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与《沉沦》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9
课程现代浙籍作家研究题目论郁达夫的《沉沦》与浙西文化的水性教师潘正文学期10学年第二学期班级汉语言文学083班号 3161学号08086146姓名张黎丽成绩二0 一一年五月论郁达夫的《沉沦》与浙西文化的水性【摘要】郁达夫的《沉沦》是社会发展、文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是一部极具价值的“自叙体”小说,记录了作者部分的生活经历和精神历程。
我通过《沉沦》来解读郁达夫,他的苦闷、颓废,他的真诚、勇气,他的真挚的爱国情,他的傲世的才情,并分析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浙西文化中特有的水性。
【关键词】沉沦;郁达夫;作品解析;浙西文化;水性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小说《迟桂花》等。
郁达夫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兄弟三人,大哥从政,二哥行伍。
七岁入私塾。
九岁便能赋诗。
天性聪慧加上又是家中的“老小”,自然从小备受家人疼爱。
除此之外,富阳位于浙西,所谓“浙西”,是历史上浙江以钱塘江为界,江之东称为“浙东”,江之西为“浙西”,史称“两浙”。
以会稽(绍兴)为中心的“浙东”多山地,以杭嘉湖平原为主的“浙西”多水域。
浙西多水,乃鱼米之乡,经济条件优越,这使的郁达夫从小过着较为优越的生活,不用为生计担忧,让他有更多的好时间去思考人生,养成了他多愁善感的性格。
除此之外,浙东和浙西不同的地理环境,也对郁达夫的文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浙东作家大多刚韧、劲直,文风多带“土性”,于是浙东就会出现两个特色鲜明的文学群体:乡土作家群和左翼作家群;反观浙西,如郁达夫、徐志摩、戴望舒等作家,则大抵多情、浪漫,文风偏于温婉、飘逸,由是浙西就会有浪漫文学创作群体的形成。
个中原因当然很复杂,并非单纯地理因素决定的,但如此显著的地域群体性现象的出现,却不能说与区域文化特质完全无关,这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初读郁达夫的《沉沦》,着实感到深深的压抑。
从《沉沦》来看郁达夫独特的风格【摘要】《沉沦》艺术的表现了一种郁郁的形象,凸显了他的创作风格:精于描绘主人公的痛苦和孤独,善于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景色描写,并且在他的文章中能看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因素,敢于挑战中国传统文化。
并且大都都是采用第一人称来描写,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郁达夫忧郁生命首先,郁达夫创作《沉沦》的背景是:这篇小说是写于他留学日本的时期,郁达夫先生1913年随其兄曼陀前往日本留学,于1922年毕业回国,先后就读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和东京帝国大学。
在这段时间里郁先生刻苦攻读中外小说,创作了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集《沉沦》。
当时他只有二十岁左右,身处异域,还是一个正在不断蚕食自己国土的国家,还要整日忍受着日本人的白眼和侮辱,这是多么压抑的事,一种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和浓烈的爱国之情交杂在一起,使得他不得不说,又不得不写,用饱涵深情的笔触宣泄心中的愤懑。
被誉为他的杰出代表作品,也是他唯一的中篇小说。
这部小说描写了当时留日学生在日本受到的欺辱,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悒郁苦闷,具有爱国主义思想。
最后主人公自沉大海,带有明显的颓废思想和悲观情绪。
透过《沉沦》,我们可以能些微了解到郁达夫小说的创作的几点特点。
一、孤独抑郁的性格。
小说第一句“他最近觉得孤冷的可怜”的“孤冷”二字,便为郁达夫所有小说奠定了情感基调。
早熟的性格、景色的优美、个人的忧郁都使得他躲避人群而亲近自然。
这使得他的小说大都时候都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周围的世界,他常常一个人于无事时就会到外边转转,不为什么,只是孤独而忧伤的看着这个世界。
他同情那些车夫、弱女子。
于自己一样贫困的身上,掏出几个铜板,给这个世界和他一样贫苦的下层人民。
他的目光常常忧郁,固然由于其性格造成的,但是国家的落后,人民的不幸何尝不加重他的忧郁病。
从《沉沦》看郁达夫内容提要:从《沉沦》中挖掘郁达夫的人格特征,他的颓废,他的控诉,他的大胆描写,他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郁达夫小说中有一些不纯净的笔墨,是变态心理的产物。
