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
- 格式:docx
- 大小:35.25 KB
- 文档页数:9
钧瓷的特点有哪些主要特征钧瓷的特点有哪些主要特征钧瓷发端于东汉,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被称为国宝、瑰宝。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钧瓷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钧瓷的特点钧窑创始於唐代,历经宋、金至元代,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还有窑变。
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
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号数,相传一、三、五、单数为红色,二、四、六复数为青色,但也有人说是数字越小器型越大,只是窑工为方便辨认而作的记号罢了。
特点:钧瓷釉采用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铜红釉。
这样,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如蓝天中的晚霞。
钧窑釉色大体上分蓝、红雨类、具体的可呈现月白、天青、天蓝、葱翠青、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红等。
其中,蓝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
蓝色较淡的称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都具有莹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
钧瓷釉色有一种莹光一般幽雅蓝色乳光,其色调之美,妙不可言。
釉色分两种,一曰细平釉,一曰橘皮釉。
以烧制色釉“窑变”为其特色。
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它青瓷的另一个特色。
钧釉中的紫色引人注目。
各种紫色是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
钧釉的紫斑在工艺上是将青蓝色的釉上有意涂上一层铜红釉所造成的。
后人对钧瓷的紫色的评价极高,近人刘子芬在《竹园陶说》中说“钧窑器一枚,价值万金……宋时紫色如熟透之葡萄,浓丽无比,紫定、紫钧,其器皆纯色。
”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也是钧釉的一个重要特征。
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钧窑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上釉又特别厚,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宋代钧瓷北宋时期,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为陶瓷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钧瓷的介绍(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北宋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也是传统制瓷工艺繁荣昌盛的时期。
当时,制瓷业空前繁荣,大江南北名窑迭起。
现今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北宋窑址的就有130个县,约占总数的75%.当时的窑厂各有特色,定窑、景德窑清秀,汝窑、耀州窑浑厚,官窑、哥窑典雅,钧窑绚丽,建窑淳朴,磁州窑、吉州窑具有民间风采,都是我国的艺术精品。
其中,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更是宋代的“五大名窑”,流传至今的瓷器价值连城。
宋瓷: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宋瓷之美,美在温厚、含蓄,强调内心的感受。
宋瓷那种朴实无华而蕴含独特的气韵深深地吸引着世人。
“五大名窑”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是全球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瑰宝,其市场价值不言而喻。
从北宋流传至今,“五大名窑”传世瓷器极为稀少,主要藏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集美博物馆等博物馆。
宋代瓷器在海外的收藏以日本、英国和美国居多,其中不乏相当数量的精品。
日本对宋代瓷器的收藏,可以追溯到宋代日本派遣到中国的僧人对于建阳窑天目釉茶碗的迷恋。
今天日本博物馆里和私人藏家手中的宋代瓷器数量,在中国之外可能是最多的,并且涵盖了众多窑口。
日本博物馆尤其热衷于建阳窑、吉州窑、龙泉窑、耀州窑、定窑和磁州窑器的收藏。
东京文化厅、静嘉堂文库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有上等的建阳窑和吉州窑茶碗,东京国立博物馆、出光美术馆、救世热海美术馆则有定窑藏品。
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陶瓷馆占据了整个二楼的开放式回廊,展品涵盖了从汉代至清末的中国陶瓷。
陶瓷馆另外增设了一个当代部分,收藏当今世界陶瓷艺术家的作品,意在与中国古代陶瓷艺术进行比照,既突显中国陶瓷艺术在人类艺术史上无可替代的位置,又体现了陶瓷艺术在当今多元的世界文化中的延续性。
说到宋瓷,就会让人想到与之谐音的宋词。
何谓宋代五大名窑?钧窑与其他四大名窑的不同点是什么?我们在向人们介绍钧瓷时,常常会以“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瓷之一”来彰显其地位。
