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16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山水画》教案(精选3篇)《中国山水画》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能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初步掌握山石、树木的画法,学习画山水画的方法步骤。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讨论等途径,学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发情感、表现意境的,通过动手实践,学习和体验山水画的基础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传统绘画的魅力,乐于学习与传承传统绘画,从而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体会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学习用艺术和自然愉悦心灵、丰富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山水画勾、皴、擦、染、点的表现技法。
学画一幅简单的山水画的小品。
【难点】使所画山水画小品能体现笔墨和情趣。
三、课前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播放《高山流水》引导学生思考:这段音乐你想到了什么?呈现了什么画面?从而引出课题。
环节二:作品赏析,直观感知1.教师展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看到这幅作品想到什么?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沁园春长沙》,给人以雄壮豪迈壮阔的景观。
2.继续提问画面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描绘的?传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画面描绘了万千山峰的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
画面物象经营布局具形式感,笔墨韵味也得到加强,既有严谨的刻意经营,又不失情感的自然流露。
此画以墨作底,红为主调,强调“遍”字。
以朱砂色铺陈整个画面,可谓大胆创新之举,使画面滋润明亮富有层次变化,传达出作者对这里的喜爱之情。
体现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环节三:比较欣赏,形式分析1.教师展示《富春山居图》,你能从这件作品中感受到什么?又能想到什么?学生观察回答。
教师总结:《富春山居图》着重把握山水的整体风貌,有过多细微描绘物象表面。
2024年中学美术《中国山水画》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2.培养学生对山水画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3.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难点:山水画的构图和笔墨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山水画名作,如《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山水画的魅力。
2.知识讲解讲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发展,从五代、宋、元、明、清等时期的代表画家及其作品。
分析山水画的构图原则,如“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方法。
讲解山水画的笔墨运用,如干湿、浓淡、虚实等技法。
3.欣赏分析展示不同风格的山水画作品,让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其艺术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培养审美能力。
4.动手实践分组进行山水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示范山水画的构图和笔墨运用,学生跟随练习。
学生自主创作,教师点评、指导。
5.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创作山水画。
四、作业布置1.课下临摹一幅山水画作品,注意构图、笔墨的运用。
2.收集有关山水画的资料,了解其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欣赏、实践等环节,使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了山水画的基本技法,提高了审美能力。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延伸1.开展山水画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展示个人风格。
2.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了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山水画作品。
3.结合语文、历史等学科,探讨山水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七、教学资源1.美术教材、多媒体课件。
2.山水画名作图片、视频资料。
3.美术工具:毛笔、宣纸、水墨等。
八、教学时间本节课共2课时,分为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两部分。
九、教学评价1.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发展和艺术特点的了解程度。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实验中学文艳丽教材分析:《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是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第一课“中华博览(欣赏.评述)”。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名山大川各具特色,山水画的根源,便来自我们内心对自然山水的感悟。
山水画以描绘自然界山水景色为主体,它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描摹,也是画家精神的诉求与流露。
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中写道:“既可赋予自然以人格化,亦可赋予人格以自然化”,山水画的造境主旨是围绕着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写照和表现万物与内心世界的合一。
本课重在感受中国山水画情景交融的意境,精选的十五幅作品均为中国历代山水画名家之作。
分别以“高山仰止、水色空濛、寄情山水、沧海桑田、江山多娇”为标题,从山水画的文化背景,山水画的笔墨、章法、意境、设色,山水画的风格流派、代表画家等方面予以介绍。
让学生在欣赏、比较、分析的过程中,了解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感受和体会中国山水画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
教法分析:本课分两课时完成,该设计为第一课时。
本节课知识点分三大内容:1、了解中国早期山水画的历史演变及其风格流派。
2、领略“南北二宗”不同风格的独特之美。
3、分析比较“马一角”和“夏半边”的构图形式美感。
在教学中采用对比欣赏法,让学生自主讨论研究、分析对比,在生动、活泼、高效的教学过程中完成学习内容,逐步理解中国山水画博大的文化内涵和意境的营造。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对名家名作的欣赏,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演变、风格流派,初步了解山水画常见的表现技法。
2、情感目标:通过山水画作品的赏析,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语言,理解山水画不是模仿、复制自然,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呈现,以激发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3、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将自然造化与个人心性相结合,在绘画中表现自然之美,借山水之情抒发自己的情感。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实验中学文艳丽教材分析:《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是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第一课“中华博览(欣赏.评述)”。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名山大川各具特色,山水画的根源,便来自我们内心对自然山水的感悟。
