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实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微⽣物⽣理学实验教案实验⼀酸乳制品中乳酸菌的分离⼀、实验⽬的学会并掌握从酸乳中分离乳酸菌的技术进⼀步巩固⽆菌操作技术。
⼆、实验原理酸乳中乳酸菌的分离采⽤溴甲酚绿(BCG)⽜乳营养琼脂平板分离法。
溴甲酚绿指⽰剂在酸性环境中呈黄⾊,在碱性环境中呈蓝⾊。
在分离培养基(pH6.8)中加⼊溴甲酚绿指⽰剂后呈蓝绿⾊,乳酸菌在该培养基中⽣长并分解乳糖,产⽣乳酸,使菌落呈黄⾊,菌落周围的培养基也变为黄⾊。
乳酸可⽤纸上层析法鉴别。
三、实验器材1、材料:市售酸奶2、培养基:(1) BCG脱脂乳粉培养基:A(溶液):脱脂奶粉100g,⽔500mL,加⼊1.6%溴甲酚绿(B.C.G)⼄醇溶液1mL,80℃灭菌20min。
B(溶液):酵母膏10g,⽔500mL,琼脂20g,pH6.8,121℃灭菌20min以⽆菌操作趁热将A B溶液混合均匀后倒平板。
(2)10%脱脂乳粉培养基:脱脂乳粉10g,⽔100mL,121℃灭菌20min。
2、器材:涂布器、培养⽫、⽆菌⽣理盐⽔/⽆菌⽔四、操作步骤1、制备BCG⽜乳营养琼脂培养基。
①称取脱脂奶粉10g,溶于50mL⽔中,加⼊1.6%溴甲酚绿酒精溶液0.1mL,0.075MPa压⼒下灭菌20min。
②另取琼脂2g,溶于50mL⽔中,加酵母膏1g,溶解后调pH值⾄6.8,0.1MPa压⼒下灭菌20min。
③趁热将上述两液以⽆菌操作混合均匀,倒平板4个。
2、梯度稀释:将样品以10倍稀释法稀释⾄10-6,取其中10-5、10-6 2个稀释度的稀释液各0.1~0.2mL,分别置于上述各营养平板上,⽤⽆菌涂布器依次涂布2个⽫,置43℃培养48h,如出现圆形稍扁平的黄⾊菌落及其周围培养基亦为黄⾊者初步定为乳酸菌。
3、将典型菌落转⾄10%脱脂乳发酵管,43℃培养8~24h,若⽜乳管凝固,⽆⽓泡,呈酸性,镜检细胞杆状或链球状,⾰兰⽒染⾊呈阳性,则将其连续传代若⼲次,43℃培养,挑选出在3~4h能凝固的乳管,保存备⽤。
微生物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
(3)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4)了解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1)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2)微生物的特点:体积小、面积大、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强、分布广泛。
(3)微生物的分类:根据微生物的结构和生物化学特征,将其分为细菌、真菌、病毒等类别。
2.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1)微生物的生长条件:适宜的温度、pH值、水分、营养物质等。
(2)微生物的生长影响因素:温度、pH值、水分、营养物质、氧气、有害物质等。
3.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1)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参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态平衡等。
(2)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食品发酵、药物研发、环境保护、生物技术等。
4.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培养基的制备、接种、培养条件控制等。
(2)微生物的观察方法:光学显微镜观察、电子显微镜观察、染色技术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引起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新课:(1)讲解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讲解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
(3)讲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4)讲解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
3.实验操作:(1)观察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
(2)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实验。
医学微生物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掌握医学微生物的培养方法、检测技术和应用。
3. 了解医学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提高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意识。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分类及与医学的关系。
2. 医学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培养基的选择、配置和灭菌,微生物的接种、培养和鉴定。
3. 医学微生物的检测技术:显微镜观察、染色技术、生化实验等。
4. 医学微生物的应用:病原微生物的诊断、疫苗研发、抗菌药物筛选等。
5. 医学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2. 实验操作:培养医学微生物,观察其形态和生长特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传染病案例,探讨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发展和预防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和医学微生物研究的最新进展。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显微镜、培养箱、生物安全柜等。
2. 实验材料:培养基、染色剂、微生物标本等。
3. 教学课件: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等。
4. 参考书籍:医学微生物学、传染病学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实验操作、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
