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简介
- 格式:pptx
- 大小:5.43 MB
- 文档页数:7
中秋节的简介资料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据史料记载,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亮的崇拜。
中秋之夜,有仰观天文、望月怀古之情趣。
在汉代,每年八月十五日的月亮比其他三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古人认为在八月十五的晚上看月亮能够带来好运和吉祥。
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民间有关月亮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慢慢形成了祈求团圆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八月十五夜,月色皎洁,古人谓之‘中秋’。
凡有海宁镇所属州县之人,不论贫富,皆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
中秋节是一个传统的民俗大节。
早在西汉时期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唐代,这种习俗更加盛行;到了宋代,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祭拜月神,而开始向嫦娥祈求团圆;到了明代时中秋节已经和春节一样重要了;到了清代时已经开始有了赏月、拜月、吃月饼等习俗。
中秋节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三大传统节日。
—— 1 —1 —。
中秋节的资料介绍中秋节的资料介绍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下面是关于中秋节的资料的内容,欢迎阅读!一、中秋节简介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北宋京师。
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
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中秋节,又称“月夕”、“团圆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也就是秋季的中心月圆之夜,人们欢聚一堂,庆祝丰收和团圆。
本文将介绍中秋节的来历和传统风俗。
一、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月神嫦娥传说。
相传,古时候世界有十个太阳,导致地球生灾害,人民苦不堪言。
于是,神箭手后羿射下九个太阳,仅剩一个太阳照亮世界。
人们对后羿心生感激和崇敬,纷纷向他祭拜。
后羿娶了嫦娥为妻,两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然而,后羿的徒弟冀诣贪婪不满足现状,想夺取后羿的神仙草药。
为了保护草药不落入冀诣手中,嫦娥决定吞下这颗神奇的草药并飞向天空。
最终,她停在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成为月宫中的仙女。
人们为了表达对后羿和嫦娥的崇敬之情,以及思念故乡的情感,便在每年的中秋之夜举行祭拜活动,并赏月庆祝。
这便是中秋节的起源。
二、中秋节的传统风俗1. 赏月:中秋节最重要的传统活动是赏月。
人们在这个夜晚,尽情欣赏皎洁的明月,寄托对家人和亲友的思念之情。
赏月时,家庭成员会一起围坐在一起,品尝月饼、瓜子、柚子等传统食品,共同度过一个难忘的夜晚。
2. 吃月饼:中秋节的主要食品之一便是月饼。
月饼的外皮金黄酥脆,内陷多种口味,如豆沙、莲蓉、五仁等。
人们通常会将月饼送给亲朋好友,寓意着团圆和美好的祝福。
3. 点灯笼:在中秋节期间,人们会点亮各种各样的灯笼,增添节日的氛围。
传统的灯笼多为红色,上面绘有精美的图案和祝福语。
灯笼挂在窗户、庭院等地方,给家中增添了温馨和喜庆。
4. 赛诗会:中秋节期间,人们还会举行赛诗会的活动。
参与者可以即兴吟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这一传统活动既促进文化交流,也丰富了节日的气氛。
5. 玩兔子灯:兔子是中秋节的象征动物之一。
人们会用玉米叶或纸制作兔子的灯笼,并将其放在窗台或户外。
兔子灯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吉祥。
三、中秋节在不同地区的风俗特色1. 南方:在南方地区,中秋节期间人们吃的是莲蓉月饼。
此外,南方还有一项独特的活动叫做“掷柚子”。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篇1中秋节的来历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的正中,所以称中秋,所以这是中秋节的来历素因之一。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璋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
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日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一说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秋祀——敬土地神。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与季节有很大关系,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无论是播种还是收获,人们往往祈祷土地神:播种时祭土地神,祈求丰收——叫“春祈”(春祀);八月中旬稻子成熟,向土地神报告丰收——叫“秋报”(秋祀)。
中秋节是秋报的遗俗。
八月中旬,正是秋粮收割之际,一年汗水抛洒在土地上,收获在即,因此家家拜祭土地神,答谢神的保佑,于是围绕“秋报”出现了一系列仪式和风俗活动。
第二种中秋节的来历起源于我国古代的月崇拜——祭月亮神。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
中秋节是月亮的节日,中秋之夜,月最亮最圆,月色最美好,温柔、圆润、恬静,给人以神秘感,致使崇月甚于崇日。
正因为古代人们重视月亮,许多习俗都与月亮有关。
我国古代就有祭月、拜月的习俗。
