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5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什么关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系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师傅,他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同时他也是一名唯心主义者,奠定了西方唯心主义的发展。
他为后世留下了经典的柏拉图式性爱,即强调精神恋爱,而不要追求肉体的享受,这与当代很多人的爱情是截然不同的,但他却道出了爱情的真谛。
不止于此,柏拉图对于哲学的研究也对数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他的数学哲学观点发展到现在的“实在主义”,被称为现代柏拉图主义。
亚里士多德尽管是柏拉图的学生,受教于柏拉图,因此他有好多观点都是继承了柏拉图的观点。
但也正如亚里士多德自己所说:我尊重的我的老师,但我更尊重真理。
与老师的唯心主义不同,亚里士多德更强调客观唯物论,他认为物质是事物的本原。
在很多问题上,他的想法与柏拉图都是大相径庭。
这些差距由于柏拉图是贵族出生,他的思想中有很多理想化的东西,很多都不是很切合实际。
但亚里士多德长期生活在底层,深知百姓疾苦,更倾向于务实的思想,是自己老师思想的一种进步。
尽管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对西方哲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孔子与柏拉图关系孔子与柏拉图,分别是中西方历史上顶尖的思想家、教育家,引领着各自国家的文化发展。
相差一个世纪,隔着东西方本源性差异,令人费解的是,孔子与柏拉图居然有许多共同点。
首先从经历来说,两人早期都是满怀信心想从政。
孔子花了十多年,列国周游,过程中碰壁无数,如同千里马主动去寻伯乐;柏拉图也在欧洲、北非走了个来回,希望有一位君王能助自己实现满腔的政治抱负。
但结果是双双受挫。
然后就不约而同想到通过教育传播思想。
孔子与柏拉图在教育上都有开创性的贡献。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位开办私塾的老师,他教授诗书礼乐,提出著名的“仁”的思想。
柏拉图创建学院,名叫“阿卡德米”,主要传授数学几何天文等知识。
用现代的话来比较,孔子更加偏重语文,柏拉图偏重数学。
这与二人的哲学思想也息息相关。
在二人各自的理想世界里,孔子的著作《论语》可看出,他倡导仁义治国,将中庸之道奉为真理,这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这种思想发展下去的话,会更偏向“人治”;而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也完整阐述了他的“理想国”构想,等级非常森严,分为护国者、卫国者以及生产者,各司其职,这种理念发展到今天便更偏向“法制”。
专题二、第二节:古希腊的先哲高二()班姓名:设计者:叶剑审核人:【目标解读】:1.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2.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3.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教学重点】:柏拉图理想国的设想;亚里士多德理性主义的思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并评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观点与政治主张;归纳并分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教学方法】:归纳法、探究法【自主预习】知识一:古典文化的辉煌时代1.雅典文化繁荣的原因(1)文化中心发生转移,由殖民城邦转移到希腊本土——。
(2)希波战争的胜利使雅典赢得了盟主地位,并为之带来经济上的繁荣。
(3)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为雅典文化繁荣创造了理想的政治环境。
2.雅典文化繁荣的表现:(1)希腊以自己的文化同化了统治者。
(2)出现了、、三大思想家,对欧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二:柏拉图与《理想国》1.柏拉图其人(1)公元前427年,出生于雅典附近的伊齐那岛。
(2)20岁时,师从研究哲学(3)40岁时,返回雅典。
创办学园,收徒授课。
(4)公元前347年,柏拉图以80岁高龄逝世。
2.《》(1)国家组成:应由少数的统治者、和三个等级的公民组成。
(2)实现《理想国》的办法:①为统治者从小就提供严格的教育,直到他们掌握哲学的知识。
②废除统治者的私有财产与家庭,从而做到不会谋私,。
3.影响:他的哲学思想著作成为西方文化的奠基性文献。
知识三:探求真知的亚里士多德1.亚里士多德其人(1)公元前384年,出生于北方的。
(2)公元前335年,返回雅典,建立自己的讲坛,被称为“”2.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贡献:(1)科研方面:对学科门类进行了划分,并撰写成书。
(2)哲学方面:认为人的本质是。
(3)政治方面:认为“人的本性上是的动物”。
在政体上注重从经验分析出发,倾向于。
3.影响:(1)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成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的重要理论来源。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柏拉图(Plato)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两位哲学家。
他们对西方哲学、政治、伦理学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而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
尽管他们有着共同的起源,但他们在哲学观点和方法上有很多不同之处。
本篇文章将分别介绍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并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
柏拉图是理论哲学家,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对话录《理想国》中。
柏拉图认为真理存在于理念的世界,而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不完美影像。
他认为真理只能通过思考和理性来获得,而不是通过感官经验。
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理念”(Forms)理论,认为理念是永恒不变的、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抽象概念。
他认为物质世界中的事物只是理念的具体表现,而真正的知识和智慧来自于对理念的思考和探索。
他还认为理念的最高形式是善,所有其他事物都是善的不完美表现。