当他控诉旧时代对他太不公正的时候,有些情调不尽健康。
郁达夫,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时代青年人的缩影。
关键词:沉沦情欲五四爱国易森在《郁达夫,一个不该被冷落的名字》中这样评价郁达夫:他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真挚,似乎还有一个及其虚弱的声音在向你求救,那是灵魂的无奈在低吟浅唱。
在他优美而极富才情的文字背后,是一种不加修饰的原始美。
有人批评他用语有时未免繁琐和重复,其实这是他内心袒露所必需的一种表达。
与那些刻意追求谋篇布局的人相比,他的作品是一幢残缺而唯美的建筑。
由于郁达夫在日本留过学的原因,深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把”我”看成艺术基础。
17岁以前的郁达夫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中长大的,接受的几乎是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
17岁时,郁达夫突然跻身于日本文化环境中,两种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在年轻的郁达夫心中发生了激烈的冲撞。
这种冲撞是全面的,从灵到肉,从实际生活到社会思想,从个人到整个民族的矛盾······年轻的作家无法理解和承担这种由历史和民族造成的剧烈而实际的矛盾痛苦,也很难找到具体解决的办法,因而这种矛盾和痛苦积累而为苦闷,表现出哀伤乃至颓废的色彩。
而这一切正体现在了《沉沦》主人公“他”的身上。
主人公“他”是一个日本留学生,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被学校开除,因而为社会所不容。
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和追求真挚的友谊与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
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
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
评价郁达夫的小说《沉沦》的色欲描写作者郁达夫出生于1896年浙江省富阳市的知识分子家庭。
1899年郁达夫的父亲去世,家庭陷入窘迫的境地。
1913年,郁达夫随长兄赴日本留学。
在留学期间,郁达夫阅读了大量外国小说,这也为他的文学奠定基础。
1921年,他发表了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沉沦》。
《沉沦》发表的时间正值五四运动时期,那时五四精神是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沉沦》大胆创新,其中的性描写更是突破封建礼教的枷锁,作为批判封建风俗的武器。
《沉沦》以日本私小说的风格出现在大众的眼前。
私小说是作者脱离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而孤立地描写个人身边琐事和心理活动的,追求作家生活和作品的完全合一。
郁达夫在日本留学期间,因为专业的问题,与长兄发生了矛盾,亲人反目成仇,郁达夫一度很忧郁和苦闷;同时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歧视、祖国的羸弱与落后、作者郁达夫本身的空虚与寂寞等因素都是《沉沦》这部作品的来源与素材。
这部小说真实地反应郁达夫在日本留学的生活。
《沉沦》中的色欲描写有一条主线:在路上遇到女学生,感到慌乱,冷静后又感到后悔-在被窝里犯罪,幻想“伊扶”,感到羞愧、痛悔-偷看旅馆主人女儿洗澡,而后落荒而逃,感到非常的羞愧、恐惧-在野外偷听一对男女在幽会,内心燥热,渴望性欲-来到妓院嫖娼,事后异常后悔、自责。
性表现的分析:一.性欲的萌发“他一见了这两个女子,呼吸就急缩起来”“你既然拍羞,何以又要后悔”“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我就心满意足了”主人公在这里可以看出他的内心非常渴望有一个女人。
前面一直在铺垫他是如何的孤独、寂寞,而在这里他的人际交往障碍慢慢地加深他内心对性欲的渴望,为后面的灾祸埋下一个种子。
二.性欲的发展“他每天早晨,在被窝里犯的罪恶,也一次一次的加起来了”“他平时所看见的伊扶的遗类,都赤裸裸的来引诱他”“在他的脑里,比处女更有挑拨他情动的地方”“见了妇女的时候,他觉得更加难受”他的性欲在逐渐地发展。
沉沦郁达夫赏析
1. 哇塞,郁达夫的作品那可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啊!就拿《沉沦》来说,那细腻的情感描写,不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那些纠结又复杂的心情吗?比如主角内心的挣扎,哎呀,是不是就像我们有时候面对选择时的左右为难呀!
