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宠儿》中的黑人女性角色浅析
- 格式:pdf
- 大小:121.68 KB
- 文档页数:1
《挣脱双重桎梏,重建精彩人生—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宠儿》》篇一一、引言托妮·莫里森的《宠儿》是一部深入探讨美国南方种族与性别压迫的经典作品。
这部小说以独特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揭示了黑人女性在历史与现实中的挣扎与抗争。
本文旨在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对《宠儿》进行深入解读,探讨主人公如何挣脱双重桎梏,重建精彩人生。
二、双重桎梏:种族与性别的压迫在《宠儿》中,主人公塞丝所面临的双重桎梏主要表现在种族与性别的压迫上。
作为黑人女性,她在白人至上的社会中饱受歧视与压迫。
在种族问题上,黑人被剥夺了尊严与权利,被视为低人一等。
在性别问题上,女性则长期处于从属地位,缺乏自主权与话语权。
塞丝所面临的正是这种种族与性别双重压迫的困境。
三、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解读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认为,种族与性别的压迫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
在《宠儿》中,这种理论得到了充分体现。
塞丝在遭受白人奴隶主的压迫的同时,还要面对社会对黑人女性的刻板印象与偏见。
后殖民女性主义强调女性的主体性与自我认同,认为女性应该摆脱种族与性别的束缚,争取自身的尊严与权利。
四、挣脱桎梏,重建精彩人生面对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塞丝选择了勇敢地抗争。
她通过自我救赎与帮助他人来摆脱桎梏,逐渐找回自我价值与尊严。
在小说中,塞丝的成长与变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她从最初的无奈与屈服,到后来的勇敢与坚强,最终实现了对自我的认同与重塑。
此外,她还通过与其他黑人女性的团结与合作,共同抵抗种族与性别的压迫,为黑人女性争取了更多的权利与尊严。
五、结论通过对《宠儿》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我们可以看到黑人女性在历史与现实中的挣扎与抗争。
在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下,她们不断寻求自我救赎与自我认同。
而塞丝的成长与变化正是这种努力的体现。
她通过勇敢地抗争,逐渐摆脱了桎梏,实现了对自我的重塑与认同。
同时,她也为我们展示了黑人女性如何通过团结与合作,共同抵抗压迫,为自身争取更多的权利与尊严。
浅论《宠儿》中美国黑人女性独立人格的价值分析一、介绍莫里森为《宠儿》一书所选取的场景是辛辛那提城郊的蓝石路124 号凶宅。
虽然奴隶制已被废除 10 年了,但被杀婴儿---"宠儿"的冤魂一直在家中肆虐,家人中死的死,精神崩溃的精神奔溃。
最后,是成长起来的另一个女儿丹芙和黑人民众一起帮助她摆脱了宠儿,开始面对新生活。
《宠儿》是一部旨在揭示奴隶制精神贻害的小说,主人公赛丝通过自己的顽强斗志,逃离了控制其人身自由,迫害其身心的农场。
而这些男性黑奴们却没能做到。
为了不被奴隶主抓回,她万般无奈下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
虽然这种行为在白人眼里应该受到道义上的谴责,但赛丝暴烈的母爱将这种行为中的否定奴隶制倾向发挥到极致,其实是顺理成章的结果,其意义在于,一个奴隶第一次真正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她身上人性的高贵、丰盈和美丽全系于那挑战历史必然的非理性方式。
二、逃亡在美国历史上,奴隶制是人们不想再提及,刻意去遗忘的一段黑暗历史。
奴隶是奴隶主的合法财产,这就是奴隶制形成的基础。
换句话说,奴隶没有人权,所以可以被随意买卖,为奴隶主赚取利益。
在奴隶体制中,任何家庭中的孩子都可能随时被卖出,远离父母。
像其他孩子一样,小赛丝由一个叫做南的独臂奴隶妇女抚养。
她的生母只抚养她一个月的时间。
当她长到 13 岁时,她被卖给了加纳先生。
赛丝非常幸运,能在"甜蜜之家"中度过了"six years of happy marriage".加纳夫妇是最仁慈的奴隶主的典型代表。
莫里森试图唤醒奴隶,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奴隶主是仁慈的,有同情心的。
莫里森通过本书告知读者,所有奴隶主对奴隶的所作所为比起加纳夫妇对赛丝的所作所为有过之而无不及,进而揭露奴隶制的罪恶本性。
赛丝所生活的农场---"甜蜜之家",是一个半乌托邦的农场。
在奴隶制下,它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家。
在农场的男性奴隶有权利"buy a mother, choose a horse, ora wife, handle guns, even learn reading if they wanted to". 但还是加纳夫妇的财产。
2008年8月第27卷第8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 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 on Aug .2008Vol .27No .8 收稿日期:2008-04-01作者简介:王春凤(1980-),女,黑龙江伊春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英语系教师。
黑人女性的身份解读———评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王春凤(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0080) 摘 要:《宠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巅峰之作。
它揭露了美国黑人在奴隶制被废除前的悲惨生活,揭示了奴隶制给黑人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从女性主义和种族的视角对文中四位女主人公:贝比・萨格斯、塞丝、宠儿和丹芙进行分析,可以窥见黑人女性对身份的寻求。
关键词:身份;种族;女性主义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8)08-0123-03 一、概述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 2s on )(1931—)自1970年发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之后,便文思泉涌,一发而不可收笔。
