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中国文化概观》课程考核册作业讲评答案(1-3)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部分答案《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作业讲评(1)一、名词解释1.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送人郑樵的主张。
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 。
二、简答题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文化具有复杂的含义,以致许多文化研究者们感到无从下手。
为了研究的便利,人们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文化。
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说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
2.简述汉语的特点。
(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3)语法方面,主要的特点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
(1)讲究对称,这是汉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而四字格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
(2)数字上的对偶和结构上的对称,还有音律上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相间。
(3)汉民族的言语习惯,四字格是汉语言语习惯之一,从原始歌谣到《诗经》再到秦汉散文,大多都采用四字格的形式表达。
中国文化概观作业11、结合教材,阐述人群交流、文化碰撞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
(一)中国文化形成后,经过先秦的发展,到汉代忆日臻成熟,汉唐之际中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并达到顶峰。
中国人已从自家的小田园中抬起头,把目光转向一个更为广大的外部世界,并动手拆开篱笆,打破箫墙,与周边民族进行文化交流。
这种交流具有两种不同的范畴。
一是华夏文化,即最初发源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文化,在中国领土范围内,由内向外进行单向辐射性传播,文化交流的另一个更为广泛的范畴是中会文明对其疆域以外的国家进区域性有限的文明辐射。
因环绕中的诸民族文化相对落后他们无论在生产技术还是文化上,均视封建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华帝国为楷模。
但是,游民民族的侵扰、印度佛教文化及近现代西方文明的传入曾经几度打破贯常的均衡。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人民脚下这片特殊的土壤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华大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基础。
文化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历代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灿烂的物质文明成果,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中国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华民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而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
这一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面貌及其特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试从西北、南方、中原等不同的地域视角,阐述众人群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产生的作用。
答:(一)做为地理概念的“西北地区”指“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是中国三大自然地理区划之一。
这里的所谓西北文化一带的文化有两个最大的特点:其一,“关中”曾两度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中民;其二,在大西北长期以来所体现的民族冲突而导致的民族交融。
(二)自然地理概念中的南方,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东临东海,南临南海。
荆楚文化辉映是长江流域传达室统文化教育的主体和化表,客观存在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南北辉映,共同成都市华夏文明的历史摇篮。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国家开放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形考作业11.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是()。
A. 楚辞B. 《易经》C. 《诗经》D. 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2.夏商周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有()。
A. 创造了甲骨文与金文B. 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政治结构的形成C. 初步形成传统伦理道德思想D.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3.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其所谓“玄”主要是源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语出自()A. 《老子》B. 《庄子》C. 《论语》D. 《周易》4.()属于唐代官修史书。
A. 《史通》B. 《通典》C. 《晋书》D. 《隋书》5.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A. 西汉时期B. 两汉之际C. 秦汉之际D. 先秦时期6.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既相互联系、内在贯通,又相互区别、各有其旨趣。
