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3单元 单元考点链接 熟悉文言句式准确翻译文言句子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6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重点句子翻译练习《寡人之于国也》(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译文:(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译文:(4)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文:(5) 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6) 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7)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译文:(8)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文:《劝学》(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文:(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文:(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文:(7)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译文:(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过秦论》(1)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译文:(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译文:(3)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译文:(4)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译文:(5)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译文:(6)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译文:(7)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译文:(8)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译文:《师说》(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译文:(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译文:(5)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论》《师说》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荀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它发展了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
他反对天命、鬼神的迷信之说,提出了“性恶”的思想,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通假字直不百步耳通“只”,不过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涂有饿殍通“途”,道路輮以为轮通“煣”,使弯曲虽有槁暴通“又”;通“曝”,晒干知明而行无过通“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通“性”,天赋,资质外连衡而斗诸侯/ 约从离衡通“横”孝公既没通“殁”,死亡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于是从散约败通“纵”,合纵有余力而制其弊通“敝”,疲惫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通“呵”,呢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百有余年矣通“又”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通“亢”,高威振四海通“震”,震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或师焉,或不焉通“否”古今异义词寡人之于国也1.河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2.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再,副词今义:常指增加3.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人,有时今义:选择连词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古义:兵器今义:战士,士兵;古义:逃跑今义:行走5.谷不可胜食也古义:尽今义:胜利6.数罟不入洿池古义:细、密今义:数字或者数数7.树之以桑古义:种植,动词今义:常指较高大的林木8.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同意认可劝学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古义: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义:人格高尚的人2、輮以为轮/以为、象郡(过论)古义:介词“以”+动词“为”,把…做成今义:认为3、故木受绳则直古义:墨线今义:泛指绳索4、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6、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走狗、帮凶7、蟹六跪而二螯古义:蟹腿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8、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过论1.流血漂橹古义:盾牌今:划船工具2.于是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黄河以西今:河的西面3.国之师古:军队今:指隶属于军或或集团军的一个编制单位4.赢粮而景从古:担负,背负今:胜,获胜5.豪俊遂并起古:崤山以东,即诸国今:指省6.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古:继承今:受7.西举巴蜀古:攻取今:向上抬8.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古:吝惜今: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9.以致天下之士古:来,招纳今:给予10.斩木为兵古:兵器今:士兵11.迁徙之徒也古:征发今:迁移,搬家师说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推荐文章2022年全国乙卷高考语文试卷最新热度:高中语文采薇知识点大全热度: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最新热度:高中数学必修三知识点热度:高中必修三地理知识点2021 热度: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议论散文,中国古代散文在先秦有两个流派: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
前者以叙事为主,后者多是议论性的文章。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知识1《寡人之于国也》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1.生字曳:yè 数罟:cùgǔ 洿池:wū 鸡豚狗彘:túnzhì 庠序:xiáng莩:piǎo 好战:hào 不王者:wàng2.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翻译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头发花白涂有饿莩:涂,同“途”,道路。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3.说说下面加点词古今意义的不同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凶恶,残暴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同意,认可弃甲曳兵而走:古义:逃跑;今义:指一般的行走。
