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分析应用理论与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2.74 MB
- 文档页数:28
第一章:导论§1-1.地图的基本概念1-1地图的基本特征和定义:特征:1.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即具有可量测性。
量测性:由于采用特殊的数学法则而产生的可量测性。
地球表面是不可展开的曲面。
将球体面投射到平面上,是用地图投影(图1-7)——特殊的数学法则解决的。
它是构成地图的数学基础(经纬线、直角坐标网)。
使地图具有足够的精度。
2.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即具有直观性。
直观性:由于采用了专门符号(图2-20)表示事物的特殊方法,使地图具有直观性。
地图不是地面物体形象的简单缩小,是用符号实现的,这是地图符号。
主要优点:1、大大的简化了物体的图形2、能根据需要显示那些小而重要的物体3、能显示出相互重叠的物体和现象4、能显示事物的质量特征5、能显示出不能直接看到的自然和社会现象3.经过科学概括;即具有系统性、总结性,也称一览性。
3)一览性由于制作过程中采用了制图综合(图6-19)手段,使地图具有一览性。
地图要经过选择,舍去次要的突出主要的,概括出景观的基本特征。
4.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即可记载性。
可记载性:由于地图种类的增多,数量上的扩大,使地图可以记载事物的发展变化。
同一幅地图上,可以显示出河流从幼年到老年期的变化、各种历史事件的变迁过程等,使地图成为科学研究的工具。
定义:过去对地图的定义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数字法则,使用专门符号,通过制图综合将地球表面缩绘到平面上的表象。
它反映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组合、联系及其在时间中的变化和发展。
地图的一系列变化:1、地图不再把用地图符号表示事物作为唯一的方法。
可用影像地图甚至数字的形式来存储和表示地图。
例如,用于巡航导弹的数字地图贮存在磁带中,使用时不需显示图形。
2、地图正在由“纸质”地图向“无纸”地图转变。
地图不仅可以印制在纸张上,也能进行屏幕显示。
3、地图不再单纯描绘地球表面。
由于航天技术的发展,地图描绘的对象从地球扩展到其它星球。
4、更加强调制图对象的空间联系和随时间的变化。
地理信息技术专业地理信息科学深入了解地理信息技术专业地理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地理信息技术专业地理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地理信息技术是应用地理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旨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和可视化地理信息。
地理信息科学是地理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和传播的原理和方法。
在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中,掌握地理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开展地理信息相关工作至关重要。
一、地理信息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涵盖地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地图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
它以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为核心工具,通过采集、整理、存储和分析地理数据,并将其可视化为地图,以便于研究人员和决策者进行地理问题的分析和决策。
地理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数据采集、空间数据模型、数据库管理、空间分析和地图制作等。
1. 数据采集:地理信息科学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获取地理数据,如遥感、卫星影像、GPS定位等。
这些数据能够提供地理信息的基础,是地理信息科学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
2. 空间数据模型:地理信息科学使用空间数据模型来描述和组织地理现象的位置和属性。
常见的空间数据模型包括点、线、面等,用来表示不同尺度的地理要素。
3. 数据库管理:地理信息科学需要将获取的地理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以便于查询和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对大量的地理数据进行集成和管理,提高数据的可访问性和利用价值。
4. 空间分析:地理信息科学利用空间分析技术对地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建模,以揭示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例如,通过空间插值方法可以构建地理现象的分布模型,通过缓冲区分析可以研究地理现象的空间接触关系等。
5. 地图制作:地理信息科学利用地图制作技术将地理数据可视化为地图,以便于人们理解和使用地理信息。
地图制作需要考虑地图的符号化、色彩搭配、比例尺选择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的研究及实践”课题研究报告•相关推荐“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的研究及实践”课题研究报告“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的研究及实践”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的提出(1)课题提出的背景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图的综合运用成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地理,是地图和理论的结合。
我们研究地图的综合运用,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技能,通过看图、读图、绘图等直观、形象、可操作的活动促进地理教学的迅速提高和发展。
地理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自然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的结构、相互联系、空间的分布规律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知识。
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地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
地图作为地理信息传递的载体,它所表达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
具有空间区域分布的任何现象,都可以通过地图加以表现,这就决定了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
“没有地图的课不能称其为地理课”,因为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普遍的教学手段,对它运用的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从这层意义上说,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①学生初步利用地图的困难性,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
②如何培养学生对地图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利用地图的积极性。
③探讨课堂阅读地图的规律。
明确从简单到复杂,从分解到综合的认知特征。
④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地图探究教学,让学生利用地图积极思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⑤探讨通过用图如何激发学生的智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
图象的内容生动具体、主题明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从形象的感知、具体的事物入手,逐步形成抽象的科学理性知识。
并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
⑥教师备课怎样精心准备地图?怎样选用内容清晰,重点突出,符号醒目,颜色鲜明高质量的地理教学地图?这是地理教学中运用好地图的前提。
现代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的应用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通过利用卫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GPS)、无人机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地球表面进行精确的测绘和数据采集,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理论和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对地理信息的高效管理和利用。
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对于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预警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城市规划中,利用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可以对城市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交通网络等进行高精度的测绘和分析,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还可以为城市建设提供空间信息支持,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可以对城市的建筑、道路、绿地等进行精准模拟和展示,帮助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更好地进行规划和设计。
