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系统解剖上颌骨
- 格式:ppt
- 大小:432.50 KB
- 文档页数:21
四种基本颌位的解剖关系与临床意义1.最大关咬颌位(MIP):最大关咬颌位是指上颌骨和下颌骨关节面之间的最深接触颌位。
这是人类在咀嚼和进行口腔功能活动时的基本颌位。
在牙齿修复和正畸治疗中,最大关咬颌位的确定对于恢复合适的咬合关系和咀嚼功能至关重要。
同时,最大关咬颌位的测量也是判断替牙合适性的重要参数。
2.次关咬颌位(CR):次关咬颌位是指上颌骨和下颌骨在牙列之间的接触颌位。
次关咬颌位相对于最大关咬颌位来说,颌骨的关节面之间的接触较为平滑,没有压力点或摩擦。
在口腔修复和正畸治疗中,通过调整咬合面,使其与次关咬颌位保持一致,可以帮助恢复合理的咬合关系和很好的牙齿功能。
3.真关咬颌位(CR-CO):真关咬颌位是指上颌骨和下颌骨在关节前位置的接触颌位。
其特点是上颌骨和下颌骨在关节后位置无接触。
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确定真关咬颌位能够帮助外科医生确定手术切除的范围,避免误操作和误伤到关节后面结构,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无关咬颌位(CO):无关咬颌位是指上颌骨和下颌骨在关节前位置不接触,同时在关节后位置无接触。
在正畸治疗中,无关咬颌位的确定对于调整咬合关系至关重要。
通过调整患者的牙列和脸部软组织,使之符合正常的咬合关系,有利于恢复正常的儿童颌面发育,改善面容形态。
综上所述,四种基本颌位的解剖关系与临床意义在口腔颌面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颌骨的解剖关系的准确识别和测量,可以帮助恢复合理的咬合关系和儿童颌面正常的发育,同时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也能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因此,医生在临床操作中应准确识别和利用这些颌位关系,以提供更好的口腔颌面医疗服务。
口腔颌面解剖学第一章颌面部骨颌面部骨性支架是由14块骨组成,单一:下颌骨和犁骨;成对:上颌骨、鼻骨、泪骨、颧骨、腭骨、下鼻甲。
一、上颌骨1.上颌骨参与眼眶底、口腔顶、鼻腔底以及侧壁、颞下窝和翼腭窝、翼上颌裂以及眶下裂的构成。
2.上颌体前外面:其后界借颧突及其伸向上颌第一磨牙的颧牙槽嵴与后面分界。
上界眶下缘,下界牙槽突,内界鼻切迹。
后面:中部有牙槽孔,通过上牙槽后神经、血管。
下部有上颌结节,是翼内肌浅头的起始处。
上面:后分中部有眶下沟,向前、内、下通眶下管,出眶下孔(眶下缘中点下方约0.5cm)⑴眶下管的中段一牙槽管,向下经上颌窦前外侧——上牙槽前神经和血管⑵后段发出一牙槽管,向下经上颌窦前外侧——上牙槽中神经和血管⑶眶下管麻醉可同时麻醉上牙槽前中神经及眶下神经。
眶下管长1.5cm,针尖刺入不可太深,以免伤及眼球内面:有一三角形的上颌窦裂隙通向鼻腔。
上颌窦裂孔的后方,有向下前的沟与蝶骨翼突和腭骨垂直部相接,组成翼腭管(长约3.1cm),有腭降A及腭神经通过。
(临床上通过翼腭管,施行上颌神经阻滞麻醉。
)3.4突:额突、颧突、腭突、牙槽突。
1)额突:其上、前、后缘分别与额骨、鼻骨和泪骨连接。
2)腭突:两侧腭突形成腭正中缝,构成硬腭前3/4。
上颌中切牙之腭侧,腭正中缝与两侧尖牙的连线交点上有切牙孔。
向上后通入两侧的切牙管,有鼻腭神经和血管通过。
腭突下面的后外近牙槽突处,有纵行的沟或管,通腭大血管及腭前神经。
3)牙槽突:容纳牙根的牙槽窝,尖牙窝最深,磨牙的牙槽窝最大牙槽突与腭骨水平部共同围成腭大孔,一般位于上颌第三磨牙腭侧牙槽嵴顶至腭中线弓形面的中点上。
但在覆有粘骨膜的硬腭上,其表面标志则为上颌第三磨牙腭侧龈缘至腭中线连线的中、外1/3的交点上,距硬腭后缘前约0.5cm处。
4.结构特点1)上颌窦下壁由前向后盖过8-5|5-8的根尖,其中以上颌第一磨牙根尖距上颌窦下壁最近。
2)支柱以及支柱结构:尖牙支柱、颧突支柱、翼突支柱。
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复习资料1.上颌骨位置毗邻位于颜面中部,左右各一,相互对称,是除下颌骨外最大的口腔颌面部骨,形成整个上颌部,与颧骨,额骨,蝶骨、鼻骨、犁骨、泪骨、腭骨等邻接。
构成眼眶底部、口腔顶的大部分、鼻腔外侧壁和底部、部分颞下窝和翼腭窝、翼上颌裂及眶下裂。
2.腭大孔骨性标志和粘膜标志上颌牙槽突与腭骨水平部共同构成腭大孔,有腭前神经通过。
该孔一般为位于上颌第三磨牙腭侧牙槽嵴顶至腭中缝连接线的中点。
在覆盖黏骨膜的硬腭上,腭大孔的表面标志位于上颌第三磨牙腭侧牙龈缘至腭中缝连线的中外1\3的交点上,距硬腭后缘约0.5cm处。
3.上颌窦与各牙关系上颌窦的下壁由前向后盖过上颌第二前磨牙到上颌第三磨牙的根尖,与上述牙根尖之间以较薄的骨板相隔,甚至无骨板而紧覆以黏膜其中以上颌第一磨牙根尖距上颌窦下壁最近,上颌第二磨牙次之,第二前磨牙与第三磨牙次之。
4.上颌骨薄弱部位a.从梨状孔下部平行牙槽突底部经上颌结节至蝶骨翼突,临床上的上颌骨Le Fort I型骨折线。
b.通过鼻骨、泪骨、颧骨下方至蝶骨翼突,即上颌骨Le Fort II型骨折线c. 通过鼻骨、泪骨、眶底、颧骨上方至蝶骨翼突,即上颌骨Le Fort III型骨折线。
5.上颌骨血供上颌骨血液供应极为丰富,即接受骨内上牙槽动脉的血供,又接受来自牙槽后动脉、眶下动脉、腭降动脉以及蝶腭动脉等分布于颊、唇、腭侧黏骨膜等软组织血供。
这一多源性血供的特点,为正颌外科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由于上颌骨血供丰富,故其抗感染能力强,骨折愈合亦迅速,但手术或外伤后出血较多6.下颌管走形及规律走形:在下颌支内,该管行向前下,至下颌体内几乎水平向前,在经过下颌诸牙槽窝下方时,发出小管到各牙槽窝,最后向前经颏管与颏孔相连接,通过神经、血管。
规律:a下颌管距骨内板较外板为近,下颌骨内板常构成下颌管的内壁,而下颌管的上下外壁往往与骨松质邻接。
1B下颌管距下颌支前缘较后缘为近c下颌管距下颌体下缘较牙槽缘为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