那么,什么是宋代五大名瓷,其说法又有什么来历呢?“五大名窑”一词的出现,最早源自明朝宣德年间吕震编撰的《宣德鼎彝谱》一书。
该书中有“内府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的语句。
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一书中,也有“吾华制瓷可分为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
宋最有名之窑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
更有钧窑,亦甚可贵”。
后人因柴窑只闻其名,鲜见传世品,也未发现窑址而很少提及。
更关键的是,钧、汝、官、哥、定均烧造于宋代,并且都为宋室宫廷烧制过御用瓷。
其中钧、汝、官、哥瓷都有专门的官窑。
定瓷虽为民窑,但深受宫廷喜爱,多次奉命烧造贡瓷。
故把这几个窑合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我们先将汝、官、哥、定四大名窑的特点作以简单介绍:汝窑汝窑的官窑遗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因宋代宝丰隶属汝州,故称汝窑,汝窑所产瓷器为汝瓷。
汝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
胎体较薄,呈香灰色。
釉色主要为天青色,青中闪蓝,色调有一定的深浅变化,有时呈粉青、灰青、月白等色。
釉层莹润,釉面有细密似鱼鳞状纹片,裂纹的角度是斜着的,它开辟了开片纹装饰瓷器之先河。
烧制采用满釉裹足支烧工艺。
烧后器物底部留有支钉痕,支钉多数为3到5个,也有少数为6个的。
支痕点都很小,文献上称之为“芝麻钉”。
支钉痕多为白色,与胎色不太一样,系用含铁质少的耐火黏土制成。
汝官窑烧制时间很短,大约20年,所以传世品极少,目前所知世界各大博物馆所藏不足百件。
器物造型以盘、洗较多,另有碗、碟、瓶、尊、盏等,主要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达维德基金会、日本及世界其他国家的一些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
官窑北宋徽宗政和年间,朝廷在京师自置窑烧造瓷器,名曰“官窑”。
官窑所产瓷器称为官瓷。
宋代五大名窑——钧窑钧窑简介:北宋著名瓷窑之一。
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城内的八卦洞。
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
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
北宋钧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盆托、洗、盘、炉、钵、碗、尊等。
花盆、盆托、尊等器物底部往往刻有一至十的数目字,表示一套器物的大小序号,还有的刻有“奉华”等字样。
•钧窑玫瑰紫釉尊钧窑鼓钉三足洗钧窑月白釉单柄洗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钧窑月白釉瓶钧窑月白釉出戟尊钧窑玫瑰紫釉花盆盆托钧窑玫瑰紫釉长方花盆钧窑鼓式三足洗钧窑天蓝釉鼓钉三足花盆托钧窑天蓝釉红斑花瓣式碗钧窑海棠式花盆钧窑天蓝釉紫红斑梅瓶钧窑月白釉双耳三足炉钧窑鼓钉三足洗钧窑鼓钉三足洗款识钧窑鼓钉三足洗,高9.4cm,口径23.5cm,足距9.5cm。
洗作鼓式,亦称鼓式洗。
器身上下饰鼓钉二周(上22枚,下18枚),其下承以三如意头足。
洗内施天蓝色釉,外为玫瑰紫色釉。
底刷黄褐色薄釉,绕底一周有支烧痕,并刻有“一”字标记。
河南禹县钧台窑址曾发现刻有“一”至“十”数目字的钧瓷标本,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官钧窑瓷器相同,此类数目是同类制品从大到小的编号。
此件洗属最大尺寸者,器物完整无损。
其玫瑰紫釉色及蚯蚓走泥纹为钧窑器之特征,是为传世官钧窑瓷器的代表作品。
洗底“瀛台静憩轩用”为清代官款。
钧窑月白釉单柄洗钧窑月白釉单柄洗底部钧窑月白釉单柄洗,高7.3cm,口径20cm,底径6.7cm。
洗长圆形,口沿的局部为伸出的花瓣形折沿,沿下有一环形柄,通体施天蓝釉,釉质凝厚滋润。
洗有陶和瓷制品,陶洗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均有制作,瓷洗以唐代越窑、宋代钧窑,尤其是元代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的制品为多。
钧窑大部分产品的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较淡的蓝色称天青,较深的称天蓝,此件比天青更淡,故称月白,具有萤光般的幽幽光泽。
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第六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1.中国是瓷器的故乡,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著称。