2. 你们知道吗,《沉沦》里的文字仿佛有魔力!它能把你一下子拉进那个情境中。
就好像你也跟着主角一起沉沦了,那种感觉,不亲自读一读怎么能体会得到呢?
3. 郁达夫的《沉沦》啊,真的太让人着迷了!里面的人物刻画得多生动啊,简直像身边的某个人一样真实,这难道不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吗?
4. 嘿,想想看,《沉沦》中的那些场景描写,是不是就像一幅画卷在你眼前徐徐展开呀!比如那萧瑟的风景,不就和我们心情低落时看到的世界很像吗?
5. 郁达夫在《沉沦》里展现的情感世界,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啊!不就像我们的内心世界一样,有时欢喜,有时忧愁,难道不是吗?
6. 哇哦,读《沉沦》的时候,真的会被深深吸引呢!那文字就像一双温柔的手,牵着你走进故事里,这和我们被一部好电影吸引有啥区别呢?
7. 你们有没有觉得,《沉沦》里的情节发展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呀!一会儿让你紧张,一会儿又让你感动,这多有意思啊!
8. 郁达夫的《沉沦》,真的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作品呢!里面的细节描写,不就像我们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小美好一样珍贵吗?
9. 哎呀呀,《沉沦》可真是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书啊!那情感的波澜,不就像我们在爱情里的起起伏伏一样吗?
10. 总之,郁达夫的《沉沦》绝对是一部经典之作!不读它真的是一种遗憾呢,你们还在等什么呀!。
郁达夫创造社时期的小说创作——对小说《沉沦》的文本探析摘要: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鲜明性格的作家,他在创造社时期创作的小说集《沉沦》运用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大胆直白的心理塑造及深厚真挚的抒情描写构成了郁达夫创造社时期小说的创作风格。
小说集中,《沉沦》一篇从性格塑造和语言描写方面直观的展现了“零余者”的忧郁。
文本中大量运用的感叹、疑问和重复句,体现了精神与肉体的冲突、贫弱与富强的对立、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从社会因素和性格因素方面探究出主人公走向沉沦的悲剧致因。
由此可以看出,郁达夫对自我经历的控诉与迫切寻找出路的渴望和无力改变命运的悲哀。
关键词:创造社郁达夫《沉沦》零余者郁达夫是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擅长写小说、散文,注重人物描写、情感抒发和一己之体验,不追求复杂的故事情节。
在创造社时期创作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小说,这些作品不管是在内容还是主题上都蕴含了作者的生命感悟、革命主张以及文学思想。
《沉沦》作为郁达夫独具特色的自叙体小说,是他的首部短篇小说集,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其塑造的“零余者”是指“五四”时期部分知识青年,彷徨没有目标,渴望找寻生活找的出路,却又忧郁悲愤,自暴自弃,陷入矛盾交织的痛苦中,最终走上黑暗沉沦的道路。
尤其是小说集中的《沉沦》一篇更加直观反映了特定背景下知识分子的苦闷、萎靡的精神状态。
一、“零余者”的忧郁影响一个作家创作风格的因素有很多,家庭环境、文化观念、生命体验等,在郁达夫的人生经历中,父亲的早逝、家庭的破败、社会的动荡和国家的危难等都对其个体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奠定了郁达夫早期创作阴郁、悲愤的基调。
