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墙箍筋计算
- 格式:xls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2
常用钢筋计算公式柱钢筋1.柱纵筋单根长度=柱基础内插筋+柱净高+锚固长度+搭接长度*搭接个数搭接长度(Lle):如为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时,搭接长度为0 a.柱基础内插筋长度=基础高-基础保护层+弯折长度搭接长度(Lle):如果考试时候题中说明为不考虑,不用计算弯折长度:当基础高>LaE时,弯折长度为max(6d,150)当基础高≤LaE时,弯折长度为15db.柱净高长度:基础顶面——顶层梁地面之间的垂直高度c.顶层锚固长度:①中柱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12d②边、角柱锚固长度:⑴内侧钢筋锚固长度同中柱⑵外侧钢筋锚固长度:1.5LaE(考试用)2.柱箍筋:单根长度=(b-2c+h-2c)*2+2* max(10d,75)b.柱宽;h.柱高;c.柱保护层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加密区长度:①嵌固部分以上长度为:hn/3(hn本层柱净高)②非嵌固部分以上长度为:max(hc,hn/6,500)(考试用)③柱梁节点加密区长度为:梁高+max(hc,hn/6,500)(考试用)④当有刚性地面时,除柱端钢筋加密区外尚应在刚性地面上、下各5 00mm高度范围内加密箍筋。
梁钢筋1.梁上部纵筋长度=总净跨长+左锚固+右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搭接长度:如为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时,搭接长度为0左(右)锚固长度:当hc-保护层<LaE时,弯锚,锚固长度=支座宽-保护层+15d当hc-保护层≥LaE时,直锚,锚固长度= max(LaE,0.5hc+5d)保护层:是柱保护层2.下部通长筋长度=净跨长+左锚固+右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左(右)锚固长度:同梁上部钢筋(下部钢筋在中支座中的锚固能直锚的时候直锚)3.上部端支座负筋:第一排=1/3净跨长+左(右)锚固长度第二排=1/4净跨长+左(右)锚固长度左(右)锚固长度:同梁上部钢筋4.上部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1/3净跨长*2(净跨长取相邻两跨最大值)+支座宽第二排=1/4净跨长+*2(净跨长取相邻两跨最大值)+支座宽5.架立筋单长=净跨长-净跨长/3*2+150*26.箍筋单长(2肢箍)=(长-2保+宽-2保)*2+2* max(10d,75)根数加密区根数=[(加密区长度-50)/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根数=(净跨长-2*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加密区长度:一级抗震:max(2Hb,500)二级--三级抗震:max(1.5Hb,5 00)7.侧面纵向钢筋(腰筋)构造筋长度(G打头的钢筋)=净跨长+2*15d抗扭筋长度(N打头的钢筋)=净跨长+2*锚固长度锚固长度同框架梁下部钢筋8.拉筋: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6(计算工程量时用¢6.5来计算)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8拉筋单长=梁宽-2*保+2* max(10d,75)拉筋根数=[(净跨长-50*2)/(非加密区间距*2)+1]*(腰筋根数/2)9.附加吊筋:吊筋单根长度=次梁宽+2*50+2*(梁高-2保)/sin45°(sin60°)+2*20d当主梁高≤800时,吊筋角度为45度;当主梁高>800时,吊筋角度为60度.备注:主次梁相交处,注意附件的箍筋10.屋面框架梁屋面梁上部通长筋=总净跨长+左锚固+右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搭接长度:如为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时,搭接长度为0左(右)锚固长度=支座宽-保护层+梁高-保护层(保:为柱的保护层)板钢筋1.