说大都时候都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周围的世界,他常常一个人于无事时就会到外边转转,不为什么,只是孤独而忧伤的看着这个世界。
他同情那些车夫、弱女子。
于自己一样贫困的身上,掏出几个铜板,给这个世界和他一样贫苦的下层人民。
他的目光常常忧郁,固然由于其性格造成的,但是国家的落后,人民的不幸何尝不加重他的忧郁病。
郁达夫的沉沦读后感沉沦,是一部描写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社会底层生活的小说。
作者郁达夫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主人公阿民的视角,描绘了上海滩的社会风貌,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以其真实的写实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沉沦》以上海滩的社会底层为背景,通过主人公阿民的视角,展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社会的繁华与落寞。
小说中,阿民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在上海滩上艰难地挣扎着,却始终无法摆脱生活的困境。
小说以阿民的视角,描绘了上海滩的酒楼、妓院、赌场等各种社会现象,展现了上海滩的繁华与落寞。
同时,小说还通过阿民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对生活的迷茫与无奈,对爱情的憧憬与失望,对社会的不满与绝望。
郁达夫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真实的写实风格,将上海滩社会的种种现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上海滩的繁华与落寞,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言行举止、内心矛盾、情感纠葛,都展现了作者对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塑造。
《沉沦》不仅仅是一部描写上海滩社会的小说,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洞察力的文学作品。
小说中,作者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绘,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展现了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
小说以其真实的写实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沉沦》中,郁达夫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怀。
小说以其真实的写实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上海滩社会的描绘,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作者展现了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
《沉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描绘的社会风貌,更在于其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怀。
阅读《沉沦》,不仅可以了解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社会的风貌,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
浅析郁达夫《沉沦》的思想意义《沉沦》是郁达大小说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小说主人公本是一个热爱自由,富有反抗精神而又多愁善感的时代青年,出于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他来到日本留学,企图将来一展宏愿。
但作为一个“弱国子民”,在异国他乡遭遇到的不是温暖和尊敬,而是更多的不堪忍受的歧视和凌辱。
严重的忧郁、压抑和伤感使他的心理变形以至绝望,最后以投海自沉来表达自己的一腔悲愤。
主人公在投海之前,面对着祖国的方向,发出了期待祖国早日强盛的深情呼唤。
作品对主人公时代忧郁症和变态性格的大胆描写,有力地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和罪恶,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体现出强烈的反帝爱国情思和特定的“五四”时代精神。
《沉沦》在体式上是具有独创性的,它虽然没有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但实际上它的“自叙传”色彩极为鲜明浓厚,作品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特征都最大限度地融入了作者自身的影子,作品以其大胆无遗的自我暴露显示了特有的文学价值。
这种“自叙性”的体式以其坦诚、真挚,纯洁的风格成为郁达夫特有的叙述方式。
《沉沦》,是20世纪20年代郁达夫创作的早期短篇小说,亦是他的代表作。
出版时即震撼了当时的文坛。
该小说以郁达夫自身为蓝本,讲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以及对国家弱小的悲哀。
郁达夫的小说情感如此饱满,大概可以从他本人对小说的定位上一探究竟。
“至于我的对于创作的态度,说出来,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觉得文学的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郁达夫本人十分认同屠格涅夫对于小说作品与作者之间关联的观点,因此他在创作《沉沦》时,对自己过去的经历作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复原,也正是因此,才有了其中的主人公的家庭背景,坎坷身世。
