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0.00 KB
- 文档页数:1
辅导资料三答案辅导资料三《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1)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注音)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①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②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棒莽,焚茅伐,穷.山之高而止。
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④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尽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⑤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⑥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土娄.. (注音并解释) 为类。
⑦悠悠乎.与颢(注音)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⑧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⑨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⑩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⑾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一、 解释文中加点的黑体字,将意思写在该字的下方。
二、翻译下列句子: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译:;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3.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译:;4.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循隐。
译:;5.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土娄为类。
译:;6.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译:;7.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译:;三.分析文中阴影句子的句式课文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1.本文作者,是代著名的文学家,是“”之一。
初二时学过他的《》。
2.本文题目中“始得”两个字表露出作者。
二、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分层:第一段:(1)写被贬的心情“”。
2018高二语文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练习及答案高二语文大家学习了很多文言文,在课下大家要抓紧时间做相关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下面为大家带来2018高二语文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有助于大家学好高二文言文知识。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B.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C.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D.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2.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 到则披草而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B. 则施施而行/吾尝终日而思矣C.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知明而行无过矣D. 则凡数州之土壤/固一世之雄也3. 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意有所极中的意是由贬谪引发的惴栗之感,是将忧惧抑郁寄情于山水之中,不同于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之意。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测试试题及答案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知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明·王守仁《观德亭记》)(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居是州,恒惴栗惴栗:忧惧不安B.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情趣D.故为之文以志志:记(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凌万顷之茫然B.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游于是乎始月出于东山之上D.其高下之势其皆出于此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②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4)请阐述选文怎样通过反衬手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5)请用“/”为下面文字断句。
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任颛字诚之,青州寿光人。
举进士,得同学究出身。
文言選讀‧始得西山宴遊記‧分析與探究(參考2013年閱讀題1)1 課文分四個自然段,按內容又可分成兩個部分,試填寫下表。
(3分)整合考核重點:掌握文章的結構和內容大意。
2 結合作者的生平資料和課文第1段內容,作者居永州之後,為甚麼終日遊山玩水?(2分)永州景色奇特。
「幽泉怪石,無遠不到」表示有奇特景色。
抒解不安情緒。
「恆惴慄」有不安意思。
● 考察風俗,以利施政。
課文、題解均沒提及。
❍ 職務輕鬆,遊山消閑。
「其隟也」表示有閑暇,題解也提及他遭投閑置散。
⏹ 向政敵表明無意再爭名逐利。
課文、題解均沒提及。
A 、 、●B 、 、❍C 、●、⏹D 、❍、⏹整合考核重點: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課文的內容緊扣住文題「始得西山宴遊記」發揮,試回答下列問題。
(1) 「始」字在文中多次出現,但意思卻不盡相同。
試選出下列各句中「始」 字的意思。
(3分) A 開始 B 曾、嘗 C 才 D 當初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第1段) B 始‧指異之。
(第2段) C● 遊於是乎始‧。
(第4段) A解釋考核重點:掌握字詞的含義。
A B C D ○ ● ○ ○(2) 以上哪一句的「始」字跟文題的「始」字意思相同?(1分)答:遊於是乎始。
解釋考核重點:掌握字詞的含義。
(3) 課文哪些內容回應文題「宴」、「遊」二字?試摘錄原文,填寫下表。
(6分)整合考核重點:掌握文章的結構。
(參考2013年閱讀題18)(4) 作者「遊西山」的「宴」、「遊」,跟「遊西山前」的有甚麼不同?(4分)「宴」:「遊西山前」和「遊西山」作者都痛飲至醉,但「遊西山」時他飲至頹然倒下,(1分)而且連快要日落也沒有注意,即使發覺後也不欲離去,可見作者更為放開懷抱、寫意盡興。
(1分) 「遊」:「遊西山前」,作者的「遊」並沒有特別的感受。
「遊西山」時,作者坐.遠眺,感到西山的景色廣闊壯觀,彷彿跟大自然一同遊覽,不知它的盡頭。
(1分)作者還覺得精神凝聚安定,形體得到解脫,和大自然暗暗相合。
巩固检测|总第20181102期始得西山宴游记班级:姓名:一、基础检测1.一词多义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始指异之(才)而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表修饰)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表承接)觉而起,起而归(表承接)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表转折)之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始指异之(代词,代西山)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结构助词,的)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结构助词,的)故为之文以志(代词,这)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得西山宴游记宴:举行宴会B.穷回溪穷:走到尽头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极:至D.攒蹙累积攒:聚集【解析】A项,宴:安逸,快乐。
【答案】A3.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自余为僇人B.梦亦同趣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解析】A项,“僇”同“戮”;B项,“趣”同“趋”;C项,“知”同“智”。
