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银饰欣赏
- 格式:ppt
- 大小:2.27 MB
- 文档页数:15
苗族银饰阅读理解一、苗族银饰的外观苗族银饰那可真是超级好看呢。
它们的样式特别多,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像什么蝴蝶啊,花朵啊,这些造型都特别精美。
银饰的大小也不一样,有的是小小的耳环,精致得很,戴在耳朵上就像小精灵在耳朵上跳舞;有的则是大大的项圈,很有分量,感觉戴上去整个人都变得很有气场。
而且啊,这些银饰的工艺非常复杂,上面有很多细细的花纹,那些花纹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充满了神秘的魅力。
二、苗族银饰的文化意义苗族银饰可不仅仅是好看的装饰品哦。
它在苗族文化里有着超级重要的地位呢。
对于苗族同胞来说,银饰是家族传承的象征。
从老一辈传到小一辈,每一件银饰都承载着家族的故事和记忆。
而且银饰还和苗族的传统习俗紧密相连,像在一些重大的节日或者婚礼上,苗族姑娘们都会戴上最漂亮的银饰,这是一种对传统习俗的尊重,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感觉每一件银饰都像是一本会说话的历史书,无声地诉说着苗族的文化呢。
三、我对苗族银饰的喜爱我真的超级喜欢苗族银饰啊。
每次看到那些银饰,就感觉自己好像走进了一个充满神秘和美丽的世界。
我觉得它们就像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用银这种简单的材料,打造出如此精美、富有文化内涵的东西,真的太厉害了。
我还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拥有一套苗族银饰呢,哪怕只是小小的一个耳环或者手链,那也会让我特别开心。
四、阅读理解相关如果从阅读理解的角度来看,要是在文章里看到关于苗族银饰的描写,那我们就要注意很多点啦。
首先要关注它的外观描写,那些描写形状、大小、工艺的部分,都是很重要的信息。
然后就是文化意义方面的内容,这往往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更深层次的东西。
我们要能够理解作者通过描写银饰来表达对苗族文化的尊重和喜爱。
还有就是一些和银饰相关的故事或者传说,如果文章里有提到,那也是理解文章的关键部分呢。
答案与解析:这篇文章主要围绕苗族银饰展开。
答案方面,关于苗族银饰外观的描述要点可以在一里面找,文化意义在二里面找,我对它的喜爱在三里面找,阅读理解相关在四里面找。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案例: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的苗族银饰▪黔东南概况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州的东大门,是湖广一带进入云贵川的主要通道,也是湖南、重庆南出广西的重要走廊。
全州面积3.0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46.91万人,聚居着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是世界苗族侗族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81.87%,其中苗族人口占42%。
而且黔东南的苗族占全国1/4。
2008年全州人均GDP4461元。
▪文化背景苗族银饰是中国西南地区众多的少数民族银饰产品当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个品类。
“苗银”这个词是汉语当中唯一一个有广泛认知、以少数民族命名的特定金属饰品词汇。
身着盛装、佩戴大量银饰的苗族女性形象甚至在中国最受欢迎的电视广告和电影作品中出现,例如畅销白酒品牌金六福的广告以及2008年中国市场最成功的商业影片《非诚勿扰》。
贵州苗族制作银饰历史悠久,大约起源于明代初期,至今约500至600年。
传统苗族银饰造型、图案都有鲜明民族文化特征,例如蝴蝶妈妈图案(黔东南州苗族传说中苗族始祖姜央为蝴蝶所生)、大牛角形头饰(传说中神农氏炎帝为人身牛首)等等。
另外由于银饰便于携带和保管,也不必担心火灾的发生,所以银饰成为每个苗族家庭必备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财富。
黔东南是贵州苗族银饰最为丰富和集中的地区。
尤其是雷山县西江镇的控拜、麻料、乌高三个村寨,以及与之相邻的台江县排羊乡久摆村、施洞镇塘龙村等都是著名的“银匠村”。
雷山苗族传统的银饰因为所用材料的来源十分复杂,所以成色也很不一样,有含银30%~40%的,也有含银89.1%的(用“袁大头”打制),还有含银95%以上,甚至含金的“箩箩银”。