(√)7.中国传统人本主义坚持“民为贵”的民本主义精神。
(√)8.李白的著名诗篇有()。
A. 《丽人行》B. 《将进酒》C. 《蜀道难》D. 《梦游天姥吟留别》9.安史之乱造成文化的南移,其结果是()A. 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为文化南移埋下伏笔B. 南方成为政治中心C. 南方文化远远超过北方D. 南方经济与北方经济持平10.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是()。
A.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B. 儒学的繁荣C. 道教的完善与佛教的传播D. 玄学的兴起11.“心性本觉”是()佛教的思想A. 中国B. 印度C. 南亚D. 西藏12.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神之间,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现世的人伦生活,而将宗教和鬼神信仰置于其后,神本主义始终未居主导地位。
(√)13.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我们认为可取的科学态度应该是()A.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对待现实和未来B. 像民粹主义者那样,死守着传统不放C. 像民族虚无主义者那样全面倒向西方D. 学习西方但不脱传统底色,取狭隘的民族态度14.对于“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A. “和”与模棱两可一样,是消极的B. “和”不利于文化特质的保存C. “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D. “和”也是不同,就是要求别人同己15.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A. 黄金时代B. 鼎盛时代C. 轴心时代D. 蜕变时代16.“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其后来的引申意义有()。
中国文化概观任务(有答案)一、多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
)1. 墨子的哲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B.C.D.A. 兼相爱、交相利政治观B. 取名予实与言立必议认识论C. 天志、明鬼的宗教观D. 性三品的人性论2. 著名学者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指出,五千年来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A. 温暖期B. 寒暖交错期C. 方志时期D. 仪器观测期3. 长江中游文化区的代表性文化有:()A. 大溪文化B. 屈家岭文化C. 河姆渡文化D. 湖北龙山文化4. 春秋战国时期是早期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而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当属:()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纵横家5. 孔子的哲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 知天命与畏天命的天命论B. 生知和学知的认识论C. 克己复礼的伦理观D. 人性善的伦理观6. 生荒农作制又称为:()A. “锄耕农业”B. “刀耕农业”C. “火耕农业”D. “刀耕火种农业”7. 史称的“三晋”是:()A. 韩B. 赵C. 魏D. 吴8. 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约4万至1万年前)的人类代表有:()A. 山顶洞人B. 河套人C. 哈尔滨人D. 柳江人9. 两宋时期史学领域的代表作有:()A. 《资治通鉴》B. 《通鉴纪事本末》C.《文献通考》D. 《史通》10. 秦汉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其主要特征有:()A. 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模式的基本形成B. 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C.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D. 在意识形态领域,天命神权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的产生11. 秦有大批的非秦籍人士进入秦国的上层进行决策,如:()A. 商鞅B. 张仪C. 吕不韦D. 李斯12. 中国传统文化雏形形成主要标志是:()A. 创造了独具特色文字——甲骨文与金文,以及辉煌的青铜文化艺术B. 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政治结构的形成C. 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初步形成D. 在意识形态领域,天命神权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的产生13.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产生于宋代的是:()A. 造纸术B. 指南针C. 印刷术D. 火药14. 玄学的产生是西汉到魏晋思想领域的重要变化,玄学崇信:()A. 《老子》B. 《庄子》C. 《易经》D. 《论衡》15. 孟子的哲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B.C.A. 以德服人的仁政学说B. 人性善的伦理观C. 尽心、知性、知天命的宇宙观D. 执中两用的方法论16. 下面属于文学史上被称为“三言二拍”的作品有:()A. 《醒世恒言》B. 《喻世明言》C.《拍案惊奇》D. 《聊斋志异》17. 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是:()A. 三国传B. 水浒传C. 西游记D. 红楼梦18.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 天地人主一的政治观B. 天人合一的天人感应论C. 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宇宙观D. 以名证实的认识论E. 执中两用的方法论19. 山东地理环境优越,位于黄河下游,中依五大名山之首的泰山,北西南分别为:()A. 华北平原B. 豫东平原C. 成都平原D. 江淮平原20. 黄河中游文化区代表性文化有:()A. 仰韶文化B. 河南龙山文化C. 青莲岗文化D. 大渡口文化二、判断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电大天堂【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电大天堂【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一次作业一、填空题1、以巫史为主要载体的文化为神本文化,人本文化的载体是士。
