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必修4 热爱生命——蒙田
- 格式:ppt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13
热爱生命蒙田教案高一语文课文《热爱生命》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杰克·伦敦最有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课文《热爱生命》教案集锦,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热爱生命》教案【教学设想】《热爱生命》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蒙田的一片随笔。
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4第三单元第三课中的一篇短文。
作者用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语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这篇文章所体现的主题对于已有一定阅读基础的高一学生来讲是不难把握的,但是生命是一个神圣的话题,需要学生自己的体悟和表达,才能完成一次对生命的思考。
基于以上原因,我决定借助动态生成性主题班会的形式来展开本次教学,主题是“畅谈生命”。
动态生成性主题班会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围绕一定主题,由班主任和班委会组织领导开展的一种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探索真理并在此过程中产生价值的生成性资源的活动。
这种活动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让个人在活动中受教育受熏陶,对学生思想的进步和价值观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设置这样的教学形式是希望学生在课本积如山,试卷纷飞如雪的紧张学习中,能有那么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静静地思考生命,与老师朋友共同畅谈生命,对生命有个全新的认识,并形成合理的生命价值取向。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注意课文中一些字的字形和读音,比如枯燥无味、躁动不安、稍纵即逝等。
2、能力目标把握文章主旨,并能就文中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考,甚至作些生发。
3、情感目标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章的哲思美,在静思交谈中领悟生命的珍贵,形成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克服学生心理障碍,让学生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敢于乐于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看法和感悟。
【教学方法】阅读、学生共同探讨并发言【辅助教学用具】投影仪、播放录音的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素有“中南六省第一学校”之称的高等学府华中科技大学,在2011年10月底短短九天的时间里发生了三起大学生跳楼事件,该事件让这所高等学府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
《热爱生命(蒙田)》教学设计一、课前分析(一)教材分析《热爱生命》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短文三篇》中的第一篇短文。
本单元的重点是学会“从文章的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和材料紧密结合起来。
”个人认为文章的结构思路在第三单元的前两篇文章《拿来主义》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中表现更加明显,也作了详细的分析,《热爱生命》是一篇文质兼美的随笔短文,所以本篇教学设计在分析文章思路的同时,会更加重视思想内容的挖掘(重点)。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
从我校学生的情况来看,高二学生既没有高一初来乍到时的敬畏之心,也没有高三面临高考的压力,故而整体略显散漫。
从我所带的班级来看,部分学生依然能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慢慢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甚至抵触课堂、抵触学校,在认知上存在很大问题。
这类绝大部分都是一味抵触,却从未思考过改变处境、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说思考过却想不出来办法,待在学校徒然浪费光阴。
蒙田的《热爱生命》刚好是一个契机,或许可以就此机会,给学生创造一个思考人生、交流感悟的平台。
他们也许会有所收获。
二、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中作者对生命的态度,并用自己的话说出重点句子中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诵读、探讨、思考等方式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联系实际,加深对“生与死”的认知,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活观。
三、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重点:把握作者思路,理解生与死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朴实又富有哲理的语言;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四、教学策略分析(一)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等(二)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配套导学案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图片激趣导入背景音乐:张国荣《我》PPT显示两组照片第一组:张国荣、三毛、老舍、傅雷、梵高、海明威;教师提问:同学们认识这些人吗?他们都怎么了?明确:认识,他们(好像)都自杀了。
蒙田《热爱生命》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依据;2.理解体会蒙田对生命本质和意义的阐述。
过程和方法:1.朗读文本,理清思路;2.品味文章富含深意的句子,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学习课文,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教学重点: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领悟品味哲理性语言。
一、导入据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上的一篇论文介绍,自杀已成为中国年轻人中最为常见的死因。