苗族传统艺术品收藏与欣赏传统艺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一种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品。
本文将探讨苗族传统艺术品的收藏和欣赏。
一、苗族传统艺术品的种类苗族传统艺术品包括织锦、刺绣、银饰、木雕等多个领域。
锦织和刺绣是苗族传统手工艺品的代表,其图案鲜艳多样、富有民族特色。
银饰是苗族妇女装饰身体的重要方式,精致的银饰品展示了苗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技艺水平。
木雕则是苗族传统装饰和建筑上的重要表现形式,以其精雕细刻、栩栩如生的形象而著名。
二、苗族传统艺术品收藏的意义1.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苗族传统艺术品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收藏这些艺术品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苗族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后代子孙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
2. 丰富收藏家的文化底蕴:收藏苗族传统艺术品能够增加个人文化素养,开阔视野,为收藏家带来更广阔的文化体验和审美享受。
3. 投资价值:苗族传统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收藏这些艺术品还具备投资增值的潜力。
三、苗族传统艺术品欣赏的方法1. 了解艺术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苗族传统艺术品深植于苗族的历史和文化之中,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更好地欣赏艺术品。
2. 观察细节和工艺:细致观察苗族传统艺术品的细节、刻痕和雕工可以发现其中的精妙之处,从而更好地欣赏其独特之处。
3. 参观展览和博物馆:参观苗族传统艺术品的展览和博物馆能够提供更广阔的欣赏平台,了解不同类型和风格的艺术品,拓宽视野。
4. 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参与苗族传统艺术品的文化交流活动,如苗族手工艺品制作体验、艺术品讲座或研讨会等,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苗族传统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加深对其的欣赏和理解。
结语:苗族传统艺术品是苗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收藏和欣赏这些艺术品既是对苗族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是一种文化的享受和体验。
通过了解其种类、收藏意义和欣赏方法,我们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苗族传统艺术品的独特魅力。
描写苗族银饰的唯美的句子(篇一)苗族银饰,以其精致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闻名遐迩。
每一件银饰都蕴含着苗族人民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出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以下是我为您创作的描写苗族银饰的优美句子:1. 苗族银饰,如月光洒在夜空,闪烁着神秘而光辉的美。
2. 银质铸就的苗族饰品,犹如水晶般晶莹透彻,仿佛镀上了一层神秘的魔法。
3. 银链流转,串起了苗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情感的表达。
4. 苗族银饰细腻如纸,光泽如镜,散发出独特的光芒,让人陶醉其中。
5. 银镶嵌的花纹和图案,如诗如画,仿佛讲述着苗族人民的故事。
6. 银色的闪耀与苍翠的山峦交相辉映,构成强烈的对比,令人无法忽视其独特的美感。
7. 苗族银饰独具匠心的雕刻,娟秀精致,彰显出苗族人民对美的敏感和品味。
8. 银制挂坠轻轻摇曳,如流水在阳光下闪烁,带来一份宁静和祥和。
9. 银耳环穿梭在空中,如蝴蝶翩翩起舞,散发着细腻的银色光辉。
10. 银镯贴近肌肤,轻柔地触摸,仿佛在诉说着苗族人民执着的爱与柔情。
11. 银冠嵌满了璀璨的宝石,闪烁着无尽的光彩,代表着婀娜多姿的苗族女子的尊贵和骄傲。
