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儿童性心理(三)
- 格式:docx
- 大小:15.19 KB
- 文档页数:2
【儿童心理】性心理发展4个阶段许多科学家研究表明,婴幼儿确实具有性欲的,这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从出生时开始,婴儿便有着能使自己身体感到舒服的器官,他们从有限的活动中获得生理的舒适感,从那时起,性观念便在逐渐形成。
但是由于成人的习惯把性欲与生殖自然的紧密相连,混为一谈,以及某种文化氛围导致的性压抑,对婴儿的性欲,过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近年来,世界心理学家、生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教育家对婴幼儿的性意识方面做了深入研究。
把孩子从摇篮到儿童、少年期的性心理发展普遍分为口唇期、肛门期、阴茎崇拜期和性沉寂期(潜伏期)四个阶段。
口唇期:婴儿的嘴唇和口腔是其获得强烈快感的部位,嘴唇的感觉极端的敏锐,当其和母亲的乳头发生的接触之际,婴儿会感到及度的愉快。
现代医学通过各种仪器,可以看到胎儿在子宫吸允手指,婴儿在吸允时表现的幸福敢和满足感是很明显的。
母亲通常会把孩子紧抱在怀中,一边喂食,一边轻轻摇拍,低吟细语,模子感情交融,婴儿会体验到一种关怀,树立乐观、自信和自尊。
因此,母乳喂养的意义远比营养学的意义大的多,当孩子发现嘴能给他们带来愉快时,他就将手指和能拿的东西等等都往嘴里放,即使不吃,也会给他们带来愉快的感觉,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孩子放进嘴里的东西一定要清洁、安全。
肛门期:孩子在一岁半左右便进入了这一阶段。
这一时期,身体的排泄活动成了孩子的快感主要方面。
据观察,一岁左右的女孩在小便的时候经常会自己发笑,也许是由于排尿引起阴户的快感所致,男孩则更注意小便时的实际动作所造成的快感。
这时父母就要逐渐引起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大小便,到厕所去排泄,不要任其作为,毫无控制,否则,长大后对孩子的自制力、成功欲都会有影响;耐心的与愉快的训练他们,粗鲁急噪的方法会使孩子感到他的身体和其所有的功能都是可畏的、可鄙的,以至对成人后的性欲也会认为是罪恶,形成畸形的性压抑心理。
阴茎崇拜期:随着身体的发育,大约三岁以后,孩子会发现身体感觉最好受之处是生殖器官、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第二个激烈变化的时期,是幼儿好奇心旺盛期,是孩子试图独立的阶段,然而也是几乎总要受到父母压抑、禁止或惩罚的阶段。
幼儿性心理启蒙教育幼儿期是孩子性格和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性心理启蒙教育则是幼儿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性心理启蒙教育不仅仅是关于生理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正确的性观念、性格品质和性情感,促进其健康成长。
因此,家长和教师都应该重视幼儿性心理启蒙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幼儿性心理启蒙教育要以正面的性观念为基础。
家长和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不仅要在言传身教中教育孩子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身体,还要教导他们正确对待性。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教师要避免使用不当的性用语,不要让孩子接触不适宜的性暗示内容,要让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性观念。
其次,幼儿性心理启蒙教育要注重性格品质的培养。
性格品质是孩子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性心理启蒙教育正是为了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性格品质。
在日常教育中,家长和教师要引导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分享和合作,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让他们在性心理上健康成长。
再次,幼儿性心理启蒙教育要关注性情感的培养。
性情感是幼儿性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家长和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性情感。
他们要教导孩子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让孩子在性情感上得到健康的发展。
最后,幼儿性心理启蒙教育要与时俱进,注重实际操作。
家长和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成长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性心理启蒙教育,不断更新教育方法和内容,使其更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与专业机构和人员合作,共同为孩子提供更科学、更系统的性心理启蒙教育。
总之,幼儿性心理启蒙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家长和教师都应该高度重视。
通过正面的性观念、性格品质和性情感的培养,让孩子在性心理上健康成长,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希望家长和教师能够共同努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性心理启蒙教育。
《⼉童⼼理学》⽪亚杰 ⽪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亚杰,瑞⼠著名⼼理学家。