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在资源管理和环境监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利用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可以对土地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进行全面、精细的测绘和监测,为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还可以结合遥感技术对环境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掌握环境变化的情况,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支持。
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在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利用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可以对自然灾害易发区进行精密测绘和监测,建立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及时预警并采取预防措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还可以为应急救援提供支持,通过实时采集和传输地理信息,指导救援人员进行灾害救援。
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分析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在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中的应用分析,是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应用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自然灾害的频发和应急救援的需求增加,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变得尤为重要。
而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可以为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提供高精度的空间信息支持,帮助相关部门更好地进行预警和救援。
这一分析途径始于18世纪诺利地图。
它虽然貌似古典,但却仍然是当代城市设计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这个方法实际上是想通过增加、减少或变更格局的形体学来驾驶空间的种种联系。
其目标旨在建立一种不同尺寸大小的、单独封闭而又有序相关的空间等级层次,并在城市或某一地段范围内澄清城市空间结构。
正如学者罗杰所说:“一种预设实体和空间构成的场决定了城市格局,这常常称为城市结构组织,它可以通过设置某些目标性建筑物和空间,如“场”提供焦点中心的建筑和开场空间而得到强化。
”而表达剖析这种城市结构组织的最有效式工具就是“图底分析”,这是一种简化城市空间结构和次序的二维平面抽象,通过城市在建设时的形态意图便被清楚的描绘出来。
这一分析途径在诺利1748年的罗马实空地图中曾得到极好表达。
地图把墙、柱和其他实体涂成黑色,而把外部空间留白。
于是,当时罗马市容及建筑与外部空间的关系便合盘托出。
从图中我们看到,建筑物覆盖密度明显大于外部空间。
因而公共开敞空间很易获得“完形”创造出一种“积极的空间”一气呵成的整体特质;而在现代建筑概念中,建筑物是纯图象化的,独立的,空间则是一种“非包容性的空间”。
图底理论是对城市人类行为剖析的一种方法,是用来发现特定城市或聚落的人类聚居偏好的一种方式(图底是这种偏好在空间上的投影),是从现象学的角度出发,最后形成设计的类型学的理论.作为建筑师,阿耳朵.罗西曾经从相对微观的角度研究城市图底和肌理,为自己的设计寻找了很多的依据和理由,国外的很多建筑设计理论都有浓重的城市意识,在外部空间的营造方面详细的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是很相通的。
该理论进一步指出,当城市主导空间形态由垂直而不是水平方向构成时,要想形成连贯整体的城市外部空间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城市用地中,设计建造的垂直方向扩展的实体要素,很容易导致“大量不符合使用和娱乐用途的开放空间”,如在许多现代小区中,由于高层公寓的存在,建筑覆盖率很低,所以很难赋予空间以整体连贯性。
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地图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工具,其在地理教学中具有以下作用:1. 直观呈现地球表面的地理现象地图能够以图形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地球表面的各种地理现象,如地形、气候、生物分布、人口分布等。
学生通过观察地图,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这些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
2. 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空间的关系地图能够清晰地显示出地球上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空间位置和相关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空间的组织结构,认识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3.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解读地图,学生需要进行观察、分析和推理,从而培养其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分析地图时也会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2. 分析地理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地图设计相关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图上的信息解决地理问题。
通过城市分布图,让学生分析城市布局的规律,从而了解城市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3. 识别地图符号和比例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识别地图上的符号和比例尺,从而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地图信息和比例关系。
4. 地图制作与读图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地图,培养他们的地图制作能力和读图能力,增强他们对地理现象的认识。
5. 地图应用技能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习使用电子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地图工具,培养他们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地理研究和实践的能力。
三、相关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在地理教学中,可以结合地图的直观呈现和实地考察,通过理论教学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地理现象。
2. 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图,通过电子设备展示地图上的信息,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地理现象和空间关系。
3.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地图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4. 案例分析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地图分析和数据处理等方法解决地理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判断题1. 比例尺、地图投影、各种坐标系统就构成了地图的数学法则。
Y2. 地图容纳和储存了数量巨大的信息,而作为信息的载体,只能是传统概念上的纸质地图。
3. 地图的数学要素主要包括地图投影、坐标系统、比例尺、控制点、图例等。
4. 实测成图法一直是测制大比例尺地图最基本的方法。
Y5. 磁坐偏角指磁子午线与坐标纵线之间的夹角。
以坐标纵线为准,磁子午线东偏为负,西偏为正。
)6. 一般情况下真方位角(A)、磁偏角(δ)、磁方位角(Am)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Am+δ。
8. 城市规划、居民地布局、地籍管理等需要以小比例尺的平面地图作为基础图件。
10.方位角是由标准方向线北端或者南端开始顺时针方向到某一直线的夹角。
11.地球体的数学表面,也是对地球形体的二级逼近,用于测量计算的基准面。
Y12.在地图学中,以大地经纬度定义地理坐标。
Y13.在地理学研究及地图学的小比例尺制图中,通常将椭球体当成正球体看,采用地心经纬度。
Y14. 1987年国家测绘局公布:启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取代《黄海平均海水面》,其比《黄海平均海水面》下降29毫米。
15. 球面是个不可展的曲面,要把球面直接展成平面,必然要发生断裂或褶皱。
Y16.长度比是一个常量,它既不随着点的位置不同而变化,也不随着方向的变化而变化。
17.长度变形没有正负之分,长度变形恒为正。
18. 面积变形有正有负,面积变形为零,表示投影后面积无变形,面积变形为正,表示投影后面积增加;面积变形为负,表示投影后面积缩小。
Y19. 制1:100万地图,首先将地球缩小100万倍,而后将其投影到平面上,那么1:100万就是地图的主比例尺。
Y20.在等积圆锥投影上中央经线上纬线间隔自投影中心向外逐渐增大。
21. 无论是正轴方位投影还是横轴方位投影或是斜轴方位投影,他们的误差分布规律是一致的。
Y22. 等角正轴切圆柱投影是荷兰地图学家墨卡托于1569年所创,所以又称墨卡托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