2. 期中考试:理论知识、实验技能等。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培养方法、检测技术、应用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20课时,实验教学12课时。
2. 教学计划:课时1-4: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课时5-8:医学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及应用课时9-12:医学微生物的检测技术课时13-16:医学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课时17-20:实验操作及实践教学七、教学注意事项1. 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幼儿园科学探索:微生物世界实验教案微生物世界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神秘而又充满好奇的领域。
通过实验,可以让幼儿们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的存在和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一份幼儿园科学探索微生物世界的实验教案,并共享我对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一、实验目的1. 让幼儿了解微生物的存在和种类2. 观察微生物的生长和变化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二、实验材料1. 一瓶透明的瓶子2. 白糖3. 酵母4. 温水5. 一个放大镜三、实验步骤1. 将适量的白糖和酵母混合在瓶子中2. 加入适量的温水后,盖好瓶盖3. 让幼儿们用放大镜观察瓶子里的液体4. 鼓励幼儿们记录观察到的微生物的形态和变化四、实验讨论通过上述实验,幼儿可以观察到酵母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生长并产生气泡的情况。
这些气泡就是酵母呼吸作用的产物,让幼儿们通过实际观察和亲身体验,更好地理解微生物的存在和作用。
五、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幼儿不仅可以学习到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微生物世界的好奇心和观察力。
这样的实验教案可以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引导幼儿们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索中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六、我的观点和理解微生物世界是一个神秘而又丰富多彩的领域,幼儿正处于求知的阶段,通过这样的实验教案,不仅可以拓宽他们的科学视野,更能够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科学探索,幼儿们将更加热爱科学,更加主动地探索未知的世界。
幼儿园科学探索微生物世界的实验教案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和实验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发现微生物世界的奥秘。
希望这样的实验教案能够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让更多的幼儿在科学探索中茁壮成长。
幼儿园科学探索微生物世界的实验教案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微生物是孩子们最陌生的科学领域之一。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可以亲身体验到微生物的存在和作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以及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
这样的实验教案也能够引导孩子们主动参与科学探索,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学习兴趣。
微生物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动。
3. 认识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2. 微生物的基本特征3.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4. 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引起学生兴趣,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微生物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基本特征、生命活动以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 互动:学生分享他们对微生物的了解,提问解答。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分享和提问解答的情况。
2. 理解度:学生对微生物定义、分类、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动的掌握程度。
3. 应用能力:学生对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作用的的理解和举例。
微生物学教案(二)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培养基的制备。
2. 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技术。
3. 认识微生物的鉴别和鉴定方法。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2. 培养基的制备3.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4. 微生物的鉴别和鉴定方法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你们知道微生物是如何培养的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培养基的制备、分离和纯化技术以及鉴别和鉴定方法。
3. 互动:学生演示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操作,提问解答。
教学评价:1. 操作能力:学生进行微生物分离和纯化操作的准确性。
