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性心理的表现
- 格式:docx
- 大小:16.51 KB
- 文档页数:2
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急速变化,成为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是第二个加速期。
这个时期儿童的身高、体重、肩宽、胸围都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通过这些变化,他们的体貌特征开始接近成人。
同时性功能也开始成熟,生殖系统发育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性腺的发育成熟使女性出现月经,男性发生遗精。
虽然性发育逐渐成熟,但很多孩子的性心理却处于明显滞后的现象,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性困惑,或者性心理障碍。
出现问题时就需要心理疏导来及时解决问题。
这个阶段的性心理问题主要有哪些表现呢?洛阳心理咨询根据长期以来接触到的青少年性心理个案,大致总结如下:1、严重手淫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手淫现象在青春期男孩子中存在比较普遍。
通过手淫释放一下性焦虑和性压力,原则上讲没什么问题,有问题的是有些青春期孩子手淫过度频繁,让自己陷入到内在心理冲突之中,一方面想手淫,另一方面却又害怕影响到身体健康,这样的冲突不仅不会减少手淫的次数,还会增加手淫的频率,陷入到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更重要的是有一大部分孩子手淫后,会产生懊悔、沮丧、羞耻、恐惧、焦虑和担心,这是最要命的,这些负面消极的情绪对孩子早晨极大的影响,注意力涣散,学习成绩下降,自卑心理严重,封闭自我,回避人际交往等,严重的出现抑郁、自杀自残、自闭现象。
2、性取向问题。
一般来说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异性的探索与兴趣,比以往任何阶段都强烈,但你会发现一些孩子开始有喜欢同性的倾向。
在和他们交流中,他们会直言不讳的告诉你,他们是同性恋。
其实这个阶段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还不能完全说是同性恋。
当然这里面有很多深层次原因,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3、性指向问题。
有些孩子不知道为啥,对异性的丝袜、裤头、内衣、内裤特别感兴趣,偷偷地藏匿这些物品,有些对异性的某一个身体部位有特别强烈的性兴奋,譬如乳房、大腿、脚等,甚至还有对同性的脚、腿有很强烈的性感觉。
4、性身份认同问题。
有些孩子不认同自己的性身份,讨厌自己的性别,内心强烈希望变性。
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儿童性指的是儿童在人性、性别方面的表现和特点。
儿童性是对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一种描述和理解,它包括了儿童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兴趣爱好、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内容。
儿童性在儿童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儿童性是儿童文学作品鲜活生动的源泉。
儿童天真活泼的个性、纯真的感情、精神的满足等都是作家创作儿童文学的重要素材。
儿童性在作品中的展现,能够给读者带来愉悦、兴奋和惊喜。
儿童性在儿童文学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一种是儿童形象的塑造。
在儿童文学中,往往会塑造一些具有特殊个性和特点的儿童形象,通过对他们快乐、悲伤、愤怒等真实情感的描写,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这些儿童形象往往具有天真无邪的个性,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儿童纯真无暇的美好。
儿童性还体现在故事情节和动物形象中。
儿童文学中的故事情节往往非常丰富多样,包括冒险、童话、神话等多种元素。
这些情节中往往蕴含着儿童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望,展现出儿童的勇敢和聪明。
动物形象在儿童文学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动物的形象和行为的描写,能够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一些重要的道德和价值观念。
儿童性是儿童文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儿童性在儿童文学中的表现形式多样,并且具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
儿童文学在表现儿童性的也需要兼顾教育性和儿童心理特点,以满足儿童的需求,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
