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_中学教育-中学学案
- 格式:pdf
- 大小:7.51 MB
- 文档页数:31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通过景物描写理解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心情。
二、理解本文运用语言的技巧。
例如:比喻的含义和用词的精当及语言的音乐性等。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教学设想⒈教学重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作者的复杂心情;比喻的含义、用词的精当和语言的音乐性。
⒈教学难点:怎样认识作者当时的矛盾思想;通感的理解。
⒈安排二课时:以赏析为主。
教学媒体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内容: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理清思路。
赏析一、二、三段教学重点:赏析一、二、三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请学生举出有关描写“月”“荷”的古典诗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二、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员。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1924年出版新诗集《踪迹》。
1925年8月任清华大学教授,转向散文创作。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态。
本文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当时中国处于白色恐怖中,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作者对现实不满而又无能无力,因此在语言中流露出首先是“淡淡的哀愁”。
作者夜游荷塘,为美景所吸引,暂时忘却了现实,于是又有“淡淡的喜悦”,这两种感情贯穿全文。
•••••••••••••••••《荷塘月色》教案《荷塘月色》教案(精选9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标:1.抓住文眼,理解课文的主旨。
2.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参阅书目:《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年版)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登陆了《高中语文课改网》,和123课件站,利用百度收集了图片和课文美读。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教学要点:介绍背景知识,结合美读,初步感知课文。
(打开课件,播放幻灯片1)一、导语:(播放幻灯片2)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二字。
改名“朱自清”字“佩弦”。
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
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曾被高度赞扬“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的散文秀丽朴素,我们通过学习《荷塘月色》一起体会一下。
二、背景介绍:(播放幻灯片3)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由于蒋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在这样的社会,作者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
《荷塘月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三、初步感知课文(播放幻灯片4)1.打开课件,欣赏配乐朗诵的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结合画面进入情景,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文章的大致结构。
高一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全文结构,找出本文刻划的景物并能根据描写的文字概括景物特点;王2、找出文中表达情感的句子,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理出感情线索;分析作者感情与景物特点(意境)是如何交织融合的,从而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3、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4、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会造通感的句子。
【学法指导】:《荷塘月色》及本单元主要学习写景抒情的散文,学习这类文章,我们应先着眼于文章内容,看他写了哪些物、景,这些物与景有怎样的特点,然后去揣摩作家借此表达的情感。
有的情感就在文字里,要找出这些语句来,看看这些情与景的关系。
有的情感就比较含蓄,你可以从景的特点中去感受。
有时还要认识作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的经历等,“知人论世”,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情。
我们还要对散文中一些优美的句子进行品味,主要从某个词或某种修辞怎样把景物的形象逼真地写出来,把景物的特点写出来,给人以美好的想象和联想等。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学1、自读课文,划出并疏通生字词;划出优美的句子,反复朗诵,初步感受其表达效果。
2、概括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弄清楚文章的基本框架。
3、默读课文,在课本上作些勾画、标注和评点。
划出文章表达感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
4、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或存在的问题,以待上课时交流讨论。
我的问题:二、课内研讨1、自学反馈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煤屑.()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酣.眠()参差.()惦.记()弥.望()渺.茫()点缀.()脉.脉流水()②了解作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1948.8.12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荷塘月色》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3、学习《荷塘月色》的比喻及移觉(通感)手法的运用。
4、学会写以游踪为主线的写景散文。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颇不宁静”的感情,诵读和自主体味文中优美句子,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合作探究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第一课时【课堂导学】一、作者介绍朱自清,原名(),字(),号()。
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
朱自清的一生,充分证明了他人如其名,确实做到了“自清”,他正直、爱国,参加“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主要作品有诗集(),散文集(),()。
二、写作背景介绍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
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
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荷塘月色》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散文的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与赞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1. 理解《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欣赏散文的意境美。
2. 运用写作技巧进行散文创作。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作者简介、作品背景、课文内容、写作技巧等。
2. 准备相关散文阅读材料,供学生讨论和写作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美景,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
2. 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景。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荷塘月色》,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生通过阅读,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如描绘手法、修辞手法等。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意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四、写作练习(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与荷塘月色相关的写作话题,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2.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教学延伸:1. 学生课后阅读更多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加深对作者写作风格的理解。
2.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散文,参加校内外的写作比赛。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和写作技巧,并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深入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这些修辞手法的效果。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体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3.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背景介绍: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他的散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荷塘月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题目解读:荷塘月色,荷塘即荷花池,月色即月光,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一、课堂讨论1.分析文章写作特色:a.语言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荷塘上,已经是第三个晚上了。