他认为人类的目标是追求真理和善,并通过哲学、数学和逻辑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亚里士多德是实证主义哲学家,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形而上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真理存在于自然世界中,通过观察和实证方法可以获得。
他批评柏拉图的理念理论,并提出了他自己的“实体”(Substance)理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本质存在于其形式和物质之中,形式是事物的特征和属性,而物质是事物的实体和实质。
他认为真理不仅仅是理念的概念,而是存在于自然世界中的实际事物。
尽管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有所不同,但他们之间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首先,他们都是对抽象概念和智慧的追求者。
他们都认为知识不仅仅是感官经验的结果,而是通过思考和推理来获得的。
其次,他们都关注人类的幸福和道德伦理。
柏拉图认为追求真理和善是人类的最高目标,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实现。
最后,他们都对政治和社会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
柏拉图提出了他的“哲王”理论,认为理想国应该由哲学家统治。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美学
本文旨在探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美学理论,以及其对今天的影响。
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的首屈一指的巨匠,其影响贯穿着世界哲学史。
他的美学理论受到西方文化的大力支持,形成了现代美学认知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一种和谐,它像一种护壳,将许多内在东西和外在环境统一起来。
他建议,我们应该在每一个可能的场合中追求这种和谐,让每一件事都成为艺术的一部分,以便每一个人都可以尽情享受其中。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其他许多有关美学的观点。
例如,他认为美应该作为一种属性存在,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被发现。
此外,他还认为,美应该作为一种哲学思考的底线而不是一种无比审美的独立装饰。
他还建议,美应该作为一种自然的举止平衡和调和,以提升艺术。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对今天的文化和艺术领域也影响
深远。
许多当今的艺术家倾向于将他的哲学原则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中,以实现美的完美和谐。
此外,柏拉图的美学观点也为我们的现代建筑和室内装饰中的和谐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最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美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把艺术和哲学结合在一起的可行性方案。
它提供了审美上艺术的极佳方案,以及关于个人思考、建筑和室内装饰设计的细节框架,激发了我们持续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
通过亚里士多德的美学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更
多关于在个人思考,社会发展以及建筑设计方面的优美维度,增强我们的智力和精神,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柏拉图柏拉图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数学家,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欧洲哲学史上的许多重要的思想家,被誉为“哲学之母”。
他的哲学思想以理念论为核心,提出了“理念”和“世界本体”的概念,并试图通过哲学寻求道德的根源。
柏拉图提出的理论是“两重世界论”,即物质世界和理念世界。
他认为世界上的每个事物都有一个本质,并且这种本质不是物理上的,而是理念上的。
他认为,物质世界中的一切都是有限的、暂时的和变幻的,而理念世界中的一切都是永恒的、不变的和完美的。
柏拉图的政治哲学也非常有影响力。
他认为,一个完美的政治制度应该是一个智者领导的精英统治制度。
这种制度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促进个体及整个政体的美德和智慧的发展。
二、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数学家和科学家,是柏拉图的学生,同时也是古代哲学和科学的创新者和推动者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以实证主义为核心,主张用经验和观察来证明哲学和科学的真理。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包括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几个方面是他的形而上学、逻辑和政治哲学。
他的形而上学理论包括对世界本质和存在类型的分类,并将之分为物质形式和无形形式。
他认为,这些形式正是物体与人类人的本质,感性世界存在于理性世界之中。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是整个古代哲学史上最为详尽和系统的部分之一。
他认为,逻辑学应当帮助人们发现真理,并且可以用来发掘现实和自然的本质。
他的逻辑学包括命题逻辑和演绎推理。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也是他的哲学思想的重要部分。
他认为,政治是建立在理性和智慧的基础上的。
他主张民主制度,但他也认为这种制度应该是以贵族的精英为首的。
他同时也是个伦理主义者,认为人类生命的最大目标是追求幸福和美德。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之比较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具有许多显著的区别。
柏拉图主张理念论,认为理念和世界本体是存在的。
而亚里士多德则主张实证主义,强调观察和经验的意义。
浅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摹仿说上的异同一、中文摘要:古希腊两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名为师生,但他们二人在对于艺术本质的认识上却有着根本的不同,虽然他们对艺术本质的理论阐述都源于古希腊的传统理论—“摹仿论”。
理式摹仿说是柏拉图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创立文艺理论独立体系的则是亚里士多德,然而师徒俩关于诗人应摹仿现实的性质存在着根本的分歧。