儿童心理年龄是指儿童每一个年龄阶段所展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它是
指儿童在其中一年龄水平时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发展模式,随着儿童心理发育的进行,这种特征也会发生适当的变化。
稳定性体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孩子表现出的各种心理行为和特性上,一个孩子通常会遵循一定的发育模式,就拿学龄前儿童来说,它们通常会
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行为活跃、情绪波动性大,喜欢
社交、喜欢被关注,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等心理特征。
反映稳定性的另一个例子是儿童学习,在幼儿阶段,孩子们的学习能
力很弱,很难有深入、系统的学习,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模仿、示范、游戏
等方式来学习。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学习能力也会随之增强,他
们能够有系统和深入的学习,同时也可以理解更高层次的知识。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可变性是指,不同的儿童会在同一年龄阶段表现
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形成不同的心理发展模式。
一方面,不同的儿童会有不同的心理文化环境,在家庭氛围、文化背景、学习环境、发展史等方面不同,会对的心理发展造成不同的影响,在
同一年龄阶段。
正确对待童年末期孩子的性心理现象作者:王迎梅来源:《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1年第01期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五、六年级的学生就进入了童年末期。
这一阶段的男孩和女孩,不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许多家长及教师只关注了孩子们的生理变化,对他们心理上发生的变化却不甚重视,虽有所发觉,但大多只是轻描淡写一语带过,就算发现了某些端倪,也只是简单地说教。
童年末期孩子的心理到底会呈现什么特点呢?通过长期的观察,我发现他们逐渐对异性产生了兴趣。
首先,他们在行动上会表现出种种对异性的异常举动;有时会传个小纸条,告诉自己心仪的异性同学“我喜欢你”,有时会羞答答地偷偷望着自己心里喜欢的异性同学,有时可能故意冲上去碰碰异性同学,有时也会偷偷拉拉异性同学的小手。
而这些异常举动,对童年末期的孩子们来说,是正常的心理反应。
其次,这个阶段他们的心理非常矛盾。
既想把心中的这些小秘密藏起来,不让其他人知道,而有时又控制不住自己心里的冲动,自然而然地就把对异性同学的喜欢表现在外了。
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孩子们开始对异性有了进一步了解的愿望。
在童年中期,儿童对性的意识会有性反感期,或称性厌恶期阶段,除非因学习、活动等原因必须接触交往外,双方都不愿在一起,在一起时就有一种不自然的腼腆感。
但是在童年末期,青春发育期的到来会推动着儿童异性意识的发展,孩子们表现出对异性的疏远和反感,在程度上就不再像童年中期那么强烈,反而越来越在内心对异性持肯定态度,并表现出想与异性发展友谊的欲望。
关于这一点,苏联的一些心理学家指出,这一时期的男孩和女孩并未被“铁幕”隔开,他们渴望加强交往,并在交往中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性别特点。
对于孩子们身上表现出的对异性的种种异常举动,家长们各自所持的态度也不一样。
由于我国是一个有着深厚封建传统的国家,“男女授受不亲”的影响甚至波及天真无邪的儿童和少年。
同性小伙伴之间的交往合作,教师、家长一般都是宽容、赞许的,但异性小伙伴之间的交往合作,往往会引起教师及家长的过度紧张与不安。
一、女童期的划分及其生殖生理与性心理特点(一)女童期的划分女童期(Female Childhood)指从新生儿期后到青春早期(通常为婴儿期至10周岁)的阶段。
女童期一般包括婴儿期(出生28天-一周岁)、幼儿期(1-3周岁)、学龄前期(3-6周岁)、学龄儿童期(6-10周岁)。
(二)女童期的生殖生理与性心理特点1、婴儿期新生儿出生后与母体分离血中性激素水平迅速下降以致满月时婴儿体内的性激素以完全消失。
婴儿的垂体激素处于抑制状态,性激素几乎测不出。
外阴皮肤平滑苍白,黏膜菲薄。
阴道长度2-7.5厘米。
阴道内PH为8;子宫较小,颈部与体部比例为1:1,卵巢如豆子大小,长1厘米,重0.3克,表面光滑,约有2*250000个始基卵泡。
现代性学研究认为,从心理上说,婴儿并没有形成性的意识。
2、幼儿期幼儿期性激素与内外生殖器官仍维持在抑制和静止的状态,犹如婴儿期。
此期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迅速,逐步发展语言能力和感知觉,产生注意和记忆,自我意识等心理活动。
两岁以后,由于社会环境影响和后天的学习,已经开始了性意识的萌芽。
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对异性的好奇感逐渐增加,性心理逐渐发展起来。
此期对异性的兴趣大多停留在解剖结构上,她们会发现自己身上有与异性不同的地方,会想到为什么?这实际上开始形成性别的认同。
3、学龄前期此期女童的性激素与内外生殖器官仍是抑制与静止状态。