中秋节的简介习俗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你知道中秋节的简介吗?今天店铺特意准备了一些中秋节的简介,希望你能喜欢。
中秋节的简介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
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
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
《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
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
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
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
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习俗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
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
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优秀6篇】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很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很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中秋节的来历简洁介绍【优秀6篇】,假如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共享给最好的挚友。
篇一:中秋节的来历简洁介绍篇一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自古就有祭祀月亮的礼制,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秋分夕月”、“中秋夜迎寒”的活动。
中秋季节正逢秋粮收获,古人答谢神灵护佑庆祝活动,称为“秋报”。
中秋月朗中天,秋高气爽,正是赏月的绝佳时令。
后来祭月便渐渐为赏月所代替,节庆持续下来,并被给予新的含义。
在中秋节的演化过程中,不乏诸多漂亮的神话,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一系列传闻使中秋节充溢浪漫色调。
唐朝初年,中秋节已成为固定节日,宴饮赏月颇为盛行。
当时的中秋节仅停留在贵族赏月与玩月阶段,没在民间流行。
宋代以后,中秋节始盛行民间。
明清时期,中秋成为仅次于春节的其次大传统节日,并形成了很多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如“卖兔儿爷”、“树中秋”、“舞火龙”、“烧斗香”等,使中秋节具有了更多文化内涵。
2015年5月,中秋节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15年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篇二:中秋节的来历简洁介绍篇二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而祭月的。
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仲秋节”;又有祈求团聚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聚节”、“女儿节”。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资料简介中秋节,又称为月亮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这天举行,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而月饼则是这个节日的最大特色之一。
下面是对中秋节的资料简介,包括其历史渊源、传统习俗以及庆祝方式。
一、历史渊源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据传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将农耕和自然神话相结合,用八月十五这个日期来祭祀月亮,希望能获得丰收和幸福。
后来,这个祭祀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中秋节的主要内容。
二、传统习俗1. 赏月:中秋节的最大特色是赏月。
这天晚上,人们会聚集在一起,观赏明亮的月亮。
月亮是中秋节最重要的象征之一,因此,赏月成为这个节日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2. 吃月饼:中秋节的另一大习俗是吃月饼。
月饼是一种圆形糕点,里面常常包裹着果仁、豆沙和咸鸭蛋黄等馅料。
人们会互相赠送月饼,以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团圆之情。
3. 玩花灯: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玩花灯。
花灯是一种用纸、布等材料做成的手工艺品,其形状多样且色彩鲜艳,常常代表着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4. 翘首期盼:中秋节期间,人们会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朋友。
在这天,无论是否能相聚,无论身在何处,都会翘首以待,用心祝福彼此。
三、庆祝方式中秋节的庆祝方式多种多样,随着地域的不同,习俗也有一些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庆祝方式:1. 赏月晚会:在一些城市,人们会组织盛大的赏月晚会。
届时,人们可以观赏精彩的文艺表演,品尝各种特色美食,并且共同欣赏到最美的月亮。
2. 举办家庭聚会:中秋节也是一家团圆的时刻。
很多人会利用这个节日,返回家乡与家人团聚,共度美好时光。
家庭聚餐成为这一天的重要活动,家人会一起品尝月饼、赏月,并相互送上祝福。
3. 举行传统活动:一些地区还会举行一些传统的庆祝活动,如绕月亮走、舞龙舞狮等等。
这些活动既能传承中国文化,又能增添节日的气氛。
总结: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庆祝方式。