2. 理解度:学生对微生物培养方法、培养基制备和鉴别鉴定技术的掌握程度。
3. 应用能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微生物实验。
微生物学教案(三)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
2. 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
3. 认识微生物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2. 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3. 微生物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你们知道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代谢类型、代谢产物、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以及其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
微生物学实验教案引言: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结构、生长、代谢、生态和应用等方面的科学。
微生物实验是微生物学教学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微生物的特性和应用,提高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理解。
本教案将结合教学目标和实验内容,设计一系列的微生物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巧,加深对微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1.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和特性;2.学习微生物的培养、观察和鉴定方法;3.掌握微生物的常用实验技巧和操作规范;4.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实验一:微生物的分类与观察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类型的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分类方法。
实验材料与仪器:显微镜、玻璃载片、消毒剂、甲苯、甘露醇、无菌培养皿、细菌培养基、酵母菌培养基。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1)消毒显微镜和工作台,用无菌培养皿收集微生物样品。
(2)取适量的微生物样品,分别涂抹于玻璃载片中。
2.显微镜观察:(1)对比观察不同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如菌落形态、颜色、大小等。
(2)用不同放大倍数的镜头观察微生物细胞的结构特征。
3.制备细菌涂片:(1)取少量细菌培养液,挖取细菌菌落,均匀涂抹在玻璃载片上。
(2)用火焰烘烤杀灭细菌,用甲苯固定细菌。
4.观察细菌涂片:(1)用40倍镜头观察细菌涂片,观察细菌形态和排列方式。
(2)用100倍镜头观察细菌细胞的结构特征。
5.制备酵母涂片:(1)取酵母菌培养液,从菌落中取适量的酵母。
(2)用甘露醇固定酵母。
6.观察酵母涂片:(1)用40倍镜头观察酵母细胞的形态特征。
(2)用100倍镜头观察酵母细胞的结构特征。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涂片,学生能够熟悉不同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细胞结构。
讨论与总结:1.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对其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2.不同微生物类群有不同的细胞结构。
3.观察微生物涂片的方法和技巧。
三、实验二: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实验目的:通过微生物的培养和鉴定,学习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鉴别方法。
微生物学实验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微生物实验教案实验一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细菌形态的观察一、实验目的以染色玻片为例,熟练掌握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1 显微镜油镜使用的原理(1)光学部分: 接目镜、接物镜、照明装置(聚光镜、虹彩光圈、反光镜等)。
它使检视物放大, 造成物象。
(2)机械部分: 镜座、镜臂、镜筒、物镜转换器、载物台、载物台转移器、粗调节器、细调节器等部件。
它起着支持、调节、固定等作用。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分辨率(1)放大倍数=接物镜放大倍数×接目镜放大倍数(2)显微镜的分辨率:表示显微镜辨析物体(两端)两点之间距离的能力,可用公式表示为:D=λ/2n·sin(α/2 )式中D:物镜分辨出物体两点间的最短距离。
λ:可见光的波长(平均μm)n: 物镜和被检标本间介质的折射率。
a:镜口角(即入射角)。
3油镜使用的原理油镜,即油浸接物镜。
当光线由反光镜通过玻片与镜头之间的空气时,由于空气与玻片的密度不同,使光线受到曲折,发生散射,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
若中间的介质是一层油(其折射率与玻片的相近),则几乎不发生折射,增加了视野的进光量,从而使物象更加清晰。
三、实验材料1显微镜、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镊子、酒精灯、火柴、玻璃铅笔、蒸馏水等。
2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玻片染色标本。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用前检查:零件是否齐全,镜头是否清洁。
(2)调节光亮度。
(3)低倍镜观察:先粗调再微调至物象清晰。
(4)转入中倍、高倍观察,每一不只需调微调旋纽即可看到清晰的物象。
(5)油镜观察:高倍镜下找到清晰的物象后,旋转转换器,在标本中央滴一滴香柏油,使油镜镜头浸入香柏油中,细调至看清物象为止。
(6)绘出所观察到的细菌形态图像。
(7)、换片:另换新片观察,必须从(3)步开始操作。