下列关于陶瓷的说法正确的是)A.高品质的白瓷晶莹剔透,属于纯净物B.瓷器中含有大量的金属元素,因此陶瓷属于金属材料C.氮化硅陶瓷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D."窑变"是高温下釉料中的金属化合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颜色的变化2.下列物质中的硫元素不能表现出氧化性的是A.S B.Na 2 S C.SO 2D.H 2 SO 43.下列关于硫及其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试管内壁残留的硫可用酒精洗涤B.SO 2的水溶液长期放置,酸性会增强C.SO 2有毒,不可以做食品添加剂D.浓硫酸在空气中敞口放置,质量会减小4.只用一种试剂就能将NH4Cl、(NH4)2SO4、NaCl、Na2SO4,四种溶液区别,这种试剂是A.NaOH溶液B.AgNO 3溶液C.Ba(OH) 2溶液D.BaCl 2溶液5.下列关于硫元素“价类二维图”的说法错误的是A.a→b硫元素由游离态转变为化合态B.d溶液久置于空气中易变质C.向f溶液中通入氯气可转化为含有g的溶液D.将气体c通入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6.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A.强碱性溶液中:、、、B.新制饱和氯水中:、、、C.澄清透明的溶液中:、、、D.的溶液中:、、、7.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均正确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A.溶液呈酸性,可用于蚀刻铜电路板B.具有还原性,可以用于葡萄酒酿造的添加剂C.受热易分解,可以用作氮肥D.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以用于自来水杀菌消毒8.二氧化硅()又称硅石,是制备硅及其化合物的重要原料。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既能与HF反应,又能与NaOH反应,属于两性氧化物B.和Si都是光导纤维材料C.利用与NaOH溶液反应可制取“水玻璃”D.月球探测器使用的硅太阳能电池板。
关于张钧窑的故事宋代钧窑瓷器被称为我国古代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齐名。
当然这个历史上著名的五大名窑也是各有千秋,并不是所有钧窑都可以被称作“五大名窑”。
但是在那样特殊的年代里,只要是出自于钧窑瓷器的瓷器就会受到重视,更何况其中的精品。
但令人惋惜的是由于战乱等原因,很多珍贵的文物流失海外,现如今能够看见的已经寥寥无几。
而河南禹州市神垕镇的张家村则保存着完整的钧窑遗址和烧制工艺,他们世代相传守护着祖先留下的宝藏。
清朝时期,皇宫内部发生政变,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惶逃离京城,途径禹县,此地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招待得十分周全,深得慈禧喜爱,便将随身携带的御用瓷器赏赐给了当地的百姓,从此张家开始走向兴盛。
虽说慈禧太后对张家恩宠有加,但是张家却没有忘记祖训:永远不做官宦,不参与科举考试,只想安心种田过日子。
直至解放前夕,张家仍旧是一贫如洗,甚至连吃饭问题都难以维持。
张家的后人为了防止盗墓者的破坏,把祖辈传承下来的秘方交予儿孙,让他们严格遵循祖训,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些手段使得张氏族谱得以延续。
张家的后人告诉笔者,每逢初一十五或者节假日,他们总会邀请亲朋好友聚集起来祭拜祖宗,除此之外,平常的时候他们也会组织活动,比如打篮球、唱戏曲等娱乐项目,增进彼此间感情。
正是由于这份执念才使得张家后人在艰苦环境中坚强地挺了过去,并且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陶瓷文化。
张家的后人在后来还成立了博物馆,供游客观赏。
据悉,该博物馆共收藏了三万余件钧瓷,涵盖了唐、宋、元、明、清等六个朝代的产品,数量众多,种类繁杂,包括碗盘、瓶罐、花盆、香炉、花瓶等等。
另外,还展示了张家祖辈口耳相传的技术,比如柴烧、釉药配置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该博物馆采取的是免费开放模式,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五大名瓷”之首—钧瓷一概述钧瓷,宋代大五大名瓷之一,以“雨过天晴云破处,夕阳紫翠忽成岚”的窑变效果,一改自汉至唐以来“南青北白”的单色釉发展脉络,自此中国瓷器开始进入出五彩斑斓的时代。
源于唐代的钧瓷艺术,于宋代成就了第一个瓷器烧造的艺术高峰。
宋代钧官窑瓷器雅致、温润的艺术效果,成为了钧瓷审美的最高标准。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钧瓷的恢复烧制工作开始,钧瓷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升,不断的作为国礼现身世界。
二、艺术特色钧瓷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和瑰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故蜚声瓷林,名扬中外,虽历经坎坷而经久不衰。
钧瓷的艺术美,是通过神奇的窑变工艺而获得的,它不同于人工的绘画雕刻艺术,具有特殊的古典美,使人感到瑰丽、丰富、神奇,给人以诗一般的陶醉和醇美的艺术享受。
《中国陶瓷史》在评价钧瓷艺术成就时说:“宋代钧瓷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的铜红釉,为中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成就。
”钧釉的乳光状态和窑变现象是构成钧瓷艺术美的两个外观特征。
乳光状态是指钧窑釉那种像青玛瑙或蛋白石一般美丽的天青色半乳浊状态,不仅使钧釉产生一系列由浅到深的蓝色,而且还赋予一种含蓄的光泽和优雅的质感,减少因釉面玻化而带来的妖艳浮光。
窑变现象是指钧釉在高温下熔融流动,乳浊和着色色彩发生复杂的交错变化,而使釉色变得绚丽多彩,紫、红、蓝、白交相掩映,给人一种大自然瞬息万变的美的感受。
钧窑的基本介绍钧窑是中国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为宋元时期北方瓷窑,为宋五大名窑之一。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钧窑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钧窑的简介中国宋元时期北方瓷窑。
在钧州境内(今河南禹县),故名。
