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父母多爱我
- 格式:pptx
- 大小:25.40 MB
- 文档页数:17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父母多爱我》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无私深厚的,并理解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付出。
2.培养学生对家庭的感恩之情,懂得尊重父母、关心家庭。
3.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懂得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学会珍惜和回报父母的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深厚的,并学会感激、回报父母的爱。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学会尊重父母、关心家庭。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
2.课件:课件包含图片和视频,用于呈现相关故事和情境。
3.课堂活动:制作家庭树模板、亲子关系图模板。
4.教具:黑板、彩笔、纸张、学生绘画工具等。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与引入(10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家长的照片,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是谁?我们为什么感激他们?”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人就是他们的父母,是对他们最无条件的爱。
3.教师出示幸福家庭的图片,鼓励学生讲述自己家庭的一件幸福事情。
步骤二:情景教学(15分钟)1.教师播放相关视频或呈现相关故事,引导学生观察父母对孩子的关怀和爱。
2.学生观看视频或听故事后,回答问题:“你认为父母对你的关心是什么样的?你平时是怎样感受到父母对你的爱的?”3.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会。
步骤三:情感体验(20分钟)1.教师向学生展示家庭树模板,帮助学生绘制自己的家庭树,标明每个家庭成员。
2.学生在家庭树上选择一个家人,并列举这个家人对自己的好处和付出。
3.学生将自己的家庭树与同桌分享,并广播式分享自己感激这个家人的心情。
4.教师指导学生制作亲子关系图模板,帮助学生观察和思考父母对自己的爱的表现。
步骤四:思考讨论(2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父母对我们的爱是什么样的?我们该如何回报父母的爱?”2.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并回答问题。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制定回报父母的爱的计划,并在班级分享。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10父母多爱我》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
2. 学会关心、尊重和回报父母,培养感恩之心。
3. 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促进家庭和谐。
二、教材分析:本课以“父母多爱我”为主题,通过讲述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付出,引导学生认识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我们应该珍惜并回报这份爱。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于引发学生的共鸣。
三、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对于家庭观念和感恩意识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可能对父母的付出和关爱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感受,需要引导他们更加关注和珍惜父母的关爱。
四、重难点:重点: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伟大无私的,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
难点:引导学生将感恩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良好的家庭观念和行为习惯。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忆生活,分享父母的爱师:孩子们,我们都有父母,你们还记得那些父母为你做的、令你感动的事情吗?生自由分享,有的孩子可能会谈到父母为自己辅导作业,有的孩子可能会谈到父母为自己过生日等。
师:是的,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他们总是为我们付出,希望我们能健康成长。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父母多爱我》。
(二)新课学习1. 了解父母的爱师:孩子们,你们知道父母是怎么爱我们的吗?让我们来看一个短片。
播放短片《父母的爱》。
师:看了这个短片,你有什么想说的?生自由发言,有的孩子可能会谈到父爱的伟大,有的孩子可能会谈到母爱的细腻等。
师:是的,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
他们总是为我们付出,希望我们能健康成长。
2. 感受父母的爱师:孩子们,你们还记得那些父母为你做的、令你感动的事情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父母的爱。
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感受到的父母的爱。
师:是的,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
他们总是为我们付出,希望我们能健康成长。
3. 回报父母的爱师:孩子们,我们感受到了父母的爱,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回报他们呢?生自由发言,有的孩子可能会谈到为父母做家务,有的孩子可能会谈到好好学习等。
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10 父母多爱我第一课时父母默默的爱多,现在你能回答小兔子的问题了吗?父母的这份爱是怎样的?(默默的付出)板贴:默默的爱活动三、默默付出的爱1.课前,老师通过你们的父母搜集了一些照片,看到你了吗?谁来说一说你得到的关爱,从这个故事你觉得呢?2.父母的爱都是默默付出的,即使有时候他们会生气,会批评你,那都是因为你是他最牵挂的人。
有些话,有些事,你的父母也在做。
活动四、“爱”的诗朗诵我们就把这份对父母的爱表达出来好吗?活动五、实践作业故事结束了,也要下课了,但父母对我们的爱,还在继续,今天回家后还有一项实践作业。
(出示课件)1.放学回家用行动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
2.问一问爸爸妈妈是怎样用行动表达对爷爷奶奶的爱。
板书:画一个最大的爱心。
拓展作业设计1.放学回家用行动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
2.问一问爸爸妈妈是怎样用行动表达对爷爷奶奶的爱。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10 父母多爱我第二课时多一些理解学习内容分析第二课时是第二个板块的话题——“多一些理解”。
本课侧重讲父母对孩子的爱,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爱,尝试走进父母的B.为了让我减体重,爸爸每天和我一起步行到学校,我好累呀!C.每到星期天,爸爸就喊我跟他一起下地干活。
干活很累,我真不情愿!D.(四)大人总爱唠叨,同样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真让人心烦。
(2)你能说说你有不理解父母的行为和做法吗?(学生自由发言)(3)通过刚才的发言,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的确有一些对父母有一些不能理解的做法。
(4)我们分组讨论交流一下:作为父母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作为我们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小组讨论:请四人一小组,拿出讨论表,在自由发言后,有一位同学做简要记录。
(5)通过刚才的发言,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的确有一些对父母有一些不能理解的做法。
我们分组讨论育。
我们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也要及时改正,做最好的孩子,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爱!拓展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10父母多爱我(说课稿)一、背景介绍本文内容为第十单元,标题为“父母多爱我”,是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课本的内容。
本篇说课将围绕本单元的主题展开,介绍教材的组织结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二、教材分析1. 教材结构本单元共分为四个部分:•摘自《谁动了我的奶酪》的小故事,告诉孩子要学会适应变化。
•一个生动的故事,让孩子了解父母悉心呵护的爱。
•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了多种呵护和尊重的方法,让孩子深刻体会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