微生物实验大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幼儿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常见微生物的种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索,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幼儿对微生物的兴趣,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微生物是一种微小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2. 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速度快,分布广泛。
3. 常见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酵母菌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幼儿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常见微生物的种类。
2. 难点:让幼儿学会观察微生物,并能够正确操作实验。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显微镜、显微镜片、实验材料、图片等。
2. 学具:记录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微生物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激发幼儿对微生物的兴趣。
2. 基本概念:介绍微生物的基本概念,让幼儿了解微生物是一种微小的生物。
3. 特征讲解:讲解微生物的特征,让幼儿了解微生物的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速度快、分布广泛。
4. 观察微生物:引导幼儿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教会幼儿正确操作显微镜。
5. 实验操作:进行微生物实验,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幼儿的实验操作能力。
7. 拓展活动:让幼儿分组讨论,思考微生物在生活中的作用,并进行分享。
9. 作业布置: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微生物,并拍照记录,下节课分享。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幼儿回家后完成的作业,了解幼儿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同伴评价:让幼儿相互评价彼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七、教学拓展:1. 微生物展览:组织幼儿参观微生物展览,让幼儿更加直观地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和特点。
微生物实验教案:酵母培养的教学设计酵母培养的教学设计一、实验目的通过酵母(葡萄酒发酵酵母)的培养实验,让学生了解酵母生长的条件、培养方式、菌落特征、代数增长等基本知识,提高其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酵母是一种微生物,即真菌类生物。
酵母是发酵工业和食品工业中的一个重要菌种。
在培养酵母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生长基质的准备需要准备好的培养液可以是yeast extract peptone dextrose medium(YPDM),也可以是酵母液,基本配方为葡萄糖、酵母粉、肉汤粉和水。
其中,酵母粉是一个含有营养良好酵母的混合饲料,但不能单用酵母粉来制作培养基。
2、酵母的寿命酵母同样有寿命,它寿命短的原因是存在一定的基因缺陷和代谢毒物。
而以代谢产物进行培养则可以延长酵母的的寿命。
因此,在酵母孵育过程中,可以添加一定的异丙醇等代谢产物以延长酵母寿命。
3、培养条件对于酵母菌落的培养,需要选择适当的培养条件,包括适当的温度、适当的氧气浓度等。
4、培养时间培养时间是影响酵母的生长和代数增长的重要因素。
细胞分裂速度和代数增长速度与温度、细胞密度等有关,在适宜的条件下形成比较容易。
三、实验器材1、试管架2、移液管3、胶头针4、灭菌药水(70%酒精)5、生物安全柜6、显微镜7、光学显微镜8、培养盘四、实验步骤1、接种酵母从冰箱里用胶头针取一块酵母,将其在生物安全柜中接种到已经准备好的YPDM或酵母液中。
2、培养酵母将已经接种过的酵母培养于适宜的温度下,比如说30℃的恒温槽中。
3、鉴别酿酒酵母的特征观察酿酒酵母在YPDM或酵母液中生长的情况,可以根据它的菌落特征、质地等鉴别酿酒酵母。
4、计算酵母的代数增长可以通过观察酵母培养基中倒置培养盘中的菌落,计算酵母的代数增长。
五、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前需要杀菌物品,防止菌群繁殖,保证实验安全性。
2、按操作规范进行实验操作,防止病菌交叉污染。
3、观察过程中需要光学显微镜,防止目光衰减造成伤害。
微生物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微生物世界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 掌握常见微生物的名称、形态和功能。
3. 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和实验技能。
教学重点:1.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2. 常见微生物的名称、形态和功能。
教学准备:1. PPT或教学板书。
2. 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染色剂、培养皿等。
3.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4. 实验操作指导手册。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微生物的概念,并引发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微生物图片或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Step 2: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15分钟)2.1 讲解微生物的分类:细菌、真菌、病毒等,并介绍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2 利用PPT或教学板书,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微生物的形态和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