5岁时脑的大小与重量已接近成人水平,有一定组织和自我控制能力,但想象与现实不清,有夸大倾向,模仿多,创造少,易受环境与周围因素的影响。
儿童约在3-4岁开始明白自己时男性或是女性,大多数4岁的儿童已经知道性别的终身不可改变的性质以及性别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如:女孩要坐着或蹲着小便,而男孩可以站立小便,男孩女孩的衣着有所不同等等。
这时期若是因重男轻女思想,有的父母偏爱男孩,即使生了女孩也把她当成男孩抚养,取男孩名,穿戴男孩服饰,培养男孩的行为和性格,其结果势必导致孩子的性别认同紊乱。
儿童发展中的性心理问题和教育儿童的性心理问题一直是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儿童的性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其整体成长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儿童发展中的性心理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性教育,以帮助儿童建立积极健康的性观念和行为。
一、儿童性心理问题的类型1. 性别认同问题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性别,但有些儿童可能会出现性别认同问题。
这种问题常见于年龄较小的儿童,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性别产生疑惑或不满。
对于这类问题,家庭和学校应提供正确的性别教育和引导,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性别认同。
2. 性知识缺乏儿童在性知识方面的认识通常是逐渐建立的,但有些儿童可能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其他原因,对性知识了解较少。
这导致他们容易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产生不正确的性观念。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及时为儿童提供正确的性教育,帮助他们正确理解性知识。
3. 性虐待和性侵犯问题儿童的性心理问题常常受到虐待和侵犯的影响。
性虐待和性侵犯是儿童最为脆弱的时期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对儿童的性心理健康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社会应该加强对儿童的保护,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保护体系,确保儿童的安全。
二、儿童性教育的重要性1. 建立正确的性观念儿童性教育有助于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性观念,认识到性是自然的、正常的,并且需要在合适的时候和合适的人进行。
通过性教育,儿童可以了解到身体的不同部位以及性别的差异,从而对自己的身体有更全面的认识。
2. 预防性虐待和侵犯儿童性教育不仅有助于儿童建立正确的性观念,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应对性虐待和侵犯的能力。
通过性教育,儿童可以了解到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并学会拒绝和报告这些行为。
3.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儿童性教育有助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当儿童能够正确理解性知识,并且自信、积极地与他人交流时,他们会更好地适应性的发展过程,从而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儿童性教育的途径1. 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到性的环境,因此家庭教育在性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性别教育】性教育的5个黄金期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从孩子一出生,我们的一些行为就可能妨碍他正常的性心理发育,甚至给孩子的一生都带来难以弥补的不良影响。
因此,性教育应该从零岁开始,而并非像我们固有的观念里认为的那样,非要在孩子青春期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方式恶补。
黄金第1期:口欲期年龄阶段:3~6个月~1岁半左右典型特征:什么都往嘴里放,喜欢吮吸手指、吹泡泡。
婴儿大约在3~6个月小的时候,宝宝的吮吸须要就显得尤为注重,于是,他的小手这么至什么都会往嘴里塞,婴儿吸吮手指、唾口水、收到咯咯苦笑,并对这一切深感十分高兴,这就是婴儿口欲期性欲的最初整体表现。
婴儿的嘴就是性的乐趣区,他们从吸吮母乳中,不仅满足用户了食欲的须要,而且,从吸吮所产生的乐趣中赢得了性欲的满足用户。
这种现象通常可以沿袭至1岁或者1岁半左右。
教战守则:给宝宝充分的抚爱和温情,满足婴儿皮肤触觉的发育需求。
母亲与儿童身体的碰触,可以减少孩子神经系统的敏感性,推动孩子大脑的分化发育。
与成人身体碰触严重不足的儿童,其智力、性敏感性都将受程度左右的侵害。