【答案】D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到则披草而坐披:分开B.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际:边际C.洋洋乎与造物者游洋洋乎:广大的样子D.引觞满酌,颓然就醉引:拿起【解析】际:交会。
【答案】B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B.故为.之文以志不足为.外人道也C.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缘.溪行,忘路之远近D.是岁,元和四年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析】B项,写作;对,向。
A项,从前。
C项,沿着。
D项,用在句末,表判断。
【答案】B6.下列有关本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在记叙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
B.文章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作者高洁的人格,同时也隐含作者急于回到朝廷,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心态。
C.作者宴游西山之后写下这篇文章,别出心裁,冠以“始得”二字,透露出偶然而又惊喜的心情。
D.全文紧扣“始”字落笔,从“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到“始指异之”,再以“然后知”收笔。
《始得西山宴游记》《百丈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节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乙)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
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选自朱熹《百丈山记》,有删节)(注)瀵:fèn。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箕踞而遨遨:游览B.外与天际际:交会C.日光烛之烛:蜡烛D.台当山西南缺当:面对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穷山之高而止循两崖曲折而上B.而不知其所穷无所睹C.不知日之入然山之可观者D.游于是乎始石梁跨于其上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不从正面描写西山,而写登西山之所见。
《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练习一、阅读下列文段,回答1~4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到则披.草而坐 披:公开。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施施:姿态柔和的样子。
B.⎩⎨⎧ 外与天际. 际:交会。
觉.而起 觉:睡醒。
C.⎩⎨⎧ 恒.惴栗 恒:常常。
引.觞满酌 引:动词,持,拿着。
D.⎩⎨⎧ 悠悠乎.与颢气俱 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心凝形释.释:解除束缚。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B.⎩⎨⎧ 故为.之文以志自余为.僇人C.⎩⎨⎧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缘.溪行,忘路之远近D.⎩⎨⎧ 是岁,元和四年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下列判断有误的一句是( )A .柳宗元是力主革新的政治家,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感到屈辱、郁闷。
这便是他游山玩水、乐而忘返的真正原因。
B .作者宴游西山之后写下了这篇文章,用游其他山水时心情的抑郁反衬西山之游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乙】自余为僇人①,居是州,恒惴栗②。
其隟也,则施施③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得西山宴游记》注:①僇人: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
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故自称僇人。
僇,通“戮”,耻辱。
②惴栗:恐惧不安。
惴,恐惧。
栗,发抖。
此意为害怕政敌落井下石。
③施施而行:慢慢地行走。
施施,慢步缓行的样子。
29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月色入户.户.:_____ (2)怀民亦未寝.寝.:______(3)欣然..:____ (4)恒.惴栗恒.: ______ ..起行欣然294.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295.语段【甲】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说明。
296.语段【甲】写于作者被黄州其间,语段【乙】则写于作者被贬永州期间,请谈两语段作者情感的异同。
【答案】293.门睡觉高兴的样子常常294.(1)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
295.语段【甲】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月光如水、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夜景图。
296.同:两个语段都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钟情山水的感情。
不同:语段【甲】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语段【乙】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世情怀。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训练附答案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过湘扛,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
攀捷而登,箕踞而邀,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蚜然洼然,若垤若穴,尽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为类。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训练一: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望西山,始指异之。
_______(2)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_______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并从学过的其它文言文中找出一个含有这个字且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写在下面。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_______句子:_____________ 。
3、阅读选文,你有什么启发或感悟?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 。
阅读训练二:9 .下列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 )A . 皆在衽席之下虽席地不容闲也B .而莫得其涯学海无涯苦作舟C .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D .而不知其所穷穷山之高而上10 .赏析有误的一项( )A .文段的“ 高下之势、尺寸千里、外与天际” 三组画面,生动、准确的描绘出西山的“ 怪异” 之景。
B .文段中的“ 过、缘、斫、焚” 四个动词,领起四个短语,构成一种急促之势,说明他老而不稳的性格。
C .在表现手法上,文段采用了“ 从对面着笔” 的描写手法(即衬托),产生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D .在主题上,情景交融,将山水人格化,达到了描摹山水与言志抒情完美结合的境界。
11 .翻译下列文句。
①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过能力-《始得西山宴游记》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判断有误的一句是A.柳宗元是力主革新的政治家,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感到屈辱、郁闷。
这便是他游山玩水、乐而忘返的真正原因。
B.作者宴游西山之后写下了这篇文章,用游其他山水时心情的抑郁反衬西山之游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
C.这是一篇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游记,首先记述了游西山以外的山水的情况,然后写宴游西山的情况,但总的创作目的是为了突出西山形势高峻的特点。
