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与培训
- 格式:ppt
- 大小:205.00 KB
- 文档页数:21
实验一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实验步骤:(一)伊红美蓝培养基(EMB,用成品,分离大肠杆菌用)每组1瓶,250 ml三角瓶×200 ml培养基。
按成品说明称量、放入搪瓷杯,加水,加热完全溶化,倒入三角瓶,塞棉花塞,牛皮纸封口,包扎,作标记(培养基名称、批次组别、日期,下同),灭菌。
(二)营养琼脂培养基(即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用成品,分离芽孢杆菌用)每组1瓶,250 ml三角瓶×200 ml培养基,方法同上,灭菌。
(三)PDA培养基(即马铃薯蔗糖培养基,分离酵母菌、根霉用)每组1瓶,250 ml三角瓶×200 ml培养基。
培养基配方:马铃薯20%、蔗糖(白砂糖)2%、琼脂 2%,加水至所需体积,pH自然。
配制方法:马铃薯去皮,称量,切成小方块,放入搪瓷杯,加水适量,煮沸20 min,取汁液,补水至所需体积,加入蔗糖(白砂糖),加热溶化,最后加入琼脂(琼脂要预先单独用水浸泡,然后挤干再加入),加热至琼脂完全溶化,分装三角瓶,塞棉花塞,牛皮纸封口,包扎,灭菌。
培养基统一高压蒸汽灭菌(121℃25 min)。
(四)无菌平皿准备(下次实验倒平板用)每组10套,报纸包扎,高压蒸汽灭菌(121℃25 min)后,置干燥箱80℃烘干1 h。
(五)枯草样预处理及预培养(下次实验分离芽孢杆菌用)枯草样预处理:每组1瓶。
100 ml三角瓶+自来水约50 ml,加5%可溶性淀粉,溶解。
枯草若干,剪短,浸入三角瓶水中,牛皮纸封口,包扎,置水浴中煮沸10 min,然后置培养箱30℃预培养3~7 d。
(六)葡萄样(或其它水果)酵母菌预培养(下次实验分离酵母菌用)每组1瓶。
葡萄(或其它水果)适量,捏碎,皮渣与汁液一起放入250 ml 三角瓶(装量1/2~2/3),封口,置培养箱25℃预培养3~7 d,观察自然发酵过程。
实验二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步骤:(一)污水中大肠杆菌的分离(稀释倒平板法)1)用三角瓶取污水样适量。
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技能培训第一部分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技能培训2人/组)4学时,第一次实验(绪言介绍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要求和考核方法;介绍本学期《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内容安排和时间安排。
介绍微生物实验室须知事项,注意生物安全、水电防火安全等。
介绍实验预习报告与实验报告的统一格式和要求。
实验预习报告:标题目的要求原理实验器材操作步骤(含注意事项)预期结果实验报告:标题实验器材实验程序与操作要点结果讨论与体会思考题考核:评分比例:平时考核占60%,期末考核占40%。
平时考核内容包括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各占20%,40%, 40%。
)平时考核登记++++:65,D:60,:,C80B85,:,A:95A90B:,:,:75C70D,E:≤501实验一培养基的配制与无菌器材的准备(9月27日)一、目的要求1、明确培养基的配制原理。
2、通过对基础培养基的配制,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了解灭菌的常用方法及应用对象。
4、学习高压蒸汽灭菌锅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5、学习干热灭菌的操作技术。
6、了解分离培养微生物前的有关准备工作。
二、基本原理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于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它是进行科学研究,生产微生物制品及应用等方面的基础。
由于各类微生物对营养的要求不同,培养目的和检测需要不同,因而培养基的种类很多,要根据培养目的和检测需要不同,选择配制不同的培养基。
高压蒸汽灭菌是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密闭的加压灭菌锅内,通过加热,使灭菌锅隔套间的水沸腾而产生蒸汽。
待水蒸汽急剧地将锅内的冷空气从排气阀中驱尽,然后关闭排气阀,继续加热,此时由于蒸汽不能溢出,而增加了灭菌器内的压力,从而使沸点增高,得到高于100℃的温度。
导致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适用于一般培养基、玻璃器皿、无菌水、金属用具。
一般培养基在121.3℃灭菌20分钟即可。
干热灭菌是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一、引言微生物实验室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和实验的重要场所,为确保实验室的安全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制定和遵守一套严格的操作规程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旨在提供一份详细的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以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和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实验室准备1. 实验室环境要求:实验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系统,确保空气流通,并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实验室内应保持整洁,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