(1)性格的忧郁《沉沦》描写了一位内心病态,精神颓废的主人公“他”,作为一个留学日本的中国人,心怀对祖国的思念,因故土弱小而备受欺凌感到愤懑,又因无力改变现状而郁闷。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民族危机之中,主人公在日本学校受到歧视和排挤,想要维护故土的形象,不满学校的封建专制统治,因此被学校开除,为社会所不容,成了一位孤独的“零余者”。
郁达夫与《沉沦》郁达夫与创造社代表性作家,代表性作品通过郁达夫了解创造社,通过《沉沦》来了解郁达夫;精读作品-作家——社团多产,游记、旧体诗,小说两种方式:当时影响;经典作品《沉沦》从当时影响看,与狂人日记对比,沉沦出来后,对整个青年一代,都有影响,故事(买沉沦的故事)经典地位:自叙传的文学,自我抒发,自我分析的感伤色彩的代表作,首推沉沦,从影响从内含价值看,沉沦都是那个时期最有影响的作品,司马长风,鲁迅、郁达夫,鲁迅……流派色彩;而郁达夫则是创造社。
一个作品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分两个方面:思想内容,风格艺术特点;五四的总体的思潮:个性解放,反封建,当然,沉沦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与五四思潮一致,体现了个性,写的是个人,反对封建主义,那么这个个人是谁呢?那么大家看看这个主人公是谁?小说一个是第三人称,一个是第一人称,沉沦必然的属于第一人称,是不是所有的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小说都是一样,沉沦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文言小说中的余,通俗小说中以我叙述也不少,那么我们先看看小说,他分几节,他的性格特点……鲁迅《苦闷的象征》——写我的苦闷:生的苦闷,青春期的我,性的苦闷。
生和性的苦闷,结合就是一个人青春苦闷。
对我的生活的自我暴露,这种暴露有他的某种自然状态,如自慰等,然后又极端的自责。
没钱,最大安慰的是浪漫派诗歌,纵酒、嫖娼,特殊的表达的方式,精神的狂飙突进向上,社会的现实压着人向下,现在看来做作,实际上在当时时一种自然。
各种苦闷,对一个意志力不强的青年人来说,是一种压力。
这个人不是一个英雄,“我”是一个个人化私人的东西,理解五四,并不是了解每一像战士一样的人物,这种我,如果写成日语,就成“私”,我个人的私人的小说写成,而私小说又恰恰是那个时期,佐藤春夫,谷启润一郎,而郁达夫又是中国那时期的人的中国私小说。
《沉沦》还有一个文本,那就是《沉沦》集,沉沦既是一部小说,《沉沦》在《沉沦》集中最有代表性,《沉沦》在郁达夫的作品中代表,郁达夫又在创造社中最有代表性。
郁达夫之沉沦分析-他的孤独沉沦文章开头便提到了“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
只是近来吗?首先在家庭中,他三岁丧父,且上学期间家里人不理解他的追求,反倒怪他无恒性。
他感到自己也并不能够融入兄长们的世界,渐渐的与他们产生隔阂,因此在这一方面,他是孤独的。
在学校里,总觉得众人都在那里凝视他,并且觉得就连他们的眼光中都带着恶意。
希望同学们对他讲话,却依然表现出愁苦的样子。
此刻这里也体现了他的一种自卑敏感的,病态的心理,以及他内心的矛盾苦闷和孤独。
因为在家庭和学校感受到的这种孤独感以及苦闷感,他迫切的想要寻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首先,将大自然作为自己的避难所。
“这里就是你的避难所。
世间的一般庸人都在那里妒忌你,轻笑你,愚弄你;只有这大自然,还是你的情人。
”他融入不了世俗的圈子,试图将大自然作为归宿。
但实际上心里还是感到不痛快(这样的说了一遍,他觉得自家可怜起来,好像有万千哀怨,横亘在胸中,一口说不出来的样子。
),说明他还是会在意现实中的事情,将大自然作为避难所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无奈之举罢了。
同进一步凸显了他内心的痛苦与孤独。
由此,他便更加渴望得到真挚的爱情,以此来抚慰自己内心的孤独。
但他对待爱情和对异性的渴望是病态的,被日本女同学勾起对异性的幻想后呐喊“只需要女人,不论其样貌,只要是爱他的,他都可以为她去死”。
窥视房东的女儿,到妓院寻欢,并且不可抑制的沉沦在其中。