山水画以描绘自然界山水景色为主体,它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描摹,也是画家精神的诉求与流露。
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中写道:“既可赋予自然以人格化,亦可赋予人格以自然化”,山水画的造境主旨是围绕着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写照和表现万物与内心世界的合一。
本课重在感受中国山水画情景交融的意境,精选的十五幅作品均为中国历代山水画名家之作。
分别以“高山仰止、水色空濛、寄情山水、沧海桑田、江山多娇”为标题,从山水画的文化背景,山水画的笔墨、章法、意境、设色,山水画的风格流派、代表画家等方面予以介绍。
让学生在欣赏、比较、分析的过程中,了解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感受和体会中国山水画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
教法分析:本课分两课时完成,该设计为第一课时。
本节课知识点分三大内容:1、了解中国早期山水画的历史演变及其风格流派。
2、领略“南北二宗”不同风格的独特之美。
3、分析比较“马一角”和“夏半边”的构图形式美感。
在教学中采用对比欣赏法,让学生自主讨论研究、分析对比,在生动、活泼、高效的教学过程中完成学习内容,逐步理解中国山水画博大的文化内涵和意境的营造。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对名家名作的欣赏,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演变、风格流派,初步了解山水画常见的表现技法。
2、情感目标:通过山水画作品的赏析,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语言,理解山水画不是模仿、复制自然,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呈现,以激发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3、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将自然造化与个人心性相结合,在绘画中表现自然之美,借山水之情抒发自己的情感。
中国山水画教案(精选3篇)中国山水画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2、过程与方法: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教师堂上示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懂得如何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三、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意境”?追求意境的创造,既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重要艺术传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四、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常规)二.引入新课:本课内容为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
通过对典型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名作的赏析,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
1.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和它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古代绘画习惯按传统分成人物、山水、花鸟三个画科。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
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比人物画晚,但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
主要的有: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青绿山水——青绿是指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用这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作“青绿山水”。
其中又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勒、皴笔少,着色浓重,如《千里江山图》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略施青绿两色,如《游春图》。
浅绛山水——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
水墨山水——以渲染为法,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
北宋的山水画,虽然在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中包含着画家对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更主要的还是以客观地描写自然物为主。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案[001]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知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画法,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画法;3.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知能力;4.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1.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2.基本构图和画法的掌握。
四、教学内容1.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唐代的「藤堂四僧」,宋代的「四大家」,元代的「四王」和明清时期的「四王一齐」等代表性画家和画派。
通过欣赏和比较不同时期的山水画作品,了解中国山水画的演变和创新。
2. 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解读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包括意境深远、意态生动、构思别致和笔墨骨法等方面。
通过欣赏经典山水画作品,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培养他们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感受和艺术鉴赏能力。
3. 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画法教授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画法,包括「三疊」、「五法」、「三远」和「点染法」等。
通过示范和实践,让学生掌握画山、画水、画树等基本技法,培养他们的绘画技能和创作能力。
4. 创作与表现组织学生进行中国山水画创作,鼓励他们表现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和评价,激发他们对艺术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展示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中国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2.欣赏法:带领学生欣赏经典山水画作品,引导他们感受其中的意境和美感,培养艺术鉴赏能力。
3.实践法:通过示范和指导,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培养他们的绘画技能和创造力。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对山水画的印象,了解他们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和兴趣。
2.讲述:通过展示图片和讲述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一、感知中国山水画发展演变(随着课题进行可记录关键词)
1)从两幅作品局部看
隋 展子虔 《游春图》局部 唐 李思训 《江帆楼阁图》局部
2)从下面两幅五代时期巨然 的作品细节中看山石的表现技法与上面的隋唐时期作品相比有什么不同?