Step 3:常见微生物的名称、形态和功能(20分钟)3.1 列举一些常见的微生物,如大肠杆菌、酵母菌、流感病毒等,介绍它们的名称、形态和功能。
3.2 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这些微生物有更直观的了解。
Step 4: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0分钟)4.1 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如分解有机物、维持环境平衡等。
4.2 通过案例或实例,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在土壤、水体和人体等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Step 5:实验探究(30分钟)5.1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个微生物进行观察和研究。
5.2 指导学生进行显微镜操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5.3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记录微生物的名称、形态和观察到的特征。
Step 6:总结和评价(10分钟)6.1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和报告,进行交流和讨论。
6.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予肯定和指导。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微生物实验和观察,拓宽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
实验一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一、实验目的1 复习显微镜低倍镜和高倍镜的使用技术2 了解油浸系物镜的基本原理,掌握油浸系物镜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细菌三型的染色装片、香柏油、二甲苯、显微镜、擦镜纸。
三、操作步骤(一)观察前的准备1.将显微镜置于平稳的实验台上。
2.调节光源。
(二)低倍镜观察染色装片首先上升镜简,将枯草芽孢杆菌染色装片置于载物台上,用标本夹夹住,将观察位置移至物镜正下方,物镜降至距装片0.5cm处,适当缩小光圈然后两眼从目镜观察,转动粗调节器使物镜逐渐上升(或使镜台下降)至发现物像时,改用细调节器调节到物像清楚为止。
移动装片,把合适的观察部位移至视野中心。
(三)高倍镜观察眼睛离开目镜从侧面观察,旋转转换器,将高倍镜转至正下方,注意避免镜头与玻片相懂。
再由目镜观察,仔细调节光圈,使光线的明亮度适宜。
用细调节器校正焦距使物镜清晰为止。
将最适宜观察部位移至视野中心,绘图。
不要移动装片位置,准备用油镜观察。
(四)油镜观察1.提起镜筒约2cm,将油镜转至正下方。
在玻片标本的镜检部位(镜头的正下方)滴一滴香柏油。
2.从侧面注视,小心慢慢降下镜筒,使油镜浸在油中至油圈不扩大为止,镜头几乎与装片接触,但不可压及装片,以免压碎玻片,损坏镜头。
3.将光线调亮,左眼从目镜观察,用粗调节器将镜筒徐徐上升(切忌反方向旋转),当视野中有物像出现时,再用细调节器校正焦距。
如因镜头下降未到位或镜头上升太快末找到物像,必须再从侧面观察,将油镜降下,重复操作直至物像看清为止。
仔细观察并绘图。
4.再次观察提起镜筒,换上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装片,依次用低倍镜、高倍镜和油镜观察,绘图。
重复观察时可比第一次少加香柏油。
(五)镜检完毕后的工作1.移开物镜镜头。
2.取出装片。
3.清洁油镜。
4.擦净显微镜,将各部分还原。
四、注意事项1.使用油镜必须按先用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再用油镜观察。
2.下降镜头时,一定要从侧面注视,切忌用眼睛对着目镜,边观察边下降镜头的错误操作,以免压碎玻片而损坏镜头。
微生物学实验教案引言:微生物学作为生物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微观领域的微生物,对于理解生命的起源、发展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微生物的结构、生命周期、培养和识别方法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本教案将介绍一节关于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方法。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培养和识别方法,并能熟悉常见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培养条件。
二、实验器材和试剂:1. 微生物培养皿、试管、移液器等基本实验器材;2. 细菌营养琼脂、琼脂平板等培养基;3. 青霉抑菌剂等抑菌剂。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a. 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并进行消毒处理;b. 准备好细菌营养琼脂和琼脂平板,并进行无菌处理;c. 检查抑菌剂的质量和有效期。
2. 培养常见细菌:a. 在无菌操作台上,用移液器将待培养的细菌悬浮液滴在琼脂平板上,轻轻摇动平板使细菌均匀分布;b. 将平板培养基倾斜固化,然后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定时间。
3. 观察和识别微生物:a. 借助显微镜观察培养好的细菌样本,记录下其形态特征、生长方式和颜色等细节;b. 根据已有的微生物形态特征图谱对菌落进行初步鉴定,并与其他组员进行交流和讨论;c. 制作菌液鉴别板,通过不同的培养基和抑菌剂来进一步鉴定细菌的种类。
四、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严格保持培养器材的无菌性;2. 实验完毕后要及时清洗和消毒相关实验器材,做到彻底无菌;3. 在观察和识别微生物过程中要细心观察,记录准确的特征和数据;4. 实验结束后将菌液鉴别板焚烧处理,防止细菌外泄。
五、实验结果和讨论:学生们完成实验后应整理实验结果和观察数据,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可以对不同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培养条件进行比较,总结不同细菌的培养特点和识别方法。