板底受力筋单根长度=净跨长+左伸长度+右伸长度+弯钩长度*2板面受力筋单根长度=净跨长+锚固长度*2板底受力筋根数=板面受力筋根数=分布范围/板筋间距+1伸出长度:端支座为梁、圈梁、剪力墙时,伸出长度= max(1/2支座宽,5d)端支座为砌体墙时,伸出长度=max(1/2墙厚,12 0,板厚)180°弯钩长度=6.25d(当钢筋为一级钢时,末端需加180°弯钩)锚固长度:支座宽-保护层≥la时,直锚,直锚长度=la支座宽-保护层<la时,弯锚,弯锚长度=支座宽-保护层+15d分布范围=净跨长-1/2板筋间距*22.端支座板负筋长度=锚入长度+板内净尺寸+弯折长度中间支座板负筋长度=左标注长度+右标注长度+弯折长度*2(注意标注的长度是否含支座宽)负筋根数=布筋范围/板负筋间距+1锚入长度:支座宽-保护层≥la时,直锚,直锚长度=la支座宽-保护层<la时,弯锚,弯锚长度=支座宽-保护层+15d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2(保护层为板的保护层)布筋范围:净跨长-1/2板筋间距*23.分布筋单根长度=净跨(轴线)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搭接长度*2搭接长度:分布筋与负筋的搭接长度为150mm端支座分布筋根数=(负筋板内净长-1/2板分布筋间距)/分布筋间距+1中间支座分布筋根数=(左侧板内净长-1/2板分布筋间距)/分布筋间距+1+(右侧板内净长-1/2板分布筋间距)/分布筋间距+1独立基础钢筋1.独立基础底板长度<2500时X方向底板钢筋单根长度=X方向的基础边长-2*保护层X方向底板钢筋根数=(Y方向的基础边长—min(75,S/2)*2)/S+1S为X方向独立基础钢筋的分布间距Y方向底板钢筋单根长度=Y方向的基础边长-2*保护层Y方向底板钢筋根数=(X方向的基础边长—min(75,S/2)*2)/S+1S为X方向独立基础钢筋的分布间距2.独立基础底板长度≥2500时X方向底板钢筋单根长度:①外侧钢筋单根长度=X方向的基础边长-2*保护层外侧钢筋根数:2根②其余钢筋单根长度= X方向的基础边长-保护层**.1* X方向的基础边长其余钢筋根数=(Y方向的基础边长—min(75,S/2)*2)/S-1Y 方向底板钢筋单根长度:①外侧钢筋单根长度=Y方向的基础边长-2*保护层外侧钢筋根数:2根②其余钢筋单根长度= Y方向的基础边长-保护层*1* Y方向的基础边长其余钢筋根数=(X方向的基础边长—min(75,S/2)*2)/ S-1。
箍筋计算说明及公式对于箍筋长度的计算,许多造价及施工人员都有自己的一套办法,现在流行的钢筋算量软件,计算方法也是五花八门,给工作、交流造成了很大不便。
本人也是一名造价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对箍筋的计算进行了一些总结,现在对箍筋的计算方法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更希望大家对本文提出宝贵意见,以期共同提高。
一、规范规定,图集要求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第5.3.1条、第5.3.2条分别规定:第5.3.1受力钢筋的弯钩和弯折应符合下列规定:HPB235级钢筋未端应作180°弯钩,其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3倍;第5.3.2除焊接封闭式箍筋外,箍筋的末端应作弯钩,弯钩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箍筋弯钩的弯弧内直径除应满足本规范第5.3.1条的规定外,尚应不小于受力钢筋直径;(2)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对一般结构,不应小于90°;对有抗震等要求的结构,应为135°;(3)箍筋弯后平直部分长度:对一般结构,不宜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对有抗震等要求的结构,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
2、《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略》03G101-1规定(1)对箍筋弯钩的要求(03G101-1第35页)(见图一):从图中可以看出,对有抗震要求的构件,如果箍筋直径d≤6.5时,10d≤65mm,箍筋135度弯钩的平直段要取75mm,这是推导公式中的一个特例.。