巨然 《层岩从树图》局部
巨然 《秋山问道图》局部
3)鉴宝游戏,独立思考,尝试鉴定这幅画的年代,并说说理由。
画幅全篇局部细节二、同桌两人共同欣赏,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以上三幅是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局部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全图
三、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合作赏析,元代倪瓒《容膝斋图》。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案[001]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中国山水画教学,旨在让学生体验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自然意味和山水之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课程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线条韵律;
3.学习使用笔墨表现山水特征和氛围;
4.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审美眼光。
课程内容
第一课: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
•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分析中国山水画的流派和代表作品。
第二课:构图与线条韵律
•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线条韵律;
•分析具体作品中的构图和线条韵律。
第三课:笔墨运用
•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笔墨运用特点;
•学习使用笔墨表现山水特征和氛围。
第四课:作品赏析
•分析和欣赏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作品;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眼光。
第五课:学生作品展示及点评
•展示学生在本课程中所创作的山水画作品;
•给予学生评价和指导。
课程教材
•《中国古代艺术史》
•《中国山水画绘画技法》
•《中国山水画欣赏》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示范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作能力的培养。
课程评估
•学生的作品创作和表现;
•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和理解水平;
•学生对老师讲授、指导和评价的反馈。
结语
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中国山水画,让学生在了解和感受传统艺术文化的同时,培养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同时也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绘画基本技巧和表现能力。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案一、教案概述1.1 教案背景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通过中国山水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1.2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和特点;•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绘画技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
1.3 适用对象本教案适用于中学美术课程,针对初学者或对中国山水画感兴趣的学生。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2.1 教学内容1.中国山水画的历史与特点;2.基本的绘画工具和材料;3.绘画技法和表现手法;4.作品赏析和创作实践。
2.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展示一幅中国山水画作品,引发学生对山水画的兴趣;•介绍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步骤二:学习基本工具和材料•介绍绘画所需的基本工具和材料,如毛笔、宣纸、砚台等;•讲解如何正确使用和保养绘画工具。
步骤三:学习绘画技法和表现手法•分别介绍中国山水画的线条、墨色、山石和水的表现方法;•通过示范和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法。
步骤四:学习作品赏析和创作实践•展示几幅经典的中国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给学生提供一些题材和构图的启示,让学生进行创作实践;•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和技巧,完成一幅中国山水画作品。
步骤五:评价与分享•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分享;•让学生互相欣赏和交流,加深对中国山水画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评价方法3.1 评价标准•将学生的作品按照构图、线条、墨色和表现力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2 评价方式•集体评价:教师和学生一起评价学生的作品,提出意见和改进建议;•个别评价:教师对每位学生的作品进行个别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教学资源•展示用的中国山水画作品图片;•绘画工具和材料:毛笔、宣纸、砚台等;•绘画技法和表现手法的示范图片和视频。
五、延伸拓展5.1 研究国际山水画•让学生对比中国山水画和国际山水画的特点和风格;•鼓励学生学习并吸取国际山水画的画法和表现方法。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和特点;•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构图技巧;•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画法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可以通过讲解历史背景、画家作品赏析、参观美术馆等方式。
着重讲解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和意境表达。
2.山水画的构图技巧介绍山水画的基本构图要素:主要景物、前景、中景、远景、人物、建筑、气氛与情调等。
引导学生了解构图的组合和效果表现,同时练习素描线条和勾勒。
3.山水画的画法和表现手法讲解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画法和表达方法,如皴法、点染法、拓印法、重彩法等。