2、诸子之中,“显学”主要有儒家和墨家二家。
3、人本文化成熟最初的表现,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4、先秦"百家争鸣"中,百家思想虽然各异,但他们共同的学术之源是六经。
5、在儒学中,作为天人共通契合点的是“以德陪天”。
6、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是仁。
7、与唐宋文化相比,汉代文化最突出的表现是浑厚。
8、玄文化乃是士文化的一种表现。
9、从某种意义上讲,封建宗法社会的结构形态,正是儒内法统治术的必然产物。
10、从文化形态上讲,隐逸文化是主体个性自由的产物。
二、单项选择题1、古代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转变,有几方面的表现。
下面所列有一个不是这一转变的表现,它是:(A)A从铁器的出现可以看出B从卜筮的方法可以看出C从周人重"德"的风尚可以看出D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
2、战国时期,我国士文化首度崛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属于这种原因是(D)A当时的经济基础出现了大的变化。
B教育从巫那里下放,出现了私学。
C当时诸侯为求富国强兵,纷纷延纳贤士。
D征伐战争使得原来的奴隶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士。
3、先秦文化终至统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C)A诸子学术逐渐消亡B秦始皇统一了文字C政治上的大一统D汉武帝独尊儒术4、道教的出现是在(D)A先秦时期B秦汉之际C西汉时期D两汉之际5、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D)A先秦时期B秦汉之际C西汉时期D两汉之际6、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其所谓"玄"主要是源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语出自(B)A《论语》B《老子》C《庄子》D《周易》7、唐代寒士崛起在制度文化上的保证是(B)A太宗对道教的崇奉D科举制的实施C武则天的圆融三教D韩愈的排佛8、唐代吸收外来文化最集中的地方是(D)A敦煌B洛阳C河北D长安9、唐代文化高度发达,代表性的种类也很多,下面所列不能代表唐代文化的是(B)A诗歌B钟鼎C书法D舞蹈10、"心性本觉"是(C)佛教的思想A印度B西藏C中国D南亚11、我国历史上文化南移经过了几个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是(B)A战国时期楚文化的兴起B唐代的"安史之乱"C永嘉之乱D靖康之难12、宋型文化格调雅,神韵超然体现在(D)A宋画的淡远B宋诗的浅易C宋词的俚俗D宋文纡徐委备13、元朝灭亡南宋,导致了(C)A东部文化的西移B西部文化的东移C江南文化的大量北移D北方文化的南移14、体现元杂剧抒情性特征的手段是(A)A唱B念C做D打15、与宋代绘画相比,元代绘画显示出的特征是(B)A更加浓墨重彩B更重意趣与心境C更显富丽堂皇D以人物素描为主16、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C)A轴心时代B黄金时代C蜕变时代D鼎盛时代17、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对西学的态度出现差异,其中较为科学的是(B)A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全面接受B以方以智为代表主张以冷静的态度对待西学,吸取优点弃其伪妄C以儒学为本兼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D只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18、安史之乱造成文化的南移,其结果是(A)A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为文化南移埋下伏笔B南方经济与北方经济持平C南方成为政治中心D南方文化远远超过北方19、《四库全书》的修订是有深层的历史背景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B)A清王室急于向历史学习,以便掌握汉人的统治之术B由明入清的知识分子有反清言论,借修书以毁书C用修书的办法表示清统治者已经完全汉化D为了跟明代的《永乐大典》比较,显示清廷的强大20、在崇实尚性的思想大潮影响下,清代学术思想表现出对宋代以来的性理之学的怀疑,在学术思想上呈现出(A)A汉代朴学的倾向B明代王阳明心学倾向C佛学化的倾向D道教化的的倾向三、简答题1、龙的形象说明了什么?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龙并不是什么神奇的东西,而是各部落初民原始图腾的混合物。
电大《中国文化概观》形考作业指导1一、填空题:20%1、世界最古老的四大文明即、、、。
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
P12、我国处于北纬40度至42度之间的北方区域,是-文化和文化的“接触地带”。
农耕文化、草原文化。
P23、史学家蒙文通将传说时代的部落分为、、等三个不同的集团,而史学家徐旭升则分为三大人群:他们是、、。
江汉民族、河洛民族、海岱民族、华人群、东夷人群、苗蛮人群。
P54、新石器时代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段,即时期、时期和时期。
仰韶文化以前、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P455、人类文明的发展,存在着层次的分别。
第一层次的文明是古巴比伦、中国、印度、埃及的古老文明,第二层次的文明是以地中海世界的为代表,第三层次的文明是古罗马世界解体后出现的,第四层次的文明是以美国为代表的。
古希腊、罗马文明,欧洲文明,北美洲文明。
P696、西周文化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文明价值在于对中华民族的作用。
“礼乐”、教化。
P76二、判断题:10%()1、古代文明产生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群交融、碰撞的结果。
P1()2、因地理条件的关系,中华文明在很长的时间里是独立发展的。
P2()3、中华民族的形成其实就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形成。