在这种沉沦中,由于仍受到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以及对自己梦想的追求,他一度以为自己是生病了,他对自己的这种“犯罪”行为感到非常的痛恨和自责。
这种心理追求和现实渴望之间的矛盾,也使他陷入更深的孤独和困境之中。
“罢了罢了,我再也不爱女人了,我再也不爱女人了。
”“我总有一天要来复仇,我总要复他们的仇”。
在日本学校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让他想要复仇;中国同学对他的不理解,让他想要复仇;和兄长之间生出的龃龉,让他想要复仇;侍女的怠慢,也是让他想要复仇。
可是最终为什么他并没有对这些他所痛恨的人下手,而是自己跳了海。
郁达夫与《沉沦》郁达夫与创造社代表性作家,代表性作品通过郁达夫了解创造社,通过《沉沦》来了解郁达夫;精读作品-作家——社团多产,游记、旧体诗,小说两种方式:当时影响;经典作品《沉沦》从当时影响看,与狂人日记对比,沉沦出来后,对整个青年一代,都有影响,故事(买沉沦的故事)经典地位:自叙传的文学,自我抒发,自我分析的感伤色彩的代表作,首推沉沦,从影响从内含价值看,沉沦都是那个时期最有影响的作品,司马长风,鲁迅、郁达夫,鲁迅……流派色彩;而郁达夫则是创造社。
一个作品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分两个方面:思想内容,风格艺术特点;五四的总体的思潮:个性解放,反封建,当然,沉沦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与五四思潮一致,体现了个性,写的是个人,反对封建主义,那么这个个人是谁呢?那么大家看看这个主人公是谁?小说一个是第三人称,一个是第一人称,沉沦必然的属于第一人称,是不是所有的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小说都是一样,沉沦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文言小说中的余,通俗小说中以我叙述也不少,那么我们先看看小说,他分几节,他的性格特点……鲁迅《苦闷的象征》——写我的苦闷:生的苦闷,青春期的我,性的苦闷。
生和性的苦闷,结合就是一个人青春苦闷。
对我的生活的自我暴露,这种暴露有他的某种自然状态,如自慰等,然后又极端的自责。
没钱,最大安慰的是浪漫派诗歌,纵酒、嫖娼,特殊的表达的方式,精神的狂飙突进向上,社会的现实压着人向下,现在看来做作,实际上在当时时一种自然。
各种苦闷,对一个意志力不强的青年人来说,是一种压力。
这个人不是一个英雄,“我”是一个个人化私人的东西,理解五四,并不是了解每一像战士一样的人物,这种我,如果写成日语,就成“私”,我个人的私人的小说写成,而私小说又恰恰是那个时期,佐藤春夫,谷启润一郎,而郁达夫又是中国那时期的人的中国私小说。
《沉沦》还有一个文本,那就是《沉沦》集,沉沦既是一部小说,《沉沦》在《沉沦》集中最有代表性,《沉沦》在郁达夫的作品中代表,郁达夫又在创造社中最有代表性。
读文学要由点——线——面,五四的面,又上下运动,从古代到现当代。
不仅要讲单个作品的意义,小说集的意义,作家、流派、时期、文学发展的长河的东西。
方法论:由作品-作家-流派-时代-整个史,看他如何承前启后,讲沉沦,是要讲一部活的文学史。
总结八节的内容,小说没有故事,思想,情绪,漫游的行踪,小说的时间(让学生去弄)八节,八个人,穿起来。
简洁。
十个字概括。
文字不是越多越好。
历史的本领,俗称史笔,有力量。
无名的,符号的。
整个小说,都是“我”,“我”的小说。
形象和主题产生的方法。
艺术上讲,私小说,个人的小说,个人发展到青春期,必然会有苦闷,如何慰藉,一个自然,一个是哭,泪的文学。
郁达夫的感伤,是自然,找爱情,找了文字,文学,找了应该浪漫主义的诗人,我们找浪漫主义,总要找积极浪漫主义,如鲁迅的拜伦,反抗,恶魔的;还有消极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就是华兹华斯,他们都有浪漫,浪漫主义就是反抗,狂人的反抗,狂人也是日记的方式,“我”是战士形象,浪漫都是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狂人是放火;郁达夫那里是蹈海自沉;自沉并不是消极的,屈原,周恩来的诗;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中国文学是与世界文学联系在一起的。