2. 实验室设备准备:实验室应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仪器,如培养箱、显微镜、离心机等。
设备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3. 实验室材料准备:实验室应配备必要的试剂和培养基,确保其质量和有效期。
试剂和培养基的储存应按照规定进行,避免受潮和污染。
三、实验室安全1. 个人防护:进入实验室前,必须穿戴实验服、手套和口罩,并戴上护目镜。
实验服应定期更换和清洗,手套应每次实验后更换。
2. 废物处理:实验产生的废物应按照规定进行分类和处理。
生物废物应经过高温和压力处理,化学废物应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和处置。
3. 灭菌操作:实验室应配备高温高压灭菌器,并按照规定对实验器具、培养基等进行灭菌处理。
实验结束后,必须清洗和消毒实验台和仪器。
四、微生物培养操作1. 培养基准备:根据实验需求,准备适当的培养基。
培养基的配制应按照规定进行,避免污染和误差。
2. 培养物接种:接种前,必须先进行无菌操作,消毒培养器具和工作台。
接种时,要采取无菌技术,避免外界污染。
3. 培养条件控制:根据微生物的生长特性,控制培养的温度、湿度和pH值等条件。
定期观察培养物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培养条件。
五、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1. 实验记录:每次实验都要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使用的试剂和仪器、观察结果等。
记录应准确、清晰,并按照规定进行保存。
2. 数据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可以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图表绘制。
六、事故处理和应急措施1. 实验事故处理:发生实验事故时,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保护人员安全。
实验一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与灭菌一、目的要求1、熟悉微生物实验所需的各种常用器皿名称和规格;2、掌握对各种器皿清洗方法;3、掌握玻璃器皿的干热灭菌操作过程;4、了解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锅的结构、使用方法和操作要点。
二、基本原理为了保证实验顺利进行,要求把实验用器皿清洗干净。
保持灭菌后无菌状态,需要对培养皿、吸管等进行妥善包扎。
试管和三角瓶要做棉塞。
这些工作看来很普通,如操作不当或不按规定要求去做,会导致实验的失败。
因此应看作是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操作。
灭菌是指杀死或消灭一定环境中的所有微生物的营养体,包括芽胞和孢子。
灭菌的方法分物理和化学灭菌法两大类。
本实验主要介绍物理方法的一种,即加热灭菌。
加热灭菌包括湿热和干热灭菌两种。
通过加热使菌体内蛋白质凝固变性,从而达到杀菌目的。
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变性与其自身含水量有关,含水量越高,其凝固所需要的温度越低。
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的杀菌效力比干热大,因为在湿热情况下,菌体吸收水分,使蛋白质易于凝固;同时湿热的穿透力强;湿热的蒸汽有潜热存在,从而增加灭菌效力。
三、实验器材1、吸管,试管,三角瓶,试管刷,棉花,报纸、包扎绳、去污粉等;2、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锅。
四、实验步骤1、玻璃器皿的洗涤清洁的玻璃器皿是实验得到正确结果的先决条件,因此,玻璃器皿的清洗是实验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
1)不能用有腐蚀作用的化学试剂,也不能使用比玻璃硬度大的物品来擦拭玻璃器皿;新的玻璃器皿应用酸性溶液(2%的盐酸溶液)浸泡数小时,再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2)用过的器皿应立即洗涤。
3)强酸,强碱,琼脂等能腐蚀,阻塞管道的物质不能直接倒在洗涤槽内,必须到在废物缸内。
一般的器皿都可用去污粉,肥皂或配成5%的热肥皂水来清洗。
油脂很重的器皿应先将油脂擦去。
沾有煤膏,焦油及树脂一类物质,可用浓硫酸或40% 氢氧化钠或用洗液浸泡;沾有蜡或油漆物,可加热使之熔融后揩去,或用有机溶剂(苯,二甲苯,汽油,丙酮,松节油等)揩去。
第一部分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技能培训第一次实验(4学时,2人/组)绪言介绍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要求和考核方法;介绍本学期《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内容安排和时间安排。
介绍微生物实验室须知事项,注意生物安全、水电防火安全等。
介绍实验预习报告与实验报告的统一格式和要求。
实验预习报告:标题目的要求原理实验器材操作步骤(含注意事项)预期结果实验报告:标题实验器材实验程序与操作要点结果讨论与体会思考题考核:评分比例:平时考核占60%,期末考核占40%。
平时考核内容包括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各占20%, 40%, 40%。
)平时考核登记A+:95,A:90,B+:85,B:80,C+:75,C:70,D+:65,D:60,E:≤50实验一培养基的配制与无菌器材的准备(9月27日)一、目的要求1、明确培养基的配制原理。