12. 苗族银饰草木纹理的刻画,仿佛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赋予了银饰一份生机和灵动。
13. 银质项链上的吊坠,宛如星辰般闪耀,柔和的银光映照着爱与温暖的情感。
14. 银戒指依附于指间,光滑而冷静,诠释着苗族人民对婚姻和家庭的珍视与承诺。
15. 银质腕链精细的纹理,如同一幅关于时光的画卷,追溯着苗族人民的历史与传承。
16. 银制头饰璀璨而庄重,点缀在苗族人民的秀发上,勾勒出一副美丽而优雅的画面。
17. 银质胸针镶嵌的珍珠和宝石,闪烁着珍贵和华丽,引人遐思。
18. 苗族银饰的纹样繁复而精细,每一根线条都融入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
19. 银耳饰轻轻摇曳,如风中盛开的花朵,为苗族人民的脸庞增添了一丝柔美的气息。
20. 银质项链环环相扣,如同苗族人民之间浓浓的情感纽带,永不分离。
21. 银质手镯佩戴在手腕上,仿佛情感的见证,每一个刻痕都留下了苗族人民坚定的信念和爱意。
苗族银饰其实也分老银饰和新银饰欢迎进入凤凰银饰传习所官网了解更多的苗族银饰和凤凰古城旅游资讯,打造精美苗族手工艺银饰品,传承千年苗族银饰文化。
凤凰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习所将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作为自己的职责,从未停止对苗族传统文化、工艺的挖掘、保护和技术改造。
目前已挖掘、复原、整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工艺有:溶化、锻造、浮雕、透雕、圆雕、冷拉丝、搓丝、多层掐花、编丝、吹焊、镶嵌等,并已用于产品制作。
苗银本身是指纯银,长久以来苗族地区的重要首饰品和婚嫁用品。
但现在说的苗银都并非纯银,其它主要成分是铜,含银量不高。
其主要特点是苗族地区手工打制作,图案精美,富有寓意。
苗族银饰目前很受欢迎,但是有些苗族银饰的含银量才30%-40%。
但是有些苗族银饰是99%的含银量。
这是什么原因呢。
为什么会差这么多?但是就算这样也要和苗银区分开,苗银一般来说是不含有银的成分的,主要成分就是白铜。
其实苗族银饰分为老银饰和新银饰,具体有什么不同呢?现在给大家分享一下。
苗族最早的银饰艺术萌芽于巫术图腾活动之中。
苗家笃信银器能驱邪逐崇、防阴气戕害。
古时苗民戴上银脖圈,据说能战胜作恶的“老巫婆”,确保合家平安。
闻名遐迩的黔东南苗族大银角,其造型源自祖先蚩尤“头有角”的形象,旨在祭祀祖先、获得其保佑。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银饰爱惜备至,奉若神明。
他们创造了各式各样图案、款式的银饰造型,既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民间气息,又表现出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同时也显示了一个大民族的辉煌与气势。
苗族新银饰就是现在苗族人用纯银打造的银饰,含银量99%。
苗族老银饰,当然也是苗族人自己用的。
不过材料比较复杂,主要是取决于原材料。
如果是用两角的银辅币来加工饰品,其含银就只有30—40%;如果用袁大头来加工,就有89.1%的含银量。
这个情况和汉族地区一样。
但和汉族地区不同的是,贵州历史上曾经大量地流通过“箩箩银”,就是现在人说的“圆盘锭”,苗族老银饰用“箩箩银”加工的也不少,含银量在95%左右,这些银饰中还含有少量的黄金成分(黄金成分是银矿中共生带来的)。
艺术论坛美术界ARTS CIRCLE2010/1湘西苗族银饰质朴风格美的阐释苗族银饰的各种创造,可以从苗族社会原始文化发展轨迹中找出客观存在的雏形。
因为银饰艺术生发于苗族原始文化,即本原文化的渊源,所以银饰文化始终都将围绕着本原文化这一主线来创作和发展。
苗族文化是一种充满神灵巫术的神秘文化。
山环水绕、复杂封闭的自然环境给湘西苗族人提供了原始宗教思想和想象的对象,加上贫困的经济和宽松的人文社会,苗族文化又保存着较多的原始宗教(万物有灵观念和多神论)的文化遗存。
这些观点映射在苗族银饰上则体现了“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的荆楚文化之风,表现了一种质朴、率真、朴素的大美。
“万物有灵”及崇拜信仰中的质朴之美苗族对一些巨型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认为是一种灵性的体现,因而对其顶礼膜拜。
银饰的制作自然也少不了这些自然物的题材,主要体现在银披肩、银角及背饰上,多与民间故事结合出现,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如怎样帮助打败敌人,完成大业等故事。
通常故事中将自然物全部拟人化,认为它们同样有人的感情和思想,将它们与自己的生活融为一体。