⽣于瑞⼠的纳沙特尔。
曾在瑞⼠和法国两次获得博⼠学位。
先后担任过⽇内⽡⼤学教授、卢梭学院助理院长、瑞⼠⼼理学会主席、国际⼼理学会主席、⽇内⽡“发⽣认识论国际研究中⼼”主任等职。
⽪亚杰长期致⼒于⼼理学研究,把数学、物理和⽣物学中的概念引⼊了⼉童的动作和思维活动的研究中,创⽴了主要研究作为知识形成基础的⼼理结构和探讨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机制的“发⽣认识论”,他和同事英海尔德等⼈组成了以他为中⼼的“⽇内⽡学派”。
这⼀学派关于⼉童的思维、语⾔、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等理论,对于西⽅现代⼉童⼼理学、发展⼼理学和教学改⾰产⽣了⼴泛影响,受到了⼼理学界的重视。
⽪亚杰的著作近五⼗种,主要有《⼉童的语⾔和思维》(1924)、《⼉童的世界概念》(1926)、《⼉童的道德判断》(1932)、《从⼉童期到青年期逻辑思维的成长》(1958)、《⼉童⼼理学》(1966)、《知觉的机制》(1969)、《发⽣认识论原理》(1970)等。
《⼉童⼼理学》是⽪亚杰和英海尔德合写的⼀部重要著作。
在本书中,作者从“发⽣认识论”出发,系统地考察和研究了⼉童的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并把这⼀过程分为感知——运动、运算和前青年期三⼤连续的阶段。
对每⼀阶段中影响⼉童⼼理发展的各种内部的和外部的因素,作者都做了认真的分析,并有⼤量详实的感性实验材料进⾏论证,同时,也在⾃⼰的观点的阐述中指出了传统观念的偏颇。
由于本书存在着许多⽐较抽象、艰涩的名词,因此给阅读本书带来了⼀定的难度。
但是,全书的观点⾮常鲜明,⽂字也相当简练。
本书分六章,包括⼆⼗四节,共⼗万多字。
于1966年⽤法⽂出版,1969年被译成英⽂。
1980年由吴福元译成中⽂,商务印书馆出版。
⼉童⼼理学同研究普通⼼理学中⼀般⼼理机能发展的发⽣⼼理学不同。
它只研究⼉童⼼理发展本⾝,同时⼜不局限于⽣物学上的成熟问题,还必须考虑⼉童的练习、获得的经验和⼀般的社会⽣活。
【导语】每个年龄段的⼼理特征是不⼀样的,⽽很多家长⽤着同⼀套教育逻辑⾯对⾃⼰孩⼦0-18岁的每个阶段,这当然是⾏不通的。
以下内容是为⼤家准备的相关内容。
(1)语⾔关键期(0—6岁)。
从出⽣到18个⽉,是⼉童语⾔发展的关键期。
这期间,⼉童的听⼒越来越灵敏,发⾳器官越来越成熟,能够辨认、理解、记忆、模仿周围⼈的语⾳、语调,获得⽣命最初的词汇。
18—20个⽉,是⼉童获得词汇的关键期。
在这⼀阶段,⼉童有强烈的模仿愿望和模仿⾏为,掌握的词汇突然以惊⼈的速度增加,因此被称作“语⾔爆炸期”。
(2)感知觉关键期(0—7岁)。
研究表明,2—4岁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3—5岁是⾳乐和听觉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记忆流畅性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数量知觉发展的关键期,6—7岁是运动知觉速度和灵敏度发展的关键期。
(3)运动关键期(0—3岁)。
研究表明,0—6个⽉是平衡感发展的关键期,7—10个⽉是学习爬的关键期,10—12个⽉是学习站⽴⾏⾛的关键期,1.5—3岁是发展⼿指精细动作(如抓、握、捏、提等)的关键期。
总之,教育要⽴⾜于⼀个基点,即教育要尊重成熟的客观规律。
格塞尔的成熟势⼒理论突出强调了成熟机制对于发展的重要性,揭⽰了⼉童的成长规律,所有研究⼉童和从事⼉童教育⼯作的⼈对此应加以重视。
格塞尔提出了⼀种重视⾃然规律的理论,⽤以正确、全⾯地认识⼉童的发展,这⽆疑具有较⼤价值。
1.尊重孩⼦的发展规律,切勿超前学习。
孩⼦的发展受成熟机制的制约,与其年龄相适应。
因此,⽗母和教师应了解孩⼦的成长规律,依据规律去养育他们。
此外,还应当尊重孩⼦的实际⽔平,在他们尚未发展成熟之前,要耐⼼等待,切勿过度焦虑,更不能揠苗助长。
孩⼦的成长有其天然的内在进度表,⼈为地通过训练加速孩⼦的发展,可能暂时能让孩⼦,但实际上却存在对知识理解不透彻、掌握不扎实的隐患,甚⾄让孩⼦对学习失去信⼼和兴趣,反⽽不利于长期的发展。
因此,过早地让孩⼦学习⽂化知识,对孩⼦来讲弊⼤于利。
儿童发展心理学(三)第三篇情绪、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第八章儿童情绪的发展第一节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一、情绪的组成成分1、情境2、身体状态3、情绪表现4、情绪体验二、婴幼儿的情绪1、先天的情绪表达能力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指出,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爱、怒和怕。
2、婴儿的情绪识别能力3、婴儿的微笑婴儿的笑是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第一阶段:自发的微笑(0-5周),又称内源性微笑。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
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
4、婴儿的害怕。
第二节儿童情绪的获得一、学习理论二、知觉再认理论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是指对人类和恋人事物的知觉、思维和推理。
第三节儿童的害怕和一些情绪障碍一、害怕的发展1、怯生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通常称为怯生。
影响怯生的因素:父母是否在场;环境的熟悉性;陌生人的特点;抚养者的多少;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婴儿接受的刺激。
2、儿童害怕的年龄特点二、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1、对抗性条件作用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极的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有些心理学家主张,为了可靠起见,与其采用对抗性条件作用的方式,不如让儿童简单地去适应害怕的对象为好。