P6()4、远古时期青藏高原的生存环境要比现在优越,那里孕育过灿烂的文化,如河姆渡文化。
P7()5、文明在中国的最早突破是在长江流域实现的。
P6()6、中国文化的发展大势是由东南向西北推进,这样的趋势实际是政治、经济、文化曲折发展的反映。
P16()7、中国从夏代就进入了有阶级的时代,或者说是进入“国家”时代。
P64()8、大蒐礼是一个在饮食活动中传达某些文明取向的隆重而普通的礼仪。
P83()9、古希腊、罗马的显著特征是阶级意识发达,而西周时期社会的主导意识是宗亲意识,没有明确的阶级意识。
P72-73()10、周礼对古代中原各国具有“人文化成”的作用,而对边远的邦国,化导的意义不大。
P97三、名词解释:20%1、文化:文化即人文化成,是自然的人化或人类化。
中国文化概观作业11、结合教材,阐述人群交流、文化碰撞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
2、试从西北、南方、中原等不同的地域视角,阐述众人群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产生的作用。
3、简述南北朝以前,中国文化在东、西不同地域中往复增长的概貌。
4、简述魏晋以后在中国文化由北向南的推进过和中出现的交相辉映的“一圆”和“一条直线”的历史大景观。
5、结合教材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谈谈你对北、南两大地域不同的历史文化精神的理解6、结合教材,简析气候及农作物待秫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作用。
7、结合教材,谈谈你结“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和一元突破”的理解。
8、简述分封制的概念内涵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价值。
9、结合教材,简要评析以“旧邦维新”为本质特征的西周文明路径在人类文明之路中的独特性。
10、试结合古希腊、罗马社会的特征,对比分析中国从原始部族走向国家时代的独特之处。
11、周礼体系庞大,子目繁多。
试结合教材,择其大端加以简述。
中国文化概观作业21、从个体自身修养、个体与他人交往两个方面,简述《礼记。
曲礼》对成为有教养的“文明人所作的细致规范。
2、结合教材,谈谈周礼对中原、楚吴等不同的域的人群所产生的化导群伦的作用。
3、简术国人的概念内涵及其政治表现4、结合教材,试简析在历史的进程中国人所呈现的历史品格的复杂性5、结合教材,简述商鞅变法对民众的多方面控制。
6、简述在几千历史进程中,中国民从的各种反叛方式7、简述先秦时期人群在文化上的若干共同价值取向。
8、简述孔子“仁”道的内涵9、简述儒家教化论的基本内涵10、结合教材,简析孔、孟、荀诸子在人性善、恶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11、简述道家思想的两大渊源。
中国文化概观作业31、道家“无为”、“自为”、“无不为”等思想的内涵2、结合教材,简析《管子》中“轻重”治国理念的内涵及意义。
3、简术孔子的“君子”理想的内涵。
4、简述孟子的“大丈夫人生”的内涵。
5、简述《老子》中的智慧人生内涵。
国家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电大《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任务1及3网考题库答案形考任务11 .《桃花扇》是一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历史悲剧。
【正确答案】正确2 .唐代教育机构中的“二馆”是指,崇文馆和广文馆。
【正确答案】错误3 .“长幼尊卑、家族传承”等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
【正确答案】错误4 .“三言两拍”中的“两拍”是指《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正确答案】正确5 .《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正确答案】错误6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主张为政以德、复礼、举贤,“仁”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
【正确答案】正确7 .《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收录了春秋中叶时期的诗作305篇。
【正确答案】错误8 .《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正确答案】正确9 .北朝乐府,多反映人民生活,朴素刚健。
如“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正确答案】错误10 .以下关于“南北朝乐府”的说法正确的有O?【正确答案】南朝乐府,以情歌为主,清丽婉媚【正确答案】北朝乐府,多反映人民生活,朴素刚健11 .下列选项中属于司马谈“六家”的有()?【正确答案】名【正确答案】法12 .下列符合道家思想的有O?【正确答案】无为【正确答案】顺应自然规律【正确答案】回归朴索纯真【正确答案】注重人的生命价值1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两个著名的文学团体是O?【正确答窠】建安七子【正确答案】竹林七贤14 .“明代四大奇书”包括()?【正确答案】《三国演义》【正确答案】《水浒传》【正确答案】《西游记》【正确答案】《金瓶梅》15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在()【正确答案】稳定性【正确答案】封闭性16 .“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是O?【正确答案】陆九渊【正确答案】王阳明17 .被誉为唐代“小李杜”的是?【正确答案】李商隐【正确答案】杜牧18 .以下属于“上古”时期的包括O?【正确答案】新石器时代19 .“乐府双璧”是指?【正确答案】《孔雀东南飞》【正确答案】《木兰诗》20 .礼乐制度是()文化的集中体现。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文化概观》期末题库及答案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文化概观》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中国文化概观》题库及答案一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远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是____,另一方面是____,后者作用更为深远。
2.中国两千多年的选拔贤才经历了汉代的____制度和隋唐以后的____制度。
3.大同、________、_____,是中国文化中多家共有的观念和倾向,可以称为“普遍性观念”。
4.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盖文章者,____,____。