了解文学史,还得了解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有力。
鲁迅是东欧;郁达夫是与英法浪漫派相关。
风格等各方面,了解与他们之间联系方式。
美学风格上是感伤的,思想上是反封建的,美学上是狂飙突进,又有消极浪漫。
回到那个故事,为什么那么多人去买沉沦,一个人去买,另一个也会去买,这就是一个文学发生的历史,文学与时代互动的历史,沉沦集中的银灰色的死,南迁,现在我要求是,大家至少把郁达夫的《沉沦》看一下,读文学史,而不读文学,是不能读懂文学史,往后,我们提出的作家,不能局限于作品选,必须要有从文学作品选延生出去的阅读。
不仅要知道知识,还有知道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如何把握知识产生的渠道。
比如说本校就出过一个郁达夫研究的专家,那就是曾华鹏先生,大学不靠大楼,不靠生源数量,而靠大师……这是题外话,但是文学史如何产生,是考作品论,作家论,风格流派论,文学史论,这四论的文学史的内容。
知识和方法。
中国现代的浪漫传统。
文学史课的基本准备:读这一节文学史,看这一节中最重要的讨论核心。
直观感受,与专家对照,也许你错了,也许你不全面,也许是书上的专家说的不到位,但是你们读了四年后,你们就超过他们了,讲曾先生,范先生的故事,药。
文学史的基本知识,文学史理论方法的要点。
下节课的要点。
第一节、生平和创作一、生平简述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1912年开始旧体诗创作。
1913年赴日本留学。
1921年与郭沫若等创立创造社。
10月出版小说集《沉沦》。
1933年移居杭州,写了大量山水游记。
抗战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宣传工作。
1938年到新加坡,主编《星周日报》。
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
二、性格特点特点之一:是性格的柔弱,其基础是感官纤敏。
郁达夫在其自传中说:“……因自小就习于孤独,困于家境的结果,怕羞的心,畏缩的性,更使得我的胆量,变得异常的小”。
(《水样的春愁——自传之四》)——自卑——忧郁这种“忧郁性”最终影响了他的全部艺术生活。
诚然,郁达夫有时并不缺乏勇气和魄力,甚至也曾显示过某种英雄气概(譬如他的逃亡与死),但在更多的场合,尤其是在小说里,郁达夫总是以“弱者”的形象出现。
自卑情结——(1)自身“风采不扬”;“风采不扬——这是我平生最大的恨事——不能引起你内部的燃烧”;“羽翼不丰,没有千万的家财,没有盖世的声誉,所以不能使你五体投地的受我的催眠暗示。
”——郁达夫:《致王映霞》朝来风色暗高楼,偕隐名山誓白头,好事只愁天妒我,为君先买五湖舟。
自卑情结——(2)留学生活中弱国子民的体验。
“国际地位不平等的反应,弱国民族所受的侮辱与欺凌,感觉得最深切而亦最难忍受的地方,是在男女两性正中了爱神毒箭的一刹那。
……支那或支那人的这一个名词,在东邻的日本民族,尤其是妙年少女的口里被说出的时候,听取者的脑里、心里,会起怎么样的一种被侮辱、绝望、悲愤、隐痛的混合作用,是没有到过日本的中国同胞,绝对地想象不出来的。
”——郁达夫:《雪夜——日本国情的记述•自传之一章》1936.1特点之二:是气质的真率,原因是情感外露。
郁达夫性格纤细内向,但情感却真率外露。
他的忧郁使他常常严厉地内省,自己折磨自己,自己拷问自己;但为人内向的他同时又强烈地渴望把胸中可恼烦闷倾泻出去,渴望在艺术中公开展览自己的灵魂。
二创作历程1.1922以前,《沉沦》小说集,性的苦闷。