2、系统脱敏法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渐地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怕的刺激物强度,让患者逐渐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
3、模特塑造法4、认知疗法通过认识和改变不适当的思想来达到改变行为和情绪的目的,是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
三、害怕的预防四、儿童期的一些情绪障碍1、沮丧2、社会退缩3、焦虑反应4、青少年抑郁症两种表现;一是缺乏感情,有一种空虚感;二是以长期、反复体验挫折为基础的抑郁,很难消除。
第四节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一、道德感的发展1、直觉的情感体验2、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3、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儿童的道德感是从外部的、被动的、未被意识到的情绪表现逐渐转化为内部的、主动的、自觉意识到的道德体验。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13篇)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1前段时间幼儿园布置每位教师要学习一本专著,我学习了幼儿心理学,通过学习,我深知: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而幼儿教师是年轻一代最初的启蒙教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幼儿园不同于中小学,幼儿教育形式是以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于之中,是幼儿共同的活动形式。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孩子的朋友,在平等的关系中,教师是幼儿的伙伴,使幼儿在心理上到安全,放松,让他益生活在自由、尊重、平等、合作的气氛中,在这气氛中,让幼儿充分的活动,获得表达自己欲望和能力的机会。
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相同,有的孩子活泼大方,他们能主动表现自己,见到客人能主动打招呼,听到音乐就能翩翩起舞,为大家表演,这样的是我们所倡导的。
但是有些孩子,他们在幼儿园里比较活泼,一旦离开了他们熟悉的环境,或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幼儿园来了陌生人参观等等,他们便很胆怯,不敢说话。
这种胆怯性格的形成,大多因为缺乏锻炼的机会,缺少表现自己的勇气的条件,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将严重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
胆怯的幼儿往往没有勇气在众人面前讲话,或说话声音很小,为改变这种胆怯的性格,我们努力为幼儿提供“说”的机会,让幼儿在每个人面前表达自己欲望和自己的感情。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怎样去教幼儿、怎样主动和幼儿沟通是很重要的。
第一、现在的教育观,要求教师与幼儿的地位是平等的。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幼儿,作为朋友坐下来与幼儿谈心,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
这些来容易的话,做起来却很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包括幼儿自己的权利,所以做什么都不要强制幼儿去做,可以去引导幼儿去做。
教师以亲切的话语,关心他们喜欢,做什么,需要什么。
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使我们目标得以实施。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让幼儿从中得到知识。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就尽量多设计一些与教育内容相一致的游戏。
真正做到“在游戏中学习”。
第三、抓住幼儿的闪光点。
让幼儿充满自信做好每一件事,教师应多鼓励幼儿,包括一些很小的事,对他进行赞美,他们定会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1、同学们,在坐公交车的时候,我们会遇到这样的事,某个人在乘车时被掏了腰包,恼火之余,常常这样说:“当时只顾挤车了,没注意兜里的钱呀……”。
这就是说,在上车的那一刻,他的意识只集中在挤车上,完全撇开了其他,2、还有刚才我们从走廊路过走进班级的时候,有没有看到隔壁班的后门是开的还是关的呢?不记得了对不对,其实老师也不记得了,因为我刚才径直就走进了我们班,根本就没注意到隔壁班级的后门。
所以说,刚才我们的意识全都集中在走进我们这个班级,根本就没看隔壁班的门,或者是瞄到了隔壁班的门但我们根本没往心里去,自然而然也就不知道门是开的还是关的了。
心理学将此心理现象称为注意。
(板书:第三节注意的概述)(二)教学新课师:那么什么是注意呢,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大声念出来(板书:一、什么是注意 1、概念)1、概念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划线P47)例如:学生上课的时候,正在认真的听讲,专心的做笔记,尽管旁边有其他的事物存在,但可能并没有察觉到,这时,学生的心理活动集中在老师的讲课内容上,无暇顾及其他事情。
同学们来举两个关于注意的例子吧。
(点评)再例举,非常认真看视频的时候听不清其他人说话。
2、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人在某瞬间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离开另一些对象,这就是指向性,是指注意的方向性。