”,可见“文章”在中国古代文人心目的重要地位。
5.洋务运动的领导者前期在中央是奕沂,在地方是____-,后期则是以____为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每小题答题不要超过300字)6.简述“轻重”之术的文化史意义。
7.简述历史经验对王朝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
三、分析论述题(第8小题必选.9、10两题任选一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每小题答题不要超过500字)8.结合中国两千年的王朝政治,谈谈你对“文治政府”的认识和理解。
9.结合文学作品,谈谈你对“儒家思想与中国文学的道德追求”这一命题的理解。
10.结合文学作品,谈谈你对“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学的艺术精神”这一命题的理解。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开卷)(供参考)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战争宗教2.察举科举3.天下天人合一4.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5.李鸿章张之洞二、筒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每小题答题不要超过300字)6.简述“轻重”之术的文化史意义。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作业1-4参考答案形考作业一说明:参考题目与实际测试题目顺序可能有变化.1、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我们认为可取的科学态度应该是(C)A. 像民粹主义者那样,死守着传统不放B. 像民族虚无主义者那样全面倒向西方C.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对待现实和未来D. 学习西方但不脱传统底色,取狭隘的民族态度2、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是()。
A. 《易经》B. 《诗经》C. 楚辞D. 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3、“心性本觉”是(C)佛教的思想A. 南亚B. 印度C. 中国D. 西藏4、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A)A. 蜕变时代B. 鼎盛时代C. 黄金时代D. 轴心时代5、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C)A. 秦汉之际B. 西汉时期C. 两汉之际D. 先秦时期6、明代至清代中期(1840年前)的图书典籍主要有()。
A. 《永乐大典》B. 《本草纲目》C. 《康熙字典》D. 《四库全书》7、李白的著名诗篇有()。
A. 《梦游天姥吟留别》B. 《将进酒》C. 《丽人行》D. 《蜀道难》8、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既相互联系、内在贯通,又相互区别、各有其旨趣。
(√)9、宋型文化格调雅,神韵超然体现在(B)A. 宋诗的浅易B. 宋文纡徐委备C. 宋画的淡远D. 宋词的俚俗10、地球上的一切地形中国几乎都有,但以山岭为标志。
(╳)11、安史之乱造成文化的南移,其结果是(C)A. 南方文化远远超过北方B. 南方经济与北方经济持平C. 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为文化南移埋下伏笔D. 南方成为政治中心12、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神之间,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现世的人伦生活,而将宗教和鬼神信仰置于其后,神本主义始终未居主导地位。
(√)13、宋代最突出的科技成果是()的发明。
A. 造纸术B. 指南针C. 火药武器D. 印刷术14、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是()。
A. 儒学的繁荣B. 道教的完善与佛教的传播C. 玄学的兴起D.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15、对于“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D)A. “和”也是不同,就是要求别人同己B. “和”不利于文化特质的保存C. “和”与模棱两可一样,是消极的D. “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16、中国传统人本主义坚持“民为贵”的民本主义精神。
《中国文化概观》平时作业(1一、判断题(每题 1分,共 20分1、“文明”与“文化”是两个概念,既相互联系又存有区别。
(√2、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成果,表现为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内容。
(√3、目前学术界一般接受从物质、精神两个层面对文化分类。
(×4、地球上的一切地形中国几乎都有,但以山岭为标志。
(×5、宗谱, 又称祠堂, 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 被视为宗族的象征。
(√6、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炎帝和黄帝即为先秦时代的历史人物。
(×7、法家学派的先驱为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
(√8、作为兵学鼻祖的孙子以自然天论为前提。
(√9、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既相互联系、内在贯通, 又相互区别、各有其旨趣。
(√ 10、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有机的价值体系,是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创造力的反映。
(√11、“天人合一”源于奴隶社会的需要。
(×12、董仲舒认为“天” 的性质“与地无异” , 是无意志、无目的、无人格的自然物体。
(× 13、佛、儒分歧的焦点就是生死问题,儒家重生轻死;佛家重死轻生,以神不灭论为其理论根本。
(√14、中国传统人本主义坚持“民为贵”的民本主义精神。
(√15、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神之间, 坚持以人为本, 重视现世的人伦生活, 而将宗教和鬼神信仰置于其后,神本主义始终未居主导地位。
(√16、中国文化具有贵和尚中的精神。
“中”是把众多矛盾的事物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17、西方文化强调通过斗争来解决矛盾,中国文化则主张通过调和来化解矛盾。