2.1922以后,《茑萝行》、《青烟》、《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生的苦闷;3.1927年以后,政治的苦闷,现实生活:《过去》、《迷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时代风云,革命波澜;4.1930年代以后,隐逸思想抬头:《东梓关》、《迟桂花》;第二节、《沉沦》解读一、历来关于《沉沦》的不同解释成仿吾:《沉沦》的主要色彩,可以用爱的要求或求爱的心……来表示;黎锦明:《沉沦》“给我们一种包含重大意义的肉感”;小田岳夫认为《沉沦》是“个性解放”精神与忧国之情的交融;伊藤虎丸不同意郭沫若等人关于《沉沦》提倡新的性道德的说法,在他看来,小说的“性苦闷”实际上“是作者自身堕落的大胆率真的忏悔告白”。
自丁易开始,解放后的评论则大都强调作品的爱国意识。
主题的多义性虽并不等于容量和深度,却至少说明着倾向的复杂性。
其实,这一点很明显,作品里既有爱国情绪,也有情欲苦闷。
问题是两者的关系组合,中介体是主人公的伤感情怀——忧郁情思赋予生理苦闷以社会内容,忧郁情思又使得热情呼喊不至于空泛。
从因果看,与其说抒情主人公报国无门方才于情欲中寻求麻醉,不如说他在情欲苦闷中才深切感受到弱国子民的屈辱。
郁达夫对于《沉沦》的诠释:《沉沦·自序》:沉沦是描写着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里边也带叙着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但是我的描写是失败了。
1927年《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沉沦》“完全是游戏笔墨,既无真生命在内,也不曾加以推敲,经过磨琢的”1932年《忏余独白》:他追忆《沉沦》的背景,那一段自白后来一直为人引用:“眼看到的故国陆沉,身受到异乡的屈辱”,使他失望至极,于是他像“初丧了夫主的少妇一般”,发出了“毫无气力,毫无勇毅,哀哀切切”的“悲鸣”。
——情感(即内容)上的自然流泻,否认狭隘的功利性;强调艺术形式上的即兴而至,并非刻意求新,刻意求工。
十余年间,三段对作品的自我诠释,分别十分明显。
从表现“青年忧郁病”、“灵肉冲突”(五四初期),到自认“游戏笔墨”(北伐时期),再到故国、异乡等民族主义符号,《沉沦》的意义也经历了从“性”(启蒙)到民族(救亡)的主题演化。
也许作品的社会影响远远超出了主观动因。
《沉沦》对道德与心理问题的探讨,虽然并不深刻,但现身说法,落笔大胆,别开生面的抒情文体也值得注意。
情绪取代了情节,支撑着小说。
显露的直白,使人激动,却又难以回味。
旖旎的风景画,细腻的情绪把握,松散的叙事段落,紧张的心理氛围,都在显示一种有章为之的漫不经心。
二背景(1921年5月9日)1、个人生活及心理的压抑。
中日两种文化和历史的冲突;民族贫穷落后——个人贫穷,不受尊重——在异性面前自卑,不能自由争取异性对自己的爱——性的压抑与性的苦闷——对民族贫弱状况的愈加痛苦的意识,这是郁达夫在留日时的一种痛苦的心灵体验。
2、“五四”时代特征“五四”时期知识青年共同的精神历程:个人苦闷感、寂寞感,人生思考的苦闷,独战社会的苦闷。
“郁达夫,这个名字在《创造周报》上出现,不久以后,成为一切年轻人最熟悉的名字了。
人人觉得郁达夫是个值得同情的人,是个朋友,因为人人皆可从他作品中发现自己的模样。
”——沈从文《论中国小说创作》3、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1)追求作家生活和作品的完全合一。
(2)排斥理想、技巧,着意作家心境的直露描写。
(3)心境描写带着冷寂、灰暗、忧郁、感伤,主张“颂欲”,暴露作家私生活,肉欲的苦恼、官能的刺激及变态性心理、虚伪的道德挑战。
与郁达夫心理暗合:①远离祖国亲人、身受歧视、倍感屈辱,深沉忧伤。
②“五四”运动中人的意识觉醒,恰恰倡导表现自我。
二《沉沦》的主要内容;(二)人物分析“我是一个真正的零余者!”“生在这里,世界和世界上的人类,也不能受一点益处,反之,我死了,世界和社会也没有一点损害。
”——郁达夫《零余者》1、痛苦和孤独与世人绝不相容——敏感于别人的目光——在稠人广众之中,感到更孤独——仇恨日本人——仇恨中国人——仇恨自己的兄长。
2、对自然病态眷恋作品中,当主人公的心灵已经走向死角,并几乎没有解脱的可能的时候,他走向自然,在美丽、清新,充满活力的自然中,抛弃颓丧,恢复满身的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