《秀拉》(1973)、《所罗门之歌》(1977)、《沥青娃娃》(1981)、《宠儿》(1987)、《爵士乐》(1992)相继问世。
其中《宠儿》被认为是她最成功的作品。
1993年莫里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进一步奠定了她作为一位杰出的美国小说家的地位。
《宠儿》是莫里森的力作,自一问世,便轰动文坛,获全国书评界提名。
除获得普利策奖以外,它还获得全国图书奖及罗伯特・肯尼迪奖。
《宠儿》讲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黑女奴塞丝在携女逃亡途中遭到追捕,为了不使自己的女儿重新沦为奴隶,她毅然扼杀了自己的幼女。
18年后,被她杀死的女婴还魂归来,以自己的出现日夜惩罚母亲当年的行为。
本文从女性主义和种族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宠儿》中的四个女主人公:贝比・萨格斯、塞丝、宠儿和丹芙的分析,来揭示《宠儿》中黑人女性对身份的寻求及莫里森对黑人女性和黑人文化出路问题的探索。
《挣脱双重桎梏,重建精彩人生—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宠儿》》篇一挣脱双重桎梏,重建精彩人生——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宠儿》一、引言托妮·莫里森的《宠儿》是一部深刻反映美国南方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的经典作品。
作为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描绘了女性在种族歧视和社会压迫下的挣扎与重生。
本文将通过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宠儿》中的主题和意义,以及其对于当代社会女性追求自我认同和摆脱双重桎梏的启示。
二、双重桎梏:种族与性别的压迫《宠儿》中的女性角色生活在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桎梏之下。
种族歧视使得黑人女性在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而性别歧视则进一步加剧了她们的困境。
在托妮·莫里森的笔下,这些女性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挣脱这种双重压迫。
三、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解读后殖民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在殖民地和后殖民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不仅要面对种族和性别的压迫,还要面对文化认同的困境。
在《宠儿》中,女性角色通过自我救赎、家庭和社区的支持以及文化传承来寻找自我认同,从而挣脱种族和性别的桎梏。
四、女性的自我救赎小说中的女主角塞丝在面对奴隶制和性别压迫时,勇敢地选择了抵抗。
她通过回忆过去、面对现实和展望未来,实现了自我救赎。
这种救赎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抗争,也是对种族和性别压迫的反抗。
五、家庭与社区的支持在《宠儿》中,家庭和社区成为女性挣脱桎梏的重要力量。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支持,以及社区的接纳和包容,使女性能够勇敢地面对过去的创伤,重建自信和自尊。
这种支持不仅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亲人朋友,也来自于文化和传统的力量。
六、文化传承与认同后殖民女性主义认为,文化传承是帮助女性摆脱种族和性别桎梏的重要途径。
在《宠儿》中,女性通过传承家族和文化传统,找到了自我认同和归属感。
这种认同不仅使她们能够抵抗外部的压迫和歧视,也使她们能够在内心深处找到力量和勇气。
七、重建精彩人生通过自我救赎、家庭与社区的支持以及文化传承,小说中的女性最终实现了对种族和性别桎梏的挣脱,重建了精彩的人生。
影片《宠儿》中的黑人女性主义透视作者:吴玲来源:《电影评介》2016年第13期1856年美国蓄奴史上发生了第一件黑人奴隶的母亲亲手杀死了自己女儿的事件。
电影《宠儿》就是根据其进行改编的。
电影《宠儿》以塞斯杀害自己的亲生女儿的事件作为故事的引入点,进行黑人生活的讲述,将“宠儿”变成鬼魂不愿离开人世的灵异事件和人们对塞斯的疏远和误解作为故事发展的一个导向,反映出当时社会对这种事件的不满态度,通过艾拉和塞斯母亲事件的讲述和故事的更迭发展,从侧面反映了在当时社会中黑人女性的反抗意识。
电影《宠儿》充满了暴力事件和血腥的场面,借助124号农舍进行故事情节的展开,以塞斯的两个儿子被送走之前的种种预兆作为故事的发展方向,《宠儿》从开始一直到结尾,采用典型的哥特式表现手法,对当时社会上的黑人女性的反抗、渴望自由、渴望平等以及尊重主权的迫切需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影片强调了女性主义内涵电影《宠儿》是根据美国蓄奴制时代真实发生的事情进行改编。
电影主题围绕黑人女性主义进行阐述。
美国的女性主义发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美国黑人女性主义的发展。
[1]回顾美国的历史不难发现,在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作品中最先提出黑人女权主义,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黑人女性主义都是极其热爱女性文化的,并且女权主义者之间需要懂得互相帮助,还要积极主动的投身到黑人的民族事业中去,努力维护自己民族的尊严。
莫里森作为黑人女性主义的代表性作家,从自己的角度对美国黑人和美国黑人女性的历史和面临的现实进行考虑,紧密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深深的意识到过去的黑暗历史和现在的幸福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莫里森一直都非常重视黑人女性的生活经历,并且希望从黑人的生活经历中得到一些启示。
莫里森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收到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黑人女仆对奴隶制度所进行的种种反抗的故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当时的残酷社会现状。