(√ 18、所谓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 19、董仲舒“君权神授”的理既维护了君主的权利也制约了君主的胡作非为。
(√ 20、宋明理学自宋代兴起后, 在政治思想领域占有统治地位, 封建礼教所鼓吹的“三纲五常” 成了人们的基本规范。
述中国传统道德规范重义轻利的主要内容;3.试论道教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可谓当时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组织最为完备、影响最;4.齐国的;5.秦代,基于法家思想,“;点,其结果出现了取缔私学,乃至焚书坑儒的阴暗面;7.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五经博士》为教师,进行专经教学,其教学形式以自;为主,;辅之以个别指导,学习生活比较自由;建立了比述中国传统道德规范重义轻利的主要内容。
12.简述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13.简述佛教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文学的影响。
14.中国传统法文化重教化、慎刑罚的人文关怀表现在哪些方面?15.儒家思想对我国传统法文化的影响有哪些?16.我国封建正统法文化的基本思想内容是什么?五、论述题(从下列参考题中选作 2 题) 1.根据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内容,联系社会及个人实际,谈谈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试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价值。
试论道教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4.试论佛教对中国民俗的影响。
5.董仲舒在我国封建传统法文化形成过程中起了哪些作用? 6.试论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质。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本、专科)作业3 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30 分)1.夏、商两代,最早的教育机构——庠、形成并发展起来。
2.西周在继承夏商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
学在官府“其主要特点是: 3. 孔门私学稷下学宫政教合一、官师不分。
”的教育体制已经形成,序、学等形成。
自周王朝开始,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可谓当时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组织最为完备、影响最为深远的私学。
是战国各家私学的汇集地。
依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成为秦代教育制度的基本出发齐国的秦代,基于法家思想,“点,其结果出现了取缔私学,乃至焚书坑儒的阴暗面。
6.汉初以道家思想为主导,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恢复了社会经济和生活秩序。
,使儒家经典成为封建王朝的官方学术和教育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体内容。
电大中国文化概观答案【篇一:电大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答案】s=txt>一、填空题1.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间断的优秀文化。
2.“文化”是___中国_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至迟可追溯到_西汉。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_纹理__。
“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__《_易._贲卦._象传》。
3.所谓“广义文化”,即人类社会创造的_物质文明_____与__精神文明__的总和。
4.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5.远古至夏朝建立(公元前21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阶段,_______夏商西周时期_______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与融合期,隋唐五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时期。
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时期,明至清代中期(1840年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暮总结期。
6.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区域。
7.以黄河中下游两大文化区为主干的中华新石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渊源。
8.中国传统文化雏形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其一,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字,其二,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政治结构的形成,其三,初步形成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其四,在意识形态领域,天命神权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产生。
9.儒家发展了“周礼” 的伦理道德思想。
孔子提出以“ 仁”为核心的政治思想,认为体现“ 仁”的制度和行为准则是“礼”,主张“克己复礼”,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道德。
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挥和完善,提出五伦说说以及“仁义礼智” 四德说。