通过实验结果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结论:本实验通过培养和观察微生物,让学生了解了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培养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微生物学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了解和熟悉微生物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学习观察和鉴定微生物的基本技能;3.掌握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特性;4.培养学生科学实验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形态、生理特性、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的一门基础学科。
本实验主要学习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和鉴定方式。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器材:培养锅、洗耳球、移液管、显微镜、移液枪等;试剂:琼脂、无菌培养基等。
四、实验操作步骤1.实验前准备(1)清洗培养锅、显微镜及其他实验器材;(2)准备无菌试剂,如无菌培养基、琼脂等,保持无菌状态;(3)准备待测样品,如土壤、水样或其他微生物样本。
2.杂菌分离(1)取一支无菌试管,加入10ml无菌培养基;(2)取土壤或水样品,使用洗耳球采集样品,并将样品转移到培养基中;(3)培养管轻轻摇晃,使样品均匀分布;(4)用生物安全柜将培养管拧紧,并培养在25℃恒温器中。
3.培养菌液制备(1)取一支无菌试管,并加入10ml无菌培养基;(2)用移液枪吸取微生物样品(建议使用已鉴定的纯种菌株),转移至培养基中;(3)轻轻摇动试管,使菌液均匀分散;(4)用生物安全柜将试管拧紧,并培养在适宜的温度下。
4.培养基的制备(1)取一瓶无菌培养基,按照说明书的要求精确称量;(2)将称量好的培养基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中溶解;(3)使用琼脂将培养基点温和保温,搅拌溶解;(4)用生物安全柜将琼脂倒入培养锅中,并冷却凝胶。
5.微生物样本的观察和鉴定(1)将培养物放在显微镜下观察;(2)观察菌落的形态、颜色和边缘等特征,并进行记录;(3)准备挂片,使用适当的染色方法,如革兰氏染色或荧光抗体染色;(4)观察染色后的细胞形态、颜色和结构等特征,并进行鉴定。
6.培养条件的影响观察(1)准备含有不同营养成分的培养基;(2)将各种培养基接种相同的菌株,并培养在不同的条件下,如温度、光照、湿度等;(3)观察和记录菌落的生长情况,并比较不同条件下的差异。
《微生物学教案》教案章节:一、微生物学简介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学的定义、范围和重要性。
2.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教学内容:1. 微生物学的定义和范围2. 微生物的基本特征3. 微生物的分类和举例教学活动:1. 引入微生物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讲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如体积小、繁殖快、代谢多样等。
3. 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生物等,并给出具体例子。
教学资源:1. 微生物学简介PPT2. 微生物图片和视频素材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2. 微生物分类的小组讨论教案章节:二、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生长方式和代谢类型。
2. 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代谢产物。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生长方式2.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3.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代谢产物教学活动:1. 讲解微生物的生长方式,如芽孢、丝状等。
2. 介绍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如异养、自养等。
3. 分析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代谢产物,举例说明其应用。
教学资源:1. 微生物生长和代谢PPT2. 微生物生长曲线和代谢产物的实验数据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2. 微生物生长曲线和代谢产物的实验操作教案章节:三、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和遗传方式。
2. 掌握微生物的变异类型和机制。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2. 微生物的遗传方式3. 微生物的变异类型和机制教学活动:1. 讲解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如DNA、RNA等。
2. 介绍微生物的遗传方式,如转化、接合等。
3. 分析微生物的变异类型和机制,如突变、基因重组等。
教学资源:1. 微生物遗传和变异PPT2. 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验案例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2. 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验操作教案章节:四、微生物的生态和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掌握微生物的应用领域和实例。
教学内容:1.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 微生物的应用领域3. 微生物的应用实例教学活动:1. 讲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分解、固定等。
微生物实验大班科学教案第一章:微生物的基本概念1.1 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
1.2 微生物的特点:介绍微生物的体积小、繁殖快、种类繁多、生活环境广泛等特点。