”b.情感真挚: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体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c.结构清晰:文章以时间为主线,描绘了荷塘月色的变化,层次分明。
2.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的写作特色。
二、课文背诵1.学生分段背诵课文。
2.教师检查背诵情况,指导学生背诵。
第三课时一、课堂讨论1.体会作者情感变化:a.文章开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不安。
b.文章结尾的“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二、拓展延伸1.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荷塘月色”,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追求美好生活。
第四课时一、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作文,要求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课后反思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情感变化和主旨,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
教案:荷塘月色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熟悉《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与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荷塘月色》的作者以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课文中的重难点。
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能够运用于日常交流和写作。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教师讲授的方式: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解释词汇。
2.学生阅读、思考、合作、交流与创新的方式:阅读理解、小组讨论、个人作业等。
3.教学方法:交流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课外拓展。
三、教学步骤:Step 1:引入(5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开启学生的想象。
2.教师提问:“月光下的荷塘会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
Step 2:阅读并理解(15分钟)1.学生阅读课文《荷塘月色》。
2.学生回答问题:-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lotus pond under the moonlight?- How does the poet feel about the lotus pond under the moonlight?-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poem?Step 3:重点讲解(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汇:- fragrant 芬芳的- quietly 静静地- wave 荡漾- lotus 荷花- contemplate 凝视- infinite 无限的- moonlight 月光- shimmer 闪烁2.教师帮助学生解释下面的句子:a)“寂寞闻钟”的意思是什么?b)“心悄悄的,在月光里,又是一种心境了。
”这句话说了什么?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以下短语和句型的用法:-一种心境-月色正浓-无边的月色-一枝香烟-一丝寒意-花船-美不胜收Step 4:小组讨论(15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What kind of mood does the poem bring to you?- Can you describe a peaceful place you would like to visit?- What other activities can we do under the moonlight?2.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结果。
一《荷塘月色》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结构,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及韵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重点】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难点】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课时安排】3课时一.课前预习1. 知人论世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作品主要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美、对光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诗集《雪潮》(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2.时代背景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
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
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
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3.字音字形(略)蓊.蓊()踱.步()袅娜..()()霎.时()弥.望()倩.影()琐屑.()脉.脉()独处.()参差..玲()()..()()梵婀..()()敛裾袅娜()颤动()悄悄()脉脉()娜颤悄脉娜拉()颤栗()悄然()血脉()xiè()气 niǎo( )娜点zhuì( )一xiè()千里 xiāo( )雄 chuò( )学二、整体感知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写出每部分内容大意。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篇一《荷塘月色》教学课例【教学思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我多次公开执教这篇课文,我很清楚这篇经典之经典的课文的分量。
以往几次的教学都是把景物描写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景物描写的手法和技巧,进而学会能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我在课堂上,重点讲解4、5、6三小节,之后也引领学生探讨相关的情景交融的问题,但总觉得学生与文本、教者、作者之间存在隔膜,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作者心理状态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到位。
因而此次教学中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将文本教学与专题教学相结合,针对写景散文的特点,明确《荷塘月色》的学习目标为:(一)体味作者独有的内心情怀,理解感情是散文的灵魂;(二)欣赏荷塘月色的唯美画面,掌握写景的方法和技巧;(三)揣摩朴素典雅的诗味语言,感悟文字拥有的无限魅力。
三个目标计划在两课时内解决,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重点学习前三小节,落实目标(一)的学习,穿插感悟目标(三)中“朴素”的语言风格;第二课时重在落实目标(二),并将目标(三)的学习与目标(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此案例是一课时。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思考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寻求将文本教学与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及能力培养完美结合。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明确学习目标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必修二专题四的标题与前三个专题的标题在分类标准上有所不同?(学生讨论)师:专题一“珍爱生命”,专题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三“历史的回声”,这三个专题均有一个统一的话题,一个明确的中心,每个专题下分设的若干模块则是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专题的内涵,而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则是侧重于从学习方法的角度思考分类。
师:在本专题里我们将要“欣赏”的课文有哪些呢?一起来了解一下专题四的文章(引领学生翻阅目录以及课文)。
我们将要欣赏的文体有散文和小说,散文有《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小说有《祝福》《边城》(节选)、《林黛玉进贾府》。
《荷塘月色》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3)了解课文作者朱自清及其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关键词句理解文章主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及作者写作背景。
难点:(1)体会作者通过关键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欣赏课文描绘的荷塘月色,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营造荷塘月色的氛围,激发学生想象力。
2. 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语言美。
3.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播放轻音乐,营造氛围。
(3)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写作背景。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模仿。
(3)分组朗读,互相评价。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字词讲解,引导学生运用。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内容,概括主旨。
(2)教师引导分析课文结构,提炼主题。
5. 欣赏与感悟:(1)学生讨论:你最喜欢的荷塘月色景象是怎样的?(2)教师总结,引导珍惜美好时光。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荷塘月色》。
2. 运用本课学到的生字词,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短文。
3. 调查身边同学对荷塘月色的看法,总结大家喜欢的理由。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朗读、讨论等方面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背诵、短文写作和调查总结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