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今义:增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古义:开仓救济;今义:发现、出发王无罪岁:古义:年成;今义:指年龄4.几个重点词语的解释填然鼓之:象声词,指击鼓声养生丧死:供养活人为死人安葬孝悌:尊敬父母,敬爱兄长负戴:负担。
负,背负;戴,把东西顶头上。
5.指出下面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寡人之于国:对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王: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以:请以战喻:用可以无饥矣:凭借以时入山林:按申之以孝悌之义:把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第一个食,吃,动词;第二个,食物,名词之:填然鼓之:音节助词,不译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五亩之宅:“的”,助词6.指出下面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填然鼓之:名作动,击鼓树之以桑:名作动,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作动,穿上谨庠序之教:形作动,认真从事然而不王者:名作动,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7.指出下面几个句子的句式,并口译是亦走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重点句子翻译《寡人之于国也》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4、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6、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劝学》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过秦论》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3、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
中册第三单元重点句子翻译《屈原列传》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在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用来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
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诚实不欺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4.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推赞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5.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他思念国君、振兴楚国而想要回归楚国富强局面,在《离骚》这篇诗歌中再三表达这种意愿。
6.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他最终从这些事情看出怀王始终没有醒悟了7.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做君王的无论愚昧的、聪明的、贤良的,不贤良的,没有不想得到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8.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这是因为所说的忠臣不忠,所说的贤人不贤。
9、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结果),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已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10、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我)宁愿跳入水中,葬身鱼腹,又怎能用高尚纯结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尘垢呢?”11.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整个社会都污浊,我一人洁净;众人都昏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12.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又奇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让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13.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看轻离官去职和在朝任职,这又使我感到茫然若有所失了。
《苏武传》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汉武帝很赞赏他的信义,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让他持节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又趁机送给单于很多财物,以答谢他的好意。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文特殊句式1. 急求: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编辑本段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
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
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
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
四川省部分中学2023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选择题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在南方,芭蕉栽植容易,几乎四季常青。
▲至于月映蕉影、雪压残叶,那更是诗人画家所向往的了。
①它覆盖面积大,吸收热量大,叶子湿度大。
②古人在走廊或书房边种上芭蕉,称为蕉廊、蕉房,饶有诗意。
③因此蕉阴之下,是最舒适的小坐闲谈之处。
④在旁边配上几竿竹,点上一块石,真像一幅元人的小景。
⑤在夏日是清凉世界,在秋天是分绿上窗。
⑥小雨乍到,点滴醒人;斜阳初过,青翠照眼。
A.①③②④⑥⑤B.①④②③⑥⑤C.②①④③⑤⑥D.②③④①⑤⑥答案:A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这道题采用的是客观选择题形式,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虑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
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③“蕉阴”紧承①“覆盖面积”,所以①③为小组合;④“在旁边”紧承②“蕉廊、蕉房”,所以④②为小组合,这样排除BCD。
故选A。
2、《短歌行》中,引用《诗经》的句子,用来比喻诗人渴望得到贤才的是()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B.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C.绕树三匝,何枝可依?D.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诗歌中用典作用能力。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意思是“那穿着青领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语出《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符合题意。
B.“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意思是“远方宾客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