人们通过赏月、吃月饼、玩花灯等活动,表达对团圆和幸福的追求。
关于中秋节的简介
中秋节,又叫团圆节、月夕、秋节、仲秋节等,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华人世界共同的传统节日之一。
农历八月十五日,因为此时月圆人团圆,所以被赋予了团圆的寓意,成为节日主题。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祭月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
月亮被看作是人们的守护神,因此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月亮带来丰收和福运。
后来,中秋节逐渐演变成家庭团聚、赏月、祭祖和祈福的节日。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非常丰富。
人们喜欢赏月,家人团聚一起在户外品尝月饼、瓜果和茶水,同时也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和民俗表演。
在有些地方,还会举办舞狮、舞龙、灯笼展等活动,营造欢乐喜庆的节日氛围。
中秋节的月饼是这个节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之一。
月饼是一种圆形的糕点,外皮酥软,内馅丰富多样,如豆沙、莲蓉、五仁等。
人们在中秋节时品尝月饼,并将月饼赠送给亲友表示祝福和思念。
中秋节也有许多传说和故事与之相关,最著名的是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
据说,嫦娥喝下了长生不老药后飞上了月亮,并成为月宫中的仙女。
因此,中秋节也成为了祈求长寿、团聚和幸福的节日。
中秋节在中国以及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有庆祝,如香
港、台湾、新加坡等。
这个节日不仅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也是华人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人的情感纽带和文化认同。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等,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中秋节简介中秋节简介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中秋节简介,欢迎阅览。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
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
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
一说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
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
中秋节资料简介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华人社区中最具有影响力的节日之一。
它始于中国古代的宗教祭祀活动,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家庭团聚、赏月、品尝月饼的文化活动。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一起欢庆,并向月亮祈福,以表达对亲人思念的情感。
来源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
当时,中秋节是为了祭拜月神女嫦娥,希望让她能保佑人民丰收,免受灾害的侵袭。
后来,中秋节的意义逐渐演变,成为人们感恩、团圆和祈求幸福的节日。
日期中秋节的日期是农历八月十五,因此每年的具体日期都不同。
根据阳历计算,中秋节通常在九月下旬或十月上旬之间。
这一天正好是月亮最圆的时候,因此也被称为“月圆节”。
习俗与活动中秋节有着丰富多样的习俗和活动,每个地方的传统都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中秋节的典型庆祝活动:1. 赏月:中秋节的最主要活动之一就是赏月。
人们会在家中或户外观赏明亮的月亮,并且欣赏传统的月亮宝典,如《嫦娥奔月》等。
有时,人们还会在户外举办登月等活动。
2. 吃月饼: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之一。
月饼是一种圆形的糕点,通常有各种馅料,如红豆沙、莲蓉等。
人们会在家庭聚会或赏月时品尝月饼,象征团圆和幸福。
3. 点灯笼:在中秋节期间,人们还会点亮灯笼,增添节日的气氛。
灯笼通常采用红色或五彩缤纷的纸制成,上面绘有各种图案,如花、动物等。
4. 赛龙舟:赛龙舟是中秋节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组成龙舟队伍,挥舞着扁担,全力划动龙船,参加赛龙舟比赛。
意义与象征中秋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象征意义。
这个节日象征着团圆和思念,是家人团聚的时刻。
人们在这一天会思念远方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够身体健康、平安幸福。
此外,中秋节也象征着丰收与感恩。
在农历八月,正是秋天的时刻,人们庆祝丰收,感谢大自然给予的恩赐。
总结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以丰富的习俗和庆祝活动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无论身在何地,中秋节都是华人们表达情感、团圆度过的日子。
中秋节的简介中秋节,又称月夕、夜半秋、仲秋节等,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在农历八月十五,是秋季的中期,也是月亮最圆的时候。
中秋节的起源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和祭月信仰有关,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中秋节已经成为一个团圆和感恩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聚在一起,共度美好的时光。
1. 祭月传统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周朝时期。