10.董仲舒提出“新儒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本框架,以“ 君权神授”为基本理论,将阴阳五行学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理思想的父权、神权和君权三位一体化,从而建立起“ 三纲”、“ 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和“ 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以及“ 天不变,道也不变”的宇宙观,以论证“王道之三纲”的永恒性。
【贵州电大】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中国文化概观03-0001标准答
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中国文化概观03-0001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形成性测评系统课程代码:5205350 参考资料中国文化概观03-0001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共8题,共40分)
1.(5分)
中国古代的仕官文化虽然一度表现了其先进性,但最终却显得落后了,而且还有许多负面效应,下面所列不属于仕官文化负面效应的有()
A、不利于国家的强大
B、不利于封建制度的稳定
C、不利于政治家的培养
D、不利于法制的建设与完善
参考答案:B
2.(5分)
《老子》道家学术的后继者是黄老之学,黄老学派应是形成于春秋之际的()。
A、楚国
B、燕国
C、齐国
D、鲁国
参考答案:C
3.(5分)
盛唐诗坛中被称为“诗圣”的是( )
A、李白
B、白居易
C、杜甫
D、王昌龄
参考答案:C
4.(5分)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药学百科全书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脉经》
D、《素问》
参考答案:B
5.(5分)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主要特征是( )
A、偏重道德
B、偏重知识
C、偏重艺术。
《中国文化概观》课程作业讲评(1)一、名词解释1.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送人郑樵的主张。
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
二、简答题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文化具有复杂的含义,以致许多文化研究者们感到无从下手。
为了研究的便利,人们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文化。
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说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
2.简述汉语的特点。
(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3)语法方面,主要的特点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
(1)讲究对称,这是汉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而四字格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
(2)数字上的对偶和结构上的对称,还有音律上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相间。
(3)汉民族的言语习惯,四字格是汉语言语习惯之一,从原始歌谣到《诗经》再到秦汉散文,大多都采用四字格的形式表达。
三、论述题1.请简要论述文化的特性。
(1)普遍性人是以社会化形式存在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化产物,是人类长期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2)时代性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进行的,因此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色彩。
(3)地域性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自然就具有地域的特点。
(4)民族性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2.简要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1)语言是文化的基石。
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2)语言记录并保存文化。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同社会有密切关系。
(3)文化影响语言的发展。
语言和文化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语言能够记录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
同时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发展影响语言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作业讲评(2)一、解释:1、礼:P38 ;2、吉礼;P44 ;3、嘉礼:P60 ;4、三论学:P 79 ;4;律学:是研究律制构成与应用的科学。
二、简答题1.简述“三礼”的主要内容。
《周礼》、《仪礼》、《礼记》被后世合称为“三礼”。
《周礼》主要内容为周王室的管制和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制度。
《仪礼》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冠、昏、丧、燕等礼仪制度。
《礼记》是对《仪礼》进行解释说明的儒家思想资料汇编,为战国至秦汉年间的儒家学者所作,作者主要为孔子的学生,各篇形成时间不一。
2.简述10世纪后半期,新兴的佛教具有哪些特点。
(1)它逐渐成为抗拒伊斯兰教、稳定封建统治的支柱;(2)权贵进入僧侣阶层,为后来全藏的“政教合一”体制奠定了基础。
3.简述全真教鼎盛期的表现。
(1)道门兴旺、门徒众多,多知名道士。
如丘处机弟子尹志平、李志常等,都曾经是全真教的掌门人。
(2)修建了大批的宫观。
以燕京为中心,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山东、甘肃等地,都建有全真教的宫观。
(3)大约花费了6—8年的时间,重修金代编纂的《大金玄都宝藏》。
这是全真教以一派之力来进行的,在道教史上是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显示了全真教当时的实力。
三、论述题:1、简要论述全真教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