母亲乳房,是婴儿获得性快感的源泉,若早断奶,婴儿得不到口欲的满足,长大后,便有可能发生吮吸拇指、咬指甲、咬被褥、手帕等神经症表现或产生口欲攻击(如口咬、骂人、讽刺,挖苦、猥亵、下流言语)等等,影响了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喂食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恰当的犯罪行为可以使孩子从中体会至自己被关怀,学会认同并爱惜自己的身体。
要尽量母乳喂养,给孩子喂奶时,专心致志而又温和地对待他。
让他体会到父母带给他的安全感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关爱可以帮助他尽早摆脱对安抚奶嘴的依恋。
害怕宝宝咬伤手指,不要私自严禁,可以考量给宝宝一个安抚奶嘴,满足用户他口欲期的须要。
给孩子换尿布时一定要耐心、温和地跟孩子交流,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是“好”的,他的排泄行为是正常的。
如果相反,就会给孩子传递一个错误的信息,让他觉得他的身体是令人厌恶的。
12345之下一页写作全文黄金第2期:朦胧期年龄阶段:1~2岁典型特征:发现性别区分通常从1~2岁已经开始,孩子就可以注意到男、女身体上的区别。
7-12岁儿童心理发育注意什么这个阶段是儿童经历的小学学习阶段。
在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经历的性心理发展有两时期,一个是潜伏期(7岁至青春期到来之时)的性心理发展,一个是青春期早期的性心理发展。
一、潜伏期的性心理发育特点1、如果在6岁前,幼儿的性心理发展在每个阶段都获得满足,进入性潜伏期后,绝大多数儿童的性活动明显减少或者消失,有少数儿童的性活动会继续。
这个时期,儿童更多的对知识、精神文化(音乐美术书法等等)、各种体育感兴趣,并投入大量的精力,这就是身体能量的升华。
2、这个时期儿童性心理发展的重点是:儿童在成人的帮助下继续发展控制自己性冲动的精神力量(即健康的羞耻感、伦理道德感、性的审美等),这样的精神力量使个体在进入青春期前便修正或摒弃了儿童时期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活动特点,为青春期的性发展做好准备。
3、儿童进入性潜伏期发展阶段后,如果受到环境的影响,比如看到父母做爱、看色情视频、遭受性伤害等,这样的事件将导致性潜伏期中断,影响儿童的性心理发展轨迹,由此出现性心理问题。
4、当儿童的性欲望被过度满足,儿童的性心理发展将出现停滞,表现为7岁以后的孩子继续保持着6岁以前的性活动特征——缺乏羞耻感、随意暴露身体、性活动不回避他人等。
儿童的性心理发展没有经历过性潜伏期发展阶段,而是从幼年期直接进入青春期,就是潜伏期终止。
这将对儿童的性心理带来问题。
在次,我们重申一下6岁前儿童应该建立的性道德:不可以在他人面前随意暴露自己的身体;不可以随意看和触摸父亲和母亲身体的隐私部位;任何人不可以随意看和触摸自己身体隐私部位;尊重他人身体隐私;性活动是隐私的行为,要回避他人。
二、青春期早期的性心理发展特点在小学阶段,一部份孩子在10岁左右开始进入青春期早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这个时期的性心理发展具有怎样的特点呢1、排斥异性期,这个时期由于身体开始出现一些青春期早期的变化,孩子不愿意让其他人发现,特别不愿意让异性发觉,因此产生对异性的排斥心理。
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他们处于儿童发展的关键期,身心发展迅速,开始展现出独立性和自我意识,具有丰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以下是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1. 自主性增强:4-5岁的儿童开始表现出更强烈的自主性和自我意识,他们开始有自己的主见和决策能力。
他们会表达自己的意愿,有自己的喜好和偏好,经常会说“我想要”、“我不想要”等类似的话语,对自己的选择有明确的意识。
2. 语言能力显著提升:4-5岁儿童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能够用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能够理解并遵守简单的指令。
他们喜欢模仿成人和其他儿童的说话方式,并开始利用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
3. 逻辑思维发展:4-5岁儿童的逻辑思维开始发展,他们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因果关系,能够从简单的问题中推理出答案。
他们开始表现出一些基本的分类能力,能够将物品按照形状、颜色等属性进行分类。
4. 情绪管理能力增强:4-5岁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逐渐增强,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他们能够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并对他人的情感作出回应。
同时,他们也能够通过适当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例如通过表达、寻求安慰或分散注意力等方式。