从这一类题材的银饰来看,它们的存在和幻化反映了苗族人民质朴的精神品格。
这种思维的特征就是以好奇为基础,把外界的一切东西,生物或无生物、自然力或自然现象,都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有生命、有意志的活动。
而在物我之间,更是将一种神秘的看不见的东西作为自己和群体的连锁。
这种原始思维模式与苗族人民“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故事相重合,为银饰的纹样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苗族除了崇拜巨型自然物外,很多自然现象也在其崇拜之列。
苗族银匠则根据人们的喜好和功利目的,将这些客观对象通过各种感觉进行综合加工,制作在衣襟下摆和裤脚边缘所镶的银衣片的造型形式上。
对这一类抽象自然物的造型,苗族银饰并不追求完整性,它不局限于视觉物象的真实构造和还原性,而是将客观物象的全部感受与意念来表现客观对象,因而除了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外,还带有一定的浪漫主义的抒情色彩。
贵州苗族银饰的特点:
1、以大为美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证。
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用美学的观点来看是很有道理的。
同时也体现了你的家庭富裕程度是不错的,并显示着苗家姑娘的大气。
2、以重为美
再看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妇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量拉长耳垂。
有些妇女因耳环过重,耳垂被拉豁。
当地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
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3、以多为美
苗族银饰上呈现出的"多"的艺术特征,也是十分惊人的。
很多苗族地区佩戴银饰讲究以多为美。
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
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
这种炫耀意识的物化在其他民族也不难见到。
傣族男子的纹身习俗讲究纹身部位愈宽、图案愈复杂愈美;求偶期的哈尼族少女浑身上下戴着密密的珠饰、贝饰;青海牧区藏族妇女的“加龙”背饰充分体现了追求大和多的审美原则;德昂族的腰箍多达三四十圈,可谓追求饰品数量的典型。
足见追求繁复的以多为美,不止苗族一家。
多表示着一种独特感。
苗族银饰的图案解说在文师傅做的银饰中,大量出现龙、凤、麒麟、蝙蝠、鱼等图片。
这些图案都象征着吉祥。
龙、麒麟、凤是神兽瑞鸟,蝙蝠象征着“福”,鱼是年年有余。
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于银饰的图案有不同的要求。
“比如老人家戴凤凰,少女戴鲜艳的花朵、小草小鸟,少妇戴一些牡丹花。
”文师傅说,“如果是求小孩子平安,那就在孩子上戴观音菩萨,或者戴麒麟啊、龙啊。
”这种种寓意在汉地也是极为常见的,这说明受文化的交融影响,湘西苗族人也和汉族人大量地共享一些文化形象。
“苗族比较崇拜龙这种吉祥物,龙是上天的儿子,他是民间的传说,其实龙和凤谁也没见过,但他是神兽。
比如你结婚以后你梦到龙,那就是你要得贵子啊。
”但另一方面,对这些图案,苗族人也有自己的独特阐释。
文师傅举例说,“鱼”不仅仅是对“年年有余”的期盼,还因为鱼在过去苗家人生活中也是珍贵之物,而是以酸鱼等形式进行储藏,在客人来时方才端出飨客。
所以鱼在苗家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银饰图案还有大量的生活场景的记载。
文师傅指着一个银片上的说,“年轻人在那谈恋爱,开始害羞啊,背靠背着坐,但头还是忍不住的回过头去。
”过了一会儿,他又指向另一个银片,“这不是一对夫妻嘛,生了小孩回娘家嘛,她背上背了个小孩,他丈夫挑起猪肉和酒——这是猪肉嘛,前面是酒嘛。
”“我们苗族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就通过这些图案表达出来,很多方面描述了少数民族生活习俗,通过图案来表达。
”文师傅说,“每幅画都是一个故事,他反映了我们苗家人的生活。
就是用这样的方式传承下去。
”直到今天,银这种金属,对于苗族人依然有着图腾一般的意义。
经过祖辈的积攒和传递,多数苗族女孩于是都有了可观的银饰。
她们在节日时候的盛装,如果缺少了银,那将是极大的不完整。