也有调查显示,在中国每两分钟有1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目前,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人生何其短暂,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对待生命?有人会说,这还用想吗?当然是热爱生命呀!但为什么要热爱生命呢?为什么生命值得热爱呢?蒙田有他的看法,今天我们一起来品味蒙田的《热爱生命》。
二、作者简介蒙田(1533—1592),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散文家。
出身新贵族,辞官回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户读书思考。
但是他也喜欢出游,他把读书心得、旅途见闻、日常感想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成《随笔集》蒙田《随笔集》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同被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经典。
三、朗读课文并整体把握1.朗读过程中勾画喜欢的句子;2.朗读结束弄清课文每一部分内容:第一段:从“度日”谈起,阐释了对生命的认识,阐释为什么要热爱生命。
第二段:过渡。
第三段:揭示生的本质即死,阐释怎样热爱生命。
四、内容深入理解分析1.作者在第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表现在哪些地方?日子分为两种对比:“坏日子”要“消磨”、“要飞快的去‘度’”;“好日子”要“慢慢”“细细地”“赏玩”“领略”“品尝”。
“哲人”和“我”对生命的不同看法作对比:他们“打发”、“消磨”、“无视”它,认为生命是“苦事”、“贱物”;“我认为生命是”“值得称颂”、“富有乐趣”,是“自然的厚赐”,“是优越无比的” 。
热爱生命——蒙田【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蒙田2、了解随笔这种文体3、积累本文需掌握的重点字音、字词、字义4、学会阅读的简单技巧:画重点句、找关键词、总结概括5、学会重点分析带有哲学性的句子导入:以上两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自杀导致更多的人死亡。
生命如此的脆弱,被轻视、被践踏。
那么,我们该如何的对待生命?热爱、珍惜生命。
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蒙田的文章《热爱生命》一、作者简介蒙田(1533——1592),是法国重要的思想家和散文家。
他几乎把毕生精力用在对人性种种形态的审视和研究上,撕去一切人为的伪装,揭示人的本来面目。
所以,在16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
他的《随笔集》记录了自己在智力和精神上的发展历程,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同被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经典,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整体感知1、听录音朗读课文2、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用心感悟蒙田是怎么样去热爱生命的。
3、请学生带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男、女各一人)★全班朗读课文三、分析课文,感悟文章找同学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问,你喜欢这段中的那句话,为什么?⒈文章标题为《热爱生命》,作者却并没有直接来给我们讲述如何要热爱生命,那么作者是通过那个词来给我们引述到生命上的?”作者从对“度日”这个词语的理解写起,通过与“哲人”的态度对比,否定“哲人”的看法,反衬自己对生命的称颂和热爱。
最后一句的引用,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无比热爱之情。
⒉提问:作者对“度日”有几种理解?讨论并归纳:有四种。
⑴天色不佳,令人不快时,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
⑵风和日丽时,是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
⑶坏日子,要飞快地去“度”。
⑷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⒊提问:那些“哲人”对度日是怎样认识的?讨论并归纳: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事似的。
《热爱生命》读后感我现在时常会触景生情的,也时常会有感而发的。
情与趣有时来的很快,稍不经意就会错过;而去却有如抽丝,即使一时忘却了也总是会在不经意间想起。
人过中年,这样的感觉,越发地明显了,特别是在阅读的时候,时有莫明的感慨或沉静。
现在想来,也并不是莫明的。
它时而是源于看到的某一个事件、时而是源于听到的某一个人、时而是由于读到的一段诗词文赋,那怕是点滴感动都会浮想联翩一番。
近两年修身养息,总算有了一点闲暇时空,做我想做、做我爱做。
于是,我学会了漫步,也有空闲懒懒地翻阅起过去买了却一直放置着的书籍,不经意间会为自己、为他人、为那些自己内心觉得值得的东西而波动、惆怅、感叹!跟随着那些睿智哲人们,跟随着那些煽情作者们体味人生。
近日,我在翻看一本书时,常会翻到一页,仿佛这里总夹有一个书签。
这是篇题为《热爱生命》的小短文,作者是法国重要的思想家、散文家米歇尔·埃康·蒙田(1533~1592)。
于是我莫名了,我为什么会几次在这里逗留?文章字数不多,数了数也就五、六百字,但是越读越觉得文章富有逻辑、思路也是那么地清晰和严密,几次想一扫而过却又都被紧紧拽住了。
我读了又读、读了又想,自然要去对照一番。
我对照自己、对照他人、对照一切可以想起的事物,探究如何才能安慰自己,更好地勉励自己。
《热爱生命》是米歇尔·埃康·蒙田的代表作之一。
它篇幅短小,寥寥数语,却道出了生命的真谛。
如果说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是谈“生”,那么在后半部分作者要解决的就是“死”,但归根到底还是要说如何地“生”。
“生与死”是人类历程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有人说“生的本质在于死”。
我是凡人,总是达不到伟人般胸怀的,但我想即便是“伟人”也和我是一样求“生”的,只是他们更懂得如何地“生”,还能够勇敢、坦然地面对“死”。
这倒让我想起一个人来,他算不得“伟人”,在我眼里也不应该是“凡人”了,他的名字叫XXX,该是我一个已故的亲戚,让我深感敬佩。
《热爱生命》选自《蒙田随笔》,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热爱生命。
《热爱生命》选自《蒙田随笔》。
作者米歇尔·德·蒙田。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
散文家。
著有《随笔集》。
该文被选入人教版教材语文必修四。
作品名称,热爱生命。
创作年代,文艺复兴时期。
作品出处,随笔集。
文学体裁,散文。
作者,米歇尔·德·蒙田。
天色不佳。
令人不快的时候。
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
我却不愿意去“消磨”。
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
领略美好的时光。
坏日子。
要飞快地去“度”。
好日子。
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度日”“消磨光阴”这些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习气。