在小说中,主人公“他”出生于富春江上的一个小市,三岁时丧了父亲,家里有两个哥哥。
“他”先后辗转多个学校求学,最后跟着哥哥来到了日本学习医学方面的知识。
毫不夸张地说,“他”的身世与郁达夫本人早年经历高度重合,如果抛开小说中杜撰出来的情节来看,这也许就是郁达夫本人所作的记录早年日常生活的日记。
郁达夫1896年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市,1899年,郁达夫三岁时,他父亲便撒手人寰。
而郁达夫青年时期也如小说中的“他”一样,先后在“杭州府中学堂”、“嘉兴府中学”、“美国教会学堂”以及浙江大学等多所学校就读。
1913年,17岁的郁达夫随兄长郁华赴日本留学,1914年便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他”与郁达夫的经历不说百分之一百吻合,至少也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相似程度。
对郁达夫而言,《沉沦》中的“他”就是他内心中的自我,而以自我为主角创作的小说,在写作过程中很容易有一种代入感。
同样的身世,同样的经历,同样的环境,这样的设定必定使得郁达夫与小说中的“他”有着高度的共鸣,这就导致在《沉沦》中,小说主人公的情感宣泄是那么的激烈,因为“他”的痛苦体验也正是郁达夫本人深感迷茫的别样表现。
②偏散文化的写法,高度的情感宣泄单就我个人的理解来看,小说应该注重的是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散文则以个人情绪的抒发或个人见解的表达为重要特征。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600字郁达夫的小说《沉沦》是一部著名的现代小说,它以逼真的笔触和深刻的描写展现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破裂。
作为一部经典作品,它的故事情节依然扑朔迷离地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在我看来,《沉沦》故事扣人心弦,敦厚深刻的实际情境,强烈的人性烙印烙印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沉沦》的精华所在。
首先,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从《沉沦》中体会到了人生道路上的孤独和无助。
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的成长故事,他在寻找自己的梦想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他慢慢明白了自己的命运和目标,也发现自己无法摆脱藩术规矩的束缚,最终走向了毁灭。
而我在阅读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一个个体对社会的无力,对自己命运的无奈。
由此,我个人认为,《沉沦》能够深入挖掘人性和社会现实,并深深打动了我的内心。
其次,小说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现实,更在于其对后来文学界的影响。
郁达夫采用了全新的写作手法,将文学形式从传统的文学语境中解放出来,引领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先河。
同时,《沉沦》也使一批新生代作家诞生,开创了中国文学历史上的新篇章。
无论是在文学历史还是文学扶植中,《沉沦》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意义深远。
最后,我认为作为当代读者,我们更需要从小说中寻找一些新的思考和观点。
通过小说的主人公沉沦的经历,我们或许能够发掘出一些成长的思路和路径,从中探求启示和深层次的意义。
或许,我们能够从小说中了解到人性和社会内部的斗争和挣扎,也能够学习到如何在这个复杂世界中追求自己的个人价值。
无论在思想还是在实践层面,小说都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综合来看,《沉沦》是一部非常重要且经典的小说。
它以逼真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情感描写,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同时,它也为中国中现代文学打下了基石,在后来文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对于现代读者而言,探讨《沉沦》中的人性矛盾、社会现实和复杂内心等内容都是非常具有启示性的。
因此,我坚信,在今后的阅读和深思中,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地挖掘《沉沦》背后的深层思考和意义。
郁达夫作品特点赏析郁达夫以写“穷”与“色”而著称,《沉沦》就是写色,写性苦闷的作品。
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
有郁达夫本人生活的影子。
主人公是一个患有忧郁症的青年留学生。
他孤独清高,多愁善感,自卑自傲。
对爱情的渴望,是他内心的情绪的核心。
但是,在异国他乡,由于“弱国子民”的身份,他总是感到被歧视的屈辱,根本而无法获得爱情。
于是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发泄自己欲望。
作品以他的爱欲为中心,非常细致的展示出他的内心世界情感活动,并表达出个性解放、民族觉醒的时代精神。
这里,汇聚了两种思想,都是五四时代精神的反映或体现。
也就是个性解放的思想。
这里最强烈的体现出五四时代人的解放的呼声。
作品最突出的特色追求一种内在真实。
作品叙述的是日常生活琐事,没有任何重大事件,突出的主人公的心灵感受,挖掘人的内心生活,把一个忧郁青年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非常细致的展示出来。
那种身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那种无法与人沟通苦闷,自卑、自怜,软弱,颓唐等心理活动都被充分地显示出来。
作品最惊世骇俗的对内心隐秘的欲望的大胆的暴露。
20世纪文学最早进行身体写作的作家,是郁达夫。
他是第一个进行身体欲望叙述的作家。
在孤独中,他渴望爱情,当爱情无法实现的时候,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来满足性的渴求。