逐一讲解其特点和使用方法,并且用实例让学生加深印象和体验。
4.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感受带领学生亲近自然环境,体验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教学生如何从自然中发现绘画的灵感和素材,了解景物的结构和变化,提高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5.学生绘画实践让学生在深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模仿,练习山水画的构图、画法和表现技巧,并且线下线上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的教学效果跟进评估。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讲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和特点,引导学生到美术馆或户外进行观察和体验;•学生回归课堂,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学习需求,同时进行知识渗透。
2.基础讲解•着重讲解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技巧,介绍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要素和效果表现;•了解画家们的作品及其特点,让学生进行笔触仿效及针对性训练。
3.线上线下教学•通过学籍平台进行线上教学视频、问答交流等形式的知识传递及作业布置;•在教室进行线下实践讲解及指导,让学生深刻感受教学内容的实际操作、成果呈现和改进性反思。
四、教学评估1.考试评估让学生进行综合测试,测评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
2.表现评估老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估,包括学习态度、互动交流、作业成果和学习效益。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案1《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案1教案一: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历史和特点;2.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构图、线条和色彩运用;3.培养学生欣赏和创造山水画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准备】1.PPT课件;2.展示中国山水画的图片、视频资料;3.绘画工具和纸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历史文化艺术类”四个字,向学生展示一幅中国山水画,让学生猜测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2.引导学生回忆他们以前是否看过中国山水画,对于这种绘画形式有什么了解。
二、介绍中国山水画(10分钟)1.展示中国山水画的图片,学生观察并说出他们的感受。
2.给学生介绍中国山水画的由来和发展历史,解释中国山水画中“山、水、人物”的组合形式所代表的意义。
三、学习构图基本知识(15分钟)1.通过PPT展示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形式,如“高远宽洪、重心平稳、空灵明朗、内省沉静”等。
2.结合图片和实例,向学生讲解构图的概念和分类,如“横幅式构图、锦上添花式构图、留白式构图”等,在黑板上做示范绘画。
3.分组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用纸和铅笔模仿绘制出简单的构图形式。
四、学习线条运用(20分钟)1.通过PPT展示中国山水画的线条特点,如“线条变化多样、纤巧细致、有节奏感”等。
2.引导学生观察山水画中线条的运用,并分析这种线条给人的视觉感受。
3.在黑板上用粉笔画出几个常见的线条表现形式,让学生尝试模仿,并提醒他们观察线条的方向和强弱变化。
五、学习色彩运用(20分钟)1.通过PPT展示中国山水画的色彩运用,如“淡淡青绿、明朗大胆、冷暖色调搭配”等。
2.向学生介绍中国山水画中常用的几种基本颜色,如“黑、白、青绿、红褐”等,以及它们的象征意义。
3.分组让学生用水彩或彩铅在纸上练习调配这几种颜色,然后尝试绘制简单的山水画。
六、小结(5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发表自己对中国山水画的看法和感受。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2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名作欣赏,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演变、表现语言、风格特征,并对一件山水画作品尝试进行欣赏评述。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探究、交流等活动,掌握中国山水画的欣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语言,理解山水画不是模仿、复制自然,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呈现,以激发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中国山水画的表现语言、表现形式、欣赏方法。
教学难点中国山水画作品意境营造的欣赏教学过程一、交流导入我们到山里去旅行,常常会发觉大自然的伟大。
山中的巨石,高耸的树木,峡谷里奔流的小溪,这些景物给我们一种莫名的感动,使我们很想画下来。
山水画的根源便来自我们内心对山水的喜爱。
可是,要把高山大河画在一张小小的纸上,是很困难的。
中国的画家们是如何表现这些景色的呢?思考山水画以描绘山水自然风景为主体,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在山水画中我们还会探寻到什么?中国山水画又为什么不称为风景画?有没有同学欣赏过中国山水画?我们一起来赏析山水画,探寻山水画的独特之美。
今天的知识点比较多,我们分小组进行归纳:A组隋唐(青绿山水)、B组北宋(水墨山水)、C组南宋(水墨山水)、D组元(文人画)。
二、欣赏解析魏晋是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期,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隋:《游春图》是我国已知存世最早的一幅独立的山水画卷,以春游为主题,画幅虽不大,场面却开阔。
辽阔的水面为远近的山坡所环抱,画中湖水融融,青山叠翠,白云缭绕,桃花绽开,一派春和景明,树木、亭台、船只等将游春的环境点缀得富有生活气息,可以感受到春山带给我们的大自然表情。
画中人物虽小,却描绘的很具体。
或乘骑于山径,或泛舟于湖上,姿态各异。
画中的山用石青、石绿染出一片明媚的春色,展子虔的这种画法发展到唐代的李思训,便形成了“青绿山水”,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成为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具风格的画体,有的还勾以金色,称为“金碧山水”。