D.本文语言、句式多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骈散结合,极显灵动变化之妙。
2下列对《始得西山宴游记》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这样的行为描写,表现了作着游览时一种寂寞、愁闷、漫无目的的精神状态。
B.第一段先写始得西山之前游览他山的经历,极言平日游览之胜,为的是反衬西山之怪特和作者始得胜景的喜悦。
C.文章用游记的笔法,记叙了发现、奔赴、攀登西山的经过,并以生动的比喻、鲜明的色彩描写了西山之高之美。
D.作者用“游于是乎始”否定向之所游,强调只有在西山上才能真正体验到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愉悦。
二、阅读理解1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回答问题。
(1)“惴栗”怎样解释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3)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一篇,在写法上有代表性。
细读全文,指出作者是怎样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的?参考答案:一、1答案:C解析:C项“创作目的是为了突出西山形势高峻的特点”错,其创作目的应是为了借西山的高峻怪特表达自己高尚的人格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世情怀。
2答案:D解析:“真正体验到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愉悦”错,应是“体验到物我合一,忘形于自然的宴游之乐”。
二、答案:(1)“惴栗”意为忧惧不安。
此词反映了作者压抑、黯淡的心情。
(2)承上启下。
(3)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各种方式,并在叙述中夹有描写,叙述描写之后进行适当的议论、抒情。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节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二)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
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
众谓柳氏有子矣。
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
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
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
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
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B.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C.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D.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僇人”,指受刑戮的人,罪人。
受过刑的人在国家没有地位,很难再为官。
柳宗元此时左迁永州,故称自己为僇人。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进士分三甲,分别为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C.“经史百子”,“经”指各种经书,包括儒道释三家的经典著作。
“史”指史学方面的史书。
“百子”指诸子百家之学。
D.“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文体。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日与其徒上高山徒:弟子。
B.到则披草而坐披:拨开。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际:交会。
D.引觞满酌,颓然就醉觞:酒杯。
7.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觉而起,起而归吾尝终日而思矣B.其高下之势其可怪也欤C.悠悠乎与颢气俱浩浩乎如冯虚御风D.故为之文以志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3分▲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3分▲6【答案】A【解析】徒:随从。
7【答案】C【解析】A第一句而,连词,表顺承;第二句而,连词,表修饰。
B第一句其,代词;第二句其,副词,表感叹/表反问。
C乎,都是助词,用于形容词后。
D第一句以,连词,表目的,来;第二句以,介词,把。
81【答案】我认为凡是这个州有不同常态的山水,都被我享有了,但不曾知道西山的奇异和独特。
【解析】评分建议:“是”、“始”、语句通顺定语后置、被动各1分。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中考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19题(1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甲文)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XXX为类。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XXX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XXX和四年也。
——XXX《始得西山宴游记》(乙文)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XXX,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XXX之登于山。
XXX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XXX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
”余怜而售之。
XXX、XXX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猛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XXX、镐、鄂、XXX,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成得。
《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答案《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答案现如今,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答案1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①自余为僇人①,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②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②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③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注]①僇人: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
②蚁封,即蚂蚁洞边的小土堆。
③培塿:小土堆。
20.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棒焚茅/茷穷山之高止B.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C.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D.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荞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21.对第②段画线句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忧思绵绵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已然不知道哪里是边际了。
B.茫茫无际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沿然之气融为一体,已然不知道哪里是尽头了。
C.茫茫无际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体,却不能得到它的边际了。