(比如,我们正上课,门口进来一个人走到后面坐了下来,我们就会把头转向他,这就是说我们把注意从课堂转向了他。
当然这里的指向是指心理,而不是指动作,比如有的同学上课一副认真听讲的样子,可心里却想着放学后吃什么,那么他还是没有注意到课堂上来。
)人们把注意保持在一定对象上的强度就是集中性,是指注意的程度。
(如,医生做复杂手术时,注意高度集中在病人的病患部位和自己的手术动作上,与手术无关的事物便被排除在注意范围以外;刚才那个例子当我们把注意指向这个人时,有的同学只是看一眼,而后又把注意集中到课堂上来,另一些同学则一直看这个人,打量他的长相、穿着、年龄、身份等,那么这时这些同学就没有集中注意听讲了,因为他们没有把注意集中在课堂上,所以只有指向性和集中性这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才构成注意。
⼉童发展⼼理学复习要点《⼉童发展⼼理学》复习要点⼀、绪论1、⼉童发展⼼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17、18岁左右。
⼉童动作、语⾔、思维、记忆、情感等⼼理发展的规律。
2、揭⽰⼉童⼼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童发展的具体⽅法2、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论的代表⼈物、主要观点1、遗传决定论(代表⼈物,主要观点)观点为:⼼理发展由遗传基因所决定,其过程是遗传素质的⾃我发展与暴露的过程。
代表⼈物:⾼尔顿、主张复演说的霍尔评价:⽚⾯强调遗传,忽视后天环境的作⽤。
2、环境决定论(代表⼈物,主要观点)观点:⼉童⼼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代表⼈物:华⽣:⼼理发展就是形成刺激反应链斯⾦纳:外在的强化来塑造和改变评价:⽚⾯强调环境的作⽤观点:●⼼理发展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
⼈物:●斯腾:⼼理发展是内在素质和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
●格塞⼉认为⽀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评价:●只是把遗传和环境简单地结合起来,是⼀种折中调和。
格塞尔的实验与观点。
●双胞胎爬梯实验格赛尔认为⽀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与学习。
等待⼉童达到能接受未来学习的⽔平的观点。
●代表⼈物:⽪亚杰。
●主要观点:●1、遗传与环境的作⽤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这就是说,有时遗传可以影响或改变环境,⽽环境也可以影响或改变遗传。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是动态的。
3、关键期的概念、“印刻”现象,⼉童⼼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格塞尔的实验及启⽰P9某个特定的时候机体最易学习某种⾏为反应,这种现象只发⽣在极短暂的特定时刻⼀旦错过了这个机会就⽆法再学会,因此⼜称关键期为“最佳学习期”。
劳伦兹P131935年,奥地利⼈洛伦兹(Konrad Lorenz)发现,⼩鹅孵出后的⼀两天内,愿意追逐它第⼀次见到的活动物体。
如果见到的是母鹅就追母鹅,见到的是⼈就追⼈,⽽且这个习惯会长期保持下去。
儿童心理——儿童性心理(三)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
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弗洛伊德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人格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其人格发展理论又称性心理期发展论。
口唇期(oral stage):从出生到1岁[4]左右。
此期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肛门期(anal stage):2-3岁左右。
此期儿童性欲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
性器期(phallia stage):4-5岁左右。
此期儿童性生理的分化导致心理的分化,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的极大兴趣,性需求集中于性器官本身。
他们不仅通过玩弄性器官获得满足,而且通过想象获得满足。
此期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x,俄狄浦斯情结),对于女孩,则经历“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厄勒克特拉情结)。
潜伏期(latency stage):6岁到12岁左右。
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世界,参加学校和团体的活动,与同伴娱乐、运动,发展同性的友谊,满足来自于外界、好奇心和知识满足,娱乐和运动等。
生殖期(genital stage):13岁到18岁。
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后即开始,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有导向的选择配偶,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化的成人。
有人说一个人的人格3岁成型,7岁定型,也有人说是五岁,不管是几岁,可以肯定的是,前几年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很大。
建议,孩子三岁之前不要离开父母,不要全托:因为安全感不能被满足,投射到信任能力的缺失,再投射到社交能力的匮乏。
没有安全感会影响到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