周朝的皇帝认为农民们辛勤耕作,需要得到神明的保佑,于是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举行祭月的仪式。
此后,祭月逐渐成为中秋节的重要传统之一。
祭月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最为普遍的方式是在户外摆放祭月台,台上供奉着水果、糕点、茶叶等美食,以及代表着好运和团圆的月饼。
人们会点燃香烛,拜祭月亮,表达对中秋佳节的敬意和祈愿。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各种形式的文艺表演,例如舞龙舞狮、划龙舟等,为节日增添了欢乐的氛围。
2. 典故与传说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与之相关的典故和传说也众多。
最广为人知的传说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相传古代中国有十个太阳,人们生活在炙热的环境中备受困扰。
于是,神话中的英雄后羿射下九个太阳,拯救了人们的生活。
羡慕后羿的弓箭技艺的人们纷纷前往求教,其中就包括了后羿的妻子嫦娥。
不久后,嫦娥偷偷吞下了一颗神奇的仙丹,变成了一位美丽的仙女,并飞升到了月亮上。
另一个广为人知的传说是砍桂叶救国,这个传说与中国历史上的抗击外敌有关。
相传明朝时,中国人民遭受倭寇入侵,危机四伏,无力反抗。
然而,国仇家恨不能忘,于是民众纷纷装束成倭寇的身份,混入倭寇大本营,将信息传递给了抵抗军。
为了避免暴露身份,他们还把军事情报写在了桂叶上,通过中秋夜悄悄将桂叶送出,成功揭开了倭寇的阴谋,拯救了祖国,因而桂叶也成为了中秋节不可或缺的象征之一。
3. 重要食品 - 月饼中秋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吃月饼。
月饼是指制作精良、外形圆润、馅料丰富的糕点,多为圆形,寓意团圆。
传统的月饼馅料有豆沙、莲蓉、五仁等,现代则出现了更多创新的口味,如冰皮月饼、巧克力月饼等,使得人们在美食上有更多的选择。
中秋节资料简介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欢聚在一起,共度欢乐时光。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秋节的资料简介。
一、源起传说中秋节的起源与长久以来的传说息息相关。
最有名的传说是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十的太阳同时出现,使人间燥热异常,威胁到人们的生存。
于是,大禹治水之后就决定射下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
石破天惊,英雄豪杰们纷纷前往协助,最终由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
后羿得到了桃木仙人的赠送的神箭,还有一丸长生不老药。
他为了保护这两件宝物,把它藏在家中。
但是他妻子嫦娥偷偷喝下了药丸,飞上了月亮,最后成为了月宫中的仙女,也成为了中秋的象征。
二、月饼和赏月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有着团圆的情感,不仅仅是与家人团聚,还与亲朋好友一起欢度。
而在这个节日里最重要的食品就是月饼了。
月饼是中秋节的代表性食品,现如今有各种各样的口味,但最受欢迎的还是传统的莲蓉、豆沙、五仁等口味。
此外,月饼的制作过程也是一项独特的技艺,从面皮的制作到馅料的包裹,每一步都需要细心和耐心。
品尝着月饼,人们共同分享着团圆的喜悦,传递着深情厚意。
除了品尝美味的月饼,赏月也是中秋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这一天的夜晚,金灿灿的明月高挂在天空,洒下柔和的光辉。
人们会一起走到户外或者楼顶,观赏明月,感叹自然之美。
同时,中秋节也是一个民间传统节日,许多地方都会举行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花灯等。
这些活动增添了节日的热闹气氛,也让人们更加融入其中。
三、亲友团聚与文化传承中秋节是一个全家团聚的时刻,不论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还是家住在一起的亲人,都会在这一天早早地回家。
亲情、友情和亲和力在中秋节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家人们会一起准备丰盛的晚餐,并且一同欢度这个难得的欢聚时光。
中秋节也被视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具体体现。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通过与亲友团聚,传递着亲情和友情;通过亲手制作月饼、赏月,感受着传统技艺和美妙纷呈的自然景观;通过传统庆祝活动,把文化习俗传承下去,使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代代相传。
中秋节节日介绍简介中秋节,又称月圆节、团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位于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农历中一年中最圆最亮的一天,也是人们与家人团聚、共享团圆的日子。
中秋节始于中国古代,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秋节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最为流传的是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使人们无法生活。
后来,英勇的人类神射手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保护了人们的生存。
为了感谢他的帮助,玉皇大帝赐给后羿一瓶长生不老药。
然而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偷喝下了药,并飞到了月亮上成为了仙女。
后羿非常思念妻子,于是每年中秋节的时候,他都会向月亮祭拜,表示对太太的思念之情。
他还把各种美食摆在月亮下面,以表达对妻子的怀念之情。
现在的中秋节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全家团聚的节日。
这一天,家人们会早早地回家,提前准备节日的各种庆祝活动。
其中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赏月。