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将它打发。
消磨。
并且尽量回避它。
无视它的存在。
仿佛这是一件苦事。
一件贱物似的。
至于我。
我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
热爱生命我觉得它值得称颂。
富有乐趣。
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
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
它是优越无比的。
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白白虚度此生。
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
躁动不安。
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不过。
我对随时告别人生。
毫不惋惜。
这倒不是因为生之艰辛与苦恼所致。
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
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
我自认为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
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尤其在此刻。
我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
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
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
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
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
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
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作者简介。
米歇尔·德·蒙田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
作家。
怀疑论者。
其座右铭是:“我知道什么呢”年轻时在图卢兹大学攻读法律。
后曾在波尔多法院任职十余年。
当过国王的侍从。
亲历战争。
游历欧洲各地。
还两次当选波尔多市市长。
《热爱生命》教学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一、教材分析《热爱生命》,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三单元第三课——短文三篇之一,属于选读课文,散文文体,作者蒙田。
这个单元的课文,读来令人深思,使人清醒,会让人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感受到某种思想冲击的力量。
《热爱生命》,唱出了一首生命的赞歌,表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乐于生的生命观,激起读者对生命的热爱与激情。
课文首先从“度日”说起,揭示出两种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继而提出“生之本质在于死”的论断,一方面表现出蒙田对于死亡的从容淡定,另一方面,教导我们要“乐于生”,只有热爱生命,乐于生活,才能从容面对死亡,才能对自己走过的岁月毫不惋惜。
由于这是一篇选读课文,所以不需要太紧扣文本,关键在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生命态度,并能够反观自身,从中有所思考。
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从认知水平来说,已经具备了听说读的能力;思维敏捷,反应迅速,观察水平提高,但是还不够精准;比较感性。
在知识层面,已经具备了阅读文本,大致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同时具备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层面来说,缺乏一些人生经历,对于生命的感悟太少。
再者,正处于紧张学习的状态,正需要一些精神上的开导和鼓舞。
通过大家一起对文章内容的学习,使得大家能够感受到蒙田对生命的热爱与激情,把文字层面的理解转化为精神层面的触动,从而,振奋同学的精神,引起大家对自己生活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悟。
.三、学习目标基于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将学习目标确立为以下几点:1.知识和能力目标①能够较通畅的进行口头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②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能够迅速找准信息,并且简单概括;③简单了解田蒙,以及代表作《蒙田随笔》;④能够联系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发言,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和同学的交流合作,能够迅速获取信息,既培养交流沟通能力,又培养学生快速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
人教版高一语文热爱生命蒙田教案提纲【人教版高一语文热爱生命蒙田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蒙田及其文学作品。
2. 分析蒙田的文学思想和表现方式。
3. 理解文章中“热爱生命”的含义。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析蒙田的文学思想和表现方式。
2. 理解文章中“热爱生命”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蒙田的文学思想对个人生命观的影响。
2. 掌握分析蒙田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讲解生活中“热爱生命”等相关话题引入文本。
2. 纵横法:通过阅读全文拓展蒙田的文学思想,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3. 分析法:指导学生分析蒙田作品中的文学思想,梳理思路。
4. 讨论法:鼓励学生展开研讨,分享个人体悟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学生生活中哪些事情表现出了“热爱生命”,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阅读请学生先自行阅读文本,并回答以下问题: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文章中的观点是什么?3)文章的文体和语言风格是怎样的?3. 分析1)分析蒙田的文学思想(1)让学生了解蒙田的生平、作品和文学思想;(2)分析蒙田在文章中所展现的生命观念和价值观。
2)分析文学表现方式(1)指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语言、形象、故事情节等元素;(2)探究这些元素对文章意义的贡献。