第1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课程背景本课是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的第1课,主要讲授中国山水画的基础知识和技法。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自然山水为主题,通过绘画来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既具有美学意义,也具有人文价值。
本课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背景、基本构图和技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化传统。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构图;2.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如水墨渲染和构图方法;3.能够绘制一幅简单的中国山水画,并理解其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1.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水墨渲染和构图的基本技法。
教学内容一、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的画家主要以描绘具体的景物为主,如山、水、树等。
到了宋朝,画家开始注重表现意境和人文情感,通过构图和写意表现表达画家的思想和感情。
元代和明代则发展出了以水墨为主的一派,如文人画和南宗画,这些画作主要表达文人士人的情感和思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中国山水画的主题是自然山水,表达的是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观念。
在中国文化中,自然被视为至高的存在,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则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核心思想。
因此,中国山水画不仅具有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二、水墨渲染和构图的基本技法水墨渲染是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之一,它通过深浅变化和颜色对比表现山水中的光影和空气感,同时也可以表现出山石和水面的纹理和质感。
构图是中国山水画的另一个重要技法,它通过对画面的水、陆、树、石等元素分析、归纳和组合,构建出一个和谐、平衡、和具有表现力的画面。
除此之外,中国山水画还有很多其他的技法,如笔法、墨色处理、湿度控制等。
三、绘制一幅简单的中国山水画本课将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础知识和技法,然后让他们尝试绘制一幅简单的中国山水画。
在绘画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他们一些指导,如画面的构图、水墨的用色、墨迹的处理等。
第一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主备课教师二次备课教师备课内容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欣赏·评述教学班级八年级教学内容本课重在感受中国山水画情景交融的意境,精选的十五幅作品均为中国历代山水画名家之作。
分别以“高山仰止、水色空濛、寄情山水、沧海桑田、江山多娇”为标题,从山水画的文化背景,山水画的笔墨、章法、意境、设色,山水画的风格流派、代表画家等方面予以介绍。
让学生在欣赏、比较、分析的过程中,了解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感受和体会中国山水画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对名家名作的欣赏,了解山水画的历史演变、风格流派,初步了解山水画常见的表现技法。
情感目标:通过山水画作品赏析,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体会与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将自然造化与个人心性相结合,在绘画中表现自然之美,借山水之景抒自己之情。
理解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学习多角度欣赏山水画作品,并能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通过赏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山水画不是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它有着博大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画家在山水画中对意境的营造。
教学准备教师:教材,制作教学课件,以直观、生动的画面展示教学内容。
学生: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个性思考《游春图》:隋代,展子虔(约550~604)。
《游春图》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画卷,作品生动地描绘了许多士人纵情游乐于山水中的情景。
值得注意的是,《游春图》中的人物和山水已经有了恰当的比例,远近透视处理得较为妥帖,具有“咫尺千里”的艺术效果,这也是山水画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高山仰止示例作品:《溪山行旅图》1. 基本信息:北宋,范宽(?~约1032),绢本,厘米×厘米。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案
[八年级教案上册]
第一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名作欣赏,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演变、表现语言、风格特征,并
对一件山水画作品尝试进行欣赏评述。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探究、交流等活动,掌握中国山水画的欣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语言,理解山水画不是模仿、复制自然,
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呈现,以激发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中国山水画的表现语言、表现形式、欣赏方法。
教学难点中国山水画作品意境营造的欣赏。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
我们到山里去旅行,常常会发觉大自然的伟大。
山中的巨石,高耸的树木,峡谷里奔流的小溪,这些景物给我们一种莫名的感动,使我们很想画下来。
山水画的根源便来自我们内心对山水的喜爱。
可是,要把高山大河画在一张小小的纸上,是很困难的。
中国的画家们是
如何表现这些景色的呢?
思考
山水画以描绘山水自然风景为主体,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