比如,作品先后写他手淫自慰、窥视女性洗澡,在野外窥视别人作爱,到妓院喝酒浇愁。
在叙述身体欲望的时候,作品往往展示主人公的那种“灵”与“肉”矛盾心理。
这种心理矛盾也是郁达夫其他写色的作品的基本模式。
一方面是一种道德意识,另一方面却是那种无法遏止的肉欲的冲动。
两方面不断的冲突、搏斗。
郁达夫把这种心理矛盾看作是“现代人的苦闷”。
作品中,在窥视的时候,自己不断地谴责自己,不断地忏悔。
逛妓院出来,就十分的后悔,感到自己的堕落,甚至想要自杀。
郁达夫作品的最大胆的地方就在这里。
它是对压制肉体、欲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最大胆的背叛。
把人性欲望看作是合理的,就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禁欲主义的否定。
从《沉沦》等作品看郁达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从《沉沦》等作品看郁达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杨海英内容摘要郁达夫的小说在思想和艺术方面独树一帜,主人公身世与思想情感的坦露、宣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叙。
忧郁、苦闷、自卑、颓丧是其作品中主人公的通病。
他们希望祖国强大,珍视民族尊严,有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和对纯真爱情的强烈追求,却又对祖国的前途感到迷茫,陷在伤感的泥沼中无法自拔。
作者将现实人生贯穿在浪漫的氛围中,塑造了一系列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中的零余者的形象。
其小说内容是主人公复杂心理的直白表现,内容随主人公心情的变化而变化,结构上有着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郁达夫的小说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有独特之处,小说主人公的思想情感的坦露与渲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叙,主人公的忧郁、苦闷、自悲、颓丧是那个时期存在于知识关键词感伤病态忧郁浪漫现实抒情郁达夫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很有特色的作家,他那自传式的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作品至今仍不断引起人民的兴趣。
尤其是1921年《沉沦》的问世,在当时雾气沉沉的中国文坛上激起了千层波澜,评论界对之毁誉参半。
人们在承认他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作家的同时,又随即指出,他的影响有很多消极的成分。
本文从文学角度,就以下几方面对郁达夫《沉沦》等早期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进行一下剖析。
一、“零余者”的自白银灰色的感伤郁达夫的作品具有自叙传的特点,充满了强烈的主观色彩。
郁达夫先生在谈论文学创作时,曾坦诚地说道:“至于我对创作的态度,说出来,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真的。
”[1] 夏志清博士也在他的《中国文学史略》称《沉沦》是郁达夫“露骨的自传小说。
”作为中国现代文坛一部开先河自叙传式的小说的作品《沉沦》的主人公的悲苦身世与作者是十分相似的。
小说中主人公的思想情感的坦露与渲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叙,是作者灵魂奥秘的自白。
他常以自己的经历、遭遇、感受乃至身边琐事作为他小说的素材。
从《沉沦》看郁达夫内容提要:从《沉沦》中挖掘郁达夫的人格特征,他的颓废,他的控诉,他的大胆描写,他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郁达夫小说中有一些不纯净的笔墨,是变态心理的产物。
当他控诉旧时代对他太不公正的时候,有些情调不尽健康。
郁达夫,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时代青年人的缩影。
关键词:沉沦情欲五四爱国易森在《郁达夫,一个不该被冷落的名字》中这样评价郁达夫:他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真挚,似乎还有一个及其虚弱的声音在向你求救,那是灵魂的无奈在低吟浅唱。
在他优美而极富才情的文字背后,是一种不加修饰的原始美。
有人批评他用语有时未免繁琐和重复,其实这是他内心袒露所必需的一种表达。
与那些刻意追求谋篇布局的人相比,他的作品是一幢残缺而唯美的建筑。
由于郁达夫在日本留过学的原因,深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把”我”看成艺术基础。
17岁以前的郁达夫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中长大的,接受的几乎是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
17岁时,郁达夫突然跻身于日本文化环境中,两种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在年轻的郁达夫心中发生了激烈的冲撞。
这种冲撞是全面的,从灵到肉,从实际生活到社会思想,从个人到整个民族的矛盾······年轻的作家无法理解和承担这种由历史和民族造成的剧烈而实际的矛盾痛苦,也很难找到具体解决的办法,因而这种矛盾和痛苦积累而为苦闷,表现出哀伤乃至颓废的色彩。
而这一切正体现在了《沉沦》主人公“他”的身上。
主人公“他”是一个日本留学生,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被学校开除,因而为社会所不容。
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和追求真挚的友谊与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
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
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