头饰上的蜻蜓、蝴蝶那些薄如蝉翼的银片颤动而发出的窸窣声,胸前的项圈垂挂的银铃儿的叮当撞击的,是所有节庆必不可少的音乐。
一般女孩子每人都有完整的一套银饰,多为祖传下来的,如果要做中等规模的,也要8万至10万元。
解读苗族的银饰文化“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人和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这是澳大利亚人类学家格迪斯的一个著名论断。
苦难造就了一个坚韧不拔的民族,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创造了世界民族之林中最绚丽的苗族服饰和银饰。
苗族先人们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欣赏并创造着艺术。
当我们看见他们在隆重节日穿上苗族服饰全身都是光华熠熠的银饰都赞叹这个民族的美丽都好奇着他们怎么能手工制造出如此绚丽的银饰。
苗族银饰的奇美造型和精巧的工艺向人们呈现了一个多彩的艺术世界,百年宝诚为你全方面介绍苗族银饰文化。
一、苗族的金银情节在苗族民间传说中,有好些是关于先民们如何制作银饰的。
其中之一,是一个叫巴高的苗族男子特别聪明,他把一根根银棒裁短,然后弯起来挂在自己的脖子上,又把多余的碎银打成小圈戴在手上,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就是最早的“银饰”。
这可算是传说中从物质层面上对银饰来源的解释之一。
苗族上古传唱下来的著名叙事长诗的《娘阿莎》中的“水龙王”有这样的唱词:“还你六张巾,退你银项圈”在苗族的《换嫁歌》中唱出了在母系社会男子出嫁时的情景:“头插锦鸡毛,衣裙身上套。
一只银项圈,胸前㈨闪耀”时距今日是在2000年以上。
而苗族银饰之所以产生,更重要的,是它有着深层的精神动因。
苗族在迁徙途中备受磨难,不仅忍、饥挨饿,他他们更无法解释风雨雷电、洪水猛兽这些对他们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的自然奥秘,无法解释他们永远摆脱不了的苦难命运。
面临厄运,他们在原居住地就已产生的以巫术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被浓重的巫文化的氛围所笼罩。
巫文化主宰着苗族银饰的精神内涵。
在各种银饰图案中,寓含着巫术、信仰的图像占据装饰物的主要位置。
比如丹江苗族背部银衣有一个“宗庙”的图像造型,这是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图样,其巫术的意义厚重,它具有统管全身银衣片的地位。
所以,每一件银衣都少不了这个“宗庙”图样,且大体稳定,不能随意创造、变形。
施洞苗族服装配饰的造型特征“清水江,盘折苗疆,源出都匀马尾河,经凯里西北,会于重安江,径施洞口,过清江厅,出远口而人湖南。
清深可通舟,实沉水之上流。
”清水江两岸的苗族称为清江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清江苗服饰文化区,在这个区域内又以施洞苗族银饰最为富丽、最具特色。
如图5、6(作者实地田野调查时拍摄)图5施洞苗族银围帕头饰名目繁多的施洞苗族服装配饰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当然也可将施洞苗族服装配饰划分为不同的类别,这里我们主要按服装配饰的装饰部位来进行大的划分和造型特征介绍:头饰、颈胸饰、腰背饰、手脚饰等,台江施洞苗族服装配饰可谓是从头到脚。
(一)头部主要配饰苗族服装的头部银饰一般有银冠、银答、银梳、银围帕、银耳环和银童帽饰等,头饰是一种重要的饰品。
用银光闪烁、花团锦簇的饰品环抱着姑娘的面庞,使得她们显得更加华美典雅,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
而台江施洞苗族头饰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银角”,银角是苗族最古老的头饰之一,《清平县志》上也有“挽高髻,插银角”之记载。
银角是苗族角冠饰的一种,苗语称“甘你”,就是“牛角”和“银角”之意。
台江施图6施洞苗族银围帕头饰洞苗族的银角头饰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述异记》卷上就有记载:“秦汉间说,蛋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
蛋尤头上的角冠饰是迄今所见到关于苗族头饰的最早记录,银角头饰设计的主要意图是显示力量和渲染威猛。
宽约30厘米、高约3S厘米的龙凤银角银饰十分具有特色,重要场合下的姑娘盛装绝不能没有这件头饰。
其龙角的中间立有4条银片,中间两条略高,顶端各饰一只契花蝴蝶吊坠。
边上两条略低,顶端各饰一鉴花珠宝纹。
在龙角顶端各饰一镂空桐子花,极具装饰效果,而桐子花又是施洞苗所独有的。