•让孩子感受到幸福的源泉——父母的爱。
2. 教学目标本单元旨在通过课堂教学,达到以下目标:•理解学会适应变化是必要的。
•了解并感受父母的关爱是无价的。
•掌握尊重和呵护父母的方法和要领。
•体会父母的爱是幸福的源泉。
3. 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以情感教育为主要手段,比较适合采用多媒体讲授、个案教学以及学生角色扮演等形式,旨在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和乐观情绪,以及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教学流程设计1. 导入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吸引他们的兴趣,创设课堂氛围,带点调侃性质的问题或故事,如下:•谁愿意跟我交换衣服床单枕头啊?•你们会喜欢新朋友,还是嫌烦呢?•有人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个小故事么?2. 学习第一部分:•通过小故事《谁动了我的奶酪》,引导学生认识和正确认识变化,学会适应变化是必要的。
•激动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猜测故事背后的寓意,并让他们感悟这个寓言故事对自己的启示和指引。
第二部分:•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让孩子了解父母悉心呵护的爱。
•学生观摩整个故事,感受其中的感情元素,了解父母的辛苦和心情。
第三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了多种呵护和尊重的方法,让孩子深刻体会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
•让学生表述他们想象中的“完美”的父母是什么姿态、行为等。
第四部分:•让孩子感受到幸福的源泉——父母的爱。
•让学生表达父母关爱使他们深感幸福的情感,从而感悟父母对他们的爱的不可替代性及重要性。
3. 练习分别进行以下练习:•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父母和孩子,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体会父母的辛苦和心情,以便更好地珍惜和尊重父母的爱。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10 父母多爱我》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十课《10 父母多爱我》是一篇以亲情为主题的课文。
本节课通过描述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理解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形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亲情感受,他们对家庭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讨论,进一步感受父母的关爱,提高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感受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爱心,学会珍惜家庭亲情,懂得回报父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从自身经历中感受到父母的爱心,学会珍惜家庭亲情,懂得回报父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父母的关爱,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
2.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父母多爱我》。
2.学习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感受父母的关爱,理解家庭的重要性。
3.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讨论如何回报父母的爱心。
4.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
10《父母多爱我》(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家庭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组成部分,了解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2.培养学生正确的家庭观念和家庭美德;3.让学生理解父母的辛苦和爱心,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4.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时刻关注家庭成员的需求和感受,做到互相关爱、互相尊重。
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家庭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组成部分,了解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2.培养学生正确的家庭观念和家庭美德;3.让学生理解父母的辛苦和爱心,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教学难点1.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时刻关注家庭成员的需求和感受,做到互相关爱、互相尊重。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5分钟)1.教师提问:“家庭是什么?”;2.学生回答;3.教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父母多爱我》。
讲授主体环节父母的爱(15分钟)1.向学生介绍父母的辛苦和爱心,让学生从感性上理解父母这种无私的爱;2.运用讲故事、展示图表等形式,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感知父母对自己的爱;3.教师带领学生谈论有关父母的话题,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父母的爱。
家庭的作用(15分钟)1.介绍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2.带领学生思考家庭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3.导入家庭美德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家庭美德对个人和家庭的重要性。
家庭美德(15分钟)1.介绍家庭美德的概念和种类;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3.鼓励学生践行家庭美德,为家庭增添温馨和美好。
相互关爱(15分钟)1.介绍相互关爱的重要性;2.引导学生关注家庭成员的需求和感受;3.培养学生时刻关注家庭成员的良好习惯。
小结环节(5分钟)1.教师让学生表达对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2.教师记录学生的表达,进行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学习家庭的作用和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家庭观念和家庭美德。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多种形式,如讲故事、展示图表等,使学生对家庭和父母的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家庭成员的需求和感受,做到互相关爱、互相尊重。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10 父母多爱我》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十课《父母多爱我》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父母对他们的爱,并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认识到父母在生活中的关心和付出,学会尊重和理解父母,从而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三年级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认知能力。
他们开始能够理解和感受到家人,尤其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关爱。
然而,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可能还没有完全意识到父母付出的辛劳和不易。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生动、具体的事例来引导学生体验父母的关爱,激发他们的感恩之情。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和付出;2.培养学生尊重、理解父母的美德;3.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4.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学会尊重和理解父母;2.难点:培养学生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父母的关爱;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4.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尊重和理解父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情境案例;2.准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4.准备实践活动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展示父母关爱孩子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关爱。