本文将通过梳理摹仿说的起源,以及探究二者对摹仿论的异同,浅析摹仿论这一西方文论本质观。
二、关键词:摹仿; 理式 ;灵感一、摹仿说的起源古希腊的思想家和文论家历来重视对艺术美本质的讨论,“摹仿”一词一直是古希腊文论的重要词语。
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前500)提出“音乐是摹仿天体运动,数的和谐”,这是古希腊最早的“摹仿说”。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前480)提出“艺术摹仿自然”,认为艺术是和谐的,这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具有开篇的意义。
随后,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前370)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学说,认为:艺术不仅要摹仿自然,而且要摹仿社会和效仿好人。
这是第一位从研究自然过渡到研究社会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约前469—前390) 也是一个摹仿论者,他主张摹仿人的“精神方面的特质”。
“摹仿说”同样是柏拉图文艺理论的重要部分,他的理式摹仿论实际上是关于事物和世界的抽象概念,但是被绝对化、神秘化而作为先于现实世界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客体。
后来师从于他的亚里士多德发展了这一学说,提出艺术摹仿现实的唯物摹仿论,成为摹仿论的集大成者。
至此,西方文艺摹仿学说得到极大的发展,后来的文艺摹仿思想大多伏源于此。
二、“理式”论是柏拉图艺术论的本质1、泛化的艺术概念柏拉图所了解的“艺术”和我们眼中的“艺术”是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
古希腊时期,人们对艺术的理解比较广泛。
绘画、诗歌、音乐、雕刻之类是“艺术”;手工业、农业、医药、烹调之类也是“艺术”,这些凡是可以凭专门知识来学会的工作都叫“艺术”。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两位人物,在诸多领域都有着伟大的成就。
他们是师徒,在一些方面必然有着相通的见解,但是亚里士多德在继承和发展其师思想理论的同时,也说过这句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由此可见,他们之间还是存在分歧的。
而柏拉图的《法律篇》和《共和国》,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和《政治学》,也能体现他们法律思想方面的异同。
一、相同点1、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以正义论作为各自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都认为法律应同正义相一致,维护法律就死维护正义,遵守法律就是服从正义,正义观念是他们各自思想体系的前提,也是他们法律思想所要追求的共同目标。
2、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法律就是一种社会规章,是衡量是非曲直的“标尺”,更是一种正义的体现。
3、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城邦是公民的共同体,城邦公民积极参与城邦事务的管理,实现城邦的独立和自由,这才是城邦中公民个人自由的价值所在。
二、不同点1、两者对国家起源的看法之比较在国家起源问题上,柏拉图把国家的起源规定为严格的社会分工,由严格的社会分工所产生的国家, 必然使国家带有分工本身所固有的特点, 因此,社会等级井然、整个国家的整齐划一就成为国家的突出特色。
相反,由社团的自然发展所产生的国家必然体现出“自然生成”的特色,一切依照自然、顺应自然。
因此,这样的国家更加适应人的本质的发展,多元化文化并存就成为这种国家的特色。
与柏拉图的社会的分工导致国家产生的理论不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国家被看成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而然产生的。
他指出,自然赋予人类的目的是过优良的生活,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就在于他的合群性(社会性),是人类生存和过优良生活的前提。
有了这一前提,人类就可以结成社会,组成城邦, 过有组织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把国家和社会区别开来,认为国家是“至善”的社会团体,从而突出了国家的作用和地位,认为国家不像柏拉图所言是人类社会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两位重要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对西方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两位哲学家在政治思想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
一、政治目的与理想国不同柏拉图认为,政治的基本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追求社会的公正和和谐。
他的理想国是一个由智者组成的精英统治体制,通过有教育优势的统治者来管理国家。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他描述了一个由哲人统治的国家,智者将根据真理和道德来统治,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而亚里士多德则将政治的目的归结为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幸福。
他认为政治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和谐的社会,追求人的完善和幸福。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着重于个人的发展和全面的幸福,他强调公民的参与和责任感,支持在良好政府的领导下实现共同利益。
二、对民主的看法不同柏拉图对民主持批评态度,他认为民主政体易导致个人利益和自由主义的滥用。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民主容易由于对自由的过度追求而陷入混乱和无序状态。
他认为真正的政治权力应该掌握在智者手中,以实现公正和和谐。
而亚里士多德则对民主持支持态度,他认为民主是最好的政治制度。
亚里士多德将民主视为中等的政治制度,既不偏向上层精英的统治,也不偏向下层劳动阶级的专制。
他认为民主政治能够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并强调公民的参与和平等。
三、对教育和社会等级的看法不同柏拉图在政治治理中非常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他主张通过教育选拔和培养统治者,以确保国家的良好管理。