C.“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意思是“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的栖身之所。
”诗人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不要三心二意,要善意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里来。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文言基础知识总结(统编版)一、字形字音识记《陈情表》臣以险衅(xìn) 门衰祚(zuò)薄茕(qióng)茕孑立床蓐(rù) 猥(wěi)以微贱生当陨(yǔn)首责臣逋(bū)慢犹蒙矜(jīn)育过蒙拨擢(zhuó) 宠命优渥(wò) 期(jī)功强(qiǎng)近终鲜(xiǎn)兄弟除臣洗(xiǎn)马刘病日笃(dǔ) 盘桓(huán) 四十有(yòu)四不胜(shēng)犬马怖惧之情《项脊轩志》渗漉(shèn lù) 垣(yuán) 妪(yù)婢(bì) 妣(bǐ) 姊(zǐ) 呱(gū)呱阖(hé) 笏(hù)《兰亭集序》癸(guǐ)丑会稽(kuài jī) 修禊(xì)流觞(shāng) 嗟(jiē)悼骋(chěng)怀《归去来兮辞并序》飏(yáng) 觞(shāng) 眄(miàn) 憩(qì)岫(xiù)翳(yì)棹(zhào)曷(hé)皋(gāo)《种树郭橐驼传》橐(tuó) 伺(sì) 孳(zī) 莳(shì)勖(xù) 缫(sāo) 豚(tún) 饗(yōng)《石钟山记》函胡(hán hu) 磬(qìng) 桴(fú) 铿(kēng)碎(kōng) 鹘(hú) 碟(zhé) 噌(chēng)哒(hóng) (xià)篆(ku ǎn)镗(tāng) 鞳(tà) 射(yì)二、重要文言现象梳理《陈情表》1.古今异义(1)九岁不行古义:不会走路今义:不能够(2)至于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某组织、机构筹备成功(3)告诉不许古义:申诉(苦衷) 今义:说给别人听(4)臣之辛苦古义:辛酸悲苦今义:身心劳苦2.词类活用(1)臣少仕伪朝(名词作动词,做官)(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离开)(3)夙遭闵凶(形容词作名词,忧患凶丧之事)(4)猥以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5)愿陛下矜愍愚诚(形容词作名词,诚意)(6)凡在故老(形容词用作名词,年老之人)(7)沐浴清化(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明的教化)(8)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作状语,在外)(9)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名词作状语,在内)(10)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11)躬亲抚养(名词作状语,亲自)(12)无以终余年(使动,使⋯⋯终了)(13)臣具以表闻(使动,使⋯⋯听闻)(14)谨拜表以闻(使动,使⋯⋯知道)(15)保卒余年(使······保全)3.一词多义(1)矜①自矜功伐(夸耀)②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骄傲自满)③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看重,推崇)④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端庄,庄重)⑤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怜悯)⑥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同“鳏guān”,年老无妻的人)(2)见①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看见,看到)②私见张良(见面,会见)③曹刿请见(进见,拜见)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接见,召见)⑤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介绍,引见,荐举)⑥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听说,听见,听到)⑦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用在动词前面表示被动。
单元考点链接熟悉文言句式,准确翻译文言句子《逍遥游(节选)》中多见宾语前置句和介词结构后置句,翻译时要注意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和表达习惯。
(1)宾语前置。
①动词宾语前置:“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彼且奚适也”。
翻译时应将宾语置后,“背负青天没有什么东西阻止它”“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
②介词宾语前置:“奚以知其然也”。
翻译时应将宾语置后,“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
(2)介词结构后置。
如“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翻译时,应将介词结构置前,“在堂上低洼的地方倒一杯水”。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典型的是“……者,……也”),被动句(典型的是“为……所……”),省略句(最多见的是省略介词“于”和介词宾语“之”),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动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所谓“用法”,是指文言句式在具体句子中的运用;所谓“理解用法”,是指理解文言句式在表达内容上的具体作用。
理解文言句式和用法,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含意,准确断句和翻译句子。
如何熟悉文言句式,准确理解句意呢?一般来说,应做到以下三点:一、运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理解、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和规律。
文言文中变式句的某个成分不在它应在的位置,为了明确句意,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排列顺序,将这些成分复位。
如定语后置句翻译时一定要将定语放在中心词前。
同样,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必须将它们提到谓语前,句子才通顺。
如“裹以帷幕”译为“用帷幕裹着”。
二、归类整理,分类记例,举一反三。
每种特殊句式选一个典型、短小、易记的例句,熟读牢记。
需要某种句式时,以此为例,举一反三。
例如:1.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常用判断词“是”。
文言判断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①用“……者……也”“……者也”“……也”表判断。
如:南冥者,天池也。
②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③用副词“乃”“即”“非”“则”“皆”等帮助表示判断。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以上几种类型判断句,翻译时,表肯定判断要用“是”,表否定判断句要用“不是”。
2.被动句。
现代汉语常用“被”表示被动,也有不用“被”的。
文言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①用“于”表被动。
如:故内惑于郑袖。
②用“见”“见……于……”“受……于……”表被动。
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③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以上几种类型被动句,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被”。
3.省略句。
文言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①省略主语。
如: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度”前蒙后省略“公”。
②省谓语动词。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均承前省略谓语动词“鼓”。
③省略动词的宾语。
宾语常用的是代词“之”。
如:有志者,不随以止也。
——“随”后省宾语“之”。
④省略介词的宾语。