(2)混凝土保护层(03G101-1第33页)纵向受力的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筋,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且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环境类别板、墙、壳梁柱≤C20 C25-C45 ≥C50 ≤C20 C25-C45 ≥C50 ≤C20 C25-C45 ≥C50一20 15 15 30 25 25 30 30 30 二a - 20 20 - 30 30 - 30 30b - 25 20 - 35 30 - 35 30 三- 30 25 - 40 35 - 40 35 注:基础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40mm;当无垫层时不应小于70mm.在以前的教材和参考书中,通常将钢筋的保护层设定为25mm,由上表中可知,针对不同构件、不同部位,钢筋的保护层并不相同。
地下室柱子箍筋加密区的计算
地下室柱子箍筋加密区的计算是针对地下室柱子的箍筋加固设计而进行的计算。
地下室柱子是承受地下室楼板、墙体等重力荷载的主要结构元素,为了增加柱子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通常需要在柱子上加密箍筋。
箍筋加密区的计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柱子截面积的计算:首先需要计算柱子的截面积,以确定箍筋的数量和间距。
柱子截面一般为矩形或者圆形,根据设计要求计算其面积。
2.箍筋的选取:根据地下室柱子的尺寸和受力要求,选择合适的箍筋规格和数量。
一般来说,箍筋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筋与箍钢筋的组合,以提高柱子的抗震性能。
3.箍筋的间距计算:根据箍筋的规格和数量,计算箍筋的间距。
一般来说,箍筋的间距应满足设计规范要求,以保证箍筋能够按照设计要求起到加固作用。
4.箍筋的受力计算:根据柱子的受力状况和箍筋的布置形式,计算箍筋在弯矩、剪力、轴向力等不同受力情况下的受力大小。
5.箍筋的锚固计算:根据箍筋的规格和数量,计算箍筋的锚固长度,以确保箍筋能够充分发挥其加固作用。
6.抗震性能评估:根据箍筋加密后柱子的受力性能,进行抗震性能评估,以检验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通过以上计算,可以确定地下室柱子箍筋加密区的设计参数,为施工提供指导,确保地下室柱子的安全稳定。
箍筋或者拉钩的长度计算一、外围封闭箍筋长度:按外皮计算预算长度={(b+h)*2-8c+8d}+{1.9d*2+max(10d,75)*2}可简化为(b+h)*2-8c+31.8d按中心线计算预算长度={(b+h)*2-8c+4d}+{1.9d*2+max (10d,75)*2}可简化为(b+h)*2-8c+27.8d03G101-1的保护层是梁、柱主筋外边至构件边的距离,所以梁、柱箍筋按外皮计算长度时箍筋四侧的每边长度加d,整根箍筋要加8d,弯钩长度为23.8d。
梁、柱箍筋按中心计算长度时箍筋四侧的每边长度加0.5d,整根箍筋要加4d,弯钩长度为23.8d。
二、内箍的计算:内箍主要是要需要计算内箍的宽度,长度的计算是和外箍一样的。
内箍的宽度=(b-2c-D)/(n-1)+D D为梁、柱主筋的直径三、单支箍或拉筋长度计算1.单支箍筋只钩住纵筋:按外皮计算预算长度=直段长度+两个弯钩长度=(h-2c)+{2d+1.9d*2+max(10d,75)*2}可简化为h-2c+25.8d按中心线计算预算长度=直段长度+两个弯钩长度=(h-2c)+{d+1.9d*2+max(10d,75)*2}可简化为h-2c+24.8d2.单支箍筋钩住纵筋和箍筋:按外皮计算预算长度=直段长度+两个弯钩长度=(h-2c+2d)+{2d+1.9d*2+max(10d,75)*2}可简化为(h-2c+2d)+25.8d 按中心线计算预算长度=直段长度+两个弯钩长度=(h-2c+2d)+{1d+1.9d*2+max(10d,75)*2}可简化为(h-2c+2d)+24.8d 3.梁、柱拉钩计算:规范要求拉筋应同时拉住梁、柱的箍筋或者主筋,所以计算梁、柱拉钩的长度的平直段都为(h-2c+2d),或者是梁、柱外箍宽度+2d。
按外皮计算两个弯钩长度为25.8d,按中心线计算两个弯钩长度24.8d。
4.墙、板拉钩计算:墙、板的保护层外侧钢筋的外边到结构边的距离,拉筋平直段长度为墙厚、板厚-2c,按外皮计算两个弯钩长度为25.8d,按中心线计算两个弯钩长度24.8d。
箍筋计算说明及公式对于箍筋长度的计算,许多造价及施工人员都有自己的一套办法,现在流行的钢筋算量软件,计算方法也是五花八门,给工作、交流造成了很大不便。
本人也是一名造价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对箍筋的计算进行了一些总结,现在对箍筋的计算方法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更希望大家对本文提出宝贵意见,以期共同提高。