1.3 微生物的作用:阐述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如参与物质循环、分解有机物、产生抗生素等。
第二章:微生物的观察与培养2.1 微生物的观察:教授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耐心。
2.2 微生物的培养:讲解微生物的培养基制作、接种、培养等过程,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2.3 微生物的染色:介绍微生物染色的目的和方法,如革兰氏染色、荧光染色等,增强幼儿对微生物的认识。
第三章:细菌的世界3.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讲解细菌的形态、细胞结构、繁殖方式等基本知识。
3.2 细菌的分类:介绍细菌的分类方法,如根据形态、代谢方式等特征进行分类。
3.3 细菌的应用:讲解细菌在食品制作、医药研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激发幼儿的兴趣。
第四章:真菌的世界4.1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介绍真菌的基本形态、细胞结构、繁殖方式等知识。
4.2 真菌的分类:讲解真菌的分类方法,如根据形态、生活环境等特征进行分类。
4.3 真菌的应用:阐述真菌在食品制作、药物研发、生态平衡等方面的作用。
第五章:微生物与人类生活5.1 微生物与食品:介绍微生物在食品制作过程中的作用,如发酵、调味等。
5.2 微生物与健康:讲解微生物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如益生菌、病毒感染等。
5.3 微生物与环境:阐述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土壤改良等方面的作用。
第六章:微生物实验安全与卫生6.1 实验安全:介绍微生物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如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等,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6.2 实验室卫生:讲解实验室的日常清洁和消毒方法,以及实验器材的清洁和保养。
6.3 环保意识:培养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革兰氏染色法
一、[目的要求]
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根据革兰氏染色反应的结果,可将所有细菌分为两类: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呈红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表示;
三、[实验步骤](插片法)
1.涂片
2.固定
3.染色
4.干燥
5.镜检
四、[实验报告]
1.实验结果
报告所观察到的两种细菌革兰氏染色的结果并绘图。
2.思考题
1.革兰氏染色涂片为什么不能过于浓厚?
2. 革兰氏染色成败的关键在哪一步?为什么?应如何掌握?
实验四微生物大小的测定及计数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并掌握用测微尺测定微生物大小的方法。
增强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感性认识。
2.明确血球计数板计数的原理
3.掌握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微生物计数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基本的形态特征,也是分类鉴定的依据之一。
微生物大小的测定在显微镜下,借助于特殊的测量工具—测微尺,包括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是将小量待测样品的悬浮液置于一种特别的具有确定面积和容积的载玻上(又称计菌器),于显微镜下直接计数的一种简便、快速、直观的方法。
三、[实验步骤]
1.目镜测微尺的标定
2.菌体大小的测定
3.用毕后处理取出目镜测微尺,将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用檫镜纸檫试干净,放回盒内保存。
4.稀释
5.镜检记数室
6.显微镜记数
7.清洗血细胞记数板
四、[实验报告]
1.实验结果
将测得的菌体大小值填入表中。
2.思考题
若目镜和目镜测微尺不便,只改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测定同一菌体时,其测定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
3.根据你实验的体会,说明用血细胞记数板的误差主要来自哪些方面?应如何尽量减少误差,力求准确?
实验五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制备
一、[目的要求]
1. 明确培养基的配制原理。
2.通过对基础培养基的配制,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了解高压蒸汽灭菌的基本原理及应用范围。
4.学习高压蒸汽灭菌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细菌基础培养基,有时又称为普通培养基,由于这种培养基中含有一般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营养物质,所以可供作微生物生长繁殖之用。
基础培养基含有牛肉膏,蛋白胨和NaCl。
其中牛肉膏为微生物提供碳源、能源、磷酸盐和维生素,蛋白胨主要提供氮源和维生素,而NaCl提供无机盐。
由于这种培养基多用于培养细菌,因此要用稀酸或稀碱将其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以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
高压蒸汽灭菌是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密闭的加压灭菌锅内,通过加热,使灭菌锅隔套间的水沸腾而产生蒸汽。
从而使沸点增高,得到高于100℃的温度。
导致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三、[实验步骤]
1.称量
2.溶化
3.调PH
4.过滤
5.分装
6.加棉塞
7.包扎
8.灭菌
9.搁置斜面
10.无菌检
11.灭菌
四、[实验报告]
1.实验结果
记录本实验配置培养基的名称、配方、配制过程,并分析其中的碳源、氮源、能量、无机盐及维生素的来源。
2.思考题
1.在配制培养基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为什么?其中关键操作是什么?