P962、中国回族是怎样形成的?P101四、分析题1.为什么宋徽宗即位后,是北宋第二个崇道的高潮。
(1)托称“天神下降”而兴道。
宋徽宗以道教教主自居,道教几成国教。
(2)大兴宫观。
先后修建了长生宫、玉清、阳宫等,继唐代之后,宫观又盛极一时。
(3)为神仙人物加封赐号,仿照朝廷官吏的品秩,设立道官道职。
(4)提倡学习道经,并设立道学制度和道学博士。
(5)编修道教历史,访求道经和编修《道藏》。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作业讲评(3)一、解释:1、左传P 106 ;2、画像石P145 ;3、吴门四家P160;4、清初‘四僧’163 ;5、燕乐:P201二、简答题1.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
魏晋南北朝集中出现了一批专谈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于是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阶段。
志怪小说的兴盛,是受了民间巫风、道教及佛教的刺激。
现存志怪小说中,干宝的《搜神记》是保存最多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它的内容,大部分只是简略记录各种神仙、方术、灵异等事迹,在虚幻的形态中反映了人们的现实关系和思想感情。
“志人”这个名目,为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所设立,与“志怪”相对而言。
其代表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内容主要记述自东汉至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行。
文字简洁隽永,笔调含蓄委婉。
寥寥几笔,却能表现出相当生动的人物形象。
2、简述“唐宋派”的核心文学理论。
唐宋派:中国明代中叶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
该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因为拟古主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使当时的文学作品渐渐流于仿古、抄袭。
他们主张的“胸臆”、“心源”,指的是道学家的内心世界。
茅坤说:“世之文章家当于六籍中求其重心者之至而深于其道,然后从而发之为文。
”(《复陈五岳方伯书》)可见他们把道看成是文的源泉,道盛则文盛。
这种观点束缚了创作。
同时也削弱着他们文学主张的影响力,唐宋派基于自身弱点,虽也指出了复古派的毛病,却始终未能根本改变文坛局面。
唯其散文创作对后世较有影响,如清代“桐城派”即继承了它的传统。
3、分析秦汉雕塑艺术的特点。
中国传统雕塑与其他艺术样式相比较,作品实物,尤其是中古以前的作品实物存留数量较多,然而有关的理论资料却极为稀少,缺乏自觉的理论总结。
尽管如此,中国传统雕塑仍然在漫漫的历史长路上树立了一座又一座巍峨的艺术丰碑。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朝是凭借武力征伐而建立起来的统一帝国。
崇尚力量,崇尚阳刚之美的大气磅礴的时代精神,孕育出了伟大的雕塑杰作。
汉代依然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期,时代主弦上奏出的依然是开拓进取、建功立业的基调。
“代的艺术精神来源于以秦楚两种文化为主体的融合。
”热烈、高亢、丰满、刚健、朴拙、率真,是其突出的特征。
在雕塑领域,石刻与陶塑齐头并进,而铜雕亦有佳作。
大型石刻作品诞生于西汉前期,意味着对石料的艺术把握出现了重要的飞跃。
陕西兴平霍去病石刻,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
秦汉艺术的社会文化背景,秦汉艺术显出了伟大的气魄,是一种胸怀之大,力量之大,气魄之大,趣味之大。
汉人贾谊形容秦的抱负: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
秦汉艺术的这种大气魄,来源于和勃发于一种文化的新现状和新结构之中。
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新统一的现实力量二、与前所未有的巨大现实力量共生的是一种容纳万有的想象心灵三、汉代宇宙观的核心:阴阳五行思想.不晓得是在哪里看的,额..能用上不..三、论述题1.简要论述《桃花扇》的主要内容。
《桃花扇》以复社(东林党后身)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南明弘光王朝由建立到覆灭的动荡而短暂的历史,从而也就写出了明王朝最后的崩溃。
《桃花扇》表现了危难动荡的特殊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图景,抒发了巨大的历史变化在人们心中引起的深深的感概。
全剧弥漫着悲凉与幻灭之感。
2、简述山水画的兴起与山水画理论的关系。
P149四、分析题1.请分析《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
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诗歌名篇,全诗从月生写到月落,从春潮着笔而以情溢于海作结,时空的跳跃空灵飞动,展现出一派鲜丽华美而又澄澈透明的景观,全诗洋溢着浓郁的青春气息,形成极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
自此以后,这些富有青春旋律的诗篇就如潮水般涌来,成为唐诗的鲜明特色之一。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
此诗乃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
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作业讲评(4)一、解释:1、亲亲P217 2、尊尊P217 3、长长P217 4、贵和尚中P260;5、以人为本:P261二、简答题1.简述夏商西周法律思想的发展线索。
夏商西周法律思想的发展有两条主要线索:一是神权法思想的发展,形成于夏,极盛于商,发展与西周。
二是宗法礼治思想的发展,形成于夏商,完备于西周。
夏、商、周的法律是奴隶制法律,以习惯法为主,礼刑并用。
它体现了王权与族权的统一,渗透了神权思想。
2.简述以礼作为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
(1)主张“正名”,以法律严格维护“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
(2)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即制礼作乐的权力应归天子。
(3)主张“父子相隐”,即父子之间应互相隐瞒犯罪,不应相互告发。
(4)反对“铸刑鼎”,反对乱立法和立乱法,反对不符合礼治的法令,主张“为国以礼”,用礼来指导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