一、规范规定,图集要求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第5.3.1条、第5.3.2条分别规定:第5.3.1受力钢筋的弯钩和弯折应符合下列规定:HPB235级钢筋未端应作180°弯钩,其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3倍;第5.3.2除焊接封闭式箍筋外,箍筋的末端应作弯钩,弯钩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箍筋弯钩的弯弧内直径除应满足本规范第5.3.1条的规定外,尚应不小于受力钢筋直径;(2)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对一般结构,不应小于90°;对有抗震等要求的结构,应为135°;(3)箍筋弯后平直部分长度:对一般结构,不宜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对有抗震等要求的结构,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
2、《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略》03G101-1规定(1)对箍筋弯钩的要求(03G101-1第35页)(见图一):从图中可以看出,对有抗震要求的构件,如果箍筋直径d≤6.5时,10d≤65mm,箍筋135度弯钩的平直段要取75mm,这是推导公式中的一个特例.。
(2)混凝土保护层(03G101-1第33页)纵向受力的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筋,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且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环境类别板、墙、壳梁柱≤C20 C25-C45 ≥C50 ≤C20 C25-C45 ≥C50 ≤C20 C25-C45 ≥C50一20 15 15 30 25 25 30 30 30 二a - 20 20 - 30 30 - 30 30b - 25 20 - 35 30 - 35 30 三- 30 25 - 40 35 - 40 35 注:基础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40mm;当无垫层时不应小于70mm.在以前的教材和参考书中,通常将钢筋的保护层设定为25mm,由上表中可知,针对不同构件、不同部位,钢筋的保护层并不相同。
柱箍筋配筋举例一、抗剪箍筋配筋举例说明:G0.5-0.2不要考虑肯定是双肢箍,现在请睁大你的眼睛,下面是步骤:用0.5/2=0.25,0.2x2/2=0.2。
现在请你拿出板钢筋配筋表:这里是重点:上面得到数据时加密区0.25,非加密区0.2,这个时候要对照上面的配筋表进行对比。
6-100的面积是283,6-200的面积是141,但是这个时侯究竟怎样比较呢?这里需要提到一点:在PKPM08版S-3说明书上第81页提到,若输入的箍筋间距为加密区间距,则加密区的箍筋计算结果可直接参考使用,如果非加密区与加密区的箍筋间距不同,则应按非加密区箍筋间距对计算结果进行换算。
这也就是为什么上面在计算中为什么非加密区0.2要乘以2的原因。
乘以2之后就换算成了加密区间距了。
即相当于梁长100mm范围内箍筋面积为0.2.那么现在比较就与(6-200)没有任何关系,此时的0.2应该与283进行比较。
所以在此处采用的箍筋可以为6-100/200。
有朋友问假如是四肢箍呢?很简单除以四就行。
举例说明:G3.1-2.5计算如下:3.1/4=0.775, 2.5x2/4=1.25,这是我假定非加密区是200的情况下计算的,那么观察配筋表,发现非加密区200不能满足箍筋的实际情况,应该采用比200小的间距配筋。
那么我果断处理,“非加密区采用100的间距”,可能大家会很矛盾,这不就是加密区吗?(注意:这个时候其实也就是将非加密区当成加密区计算,那么我们就不用换算了。
)但是在分析的时候我们当成非加密区来考虑,那么计算如下:2.5/4=0.625,这时候只能对照间距100的板钢筋对照。
其结果是10-100是满足要求的。
这时候观察梁的位置,我们统一采用10-100全长加密。
配筋文件见下图:PS1:2010抗规6.3.3条:四级抗震箍筋最小直径可选用6,三级以上抗震才选用大于6的箍筋。
提出这条这条说明是为了说明,在四级抗震情况下仍然可以用6的箍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