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亦称“均窑”、“钧州窑”。
创烧于唐代,兴盛于北宋,经历宋金至元代。
以后历代都有仿造。
境内有窑地近一百处,以小白峪历史最早,唐代已烧黑釉带斑点器物,时称“花瓷”,对宋代紫红斑点装饰有直接影响。
宋代首创釉中加入适当铜金属,烧成玫瑰紫、海棠红等紫红色釉,美如晚霞。
北宋后期,专为宫廷烧制供养植奇花异草用的各式花盆与盆托;钧台窑是宋代众多钧窑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窑址发掘出土数以千计供宫廷陈设用的这类瓷器,器物底部各刻一个从一到十的数目字,数字越小,器物尺寸越大。
绝大多数窑均烧窑器物,天蓝、月白釉较多。
一部分窑址还发现烧磁州窑白地黑花、三彩、红绿彩等品种,其中以扒村窑质量最好。
钧窑[1],传世不多,评价甚高。
河南省禹县,古代称为钧台,明代称钧州。
钧窑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还有窑变。
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
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号数,相传一、三、五、单数为红色,二、四、六复数为青色,但也有人说是数字越小器型越大,只是窑工为方便辨认而作的记号罢了。
钧窑的标准根据唐人祥编著整理的世界茶经中有记载的近代史上钧窑产品和图片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
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之美。
传统钧瓷瑰丽多姿,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葱翠青……釉中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青,可谓纷彩争艳。
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类翠似玉赛玛瑙,有巧夺天工之美。
唐人祥钧窑烧成温度已经达到1350℃-1380℃之间,延承了传统钧窑胎质细腻,釉色绚丽夺目的特点,又结合了现代审美,器形饱满玲珑。
宋代五大名窑名词解释(一)宋代五大名窑名词解释1. 钧窑•解释:钧窑是宋代最有名的窑炉之一。
它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钧窑的特点是釉色丰富多彩,不同的釉色层次分明,釉面有独特的“绣球纹”效果。
钧窑制作的瓷器器身质地精细坚硬。
•例子:以《钧窑青釉西夏觚》为例,它是一件宋代钧窑瓷器,高厘米。
该觚的颈部、腹部和胫脚部分都覆盖有青釉,釉面呈现出青色,且有渐变效果,十分精美。
2. 官窑•解释:官窑是宋代官方建造和管理的瓷窑群。
它们制作的瓷器主要供应给官员和皇室使用。
官窑瓷器制作精良、釉色细腻,常常在底部刻上“官”字以示身份。
•例子:《官窑青瓷盖罐》是一件来自宋代官窑的瓷器,高厘米。
它的整体釉色为青绿色,釉面光滑细腻,底部刻有方形的“官”字。
3. 汝窑•解释:汝窑是宋代著名的制瓷窑炉,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一带。
汝窑的特点是制作精细、釉色丰富,尤以青瓷为著名。
汝窑釉色细薄均匀,表面常出现如松石般的裂纹效果。
•例子:《汝窑青釉瓷碗》是一件宋代汝窑瓷器,直径约14厘米。
瓷碗外壁施以青色釉,釉面发亮,内壁施白釉,青白相间,碗底刻有“大宋汝窑造”六字款。
4. 定窑•解释:定窑是宋代的一个重要瓷窑,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唐县。
定窑以制作白瓷而著名,其瓷器细腻洁白、釉色温润。
定窑的白瓷常常被皇室使用,享有很高的声誉。
•例子:《定窑白釉莲花口杯》是一件宋代定窑瓷器,高约厘米。
杯身白色洁净,釉面温润细腻,底部刻有“定窑”二字款。
5. 鲁窑•解释:鲁窑是宋代山东省邹城市一带的瓷窑,制作的瓷器被称为“鲁瓷”。
鲁窑多以制作青瓷为主,其釉色多为青灰色,釉层光滑细腻,瓷器的造型简洁大方。
•例子:《鲁窑青瓷碗》是一件来自宋代鲁窑的瓷器,直径约厘米。
碗的外壁施以灰青色釉,釉面光滑,内壁施白釉,整体呈现出雅致的美感。
以上是宋代五大名窑的名词解释和相关例子。
这些窑炉制作的瓷器在宋代时期享有很高的声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釉色成为了中国瓷器制作的经典代表。
宋代钧窑瓷器探析学生:马鹏学号:20110551080艺术设计(城市环境)二班概述钧窑为宋五大名窑之一,位于今河南禹州。
因古属钧州,故名。
以钧瓷钧窑着称于世,属北方青瓷系统。
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以后历代都有仿造。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是其最大的特点。
历史背景及史料记载唐代已烧黑釉带斑点器物,时称“花瓷”,对宋代紫红斑点装饰有直接影响。
宋代首创釉中加入适当铜金属,烧成玫瑰紫、海棠红等紫红色釉,美如晚霞。
北宋后期,专为宫廷烧制供养植奇花异草用的各式花盆与盆托;钧台窑是宋代众多钧窑中最具代表性之一。
清代道光年间《禹州志》记载:"州(即禹州)西南六十里,乱山之中有镇曰‘神垕’。
有土焉,可陶为磁。
"对钧瓷釉色之美,明代张应文着文"钧州窑,红若胭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黑色者次之,色纯而底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窑变是钧瓷的一大特色,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赞美曰:"窑变之器有二、一为天工,一为人巧,其为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 |作幻色,物态直名之窑变。
"蚯蚓走泥纹,是钧窑的另一大特点,在古籍中同样有记载。
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钧窑之釉,扪之甚平,而内现粗纹,垂垂而直下者,谓之泪痕;屈曲蟠折者,谓之蚯蚓走泥印,是钧窑之特点也。