柏拉图认为教育是塑造公民品质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青年进行良好的教育培养,可以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道德品质的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也认同教育的重要性,但他更加注重个体的发展和完善。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公民的美德和智慧,使他们成为具备实践能力和判断力的公民。
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等级的存在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完善,每个人都应该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
关系
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在古代教育中提出的重要思想,它们在后世的教育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主要是以比较分析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它认为“认知的唯一方法是比较”,要培养学生的智力,就要让他们把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从而获取更深刻的认识。
苏格拉底认为,只有通过比较分析,学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则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智慧,他认为,只有通过自省和思考,人才能够认清自身,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从中汲取教训,从而获得自己的成功。
亚里士多德认为,通过有目的的思考,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而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各自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不同点,但它们也有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是:要以培养学生的智慧为目的,倡导学生以思考的方式来掌握知识,从而更好地获得知识。
总之,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是古希腊哲学家在古代教育中提出的重要思想,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的是要倡导学生以思考的方式来掌握知识,从而获得更深刻的认知。
它们的教育思想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的教育实践中,为现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社会福利思想的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二人所处的地域和文化背景大致相同,而且柏拉图又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所以,二人的社会福利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
而亚里士多德在继承柏拉图思想的同时,也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
(1)城邦起源思想柏拉图认为城邦是人们为了各种需要而建立的聚居区;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人类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组成的。
二者都认为建立城邦的目的是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城邦的和谐。
所以,在城邦起源思想上,二者想法一致。
(2)政体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有四个原则:第一是照顾公共利益的原则,第二是多数人原则,第三是人人都能幸福生活的原则,第四是轮流执政的原则。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也指出虽然他把城帮成员划分了等级,但是执法时是要顾及所有人的利益。
大体看来,亚里士多德的前三条原则和柏拉图是相同的,唯一的差别是最后一条,柏拉图认为统治阶级是固定的,而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想保持社会长期稳定,是要实行轮流执政的原则。
(3)城邦成员等级柏拉图按照人性和分工的原则将城邦的成员划分为三个等级:具有智慧的统治者,十分勇敢的保卫者,节制的劳动者,这三类人分别代表人的三个品质,即理智、意志和情感。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想使社会保持稳定,就要解决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社会应该公平公正,不应该出现社会阶级的划分。
但这种理想的社会并不存在,所以为了社会稳定就要壮大中产阶级,为此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防止社会冲突的十项措施。
(4)实行的制度财产:柏拉图:统治者和保卫者实行财产共有制度,劳动者有一定程度的财产私有。
亚里士多德:财产私有婚姻:柏拉图:共妻制度子女公养制度(提倡优生)亚里士多德:一夫一妻制度(婚姻遵循优生原理,还应注意节育)教育:柏拉图:教育分两个类型,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普通教育的对象是一般公民,高等教育的对象是统治者及保卫者的子女。
亚里士多德: 教育分两个方面,政治教育和职业教育总体看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大致是相同的,只有少数不同的地方。
2:进退在唯物论和唯心论之间
指出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提出可容纳一切的 创立演绎推理的 高二历史组陈辉 编写 吕静 审定 姓名 编号36
:
3:表现出很强的认为知识起源于思想接近唯物主义但有认为神是宇宙的第一动力到向
探究学案
1:在中西文化史上,孔子和柏拉图是东西方的文化巨人。
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孔子和柏拉图思想的异同。
C
2:简述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评价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B
检测学案
一、选择题
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一种()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旧唯物主义观点2.他设计了理想国是后来一系列理想国中的第一个。