龙纹均为半立体状,龙身在角状银板上琴刻成浮雕状,而龙头却另用银板鉴刻成高浮雕,然后镂空剪边独立成形再与龙身焊接固定。
凤纹也是采用独立成形的方法最后固定在银片上,龙凤纹都左右对称,中间是蝴蝶和珠宝纹饰,具有很强的立体装饰效果,区别于雷山苗、舟溪苗的龙角头饰。
苗族银饰的审美文化解析一、苗族银饰的发展与演变从明代中期开始,黔中地区的苗族却兴起了三种前代所没有的的装饰材料,那就是铜铃、绿珠和海。
(嘉靖)《贵州通志风俗卷》“龙里卫”条载“:东苗……杂缀海铜铃青白绿珠为饰”。
这三种装饰物品均出自云南或海外,并非贵州本地土产,选用这三种物品作为装饰物有着更深层的历史原因,那就是在宋代,朝廷断绝了与云南地方政权大理的直接往来,同时关闭了通往贵州的交通要道,仅接受贵州地方势力的朝贡。
西南与中原民间贸易业受到极大限制,仅在广西横山设置榷场,收购产于西南各族的马匹供军马之用。
因而贵州与中原的民间贸易极其有限,而与云南的民间贸易则十分兴旺,所以这三种物品当是与云南方面的贸易而积淀下来的,它们的出现同时也揭示了当时贵州与云南两地的贸易情况,不管怎样,这三种装饰品出现后,人工制作的精细首饰开始在苗族社会出现了,因为这种装饰的时尚效应,致使这种装饰样式逐步扩展到整个黔中地区,引导了日后习俗演化的走势。
清代初年,因为商道的变化,白银一类的贵重金属从东路流入黔中,随后才逐步淘汰了来自云南的铜铃、绿珠和海一类的首饰用品。
距离中原较近的黔东南地区,情形和黔中则是不一样的,这里与中原的商贸发展较早,所以,在宋代,黔东南苗族已开始大量使用银饰,其演变仍然与它特定的社会历史原因分不开。
宋元明三代,随着市场的繁荣,钱币需求量大增,因为制钱所用的青铜供不应求,加之不法僧侣往往盗用青铜币改铸佛像,从而造成货币管理中的“钱荒”。
所以朝廷采取措施严禁携带钱币出境或进入民族地区,更是绝对严禁用钱币做装饰品,这就使得苗族大量以白银制作仿钱币而作装饰用。
加之汉族的精美装饰品也开始流行于此,于是,苗族银饰的使用开始迅速增多,宋郭虚若《图画见闻志》记载道:“耳戴大环,项戴银圈自一二围至十余围”,宋朱辅《溪蛮丛笑》也记载苗族“以银锡为钗”的装饰。
之后,苗族银饰逐渐向精细发展,喜饰银器的习俗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和族际关系印迹,但因其演化具有很强的惯性,因而它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闽东畲族与黔东南苗族的银饰比较分析畲族和苗族是中国的两个重要少数民族。
畲族分布在中国的福建、江西和浙江等地,而苗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贵州、湖南和云南等地。
这两个民族都以银饰为重要的文化标志。
本文旨在比较分析闽东畲族和黔东南苗族的银饰。
一、畲族银饰畲族的银饰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和浙江三省的闽东、赣东和浙东地区。
畲族的银饰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畲族银饰的设计多源自自然界,如鱼、龙、虾、蚕等动物以及植物等,又像露珠、早霞、花朵等,这些设计都取材于畲族生活的自然环境。
畲族银饰的制作工艺十分独特,采用手工铸造、锯切、雕刻、倒模、钩丝、塑模等多种工艺,同时也运用深度加工、法式烧珐琅以及锡泥嵌等精湛技法达到每个细节的完美。
畲族银饰用银的含量很高,因为畲族人相信“白银”有着护身保平安的功效。
畲族银饰使用银子的数量远大于其他少数民族,尤其是在畲族妇女身上穿戴的银饰更为精美,银耳环、银手镯、银饰扣、银带钩、银脚镯等都是畲族婚嫁中不可缺少的礼品。
苗族银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贵州、湖南和云南等省市,其中以贵州黔东南苗族聚居区的银饰最为著名。
苗族银饰的外型多样、造型传统、色彩艳丽,常常能够反映出苗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苗族银饰在设计与工艺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和传统文化内涵,其中包括了镶针、雕花、银丝拉丝、剪银和钉珠等工艺。
苗族银饰的特色也源自苗族人对银的独特认识。
苗族人相信白银是一种神秘的物质,不仅具有财富的象征意义,更代表着吉祥、祝福、繁荣和幸福的寓意。
因此,苗族银饰广泛应用在苗族人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比如婚姻、丧葬、节庆、民俗等等。
1.造型设计上的差异畲族银饰的造型以自然元素为蓝本,象鱼、蚕、虾、蟹、龙等动物,还有植物花卉元素,线条自然流畅,呈现出一种自然、优美的感觉。
而苗族银饰则更多地表现出木鱼、滚轮、福柜、梭、釜炊等器物和生活工具,而这些器物又都带着吉祥的寓意,如福柜代表囤福聚财、梭代表家庭和睦、釜炊代表生活繁荣。