"而钧窑瓷是极其珍贵的,这在民间有众多的说法,列如"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对于钧瓷的商业价值,当地民谚说:"进入西南山,七里长街现,七十七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进斗金钱"。
所以可想而知钧窑瓷在当时的珍贵程度。
对前世的传承和后世的影响钧瓷从唐代兴起,到了北宋初年已蓓蕾初放,赢得了信誉,倍受广大用户所喜爱,尤其钧瓷铜红釉的烧制成功,及其复杂的窑变机理,形成钧窑绚丽多彩,艳美绝伦,窑变奇特,红紫相映,更为其它窑口所不及。
钧窑瓷器执胡拍卖成交记录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但由于人们对它的认识有限,即使是宋代钧窑的精品,在前几年也很少受到市场的关注。
近年来,在国际古瓷拍卖市场的强劲带动下,宋代钧瓷逐渐摆脱冷遇,成为一种极具成长空间的瓷器。
钧窑瓷极其珍贵,这在民间有众多的说法,比如“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
“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等等。
对于钧瓷的商业价值,当地民谚说:“进入西南山,七里长街现,七十七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进斗金钱”。
宋钧窑天蓝釉盌成交价26.2543万元人民币宋定窑黑釉盌成交价185.69万元人民币宋龙泉窑青釉花瓣纹盌北宋定窑刻莲花纹盌成交价1384.17万元人民币北宋定窑刻莲花纹盌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成交价2.0786亿港元宋建窑油滴釉盌成交价27.4476万元人民币今年的艺术品春拍,预期中的回暖并没有如期而至,瓷板的弱势更加明显。
高雅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发布的春拍报告显示,明清宫廷瓷器作为高端瓷器市场的领头羊,这次表现疲软;民国瓷器和近现代瓷器受众购买能力相对较弱,今年春拍下滑趋势尤为明显。
出人意料的是,宋瓷成为弱市黑马,这次春拍让人眼前一亮。
3月份,在纽约苏富比上拍的3件北宋瓷全部成交,其中,最具话题性的是一件“北宋定窑刻莲花纹盌”,以高出最高估价6倍的价格——222.5万美元(1384.17万元人民币)刷新宋代定窑瓷器拍卖新纪录。
在中国,由于文物保护等限制,宋瓷的上拍量向来很少。
今年春拍香港地区宋瓷的拍卖成绩就不甚理想,香港佳士得推出12件拍品,成交6件,最高价是以154.44万元人民币成交的“宋建窑黑釉油滴盏”。
钧窑拍卖纪录:LOT号拍品名称成交价拍卖日期8047 元钧窑盘 245 万 2014-12-058048 元钧窑红斑碗 320.7万 2014-12-056236 元钧窑天蓝釉盏托 722.3万 2014-12-046237 元钧窑月白釉碗 165万 2014-12-043603 明初期钧窑仰钟式花盆 287.5万 2014-12-031060 元钧窑天蓝釉折沿碗 352万 2014-12-031057 清钧窑天青釉梅瓶 455万 2014-12-031065 元钧窑天蓝釉紫斑大碗 622万 2014-12-031064 元钧窑天蓝釉敛口大碗 125万 2014-12-03钧窑瓷器拍卖高价位成交记录:钧窑窑变釉大花盆成交价格 58,000,000 北京中嘉钧窑玫瑰紫葵花式花盆成交价格 9,430,000 香港中富比宋钧窑月白釉鼓钉三足洗成交价格 6,440,000 澳门中信钧窑丁香紫釉葵花式三足洗成交价格 6,325,000 香港中富比钧窑天蓝玫瑰紫釉棱口花盆成交价格 13,472,000 香港蘇富比钧窑天蓝釉葵花式花盆配白玉座成交价格 11,385,000 北京保利明初钧窑天青釉葵花式花盆连水仙盆成交价格6,353,600 苏富比明钧窑天青釉仰钟式花盆成交价格 37,551,125 苏富比(香港)钧窑内天青釉外玫瑰紫釉云足鼓钉洗成交价格6,800,000 香港中富比元/明初钧窑玫瑰紫釉鼓钉三足洗成交价格 7,712,000 佳士得(香港)胭脂红轧道锦地洋彩缠枝花卉套炉钧窑釉双象耳转心瓶成交价格 59,024,200 香港蘇富比拍卖的高价钧瓷有两种:一种是以花盆、盆托、鼓钉、戟为代表的所谓陈设瓷。
钧汝官定哥钧瓷宋著名瓷窑之一。
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
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钧瓷的恢复烧制工作开始,钧瓷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升,不断的作为国礼现身世界。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汝瓷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瓷器名窑。
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
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
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
汝瓷在我国宋代被列为五大名瓷(汝、官、哥、钧、定)之首,当时被钦定为宫廷御用瓷。
汝州是汝瓷的故乡,汝瓷造型古朴大方,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擎,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
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汝瓷之乡汝州汝瓷一厂专家们第一批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仿汝器物,1983年8月汝窑天蓝釉经过汝瓷厂专家试烧成功并得到陶瓷专家的鉴定,均达到和超过宋代汝窑水平。
汝州历史悠久,资源丰富,隋文帝开皇初置临汝为伊州,炀帝大业初始改为汝州《汝州之名从此始》。