2.呈现(10分钟)呈现生活情境案例,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父母的关爱。
如:父母为孩子准备早餐、接送孩子上学等。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父母的爱,以及如何回报父母的爱。
4.巩固(5分钟)总结讨论成果,让学生认识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要学会尊重和理解父母。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父母多爱我》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爱和关心2.了解孝顺的含义,懂得尊敬父母、尊重长辈3.意识到孝顺是品德修养中基本的方面教学重难点1.学习关于家庭成员之间爱和关心的事例,理解亲情内涵。
2.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孝顺的含义。
3.强化学生尊敬父母、尊重长辈的意识。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教学内容1.学生回想自己和家人的相处情况,分享家庭成员之间的爱和关心。
2.理解孝顺的含义,并通过课文和影片进一步了解和引导学生。
3.独立完成课文和影片后的思考题,强化学生尊敬父母、尊重长辈的意识。
教学步骤第一步:前置知识的检查(5min)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引出“亲情”这个概念,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爱和关心。
第二步:自我体验和情感交流(10min)学生回想自己和家人的相处情况,分享家庭成员之间的爱和关心的事例,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让家长的爱学生体现出来。
让学生理解亲情的内涵。
第三步:示范教学(20min)通过讲解课文和影片,引导学生对孝顺的含义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尊敬父母、尊重长辈。
每一段讲解停一下让学生思考一下,加强学生的注意力。
第四步:思考与交流(10min)独立完成课文和影片后的思考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问题的解答中反复强调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思想,引导学生深刻反思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更好地去孝敬父母、尊重长辈。
合理引导学生的情感,让孩子在思考中形成缘起缘落的体验。
教学后续1.强化家长对孩子的情感教育,对于教育时间的计划,应关注孩子的性格特点和接受能力。
2.继续加强孝敬父母的思想,通过其他材料或场合的引导帮助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深入了解孝敬父母的内涵,形成良好的情感。
总结这节课的教学方案是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爱和关心是孩子们所熟悉的,因此学生能够感受到孝顺、尊敬和尊重是很容易的。
通过亲身体验和情感交流让孩子在内心深处明白家庭的重要性,强化了对家庭关系的感受。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上 10《父母多爱我》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父母多爱我》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十课《家庭、学校与社会的保护》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教育学生要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教材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父母对子女的爱的描述,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了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第二部分是关于如何理解父母的爱,教育学生要尊重父母、体谅父母、关心父母。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父母的爱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未能深入理解父母的爱。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经常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呵护,但往往因为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无法全面、深入地理解父母的爱。
此外,随着学生独立意识的逐渐增强,他们可能会对父母的关爱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出现不尊重、不理解父母的现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感受父母的关爱,激发他们的感恩之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理解父母的爱,尊重父母,体谅父母,关心父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与父母沟通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要懂得感恩,珍惜父母的关爱,树立回报父母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理解父母的爱,尊重父母,体谅父母,关心父母。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感受父母的关爱,激发他们的感恩之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故事等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关于父母关爱子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父母爱的思考,导入新课《父母多爱我》。
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0父母多爱我》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0父母多爱我》这一课是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部分。
教材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从而学会理解和感激父母。
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父母的爱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还没有完全体会到父母爱的伟大,对于如何理解和感激父母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去感受父母的爱,并学会珍惜和回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学会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去感受父母的爱。
2.培养学生理解和感激父母的情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3.培养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家庭和谐度。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去感受父母的爱。
2.培养学生理解和感激父母的情感。
3.培养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增进亲子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父母的爱。
2.情感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理解和感激父母,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父母的爱是无私的。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情境,如图片、视频等。
2.准备案例分析材料,如典型案例、故事等。
3.准备小组讨论的话题,如如何理解和感激父母等。
4.准备课件,以便进行课堂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展示父母关爱孩子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父母的爱是什么样子的?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父母的爱。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去感受父母的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理解和感激父母。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