2、通过对基础培养基的配制,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了解灭菌的常用方法及应用对象。
4、学习高压蒸汽灭菌锅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5、学习干热灭菌的操作技术。
6、了解分离培养微生物前的有关准备工作。
二、基本原理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于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它是进行科学研究,生产微生物制品及应用等方面的基础。
由于各类微生物对营养的要求不同,培养目的和检测需要不同,因而培养基的种类很多,要根据培养目的和检测需要不同,选择配制不同的培养基。
高压蒸汽灭菌是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密闭的加压灭菌锅内,通过加热,使灭菌锅隔套间的水沸腾而产生蒸汽。
待水蒸汽急剧地将锅内的冷空气从排气阀中驱尽,然后关闭排气阀,继续加热,此时由于蒸汽不能溢出,而增加了灭菌器内的压力,从而使沸点增高,得到高于100℃的温度。
导致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适用于一般培养基、玻璃器皿、无菌水、金属用具。
一般培养基在121.3℃灭菌20分钟即可。
干热灭菌是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一、概念及分类 2.1.3过滤灭菌:使用滤过的方法除去活的或死的微生物的方法,1、概念:属一种机械除菌的方法。
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药物,通常1.1.1微生物:一个形体细小、结构简单、数目繁多的群体,是用于溶液、水、气体。
此外还有一种常用的物理灭菌方法如细菌、真菌、病毒等。
——紫外线灭菌法,适用于物体表面、无菌室的表面及水的1.1.2消毒:指破坏待处理体系中微生物的过程,但消毒过灭菌。
紫外灯管的寿命约2000小时。
程一般对微生物孢子无效,消毒不需要杀体系中所有 2.2化学方法灭菌:常见的方法有环氧乙烷、臭氧、消毒剂灭菌。
微生物,只需要达到预定的处理要求,一般需要将体 2.2.1环氧乙烷灭菌法系中的致病和条件致病的微生物除去或使之丧失活性。
2.2.1.1概念:环氧乙烷灭菌法是利用乙烷气体进行杀菌的方法。
它是一种传统的灭菌方法,应用广泛,适用于不耐热的样1.1.3 灭菌:指使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待处理体系中所有微品、工衣、容器具、设施设备的灭菌。
生物包括微生物的孢子等生态形式都完全除去或使之丧 2.2.1.2主要影响因素a..温度;b.湿度c.气体浓度d.灭菌时间。
失活性的过程,杀灭效果以杀灭芽孢为准。
2.2.1.3注意事项1.2分类 a.安全性:环氧乙烷是易燃易爆物质,明火可以引起燃烧,1.2.1按种属分:病毒、细菌、真菌。
同时由于气体分解还可能引起爆炸。
1.2.2按革兰氏染色反应分:阳性菌、阴性菌。
b.残留问题:环氧乙烷在高浓度时有刺激性臭味和毒性,,但属1.2.3按对氧气的需求分:需氧菌、厌氧菌。
通常所讲的菌检中度毒性一般可以很快挥发,不会在系统内表面残留余毒。
指检验体系中的细菌、霉菌和酵母菌及大肠埃希菌(大 2.2.1.4环氧乙烷混合气体的成分,肠杆菌)。
环氧乙烷:二氧化碳=10~20%:80~90%.2.灭菌的方法:分物理法、化学法。
2.2.2臭氧灭菌法2.1物理法灭菌:常见的如加热、辐射、过滤。
微生物个人培训总结及计划总结: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有幸能够参加一次微生物个人培训课程,通过这次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我收获颇丰。
在这里,我将对我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以及未来的学习计划进行总结。
首先,通过这次培训,我对微生物的基本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学习了微生物的分类、结构、生长特性、代谢途径等基本知识,还学习了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这些知识使我对微生物的重要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微生物学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次,在实验课的实践中,我学习了微生物的培养、染色、鉴定等基本实验操作。
通过实验,我不仅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
在微生物鉴定实验中,我学会了利用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等方法鉴定不同微生物种类,这不仅对我以后的专业研究有帮助,也为我将来从事微生物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我受益匪浅。
老师们在课堂上不仅传授了知识,还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经验和行业前沿信息,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
与同学们的讨论和交流,也让我看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使我对微生物学的学习产生了新的理解。
在未来的学习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深化对微生物学的学习。