5. 社交能力发展:4-5岁儿童的社交能力逐渐发展,开始有能力与其他儿童进行简单的互动和合作。
他们能够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与其他儿童一起玩耍、分享和合作。
他们开始具备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例如问候、分享、等待和轮流等。
6. 角色扮演和想象力发展:4-5岁儿童的角色扮演和想象力发展得到提升,他们喜欢模仿成人和动画角色,通过角色扮演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他们能够创造出自己的角色和情节,并通过玩具、道具和场景来展现出来。
7. 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增强:4-5岁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逐渐增强,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喜欢主动观察和探索。
他们喜欢提问并寻求解答,通过观察、实验和体验来积累新的知识和经验。
学龄期儿童性心理学龄期儿童性心理的概念及结构霭理士定义性心理为: 在性生理的基础上,与性征、性欲、性行为有关的心理状态与心理过程,也包括了与异性交往和婚恋等心理状态。
谈性有点尴尬并会大开玩笑; 剩下三分之一的儿童认为性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 Kuik,2003; Ott & Pfeiffer,2009) 10 ~ 12 岁的儿童会更多地想到、谈论或者梦到性,观看带有明显性暗示的题材,甚至爱抚自己或者手淫。
( Larsson & Svedin,2002a) 基于一些追溯性调查研究,一些儿童经历了青春期前的第一次性唤起或性高潮,但是由于样本和一些关键概念定义的不同,不能明确有多少儿童会有上述经历 ( Ballester & Gil,2006; Bancroft et al.,2003; Goldman & Goldman,1988; Larsson & Svedin,2002b; Lopez Sanchez et al.,2002) 。
( Ellis,1933 / 1941) 后续研究者大多继承了这个观点。
然而,即使如此,性心理的概念和结构目前依然众说纷纭。
例如,国内有学者以大学生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认为性心理是关于性问题的心理活动,是主体有关性生理、性对象及两性关系等的反映。
性心理涉及对性的认识、性的情绪体验、对性行为的控制等与性有关的一切心理活动,性心理的结构包括性感知、性思维、性情绪、性意志四种基本成分。
( 张进辅,2002;黄希庭等,2000) 陈铭德、朱琦( 2006) 认为性心理由性意识、性感情、性知识、性经验、性观念等构建而成的,个体性心理的发育和演变,要经历性角色、性取向、性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骆一和郑涌( 2006) 认为青少年性心理主要包括性认知、性价值观、性适应三个维度。
用青少年成人的性心理概念和结构来分析性生理尚在发育,性心理还处于萌芽状态的学龄期儿童性心理是违背客观规律的。
肛欲期儿童性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肛欲期是儿童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通常发生在2至4岁之间。
在这个时期,儿童对排便和控制排便的行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体,对于自己的生理功能和性别身份也有更多的意识和好奇心。
本文将探讨肛欲期儿童性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并强调家长和教育者在这个阶段的重要角色。
1. 肛欲期的定义和特征肛欲期是维也纳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的理论概念,指的是儿童在2至4岁之间对排便和控制排便的兴趣和行为。
在这个时期,儿童关注自己体内的粪便产生和排出的过程,体验到排便的愉悦感,并开始逐渐掌握排便的控制能力。
2. 儿童性别身份的形成在肛欲期,儿童开始对自己的生理功能和性别身份产生更多的好奇心。
他们会观察父母和同伴的差异,并试图了解自己的性别特征。
父母和教育者在这个阶段应该以积极的方式引导儿童认识性别差异,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性别身份认同。
3. 父母的角色父母在肛欲期的儿童性心理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应该给予儿童足够的支持和关爱,通过理解和鼓励的方式引导儿童掌握排便的自主能力,并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
同时,父母应该以开放和正面的态度与儿童探索自己的性别身份,并倡导性别平等和尊重。
4. 教育者的角色教育者在幼儿园和学校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应该提供适应肛欲期儿童发展需求的教育环境,包括提供安全、干净的卫生设施,并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同时,教育者应该以专业的知识和教育方式,帮助儿童认识自己的性别身份,并促进他们的性别平等意识的形成。