《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1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惴栗(担心)漫漫而游(任意)B披草而坐(身上披着)意有所极(到)C缘染溪(沿着)攒蹙累积(收缩)D引觞满酌(酒杯)游于是乎始(从此)2与例句中“穷”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例: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A穷.山之高而止 B欲穷.其林C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D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3与“到则披草而.坐”的“而”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则施施而.行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倾壶而.醉 D蟹六跪而.二螯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A故为之文以志 B是岁,元和四年也C凌万顷之茫然 D皆我有也5.选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B )A.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著有《河东先生集》。
B.柳宗元世称柳河东、柳柳州,与白居易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C.《始得西山宴游记》是一篇山水游记,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首。
D.《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怪特”的西山与作者高傲的志趣相互映照,象征了柳完元特立不屈的人格。
6.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B )A.自余为僇人B.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7.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古今意义都相同的一项( D )A.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则凡数州之土壤B.引觞满酌,颓然就醉游于是乎始C.外与天际,四望如一洋洋乎与造物者游D.攒蹙累积,莫得遁隐攀援而登,箕踞而遨8.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B )A.入深林,穷回溪【形作动,意思是“走到尽头”】B.望西山,始指异之【形作使动,意思是“使...奇特”】C.箕踞而遨【名作状,意思是“象簸箕一样”】D.日与其徒上高山【名作状,意思是“每天”】9.选出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B )A.自余为僇人,居是州 B.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C.吾从而师之 D.因坐法华西亭10.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D )A.醉则更相枕以卧 /故为之文以志 B.自余为僇人 /不与培土娄为类C.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穷山之高而上 D.则施施而行 /漫漫而游11.选出下列各句中“而”字意义与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 D )例句: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A.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B.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C.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D.觉而起,起而归12.选出下列对“而”字的意义与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B )①则施施而行②漫漫而游③到则披草而坐④倾壶而醉⑤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⑥觉而起,起而归⑦穷山之高而止⑧攀援而登⑨箕踞而遨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④⑤⑧ D.⑥⑦⑨13.选出下列对“乎”字的用法归类不正确的一项( C )①悠悠乎与颢气俱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游于是乎始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⑤生乎吾前⑥山川相缪,郁乎苍苍⑦其皆出于此乎⑧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⑨而又何羡乎⑩相与枕藉乎舟中 1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12知不可乎骤得A.①⑥⑧ B.②⑦⑨ C.③④12 D.⑤⑩11翻译句子1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巩固检测|总第20181102期始得西山宴游记班级:姓名:一、基础检测1.一词多义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始指异之(才)而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表修饰)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表承接)觉而起,起而归(表承接)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表转折)之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始指异之(代词,代西山)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结构助词,的)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结构助词,的)故为之文以志(代词,这)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得西山宴游记宴:举行宴会B.穷回溪穷:走到尽头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极:至D.攒蹙累积攒:聚集【解析】A项,宴:安逸,快乐。
【答案】A3.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自余为僇人B.梦亦同趣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解析】A项,“僇”同“戮”;B项,“趣”同“趋”;C项,“知”同“智”。
【答案】D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到则披草而坐披:分开B.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际:边际C.洋洋乎与造物者游洋洋乎:广大的样子D.引觞满酌,颓然就醉引:拿起【解析】际:交会。
【答案】B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B.故为.之文以志不足为.外人道也C.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缘.溪行,忘路之远近D.是岁,元和四年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析】B项,写作;对,向。
A项,从前。
C项,沿着。
D项,用在句末,表判断。
【答案】B6.下列有关本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在记叙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
B.文章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作者高洁的人格,同时也隐含作者急于回到朝廷,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心态。
C.作者宴游西山之后写下这篇文章,别出心裁,冠以“始得”二字,透露出偶然而又惊喜的心情。
D.全文紧扣“始”字落笔,从“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到“始指异之”,再以“然后知”收笔。
能力拓展延伸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过湘扛,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
攀捷而登,箕踞而邀,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蚜然洼然,若垤若穴,尽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望西山,始指异之。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并从学过的其它文言文中找出一个含有这个字且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写在下面。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句子:。
3、阅读选文,你有什么启发或感悟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
1.(1)感到惊奇(2)从前 2.是:这例示:是亦不可以已乎/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启发或感悟可从以下角度回答:(1)只有志存高远,胸襟开阔,才能有所作为。
(2)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甚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3)只有躬身实践,善于探索发现,才能正确认识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