首先,我将加强对微生物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不仅要掌握基本概念,还要深入研究微生物的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前沿知识,为将来的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我将积极参与实验室的研究工作,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争取早日独立完成一项微生物研究课题。
另外,我还将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和方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能够适应未来微生物研究的需要。
综上所述,这次微生物个人培训课程使我受益匪浅,不仅扩大了我的知识面,还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未来的学习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争取为微生物学这一学科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个人培训计划:在微生物个人培训课程结束后,我制定了以下个人培训计划,以提高自己的微生物学水平:1. 深入学习微生物的基本理论知识,加强对微生物分类、结构、代谢等方面的学习,同时关注微生物学研究的前沿进展。
微生物室操作规程
《微生物室操作规程》
一、微生物室操作规程的目的
微生物室是进行微生物实验的重要场所,为了保障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制定并严格执行微生物室操作规程是必不可少的。
二、微生物室操作规程的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所有进入微生物室进行操作的人员,包括实验室技术人员、研究人员以及实习生等。
三、微生物室操作规程的要求
1. 进入微生物室前,必须穿戴好实验服、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具,并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
2. 操作前,必须对所需使用的实验器材进行必要的消毒或灭菌处理。
3. 在进行微生物实验时,必须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避免污染。
4. 实验结束后,必须对操作台面、实验器材等进行必要的清洁和消毒处理。
5. 微生物室内严禁食品饮料,严禁随意乱丢杂物。
6. 实验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微生物废弃物的处理要求,确保微生物废弃物不对外泄露。
四、微生物室操作规程的实施
1. 实验室负责人应该对微生物室操作规程进行充分的宣传和培训,并确保所有操作人员能够严格遵守规程。
2. 实验室负责人应定期进行微生物室操作规程的检查和复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3. 实验室负责人应建立微生物室操作规程的记录和档案,并保留一定的时限。
五、微生物室操作规程的违反处理
对于违反微生物室操作规程的人员,实验室负责人应及时进行处罚和教育,严肃处理违规行为,以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和秩序。
六、微生物室操作规程的总结
微生物室操作规程的制定和执行不仅是一项管理工作,更是对实验室安全和实验结果准确性的保障。
只有所有操作人员能够严格遵守规程,才能确保微生物实验的顺利进行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引言:微生物培养是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基础实验技术,通过培养和繁殖微生物可以方便地获取大量的微生物细胞,为微生物学研究、工业生产以及医学诊断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依据。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培养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帮助读者掌握正确的培养技巧并避免常见的操作错误。
概述:微生物培养操作的目的是为了利用适当的营养条件提供给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温度和pH条件,并且维持适当的氧含量和无菌状态。
在进行微生物培养实验前,需要准备培养基、无菌工具和培养设备,并熟悉培养操作的基本原理和注意事项。
正文:一、选择合适的培养基1.了解微生物的营养需求:不同的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如碳源、氮源、微量元素等。
了解微生物的营养需求是选择合适的培养基的前提。
2.选择适当的培养基类型:常见的培养基类型包括富养基、平衡盐基和选择性培养基等。
根据实验目的和微生物特性选择合适的培养基类型。
3.调整培养基的pH值:对于不同的微生物,其最适生长的pH 值有所差异。
在制备培养基时,需调整pH值到适宜范围。
4.添加适量的固化剂:常用的固化剂有琼脂、洋菜粉等,添加适量的固化剂有助于培养基的凝胶化。
5.培养基的无菌处理:制备好的培养基需要高温高压灭菌,以确保培养基的无菌状态。
二、准备培养设备和无菌工具1.烧杀法灭菌无菌器具:包括试管、烧杀针、培养皿等容器,在进行培养前,需要将这些容器进行高温高压灭菌处理,以确保其无菌。
2.使用无菌技术:在进行微生物培养操作时,需要掌握无菌技术,如洗手消毒、穿戴无菌手套、操作台面无菌处理等,以避免污染。
三、培养操作步骤1.取出无菌培养基:在无菌条件下,将培养基倒入无菌容器中,如试管、培养皿等。
2.加入适量的微生物菌液:从已经纯化和鉴定的微生物菌液中取出适量的菌液,通过吸管、针头等无菌工具加入到培养基中。
3.均匀混合微生物菌液和培养基:使用无菌技术将微生物菌液和培养基充分均匀混合,以保证微生物的均匀分布。
4.完成培养器具的封闭:将加入微生物菌液的培养器具盖好,并用无菌膜或橡皮塞封口,防止外界细菌的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