5. 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在肛欲期,儿童可能存在一些与性心理发展相关的困惑和焦虑,这需要家长和教育者的关注和引导。
他们应该与儿童保持沟通,愿意听取他们的疑问和困惑,以正面和理解的方式回答问题,并提供适当的信息和建议。
同时,如果儿童出现明显的心理问题,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指导。
总结:肛欲期是儿童性心理发展中的关键时期,儿童在这个阶段对排便和控制排便的行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女童的心理特点女童的性器官虽然处于静止状态,但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性心理却在逐步发展。
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性心理的发展可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青春前期。
1.婴儿期在生后7-10个月,婴儿开始把感觉和动作协调起来,并逐渐认识了外界形体。
这个时期女婴有可能出现“夹腿综合征”,表现为在卧位或坐位时两腿交叉并拢,并扭曲身体,伴随着面部充血、表情紧张及出汗。
“夹腿综合征”实质是阴蒂受到刺激后的生理反应。
2 .儿童期儿童在3〜4岁开始明白自己是男性或是女性,大多数4岁的儿童已经知道性别的终身不可改变的性质以及与性别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如女孩要坐着或蹲着小便,而男孩可以站立小便,男孩女孩的衣着有所不同等。
同时对异性开始发生兴趣,如有的女孩喜欢同爸爸在一起。
此期对异性的兴趣大多停留在解剖结构上,她们会发现自己身上有与异性不同的地方,会想到为什么。
这实际上开始形成性别的认同。
孩子还会向父母提出一些有关性的问题,此时他们对玩弄性器官和别人抚摸他们的性器官可表现出一种舒适而安静的现象。
在5〜6岁时,儿童开始亲近同龄的异性,并彼此进行“性游戏”,如“过家家"男孩乐于做爸爸,女孩做妈妈;如果异性朋友疏远自己,会感到气恼,开始了性意识的萌芽。
7〜8岁的孩子开始对同龄异性之间的交往表现出敏感。
这时期若是因重男轻女思想,有的父母偏爱男孩,即使生了女孩也把她当成男孩抚养,取男孩名,穿戴男孩服饰,培养男孩的行为和性格,其结果势必导致孩子的性别认同紊乱。
3 .青春前期为9〜11岁儿童,两小无猜的异性伙伴开始疏远,男女同课桌时会划“分界线”。
发育较早的女孩随着月经初潮的出现,性冲动开始出现。
另外,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受重男轻女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导致一些地区和家庭里的女童受冷淡和不公正待遇,易产生自卑、忍受、感情得不到发泄等压抑感心理。
在城市,多数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寄予的期望普遍提高,对女孩的溺爱和娇纵,也会对心理发育产生深刻的影响。
儿童心理学基础儿童发展中的性教育与性心理问题儿童心理学基础:儿童发展中的性教育与性心理问题在儿童心理学中,性教育与性心理问题是一个重要而敏感的议题。
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性教育对于儿童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儿童发展中的性教育,以及相关的性心理问题,并提供一些适合父母和教育者的建议。
I. 儿童发展中的性教育儿童发展中的性教育是指向儿童传授有关性与情感的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
性教育旨在帮助儿童了解与性有关的身体知识、性别角色、人际关系和个人边界等内容。
以下是儿童发展中性教育的几个关键方面:1. 身体知识的教育儿童应该从小学习自己的身体构造,包括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官。
父母或教育者可以适时向儿童解释他们的身体结构和功能,并告诉他们关于生殖器官的正确名字。
2. 性别角色的认知儿童很早就开始意识到性别的差异,并对性别角色和性别身份产生兴趣。
父母应当鼓励他们探索各种性别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提供积极的性别角色模型,并打破性别的刻板印象。
3. 人际关系与社交技巧儿童通过与他人互动来学习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交技巧。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与同龄人进行友好的互动,并培养他们尊重他人的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4. 全面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孩子需要学会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理解他人的感受。
父母和教育者可以通过倾听孩子的感受、启发他们的情感表达,并教导他们如何处理情绪问题。