2.培养基配好后,为什么必须立即灭菌?如何检查灭菌后的培养基是无菌的?若不能及时灭菌应如何处理?
3.高压蒸汽灭菌时为什么先要将锅内冷空气排尽?灭菌后压力未降到“0”为什么不可开盖?
实验六土壤中细菌的分离纯化
一、[目的要求]
该项实验是我实验室自行设计编排的,其特点是将培养基制备、高压灭菌、平板制作、细菌菌落计数、接种、分离方法等最基础的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引入本科生实验教学中,设计综合了从土壤微生物群落中分离培养细菌的整套实验内容。
通过该项实验可使学生练习观察细菌群体特征的方法,并能对各特征进行正确的区分,了解对群体特征描述中一般语言的使用及其准确性,并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实验原理]
微生物在自然界不是单一纯粹地存在,欲获得所需菌种,必须进行分离、接种、培养。
分离方法很多,主要有平板划线分离、平板倾注法、选择培养基法、单细胞挑选法,接种方法主要有斜面接种、液体浸染接种、穿刺接种、液体接种、点植接种等,可以根据实验
需要分别选用。
微生物培养方法很多,主要有需氧培养、厌氧培养,培养温度不同等。
菌落主要特征包括大小、形状(正面、侧面)、边缘状态、表面状况(湿润、光滑、干燥、粗糙、绉褶)、颜色(菌落本身的颜色和分泌的可溶性色素)、透明程度(不透明、半透明、透明)。
菌落特征与细胞结构密切相关,但也与培养条件、培养成分、生长情况有关。
因此观察菌落特征有一定的缺陷性。
平板培养基含有细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当取自不同来源的样品接种于培养基上,在合宜温度下培养,1-2天内每一菌体即能通过很多次细胞分裂而进行繁殖,形成一个可见的细胞群体的集落,称为菌落。
每一种细菌所形成的菌落都有它自己的特点,例如菌落的大小,表面干燥或湿润、隆起或扁平、粗糙或光滑,边缘整齐或不整齐,菌落透明或半透明或不透明,颜色以及质地疏松或紧密等。
因此,可通过平板培养来检查环境中细菌的数量和类型。
三、[实验步骤]
1.制备土壤稀释液
将采集晾干的土样研碎并过筛,取10g研细的土样装入盛有90ml灭菌水的三角瓶中,混匀,制成土壤悬浮液,稀释度为0.1。
从中取出1ml土壤悬浮液移入装有9ml灭菌水的试管中,摇匀,稀释度为0.01。
再将其分别稀释10和100倍,稀释度分别为0.001和0.0001。
2.涂布平板
从上述四种稀释度的土壤悬浮液中各取1ml,无菌操作分别移入已制备好的燕麦平板培养基表面,用L型玻棒将土壤悬浮液摊平,每个土样设3个重复。
3. 培养
将涂好平板标记,置于28℃恒温培养箱内黑暗培养,48h后记录菌落形成单位(cfu)。
从纯净的菌落边缘挑取少量菌丝移入另一平板培养基上,28℃暗培养至获得纯菌株。
4. 挑菌落
四、[实验报告]
1.实验结果
(1)将你自己的平板记录在表中。
(2)与其他同学所做的结果进行比较。
2.思考题
(1)如果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分离一种对青霉素具有抗性的细菌,你认为该怎么处理?
(2) 为什么熔化后的培养基需冷却45℃左右才能倒平板?
(3)通过本次实验,在防止培养物的污染与防止细菌的扩散方面,你学到些什么?有什么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