宾语常用的是“之”。
如:欲呼张良与俱去。
——“与”后省宾语“之”。
⑤省略介词,较常见的是省“于”“以”等。
如:将军战河北。
——“战”后省“于”。
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来。
4.变式句。
文言文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
为了便于解说和比较,故称之为“变式句”。
文言变式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宾语前置。
主要有以下几类:①在否定句中,人称代词作宾语可前置。
如:不吾知其亦已兮——“不吾知”即“不知吾”。
②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前置。
如:沛公安在——“安在”即“在安”。
③借助“之”或“是”将宾语提前。
在宾语前常有“惟”或“唯”等字。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唯利是图——唯图利。
④介词宾语前置。
是以见放——以是见放。
(2)谓语前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如:甚矣,汝之不惠!——即“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
(3)定语后置。
一些修饰语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一般在定语后边用“者”字,或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蚓无爪牙之利。
(4)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中介宾短语“于……”常放在谓语后作补语;介宾短语“以……”大多放在谓语前作状语,但也有放在动词后作补语的。
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三、结合语境,理解文言句式的用法及其表达的内容。
(2016·天津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台州传[宋]杨万里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
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
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
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
至暮,哭而归,不食。
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
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
至荆州,复然。
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
”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
既饮茗,问其里若姓。
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
”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
”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
”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
”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
”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
”宗质拜曰:“然。
”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泣下。
宗质负其母以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
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
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
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
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
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
”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
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
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选自《杨万里集笺校》)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
译文:(2)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译文:【解析】(1)关键词:“礼”,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
“礼以客主”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2)关键词:“若”,像。
“兹”,这。
“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答案】(1)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礼待她。
(2)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么不同吗?这不就是所说的至孝和神明相通吗?【参考译文】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方人,不知道是哪个郡县的。
母亲展氏,是他父亲的妾。
在生宗质时遭遇靖康之乱,母子走失。
宗质在父亲的庇护下成长,等到长大,每到一处当官一定去寻找他的母亲,都没有找到。
姻亲司马季思到蜀地做官,宗质说:“我寻找母亲,东南一带没有找到,必定在蜀地吧?”跟随司马季思到蜀地去。
船经过的州,无论郡县、村市,一定登岸,到处大声地呼喊:“展婆,展婆。
”到了晚上,哭着回来,不吃东西。
司马家的人同情他,都宽慰劝解他,于是哭着勉强吃点东西。
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
到了荆州,又是这样。
每天从早到晚大声呼喊,咽喉痛身心疲惫,在茶铺中稍作休息,依然流着泪。
坐了一会儿,一个乞讨的老妇人走到他面前,作揖说:“官人给我一文两文钱吧。
”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礼待她。
已经喝了茶,宗质问她的家乡和姓氏。
老妇人勃然大怒说:“官人能给我几个钱,为什么还要问我的姓名?我不是乞讨的人。
”宗质站起来致敬,道歉说:“我惶恐,忤逆了阿婆,希望您消消怒气,试着说说,又有什么妨害呢?恐怕我们或许是乡邻,或许是亲族呢?我拿出囊中所有的钱为阿婆祝福。
”老妇人高兴地说:“我的姓非常特别,不能说。
”宗质尽力恳请,老妇人忽然说:“我姓展。
”宗质惊讶地起来抱住老妇人,大声哭着说:“夫人,您是我的母亲。
”老妇人说:“官人不要弄错了,我的儿子有法检验,右腋下有一颗紫痣,它的大小如杯子。
”宗质跪拜说:“是的。
”露出右腋给她看,于是母子二人互相抱着哭起来。
几十上百人围观,都叹息流泪。
宗质背着他的母亲回来,季思及知道这件事的人也哭了。
从此用板舆拉着母亲,孝顺奉养十多年,母亲因年龄大而去世,宗质也满头白发了。
宗质在乾道庚寅年做洪倅,当时我做奉新县的县令,多次拜谒他,不知道他们母子间的事情。
第二年,我到中都做官,宗质进谒,被授予台州知府。
朝中人士说:“李台州,是曾觌的姻亲。
曾觌没有儿子,把台州的儿子当作自己的儿子。
”我见他一次,再没见过,也不知道他的孝顺。
后经过十七年,台州已经去世,我与丞相京公同时做宰掾。
谈论间,京公给我说了李台州母子的事。
我出生八年,母亲去世,终身遗憾。
听说了李台州母子的事,哭泣不止,被感动并为他作传。
评论说:孔子说:“真正能够把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道做到尽善尽美,就会感动天地神明。
”像李台州这样,出生时不知道失去母亲,长大后却知道寻找母亲,寻找母亲却不能找到,找不到却坚持不懈,走访了一半的天下,在老年的时候才找到。
过去东坡先生赞颂朱寿昌,至今歌咏成为美谈。
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么不同吗?这不就是所说的至孝和神明相通吗?不是至孝难道能感动天地神明吗?不感动天地神明难道能找到母亲吗?我每次给士大夫说这件事,听的人一定被感动得哭泣。
人谁没有母亲呢?有母亲谁没有这样的心呢?有人不曾失去母亲,有母亲不需要寻找;母亲存在,有的人却不孝敬,有的人悖逆不爱母亲,是什么心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