人们会在清凉的秋天里,一同走进户外,观赏美丽的轮圆明月。
在此期间,人们会品尝各种美食,如月饼、柚子、糖藕等。
月饼是中秋节的代表食品之一,它的外皮酥脆,内馅多样。
人们在中秋节时会互相赠送月饼,送礼是一种表达感恩和祝福的方式。
此外,中秋节还有一些其他的传统习俗。
一项重要的活动是猜灯谜。
人们会在灯笼上写上一些谜语,然后通过猜测来寻找答案。
这不仅考验了人们的智慧,也增添了节日的乐趣。
此外,人们还会组织各种文艺演出和游园活动,让人们在欢声笑语中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
在当代社会,中秋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手机,与远在家乡的亲人进行视频通话,分享中秋节的喜悦和美食。
此外,还有一种叫做“共享月饼”的活动,人们可以通过线上购物平台,购买各地的不同品牌的月饼,品尝不同风味的美食,拓展味蕾的享受。
总的来说,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态重要的节日,是人们与家人团聚、共享团圆的时刻。
通过观赏月亮、品尝美食以及庆祝活动,人们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
关于中秋节的介绍简介篇一:中秋节简介由来传说中秋简介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与春节、端午节、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而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仲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从2011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XX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由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节”。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优良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给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
自汉至唐,骚人墨客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
中秋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通用8篇)中秋节的来历意义和风俗篇一中秋节的起源篇二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
……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
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
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
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节传统习俗篇三中秋节传统习俗:观潮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
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中秋节传统习俗:燃灯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中秋节,又称月夕、团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8月15日,是人们在团月之时庆祝的一种习俗。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祭月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与家人团圆、赏月并欣赏月饼的传统盛会。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
一、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嫦娥奔月传说。
相传古代中国有十个太阳,每天轮流出来照耀大地,但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困扰。
为了拯救人民,英雄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使世界恢复宁静。
然而,后羿之妻嫦娥无意间误饮了仙药,飞上了月亮。
为了怀念妻子,后羿每年在这个时候拜月,并将这个习俗传承下来,形成了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
二、中秋节的风俗习惯1. 赏月: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赏月。
人们在这天通常会找一个宽敞的地方,与家人或朋友一起观赏明亮的月亮。
月亮的圆形代表着团圆,所以赏月也象征着亲人团聚的愿望。
2. 吃月饼:在中秋节期间,人们都会赠送和品尝月饼。
月饼是一种圆形的糕点,其制作过程繁琐,口感丰富多样。
里面的馅料有豆沙、莲蓉、红豆等多种口味。
传统的月饼上还会印上花纹,如兔子、莲花等寓意吉祥的图案。
3. 赏花灯: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南方城市,中秋节还有赏花灯的习俗。
人们会沿街散步,欣赏五彩缤纷的花灯,这些花灯造型各异,如龙、凤、兔子等,灯光明亮,给人们带来独特的视觉享受。
4. 玩游戏:中秋节也是家庭聚会的时候,人们会一起玩各种传统游戏。
其中最流行的游戏是“猜灯谜”。
人们在花灯下贴上谜语,其他人则猜谜语的答案,猜对了可以获得小奖品。
5. 龙舟竞渡:在一些地方,中秋节还有一项传统的活动,那就是龙舟竞渡。
人们组成龙舟队,在河流或湖泊中竞渡划船比赛,船上的队员有节奏地划着船桨,船尾有人敲鼓助威,气氛热烈而喜庆。
三、结语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瑰宝,是人们表达思念和祝福的重要时刻。
通过赏月、吃月饼、赏花灯等习俗,人们在这一天共同感受团圆和温馨。
无论身在何方,中秋节都是人们心中的一个节日,一个可以与亲人团聚、祈福家庭和美好未来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