汝窑莲花式温碗官瓷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
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官府经营的瓷窑。
也泛指明、清时期景德镇为宫廷生产的瓷器。
“国之瑰宝”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故事钧瓷是我国宋代名瓷,产于河南省禹州市的“钧窑”。
钧窑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
“钧窑”名称的由来,与古代钧台之名有关。
禹州早在四千年前,曾是大禹的封地,大禹的儿子夏启在钧台宴会天下诸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钧台也因此而为世代所传。
宋徽宗时在钧台附近建立官窑,烧造御用瓷器,此窑即被称之为钧台窑,简称钧窑,钧窑之瓷即谓钧瓷。
钧瓷兴起于唐代,到宋代达到鼎盛。
据文献记载,唐宋以来,曾出现“遍地窑烟起,到处放光辉”的繁荣景象。
据考古调查发掘,禹州古窑遗址星罗棋布。
在它149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有一百四十处窑场在增光添彩。
特别是在民窑集中的禹州西部山区的神垕一带,更是“七里长街,烟火柱天万”,至今当地尚流传着“进入西南山,烟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进斗金钱”的谚语,足见当时盛产钧瓷的壮观景象。
但到了公元1120年历史上的靖康之变,宋室由汴梁南迁临安,钧瓷艺人也弃窑逃生,在战乱中,民间为了生活,不少地方仍借钧瓷盛名和依靠逃生的钧瓷艺人,恢复钧窑生产,但质量却远赶不上宋钧。
金代钧瓷釉面虽然润泽,但造型制作不规整。
元代钧瓷器更是胎粗釉差,釉面气孔棕眼很多,与宋钧之窑变有明显差异。
到了明万历三年,因钧瓷忌“圣讳”被勒令停产,钧州改为禹州,钧瓷也只能转入深山老林于民间烧制。
清代康、雍、乾三朝,虽然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高峰,钧瓷也被几个瓷区仿制生产,但由于仿钧不似钧,只是彩花釉,所以钧瓷艺术在这个时期并无建树。
与汝瓷、官瓷、哥瓷、定瓷相比,钧瓷的特色显然更为突出,其在烧制过程之中发生的神奇无比的窑变现象,令其与所有其他的瓷器区别开来,让这一隶属于青瓷系列的瓷器,嬗变为名副其实的彩瓷。
窑变导致的千变万化而又出人意料的釉面色彩、纹理、图案,成就了钧瓷独一无二的美质,这种特有的美堪称举世无双。
窑变的神奇之处在于“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种在烧制过程中瓷器釉面上显现的氧化还原反应,无论是从过程还是从结果上看,皆具有不可控制、不可预测、不可限定的特征,一旦瓷器入窑,人们便只能听天由命,静候烧成的结果。
钧瓷,起源于我国宋代,是五大名窑瓷器之一,被誉为国宝和瑰宝。
钧瓷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窑变艺术,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下面是一个关于钧瓷的传说故事。
从前,有一个名叫神垕的地方,有一位老妇人带着几个儿子以烧窑为生。
有一天,他们在出窑时发现了几件带红紫色斑的瓷品,非常好看。
这种色彩在以往烧制的彩瓷中从未出现过。
老妇人和儿子们兴奋不已,连烧数窑,希望再次烧出这样的颜色,但可惜再也没有出现带红紫色斑的瓷品。
这个故事传开后,人们纷纷尝试研究这种独特的窑变釉色,进而发展出了钧瓷技艺。
钧瓷的名贵在于其釉色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绘,每件作品的色彩都独一无二。
如今,钧瓷已成为我国外交史上重要的国礼,代表着国家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水平。
另一个关于钧瓷的故事发生在济南城。
当时,城里的小偷猖獗,许多店铺连连被盗。
有一天,古玩店“百宝斋”也被盗贼光顾,所有值钱的东西都被卷走。
官府多次派人破案,却始终无果。
这时,有一位身形干瘦的老人在趵突泉北沟晒太阳。
他听说此事后,便主动来到百宝斋,表示愿意帮助寻找被盗物品。
经过一番调查,老人发现了盗贼的行踪,并成功将盗贼捉拿归案。
原来,盗贼竟然是店里的一名伙计。
为了感谢老人的帮助,百宝斋的主人将一件珍贵的钧瓷香炉赠予他。
这件钧瓷香炉成为了老人一生的宝贝,他也因此与钧瓷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两个小故事展示了钧瓷的魅力和其在民间传说中的地位,同时也体现了钧瓷背后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
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
清朝晚期,钧瓷复苏。
到光绪三十年( 1904 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 10 余家。
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
至民国三十一年( 1942 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
在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被做为国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起源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 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 之传说。
据实践,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功。
特点形式特点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