电影《宠儿》对塞斯·贝比以及塞斯母亲等事情进行详细的描述,尤其是对塞斯和宠儿一家的纠缠进行详细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对黑人女仆的压迫以及黑人对奴隶制度的不满等,更为严重的是对当时白人的种种压迫和无穷尽的屈辱的一种强烈反抗。
从《宠儿》看托尼·莫里森的黑人女性身份重建王 妮 西安翻译学院外国语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5[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6-0199-02在托尼•莫里森于1993年被瑞典文学院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对她的评论是“以其赋予洞察力和诗情画意的小说把美国现实的一个重要方面写活了。
”事实的确如此。
1987年出版的《宠儿》,就是一部黑人奴隶饱受奴隶制摧残的血泪史,而其中对黑人女性的双压迫更是作了深层次的剖析。
正如莫里森本人所提到的:“身为黑人和女性,我能进入到那些不是黑人、不是女性的人所不能进入的一个感情和感受的宽广领域。
”(鲁亚斯,243)本文拟从身份的角度,解读莫里森在《宠儿》中对黑人女性身份的关注,通过对残酷的奴隶制对黑人女性的压迫,明确奴隶制才是黑人女性身份缺失的根本原因,同时,探讨莫里森站在黑人文化的高度,通过对黑人历史的重忆,黑人女性母性的肯定和尊重,以及小说中黑人社区力量的加入,确定了莫里森对黑人女性身份的重建。
“文化身份认同”是后殖民语境中文化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黑人的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是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现象。
从经济因素上将,美国黑人与殖民地民族有许多共同之处。
和不发达国家的人民一样,黑人也在不同程度上遭受着饥饿、没有文化和疾病的痛苦。
他们被束缚在耕地上、城市和半城市的贫民窟中,并且忍受着文化的匮乏和异族统治的心理反应。
正因为如此,美国黑人一开始就可以理解为以殖民地被殖民者的形式存在的。
他们被奴役的状况跟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同时发生,也正是美国国内殖民主义的一个前提表现。
从某种程度上说,美国虽然没有在非洲建立一个殖民主义帝国,但却把殖民主义制度带回国,在南方各州实行了起来。
能够区分美国黑人和纯粹的殖民地黑人的唯一因素是,他们的环境仍在“故乡”祖国,看似接近于主要的族群,实则不是。
因而,对于美国的黑人来讲,寻找自身的文化身份就显得非常的艰难,而这,正是莫里森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吉林工商学院毕业论文题目名称:浅析《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与觉醒院系: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专业:英语专业学生姓名:单琪学号:421009401003指导教师:金艳丽年月日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浅析《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与觉醒摘要: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性作家。
她的作品总会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作为黑人作家,她对种族歧视有着独到的个人见解。
《宠儿》是托妮·莫里森最震撼人心,最成熟的代表作。
本篇论文就《宠儿》中三代黑人女性不同的成长经历进行论述,充分展现了处于弱势地位的黑人妇女在种族歧视和性别主义双重压迫下的心路历程。
尽管成长的道路坎坷异常,但黑人女性们任然依靠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和不断地努力,走出悲剧的命运,获得自我意识的觉醒。
关键字:黑人女性;种族歧视;性别主义;悲剧;觉醒Abstract:Toni Morrison is the only Afro-American women writer who wins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American history. A deep sense of tragedy always immerse in her works. As a black writer, she has deep personal views on the racial discrimination. Beloved is the most vocal and mature masterpiece of Toni Morrison. This paper mainly argues that the different growing experiences of three generations of black women in Beloved, and reveals the humble position of the black women and their difficult process of the growth under the oppression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sexism. Despite the path of growth is full of thorns, black women still get rid of the tragic fate and gain awakening of self-consciousness depending on their strong willpower and continuous efforts.Keywords:black women;racial discrimination;sexism;tragic;awakening目录引言 (1)一、以贝比.萨格斯为代表的第一代女黑奴的悲剧 (1)(一)黑人女性的生存苦难 (1)(二)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 (2)二、以赛丝为代表的第二代女黑奴的成长 (3)(一)几经波折的反抗命运 (3)(二)自我意识的不断成长 (4)三、以丹芙为代表的第三代女黑奴的抗争 (4)(一)踏上自我救赎的道路 (5)(二)摆脱不被认同的命运 (5)结语 (6)参考文献 (7)致谢 (8)引言托妮·莫里森是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女性作家,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