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理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精)
- 格式:ppt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11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总体概况本部分主要围绕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三大问题展开论述。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 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所组成的综合的有机系统.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迁徙、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
社会意识: 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2、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物史观认为,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3、并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心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或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看成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 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是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各要素中的决定性力量。
马哲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上,由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演变引起的。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是一种历史上的必然发展过程。
不同社会形态的演变,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下发生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的生产力决定社会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所拥有的一切物质和技术力量,以及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了社会形态的演变。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包括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地位、权力关系等。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生产关系也不同。
例如,在奴隶社会中,存在着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剥削关系;在封建社会中,存在着封建主与农民之间的剥削关系;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
再次,马克思主义论述了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规律。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原始共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社会形态的演变。
最后,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任何主观意志的干扰。
社会的发展是通过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推动的,不是由个人的意志或任何外在力量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将最终导致它的崩溃,而共产主义社会将成为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
总结起来,马哲第三章中,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并强调社会的生产力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关系。
在人类社会的不同阶段中,社会的生产关系不同,但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个人意志的干扰。
通过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 两种根本对⽴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唯⼼史观2.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 社会存在:⾃然地理环境、⼈⼝因素、物质⽣产⽅式(决定⼒量)2. 社会意思:个体意思、群体意识、社会⼼理、社会意识形式(⾼层次、理性认识为主)2. ⼈类社会发展规律1. ⽣产关系⼀定要适合⽣产⼒状况的规律1. ⽣产⼒: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2. ⽣产关系:是⼈们在物质⽣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包括:⽣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基本,决定性的)、⽣产中⼈与⼈的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2. 上层建筑⼀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 经济基础:由社会⼀定发展阶段的⽣产⼒所决定的⽣产关系的总和(⽣产关系≈经济基础)2. 上层建筑:在⼀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政治上层建筑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的核⼼。
3. 社会形态更替的⼀般规律及特殊形式1. 社会形态的内涵:是同⽣产⼒发展⼀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体(社会形态=社会制度)2. 社会形态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这三者是具体的历史的统⼀。
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产关系所有制具有决定性意义。
3. 社会形态更替的⼀般性规律:统⼀性、多样性、必然性、历史选择性、前进性、曲折性。
4. 社会发展的动⼒1. ⽣产⼒是社会基本⽭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因素,是⼈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量。
2. ⽣产⼒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3. 阶级⽃争是社会基本⽭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
4. 社会⾰命是阶级⽃争的最⾼形式。
5. ⼈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 英雄史观产⽣的原因2. 现实中的⼈3. ⼈的本质:⼀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4. ⼈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作⽤5.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6. 群众路线7. 历史⼈物8. 评价历史⼈物的科学⽅法9. president xi指出:10. 只有⼈民群众、⼈们才可以搭配创造历史,其余均为影响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