它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焰中烧出窑变铜红釉,并衍生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鸡血红等多种窑变色彩,宛如蔚蓝色的天空出现一片彩霞,五彩渗化,相映交辉。
釉中的流纹更是形如流云,变化莫测,意境无穷。
钧窑瓷器釉色丰富多彩,彻底改变了以往青釉类瓷器的单调格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天然效果,恰似“月夜望星空,晖晕自然成”,这种丰富多彩的特点,为后来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尤其是钧红釉的烧制成功为元代的釉里红,明清时期著名的宝石红、祭红、郎窑红以及美人醉等新品种的烧成,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钧瓷以釉色美妙而著称,而它的完美造型更为钧瓷增光添彩,端庄浑厚的造型,简洁明朗的线条,更适于釉子的溢彩流动,经过高温还原气氛,使厚釉出现拉丝、沉积、结晶等变化,呈现出类似兔毛的色线或蚯蚓走泥的痕迹,还有立体感的色点或针尖状的星点,纵横流淌的釉色组成各种奇异的画面,鬼斧神工又自然天成,随着人们丰富的想象而成为各种绝妙的自然景观,如高山云雾、峡谷飞瀑、星辰满天、翠竹生烟、节日礼花、浪激飞舟,令人叹为观止,拍案称奇,堪称国宝。
钧瓷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尤其北宋后期官钧瓷的制作,无论从造型设计、烧造工艺或品种、釉色、艺术风格、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至金元明清各代仿钧之风盛行一时。
由于工艺条件和审美的不同,金元以来各地仿钧窑口除继承宋钧的传统工艺,又创烧出一批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品种。
色彩特点钧瓷,以其色彩艳丽、艺术风格独特闻名中外,久享盛誉。
在国外,钧瓷被称为"中国宝瓷",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钧瓷不但在色彩上鹤立它瓷之上,在造型和施釉方面也独辟蹊径,自成体系。
钧瓷色彩之多,不胜枚举。
最著名的有:玫瑰红、海棠红、胭脂红、鸡血红、朱砂红、茄色紫、葡萄紫、鹦哥绿、葱翠青、梅子青、天青及窑变的各种色彩。
相传以胭脂红、葱翠青和墨色为难得之佳品。
钧瓷造型以端庄、浑厚、古朴、文雅为特色。
钧瓷器皿,棱角分明,线条优美,文饰简练,雕塑别致。
钧瓷传统作品尊、鼎、钵、洗、瓶等陈设品,置之庭室,富丽堂皇,满屋生辉;陈之几案,赏心悦目,雅致韵人。
钧瓷胎质,陶冶清纯,坚实细腻,扣之其声如罄,清脆悦耳。
钧瓷的釉质深厚透活,晶莹玉润,有明快的流动感。
釉中常常呈现出珍珠点、鱼子、菟丝、蟹爪和蚯蚓走泥似的纹路。
古人用“五光十色润如玉”,“钧与玉比,钧比玉美”来赞美钧瓷釉质的纯净和釉色的艳丽。
钧瓷的釉色,各不相同,有的一器一色,有的一器多色,但却找不到两件色彩完全相同的产品。
这就是人们说的"钧无双配",也是钧瓷独特艺术风格的一个方面。
钧瓷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为国内外各界人士所赞赏。
钧瓷的经济价值更为同行业所重视。
钧瓷的名贵在于其独特的窑变釉色,其釉色是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即“ 钧瓷无双” ,且釉透,釉活,胎质精纯,坚实细腻。
叩之声圆润悦耳,清脆动听;观之形端庄优美,古朴典雅,它的釉变色五彩缤纷,璀璨夺目,浑然天成,构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如寒鸦归林,夕阳残照,高山云雾,峡谷飞瀑,伯牙抚琴等等。
这些釉变画,千变万化,意味无穷,具有千古耐看的魅力,名人曾用“ 出窑一幅元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 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成岚”“ 峡谷飞瀑菟丝缕,窑变奇景天外天” 等来形容钧瓷窑变之妙,民间有“ 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玉胜似玉” 、“ 黄金有价钧无价” ,国外更有“ 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 、“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之说。
美学特点钧瓷之所以备受世人喜爱,驰名中外,主要原因是釉色绮丽多变而产生的艺术魅力,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
其独特的窑变工艺与其他瓷器截然不同。
她不采用绘画、雕刻等表现手法,而是靠严格地控制瓷胎和釉料的化学成分,通过烧制过程中温度、冷却等因素,使瓷器表面的釉料涂层的颜色和花纹千变万化,产生“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效果。
因而颇受青睐,身价不菲。
钧瓷颜色瑰丽,厚重鲜艳,青若蓝天,白如美玉,紫胜葡萄,红比牡丹。
一件器物,可一色纯净,可几色辉映,加上变化莫测的流纹,其自然效果远非刻意追求和人工修饰所能及。
体现出典雅大方,斑斓夺目、飘逸空灵的帝王之浩然之气。
造型分类钧瓷的造型线条简洁大方。
传统造型约有200余种。
主要有:香炉、宝象瓶、葫芦瓶、连座瓶、玉壶春瓶、梅瓶、双龙活环瓶、鹅颈瓶、出戟尊、三羊开泰尊、莲花尊、花盆、鼓钉洗、碗等。
新创品种有几十个品种,主要有鱼瓶、天球瓶、日月瓶、观音、弥勒、钟馗、十二生肖、动物、花插、文具、茶具、挂盘等。
烧制钧瓷的烧制是一种复杂的高难技术,还原程度很难控制;加上过去由于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钧瓷,自古就有“ 黄金有价钧无价” 的尊贵名声,唐玄宗曾立令“ 钧不随葬” ;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 神钧宝瓷” ,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甚为稀少。