4. 拓展根据学生对蒙田文学思想和文章的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思考,探究以下问题:1)文学作品如何通过独特的方式表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2)文学创作如何影响个人生命观和价值观的形成?5. 讨论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六、课堂作业阅读其他蒙田文学作品并分析其文学思想和表现方式,并撰写一篇300字的读后感。
【展开写】热爱生命是人类最本能的需求,也是蒙田笔下最深刻的主题之一。
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对法语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擅长通过个人的体验,揭示出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在《热爱生命》这篇文章中,蒙田体现了他的生命观念和价值观。
蒙田《热爱生命》精品教案(通用11篇)蒙田《热爱生命》精品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蒙田2、了解随笔这种文体3、积累本文需掌握的重点字音、字词、字义4、学会阅读的简单技巧:画重点句、找关键词、总结概括5、学会重点分析带有哲学性的句子(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韩红的歌曲《天亮了》背后的故事导入,把学生引入对生命这一议题讨论的情境之中2、通过老师示范朗读第一段,学生齐读二三段,使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生命的哲学3、通过老师故事性的具体讲解来诠释文中带有哲学意味的抽象句子,化抽象为具体,兼以学生的自主讨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感受生命是美的历程,是自然的厚赐,我们应该珍惜时间,热爱生命2、使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来热爱生命、如何把热爱生命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教学对象】这篇文章放在高一的课堂上可以说比较难,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在教授过程中穿插生活中的故事,注意引起学生兴趣,特别要注意防止把课讲成“假、大、空”的说教课。
由于该篇课文《短文三篇》里的第一篇,讲好本文对接下来两篇短文的讲解起奠基作用,要是讲不好,容易让学生对该类哲理性散文产生厌烦或畏惧心理,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以及以后的语文教学。
【教学重点】1、对哲理性句子的讲解,如“生活的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2、基础知识的掌握:重点字词的积累。
随笔文体的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3、使学生感受生命是美的历程,是自然的厚赐,体悟珍惜时间,热爱生命的重要性【教学难点】1、对本文哲理性的把握,学会分析带有哲理性的重点句子2、把学生带入那种热爱生命的情境之中,以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真实感悟,培养他们对待生命和生活的积极态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韩红《天亮了》关于生命的故事)【图片导入,关于生命的思考】韩红--天亮了,关于生命的故事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
【《热爱生命》选自《蒙田随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热爱生命的热爱生命。
《热爱生命》选自《蒙田随笔》。
作者米歇尔·德·蒙田。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
散文家。
著有《随笔集》。
该文被选入人教版教材语文必修四。
作品名称,热爱生命。
创作年代,文艺复兴时期。
作品出处,随笔集。
文学体裁,散文。
作者,米歇尔·德·蒙田。
天色不佳。
令人不快的时候。
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
我却不愿意去“消磨”。
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
领略美好的时光。
坏日子。
要飞快地去“度”。
好日子。
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度日”“消磨光阴”这些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习气。
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将它打发。
消磨。
并且尽量回避它。
无视它的存在。
仿佛这是一件苦事。
一件贱物似的。
至于我。
我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
热爱生命我觉得它值得称颂。
富有乐趣。
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
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
它是优越无比的。
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白白虚度此生。
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
躁动不安。
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不过。
我对随时告别人生。
毫不惋惜。
这倒不是因为生之艰辛与苦恼所致。
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
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
我自认为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
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尤其在此刻。
我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
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
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
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
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
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
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作者简介。
米歇尔·德·蒙田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
作家。
怀疑论者。
其座右铭是:“我知道什么呢”年轻时在图卢兹大学攻读法律。
后曾在波尔多法院任职十余年。
当过国王的侍从。
亲历战争。
游历欧洲各地。
还两次当选波尔多市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