II. 儿童发展中的性心理问题儿童在性心理方面可能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对其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以下是两个常见的性心理问题:1. 性别认同困惑幼儿期是性别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
有些儿童可能会体验到与自己生理性别不符的性别认同困惑。
父母和教育者应该以理解和支持的态度接纳这些儿童,让他们逐渐形成对自己性别的认同。
2. 性骚扰与虐待儿童遭受性骚扰和虐待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父母和教育者应该教育孩子有关性安全的知识,并教导他们如何辨别和回应不适当的性行为。
弗洛伊德把性心理发展分为哪些阶段弗洛伊德把性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oral stage)、肛门期(anal stage)、性器期(phallic stage)、潜伏期(latent stage)和生殖期(genital stage)。
1、口唇期是从出生到出生的第二年,这个阶段对婴儿口腔的刺激,如吮吸、吞咽等,是性满足的主要来源。
2、肛门期是从1到3岁,这一阶段性敏感区转到肛门。
3、性器期是从3到5岁,这个阶段生殖器成为性敏感区。
这一阶段的性满足涉及对异性父母的性幻想以及玩弄和展示生殖器。
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正是在这一阶段产生的。
前三个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为成人后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础。
4、潜伏期是5到12岁,这一阶段儿童力比多受到压抑,没有明显表现。
5、生殖期是从12岁到20岁,这一阶段个体的性器官开始发育成熟,力比多压抑逐渐解除,生殖期成为主导的性敏感区,其他性敏感区成为辅助的性敏感区。
【儿童心理】性心理发展4个阶段许多科学家研究表明,婴幼儿确实具有性欲的,这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从出生时开始,婴儿便有着能使自己身体感到舒服的器官,他们从有限的活动中获得生理的舒适感,从那时起,性观念便在逐渐形成。
但是由于成人的习惯把性欲与生殖自然的紧密相连,混为一谈,以及某种文化氛围导致的性压抑,对婴儿的性欲,过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近年来,世界心理学家、生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教育家对婴幼儿的性意识方面做了深入研究。
把孩子从摇篮到儿童、少年期的性心理发展普遍分为口唇期、肛门期、阴茎崇拜期和性沉寂期(潜伏期)四个阶段。
口唇期:婴儿的嘴唇和口腔是其获得强烈快感的部位,嘴唇的感觉极端的敏锐,当其和母亲的乳头发生的接触之际,婴儿会感到及度的愉快。
现代医学通过各种仪器,可以看到胎儿在子宫吸允手指,婴儿在吸允时表现的幸福敢和满足感是很明显的。
母亲通常会把孩子紧抱在怀中,一边喂食,一边轻轻摇拍,低吟细语,模子感情交融,婴儿会体验到一种关怀,树立乐观、自信和自尊。
因此,母乳喂养的意义远比营养学的意义大的多,当孩子发现嘴能给他们带来愉快时,他就将手指和能拿的东西等等都往嘴里放,即使不吃,也会给他们带来愉快的感觉,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孩子放进嘴里的东西一定要清洁、安全。
肛门期:孩子在一岁半左右便进入了这一阶段。
这一时期,身体的排泄活动成了孩子的快感主要方面。
据观察,一岁左右的女孩在小便的时候经常会自己发笑,也许是由于排尿引起阴户的快感所致,男孩则更注意小便时的实际动作所造成的快感。
这时父母就要逐渐引起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大小便,到厕所去排泄,不要任其作为,毫无控制,否则,长大后对孩子的自制力、成功欲都会有影响;耐心的与愉快的训练他们,粗鲁急噪的方法会使孩子感到他的身体和其所有的功能都是可畏的、可鄙的,以至对成人后的性欲也会认为是罪恶,形成畸形的性压抑心理。
阴茎崇拜期:随着身体的发育,大约三岁以后,孩子会发现身体感觉最好受之处是生殖器官、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第二个激烈变化的时期,是幼儿好奇心旺盛期,是孩子试图独立的阶段,然而也是几乎总要受到父母压抑、禁止或惩罚的阶段。
8—10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8-10岁儿童是成长过程中非常关键的阶段,他们在这个时期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心理发展变化。
以下是8-10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解释:1. 认知能力的提高:在8-10岁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开始能够思考抽象的概念,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能够理解更复杂的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
2. 自我认知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认知。
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优点和不足。