目前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也寥寥无几。
现状钧瓷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经历了久远的辉煌,既有官窑的盛誉,入主宫廷,又得平民的厚爱,家传为宝。
而如今,“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得到广大民众青睐,而且走向世界。
究其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钧瓷本身固有的艺术魅力,养在深闺,历久弥新,终有人识。
二是从20世纪下中后期开始的世界性的传统回归意识的觉醒。
钧瓷是土与火的艺术,是人与自然的天作之合,其传统的凝聚和自然之美,超越时空,和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人群都具有强烈的亲合力。
三是国人生活水平、文化水平、艺术鉴赏水平均有提高,注重精神享受,提高生活质量,有钱而有闲收藏和欣赏。
四是当今的钧瓷产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家居特点,在工艺上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97年香港回归河南省赠送的礼品“豫象送宝”就是钧瓷创新的典型代表。
在器型上,不仅吸收其他陶瓷艺术的造型,如人物和动物造型,而且设计创新,如鱼瓶、花插,体现出现代陶瓷个性化的特点。
在釉色上,采用新的配料,烧制出以前没有的颜色,使钧瓷的色彩更加斑斓。
有一件极品挂盘,上面呈现出七八种色彩,盘折曲绕,互相映衬,精美至极。
在装饰工艺上,采用了以前钧瓷没有的雕塑、雕刻和手绘山水图案的手法,尽管这种创新还略显稚嫩,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烧造设备和技术上,进行了改良。
采用高速拉坯机,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废品率。
烧造由煤烧改燃气,火力均匀,使釉面洁净,色彩更加鲜亮。
这些创新,给古老的钧瓷注入了新的、强盛的生命力,使钧瓷长上了翅膀,飞遍祖国,飞向海外。
欣赏欣赏钧瓷要关注以下几点。
造型:古朴厚重、典雅端庄,简洁大方、线条流畅,体现着古代宫廷的崇高和法度,表露出清新练达的民族含蓄之美,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深刻哲理。
图案:“白胎烧就彩虹来,无色成窑画作开”,古人之诗赞出钧瓷的图案之美。
钧瓷釉面,在高温烧制中,釉料交融,自然流变,形成千姿百态的图形,如同国画艺术中的大写意,形神兼备,似真似幻,意境无穷。
釉色:釉色窑变,千变万化。
最为人称道的有:朱砂红、鸡血红、茄皮紫、葡萄紫、天青、月白、孔雀绿、宝石蓝、礼花彩等,可谓万紫千红。
有时多种颜色集于一身,“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有时还会出现珍珠点。
因此有“画家笔拙,丹青难绘”之说。
而且“窑变无双,钧瓷无对”,绝对不会有两件釉色完全相同的钧瓷作品。
窑变如画的效果,早被文人墨客所赞美。
如“画家嫌笔拙丹青难绘,诗人怨词穷锦句失色”、“晚霭微茫潭影静,残阳一抹淡流霞”、“烟光凌空星满天,夕阳紫翠忽呈岚”。
纹理:钧瓷烧造,工艺独特,在色彩斑斓的釉面上,形成千姿百态的纹路,典型的如:冰片纹,看似锤击,抚之无痕;蚯蚓纹,龙走蛇行;鱼子纹,繁星点点。
此外还有兔丝纹、蟹爪痕、雨丝纹等。
特别具有审美价值的是冰裂纹,俗称“开片”。
纵横交错,如网状分布,历来以大器开小片,小器开大片为佳。
由于这种纹路是胎质和釉面的冷热收缩率不同而自然形成的。
冰裂纹是烧制完成以后开裂造成的,不是在烧制中产生的隐于釉面之中,因此在开片形成的过程中,会产生裂开的声音,一边欣赏着“创过冰河玉凝透,碧莹浅底网捕鱼”的奇妙现象,一边听着轻灵而噼啪悦耳的开片之声,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审美意境。
因此,把玩欣赏钧瓷,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有画面,有声音的审美过程,其中心是一个“变”字,除了静止的诸多变化外,从不同角度,不同光线观赏,还会呈现千变万化。
“变”的核心是趣成天然,堪称“神、奇、绝、妙”。
鉴赏要“手把、眼观、耳听、心仪”,至少从上述四个方面整体把握,常赏常新。
正如古人诗云:“层卷当受益,赏钧眼更新”。
鉴赏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俱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它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条件下烧制出窑变铜红釉,并由此繁衍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等多种窑变色彩,红里有紫,紫中有蓝,蓝里泛青,青中透红,青蓝错杂,红紫相映,宛如蔚蓝的天空中出现的一片彩霞,五彩渗化,交相辉映。
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之美。
钧窑瓷器不但釉色绚丽多彩,周身还布满珍珠点、兔丝纹、鱼子纹、蟹爪痕和曲折迂回的蚯蚓走泥纹等生动美妙的窑变流纹。
加之其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达到了类翠似玉赛玛瑙的美丽程度,形成了钧釉无可比拟的独有特色,确有巧夺天工之美,在我国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钧窑瓷器丰富多彩的铜红窑变釉的成功烧制,彻底改变了以往青釉类瓷器一览无余的单色格局,极大地丰富了陶瓷装饰的内容,并为以后中国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在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