这种政治学说中理想国家与现实国家的对立,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中乌托邦主义的传统。
这个人是指()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 C 莫尔 D圣西门
3.柏拉图最终的培养目标是()
A武士B士农工商C哲学家D公民
4.柏拉图“理想国”是奴隶主的理想,资产阶级把永保资本主义制度作为他们的理想;无产阶级则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这说明()
A在阶级社会,理想具有阶级性 B他们的理想都是幻想
C每一时代的人们都有美好的愿望 D理想是虚无飘渺的东西
5.提出“无学识者不能治国”的是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莫尔 D马基雅维利
6.古希腊的阿卡德米学院是()创办的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泰勒斯
7.下列有关柏拉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曾师从亚里士多德,学习哲学
B曾三次到北非文化中心居勒尼,希望把那里的统治者变成哲学家
C他创办的阿卡德米学院,成为培养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重要基地
D他的《理想国》是叙事体著作,给后人智慧的启发
8.下列哪些人物是阿卡德米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
①泰阿泰德②欧多克索③亚里士多德④苏格拉底⑤柏拉图
A①②③ B①②③③④⑤ C②④③⑤ D①②④⑤
9.《理想国》讨论的中心议题是()
A什么是正义 B法治优于人治
C统治者成为哲学家才能治国 D理想国中的居民分成三部分,各自恪守职责
10.与苏格拉底并称为古希腊“三贤”的是()
A.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B.泰勒斯柏拉图
C.泰勒斯普罗塔格拉 D.亚里士多德康德
11.下列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他曾经在阿卡德米学园学习,并在柏拉图死后,亲自主持阿卡德米学园B.是马其顿王国王子亚力山大的老师,对亚历山大的成长有较大影响
C.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出了“中道”理论,认为法治优于人治。
D.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研究集中在演绎法上,即从特殊到一般的推论上。
12.亚里士多德的教学方法别具一格,历史上称他及他的弟子们为“逍遥学派”,原因是()
A.因为他和马其顿王室关系密切,可以在帝国内部任何地方讲学。
B.因为他和马其顿王室关系密切,他可以随意宣讲任何政治理论,不受限制。
C.每天教学任务不受限制,甚至可以不学习任何问题。
D.他习惯早上和学生一起在林荫道上散步的时候讨论哲学问题,显得逍遥自在。
13.“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说明亚里士多德对老师怀有高度的敬意,但是却不盲从,师徒两人对同一事物看法不同的是()
①对“理念”的认识②关于物质世界的研究价值③对教育与政治关系的理解
④对于法律性质的认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亚里士多德对政体发生革命和内讧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主要原因在于()
A.私有制的产生 B.不平等 C.专制的结果 D.人治的弊端
15.“一个人过度好胜就变成了鲁莽,过度恐惧而畏缩不前就变成了怯懦。
”这句话体现反映了亚里士多德的什么思想()
A.严密的逻辑学思想 B.三断论的分析方法
C.属于他在政治学方面的思想 D.“中道”理论
16.上题中所反映的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观点与中国古代那位思想家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A.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B.孔子“中庸”的思想
C.孟子“性善”的思想 D.韩非的严刑峻法
17.亚里士多德曾经向他的学生讲解希腊人的一个很有趣的谚语:如果你的钱包在你的口袋里,而你的钱又在你的钱包里,那么,你的钱肯定在你的口袋里。
根据这个谚语的内容猜想当时亚里士多德正在与学生讨论哪个方面的问题
()
A.逻辑学中的“三段论” B.政治学中的法治问题
C.研究时的材料收集方法 D.生活实践中的理性准则
18.亚里士多德研究领域中没有涉及到的有()
A.生物学 B.物理学 C.哲学 D.遗传学
19.以下对亚里士多德的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A.被后人称赞为“学者中的大师”“所有思想家中的永恒巨人”。
B.他的科学探索精神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C.对古代世界各地已知的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建立了多个学科的学科体系。
D.他对真理和智慧的热爱和追求激励着后人积极进取、探索新知。
布置作业:理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
反思:
BBCAB BCAA
10——14 ABDBB 15——19DBADC
思路点拨:相同之处:1)时代背景:两人都处在天下大乱的时代,面临相同的问题。
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仁学”和“理念论”;2)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3)两者都比较重视统治者的作用,并且都最终倒向人治。
不同之处:孔子的仁最根本的标准是天下和国家的利益,面对分裂要求建立一个统一开明的贵族政体;而柏拉图只立足于雅典城邦而非整个希腊国家的统一,孔
子的视野要比柏拉图的宽泛得多。
主要思想: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广泛而深邃,涉及到哲学、政治学、逻辑学、伦理学、教育学、生物学、医学等方面。
如在哲学方面,提出人的思想来源于具体事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可分割;在政治学方面,提出“法治优于人治”的思想;逻辑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论“理论;在伦理学方面,提出了”中道“理论等。
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贡献卓越。
首先,在科学研究方面,对古希腊人已知的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建立了多个学科的学科体系,写下了许多开创性著作,留下了许多丰富的科学遗产。
第二,他以渊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思想为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的研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