他们开始有意识地与他人进行比较,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自我身份。
3. 社交能力的提高:8-10岁儿童的社交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并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合作和沟通。
他们开始意识到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并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4. 规则和责任感的培养: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逐渐理解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并能够自觉地遵守这些规则。
他们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能够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5. 对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8-10岁儿童对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
他们对事物的探索和学习充满了热情。
他们开始对各种学科和领域产生兴趣,并积极主动地寻求新的知识和经验。
6. 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逐渐增强。
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并能够有效地应对情绪困扰和挫折。
他们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情境。
7. 自主性的增强:8-10岁儿童的自主性得到了增强。
他们开始能够独立完成一些日常生活的任务,如自己整理书包、洗漱等。
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责任,并开始主动承担起一些家务和学习任务。
8. 创造力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创造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他们能够产生新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够通过创造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他们开始对艺术、音乐等创造性活动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
8-10岁儿童的心理发展表现出认知能力的提高、自我认知的发展、社交能力的提高、规则和责任感的培养、对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自主性的增强以及创造力的发展等特点。
儿童性心理的表现
*导读:在3-4岁,儿童对异性产生兴趣,如有的女孩喜欢同爸爸在一起,有的男孩特别听阿姨的话。
孩子还会向父母提出一些有关性的问题。
……
性心理是指围绕着性征、性欲和性行为而展开的心理活动。
据近代心理学家调查研究,将个体性心理的发展分为:婴儿期(0-1岁)、儿童期(包括幼儿期2-9岁)、青春前期和青春期(10-17岁)。
性心理的发展是随着不同年龄的行为活动和心理而反映出来:1、婴儿期新生儿的动作不协调,不分化,心理活动仅处于感觉阶段。
这时的性心理仅表现为对刺激性器官的感受性反映。
大约在7-10个月,婴儿开始把感觉和动作协调起来,并逐渐认识了外界形体。
这个时期的婴儿出现玩弄生殖器官和有夹腿的行为。
同时,在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下,孩子性的社会角色和性的心理差异也开始形成。
2、儿童期2岁左右的儿童思维能力已经逐渐形成,他们能够明确地辨认同性与异性。
在3-4岁,儿童对异性产生兴趣,如有的女孩喜欢同爸爸在一起,有的男孩特别听阿姨的话。
孩子还会向父母提出一些有关性的问题,如有的小女孩看见男孩子的生殖器会问"我为什么没有小鸡鸡?"有的男孩子一定要坐在便盆上
小便等等。
此时,他们对玩弄性器官和别人抚摸他的性器官,可表现出一种舒适而安静的现象。
在5-6岁,儿童开始亲近同龄的异性,并彼此进行"性游戏",如"办家家"等。
在游戏里,男孩乐意做爸爸、女孩甘愿当妈妈,如果让男孩当妈妈,一般会遭到拒绝的。
如果异性朋友疏远自己,孩子会感到不快和气恼,这是性意识的萌芽。
7-8岁的孩子开始对同龄异性之间的交往表现出敏感性。
3、青春前期至青春期是性意识形成并且从不稳定向稳定发展的时期。
在9-ll岁,两小无猜的异性伙伴开始疏远,男孩在一起玩,女孩在一起玩。
男女生同一课桌读书,会划上"分界"线。
在13-14岁前后,随着女孩出现月经初潮和男孩出现首次遗精,性的冲动性开始出现,对异性感到兴趣,并有意识地进行探测。
随后,少男少女开始了有目的性的接触(有的则表现为早恋)。
由于这个阶段性意识的不稳定,在一些不良因素影响下可能出现性犯罪。
所以,这个阶段也被称为"危险年龄期"。
在16-17岁,性意识开始稳定,少男少女开始过渡到青年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